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福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钱金福是谁,第1张

钱金福

钱金福,男,昆曲正旦,后改架子花脸。字绍卿,堂号“维新堂”,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生人。为“日新堂”殷采芝弟子,是道光、咸丰、同治时的著名昆曲正旦。有三子二女,长子钱宝莲,工花旦;次子钱宝奎、三子钱双莲均工净行;长女适武旦朱小元,次女适其弟子石双贵。

中文名:钱金福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862年

逝世日期:1937年

职业:京剧武净演员

毕业院校:全福昆曲班三庆大科班

主要成就:擅长“把子功”,自成一派。

代表作品:《祥梅寺》、《醉打山门》、《芦花荡》、《火判》等

艺术经历

幼入全福昆曲科班、四箴堂科班,从于双寿、祟富贵学戏,工武净。1883年带艺入三庆班,后又入春台、小长庆、玉成等班。1904年选为内廷供奉。1911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同台合作,为谭配演,极受谭倚重。晚年从事教学工作。表演艺术自成一家。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王瑶卿等均得其教益。后期傍杨小楼、余叔岩等演出,增色极多。

艺术特色

他功底深厚扎实,功架稳练,尤其擅长“把子功”,自成一派。身段、台步有许多独到之处,把子功堪称一绝,舞台形象十分漂亮。对脸谱有深入的研究,构画能体现人物性格。虽嗓音条件不善唱,但白口刚劲有力,武净戏极出色,架子花脸戏亦其所长。

其子钱宝森(1893—1963)著有《京剧表演艺术杂谈》,对他的艺术成就作了记述。

代表剧目

擅演剧目有《祥梅寺》、《醉打山门》、《芦花荡》、《火判》、《取洛阳》、《嫁妹》、《铁笼山》、《金沙滩》、《庆阳图》、《瓦口关》、《定军山》、《长坂坡》、《战宛城》、《琼林宴》、《青石山》、《珠帘寨》、《失街亭》、《落马湖》、《单刀会》等。《芦花荡》、《嫁妹》、《山门》、《祥梅寺》、《庆阳图》、《取洛阳》、《瓦口关》等戏是他的代表作。他在扮演《定军山》中的夏侯渊、《琼林宴》中的煞神、《青石山》中的周仓、《长坂坡》中的张飞、《战宛城》个的典韦等角色时,有许多创造,演出非常精彩。

艺术评价

人曾说京剧的武功和舞蹈姿态可以分出等级,一般演员表演时只有对着观众的一面是比较优美的,其他三面就不好看了;而优秀演员则是正面背面两面都优美,但两个侧面往往也达不到优美程度;杨小楼出类拨萃,能达到三面优美可看,但仍然能找出一面缺点来;只有钱金福是四面都优美好看,几乎无懈可击。足见人们对钱金福在武功、舞蹈姿态方面是给予最高评价的。

艺术传人

弟子有李永利、刘砚亭、钱双莲等,子钱宝森最能继承其衣钵。

活动年表

1879年

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_石宅堂会

农历七月十八、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_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堂会剧目

《伏虎》(程长庚)

《文昭关》(程长庚)

《八大锤》(徐小香,杨月楼,黄润甫)

《梳妆掷戟》(徐小香,朱莲芬)

《游园惊梦》(徐小香,朱莲芬)

《四思凡带下山》(朱莲芬,沈芷秋,孙彩珠,陈兰仙,杨明玉)

《群英会》(杨月楼,卢胜奎,徐小香,钱宝峰,孙二官)

《活捉三郎》(杨明玉,朱莲芬)

《双包案》(初连奎,何桂山)

《伐东吴》(谭金福)

《一门忠烈》(谭金福)

《定军山》(谭金福)

《巧连环》(德子杰,李顺亭)

《捉放曹》(卢胜奎,何桂山,刘桂庆)

《玉玲珑》(蒋长福,小二哥)

《镇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阳平关》(迟定儿,黄润甫,李顺亭,张三元)

《状元谱》(小叫天,孙二官,陆杏林)

《双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张芷芳,朱小元)

《祭江》(陆小芬)

《闯山》(宋福寿,刘赶三)

《相梁刺梁》(杨明玉,朱莲芬,叶中定)

《大小骗》(杨明玉,宋赶升)

《探母》(杨月楼,陈德霖,陆小芬)

《北诈》(何桂山)

《截江》(迟定儿,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赵宝芬,李小珍,陈德霖)

《桑园寄子》(卢胜奎,陈德霖)

《金山寺》(陈德霖,李六儿,李七儿,钱金福,李殿甲)

《云台观》(卢胜奎)

《戏目莲》(陈德霖,陆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剧目

《千里驹》(陈兰仙,曹春山,叶中定,姚增禄,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宝,范春桂,鲍福山,吴连奎)

《探亲》(刘赶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云,李砚侬)

1908年

9月5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四十刻十分。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陈德霖)

《八大锤》(五刻)(侯俊山,钱金福)

《天齐庙》(四刻)(郎德山,龚云甫)

《金钱豹》(三刻五)(杨小楼)

《探亲》(一刻五)(王瑶卿,张二锁)

《五人义》(三刻五)(李连仲)

《昭关》(二刻)(王凤卿)

《长坂坡》(五刻)(杨小楼)

《查关》(二刻)(杨德福,朱素云)

《竹帘寨》(七刻)(谭鑫培)

《万寿无疆》(二刻)

1913年

,农历癸丑年:言菊朋入言乐社票房

言菊朋入言乐社票房,向红豆馆主溥侗叩头。启蒙第一出为《战蒲关》刘忠。侗五又转请王瑶卿、钱金福、王长林代教不少。要之,《四郎探母》、《武家坡》、《南天门》、《汾河湾》等得之于王瑶卿,《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天雷报》得诸王长林,《珠帘寨》、《定军山》、《南阳关》、《战太平》得诸钱金福。

1914年

农历甲寅年:春阳友会票房成立

春阳友会票房在北平崇文区东晓市大街129号的浙慈会馆成立。创办人樊棣生。该会之名取“春阳明媚、生机旺盛”之吉意。名誉会长李经畲,票房规模设施,犹如正式剧团。特邀钱金福、姚增禄、鲍吉祥、李春霖、王荣山、曹二庚、律佩芳、诸茹香等来此授艺和指导排练。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姜妙香、姚玉芙、刘砚芳、余叔岩等以会员身份参加活动。红豆馆主、卧云居士、郭仲衡、言菊朋、包丹庭、朱琴心、王又荃、贾福堂、松介眉、张小山、蒋君稼、赵子仪、恩禹之、乔荩臣、世哲生、林钧甫、铁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孙庆棠、赵翰卿、樊杏初、许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钱仲明、邱伯安、沈云阶、陈远亭等均是该会的名票。由于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文武戏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斩》、《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单刀会》、《四五花洞》、《宁武关》、《连升店》、《九莲灯》、《石秀探庄》、《雅观楼》、《九龙山》、《广太庄》、《战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铁笼山》、《挑华车》、《长坂坡》、《通天犀》、《小放牛》、《打瓜园》、《湘江会》、《游龙戏风》、《贵妃醉酒》、《穆柯寨》、《三击掌》、《战蒲关》、《徐母骂曹》、《钓金龟》、《青石山》、《金钱豹》等。

1918年

农历戊午年:1918年春节总统府堂会

1918年春节总统府堂会。

其中余叔岩主演《珠帘寨》,由陈德霖配演大皇娘,梅兰芳演二皇娘,钱金福的周德威,王长林的老军.梅兰芳特别加了一场“二皇娘大战周德威”,使戏更显得热闹了。余叔岩在戏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完全遵循谭派路数,身段,把子俱见功夫,此时他的嗓音尚未完全恢复,但由于他善于运用,同样也唱得有味动听。

1919年

9月11日,农历己未年闰七月十八日:余叔岩老母六十华诞堂会

余叔岩老母六十华诞,在西河沿内正乙祠举办一场盛大堂会。白天演出杂耍,晚上演出京剧。其间名伶反串,妙趣横生。

梅兰芳在《辕门射戟》中反串小生吕布,风仪俊美,唱工佳妙刚健委婉,一洗脂粉之气,观众为之倾倒,乃该晚堂会中最为精彩之一出。梅此剧乃名小生朱素云所授。剧中第二场“看过了花笺纸二张”一段“二黄”,梅唱来抑扬顿挫,曲尽其妙。“刚强怎比楚霸王”一段“二六”,嘹亮婉转,婀娜刚健兼而有之,宛然小生好腔。第三场“射戟”及“修书”,做派均极稳练。末句“摇板”“从今后不管是和非”之“后”字,响遏行云,真欲去天三尺。该剧中梅唱工之繁妙足以压倒正工小生。加之余叔岩配演刘备,亦为此剧生色不少。穆麻子扮演张飞,李寿山扮演纪灵。

《春香闹学》由架子花脸李寿山扮演春香,以其伟岸之躯强做少女娇憨之态,令人捧腹。《打杠子》由旦角芙蓉草反串强盗张三,武花脸钱金福反串村妇,竟用沙哑之嗓念柔媚之音,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演到村妇用计诓过杠子之后,他一反“常态”,恢复其武花脸的表演,挥舞木杠,上下翻飞,有奇峰突起之妙。

此次堂会的第五出为余叔岩、王长林的《问樵闹府》。开场是郭仲衡、贾福棠的《百寿图》,第二出是《八蜡庙》,余叔岩饰朱光祖,系反串武丑。

1922年

11月,农历壬戌年:墨麟七十寿辰堂会

逊清宗室墨麟(润西)七十寿辰,其三子宝叔鸿在织云公所办堂会。有言菊朋《战太平》,杨小楼、钱金福《连环套》,言菊朋与徐碧云《坐宫》,梅兰芳新排《洛神》。言与宝世交,故特演双出。

1923年

2月23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八日,11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一天

黎元洪总统府于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设宴三天,并邀男女名伶同台演戏。像这样男女合演,历时三天的堂会戏,还是不多见的。

本日11时至下午2时招待蒙古王公。

演出剧目

《麻姑献寿》(琴雪芳)

《庆顶诛》(梅兰芳,余叔岩,钱金福)

《贵妃醉酒》(金少梅)

《麒麟阁》(杨小楼)

下午2时至8时招待议员。

演出剧目

《南北和》(陈德霖,王凤卿,尚小云,龚云甫,王瑶卿,朱素云)

《女起解》(金少梅)

《玉堂春》(梅兰芳)

《大保国》(苏兰芳,李桂芬,王金奎)

《八大锤》(余叔岩,杨小楼)

《黛玉葬花》(琴雪芳)

《孝义节》(陈德霖,龚云甫)

《天女散花》(碧云霞)

1923年3月,农历癸亥年:冯幼伟母七十晋五华诞堂会

冯幼伟为其母大夫人七十寿诞称寿,于东四九条堂会,特邀名伶演出,以娱嘉宾。

其中梅兰芳串演《黄鹤楼》带《三江口》,梅反串周瑜,虽偶为小生,而弥觉潇洒脱俗,扮相美秀风雅,带演水战《三江口》,与杨小楼(反串张飞)打三场,与钱金福(饰魏延)打两场,把子熟练,无懈可击。

压轴言菊朋、郝寿臣《骂曹》。

1924年

6月23日,农历甲子年五月廿二日:1924年6月2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大义务戏,共11出戏。票价亦创新高:一级包厢60元,二级40元,三级24元,二楼3元,池座前排5元,后排3元,两廊2元,三楼1元。在当时是最高的票价。

演出剧目

大轴《定军山》接《阳平关》带《五截山》(余叔岩饰黄忠,杨小楼饰赵云,郝寿臣饰曹操,钱金福饰徐晃,鲍吉祥饰刘备,王长林饰报子)

1925年

农历乙丑年:余叔岩、杨小楼组双胜社

余叔岩与杨小楼第二次合作,班名改为“双胜社”,在香厂新明戏院演出。阵容十分齐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钱金福,丑角是王长林,小生是冯蕙林。在这个时期唱过多次新鲜好戏,如《青石山》中,杨小楼的关平,余叔岩的吕洞宾,钱金福的周仓;《战宛城》,余叔岩饰张绣,杨小楼饰典韦,钱金福饰许褚,荀慧生饰邹氏,王长林饰胡车。又排了一出老戏《摘缨会》,余叔岩的楚庄王,荀慧生的许姬,杨小楼的唐狡,钱金福的先蔑,王长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岩与荀慧生还合演了很多生旦对儿戏,如《打鱼杀家》、《南天门》、《梅龙镇》等。

1925年4月26日,农历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岩首演《摘缨会》

余叔岩在新明戏院首演《摘缨会》。余饰楚庄王,杨小楼饰唐狡,荀慧生饰许姬,钱金福饰先蔑,王长林饰襄老。

1926年

2月,农历乙丑年:杨小楼重组忠庆社

杨小楼、余叔岩之双庆社报散。杨小楼重组忠庆社,演于新明戏院,言菊朋应邀短期搭入。

2月5日,新明夜戏,压轴言菊朋《法场换子》,大轴杨小楼、侯喜瑞、钱金福、九阵风《战宛城》。

1927年6月9日,农历丁卯年五月初十日:马连良首次挑班

马连良首次挑班的第一场戏,是在庆乐园春福社的日场戏。大轴他演《定军山》,自扮黄忠以外,钱金福的夏侯渊,王长林的夏侯尚,张春彦的严颜,曹连孝的孔明,完全谭派路子。这时他二十七岁,还是少壮时期,文唱武打,充分发挥。压轴王幼卿《女起解》,倒第三郝寿臣的《打龙棚》,后面有吴彦衡的《英雄义》。

1929年

8月3日,农历己巳年六月廿八日,晚:杨小楼首演《野猪林》

杨小楼的永胜社在第一舞台夜戏,新排首演《野猪林》(头本《林冲发配》),侯喜瑞饰鲁智深。压轴言菊朋《失街亭》,钱金福的马谡,裘桂仙的司马懿。

1929年8月4日,农历己巳年六月廿九日,晚:杨小楼首演《山神庙》

杨小楼的永胜社在第一舞台夜戏,新排首演《山神庙》(二本《林冲发配》),侯喜瑞饰鲁智深。压轴言菊朋的《闹府》,钱金福的煞神,裘桂仙的葛登云。

1930年

2月12日,农历庚午年正月十四日,晚:1930年2月12日开明戏院演出

永胜社在开明戏院演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探母回令》(新艳秋,言菊朋)

大轴:《安天会》(杨小楼,钱金福)

1930年3月1日,农历庚午年二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1日开明戏院演出

永胜社在开明戏院演夜戏。

演出剧目

倒三:《上天台》(言菊朋)

压轴:《鸳鸯冢》(新艳秋,王又荃,文亮臣)

大轴:《铁笼山》(杨小楼,钱金福)

1931年

3月21日,农历辛未年二月初三日,16时:王长林送圣仪式

旧时一般富户死了人伴宿之日,准要能用番、道、禅三棚经送库,那就已是“出人头地”,够上“罡风”的举动,也足以光耀门楣的了。王长林来了番、道、禅、尼“九打送圣”,可谓又高三番了,足给梨园行,尤其是丑行,甚至是给梨园行祖师爷壮了门面。这样大的举动,当然要绕道而送,故意穿过繁华热闹的街市,显耀一番。

本日正当初春季节,落日较早。所以,下午4时即开始送圣,其路线是:由丧居出百合园,经延寿寺街、杨梅竹斜街、大栅栏、正阳门大街(大杠大罩即亮于此)、西珠市口,由“新世界”游艺场往南,在永安路广场焚化楼库等冥活。其送圣行列是由梨园界几位礼仪通儿精心设计的,但不是规范化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别出心裁。

走在送圣队伍最前列的是外二区警署派的身挎“盒子枪”的警士和北平消防队队员。然后才是传统的送圣行列。

一、纸糊的哼、哈二将,身高丈二,头如斗大,为神鬼力士的形象,面作忿怒状,一鼓鼻,一张嘴露牙,凶猛可畏。头戴宝冠,上半身裸露。手执金刚杵。站在虎皮石的方座上。座下有木轮,人推以行。表示是“护法”神引魂上路。

二、纸糊的黑、白无常鬼,黑无常,为蓝靛脸。身着皂袍、皂靴、皂帽(四愣形),左手执**“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并用朱笔作不规律的圈点。右手执锁链。白无常穿白袍、白靴(丧服形式)、头戴白色高筒帽,上书“利见大人”四字,帽下长发及肩,口吐长舌(作吊死鬼相),手持哭丧棒。这种冥活多见于盂兰盆会所烧的法船(普渡船)上。相传为阎王派往人间的勾魂鬼。亦为佛教护法神。送圣糊这种冥活无非表示护法神引路。冥活下边亦安有木轮,用人推之以行。送圣用以上两种冥活的极为罕见,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玩邪的”。如果糊有这种冥活,也多用在发引行列的前头,与开路鬼,打道鬼并列以行。

三、官鼓大乐,民间鼓手21名。拉号一时;大鼓八面,每面俱挂着“九狮同居”图案的鼓围子,但加披了漂白布,表示穿孝。顺呐两对;海笛、笙、九音锣各一对;跟锣一面(指挥)。俱头戴清制大绒官帽(秋帽、免缨),穿绿驾衣;系白搭帛绣蓝圆寿字:足穿青布靴。

四、堂祭清音一班,计11人。四笛、二管、二笙、一云锣、一小锣、一皮鼓(指挥)。均头戴清制秋帽,身穿漂孝(只长及膝盖,成中褂形式),足穿青布靴。

五、由外二区署组成的音乐队共58人,俱身穿青制服,头戴警帽,足穿黑皮鞋,胸佩白菊花一朵。以大、小铜鼓,大、小管号高奏哀乐。

六、雍和宫的喇嘛(番经)一班,15人。均身披黄袍,加红哈达,头戴黄秋帽(“放正”的达喇嘛戴桃形帽)。其轻重法器有:大“刚冻”(铜号)一对,长丈余,前边有穿孝的二人以绳索提着喇叭脖;由后边的两位喇嘛手握喇叭铜管的吹嘴,且走且吹。五声为一组:两声平音,两声高音,再加一声平音。吹起来极响,震天动地。大柄鼓一对,有两名穿孝的人扛着,由两位喇嘛用弯钩形的鼓槌边走边敲。大钹一对,与鼓同时打出节奏。间隔一个时候才吹一组大号。其他九众手拈佛珠相送。

七、白云观道士(道经)一班,计15人。均身穿蓝袍,外边加披彩色绣花的法衣,有红、蓝、绿、豆青、菊黄、黑、白,每色一对,分别绣有青云、白鹤、灵芝,及八仙法物图案。走在最后的“高功”为紫色的八卦太极图图案的法衣。俱头戴混元中,将道冠露出来。走在最前面,左边的持铃;右边的敲嗡子(比引磐大的铜钟);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铪子一对;手鼓两对。有两众徒手相送。走在最后的“高功”手捧如意一柄。

八、嵩祝寺喇嘛(番经)一班,计15人。所穿法衣和敲打的法器与雍和宫同。

九、地安门外火神庙道士(道经)一班。计15人。所穿法衣和敲打的法器与白云观同。

十、法源寺的和尚(禅经)一班,共19人。身穿海青大袍,加披红缎金线福田纹的袈裟。法器排列为,引磐一对;铛子两对;铪子一对;手鼓两对。两众徒手相送。走在最后“放正”的大和尚,身穿杏黄袍,加披红缎金线福田纹袈裟,手持手炉一柄,上插一炷草香。

十一、卧佛寺的喇嘛(番经)一班,计15人。法衣、法器与雍和宫同。

十二、朝阳宫的道士(道经)一班,计15人。法衣、法器与白云观同。

十三、地藏庵的尼姑(尼经)一班,计13人。均身穿灰袍,加披红缎金线福田纹的袈裟。走在前头的两尼,右边的打引磬;左边的敲木鱼。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铪子一对;手鼓两对。有两众徒手相送。走在最后面“放正”的执手炉一柄,上插草香一炷。

十四、步行送库的各界来宾。梨园行有钱金福、程继山、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萧长华等不下200多人;并有富连成社叶盛章率领的学生百余名。京剧票友有顾兰荪、王君甫、那君明等百余名。商界方面有绸缎行姚秀岩、白曾三;饭庄行孙晋卿;长春堂闻药庄张子余;大北照相馆经理赵燕臣;新闻界有王柱宇、夏铁汉、陈重光等。他们分插于各僧、道经班的中间,走成双行。

十五、捧圣的孝子、孝孙。分别由九名孝属用铜茶盘托着番经的“满扎”——用巴拉面捏成的灯、塔三份;道经给宝华圆满天尊的大疏三道;尼经给西方三圣的大疏一道;禅经给西方三圣的大疏两道。尼经、禅经大疏上还挂了元宝、黄钱、千张等,给四值功曹、传达于三界执符神的“钱粮”。

十六、弘慈广济寺和尚(禅经)一班,计19人。殿后。法衣、法器与法源寺完全相同。因这两座寺院都属于南派常住十方丛林。

沿途观众,携老扶幼,或登楼上房;或攀树登枝,居高下眺,一饱眼福。送圣行列出大栅栏东口时,观众尤为拥护,为之途塞,一、二路电车,竟然停驶五六辆。外国人士及新闻记者尾随拍照者甚多。该管界外二区警署、外五区警署特派出巡官、长警沿途维持秩序。侦缉队队长马蕴泉也特派了侦探沿路巡察,故秩序尚称井然。

1931年3月22日,农历辛未年二月初四日,晨:王长林大殡举行

清晨,王长林的灵榇移往地安门外火神庙,这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里所罕见的大殡。其冥物离奇;僧道齐全;仪仗多而且精;送殡的人又多为现代伶人。因此,看热闹的人比昨天送圣时更多,琉璃厂、南新华街一带,已有人满为患,东北园、佘家胡同,交通完全断绝。

上午10时起灵出堂,灵枢及本家孝属还没出街门,可是仪仗、响器、僧道已排出延寿寺街。本家所用的杠罩、仪仗,系崇文门外大街广兴杠房承办,64人大杠,红缎绣花大罩,前三天就亮在了前门大街中和园夹道口上。根据本家要求,一律“普新”(即杠上的罩片、执事绣片,以及杠夫、执事夫的驾衣、靴帽,一律全新)。这在当年仅就杠罩租赁费,至少要花银元1000元以上。灵柩出堂后,照例先上32人的“小请儿”,扣上一卷“几了”(小罩),前有“五半堂”执事的一小部分;幡、伞各8对;“拉幌”的大座伞3柄。

纸扎的四季花盆、灵人(仆役)、金重玉女、尺头桌(陈设桌)共16对。大件纸活有开路天玉、喷钱兽、牌桌、烟床烟具、老北京传统式的四合房。还有各种新、旧式的家俱、陈设等等。大件松活有:加大尺码的松狮、松亭、松鹤鹿同春、松和合二仙、松八仙人、松二十四孝人物等。花圈、挽联约三百余对。响器方面有:民间传统的官鼓大乐21人;清音锣鼓11人;民间香会的文场6档;外五区署西乐队58人;长春学校民乐队48人;民间华北乐队48人。番、道、禅三经班搭衣送殡。

著名的“一撮毛”(全福)率四徒在灵前扬洒纸钱。柩前执绋送殡的伶人及各界来宾不下500人,凡是参加昨天送圣的几乎都来了,梨园行有钱金福、程继山、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萧长华等不下200多人;并有富连成社叶盛章率领的学生百余名。京剧票友有顾兰荪、王君甫、那君明等百余名。商界方面有绸缎行姚秀岩、白曾三;饭庄行孙晋卿;长春堂闻药庄张子余;大北照相馆经理赵燕臣;新闻界有王柱宇、夏铁汉、陈重光等。杠后为本家女眷所乘的白轿三乘;挂蓝白素彩的四轮马车22辆;挂白围子的骡车13辆。

殡列出东北园北口,经佘家胡同、延寿寺街,进琉璃厂东口,经东北园南口,走南新华街、臧家桥、樱桃斜街、观音寺、大栅栏,至前门外大街中和园夹道口外,换升64人大杠。至此,五半堂汉执事——一五色云缎绣花的幡、伞30件;汉旗子8对;金执事3组,计20件,影亭、魂轿,全部加入了殡列。由身穿红锣衣,头戴红锣帽的“催压旗”、“催压锣”各6名,以喊号、鸣锣的方式进行指挥。

随后,殡列南行,进西珠市口,经虎坊桥、菜市口、进宣武门,由西长安街,进南、北长街,经北海前门,走景山西街,经地安门,至火神庙停灵暂厝。沿途,各界在便道上所摆的茶桌不下数百份,路祭棚共有5座。以虎坊桥富连成社的路祭棚最为阔绰,为古典宫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前扎了一座三门式的素彩牌坊,内设虎皮帔椅上竖王伶遗像,由叶盛章主祭。殡列在此延搁最久。许多伶人在此路祭后,即告辞而返。

王伶灵柩到达火神庙,已届下午5时。庙前搭了素彩牌楼一座。全庙道众搭衣在山门前排成双行迎灵。当即由杠夫给换上16人的软杠,将灵枢抬入庙内后院东配殿。停灵就位后,即摆上素筵,焚香秉烛。由孝属及执绋送殡的来宾依次行叩拜礼,再由番、道、禅依次在灵前品咒。最后,由鼓乐前引,至庙后什刹前海河沿送焚不再保留的冥物和花圈等奠礼。礼成后,本家在庙内摆了素席,向各界执绋送殡的来宾们表示礼谢。

乔荩臣,男,京剧票友。工老生。

逝世:1926年,农历丙寅年

--------------------------------------------------------------------------------

活动年表

2条事件 | 全部收缩 «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遥唫俯畅票房成立

北池子遥唫俯畅票房成立,票友有乔荩臣、贵俊卿。

1914年,农历甲寅年:春阳友会票房成立

春阳友会票房在北平崇文区东晓市大街129号的浙慈会馆成立。创办人樊棣生。该会之名取“春阳明媚、生机旺盛”之吉意。名誉会长李经畲,票房规模设施,犹如正式剧团。特邀钱金福、姚增禄、鲍吉祥、李春霖、王荣山、曹二庚、律佩芳、诸如香等来此授艺和指导排练。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姜妙香、姚玉芙、刘砚芳、余叔岩等以会员身份参加活动。红豆馆主、卧云居士、郭仲衡、言菊朋、包丹庭、朱琴心、王又荃、贾福堂、松介眉、张小山、蒋君稼、赵子仪、恩禹之、乔荩臣、世哲生、林钧甫、铁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孙庆棠、赵翰卿、樊杏初、许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钱仲明、邱伯安、沈云阶、陈远亭等均是该会的名票。由于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文武戏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斩》、《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单刀会》、《四五花洞》、《宁武关》、《连升店》、《九莲灯》、《石秀探庄》、《雅观楼》、《九龙山》、《广太庄》、《战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铁笼山》、《挑华车》、《长坂坡》、《通天犀》、《小放牛》、《打瓜园》、《湘江会》、《游龙戏风》、《贵妃醉酒》、《穆柯寨》、《三击掌》、《战蒲关》、《徐母骂曹》、《钓金龟》、《青石山》、《金钱豹》等。

陈彦衡,男,著名京剧琴师。又名鉴,字新铨,成名后人称“陈十二爷”。四川宜宾人。擅长京剧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陈彦衡自幼工书善画,特好音乐。寓居济南时向弹琴名手学七弦琴,得其诀窍,常深夜苦研琴艺。陈彦衡光绪时寓居北京,与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言菊朋,琴师梅雨田等交往极深。得“谭之神髓特多”,为谭伴奏,水乳交融,使谭“敬佩不止”。与谭谈音韵,更使之折服。腕劲和指法胜人一筹,琴声婉转悠扬,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被誉为“临水笛韵”、“胡琴第一”,成为京城的“胡琴圣手”。余叔岩、言菊朋等都曾受其教益。陈彦衡也是谭鑫培、梅雨田的密友,与京剧名票友孙春山、林季鸿亦有交往,共同设计创造了不少新颖动听的唱腔。因此梅兰芳常向他求教。 陈彦衡曾用工尺谱记录谭腔,被梅兰芳称为“创举”。不守门户之见,除谭外还记录其他名角唱腔不少,改革创造了20多个花过门。培植后学更是不遗余力,成为广传谭腔之人。旦角中,梅兰芳受益最多,梅编剧本、创制新腔,亦请陈设计。陈门徒逾千,如王少卿(梅兰芳琴师)、李佩卿(余叔岩琴师)、杨宝忠(马连良琴师)等均是。后迁

居上海,主编《戏曲月刊》专栏《戏曲丛谈》。晚年以教戏为业。回川后,与名角配戏操琴,曾轰动蓉、渝。著述有《戏选》、《说谭》、《燕台菊粹》、《旧剧丛谈》等。

陈彦衡,名陈新诠,后改名陈鉴,四川宜宾人,生于清同治戊辰年十一月初九日 (注:即公元1868年12月22日)。擅长京剧胡琴,在京、津、沪、汉、四川 (成、渝) 等地剧院演奏,辄悬牌“胡琴圣手”或“第一琴师”,当时一直未有异议者或被否认。他对京剧老生和旦角唱腔也颇有研究, 其一生便反映出京剧胡琴和老生唱腔的发展。

陈彦衡幼时非常聪慧,记忆力很强,文思敏捷,能举一反三。他虽饱读诗书,可是最厌八股而爱读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精炼晓畅的文章。他十五岁时写的《游龙洞记》使长者惊异其笔调直似柳宗元。其父考中满清咸丰辛酉科举人,拣发(调派为)山东胶州知州。继因忤(得罪)巡抚丁葆祯而罢官, 遂隐居山东济南。见其子 (即指陈彦衡 )天资虽高但不合当时择士(选拔人才)标准,故常督促其学应试之文,以求科举功名,而他始终不感兴趣,累试不中,只是个国学生员。其父是个京剧爱好者,对陈彦衡爱上京剧无疑有影响,但却严格限制他沉溺其中,故更重要的影响是, 当时四大徽班崛起,名角荟萃,皮黄(即京剧)流行, 以人人追求能唱能拉琴为乐的社会风尚。 特别是他在众亲友长辈中展现出这方面的才华受到称赞, 最后也只好对他钻研京剧听之任之。

陈彦衡首先向七弦琴高手金子绳学弹琴。 经过一番周折, 金子绳由始而不愿转为尽心竭力地将其抚琴诀窍都传授出来,使陈彦衡得其真传。 陈彦衡将胡琴的定弦方法,套用在七弦琴的定弦上,从而大大简化七弦琴定弦的繁琐步骤。日后,他又将弹七弦琴的技术和原理应用到拉京剧胡琴上, 故他拉出的京胡曲调, 另有一番韵味。那时济南的京剧好演员老生有刘和坤、孙顺、陈秀华、刘洪宝,旦角有陈瑞林(兼演小生),武生有薛凤池、葛文玉,小丑有仇瑞林。他们在唱、做、念、打方面均有深厚功力。在场面方面也都是名手,各有所长。陈彦衡时年方十六、七岁心驰神往,潜心模仿,乃至废寝忘食, 而颖悟甚快。他那时尚不谙工尺(旧时记录中国乐曲的格式),但归家以胡琴一找即得。他常常在夜深人静偷偷练习,用一根细长竹扦(或者小钱币)垫在胡琴筒子的蛇皮上,将琴声尽量压低苦练。如是者三、五年, 在过门、托腔、牌子等各方面都学会不少。拉整出戏都能应付裕如。他不仅掌握了操琴的一般法则,还研究出怎样拉才出色动听,使不少行家都表示钦佩。

陈彦衡之岳父曾为其谋得云南罗平知州一职, 他未去赴任,又设法改在直隶(今河北)候补。直隶总督杨士骧的儿子杨梧川和侄儿杨晴川都极爱京剧, 与陈彦衡一见如故常向他请教京剧的唱法和拉琴方法,先父在天津住了很久,都未能挂牌补上知县。在此候补期间常到北京看戏。在“中和园”饱听了谭鑫培的演唱和梅雨田的操琴。他每次都设法坐在小池子里戏台的两侧, 听谭唱梅拉, 全神贯注心领神会, 回到旅舍急速用工尺记谱。有时记忆不清,在睡梦中忆及,立即从帐顶上取下胡琴,用细竹扦卡在琴筒蛇皮上压低琴声,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拉对才罢手,遂喜不至胜。当时的京官都会唱几句京戏,每天工余(下班)在小馆聚吃后唱戏,均约陈彦衡操琴伴奏。也有不少名角参加,借此吊嗓(练唱),遂与陈彦衡认识而熟悉,称兄道弟交往甚厚,陈彦衡的琴艺也因此大为长进。不久, 杨士骧病故由端方递补直隶总督, 端方之子继先(号昆侯)也嗜好京戏,时向陈彦衡学谭腔(谭鑫培的唱腔)。其父看到陈彦衡的意趣只在京戏上陈彦衡遂设法给他补了个小京官, 举家迁到北京,每天陈彦衡只是办点例行公文,而全力投身于钻研京剧胡琴和唱腔。

陈彦衡到北京后,相继结识了梅雨田, 谭鑫培等北京梨园界的顶尖人物,向他们学习和相互切磋,自己则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 使胡琴技艺和对谭腔的掌握都突飞猛进, 以至于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对梨园界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数十年如一日,早晚都要练习一遍胡琴,他的琴技特点主要是;指音清楚、干脆, 无瞎字(按音不准确),手腕有力而灵活,无倒拖子、无杂音,按弦或刚或柔并以小指相辅,故拉慢板时气韵饱满,偶然加花则突出精彩, 但从不轻易使用和卖弄而干扰演员的表演气氛。拉快板时越快越双(左右手并用), 骤如疾风, 从未拌蒜(拉乱),仍与唱腔混如一体, 严丝密缝。每上台伴奏必换新弦并仔细检查确无发毛有槽者,故数十年从未发生过在台上断弦的意外。陈彦衡除了精通胡琴外, 对京剧场面的其他乐器也颇有造诣。他曾向梅雨田和笛师方二立学了笛子的许多曲牌和向一些昆曲票友学会了很多昆曲戏;他又跟唢呐师锡子刚学会了曲牌100多首,并考证了它们的渊源和注明用在什么场合, 这些他都一一记谱(笛子和唢呐曲牌的两种珍贵资料现均保存于“中国戏曲学院”)。 他还擅长打小鼓,基本上是学自为谭鑫培打鼓的李五,也采取了刘顺的一些鼓点子。后来给余叔岩打鼓的杭子和与给言菊朋打鼓的乔三都曾向他请教。他打鼓的特点是:腕子活,点子脆,在台上眼灵手快, 尤其是“搓儿”,快急如风。他学会老谭在《击鼓骂曹》中“擂鼓三通”和“夜深沉”的鼓套子, 被公认为可与老谭媲美。后来有人向他学此技巧,他必定叫他们先练熟“搓儿”,半年后再学习打鼓。有名的琴师如高连奎(高庆奎之弟)、王少卿、杨宝忠、李佩卿等,均曾受过先父在琴艺或者《击鼓骂曹》打鼓方面的指点以及严格训练,而技艺大进。他在诗书绘画和雕刻图章方面也颇有研究和造诣,这些对他在京剧的琴艺和声腔的研究中均有积极的作用。

此时,陈彦衡虽然对京剧的音节、字音识别准确,理解深透,拉琴的技巧已进入高深阶段, 但他对梅雨田的胡琴臻神入妙的境界,十分仰慕,总觉得自己还没有登堂入室。遂请求其好友安徽人吴凤笙等约梅雨田等在泰丰楼吃小馆结交。饭罢, 照例来一段京戏,陈彦衡操琴。梅雨田听完一曲后称赞他拉得“很秀”, 评价甚高。陈彦衡从此与梅雨田终身交往密切,不时向梅雨田讨教,梅老亦尽其所能地传授且每有改革意见均与他商讨,他也确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互相切磋。梅老为谭鑫培操琴多年,配合谭腔丝丝入扣, 分毫不爽,全凭记忆,陈彦衡遂建议把谭腔用“工尺谱”记下, 以免遗忘, 梅老欣然同意, 于是两人合作记下了不少谭腔的“工尺谱”,也开创了用此方法记京剧唱腔的先例(我后来将此整理出版)。在记谱的同时,他很注意戏词, 如谭唱的“想当初弟在时何等侥幸”,陈彦衡认为文理欠通, 而改为“…何等欢庆”。又如《捉放曹》中有一句“为什么出庄来把老丈来杀,是何根呀”很繁冗,遂改为“出庄来杀老丈是何根呀”又如《坐宫》“还需要紧开口慢吐真言”,陈彦衡认为老谭唱错了,余叔岩和言菊朋也同意, 遂改为“还需要紧闭口慢吐真言”,以后的老生也以此唱词为准。不过其妻洪氏当时坚持认为老谭的唱词没有错, 是陈彦衡听错了,应为“还需要‘谨’开口慢吐真言”,也有道理。陈彦衡结识大名鼎鼎的谭鑫培之前,先设法托几位与谭最要好的朋友,将陈彦衡约到谭家与谭相会见。是日,陈彦衡到了谭家,谭鑫培久已听说过陈彦衡和他的琴技, 于是在朋友的提议下, 请谭吊嗓唱一段由陈彦衡拉琴,谭欣然应允。先唱了《碰碑》,又唱了《空城计》, 陈彦衡的琴为谭的唱托得水乳交融,于是谭又唱了一段《鱼藏剑》。此戏, 谭不常唱,后面快板又多小腔,陈彦衡托得一丝不苟, 遂使谭大为惊异,钦佩不已。 岂知这是陈彦衡多次在“中和园”花了一吊三百文钱的代价学会和牢记在心的!再加以这段时间和梅雨田钻研谭腔大有收获。 因而谭与陈彦衡开怀畅谈,谭老对陈彦衡进而所讲到的音韵问题,甚为心折,遂约陈彦衡常到他家谈艺吊嗓。谭老对生、旦、净、丑无一不精,对胡琴、锣鼓无一不熟,陈彦衡则虚心一一学习, 牢牢紧记。谭老对词句的通顺,音韵的准确方面,也不时向陈彦衡求正,两人的交情进一步加深。 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北京市面渐渐萧条, 陈彦衡夫人在北京病逝,陈彦衡的生活有时颇感困难。这时有个张仁乐(号燕青,是张之洞的第十一子), 写信派人约陈彦衡到东北去, 说他在“满洲国”当了实业部大臣, 约陈彦衡到他那里,他能委以高官, 收入很多。先父接信后,向知己的朋友说:“现在日本侵略中国,有良心的中国人谁不痛恨!他们腆颜事仇,不怕挨骂,我可不能跟着他们去挨骂。”先父即回信拒绝。正在此时,上海票友许良臣等推举苏少卿写信来,说他们约集了上海几位票友准备了房子,请陈彦衡到上海教戏。于是陈彦衡遂下决心举家南迁。

到了上海住在张家花园许的对面。上海人闻其名已久, 求教的人川流不息。许良臣本是陈彦衡在北京教了很久的学生,他嗓子非常好,唱起来颇有谭的味儿。罗亮生本是上海名票,每到北京必向陈彦衡请教,他嗓音较差,但会唱, 唱起来颇动听。这两位见陈彦衡把家迁到上海,实现了他们的愿望,都非常高兴,替陈彦衡介绍了不少学生。苏少卿曾久在北京跟先父学习谭腔,到了上海也广收门徒。他想到先父到上海之后便能使其唱腔进一步提高,更是兴奋莫名。在上海还有一位与陈彦衡有世谊而唱得特别出色的人,他便是杭州人许姬传。他向陈彦衡学了十几出谭派唱腔,这次在上海重逢,许又向陈彦衡多方面请教, 收获很大。后同陈彦衡共同编辑《燕台菊萃第一辑·四郎探母》。他以后一直跟梅兰芳先生共事作他的秘书。此外,陈彦衡还收了两名操琴的弟子,倪秋萍和周正芳,一位拉胡琴,一位拉二胡,互相交替,手法灵巧一致。两年中跟陈彦衡虚心学会了胡琴的一切基本法则。后来,倪秋萍又拜王少卿为师,专练二胡,名驰上海。这段时间经好友介绍陈彦衡又收了一个高材生门徒,便是刘仲秋(那时名叫刘宝祥)。他原本在唱、做方面都下过苦功夫,为了深造,拜门之后又勤学苦练,在两年内学会了好些戏。后来他在夏声剧校当校长。在上海这段时间,先父又出版了一本《燕台菊萃》,是全部《四郎探母》的工尺谱,系由许姬传抄写印出。同时,在大东书局刘豁公主编的《戏剧月刊》上写了《群英会》、《宝莲灯》全剧的剧词和唱段的工尺谱,分三期刊出。并在《戏剧月刊》上陆续发表了陈彦衡积多年之经验,精辟阐述京剧唱腔的“戏曲从谈”,因为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而中断。

在此紧张时刻, 四川来了两个人,何欣初和罗孝可,他们受成都、重庆两地票友的委托,请陈彦衡回四川教戏。陈彦衡听了很高兴, 因为四川乃桑梓之地,陈彦衡好久都没有回去过,也正想离开上海。陈彦衡在重庆住在通远门,受到重庆票友们的热烈欢迎。在此又收了陈佩卿和李玉奎两位作徒弟,陈演老生在上海颇有名气,李原来也唱老生,后来嗓子不行改业操琴,托人说妥后在饭店叩头行礼。李玉奎会打小鼓, 欲请陈彦衡教他《击鼓骂曹》的几套鼓点子,陈彦衡不客气地说“你先练半年“搓儿”,李口头答应但心里很疑惑, 也只好听从老师吩咐耐心练“搓儿”,练了一个月后再听陈彦衡打鼓,吓了一跳,陈彦衡起的搓儿如一阵清风,他怎么追也追不上,这才心服口服。他于是日夜加紧练习,过了一些时候渐能得心应手才去请陈彦衡教他鼓点子。陈彦衡见他虚心好学,肯下苦功,遂先教他“掏点”,这又是一门难事。过了些时候, 李居然领会了“掏点”的窍门,陈彦衡才教他“擂鼓三通”和“夜深沉”的鼓点子。虽然他不及陈彦衡打得那样灵活巧妙,但已为一般人所不及。后来他去到成都成为人所景仰的鼓点子老师,包括北京来的演员都向他请教。 在成都,何欣初和乔仲泉约集了众多票社, 包括“己巳”、“七三”、“星六晚会”、“友联”、“阳春”等,联名请陈彦衡到成都教戏, 陈彦衡不便推辞遂与其子陈富年同乘汽车到了成都 (注:那时成渝马路刚修好通车,, 路面粗糙,一些路段道路泥泞崎岖,据陈富年的另一篇文章说,500公里路程他们走了四天才到,还在汽车上睡了一夜)。到成都后,陈彦衡的气管炎和胃病便发了。这时成都各票社发起, 请先父在“春熙大舞台”拉琴五天示范,由陈富年演唱 (注:从报纸广告上看演出为六夜, 1933年11月5-10日,剧目为《宇宙锋》、《二进宫》、《回龙阁》、《贩马记》、《女起解》、《孝义节》)。此时,陈彦衡身虽有恙,但还不十分严重,便同意了。演完后, 先父的病没有减轻, 可是学艺的接二连三地来了。

此后,他的病又加重,勉强支撑,起草两部著作,《中国音乐的特点》和《中国戏曲改革创新的方法》。才写了几行, 便倒在床上,不能提笔了。到成都整整一百天的一个下午,已经不能讲话了。成都各票房的人都赶来看望他,他只能对最熟的人微微点头。经过大家会商,请来了志范医院 (注:这仅是在其住所同一条街的一家私人诊所) 一位德国留学的医生张国元, 诊病后他摇头对大家说“脉都找不到了,还怎么下药!”就在那天深夜两点半钟,与世长辞!时间为1933年12月18日,享年65岁。

注:他在病中写了一首诗:

成都从来鲜飘雪,地系平原气潮湿。

一夜冻龙带雪飞, 翠竹滴沥芭蕉折。

我今来此病百日, 咳嗽痰涎涕沾鼻。

窗隙壁洞地穴鼠,四方风动眠不得。

坐拥铁衾到天明,鸦声呀呀纸窗白。 1922年,农历壬戌年:言菊朋随陈彦衡习谭派声腔

言菊朋遇陈彦衡,陈为之伴奏,相得益彰。自此,随陈习谭派声腔。颇收点睛之妙。此后二人合作甚久。

1923年,农历癸亥年:言菊朋与陈彦衡整理谭氏旧本

言菊朋从陈彦衡游,对以往所学谭派戏细为加工。菊朋藏有谭氏旧本《取帅印》、《法场换子》等,以之请教彦衡。陈氏于此数剧亦仅知零星唱腔,乃据谭派原则并加入一些灵巧的方法,整理成完整唱腔。此数剧经言氏不断加工,成为言派早期代表作。

1923年12月5日,农历癸亥年十月廿八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言菊朋应梅兰芳之邀以票友身份出演。同行有老生王凤卿、琴票陈彦衡等。

1923年12月7日,农历癸亥年十月三十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第一天,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

演出剧目

压轴:《空城计》(言菊朋饰孔明,陈彦衡操琴)

大轴:《武家坡》(梅兰芳饰王宝钏,王凤卿饰薛平贵)

1923年12月8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初一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第二天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第二天,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

演出剧目

压轴:《取成都》(王凤卿)

大轴:《南天门》(梅兰芳,言菊朋,陈彦衡操琴)

1923年12月9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初二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第三天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第三天,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

演出剧目

日场

《八义图》(言菊朋,陈彦衡操琴)

压轴:《御碑亭》(梅兰芳,王凤卿)

1924年,农历甲子年:孟小冬定居北京

孟小冬定居北京,从陈彦衡学戏,复向言菊朋问艺。

1924年,农历甲子年,秋:上海丹桂第一台请言菊朋、陈彦衡合作赴沪未果

上海丹桂第一台托票友周梓章赴京邀角,以六千五百元代价请言菊朋、陈彦衡合作赴沪,后因陈坚拒未果。

1924年,农历甲子年:言菊朋首次在胜利公司灌制唱片五张

言菊朋应胜利公司约,灌制唱片五张,计《辕门斩子》、《桑园寄子》合一张,《状元谱》、《鱼肠剑》合一张,《法场换子》、《奇冤报》合一张,《二进宫》、《取帅印》各一张。此系言氏首次灌片,由陈彦衡操琴,乔玉泉司鼓。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张作霖五十贺寿堂会

奉天张作霖五十贺寿堂会,京中名伶几被邀一空。言菊朋、陈彦衡、蒋君稼以票友身份被邀与会。言氏演《失空斩》,又与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金仲仁等演《雁门关》,大受欢迎。

1925年3月,农历乙丑年:张作霖寿诞堂会

张作霖寿诞堂会举行。

其中言菊朋赴奉天参加,演出《辕门斩子》、《八义图》等剧,未带场面,临时由陈彦衡代邀余叔岩之场面李佩卿、杭子和伴奏。此行言菊朋得款一千园,除去场面等开销,所剩无几。返京后,与陈彦衡失和。

金仲仁

(1886年一1950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小生,著名京剧演员。清室皇族,原名爱新觉罗·春元。世袭奉恩将军,曾就学于贵胄学堂。

中文名:金仲仁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50年

职业:著名京剧演员

毕业院校:贵胄学堂

主要成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小生

代表作品:《玉堂春》《香罗带》《杜十娘》

人物履历

金仲仁(1886-1950年),清代皇族,本名爱新觉罗·春元,世袭奉恩将军,曾从张晓山、茹莱卿、姚增禄、曹心泉习艺。曾为翠峰庵票房、肃王府票房之票友,下海后拜德_如为师。与王瑶卿交谊甚厚,常年辅佐苟慧生,与张春彦、芙蓉草、马富禄被誉为“四大金刚”。曾任长安戏院第一任经理,五十年代任教于中国戏曲学校。弟子有高维廉、高维儒、董维贤、王维筠、苏维明、周维俊、关维芳等“十三太保”。子金玉书。

幼嗜京剧,学小生,从张小山、茹莱卿、姚增禄、曹心泉学《九龙山》、《雄州关》、《探庄》、《雅观楼》、《奇双会》等戏。在翠峰庵、肃王府等票房串戏。辛亥革命后,挚友王瑶卿等力请下海演出。因拜德_如为师;并学取王楞仙的做功、念功;在长期与王瑶卿合作演出中,亦颇多受益;又与武净钱金福、武旦荣蝶仙一起练功切磋,使之以能戏多、文武昆乱不挡著称。王瑶卿倚为左右手,在《雁门关》、《乾坤福寿镜》、《金猛关》、《珍珠烈火旗》、《庚娘》等戏中,合作默契。后又助荀慧生,合演了《钗头凤》、《香罗带》、《杜十娘》、《荆钗记》、《绣襦记》、《还珠吟》、《红楼二尤》、《红娘》等戏。又曾助王玉蓉。弟子有高维廉、周维俊、李德彬等。新中国建立后,受聘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实验学校名誉教授,张春孝等曾受其教益。

活动年表

1924年3月,农历甲子年:张作霖五十贺寿堂会

奉天张作霖五十贺寿堂会,京中名伶几被邀一空。言菊朋、陈彦衡、蒋君稼以票友身份被邀与会。言氏演《失空斩》,又与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金仲仁等演《雁门关》,大受欢迎。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在鸣盛社支持一年有余后,社长果湘林先生不胜劳烦,程艳秋亦不忍老岳受累,决定自行出面组班,特聘梁华亭先生任社长,经理内外社务,改组鸣盛社为鸣和社,班底成员有郝寿臣、侯喜瑞、曹二庚、慈瑞泉、郭仲衡、文亮臣、金仲仁、王又荃、周瑞安、李洪春、张春彦、董俊峰、李多奎等原和声社老伙伴。请高登甲先生抱本子任后台管事,文武场面则有琴师穆铁芬、鼓师杭子和、陈鸿寿及锡子刚等。由金仲荪任编剧,程艳秋挂头牌自兼编导和唱腔身段设计。

1927年2月16日,农历丁卯年正月十五日,晚:1927年2月16日开明戏院演出

协合社在开明戏院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南阳关》(言菊朋)

大轴:《乐昌公主》(朱琴心,金仲仁)

1930年,农历庚午年:马连良组扶风社

马连良组扶风社。初期的扶风社阵容:旦角是王幼卿,花脸有刘砚亭、董俊峰、马连昆,武生尚和玉、马春樵,小生金仲仁,丑角马富禄,里子老生张春彦,二旦诸茹香,武旦邱富棠。演出地点选择了中和戏院,经常演白天。

1930年7月10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五日:马富禄拜傅小山为师

马富禄在两益轩拜傅小山为师,专学武丑。是日,荀慧生、张春彦、金仲仁等均在场。

1930年9月26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初五日:扶风社首次演出

扶风社首次演出,在中和戏院。大轴《四进士》。马连良饰宋士杰,王幼卿饰杨素贞,刘砚亭饰顾读,张春彦饰毛朋,金仲仁饰田伦,马富禄饰万氏。压轴尚和玉与邱富棠的《青石山》。倒第三马春樵《八蜡庙》,开场是董俊峰的《铡美案》。

1931年6月9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一天。

下午三时开演

《天官赐福》天蟾全班

《金榜乐》(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鸿鸾禧》(荀慧生,马富禄,金仲仁,张春彦)

休息

七时开演

《百花亭》(雪艳琴)

《汾河湾》(张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华慧麟,萧长华,马富禄)

《落马湖》(李吉瑞)

《芦花河》(程艳秋,王少楼)

《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杨小楼饰赵云,马连良饰乔玄,高庆奎饰前刘备,谭小培饰后刘备,谭富英饰鲁肃,龚云甫饰国太,金少山饰张飞,萧长华饰乔福,姜妙香饰周瑜,曹毛宝饰孙权)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富贵长春》(麒麟童,赵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晓籁)

《空城计》(郭继云)

《宇宙锋》(季**)

《群臣宴》(孙化成)

《庆顶珠》(王庾生,小杨月楼)

《安天会》(刘宗杨)

《北湖州》(郑永泉)

《状元谱》(张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庆奎,姜妙香,张春彦)

《定军山》(谭富英)

《坐宫》(王少楼,华慧麟)

《两将军》(李万春,蓝月春)

《骂殿》(程艳秋,贯大元)

《独木关》(李吉瑞,小桂元,苗胜春)

《卖马》(王又宸)

《长坂坡》(杨小楼饰赵云,高庆奎饰刘备,雪艳琴饰糜夫人,雪艳舫饰甘夫人,刘砚亭饰张_,刘奎官饰张飞,蒋宝印饰曹操,刘斌昆饰夏侯恩)

《全部红鬃烈马》:

《彩楼配》(徐碧云)

《三击掌》(尚小云,贯大元)

《别窑》(麒麟童,王芸芳)

《探寒窑》(程艳秋,龚云甫)

《赶三关》(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兰芳,谭富英饰前薛平贵,言菊朋饰后薛平贵)

《算粮》(谭小培,雪艳琴)

《银空山》(谭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龚云甫)

1931年6月11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满堂红》(杨鼐侬,金碧玉)

《岳家庄》(小杨月楼,小奎官)

《琼林宴》(言菊朋)

《战宛城》(麒麟童饰张绣,荀慧生饰邹氏,刘奎官饰典韦,金仲仁饰曹昂,曹毛包饰曹操,陈鹤峰饰贾诩,马富禄饰曹安氏,蒋宝印饰许褚)

《取荥阳》(马连良,金少山)

《取帅印》(高庆奎)

《花木兰》(徐碧云)

休息

七时开演

《马蹄金》(尚小云,贯大元,龚云甫)

《挑滑车》(刘宗杨)

《二进宫》(梅兰芳,谭小培,金少山)

《林冲夜奔》(李万春)

《弓砚缘》(雪艳琴,姜妙香,雪艳舫)

《卧虎沟》(李吉瑞)

《忠义节》(程艳秋,谭富英,王少楼)

《八大锤》(杨小楼饰陆文龙,马连良饰王佐,刘汉臣饰岳云,刘砚亭饰金兀术,刘奎官饰狄雷,高雪樵饰何元庆,马富禄饰乳娘,张质彬饰严成方,张国斌饰岳飞)

《五花洞》(梅兰芳、程艳秋、尚小云、荀慧生饰四潘金莲,高庆奎饰张天师,金少山饰包公)

《庆贺黄马褂》(麒麟童,王英武,赵如泉,刘汉臣,金素琴,刘奎官)

1938年2月16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杨小楼接三

1938年10月19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

李少春在泰丰楼拜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剧戏为《战太平》。出席的有高庆奎、李菊笙、王凤卿、谭小培、郝寿臣、李洪春、金仲仁、鲍吉祥、马德成、慈瑞泉、吴彦衡、王福山、叶龙章、袁世海、李宝奎、阎世善、高维廉、李桂春等。

1939年1月18日,农历戊寅年十一月廿八日:金仲仁收王维秋、王维筠为徒

金仲仁收王维秋、王维筠为徒。

1939年2月14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廿六日:1939年同义会济贫义务戏第二天

北京同义会济贫义务戏第二天。

演出剧目

《战太平》(姚世茹)

《岳家庄》(金仲仁)

《演火棍》(宋德珠)

《宝莲灯》(徐东明,徐东霞)

《贺后骂殿》(王玉蓉,贯盛习)

《战宛城》(小翠花,李少春,郝寿臣)

《打棍出箱》(谭富英)

《群英会》(马连良,姜妙香,萧长华,袁世海,李洪福,马春樵)

1939年4月2日,农历己卯年二月十三日:金仲仁收朱维斌为徒

金仲仁收朱维斌为徒。

1939年11月,农历己卯年:王玉蓉赴沪演出

王玉蓉在老师王瑶卿陪同下南来上海演于黄金大戏院。此前在沪休息的杨宝森,加入王玉蓉班合作演出,裘盛戎也同时参加,其他合作者还有金仲仁、吴彦衡、芙蓉草等。演期从11月4日至12月17日。杨宝森冠以“红极一时余派传人正宗须生”头衔,并由姑父王瑶卿亲自把场。

王玉蓉与杨宝森合作戏有《王宝钏》、《四郎探母》、《双姣奇缘》、《汾河湾》、《王春娥》、全部《李艳妃》(扶幼主起至斩李良止,裘盛戎花脸)、全部《孙夫人》等。杨宝森单挑戏有《定军山》、《阳平关》、《连营寨》、《失空斩》、《捉放曹》、《托兆碰碑》、《击鼓骂曹》、《珠帘寨》、《八大锤》、《法场换子》、《奇冤报》、《洪羊洞》等。

爱新觉罗·毓铭,即卧云居士(1891-1944) 满族正黄旗人,原姓爱新觉罗,按满籍皇族辈份排姓“毓”,改用“玉”字为姓,名玉铭,字静尘,号卧云居士。民国后以赵为姓,名赵静臣。

卧云居士青年时期就读于满族贵胄法政学堂,与金仲仁同学。当时,北京八旗子弟喜欢学唱八角鼓和皮簧戏。卧云居士最初喜爱八角鼓,后祟尚龚云甫演唱艺术,常到北京票房演唱,同台演唱者有黄桂秋、碧萝馆主、松介眉、王华甫、董俊峰、季文屏、吕正一、全燕平(即关醉蝉)、张稔年等。曾到言乐会与言菊朋同台演出,并切磋演唱技艺。他的嗓音极好,清脆甜亮而富于韵味,难得的是他的嗓音带有龚云甫特有的老且“雌音”(一种近似老年妇女的嗓音)。因其演唱颇似龚云甫,故亦为剧界推重。一次在同一天晚上,龚云甫演于华乐戏园,卧云居士演于广和楼,而且都是演大轴。结果这场“对台戏”均是座无虚席。龚云甫是一位非常爱惜人材的艺术家,他为了了解卧云居士的演剧水平。曾委托识者前往广和楼观剧。当他听说卧云居士演出很受欢迎后,十分高兴。在梨园同行的建议下,卧云居士拜龚云甫为师,并改为专业演唱。此后,他曾与梅兰芳、言菊朋、时慧宝、金仲仁、雷喜福、奚啸伯、杨宝森、赵啸澜、李盛藻、孙毓、言慧珠、雍竹君女士(德国人)等人合作演出。二十年代前后,曾多次与梅兰芳等著名演员合作演出《四郎探母》,是红极一时的剧目。

《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一书,记其演唱“嗓音绝佳,为票友老旦之第一人。其嗓音之结实,远过于龚,而无龚之嗓音动听。”卧云居士嗓音高亮坚实,确较龚云甫为佳,他在台上演唱向为“乙字调”,三十岁左右时,一个晚上演双出,嗓音也不觉吃力。与龚云甫不同的是,卧云居士的嗓音以高亮为上,而少龚云甫之宽厚,故其演唱缺少龚云甫苍老周正之特色。至于有说他在演唱上常有声音枯竭之弊,那是在其晚年演出时出现的,青壮年时期并非如此。

卧云居士在龚云甫演唱艺术基础上,根据本身嗓音条件,有所变化。比如根据嗓音极高的特点,他在演唱腔调上,吸收了一些小生行当的娃娃调唱腔特点。他对嗓音控制得很好,腔调周转,灵活自然,尤擅唱一种接近“嗖”的“疙瘩腔’(即在长腔的转折或衔接处的一种转折极速的小腔)。同时他还吸收了孙(菊仙)派老生所谓“一口气”的唱法,如唱《钓金龟》中“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二簧散板]唱句,“一场空”三字的长拖腔,使用的是“一口气”的唱法,先抑后扬,在“一”字用腔上尽量控制气息的流出,“场”字高扬,随着一个小“疙瘩腔”,紧接着用强有力的气口(似有一种爆破之力)唱出“空”字。不仅唱得气足声酣,而且把康氏听到儿子不赡养自己时的悲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实动人。

卧云居士不仅注重演唱技巧,在念白上也很讲究。传统的老旦念白更接近白话,故在语调的平仄和用韵上,不甚考究。卧云居士在处理念白的吐字发音和用韵上,吸收了言菊朋吐字发音的技巧,故他的念白不仅吐字真切,在语调上抑扬顿挫,高低疾徐,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的白口给人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感受。特别是他的念白注重语气的表达。在《四郎探母》中,当佘太君听说杨延辉回宋营的消息时,有这样一句念白:“怎么,四朗他!他、他回来了”按一般念法,“他、他、他”三字极迅急地连续念出。而卧云居士在这句念白中,却做了特殊的设计,念出第一个“他”字时,有个明显的停顿,然后再连着念出另两个“他”字。这种处理,不仅把这句简单的台词念得更富于乐感,而且这第一个“他”字后的停顿,恰当地表达了佘太君听说四郎回来时的惊喜心情。

旧时老旦行当普遍存在着重唱轻做的倾向,卧云居士演戏却很注重身段动作和表情。例如《母女会》一戏中王母的进窑、出窑动作,按老演法只是做一个低身的动作,而卧云居士的进出窑动作,却设计了侧低身、拧身、翻扬水袖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在旦角进出窑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尤其是他的身材不高,动作敏捷、干净利落,在舞台表演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龚云甫把卧云居士看做是自己的传人,他临终时,曾将自己演出时使用的龙头拐杖传给了卧云居士。这根龙头拐杖曾在卧云居士手中十余年,病故后,这根龙头拐杖又传给了龚云甫后人龚连泉。

由于卧云居士在唱念做方面的全面发展,故凡老旦戏他均擅演。常演剧目有《徐母骂曹》、《母女会》、《滑油山》、《四郎探母》、《太君辞朝》、《钓金龟》、《托兆哭灵》、《遇后》、《打龙袍》、《六月雪》、《岑母归汉》、《沙桥饯别》(饰唐僧)等。

钱金福是谁

钱金福钱金福,男,昆曲正旦,后改架子花脸。字绍卿,堂号“维新堂”,1878年光绪四年(戊寅)生人。为“日新堂”殷采芝弟子,是道光、咸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