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简介,程颐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十四五岁时便和程颢一起求学于周敦颐。由于自幼便有经世之志,皇祐二年(1050),刚刚18岁的程颐就上书当时的宋仁宗,提出了“勿徇众言,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的“应时而作”变革主张。游学太学后,因文章《颜子所好何学论》而深受胡瑗(主持太学)赏识,被委以学职。
27岁时,程颐科举廷试落第程颐简介,从此不再参加科试,大臣屡次推荐而不仕,在洛阳收徒讲学。神宗熙宁五年(1072),和兄长到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1082),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的庄园赠给程氏,程氏建书院,此后一直讲学。
后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下,程颐“以布衣被召”,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训导年幼的哲宗。由于为人严苛,不久便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交恶,被贬外任,回洛阳管理西京国子监。
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1097年),“新党”得势,尽黜“旧党”,程颐先是被“放归田里”,随后再“送涪州编管”。宋徽宗继位后,程颐得到赦免,回洛阳,官复原职。不久又被撤销,人被监视,门人也被驱逐。大观元年(1107),程颐去世。由于怕被牵连,程颐的众多门人弟子甚至不敢参加葬礼。
程颐的学术观点影响深远。简而言之,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理气论”,程颐反复强调了以“理”为本的思想,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不同意张载关于气能聚散的理论,认为气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即不断消尽又不断产生的,气不断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道”,“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理气论引出理事论,程颐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序》)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认为理是事物内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现,理为体,事为用,体与用是统一的,同时也都是实在的,两者相即而不离。
其次是“人性论”,程颐以儒家的“理”来规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观点,对儒家的性善论做了延伸。“性即理”,认为社会的道德原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具体程颐简介,程颐还区分了两种“性”:“天命之性”是性之本,“气质之性”是人一生出来时所禀受而成的,前者是“理”,是性的根本。
程颐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
——程颐
简介
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人物小记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杨时来到洛阳伊川的伊川书院,求学于程颢胞北程颐门下。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孚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主要思想
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气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他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他肯定了体用的区别及其联系。
程颐承认世界万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
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他认为,“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
程颐论述为学的贲法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入道奠如敬,来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兼重敬与致知,把两者统一了起来。程颐根据《大学》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他说:“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程颐简介,程颐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本文2023-09-30 00:52: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