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的宿 xu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宿的宿 xu,第1张

1、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杨家庄村,作为姓氏时候读作轻声。

2、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格庄镇塔洼村和半壁店村,作为姓氏时候读作轻声。

3、在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码头村、城南李家楼村,作为姓氏时候读作轻声。

4、在河北省辛集市天宫营乡,有“宿王宋”村,村民一般也都是以宿作为姓氏,发音是xū。

5、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宿家张马村,作为姓氏时读XU,轻声。该村明朝中叶由四川省嘉定府嘉江县前来本址,现有家谱始祖为宿善莆,已传20余世。

        平原张辛张氏是平原县一宗大家族,曾出现多位治国文臣武将,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这些史料,平原旧志、张氏族谱均有简要记载,也有诸多资料散见史书和民间,是我县劳动人民繁衍生息、文明进步结晶的一部分。张广峰、张谦谊二先生,为古为今用,传承人文历史,策划出版《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一书,笔者应邀辑录史料,在即将付梓之际,将该书内容概述于卷首。

        张氏祖世

        张氏祖籍济南王舍人庄,又称王十庄。“济南王十庄之张,素称大宗。几世而上,有为御史、为知县者,名字俱无考。再降,讳善,从平原人学,遂家平原”(见张氏二支七世张敬墓志铭)。“最著者讳谦祖也,鲁为直指使(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亦莫有能指之者。直指之后,有作县令者汜,国朝连坐之罪,惧而蹈河、并县治。讳某之名失传。至今,子孙奉祀者,但题其主曰:‘故祖张知县’云,实讳善之父也,父亡祭。永乐时,年十六,携母姜氏,间关归原,距县十五里宫庄居焉。以此观之,张氏失传,年代之久,约与卦运崛起相辽迍(zhn,注:困顿不得志)矣”(见张氏长支七世岱麓墓志铭)。永乐年间,张善自宫庄迁来张辛今地,当时此地只有孙姓、王姓几户人家,还没村名,张家人口兴旺,得名张家庄。后来,张姓部分人家析出,靠近原庄东首建筑宅房,逐渐形成新村,并得名张新村,原张家庄随之易名张家老庄。再后,演变为东、西张新庄,今合称张辛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张牧村重刻《张氏族谱》,尊善为始迁祖,清平进士刘湄为序,留下“世系之外不旁及,始迁祖而上不远追”的祖制;又经道光二十三年,1843)续刻、光绪十八年(1892)三刻,形成一套六册珍贵的家族史料保存至今。广峰、谦谊二君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续修族谱、重印旧谱,以为永永无虞之计。

        张氏家族功名人物  

        《张氏族谱》记载:进士5人。一、张国柱,字维桢,号宁宇。张氏八世。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进士,官至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二、张完臣,字清岳,号良哉。国柱子。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国子监助教。,候补主事。三、张自涵,张氏十世。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举人,六年已丑(1649)进士,迁安知县,历升刑部郎中,宁武兵备道、河南分守道,终贵州安平道副使(从四品),崇祀乡贤、河南名宦祠。四、张予介,字济和。张氏十二世。乾隆元年丙辰(1736)进士,任新阳知县;五、张曾羽,字叔举。张氏十三世。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进士,内补光禄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

        举人16名。其中文举13名:张尊周,张氏六世。明万历十三年乙酉经魁;张烶,字岱麓,张氏七世。武陟知县。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答卷四篇,载《明代史籍汇刊》。张敬,七世,隆庆元年丁卯经魁,官至刑部贵州司郎中(正五品);张铨,九世,康熙十一年壬子经魁,候选知县;张拭,十世,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举人,内阁中书舍人;张方晋(1672—1727),十一世,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举人,山西长子县知县。张楙枚,十一世,康熙五十三年丙午举人,广西贵县知县,升任西城兵马司指挥;张予治,十二世,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举人,陕西肤施县知县;张予定,十二世,乾隆三十六年辛卯解元(乡试第一名),河南温县知县;张寿昌,十四世,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举人,选单县训导;张灏,十五世,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经魁(乡试前五名),家贫以授徒终其身。张承寯,十四世,乾隆六年辛酉举人,拣选知县。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增加一名举人张予宣(《张氏族谱》记作优贡)。清代《平原县志》记载:“四世甲科坊,为进士、布政使张国柱;子,进士、主事完臣;孙,举人,内阁中书,拭;曾孙,举人、知县方晋立”。

       武举3名:张援,十世,康熙十七年戊午武举,候选卫千总;张楙棨,十一世,康熙十一年壬子武举;张露沾,十六世,道光二年壬午科武举,南昌卫领运千总守备衔,敕封武略骑尉(正六品)。

        贡生63名。其中:恩贡2名、拔贡5名、副贡1名、岁贡25名、优贡1名。张德贲,字文若,张敬孙,清顺治丙戌(1646)岁贡生。江南繁昌县知县,调江西进贤县知县。清初东门外有士味园,文若先生之别墅。张德谦,贡生,顺治十年任仁化知县,皇帝敕命“奉天诰命”保存至今。张方佳,雍正己酉(雍正七年,1729)拔贡,湖南城步县知县。祖荫仕宦5名:张敟,字建六(张牧村次孙)。贡生。云南楚雄府知府(正五品),署昭通府知府,广东肇罗道(正四品),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张璥,字衡甫,号问珊,一号牧孙。贡生。历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广东司行走,坐办福建司事,兼督捕司减等处、督催所司务厅赎锾处,总办秋审处;钦差仓场、户部监督,海运北新禄米本裕等仓监督;浙江温州府知府,赏戴花翎;署金华府知府,钦命甘肃平庆泾盐法驿传兵备道;钦派办理山东省西北一带团练事宜,盐运使司盐运使,钦加二品衔,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张惠承,字子霖,号晦岩(敟子)。直隶候补知县,署新乐县知县,直隶州用,钦加运同衔,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张锡承,光绪年《张氏族谱》记作:元绶,字子若,号讷庵(璥子),贡生,太常寺典簿,光禄寺署正,钦加盐运使司盐运司衔,诰授中宪大夫。另有例贡1人,附贡3名,廪贡2名,增贡1名,贡生7名。又民国《续修平原县志·选举志》,增加拔贡张国珍1名,族谱缺;宣统年《例叙》贡生张翔、张维圻、张敷等14名,族谱缺。

        武职3名:张德垣,敬孙,字贞甫。崇祯末,以生员守城有功,授临清营参将(正三品)。张霈沾,字润皋。武生,抚标左营千总,历保守备(正五品)、都司衔,赏戴花翎。张公举,字钧一。武生,归标城守左营,举乡饮大宾。    

        总计,明清两代功名人物87名。七品以上官衔及军功46名。清代进士清平刘湄在乾隆《张氏族谱·序》中称:“平原张为吾东望族,庠序中几半,一邑举甲乙榜者,自前明至今亦累累不绝。”

        循良张翰林道光帝的启蒙老师

        张曾羽(1741—1825),号牧村。生于乾隆六年三月初三日。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优贡。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44岁,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兼办院事,历任重要职司,人称张翰林。“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分别担任陕西、贵州乡试副主考、云南乡试正考官”(见《三台体四首,赠张春坊牧村》注)。嘉庆元年(1796),在尚书房行走,授课于上书房,当过道光帝童年的老师。容止庄严,进止威仪,“渐进愈高而不为无困,古来自有此等贤人为天子之师友;不宵禄位者陆玮者,具一言一动,进止威仪,皆足为天下万世法”(张完臣《周易滴露集》)。

         嘉庆二年九月,由翰林院检讨升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十二月,内升右春坊右中允。三年(1798)二月,内大考三等,降补检讨。四年(1799)正月,内派本衙门办事。五年(1800)二月,内充文渊阁校理;六月,发往河南,以道府用,补怀庆府知府,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嘉庆十七年(1812),补授河南粮储盐法道(正四品)。曾荣获嘉庆帝召见四次,道光元年(1821)十月,内补光禄寺卿(从三品),休致,年81岁。他在《奏为奉旨回任谢恩事》奏折一文中介绍了自己的从政简历。

                 武陟知县张烶耻于剥民拂袖归

        张氏七世张烶,字岱麓,博学工文。明嘉靖壬子(1552)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明代科举,分五经(《礼记》《春秋》《诗经》《书经》《易经》)取士,每经有选一人曰之经魁。嘉靖壬子山东乡试第一场“易经”目《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题的考试中,烶的答卷有幸一经中魁。“动静”句摘自《易·艮》,意思是,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事就会顺利。同时,在第一场“四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第二场“论”《至诚赞天地之化育》;第三场“策”第一问《孔子万代仁义礼乐宗主》等三场考试中均取得好成绩,共四篇答卷选录《明代史籍汇刊》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县最好的答卷。“子路”句意思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这段文字摘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为乡试第一场“四书”的试题。今天重读截取四书、五经警句名句为题的论文,对当今学者仍有新的启迪。

         张烶任河南武陟知县,遇灾荒年,税赋难收,盖念救荒,先薄征,“居官历俸年半余,止领俸银四十两……后余俱未领,未究,拂袖空归(摘自《张岱麓墓志铭》)。在封建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频出,导致了“当官发财”思想的产生、流传和积淀。但张烶为官一年半余,为政清廉,重民情,耻剥民,未领半年多的俸禄,拂袖而归,这是极为少见的。归里后,著书,讲易,以明道为己任,学者称他为“东麓先生”。

                       温县知县张予定罢官归里

           张予定(1743—1817),字汝安,号云樵,平原张氏十二世。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拔贡,三十六年辛卯(1771)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官河南温县知县。因承缉窃贼拒捕案件,四参限满,赃贼无获,部议降一级调用,尚未赴部候补,致仕归里,时年55岁。张予定的叔伯外孙女秋岩(齐河县人,名郝答)《贺外叔祖张汝安先生致仕归里》诗曰:“不为虚名羁却身,忙从宦海觅归津。清风一枕南窗卧,的是羲皇以上人。”

        邱县刘大观,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官至山西河东兵备道、署山西布政使。嘉庆十五年春,以劾奏前山西巡抚初彭龄而革职,翌年退居河南怀庆府城,后以内兄张牧村荐,掌覃怀书院将二十一载。刘大观继配张予定女,喜结良缘;刘大观与张牧村的关系,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刘大观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其中诸多诗文涉及平原张氏,对于刘大观研究,而且对于平原张氏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今河北邱县文联邵福亮主席搜集诸多与平原张氏有关的资料,辑成平原张氏文稿,发来平原。细读王苏《张牧村检讨六十双寿序》、王偁《平原吊张观察牧村》两篇古文,可知张牧村的生卒时间;王祖昌《热肠得民易冷面事人难——刘大观与平原张氏述略》一文,详细介绍了刘大观与平原张氏历久弥新的关系;多篇鲜见史料,有待深入研究。邱县来文极具史料价值,为本书增色不少。

                   张氏家族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两代有20多名学者,出书25部30余卷。张完臣著《周易滴露集》一书、四卷,《四库书目提要》记述:“是书皆训释文句,不及象数。大旨取朱子《本义》为主,而附益以诸家之说,于吴琏《订疑》、蔡清《蒙引》、姚舜牧《疑问》所引尤多,间亦附以己意。所注仅上、下两《经》,而无《系辞》,以下盖用程子本也”。是研究易学的重要史料。张完臣传世墨宝《岁暮感怀》扇面,2011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出8万多元高价,今不知何人收藏。

        张氏家族多诗人。明朝刑部郎中张敬平原八景诗(八首),《云凝古渡》诗曰:“列帝争传巡幸过,八龙飞驾五云多。当时玉跸三停驻,紫气犹能结绿莎”(明朝《平原县志·诗文》)。康熙甲子(1684)冬十月六日,恭遇圣驾东巡经过平原,幸东关生员杜永祥宅,进膳毕。永祥率四子,俱诸生 ,叩奏履历。上奖曰:‘福寿双全’后,永祥寿九十有四。 赐炙肉、酥饼各四盘。更问:‘有生员否?’遂传廪生张琦至,命讲《中庸·予怀明德》一节,毕,天颜甚悦,奖谕再三。琦共纪四章以志《不朽》诗曰:“六龙东幸上元年,驻跸鄃城十月天。供顿无烦闾左力,行厨尽用大官钱。欢迎鹤发遮驰道,遥见霓旌绕瑞烟。自分腐儒甘牖下,谁知得近至尊前。”              

        张氏家族的文化遗产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情资料和人文信息。这部书的出版,挖掘历史资料,弘扬中华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积极意义。本书正编有人物篇、翰林院、文学一、文学二、文物杂志等五部分。其中笔者辑录历史资料之大部,122万字;文学二,为河北邱县文联邵主席来文,62万字。附录现代人文25篇。全书211万字。

        张谦谊通审文稿,对张氏功名人物与族谱校对无误。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长张雷达解囊资助,顺利出版。由于水平有限,疏漏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指正。  

           (原载:2020年7月 张谦谊主编《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特邀编辑王玉杰辑录)                      

      新安王氏属琅琊王氏支派,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乂,乂生鏚 ,鏚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鄱阳,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  如今,新安王氏后裔人丁兴旺,族人分布于祖国各地,为社会义建设作贡献,更有不少走向世界者,正造福于全人类!

九子二十三孙

九子

王思聪(863——?),璧公之长子,官至朝散大夫。

王思联(864——?),璧公之次子,官至谏议大夫。

王思仲(867——?),璧公之三子,官至中议大夫。

王思茂(869——?),璧公之四子,官至行军司马。

王思会(872——?),璧公之五子,官至宣州行营都统帅,卒于阵。

王思悰(873——?),璧公之六子,官至洪州教授。

王思经(875——?),璧公之七子,官至直秘阁。

王思谅(876——?),璧公之八子,官至通议大夫。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

二十三孙

敬璋,思聪公长子,受父恩,文学出身,官至文林郎,初任丰州丰县主簿,二任靳口镇监辖,三任衡州安仁县县丞,四任赣州安远县知县,任内亡。

敬允,思聪公次子,受父恩,初任韶州仁化县尉,捕贼阵亡,授宣教郎。

敬文,思联公长子,受父恩,官至文林郎,后任通判。

敬昭,思联公次子,初任宣州太平县尉,二任汉阳军司法,三任常州无锡县丞,四任处州桂阳县令,五任荆门军知录,六任峡州推官。

敬成,思联公三子,仕至文林郎,九经丞事。

敬爱,思仲公长子,官至文林郎。

敬琬,思仲公次子,官至县尉。

敬德,思仲公三子,初任江陵县尉,二任洪州司户,三任奏王府司干,四任石埭知县,五任彭泽县令,六任佥判,七任柳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献,思茂公长子。

敬祥,思茂公次子,受父恩,补将仕郎,初任江陵县主簿,二任张俊奏宣干,三任洪州司户,四任石埭知县。

敬仲,思悰公长子,初任越州萧山尉,二任饶州司理,三任岳州石首县令,四任靳州仕曹,五任舒州府怀宁县知县,六任广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饶,思悰公次子,受父恩,官至承信郎。

敬海,思经公长子,初任广州道县尉,二任宁波通判,三任文林郎。

敬伦,思经公次子,受父恩,官至奉议大夫。

敬显,思谅公长子,初任德安府知录,仕至文林郎。

敬清,思谅公次子,初任韶州任化县尉,仕至文林郎

敬淳,思谅公三子,任潭州宁乡县尉。

敬逸,思谦公长子,为先锋将。

敬义,思谦公次子,仕至文林郎。

敬和,思谦公三子,任保议郎。

敬忠,思谦公四子,官至通议大夫。

敬珉,思谦公五子,官至翰林院文馆秘书。

敬复,思谦公六子,官至通判。

新安王氏名人

  王壁,新安王氏一世祖,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后梁国曾经赐给吴越国一匹名马,有一天,这马忽然死了。吴越王大怒,将看马卒下狱,准备斩首。看马卒的母亲在街头哭泣,正好被思谦碰到了,思谦教她到吴越王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哭诉道:“马死了,我儿偿命;那我儿死了,又由谁偿命呢?”王问:“是谁教你的?”说:“王舍人。”吴越王自知理亏,只好将看马卒释放了,但却对思谦怀恨在心。思谦感觉到不好,遂辞官归去,走到半路上,被追兵袭击而死。后人仰慕其仁义,立庙祭祀,称“祁山祠”。

  王宠,字仲锡,号岩溪,明代歙县岩镇人,赐进士出身,秋官员外郎。正德乙亥谱(公元1515年)主修。

  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安徽望江人,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

  王琠,明嘉靖年间御医,他笃志学古,精研诗文,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明嘉靖年间闲游京师,因治愈皇太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行世。 王应斗,彭泽蒋家巷人,为新安琅琊王氏八房后裔,字士光,号彭泽羡人。曾主修明嘉靖庚申谱(谱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是谱原版本如今所存不多,其一为河北图书馆收藏,是谱为吾族传世家谱中最为完整的一部统谱,虽由于当时信息所限还有较多族人未能录入,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有作品《归田录》传世。

  王之庆(1593-1645),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安徽望江人。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明崇祯二年(1629),任福建尤溪县令,政绩卓著。后因双亲年迈,告假归田。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部大军压境,王之庆率领家乡子弟多次击退来犯之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部大破京师,崇祯皇帝自杀,王之庆悲痛欲绝。顺治二年,清军兵临城下,王之庆率众奋起抵抗。清军统领大怒,调集大军扬言屠城。城内有人见大势已去,劝王之庆投降,为了全城百姓安危,他出城前往清军大营。清军统领欣赏其大义,委任他为黄州太守,王之庆笑而不答,返城。行至九江时连写两封《示子书》和一封《寄合邑书》,随后穿上明朝官服投入琵琶亭后碧水池中身亡。墓初建在望江城北,后迁葬于太湖。顺治二年,望江县公建“忠节祠”于望江城西街。安庆府亦建祠,将他与左光斗、雷縯祚同祀,名曰:“三贤祠”。

  王稼祥(1906~1974),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中国***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王凤梧(1901-1985),派名王万桐,金寨县南溪镇王畈村王台子人,系新安琅琊王氏后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数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解放后,历任航空学院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在民航工作中,为创建中国民航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能查到

三槐堂王氏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得派自太原,分支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祜的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彻(王言长子,余不详),第三代王祜、王祉,第四代即王祜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祉有无后裔不详)。第五代十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六代,有记载的共二十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七代中的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殿帅府太尉),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王言之后裔)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七代王皋举家护驾孟太后(又称隆祐太后)、后又护驾宋高宗南渡而来,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太仓沙溪,称东沙支;次子王铎,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胤,居无锡沙头,称西沙支。东沙、中沙、西沙各支均以王皋为第一世。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徙繁衍,散居各地,枝繁叶茂。下面略述迁居江阴的各支。

东沙第九世,有贵八公于元代中期迁居江阴砂山化成乡(周庄镇)万安桥,是为三沙王氏江阴始迁祖。第十世,其堂侄士珍公、安一公(均为贞三公子)迁居祝塘(士珍后裔为民支,安一后裔为军支),恒(贵二公子)、敏(世荣即贵七公子)于元至正末年自常熟尤泾里徙江阴顾山古塘。恒孙裕(第十二世)复徙常熟山塘,为山塘始迁祖;敏则世居古塘,是为古塘始迁祖。

敏生二子,即十一世堂、恕。堂(1325—1357)字希太,生三子:善、和、彝;次子恕,字希仁,生二子:即十二世礼、贤。贤字思中,有才名,喜吟咏,有诗集行世,贤生三子,即十三世俊、伦、伟。伦嗣于礼为后,生五子,即十四世溱、洧、洪、格、澄,五人生子达十五人,俊之孙七人,其时天下太平,古塘王氏经三代人之努力,开始进入家族繁盛时期,蔚为古塘之大族。伟字隐南,游学江阴,定居华溪,为不忘古塘祖地,更名华塘(现江阴市徐霞客镇峭岐地区),生子四人,孙十一人。

贵八公后裔第十二世元吉迁居江阴千家场斜坝、杨舍花园,第十三世林迁居江阴谢家桥黄泥坝(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内),檎迁居横河巷头上、沙湖碾砣桥(现江阴华士镇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泗港街道相邻区域),森迁居江阴唐沙(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与张家港市金港镇相邻区域),贵二公后裔第十三世经迁居江阴北漍镇(现与顾山镇合并)清水洞桥。

中沙第十世,有吉一公迁居江阴华墅(称在镇支),吉二公迁居江阴清化乡(称清化支,清化乡1949年后分属周庄镇、华士镇)。第十一世,有子良公迁居江阴马嘶水潭,以道公迁居江阴南新桥(今均属新桥镇)。第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第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江阴筑塘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江阴杨舍白鹿(现张家港市杨舍镇白鹿街道)。

西沙第十世,有天民公迁居青旸镇南马家湖(今属青阳镇桐岐办事处),其弟天惓公迁居马镇东常村(今徐霞客镇上东村),东常后裔又迁居泗河镇时家圩(今南闸街道),嵩公迁居江阴宝池乡(今周庄镇北部)。第十二世,有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今属祝塘镇)。第十三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其后裔又分沙头支、无锡在城支。今年调查,又发现西沙二世王胤长子之后裔生活于江阴桐岐(现亦属青旸镇桐岐办事处)王家弄村,正准备续修新谱。

据有关资料,三沙王氏现有东沙分支八十一支,中沙分支四十一支,西沙分支一百六十八支,三沙合计共有二百九十个分支,堪称三槐一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东沙王氏始迁江阴古塘祖王敏,据《东沙古塘王氏宗谱》卷七《世系表》记载:“敏,贵七子,字伯明,仕元为荣怀元帅府万户,尝设关扼伪吴,有保土功。至今称王万户关及王舍人桥,遗迹尚存”。其事迹在王应辰《古塘始祖万户伯明公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元末明初在张士诚准备渡长江南下之际,“公相视地势,仗义誓众”,集合乡兵以备。在张士诚渡江至福山后,“将因粮于四境,怵公有备,不敢犯,独公所保,克全无害,人皆服公先见。”“以故数十里内,烽火无惊,纺不停经,耕无悬耜 ,士民德公甚,为梁以旌公伐,至今土人犹名王舍人桥。”“自丙申(1356)讫丁未(1367)前后十二年,公且战且守,务在保境安民,终士诚之世。”

古塘王氏真正兴旺发家,始于王伦。王伦(1418—1499),字德常,号西岩,为东沙王氏第十三世。自此古塘王氏人才辈出,有经营工商业的,也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再有世守田里而务农的,在手工业、政界、农业、文化等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现已了解到,王伦兄俊,后裔居地有小墅桥东街、常熟祁村南王家巷、常熟小东门钟楼头、后巷里、五房庄、常熟小石桥等。王伦第五子澄,生四子(第十五世):授、抚、揖、按,居地有瑶岸、曹家庄、赵家巷、上车场(今周庄镇路口桥下沙里)、锡城中市桥、华德桥、西塘市、长泾镇、马镇一保南巷、常熟菜园村、石井苏庄、云亭北街等。

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古塘王氏不断向外地迁徙,以求生存。其中,有迁居无锡县五房庄、后巷里、南龚巷、荡上等,又有徙居常熟县河头大坝、车路坝、南村坝,也有迁居江阴长泾镇、董庄桥及北渚等地。以上仅为顾山古塘王氏部分迁徙分布情况,尚不包括以上迁徙地后又再迁的情况。

明朝正统年间,王伦弟伟(字德彰,号隐南)游学至江阴凤过乡(也称凤戈乡)见华(花)溪地面,水清土厚,可乐可耕,遂迁居于此,并改名为“华塘”(花塘),意思不忘顾山古塘之意。后至十五世时,子孙留居华塘(前王村、后王村)者外,有迁居蓉湖柳塘(今江阴月城及武进芙蓉),后有迁居善政桥、晖墩、丘村等地者。

现根据华塘原谱记载及其他已独立修谱的资料归纳其后,华塘王氏的分布大致为:

峭岐:前王村,后王村,陈铁村,小村上,庄家村,凤戈庄,孔家浜,楼下,灰墩汪家村,西张村,邱缸爿,钓台村,上场,吉家村,许家村,陈子白殷家庄,顾家跳。

周庄:茂墅东墩。

要塞:王家场,果园里,顾家村,范家埭,高家衖,黄石桥钱家村,塘坝头,萧家村,蒲鞋桥王龙村,东桥,徐三村,黄泥坝,板桥,陆家村,焦家村,戴家弄,王家村,严家埭,贯庄,双牌。

山观:尤家埭,户岐村,金童桥。

南闸:灰墩下村,河西,施园场,后塍,曲里吴家埭。

云亭:江家冲,龚家宕,周家村,李家村。

璜塘:皋岸曹家村,大住基,东元塘,东胖官村,保家庄,跳里。

青阳:朱家坝,牌楼头黄家村,坝上李家村, 严家坝,南村头,塘头桥,俞家浜,西阳村,严家坝,茅柴村,邱家村,西衖,北街。

月城:赵家村,蒋家村,中腰坝,陈四房庄,月城桥北街,戴庄李家村。

西郊:梅园里。

文林:茂墅,西旸村。

祝塘:王家住基。

夏港:於王村再迁申港王家店、中街、史巷里及恐龙园旁丁庄村。

城内:三元坊巷。

张家港市金港镇香山青墩。

外迁的有:宜兴,常熟梅里,靖江,无锡等地。

东沙古塘王氏还有迁居山观(今江阴市城东办事处)成章坝等地者。

世居荻扁的王氏中沙支,分“在镇支”(今华士镇)与“清化支”(今周庄镇南部、华士镇西部)。十一世子良公(德二公三子)迁居江阴马嘶为“水潭支”、以道公迁居新桥为“江阴南新桥支”(均属今新桥镇)。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为“江阴云亭支”(今云亭街道)。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筑塘为“江阴筑塘梧村支”(“筑塘”即今祝塘镇,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杨厍西北为“江阴杨厍白鹿支”(今张家港市杨舍镇)。清化支地名:长房:连三基、侯士巷,二房:北庄、地板上、常熟东乡浜家市。清化老王巷支地名:老王家巷(老王巷)、龙丼上又名草塘龙丼(丼,读端,去声)、华墅中渡桥、雷家基。南新桥支(水潭支)地名:南新桥、华墅、虎圣堂、常州北外西篁村、无锡东外常庄巷、杨厍前溪巷。

王氏西沙支,第十世有天民、天惓兄弟俩在元末明初战乱中失散,分别到江阴青旸、江阴马镇定居,天民公后裔成为“江阴青旸马家湖支”(今青阳镇),天惓公后裔为“江阴马镇东常支”(今徐霞客镇上东村)和“江阴泗河时家圩支”(今南闸街道)。第十世又有嵩公迁居江阴敔山湾,后裔为“江阴敔山湾支”(今云亭街道)和“江阴宝池支”(今周庄镇),十二世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为“江阴荡南支”(今祝塘镇五福村)。第十五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邑城为“江阴支”。江阴今临港新城地区有“小沙头支”,始迁祖待考。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以来东常支、敔山湾支、宝池支合修《东常王氏西沙支谱》,计修入敔山湾支、宝池支、顾家桥支、瓠岱桥支、尖上支、江阴大街支、尖上支(现属无锡)、丁塔支(现无锡堰桥)、黄山港支,东常支(又分小二房支、号里窑上支、旸岐支、东房分、西房分、船形分、老三房分、祝塘南街、马鞍桥支、后土头支、里庄里支、江阴北门西门支),注明另修有秦泾桥支、马家湖支。

三槐堂三沙王氏在江阴的繁衍分布既广且多,长期居江阴666个姓氏之首(目前居第二位,在张姓之后),江阴135万人口(不含外来工新市民)的5%左右,精确统计有待日后。所谓“长天秋水家声远,一脉三槐世泽长”,非虚语也。

宿拼音:[sù][xiǔ][xiù]

①宿[sù]

1.住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2.名宿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将(经验丰富的老将)。

3.宿愿 平素,素有的心愿。

4.宿雨隔夜的,隔年的:~雨(昨夜的雨)。

5.姓。

②宿[xiǔ]

一宿一个晚上。

③宿[xiù]

星宿星座。

扩展资料

1.星座的古名,星宿。二十八宿:坐落在黄道的星宿,按照中国古代的分法,共有二十八个。黄道是日在星际所行的路。

2.上古姓氏。民间读音。现今仍有部分地区(扎赉特旗等地)人们沿用xǔ的读音。江苏省宿迁市,在1996年设立地级宿迁市以前,为宿豫地区。无论设市前后,当地人一直称当地为“宿xǔ豫”。

3.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宿家张马村,作为姓氏时读XU,轻声。该村明朝中叶由四川省嘉定府嘉江县前来本址,现有家谱始祖为宿善莆,已传20余世。

宿sù、xiǔ、xiù 

一、释义

读音一[ sù ]

1、夜里睡觉;过夜。

2、姓。

3、旧有的;一向有的。

4、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的。

读音二[ xiǔ ]

用于计算夜。

读音三[ xiù ]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星宿。二十八宿。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宿,止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宿,停下住歇。

三、字形演变(如图)

四、造字本义

动词,在屋里卧席过夜。

扩展资料

读音一[ sù ]组词:宿舍、住宿、寄宿、宿志、宿营、宿儒、宿怨、宿愿

读音二[ xiǔ ]组词:通宿、半宿、整宿、三宿、一宿、半宿里、一宿觉

读音三[ xiù ]]组词:星宿、斗宿、柳宿、毕宿、女宿、亢宿、奎宿、鬼宿

一、宿舍[sù shè] 

企业、机关、学校等供给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或供给学生住的房屋。

二、宿营[sù yíng] 

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在房舍住宿的叫舍营,在房舍外住宿的叫露营。

三、通宿[tōng xiǔ] 

通夜;通宵。

四、三宿梦[sān xiǔ mèng] 

喻指对人或事物有眷恋之心。

五、星宿[xīng xiù] 

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六、毕宿[bì xiù]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古人以为主兵主雨,故亦借指雨师。

注音:huán xìng

一、姓氏源流

环(Huán 环)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时楚国有环列之尹官职,其后以官名为氏。据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载:“环氏出楚,环列之尹,后以为氏。楚有贤者环渊,著书上下篇。”春秋时楚国有环列之尹(皇宫禁卫官),其后人有以环为姓,称为环氏。

二、迁徙分布

(缺)环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望居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今安徽省当涂至铜陵一带)。

三、历史名人

环 渊:春秋时楚国人。张澍《辑注》云:“环渊,即蜎渊也。”环亦作蜎,蜎渊著书称曰蜎子,其字亦作涓子。在刘向《七略》及《汉书·艺文志》告知我们,著书有十三篇的环渊是楚人,为老子弟子,其说必有根据。他后来到齐国稷下,又隐钓于菏泽,故被目为齐人。《水经·雎水注》“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砀山得道”。主柱亦是仙人名,事详《列仙传》。涓子工鼓琴,又著有《琴心》,对后代颇有影响。《列仙传·琴高传》称其为“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此处涓子与彭祖合称曰涓、彭。枚乘文则以便蜎与詹何合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淮南郡: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

2、堂号(缺)

============================================================

环姓宗祠通用对联

〖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博士要略;

太守芳声。

——佚名撰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环济,曾撰《要略》十卷。下联典指汉代人环余,官太守,有政声。

忠字号王思仲公后裔是哪些的问题回答如下,新安王氏属琅琊王氏支派,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乂,乂生鏚 ,鏚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鄱阳,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  如今,新安王氏后裔人丁兴旺,族人分布于祖国各地,为社会义建设作贡献,更有不少走向世界者,正造福于全人类!九子二十三孙。

九子

  王思聪(863——?),璧公之长子,官至朝散大夫。

  王思联(864——?),璧公之次子,官至谏议大夫。

  王思仲(867——?),璧公之三子,官至中议大夫。

  王思茂(869——?),璧公之四子,官至行军司马。

  王思会(872——?),璧公之五子,官至宣州行营都统帅,卒于阵。

  王思悰(873——?),璧公之六子,官至洪州教授。

  王思经(875——?),璧公之七子,官至直秘阁。

  王思谅(876——?),璧公之八子,官至通议大夫。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

二十三孙

  敬璋,思聪公长子,受父恩,文学出身,官至文林郎,初任丰州丰县主簿,二任靳口镇监辖,三任衡州安仁县县丞,四任赣州安远县知县,任内亡。

  敬允,思聪公次子,受父恩,初任韶州仁化县尉,捕贼阵亡,授宣教郎。

  敬文,思联公长子,受父恩,官至文林郎,后任通判。

  敬昭,思联公次子,初任宣州太平县尉,二任汉阳军司法,三任常州无锡县丞,四任处州桂阳县令,五任荆门军知录,六任峡州推官。

  敬成,思联公三子,仕至文林郎,九经丞事。

  敬爱,思仲公长子,官至文林郎。

  敬琬,思仲公次子,官至县尉。

  敬德,思仲公三子,初任江陵县尉,二任洪州司户,三任奏王府司干,四任石埭知县,五任彭泽县令,六任佥判,七任柳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献,思茂公长子。

  敬祥,思茂公次子,受父恩,补将仕郎,初任江陵县主簿,二任张俊奏宣干,三任洪州司户,四任石埭知县。

  敬仲,思悰公长子,初任越州萧山尉,二任饶州司理,三任岳州石首县令,四任靳州仕曹,五任舒州府怀宁县知县,六任广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饶,思悰公次子,受父恩,官至承信郎。

  敬海,思经公长子,初任广州道县尉,二任宁波通判,三任文林郎。

  敬伦,思经公次子,受父恩,官至奉议大夫。

  敬显,思谅公长子,初任德安府知录,仕至文林郎。

  敬清,思谅公次子,初任韶州任化县尉,仕至文林郎

  敬淳,思谅公三子,任潭州宁乡县尉。

  敬逸,思谦公长子,为先锋将。

  敬义,思谦公次子,仕至文林郎。

  敬和,思谦公三子,任保议郎。

  敬忠,思谦公四子,官至通议大夫。

  敬珉,思谦公五子,官至翰林院文馆秘书。

  敬复,思谦公六子,官至通判。

新安王氏名人

  王壁,新安王氏一世祖,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后梁国曾经赐给吴越国一匹名马,有一天,这马忽然死了。吴越王大怒,将看马卒下狱,准备斩首。看马卒的母亲在街头哭泣,正好被思谦碰到了,思谦教她到吴越王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哭诉道:“马死了,我儿偿命;那我儿死了,又由谁偿命呢?”王问:“是谁教你的?”说:“王舍人。”吴越王自知理亏,只好将看马卒释放了,但却对思谦怀恨在心。思谦感觉到不好,遂辞官归去,走到半路上,被追兵袭击而死。后人仰慕其仁义,立庙祭祀,称“祁山祠”。

  王宠,字仲锡,号岩溪,明代歙县岩镇人,赐进士出身,秋官员外郎。正德乙亥谱(公元1515年)主修。

  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安徽望江人,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

  王琠,明嘉靖年间御医,他笃志学古,精研诗文,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明嘉靖年间闲游京师,因治愈皇太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行世。 王应斗,彭泽蒋家巷人,为新安琅琊王氏八房后裔,字士光,号彭泽羡人。曾主修明嘉靖庚申谱(谱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是谱原版本如今所存不多,其一为河北图书馆收藏,是谱为吾族传世家谱中最为完整的一部统谱,虽由于当时信息所限还有较多族人未能录入,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有作品《归田录》传世。

  王之庆(1593-1645),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安徽望江人。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明崇祯二年(1629),任福建尤溪县令,政绩卓著。后因双亲年迈,告假归田。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部大军压境,王之庆率领家乡子弟多次击退来犯之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部大破京师,崇祯皇帝自杀,王之庆悲痛欲绝。顺治二年,清军兵临城下,王之庆率众奋起抵抗。清军统领大怒,调集大军扬言屠城。城内有人见大势已去,劝王之庆投降,为了全城百姓安危,他出城前往清军大营。清军统领欣赏其大义,委任他为黄州太守,王之庆笑而不答,返城。行至九江时连写两封《示子书》和一封《寄合邑书》,随后穿上明朝官服投入琵琶亭后碧水池中身亡。墓初建在望江城北,后迁葬于太湖。顺治二年,望江县公建“忠节祠”于望江城西街。安庆府亦建祠,将他与左光斗、雷縯祚同祀,名曰:“三贤祠”。

  王稼祥(1906~1974),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中国***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王凤梧(1901-1985),派名王万桐,金寨县南溪镇王畈村王台子人,系新安琅琊王氏后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数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解放后,历任航空学院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在民航工作中,为创建中国民航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谢谢仅供参考。

宿的宿 xu

1、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杨家庄村,作为姓氏时候读作轻声。2、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格庄镇塔洼村和半壁店村,作为姓氏时候读作轻声。3、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