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历史和人物谱——秦、汉时期
四、秦朝
公元前256—前251年 昭襄王赢稷 五十一年——五十六年
公元前256年,昭襄王五十一年。周赧王去世,把持国权的西周公姬咎在洛阳降秦,周朝亡。据巩邑的东周公文君想利用吕礼、吕不韦在秦国的权威保存周王室,遂任吕礼侄吕仓为相国。
公元前249—前247年 庄襄王赢子楚 元年——三年
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东周文君七年。丞相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姬杰于阳人聚(今河南临汝)以奉周祀。吕不韦因功封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门下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公元前246—前210年 始皇赢政 元年——三十七年
公元前239年,始皇八年。吕不韦以相邦、号“仲父”之尊组织门客纂成《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公元前236年,始皇十一年。吕不韦撰《吕氏世谱》,其序说:自康公“东迁海上,吕氏之存者寡矣。公子进几而作亡命奔韩。今距公子进五世尔。”吕尚后裔中仍以吕为氏者仅有公子祁和公子进、绥。
公元前235年,始皇十二年。吕不韦因赵太后与嫪毐*乱私通的事被牵连免相逐回封地洛阳后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仍络绎不绝前来问候,秦王恐其发动叛乱就写信要他和家属迁徙巴蜀,因忧惧日后被杀遂饮鸩而卒。其后人有吕嘉、吕凯等。
公元前220年。吕文为避仇人从单父县迁居沛县,在一次沛县令举行的酒宴上将次女吕雉嫁给了泗水亭长刘邦,刘邦称帝后立吕雉为皇后。还生有长子泽、次子释之、长女长姁、三女嬃嫁汉将樊哙。
公元前 209—前207年 秦二世赢胡亥 元年——三年
公元前208年。正月,中涓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组织苍头军镇压杀害陈胜的叛徒庄贾后重建楚国。二月,秦军攻陈(今河南淮阳),吕臣败走,不久与英布联合破秦军收复陈县,后归项梁与项羽屯军于彭城。十一月楚怀王夺吕臣兵权改任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
五、汉朝
公元前206—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 元年——十二年
公元前206年,汉王元年。吕马童以郎中骑将起兵好畤,参与汉灭楚军龙且之战,升骑司马。七月,南阳吕国后裔秦南阳郡守吕齮降汉封为殷侯,子吕胜以郎中从刘邦。其族裔有吕越人及三国时吕常。
公元前205年,汉王二年。吕泽以客从刘邦定三秦后率阳都侯丁复、东武侯郭蒙、曲成侯蛊逢、都尉吕婴等驻军下邑。汉王刘邦彭城兵败往从之,集溃卒和败军破楚于荥阳,复发兵佐高祖刘邦定天下。
公元前203年,汉王四年。吕臣率汉军于汜水斩楚将曹咎,以功为都尉封宁陵侯,后承嗣其父吕青阳信侯爵位。阳信侯传六世至吕谈坐酎金夺爵,族裔扩散于陕甘。宁陵侯传三世至吕始以无后除国,其族裔分布豫州、安徽省界首等地,如三国时东吴吕蒙。
公元前202年,汉王五年。吕马童、吕胜等五人分割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西岸)拔剑自刎的项羽尸体请功。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正月,吕泽封周吕侯,谥令武。生二子台、产。三月,吕博国以越户将从破秦、击项羽封贳侯,传至五世吕倩坐杀人死罪国除。四月,吕释之以客从击秦、汉王入汉还丰沛卫太上皇之功封建成侯,谥康公,生四子则、谢、种、禄。
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正月,吕马童封中水侯,传至五世吕宜成坐酎金夺爵,分衍有内蒙、南皮等分支,吕虔为其后裔。吕胜封涅阳侯,传至二世吕成以非亲生国除。
公元前194—前188年 汉惠帝刘盈 元年——七年
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刘邦逝后吕雉以太后执政,通称吕后,继续执行以宗室女与匈奴和亲的政策,避免了汉匈之间的兵燹之灾。
公元前191年,惠帝四年。吕后下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三月,下令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以休养生息治天下,为文景之治奠基。
公元前187—前180年 高后吕雉 元年——八年
公元前187年,吕后元年。吕雉称制,立吕台为吕王,台逝,子吕嘉继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因吕则有罪免其嗣建成侯,封其弟吕种为沛侯,后更为不其侯,姐长姁子吕平为扶柳侯。追尊父为宣王,追封兄吕泽为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
公元前184年,吕后四年。封族人吕婴子吕它为鄃侯、吕更始滕侯。妹吕嬃临光侯,堂侄吕忿为吕城侯、吕胜赘其侯、吕莹祝兹侯。
公元前180年,吕后八年。七月,令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产军南军为相国。八月,吕后卒,周勃、陈平、刘章等人设计诛杀吕产、吕禄,斩杀长乐宫卫尉吕更始后,捕捉诸吕男女,不分老少一律诛杀,史称“诛吕之役”。族人吕文和从沛县逃奔略阳(今甘肃天水)。吕后的亲族遭诛后,三代外的近族后裔在两汉间大多生活在今山东乡间。
公元前150年 汉景帝刘启 七年
吕季主为吕仓后人,他和田叔一起去梁国处理太常袁盎被杀案,为维护礼法他把梁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处死宠臣羊胜、公孙诡,使梁王安然无恙,得到景帝夸奖。子吕步舒为董仲舒学生。
公元前140—前87年 汉武帝刘彻时期
公元前 122 年,元狩元年。吕步舒手持符节出使淮南国自行裁决准南王刘安罪案。汉武帝认为他断案公正做得对。官至丞相长史。
公元前 121 年,元狩二年。吕越人与王然于、柏始昌出使身毒国过滇及夜郎,滇王和夜郎侯问汉使者: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此为夜郎自大成语的出处。后还曾出使过南越、大夏。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南越国丞相吕嘉杀武帝派去的信臣发动叛乱。翌年叛乱被平,置不韦县(今云南省保山市)徙其族以实之。
公元前86—前74年 汉昭帝刘弗陵时期
公元前86年,始元元年。夏,吕破胡为水衡都尉,率军平息益州郡二十四邑夷民反叛。三年后益州夷民再反,破胡再次率军征讨失利,致太守被杀、汉军战死及溺亡者四千余人。翌年改任云中太守。
公元前62年 汉宣帝刘询 元康四年
中水侯之后长安公士吕建明、阳信侯之后长陵大夫吕阳、宁陵侯之后南陵公大夫吕得、涅阳侯之后吕忠奉诏复家,令奉祭祀世世勿绝。
公元1—5年 汉平帝刘衎时期
公元3年,元始三年。吕宽受妹夫王宇之托于半夜用狗血洒在其父王莽府邸门口以阻其专权称帝,不料被人发现。吕宽及妹吕焉、妹夫王宇被害。史称狗血门事件。
公元4年,元始四年。吕猗为御史大夫,因王莽摂政无道而养疾于家谱书。以“太公三十四世孙洛阳吕猗”为洛阳《吕氏宗谱》作序。
公元9—20年 新朝王莽时期
公元17年,天凤四年。吕育(吕宽远房亲族)因被县宰冤杀,吕母遂散尽家业与吕植聚众起义一举攻下海曲城,将县宰处死,以其首祭吕育,义军迅速发展至数万人。吕母病逝后吕植率义军投赤眉军。
公元23—25年 更始帝刘玄时期
公元 23 年,更始元年。吕植率一部赤眉军降更始帝刘玄,封为大将军,据守淇园,后经岑彭说服降于刘秀。十二月,吕晏为邓禹裨将,遵刘秀命讨伐王郎。
公元25—57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吕羌任山阳郡太守,精研《梁丘易》。
公元27年,建武三年。吕鲔为东汉初群雄、关中豪杰,在更始帝、赤眉军败北后,割据右扶风、陈仓,为成家公孙述将军攻击三辅。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秋,吕鲔入蜀和延岑、王元、公孙恢在广汉郡广汉、犍为郡资中迎击汉军岑彭,后被臧宫在沈水击败。
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吕种以伏波将军的行军司马为沅陵长,招抚武陵蛮人。后因受马援外孙王肃结交汉室诸王案牵连致祸被害。
公元56年,建武三十二年。吕鸿任吏部尙书,徐州刺史。弟吕鹄、吕鹤、吕雕、吕鸰也在朝为官。父吕霸官尚书令。
公元89—104年 东汉和帝刘肇时期
公元 97 年,永元九年。吕盖以光禄勋升司徒。卒后发明地动仪的尚书张衡为其作《司徒吕公诔》。子吕仓为光禄大夫,父吕章以郡县职经韩棱举荐进中央层为官政绩不凡。为南阳吕氏后裔。
公元107—125年 东汉安帝刘祜时期
公元108年,永和元年。二月,吕仓以光禄大夫与樊准视察兖州,以仓廪储粮赈济流民。孙吕勃谏议大夫。
公元126—144年 东汉顺帝刘保时期
公元136年,永和元年。洛阳令吕放因不满专横跋扈的河南尹梁冀被其派人刺杀,弟吕禹继任洛阳令。
公元141年,永和六年。谏议大夫吕勃反对将殇帝的庙号排在顺帝之下,认为左昭右穆的秩序不可乱,梁太后下诏同意了。
公元168—188年 东汉灵帝刘宏时期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建言灵帝应赦党人,诛杀贪官,考核地方官吏是否称职。封都乡侯,辞不就。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吕布善弓马,武艺高强,有飞将之称。因叛杀丁原,被董卓授骑都尉、中郎将封都亭侯。后又与王允等共谋刺死董卓于未央宫门,授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
公元190—220年 东汉献帝刘协时期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吕由为徐州刺史陶谦部将,在曹操进攻徐州时与曹仁作战阵亡。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吕布大破张飞于下邳,俘刘备妻儿及部曲家眷,自称徐州牧。七月,朝廷任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四年后被曹操决水围攻兵败被害于徐州白门楼(今睢宁县古邳镇)。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冀州渤海郡南皮豪杰吕威璜从招为袁绍麾下骑督,在与曹军的官渡之战中阵亡于乌巢。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十月,吕旷、吕翔背袁尚投曹操,驻扎在阳平县(今山东莘县),被封为列侯。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吕蒙平定了山越族人之乱被孙权任为平北都尉兼广德长后出征夏口,亲自斩杀黄祖水军都督陈就;随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败曹操,又献计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因屡立战功升横野中郎将、偏将军兼寻阳令。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吕常以中郎将、裨将军、关内侯随曹操南下,封阴德亭侯,领襄阳郡。因治郡有方拜平狄将军,改封卢亭侯。早年曾护送汉室宗亲益州牧刘焉入川任职,被迫留蜀娶妻生子吕乂。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吕蒙经孙权劝导经勤奋学习才略大进,鲁肃不禁感慨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豫州刺史吕贡和徐晃副将吕建接曹操密令率军救援族兄吕常,大败关羽于襄阳城。十一月,吕蒙被孙权拜为大都督,率军白衣渡江袭占荆州,关羽进退失据败走麦城被俘斩首。因功封孱陵侯、南郡太守。后因伤病壮年而卒,子霸袭爵,霸卒,兄琮嗣,琮卒,弟睦嗣。
甘姓家谱目录
甘
1086辽宁潘阳甘氏宗谱一卷
(清)甘士鐗 甘运复续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辽宁图
注:甘士錀、甘运清首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二
修。
1087辽宁潘阳甘氏宗谱一卷
(清)甘运沧 甘运洁等续修
清嘉庐九年(1804)甘运濂刻本 一册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甘士錀、甘运清首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三
修。
1088辽宁潘阳甘氏家谱一卷
, (清)甘书芬 甘景麟续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甘恪修刻本
科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甘士錀、甘连清始修於清乾隆七年,此为四
修。卷端作《潘阳旗汉甘氏全谱》。
1089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家谱不分卷
(清)甘土愍等三修
清康熙十五年(1676)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090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1091浙江常山甘氏宗谱七卷
(民国)郑顺来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1092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甘子瑞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燕翼堂木活字本 二
十一册
美国
1093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炳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晋熙旧学堂刻本 十
六册
湖北图
1094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甘世珍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晋熙旧学堂活字本 二十
册
北图
1095江西南昌东关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甘时霖续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友德堂刊本 二册
科图
1096江西南昌东关甘氏支谱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甘怀和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永思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1097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
(清)甘常俊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十八册
江西图
1098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卷
(清)甘氏合族修
清乾隆年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艺文卷1一8,世系卷6一7)
1099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不分卷
(清)甘氏合族修
清道光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
1100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不分卷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1101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江西档(存册7)
1102山东桓台甘氏家谱不分卷
(清)甘绍裕等修
清咸丰七年(1857)写本 四册
美国
1103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
(民国)甘可富撰
民国元年(1912)撰 民国十五年(1926) 江口
华阳石印局石印本
湖北枝江县档
1104湖南甘氏草谱不分卷
(民国)甘岳臣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甘岳臣钞本 六册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湘阴、长沙等地。
1105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
(清)甘功献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山西大学
注:甘之霖首修於清乾隆五十四年。书名页作
《甘氏族谱》。
1106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甘臣勋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注:甘之雯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四年。
1107湖南湘阴甘氏续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甘鸿甲等修 甘半湘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湖南图(存卷1一14,又一部存卷1、2)
1108四川荣昌昌元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甘廷玺等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重庆启渝公司铅印本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甘氏族谱》。
1109四川台江甘氏族谱
(民国)甘泽清 牟大有等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合江甘氏石印本
四川重庆图(存三册)
1110广东甘氏祠谱不分卷
(民国)甘熙庭重编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1111广东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甘远林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钞本 一册
美国
往:该族散居中山、五华等地。
1112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甘铭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山祖祠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美国
1113 甘氏宗谱
(清)甘国堂修
钞本 一册
北图
1114 甘氏宗谱
(民国)甘元抡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一册
北图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必备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孔子家语》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孔子研究第1书”。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1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2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编修
李氏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 李姓家族、家谱、家族、家族网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3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 李姓家谱、族谱、家族网、姓氏
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家族网、家族名人、李姓家族、家谱
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 家族网-李氏家谱最著名的序言
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4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 家族网、李利贞、寻根、李姓祖先
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5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迁移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 家族网、凤池李姓家庙、宗庙
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朝鲜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欧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6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世界李氏族谱全书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已由华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缘文化;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 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发行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 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与,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白,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和李氏网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都会有你的一片天空。后续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离不开一点二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联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这期间还收到海内外三十多个宗亲组织的贺电。 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第一代皋陶至八十八李世民共八十八代是海内外所有李氏族谱最完整,最具历史考证的世系。目前巳进入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广大李氏代表性人物都首肯此书,并殷殷希望按计划完成此巨典。将军书法家李铎题写了书名和祖联。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截至今年10月已有两千七百名李氏宗亲加入编辑队伍中。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李姓人口为万姓之首,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姓。凡李姓人,无论是何房系始祖或已故先祖,无论是谁,居住何地、无论是何国籍或何地区、也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均是我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公之后裔。李氏总源流表述为:源于曲阜、脉发偃六(固始和六安)、鹿邑为根、陇西望出。其宗族,房系的传承顺序,以代次关系组成,并以血祖皋陶公为源的系列房族系统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大宗族整体体系,各地、各族、各支以子谱与母谱接轨,形成庞大的母子谱关系,这个体系,就称之为“世界李氏族系综合信息总汇”。《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就是将上述的李氏族系,通过文字、图表、将上述体系完整地、系统的表述出,并使这个体系上下大体贯通,顺代延接,依次传承而繁衍生息的历朝历代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含,基本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部巨大的家族生命体系传承的文化史大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它是属于全世界李氏大家族全体成员的一部共同的大经典,也是世界上唯一第一大姓的通天总谱。我们所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空前盛大的族姓民间人口普查,对全球来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对世界人文科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发明,我们将通过国家有关単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研究的自然生命科学的参考书。
吕氏历史和人物谱——秦、汉时期
本文2023-09-29 23:30: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