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韩山镇的由来和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30浏览:3收藏

沭阳韩山镇的由来和历史,第1张

只有沭阳县的介绍 一般古时候的记录只会记录到县的级别,关于韩山镇的介绍 你要问问镇里的老人了

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隶属地级宿迁市,辖38个乡镇(场),县域面积2298平方公里,耕地204万亩,人口174万,是全省人口最多、陆域面积最大的县。 沭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属鲁国,战国时建郯子国,西汉武帝时置厚丘县,北周武帝建德七年(公元578年)置沭阳县,因县治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境内颜集镇是绝代佳人虞姬的故乡,“霸王别姬”故事千载传诵。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曾任沭阳主簿,率民众治理沭河、六塘河,政声远播。清代诗人袁枚任沭阳县令期间,留下许多诗篇佳话,亲植紫藤(袁公藤)今仍吐芳展绿。清朝末年沭阳才女刘清韵携10本传奇下江南,江浙名士为之倾倒,传为美谈。晚清进士李映庚,官至肃政使,创作我国第一部军乐谱。建国前后,沭阳孕育了摄影大师吴印咸,著名记者兼作家白夜,京剧表演艺术家、"活红娘"宋长荣,鲁迅研究专家王士菁,著名历史学家叶蠖生,两院院士李德义,新时代"活雷峰"张子祥等杰出人才,他们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贡献,为沭阳人民赢得了荣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今日的沭阳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沭阳交通发达。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245、324、326省道在县城交汇。东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40分钟,西到徐州观音机场1个小时。沭阳县水路畅通,新沂河横贯东西,淮沭新河纵穿南北。我省20大内河港口之一的沭阳港,年吞吐量在300万吨以上,过淮沭河与长江联接,经沭新河、蔷薇河、古泊河达连云港港口。 沭阳资源十分丰富。沭阳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商品猪基地县和科技先进县。年产粮食100万吨、油料23万吨、棉花10万担,年出栏商品猪近200万头。沭阳花木名扬天下,全县花木总面积25万亩,花卉苗木品种3000余种,各类盆景80余万盆,是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有"东方花都"之誉。1999-2002年全县连续4年花卉销售收入达6亿元,2003年全县实现花卉销售收入12亿元。被誉为全省花卉销售龙头的苏北花卉盆景公司具有国家二级园林设计资质,县内颜集镇2001年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新河镇2000年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沭阳是传统的林业大县,全县杨树成片林达60万亩,林网总面积达200万亩,植树总量9000多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65%。沭阳水产资源优势明显,全县水域面积622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12万亩,盛产青鱼、鲤鱼、鲢鱼等淡水鱼类。沭阳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非金属矿9种,能源矿1种,其中蓝晶石、水晶、磷、云母矿以及黄砂、陶土等都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沭阳旧时多临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始筑土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改建砖城。乡村集镇多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渐趋规模,定期集散。 城乡屋宇简陋,道路晴尘雨泞。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造旧城区。1956年城区南扩,1981年向东西拓展。至1987年城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条,人均居住面积为591平方米。近年来,沭阳全面实施"群镇崛起、拉动内需,群马拉车、增强辐射,众星拱月、形成体系,城乡一体、促进发展"的战略,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高速度开发,城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城市建设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众星拱月"式城镇体系逐渐形成,截止2003年底,全县人口城镇化率已达30%,全县新建楼房面积9138万平方米;城区新铺水泥路537千米;小城镇新铺水泥路146千米,总长1396千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南京东路、广州路、上海路等16条路段实施无杆化改造,共安装路灯2238杆、5986盏;铺设天然气主管道16千米、支管网20千米;新建、改造水冲式公厕132座;建成广场38个,城区绿地面积7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2%。今天的沭阳城镇,街道宽敞,楼房鳞次栉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人气旺盛,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目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沭阳县城正按中等城市标准规划,积极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全县已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载体,城镇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沭阳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但明朝以前文化建树已湮没。明代以来,沭阳在文学创作、戏剧、音乐、曲艺、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沭阳方言属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 是过渡方言区,但受北方话影响,故县内各地语言、语调有所差异,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如淮海戏、僮戏等,还有琴书、快板、鼓锣等曲艺品种。沭阳的民间文艺繁荣,花船、高跷、舞龙、舞狮、跳财神、秧歌、腰鼓、跑驴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礼仪风俗也很多,如祭灶、新年、二月二、六月六等,婚丧嫁娶、来客接待、生育寿庆上的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 沭阳地区属淮扬菜系与鲁菜系的中间地带,既有淮扬菜系的风味,又有鲁菜系的特色。颜集"朝牌"始于明代。马厂季家馒头曾被慈禧太后选为清廷贡品。顾家吊炉饼始源于清乾隆年间,清宰相刘墉曾题写"吊炉大饼,乃沭阳之一绝"。软熘长鱼是沭阳名菜之一,清乾隆皇帝和革命前辈刘少奇都曾食用。庙头千张(百叶)源于明代,曾被清代大诗人袁枚写入《随园食谱》。马厂五香花生米风味独特,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港澳等地。酒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沭阳芝麻香、虞姬神大曲久负盛名。

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 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县域介于北纬33°53′至34°25′,东经118°30′至119°10′之间,东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东与连云港接壤,南与淮安市毗邻,西倚宿迁,北接徐州,是徐、连、淮、宿四市结合部。全县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

作为黄淮平原上的一座古城,沭阳地处南北交汇之地,自古就是商品集散重地,素有"商贾云集处"之美誉。几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客商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沭阳的繁华与富庶,更促进了南北文化在沭阳的交流、融合,也使沭阳产生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和居民个性特征。沭阳人在日常交往中热情大方、讲话礼貌,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好客,更兼有南方人的情感细腻;沭阳的民间文艺既具有北方的豪迈刚硬之气概,更兼有南方清新婉约的特色。民国初年,现代文明的新风吹进了沭阳,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健康的民俗得到了保留相传,陈规陋习被摒弃,新的风尚在全县逐步形成。据记载,得以保留的具有沭阳特色的民俗风情有:节日上有六月六、冬至、祭灶等;饮食上有"无酒不成席"、"狗肉不上席"之说;民俗上,主屋朝南称为"堂屋";礼仪上,老人过寿"过九不过十",提前一年过生日;文化上,有淮海戏、僮戏等古老剧种及民歌和高跷、秧歌、腰鼓等民间舞蹈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西方和港台文化进入了沭阳人的生活,沭阳古老的民俗风情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内容,也更具现代特色。

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始定沭阳县名。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改属泗州,咸亨五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改属海州府,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1996年8月苏北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马厂绿豆饼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马厂镇的特色小吃。马厂制作小豆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马厂老街上仍有几十户人家以此为业。三四十年代以汪明甫、汪明楼两家最为出名,现在最老的字号当数徐文世家。制作小豆饼共有七道工序:一是选料,要选马厂本地产的正宗绿豆,并消除所有的泥沙杂质;二是浸泡,把精选好的绿豆用清水浸泡,直至自动脱皮为止;三是去皮,用清水反复过滤,直至将所有绿豆皮漂去为止;四是磨糊,用细牙石磨把浸泡脱皮后的绿豆磨成糊状;五是配料,用少量的细山芋粉和细芝麻粉加水搅拌成糊和在一起;六是炕熟,用温水、平锅和直径约3厘米高半厘米宽的专用模具,把豆饼糊舀在模具中炕干,至微黄即成。

制成的豆饼小巧圆润,黄中透绿,惹人喜爱。其实自选料到炕熟而成的绿豆饼,从烹调的角度讲,仅完成一道菜的一半,因为人们从不直接吃炕熟的小豆饼,还要采取烩、煎、炸等烹调方法,加工后才能食用。烩,就是放在猪肉一起红烧,这种吃法最简单,人们也最常用。煎,就是把小豆饼放在锅里用少量油煎透,然后盛在碟中,用预先配好的五香椒盐粉状佐料撒拌成一道名菜——椒盐绿豆饼。炸,是最高档的吃法,即把小豆饼洗净晾干,用强火烧锅,待小豆饼炸到金**并且两面都鼓起后立即捞出,放在另一干热的锅中,再浇上预先配制好的以糖醋为主夹杂其他香、辣、咸佐料用细山芋粉勾成的卤汁,反复搅拌。金黄滚烫的豆饼,突然被浇拌上五味俱全的冷卤,直响,异香扑鼻,拌匀后马上盛盘上桌,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一道美菜佳肴——挂卤绿豆饼,食之外软内酥,美味香脆,让人久久难忘。

虞姬(?—前202),秦末汉初人,项羽爱姬,沭阳颜集镇虞溪村人,性刚烈,善歌舞,习武艺,随夫征战四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宋皇祐六年(1054),沈括荫任沭阳主簿,继任东海、宁国(今安徽宣城)、宛丘(今河南淮阳)等地县令。 仲敏(1362-1443),字子聪,别号碧梧处士,南直隶沭阳县人,淑诚之子。为明朝官员,最高官至刑部郎中,南京太仆寺正卿。明宣德八年(1443年)闰八月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一岁,葬沭阳郭北之原,吏部尚书魏骥撰写碑文,颂扬其德。 郇旃,沭阳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考中进士,永乐年间由进士授给事中。郇旃为明开国以来沭阳首名进士,全县官民无不振奋,儒林为之倾倒。郇旃为官清廉,敢于匡正弊端,见识高人一等,每有奏请,明成祖无一不听,宠遇冠于一时,后升任鸿胪寺少卿。 张鹏(1437—?),字凌汉,南直隶沭阳县城人。张鹏自幼聪颖,16岁即为廪生。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乡试中举,但后来科场失意。成化二十年(1484),选任南京户部司务。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升员外。十二年,升本部郎中。十六年,授云南广西府知府。十八年退休,奉诏进阶从三品大夫。张鹏为人方正,执法严明,以勤俭为政,卓有声誉,身后名祀乡贤。 陈秉彝,南直隶沭阳县人,明朝官员。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任四川忠州直隶州(今重庆忠县)知州。当地军民杂处,豪强横肆,陈秉彝将肆虐者绳之于法。岁遇灾荒,陈秉彝尽力赈灾,救民无数。当地有祭祀巴蔓子习俗,香烛昂贵,耗费民财,陈秉彝下令禁止,并作《禁土主庙大烛记》。后来因上京考绩,病卒于途中。百姓为之塑像,并入祀名宦祠。 徐鸾,南直隶沭阳县人,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徐鸾治学勤奋,喜穷根究底,因而学识渊博,尤精通五经,且有口才。曾与诸理学名儒会讲于京师,对儒学阐述精微,常有新义,折服四座,遂有江北徐五经之称。徐任浙江湖州府同知,居官爱民,持身清廉,声名远播,时人比之为陈实、杨震。 胡琏

  胡琏(1469-1542),字重器,别号南津,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抗葡英雄。弘治乙卯(1495)科举人,乙丑(1505)科进士,历任南京刑部郎中、闽广兵备道,累擢升巡抚、户部右侍郎。琏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兵备尤精,胆略过人,改进西洋火器并用于武装军队,为我国学习和改进西方坚船利炮之先驱人物。晚年教授门徒,兼修国史,著有《南津诗集》行世,卒后赠太常寺少卿。胡琏是吴承恩的舅舅,也是其老师,吴承恩为胡效才的夫人牛氏贺寿所作的《寿胡母牛老夫人七秩障词》中称胡琏为“我舅南津翁”。胡家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吴承恩称之为“长淮名门第一”。 胡效才,字汝园,胡琏之子,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授河南道御史,后改任真定府知府。谏官史道、阎闳因建言获罪,胡效才挺身而进,上疏辩护,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德、嘉靖年间宦官当道,败坏朝纲,时人敢怒不敢言。胡效才以国事为重,上疏弹劾宦官,痛斥宦官用事之弊端,朝野为之咋舌。 胡应嘉(?-1570),字祈礼,号杞泉,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胡琏之孙,父胡效忠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官至顺天府治中。应嘉出身书香之家,幼年受良好教育,学业大进,青年即中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及第,初任江西宜春县知县,不久任吏科给事中,后三迁都给事中。晚年汇编《科甲奏疏》。 胡简敬(1631-1695),字又弓,江苏省沭阳县新河人。顺治八年举人,顺治十二年二甲七十七名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司业、吏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十二年(1673)主持重修《沭阳县志》。胡简敬年暮时携康熙御赐的宫廷奇花异草回到新河,扩建先祖胡琏留下的胡家花园。从此,沭阳大开养花植木之风,历经百年,终成为举国闻名的的花木大县,新河也成为中国花木第一乡。在新河周圈花圃中,至今仍成长着胡氏遗留下来的珍贵盆景——地柏“卧牛望月”,贵为沭阳花木之王。 仲选,字思舜,敏之后裔,沭阳万山人,明正德丙子年(1516)举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已辛科进士及第,授云南道监察御史。为人方正,嫉恶如仇,上任不久,整肃吏弊,威著一时。嘉靖年曾上书《陈言消变疏》之道,一曰敦圣学,二曰揽政权,三曰远小人,四曰励百官,五曰录忠直,六曰苏民困,七曰振武备,皆切中时弊。后升任武昌知府,政见与楚藩相左,遂被罢官,下汉阳狱。虽身在囹圄,而浩然之气不减,谓己行正言端,虽死无憾。后冤狱平反,出任莱州知府。明征安南,任云南兵备副使,领兵征战。战事平息后,因在莱州任上曾阻开胶莱河,而得罪上司,被弹劾丢官。仲选回归故里,足不履郡县,但抚恤乡人。 葛维恒(1592—1657),字映长,沭阳人。少有大志,聪颖好学,过目成诵。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进士,联考第一,授成都推官。成都为省会,诸务杂沓,维恒却能从容处置,驾驭自如,无案积压。维恒断狱尤精,公正严明,冤案多平反。上司倚重,使参与筹划大政大狱,附近郡县疑案久拖不决者皆令其公断,世人颂其“清似水,坚如山。”崇祯十年冬,农民义军攻成都,维恒出城请援,并瓦解城中内应,致义军围城两月而未能破之。维恒号称能吏,为政清廉,被众人举荐,转任重庆。时重庆凋敝,社会治安混乱,人心浮动。维恒到任后,兴办学校,严明政刑,处置积案,平衡馈赠,遂使重庆豪右慑服,社会承平。其所得赏赐,分文不取,皆充军需,故重庆官民交口称颂,声名远播。后升任水部主政,不久,被荐治吉水。上任3个月,母亲病逝,告归乡里。时左宁南借口清君侧进兵金陵,烧杀掳掠。维恒坐船被截,乱军纷至登舟,翻船舱,拆行装,唯见图书与旧衣,惊叹不已。退任后,在乡赋闲,浏览诗书,教诲诸生,并辑平生诗文为《燕贻堂文集》,付梓行世。顺治十四年(1657)卒。 耿载民,字春喧,沭阳人。载民学识渊博,清顺治三年(1646),恩贡第一,授福建建宁府推官。时八闽初定,时局不稳。载民执法严谨,治狱有方,以平恕安抚为主,令其自新,深得台司赞赏,谓“得公贤于十万甲兵”。后兼摄邵武府,有惠政,曾拒收千金之贿。卒年84岁。 吴九龄(1718—1781),字景文,沭阳人。任山西长治县令,为官爱民,后以政绩升广西梧州知府。又任广东粮驿道。后调雷琼兵备道,不久升长芦盐运使。曾主修《长治县志》《梧州府志》。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又号存斋,晚年号随园老人,浙江钱 袁枚

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沭阳知县。 吕又祥 ,字瑞龙,一字凤图,沭阳韩山人。17岁在沭阳县衙练习簿书,知县袁枚每有询问,他答对无讹。袁枚极为器重,以为难得吏才。袁枚辞官,又祥随去江宁,向袁枚学习诗文和从政经验。3年后积资北上,出资修路造桥,授都水属官,分管东河水利。后补滕县主簿。乾隆二十九年(1764)治理定河有功被提为曹州府同知。因政绩卓著升任常德知府。后因病辞职回故里。路过南京登门拜访袁枚,袁枚惊喜,竟倒屐而迎,传为美谈。回家乡后又立义学,课乡民。晚年捐资移县儒学于城内。袁枚70岁故地重游,又祥父子迎到家中,彻夜叙旧,饮酒赋诗,相得甚欢。又祥辞世后,袁枚闻之痛哭,奋笔撰写《常德府知府吕君墓志铭》,流于后世。 吕昌际(1735―1807),字峄亭,号莱园,沭阳韩山人。自幼随父亲吕又祥当官去外地,但他不愿做一个纨绔子弟,始终苦读诗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赴广西任职。由于政绩突出,升任商虞通判、捕河通判、山西平阳知府和冀宁道按察使,后因父亲病重辞官归里。吕昌际回到故乡以后,仍然关心民间疾苦。乾隆五十六年(1791),沭阳受灾,吕昌际向官府建议减征,得到大吏认可,减千余顷田赋,晚年娱情花木竹石,颇受地方民众爱戴。在吕昌际面前,李汝珍以晚生自居,称吕昌际为前辈;吕昌际也看重李汝珍的学问,在李汝珍面前也从不拿大,常以兄弟相称,很乐意和他谈经论文。不过每次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都会因观点不同发生争执,大都以不愉快结束。但是,他们都有大家风范,把友谊和学术上的争论决不混为一谈。尽管学术问题说不到一起,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以忧国忧民的大局走到一起。吕昌际在他的《山右宦游录》中记载:“北平子尝以虚讽实。吾以为实则实之,虚则虚也,不可混淆。宦海本就渺茫,弊端百出,应以实砭之。”原来吕昌际研究的是朱程理学,加上对八股文推崇,所以对李汝珍的浪漫主义那一套当然不能理解。李汝珍对他的“宇宙万物和封建秩序都是先于事物存在来决定”的“理”字自然也不能接受。 吕恩湛(1782—1861),原名士泽,字丽堂,吕昌际次子,沭阳韩山人。少年读书勤奋,注重有用之学。恩湛在湖南为官数十年,几遍州郡,由知府升任按察使,每为官一任,都除弊兴利,为政廉明。恩湛赴永州军营总理戎务,运筹调度,详审神速,受朝廷嘉奖,赐翠羽。在辰沅道任上,苗民反抗官府压迫剥削,揭竿而起。恩湛奉檄会同筸军剿抚,为减少流血,单骑赴苗寨,劝谕息争,苗民遂弃戈解甲,一场苗民起义被平息。其所著《平苗纪事》一书详纪此事。恩湛以招抚瓦解苗民反抗,受朝廷奖励,晋升按察使。一年后,因病告退。恩湛平素济穷,对贫民欠债,悉数焚券销账,金额达数千两银。咸丰十一年(1861)卒,终年79岁。 徐碐(1775—1829),字映华,号枳村,亦写作梓村,沭阳人。少年聪慧,被誉为神童,有志经史,振羽词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16岁补诸生,嘉庆六年(1801)拔贡。后因考试受牵连,无端谪居常州,不准应试。徐碐壮年失意,奇气莫舒,嬉笑怒骂,惊骇俗儒。徐碐与当地诸耆宿切磋学问,流露出才子途穷,无心科举情绪。常州学界为其谋求复试。徐碐曰:“吾一辱矣,可再乎?”谪期满回沭,专心学问,上窥六代之文,下迄三唐词章,穷源竟委,含英咀华,自得其乐。王钦霖微时,碐留其家中,情同骨肉,供给纸墨,指点学习,后王钦霖进士及第,仍执弟子礼。碐学识渊博,涉猎很广,尤富词章,著作等身。作品有《易旨》《天爵堂集》《茆宇集》《感红轩诗》《述坡诗存》《艾学诗存》《肩凤斋存稿》《咏物诗八百首》《愍秋堂乐府》《天爵堂文集》《捉刀集》《墨徭集》等12种,另有选本若干。鸳湖王相将《肩凤斋存稿》2卷刻入《友声集》,并在后记中称碐“博闻强识,倚马万言”。徐碐名噪一时,学人无不敬重。道光九年(1829)卒,终年54岁。精于国学的吴铁秋曾慨言:“近三百年来,沭阳仅两个半才子,徐碐为第一”。惜其著述今多已不存于世。 吴甸华(?-1834),字南晌。清朝官员。江苏沭阳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进士,官内阁中书,历任歙县、黟县等县知县,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碧阳书院于迎霭门,嘉庆十六年建成。黟县有棚民,“或结党逞凶,或纠伙肆窃”,嘉庆十六年七月颁布的《禁租山开垦示》。嘉庆十七年,又主修纂修《黟县志》。再升直隶州知州。道光甲午年(1834年)卒。 王钦霖(1800—1847),近代诗文家,初名汝霖,字雨亭,后改字慈雨,沭城东关人。少负才气,豪迈不羁,慕古代慷慨之士,遍览史、汉、百家之言,致力古文、诗词创作。性喜游,行程数万里,笔力更为雄健。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二甲第11名进士,授官吏部考功司主事。考核官吏,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深为世人所重。道光十五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七卒。著有《王吏部遗集)12卷,《海鸥山房诗钞》《红蕤仙馆赋钞》《有真意斋骈文》《疑云集》《边声集》《待兰轩存稿》等8种。 梁学典,沭阳人,佃户。因兄被富豪杀害而手刃仇人,避祸江南。官府追捕甚急,遂联络江南穷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清廷派兵围剿,被义军击败,3人被抛尸长江。两江总督派兵镇压并悬赏两千两白银捉拿梁学典。义军转战苏北在涟水麻垛,攻破地主朱氏庄园,抄得浮财一万多两救济灾民,余作军饷。被沭阳,山阳(今淮安区)两县围剿,会战废黄河南地区,击败官军,但粮尽弹绝,处境危急,遂伪装军官向地方豪绅索要军需,突出重围,后战败,不知所终。 程发春,沭阳人。精技击,擅长行伍。咸丰九年(1859),在军中以智勇获提督王桂林欢心,爱之如子。后袭王职,感恩而易姓王,统勋字左营,转战于苏鲁皖闽等地。同治年间,随钦差大臣崇厚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光绪元年(1875),任福建建宁提督。 白夜(1919-1988),原名费启,笔名白夜,沭阳马厂镇秦马棚小费庄人。白夜幼年受到家庭良好教育,聪明好学。民国21年(1932),进清江浦私立淮北中学读书,常在淮阴师范学校吴觉主编的《大华日报》上发表白话诗,并广泛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郁达夫等名家作品。 吴印咸,沭城镇人,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年代登临云台山拍摄风光艺术照片30余幅,刊于其父吴铁秋的《苍梧片影》一书中。30年代在县城举办影展,开沭阳影展之先河。之后,拍摄了《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4部影片,并首次在上海青年会展出摄影作品56幅。 宋长荣,沭城镇人。1950年下半年进“长”字科学艺。是年淮阴地区戏剧会演,他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1957年6月,在南京演出《玉堂春》、《勘玉驯》等剧目,连演3个月而不衰,被誉 虞姬

为戏剧“明珠”。苏十佳人物。 吴海燕,沭阳颜集人,1954年生于上海。吴海燕本是京剧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马花旦,她从事**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被时人称为“上影一枝花”。代表作品:《海霞》(1974)、《绿海天涯>(1978)、《等到满山红叶时》(1978)、《白莲花》(1979)、《检查官》(1981)、《水镇情丝》、《还乡》、《特区姑娘》、《你好,太平洋》、《同龄女友》、《伴飞》、《加州来客》。 徐子容清代著名山水画家 张德亭水墨梅花画家 魏鹭西清代诗人 刘清韵清代剧作家 谢仑仙进步诗人 李映庚中国近代军乐的创始人 沈括

  叶祥麟著名文学家 叶蠖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 吴铁秋教育家 吴印禅著名植物学家 孙晓云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赵梅林著名书画家、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 陈士桂著名画家、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亦人著名中医学家

1、庙头千张

千张是一种豆制品,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谱》中就提到“沭邑西”豆腐与千张,说明在清乾隆年间,袁枚主政沭阳时,“沭邑西”的千张就有声誉。

2、颜集朝牌

“朝牌”是沭阳对烤牌的称呼,是烧饼类食品的一种。因烤牌的形状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笏,故又称朝牌。沭阳“朝牌”起源于宋代,以“颜集朝牌”最为著名。

3、钱集老鹅

也称盐水鹅,属手工加工作坊手艺,选用两年生以上老鹅,经过人工宰杀、腌制后,配以中草药等辅料经草锅清煮而成。其色纯、肉香、不腻,是一道传统而独特的地方风味菜肴,刚出锅的鹅可即食,作为冷菜更佳。

4、乔氏熏烧

选料新鲜,制作工序极其复杂和精细,多达30道工序。加工:选好猪头等材料,按部位割取下来,如耳、舌、肠、大小肚等,进行细加工清洗、清除猪毛、脏物,有专人检验,合格才能进行制作。

5、马厂绿豆饼

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马厂镇的特色小吃。马厂制作小豆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马厂老街上仍有几十户人家以此为业。三四十年代以汪明甫、汪明楼两家最为出名,现在最老的字号当数徐文世家。

沭阳韩山镇的由来和历史

只有沭阳县的介绍 一般古时候的记录只会记录到县的级别,关于韩山镇的介绍 你要问问镇里的老人了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隶属地级宿迁市,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