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所有的曾用笔名
周树人(公元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去世),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4月2日为《新青年》写稿(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笔名之多,堪称我国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伟大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
笔者最新收集到的鲁迅笔名共计181个:
一字笔名有16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尤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自树 许遐 许霞 鲁行 迅行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动轩 仲度 华圉 阿张 豫山 樟寿 豫亭 符买 俟堂;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笔名有5个: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沪记者 楮冠病叟;
五字笔名有7个: 朝花社同人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诸夏怀霜社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其中的笔名注解:
阿张、周豫才、豫山、周树人、樟寿: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豫亭、豫才: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豫山”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树人: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鲁行:鲁迅在1907年他曾用过“鲁行”做笔名,“鲁”是因他母亲姓鲁,“行”是奋发勇进之意。
苇索、桃椎、符买:他有苇索、桃椎、符买等笔名,据《黄帝书》记载:上古时代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弟兄,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检阅百鬼,并将一些无道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根据这个传说,我国民间有了如此一习俗:在门上悬两块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买二神大名,用来镇邪怯恶。这两块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显然,先生以苇索、桃椎、符买为笔名,正表明他为民除害、声张正义的理想。苇索:“坚韧不折”义。桃椎:“驱邪除害”义。
雪之:鲁迅先生还有个笔名“雪之”,立意颇深。其时,教育总长章士钊赞美文言,反对白话运动,并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为例撰文立说,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误解为读书人,为此,鲁迅写了篇杂文,题目就叫《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并以笔名“雪之”发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联:为三位被“误杀”的读书人昭雪。
俟堂:《俟堂专文杂集》,题记鲁迅所藏古砖拓本的辑集,收汉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鲁迅生前编定,但未印行。俟堂,鲁迅早年的别号。
鲁迅、迅行:1907年又因鲁迅先生的慈母姓鲁,所以他取其母姓,又录“迅行”,取其“迅”字,含二而一,谓之“鲁迅”。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鲁迅”这个广为人知的笔名,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的,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解析,“鲁”是他母亲姓氏,我国春秋时期,“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取“鲁”则在于纪念感怀母亲养育教诲之恩。“迅”原是他幼时乳名,又含迅捷进取之意,表明他誓与反动腐朽的旧时代彻底决裂,积极进取的鸿鹄之志。他的母亲叫鲁瑞。“愚鲁而迅速”是他笔名的主要缘由。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迅行”的含意是奋发、勇进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唐俟:鲁迅读佛经抄古碑取笔名“唐俟”,意为“待死堂”。1918年5月15日,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
宴之敖者:鲁迅曾用过“宴之敖者”这个奇怪的笔名,它源于:1919年底,鲁迅全家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大院子,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时挥霍无度,月月亏空,家庭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鲁迅在家里竟连饭也吃不到,只得自备饭菜。鲁迅解释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其中包含多少无奈、痛苦和辛酸。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先生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欪……);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为日本人。《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孺子牛:为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他从自己著名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摘取“孺子牛”、“孺牛”为笔名,意即坚持站在劳动者一边。
阿二:“阿二”原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下层拉黄包车车夫的贬称,他就选用“阿二”作笔名,意即坚决站在劳动者一边。
巴人:在发表不朽名著《阿Q正传》时,他取笔名为“巴人”,喻意十分清楚,即“下里巴人”。以示他对标榜所谓“阳春白雪”的封建正统文艺的嘲笑,坚定不移、立场鲜明的公开站在劳苦大众一边。
旅隼:为了向恶毒攻击他的政敌表示坚决回击、应战的大无畏精神,他用“旅隼”作笔名,“隼”是一种可以捕猎的勇猛的雄鹰,“旅隼”就表明自己具有搏击长空、克敌制胜的信念和勇气。
许遐: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
唐丰瑜、丰之瑜: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
尤刚:“刚强不屈”义。
敬一尊:“回敬一杯”义。
白在宣:“公开宣战”义。
华圉: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何家干:在与敌人斗争周旋中,鲁迅既沉着应战,又鄙夷幽默地对敌人进行辛辣嘲讽。当时,国民党的“检查官”四处伸出触角,寻查迫害鲁迅,可他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用“何家干”作笔名发表文章,嘲弄反动派及其所豢养的鹰犬:“你知道是何家所为?”
隋洛文、洛文:隋洛文是“堕落文人”义。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鲁迅也用“隋洛文”作笔名,用以影射浙江党老爷许绍棣通缉他的罪名“堕落文人”。
公汗:1934年,叭儿狗纷纷狂吠,处心积虑地攻击、诽谤鲁迅是“汉奸”,于是鲁迅就针锋相对,巧妙的以“叭云汉奸”四字各一半组成“公汗”作笔名,戏弄、正告反动派及其奴才走狗:“你对这个‘汉奸’如之奈何”?
虞明、余铭:“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
韦士繇:“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
丰之余:“封建余孽”义。他也用过“丰之余”,这是他对创造社人定他为“封建余孽”的反嘲。
康白度:他用过“康白度”(Comprador)作笔名,这是回敬林默讥他为“洋行买办”的即兴反攻。
晓角:是早晨报晓的嘹亮的号角,它是鲁迅生前所用的最后一个笔名,表明他晚年在病魔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间,仍念念不忘唤醒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去冲破旧社会重重阴云霾雾,为迎接黎明的到来而奋勇斗争。
栾廷石:鲁迅先生写杂文曾用个笔名叫“栾廷石”,含有瞧不起栾廷玉之意。
诸夏怀霜社:1936年10月18日,鲁迅已经生命垂危,当时任《译文》杂志主编的黄源前来看望,并诉他托他在《译文》刊登的广告登出来了。这则广告是《介绍〈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鲁迅为瞿秋白烈士所编的一部译文集,他还用了“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没想到,这则广告竟成为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后看过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就不幸与世长辞了
作为明史第一悬案,建文帝下落一直是谜,至今没有明确解释。然而,在不久前的江苏江阴,专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因为明确记载了建文帝出家为僧。 客观的说,建文帝出家为僧之说并不稀奇,早已有之,只是以往的碑刻比较模糊,都没有明确提到「 ”建文帝”或相关文字,绝大多数已经被专家否定,其他的几乎都不靠谱。那么,这一石碑上记载的建文帝做了和尚,是不是真实的呢?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主要有三种推测。 一,朱棣攻陷南京之后,朱允炆自焚而死。《明实录》中记载,朱棣发布诏书云,「 ”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 二,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未死,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留下了「 ”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三,朱允炆没有自焚,而是逃了出来,此后出家为僧。在明朝时期,这一说法就已存在,主要有湖南龙池寺遗址碑刻,和浙江东明寺传闻,但前者被证实涉嫌造假,后者无法确认。 万历《钱塘县志》等记载,「 ”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之缺乏直接遗物留下,所以如今很难判断。 不过,由于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朱允炆,因此建文帝应该逃了出来,具体逃到何方,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但出家为僧之说最为盛行。 总之,虽说传言很多,但很多碑文或资料上,都没有直接或比较直接的提到「 ”朱允炆建文帝”这些文字,因此多数可能只是后人将之附会建文帝身上。令人意外的是,在江阴发现的这一块石碑,与众不同,因为上面直接提到「 ”建文帝”这三个字。 经过测量,石碑长169厘米,宽77厘米,厚21厘米。正中间为「 ”寺田录传”四个篆体大字,两侧浅刻蟠龙祥云图,碑边缘为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正文为楷体字。 在《寺田录传》碑刻中,最显眼的是开头一行字,就明确提到了建文帝丹阳妙觉寺剃度出家。 吾阳有妙觉寺者创自西晋,迄今业垂千秋,诒我皇明传为建文帝剃度地…… 不过,这块碑刻却存在一个问题,即碑文作者是明朝晚期官员姜士昌,所作的《寺田录传》,不是为了讲述建文帝,而是为了介绍丹阳妙觉寺的变迁历史。从明初到晚明,已经过去200余年,姜士昌未必不是道听途说建文帝的下落。 既然如此,能不能就此否定「 ”建文帝丹阳妙觉寺剃度”?其实,丹阳发现的一本家谱,以及丹阳县志的记载,或许佐证了《寺田录传》碑。 2013年,镇江丹阳发现一本戴氏家谱,上面有一篇墓志铭,即《东山公墓志铭》。当时,一个叫戴瑞珊的明朝官员,经过30年寻找,最终在「 ”穹浪山”中找到建文帝。 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 更为诡异的是,建文帝活的朱棣还长,因为朱棣在1424年去世,而戴瑞珊在1432年还见到建文帝;另外,戴瑞珊是浙江人,找到建文帝之后,却让两个儿子一个回到浙江,一个留在丹阳。 当然,尽管《东山公墓志铭》中没有提到建文帝出家,但建文帝隐居于「 ”穹浪山”中,也说明很可能是做了和尚或道士。 而且,在《丹阳县志·寺观》这一卷中,关于丹阳妙觉寺的记载还提到,「 ”俗传,建文帝披剃于此”,当地至今还有建文帝在妙觉寺剃度做和尚的传闻。 令人不解的是,朱棣谋士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著名的黑衣宰相,本身就是一个和尚,在苏南寺庙影响力很大,既然如此为何朱允炆还会在苏南一带出家,这不是很容易被姚广孝知道吗? 而且,明史说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以这么执着、规模浩大的举动,甚至还有神鬼莫测的锦衣卫,怎么会在丹阳或周边没有发现一点建文帝线索,反而让戴瑞珊历时30年找到了?显然不合逻辑。 可见,无论是朱棣,还是姚广孝,对朱允炆的真实态度,可能未必史书记载的那样。或许,他们对建文帝是死是活,其实已经不太注意了。毕竟,即便朱允炆活着,又能怎样?
鲁迅共有181个笔名
181个
周树人(公元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去世),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4月2日为《新青年》写稿(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笔名之多,堪称我国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伟大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
笔者最新收集到的鲁迅笔名共计181个:
一字笔名有16个:卂 飞 树 俟 独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笔名有116个: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飞斐 冬华 乐文 洛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尤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自树 许遐 许霞 鲁行 迅行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动轩 仲度 华圉 阿张 豫山 樟寿 豫亭 符买 俟堂;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 齐物论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小孩子 丰之余(瑜)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笔名有5个: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沪记者 楮冠病叟;
五字笔名有7个: 朝花社同人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诸夏怀霜社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其中的笔名注解:
阿张、周豫才、豫山、周树人、樟寿: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
豫亭、豫才: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豫山”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
树人: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鲁行:鲁迅在1907年他曾用过“鲁行”做笔名,“鲁”是因他母亲姓鲁,“行”是奋发勇进之意。
苇索、桃椎、符买:他有苇索、桃椎、符买等笔名,据《黄帝书》记载:上古时代有神荼、郁垒两位神仙弟兄,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树下检阅百鬼,并将一些无道之鬼用苇索绑起来喂老虎。根据这个传说,我国民间有了如此一习俗:在门上悬两块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买二神大名,用来镇邪怯恶。这两块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显然,先生以苇索、桃椎、符买为笔名,正表明他为民除害、声张正义的理想。苇索:“坚韧不折”义。桃椎:“驱邪除害”义。
雪之:鲁迅先生还有个笔名“雪之”,立意颇深。其时,教育总长章士钊赞美文言,反对白话运动,并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为例撰文立说,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误解为读书人,为此,鲁迅写了篇杂文,题目就叫《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并以笔名“雪之”发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联:为三位被“误杀”的读书人昭雪。
俟堂:《俟堂专文杂集》,题记鲁迅所藏古砖拓本的辑集,收汉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鲁迅生前编定,但未印行。俟堂,鲁迅早年的别号。
鲁迅、迅行:1907年又因鲁迅先生的慈母姓鲁,所以他取其母姓,又录“迅行”,取其“迅”字,含二而一,谓之“鲁迅”。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鲁迅”这个广为人知的笔名,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的,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解析,“鲁”是他母亲姓氏,我国春秋时期,“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取“鲁”则在于纪念感怀母亲养育教诲之恩。“迅”原是他幼时乳名,又含迅捷进取之意,表明他誓与反动腐朽的旧时代彻底决裂,积极进取的鸿鹄之志。他的母亲叫鲁瑞。“愚鲁而迅速”是他笔名的主要缘由。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迅行”的含意是奋发、勇进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唐俟:鲁迅读佛经抄古碑取笔名“唐俟”,意为“待死堂”。1918年5月15日,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梦》、《爱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话诗,以后又发表过三首。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胡适便给予热烈的赞赏与高度的评价,称誉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
宴之敖者:鲁迅曾用过“宴之敖者”这个奇怪的笔名,它源于:1919年底,鲁迅全家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大院子,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时挥霍无度,月月亏空,家庭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鲁迅在家里竟连饭也吃不到,只得自备饭菜。鲁迅解释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其中包含多少无奈、痛苦和辛酸。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先生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欪……);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为日本人。《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孺子牛:为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他从自己著名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摘取“孺子牛”、“孺牛”为笔名,意即坚持站在劳动者一边。
阿二:“阿二”原是旧社会统治阶级对下层拉黄包车车夫的贬称,他就选用“阿二”作笔名,意即坚决站在劳动者一边。
巴人:在发表不朽名著《阿Q正传》时,他取笔名为“巴人”,喻意十分清楚,即“下里巴人”。以示他对标榜所谓“阳春白雪”的封建正统文艺的嘲笑,坚定不移、立场鲜明的公开站在劳苦大众一边。
旅隼:为了向恶毒攻击他的政敌表示坚决回击、应战的大无畏精神,他用“旅隼”作笔名,“隼”是一种可以捕猎的勇猛的雄鹰,“旅隼”就表明自己具有搏击长空、克敌制胜的信念和勇气。
许遐:许广平的小名叫许霞,鲁迅干脆取“许遐”作笔名。
唐丰瑜、丰之瑜:针对文坛某些人攻击鲁迅是“封建余孽”,他又取笔名“唐丰瑜”、“丰之瑜”;
尤刚:“刚强不屈”义。
敬一尊:“回敬一杯”义。
白在宣:“公开宣战”义。
华圉: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何家干:在与敌人斗争周旋中,鲁迅既沉着应战,又鄙夷幽默地对敌人进行辛辣嘲讽。当时,国民党的“检查官”四处伸出触角,寻查迫害鲁迅,可他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用“何家干”作笔名发表文章,嘲弄反动派及其所豢养的鹰犬:“你知道是何家所为?”
隋洛文、洛文:隋洛文是“堕落文人”义。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遂取笔名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议。鲁迅也用“隋洛文”作笔名,用以影射浙江党老爷许绍棣通缉他的罪名“堕落文人”。
公汗:1934年,叭儿狗纷纷狂吠,处心积虑地攻击、诽谤鲁迅是“汉奸”,于是鲁迅就针锋相对,巧妙的以“叭云汉奸”四字各一半组成“公汗”作笔名,戏弄、正告反动派及其奴才走狗:“你对这个‘汉奸’如之奈何”?
虞明、余铭:“虞明”、“余铭”系“愚民”之谐音。
韦士繇:“韦士繇”系“伪自由”之谐音。
丰之余:“封建余孽”义。他也用过“丰之余”,这是他对创造社人定他为“封建余孽”的反嘲。
康白度:他用过“康白度”(Comprador)作笔名,这是回敬林默讥他为“洋行买办”的即兴反攻。
晓角:是早晨报晓的嘹亮的号角,它是鲁迅生前所用的最后一个笔名,表明他晚年在病魔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间,仍念念不忘唤醒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去冲破旧社会重重阴云霾雾,为迎接黎明的到来而奋勇斗争。
栾廷石:鲁迅先生写杂文曾用个笔名叫“栾廷石”,含有瞧不起栾廷玉之意。
诸夏怀霜社:1936年10月18日,鲁迅已经生命垂危,当时任《译文》杂志主编的黄源前来看望,并诉他托他在《译文》刊登的广告登出来了。这则广告是《介绍〈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鲁迅为瞿秋白烈士所编的一部译文集,他还用了“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没想到,这则广告竟成为鲁迅先生一生中最后看过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就不幸与世长辞了。
参考资料:
http://wwwruiwencom/news/28448htm鲁迅所有的曾用笔名
本文2023-09-29 23:05: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