李唐王朝属于突厥血统?——是事实,还是造谣?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2收藏

李唐王朝属于突厥血统?——是事实,还是造谣?,第1张

  1、首先突厥和鲜卑是不一样的,这段文字和题目出现了逻辑混乱;

  2、单纯从文字上讲蒙古地区在历史上是径流多个民族的,匈奴、突厥、回纥……,而蒙古有几种含义,一是指蒙古民族,包括中国的蒙古族和蒙古国的蒙古族及俄罗斯联邦的蒙古族等;一是指蒙古地区,包括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部分地区等,三指历史上的蒙古汗国。所以最后一句话逻辑错误;

  3、当然现在一些人认为唐朝是不是中国王朝,无所谓的事情。但是唐朝统治者自己认为是正统的“中国”王朝,并且为证明自己汉人血统大修族谱;不过唐朝统治者确实是存在鲜卑血统和游牧民族习俗,从当时汉人世家门阀是不和(不耻)皇室通婚的(包括在拓拔魏时期,汉人大姓门阀是不与外族通婚的,即使这些外族可能是皇室))这一点可以看出,唐朝皇室并不是纯正的汉人;

  ——《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犹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4、唐朝以府兵为主,特别是初期开拓疆土时,军队中汉人比例较高。中后期府兵制逐渐崩溃,军队胡人比例不断增加,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出身而任节度使,天宝后有李光弼、李宝臣、李抱玉、李克用仆固怀恩、浑瑊等少数民族位兼将相。《北梦琐言》说:“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諴、曹相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猷曰,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中唐以后,少数民族入相更为普遍。

  5、对待唐朝个人认为应该按照这样理解合适:唐之皇室李氏,史言其出自西凉、李蒿,纯为汉人。然现代史学家颇有疑其出于异族者。近经陈寅恪研究,断其“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三论李唐氏族问题》)李、唐一代 君既不纯为汉人,臣亦多出身异族,所用之兵更多属异族,实为华、夷混合之国家,不能指为纯粹汉族之时代。其文化混有汉族文化所不容的习俗,如太宗妻弟妇(唐太宗娶其弟媳为妻),玄宗夺子妇(唐玄宗夺其儿子的老婆为妻),武后为女帝,皆异于汉人惯例,乃受胡俗影响也。然其名义仍以华夏自居,汉族之要素重于他族,不失其主干之资格也。

  顺便说一下汉人世家门阀的事:

  汉人是讲究出身的。这其中有着传统的血统论的因素,也有着一些自然的传承观念在里面。中国历史上的世家子弟也往往能干出些名堂来,一则不辱没新人开创的局面,再则自己也为家族的门楣平添光耀。在世家当中,顶尖的要数门阀世家了。

  士族门阀,开始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隋唐时期没落。

李白的家谱实际很难考证,其自称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但连他自己都不肯定。可以肯定的是其父名“李客”,在李白五岁时,李客带着一大家子人从中亚碎叶来到蜀地(也就是现在四川那块啦)生活。至于李白的亲爷爷嘛,自然是李客的父亲啦,叫啥名字就不知道了。

另外,李白在天宝初年时,曾和当时的殿中侍御史李彦允认了祖孙关系,李白称李彦允为“从祖”。所以,如果硬要说李白的爷爷是谁,有史籍可考的应该就是这位李彦允了。

当然,如果楼主的提问本不是为了知道真正的答案,而是玩那种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那就没劲了。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1]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2]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 。

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说李白“凭空出现”,是因为李白身世可疑。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龟头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再返回来看刚才没有解决的疑问。李阳冰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李白这个后认的冒牌族叔,在李白死后,很有可能是在隐指李白祖上是胡人,因为胡人是先名后姓,与所谓“易姓为名”不是大有关联吗?况且说“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看似胡说,但金星晨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太白”,因此亦谓“东方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入梦”,不正是影射“西来”吗?焉知李阳冰不是恻隐之下,不忍李白身世湮没,委婉曲折地点明了李白的身世地望呢? 郭灿金《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继续说: 还有一条佐证。李白父亲潜回后,“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家状所要求的“籍贯及三代名讳”,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是编造不出来的。这就有可能戳穿李白制造的皇室宗亲的身份,对他攀龙附凤岂不是一大打击。所以李白父亲不是“不求禄仕”,而是没有办法求。李白父亲选择了“高卧云林”,而李白,则选择了“干谒”之途;“高卧云林”恰恰反衬出了李白的热衷功名。他哪里是“不屑”科举啊。后代的文学史家们就这样谬托知己,臆造了一个反潮流的英雄。 如此,李白以及李白授意族叔李阳冰的谎言彻底揭穿。 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李白的世系,当是李广的长孙,降匈奴的李陵!

李唐王朝属于突厥血统?——是事实,还是造谣?

  1、首先突厥和鲜卑是不一样的,这段文字和题目出现了逻辑混乱;  2、单纯从文字上讲蒙古地区在历史上是径流多个民族的,匈奴、突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