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何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何影响,第1张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一生并未身居高位,也没有赫赫之功,凭借一部《颜氏家训》却能享誉千秋,可见《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之深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颜氏春秋》吧。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首部系统地家训,是颜之推用儒家思想训诫子孙,来保证家庭地位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后世视为“家教规范”。

这部书成书于589至605年之间,是颜之推总结了一生的经历、思想和学识后,用以训诫子孙之用的著作,全文共二十篇,包括了教子、勉学、涉务等篇章。

《颜氏家训》的内涵十分丰富,他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对现世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书是家训的核心内容,颜之推一直强调要好学,难得的是颜之推强调了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重视工农商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要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这会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所以,选择偶像,要“选贤”。最后就是要有明确的教育准则,这特别强调了家长榜样性的作用,在细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颜氏家训》是教育家颜之推所作,是他关于士大夫为人处事、治家为学的总结,在家庭教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史上的瑰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失风采,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典范。

勉学 颜之推

颜之推是南北朝至隋朝期间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创作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后世视为“家教规范”,对封建家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勉学》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勉学》吧。

颜之推画像

《勉学》是颜之推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其内容符合生活实际,语言自然流畅,风格质朴而又清新,对家庭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勉学》部分内容如下: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埃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勉学”的意思是努力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以种树为喻,讲述了学者们学习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学习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利行。之后又以自身为利说明教育要趁早的道理,但如果没有把握时机,也要晚学。第三段就讲述了要明练经文,注意言行。

《勉学》出自《颜氏家训》,劝勉人们要努力学习,并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传世著作,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之推教子

颜之推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作品都被流传了下来,广受推崇。《教子》就是其中的一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教子》吧。

《教子》是颜之推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中的第二篇,这篇文章通过例举两种不同的教子方式,来说明教子方式的重要性,借事育人。

教子画像

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严谨,话语严厉。当时,王僧辩已过不惑之年,手中统领着三千余人。但王僧辩若有一丝错误,或者是让位老夫人感到不满意的地方,那么魏老夫人就会用棍棒来敲打他。王僧辩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建功立业。

梁元帝时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士,自小就受父亲的宠爱。若是他做了什么好事,他父亲就会大为宣扬,对他赞赏有加。若是他做错了什么,他的父亲就会帮他遮掩,不加管教。后来这位学士渐渐长大,暴躁的性格渐渐显露,终究有一天有说错了话,惹怒了周逖而惨遭杀害,死状凄惨。

颜之推以魏老夫人和一位父亲的教子方式,通过用这来年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在这两种教育方式下的不同结局,说明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不能溺爱子女。

《教子》是《颜氏家训》中的第二篇,主要讲述的是教子的重要性,在后世的家庭教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颜之推 颜真卿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称为是“家教规范”。而颜真卿是唐代的名臣,他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界的瑰宝。那么,颜真卿和颜之推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颜真卿画像

从颜氏家谱上可以看到,颜回是颜氏的祖先,传至颜之推是第35世,而颜真卿是第40世,颜之推和颜真卿是本家。

颜之推出生于531年,一生历经三朝,自己感叹“三为亡国之人”。他的《颜氏家训》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充满着借鉴意义,而颜之推也正是因为这一部书而享誉千古。

颜真卿出生于709年,卒于784年,是唐代的名臣,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为人耿直中正,光明磊落、忠君爱国。然而,颜真卿的仕途坎坷,一生中多次被贬,但是颜真卿无论在何处任职,其政绩都十分突出,备受当地百姓爱戴。可惜的是,77岁的颜真卿受小人陷害,叛将利诱颜真卿不成,终究将其杀害。

颜真卿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他的为人和政绩,还有他的书法作品,历经千年仍然在书坛中熠熠生辉。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十分精妙,创立了“颜体”,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才华横溢,有许多作品都被流传于世,备受世人推崇。

颜之推 窦婴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教育家,他所著的《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奉为“家训规范”,而颜之推也因此而享有盛誉。《窦婴》是颜之推所写的一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窦婴画像

窦婴是西汉孝文帝的皇后的堂兄之子,一开始被拜为丞相,后来被罢免了。等到窦皇后去世,窦婴没有依靠,郁郁不得志。后来,窦婴与大臣灌夫相识,相互欣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孝景帝皇后之弟田`,被拜为丞相。田府中的人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甚至派人到窦婴家中,向他讨要属于窦婴的数顷良田。窦婴不肯给他,就得罪了田`。等到田`娶亲,太后命所有人都去祝贺田`。灌夫喜欢喝酒,先前曾因醉酒而得罪过田`,所以不愿前去祝贺。于是,窦婴强迫他一起前往。酒兴正酣时,因灌夫喝醉而触怒了田`,田`命人将灌夫绑起来。然后田`再上奏本,说灌夫鱼肉百姓,最终使灌夫被处死了。窦婴回家后,对妻子说:“我不能让灌夫一个人死去,而自己却活着。”于是,上奏把事情始末说清楚。皇帝召见他,让窦婴和田`对质。窦婴和田`各执一词,于是皇帝就问群臣孰是孰非。群臣支持窦婴,王太后听说后以绝世 。皇帝直到是田`的错,但还是因为太后的缘故,判窦婴有罪。

窦婴死了一个多月后,田`就病了,总是觉得全身都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一样。皇帝派道士去看,原来是窦婴和灌夫两人在鞭打田`,田`不久就死了。

《窦婴》是颜之推所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来警醒世人。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汉书》则是班固所著。《史记》和《汉书》无论在历史观点、语言风格或体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1)司马迁作《史记》,虽以孔子作《春秋》自许,但他却不赞成《春秋》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对於帝王贵族的罪恶,都能据实的揭露出来。他又不以成败论人,如把陈涉列入「世家」、项羽列入「本纪」,给予他们很高的历史地位。《汉书》是受诏而作的官书,其立场是为封建王朝服务,所以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批判精神。(2)《史记》在语言运用上,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具有通俗流畅、浅易近人的特徵。而《汉书》的作者班固是东汉著名的赋家,重铺排,尚藻饰,并多用骈偶句法。史家范晔所说的「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指出《史记》和《汉书》不同的风格。(3)《史记》参考各种史料文献,贯通和总结自有史以来至汉武帝为止数千年的历史,运用「本纪」、「世家」、「表」、「书」和「列传」五种体例组织配合起来,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汉书》是断代史,只记载西汉一代史事,其体例多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虽不及《史记》规模宏伟,但由於时代只有二百余年,加以有《史记》作参考,故所记史事较为详尽。

《史记》与《汉书》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

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在他手里完成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与当时时代和个人的经历等主客观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首先,得益于家庭影响。他父亲司马谈向当时天文、易学、道论的专家学习过,曾写过《论六家要旨》的论文。司马迁深受这个学术空气浓厚家庭的熏陶,幼年时除参加部分劳动外,即开始学习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武帝即位后,司马谈被任为太史令,举家迁居长安,他又学习“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知识准备对于写作《史记》十分重要。

其次,司马迁进行了大量的录访搜集阅读考订史料的工作,对社会政治事件有亲身的体会和实感。二十岁时有过一段漫游大江南北的壮举,在漫游中已开始注意寻访历史遗迹,搜集人物的传闻。例如到淮阴,搜集有关韩信的传说;到沛县、丰县一带,搜集了刘邦及曹参、萧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开封考察了夷门监侯赢供职的地方,弄清所谓夷门即大梁(今开封)的东门等等。

漫游后仕为郎中,侍从武帝巡狩、封禅,使他接触了更多的祖国山川,目睹封建王朝的礼仪典礼,还曾参加武帝亲自带头的堵黄河决口的壮举,获得写河渠书的第一手资料。他又曾奉使西南夷,接触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对于写作《西南夷列传》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当司马谈病逝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有条件接触“金匮石室之书”,即皇家所藏的书史及档案。

第三,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同时,这与司马迁的要求也不无关系。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随武帝封泰山,因病滞留洛阳,司马迁出使西南夷归来要向武帝述职。赶到洛阳时,见到垂危父亲,父亲谆谆嘱托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史书而未能完成的事业,司马迁在父亲面前作了保证。司马迁从此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蒙挫受折坚持不懈。

大概在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主持了改历工作以后就开始写作《史记》,这年他四十二岁。至天汉二年(前99年),他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汉武帝,竟被处以宫刑。此后他隐忍苟活,发愤著述,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而顽强奋斗,大约到太始四年(前93年)基本成书。再后的情况无史料可考,据推测可能卒于武帝末年。

2、《史记》体例

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它开创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记帝王之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一般采用编年的写法;“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物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发展的发展历史。

3、《史记》的人民性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饱蘸了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对于最高统治者的残忍、欺诈、虚伪等丑恶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揭露。如刘邦是汉代的开国君主,司马迁在肯定他推翻暴秦结束楚汉战争的战乱,统一国家的业绩外,也在有关人物的传记中将刘邦身上不光彩的阴暗东西暴露无遗。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两人在斗争中的各自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与项羽的作战,没有不失败的,他显得是那样的怯懦、猥琐和无能。在《留侯世家》等传记中写了他的贪财好色,在《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里写了他的猜忌杀害功臣的残忍本性。即使本朝的皇帝他也没有讳忌,如揭露武帝信用酷吏残害人民、愚蠢地迷信神仙言士等。

对官僚集团、贵族阶级的尔虞我诈,以势相倾的种种实情,描写得入木三分。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窦婴与田蚡的种种矛盾明争暗斗,揭露了这一阶级的世态炎凉和他们的阴暗心理。由于司马迁的《史记》敢于面对现实,无情地暴露统治阶级的本质,赢得了“实录”的称誉。

司马迁将人民聚众反抗放在酷吏残酷压迫的背景上来表现,承认其合理性、正义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阶级局限。对于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陈涉起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于陈涉的失败,司马迁也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对于项羽为推翻暴秦作出的巨大贡献,司马迁加以讴歌,对他的暴虐和杀戮无辜则给予了批判。

司马迁肯定英雄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隐约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对于推动历史的促进作用。《史记》中为工商业者、医生、侠客、儒生、辩士都立了传,承认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迁对触犯封建阶级法律的游侠是肯定的,因为象朱家、郭解那样的游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当时成为抑制豪强拯民危难的一种社会力量。记叙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司马迁也以他们对民众的态度去衡量,李广将军获得了司马迁的赞颂,赞颂的基点就是放在他的爱兵如子上。

《史记》中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如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廉颇为了赵国利益勇于改过,都获得了司马迁的热情讴歌。这些形象到今天都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4、《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1)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动显示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庭辩”一节,田蚡、窦婴双方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这一矛盾冲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韩安国世故圆滑,既说窦婴对,又肯定田蚡,将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郑当时开始说窦婴有理,后又不敢坚持。笔墨不多,却勾划出官僚们的面貌。

2)司马迁也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如写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通过这一小事,石庆的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跃然纸上。

3)多角度地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对信陵君的刻画,作者重点写了他亲迎侯生的面,通过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写公子从骑者窃骂侯生,写宾客们的惊讶,就是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突出信陵君谦恭下士的性格特点。

4)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成功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如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的出行,项羽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在《张丞相列传》中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将周昌口吃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为避免重复,经常使用“互见法”。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第二节 班固与《汉书》

一、《汉书》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他的体例基本承袭《汉书》,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

二、《汉书》成书经过

班固的父亲班彪,曾续《史记》成《史记后传》若干篇;班固于明帝永平元年(58)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开始撰定《汉书》,五年后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被捕入狱,得弟班超营救,明帝亲阅所写传记,不仅没有处分,反而供职兰台,敕令修史;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前后经历了二十八年。一部分“志”、“表”,还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及马续续补完成的。

三、《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

1、班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的干预,故《汉书》对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①不赞成改革:《汉书》“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晋书·张辅传》)

②“吾观班固《汉书》,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抑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述时务则谨辞章而略事实,非良史也”。(马总《意林》卷5引杨泉《物理论》)

③“迁喜杂说,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贱死义。”(苏洵《苏老泉先生全集》卷9)

④“班固名陈胜而降为列传第一,名项籍而降为列传第二,是以成败论,二失史迁功过不相掩之笔多矣。”(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90《师友雅集》)

⑤“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司马迁作《史记》,寄慨遥深,史识亦高;《汉书》于人于事,虽有褒贬,然少寄托,史识亦不及《史记》。

顾炎武《日知录》:“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且如《史记·淮阴侯传》末载蒯通事,令人读之感慨有馀味。《淮南王传》中伍被与王答问语,情态横出,文亦工妙,今悉删之,而以蒯、伍合江充、息夫躬为一传,蒯最冤,伍次之,二淮传寥落不堪读矣。”

3、《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其体例之改易,得失互见;其文字之删省,则往往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

《汉书》一书在体裁上承袭史记为纪传体。亦略有变更,改书为志,省去世家。全书共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言。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二三年),共二百三十年。

虽言汉书为断代史,列传、本纪均以西汉为断限,但八表、十志则例外,如《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叙其中。《百官公卿表》则溯自秦代官制,非限于西汉一朝。十志,有《礼乐》、《食货》、《地理》诸志,皆自古代开始叙述。

4、《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文字整饬赡丽,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5、《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

第五章 《史记》与《汉书》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

1、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在他手里完成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与当时时代和个人的经历等主客观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首先,得益于家庭影响。他父亲司马谈向当时天文、易学、道论的专家学习过,曾写过《论六家要旨》的论文。司马迁深受这个学术空气浓厚家庭的熏陶,幼年时除参加部分劳动外,即开始学习当时的通行文字——隶书;武帝即位后,司马谈被任为太史令,举家迁居长安,他又学习“古文”(即秦以前的文字),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知识准备对于写作《史记》十分重要。

其次,司马迁进行了大量的录访搜集阅读考订史料的工作,对社会政治事件有亲身的体会和实感。二十岁时有过一段漫游大江南北的壮举,在漫游中已开始注意寻访历史遗迹,搜集人物的传闻。例如到淮阴,搜集有关韩信的传说;到沛县、丰县一带,搜集了刘邦及曹参、萧何等人的史料;到河南开封考察了夷门监侯赢供职的地方,弄清所谓夷门即大梁(今开封)的东门等等。

漫游后仕为郎中,侍从武帝巡狩、封禅,使他接触了更多的祖国山川,目睹封建王朝的礼仪典礼,还曾参加武帝亲自带头的堵黄河决口的壮举,获得写河渠书的第一手资料。他又曾奉使西南夷,接触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对于写作《西南夷列传》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当司马谈病逝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有条件接触“金匮石室之书”,即皇家所藏的书史及档案。

第三,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同时,这与司马迁的要求也不无关系。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随武帝封泰山,因病滞留洛阳,司马迁出使西南夷归来要向武帝述职。赶到洛阳时,见到垂危父亲,父亲谆谆嘱托要他完成自己著述史书而未能完成的事业,司马迁在父亲面前作了保证。司马迁从此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蒙挫受折坚持不懈。

大概在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主持了改历工作以后就开始写作《史记》,这年他四十二岁。至天汉二年(前99年),他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汉武帝,竟被处以宫刑。此后他隐忍苟活,发愤著述,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而顽强奋斗,大约到太始四年(前93年)基本成书。再后的情况无史料可考,据推测可能卒于武帝末年。

2、《史记》体例

史记》是一部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武帝,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发展情况。它开创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记帝王之事,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一般采用编年的写法;“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物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发展的发展历史。

3、《史记》的人民性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饱蘸了感情,表现出鲜明的倾向。对于最高统治者的残忍、欺诈、虚伪等丑恶的本质,总是通过一定方式加以揭露。如刘邦是汉代的开国君主,司马迁在肯定他推翻暴秦结束楚汉战争的战乱,统一国家的业绩外,也在有关人物的传记中将刘邦身上不光彩的阴暗东西暴露无遗。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两人在斗争中的各自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与项羽的作战,没有不失败的,他显得是那样的怯懦、猥琐和无能。在《留侯世家》等传记中写了他的贪财好色,在《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里写了他的猜忌杀害功臣的残忍本性。即使本朝的皇帝他也没有讳忌,如揭露武帝信用酷吏残害人民、愚蠢地迷信神仙言士等。

对官僚集团、贵族阶级的尔虞我诈,以势相倾的种种实情,描写得入木三分。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写窦婴与田蚡的种种矛盾明争暗斗,揭露了这一阶级的世态炎凉和他们的阴暗心理。由于司马迁的《史记》敢于面对现实,无情地暴露统治阶级的本质,赢得了“实录”的称誉。

司马迁将人民聚众反抗放在酷吏残酷压迫的背景上来表现,承认其合理性、正义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阶级局限。对于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陈涉起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于陈涉的失败,司马迁也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对于项羽为推翻暴秦作出的巨大贡献,司马迁加以讴歌,对他的暴虐和杀戮无辜则给予了批判。

司马迁肯定英雄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隐约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对于推动历史的促进作用。《史记》中为工商业者、医生、侠客、儒生、辩士都立了传,承认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迁对触犯封建阶级法律的游侠是肯定的,因为象朱家、郭解那样的游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当时成为抑制豪强拯民危难的一种社会力量。记叙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司马迁也以他们对民众的态度去衡量,李广将军获得了司马迁的赞颂,赞颂的基点就是放在他的爱兵如子上。

《史记》中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如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风亮节,廉颇为了赵国利益勇于改过,都获得了司马迁的热情讴歌。这些形象到今天都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4、《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1)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动显示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庭辩”一节,田蚡、窦婴双方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朝中的大臣在这一矛盾冲突中每人作了表演:韩安国世故圆滑,既说窦婴对,又肯定田蚡,将矛盾上交,“唯明主裁之”;郑当时开始说窦婴有理,后又不敢坚持。笔墨不多,却勾划出官僚们的面貌。

2)司马迁也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如写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通过这一小事,石庆的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跃然纸上。

3)多角度地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对信陵君的刻画,作者重点写了他亲迎侯生的面,通过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写公子从骑者窃骂侯生,写宾客们的惊讶,就是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突出信陵君谦恭下士的性格特点。

4)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成功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如写刘邦和项羽都见过秦始皇的出行,项羽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显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在《张丞相列传》中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将周昌口吃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

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为避免重复,经常使用“互见法”。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种“互见法”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

第二节 班固与《汉书》

一、《汉书》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专记西汉一代的历史。他的体例基本承袭《汉书》,仅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共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

二、《汉书》成书经过

班固的父亲班彪,曾续《史记》成《史记后传》若干篇;班固于明帝永平元年(58)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开始撰定《汉书》,五年后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被捕入狱,得弟班超营救,明帝亲阅所写传记,不仅没有处分,反而供职兰台,敕令修史;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前后经历了二十八年。一部分“志”、“表”,还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及马续续补完成的。

三、《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

1、班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的干预,故《汉书》对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①不赞成改革:《汉书》“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晋书·张辅传》)

②“吾观班固《汉书》,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抑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述时务则谨辞章而略事实,非良史也”。(马总《意林》卷5引杨泉《物理论》)

③“迁喜杂说,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贱死义。”(苏洵《苏老泉先生全集》卷9)

④“班固名陈胜而降为列传第一,名项籍而降为列传第二,是以成败论,二失史迁功过不相掩之笔多矣。”(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90《师友雅集》)

⑤“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司马迁作《史记》,寄慨遥深,史识亦高;《汉书》于人于事,虽有褒贬,然少寄托,史识亦不及《史记》。

顾炎武《日知录》:“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且如《史记·淮阴侯传》末载蒯通事,令人读之感慨有馀味。《淮南王传》中伍被与王答问语,情态横出,文亦工妙,今悉删之,而以蒯、伍合江充、息夫躬为一传,蒯最冤,伍次之,二淮传寥落不堪读矣。”

3、《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其体例之改易,得失互见;其文字之删省,则往往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

《汉书》一书在体裁上承袭史记为纪传体。亦略有变更,改书为志,省去世家。全书共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言。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二三年),共二百三十年。

虽言汉书为断代史,列传、本纪均以西汉为断限,但八表、十志则例外,如《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叙其中。《百官公卿表》则溯自秦代官制,非限于西汉一朝。十志,有《礼乐》、《食货》、《地理》诸志,皆自古代开始叙述。

4、《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文字整饬赡丽,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5、《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

讲授篇目:

司马迁:△《项羽本纪》、《陈涉世家》、《魏其武安候列传》、 △《李将军列传》(节)、《报任少卿书》

班 固:△《苏武传》

1、《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从颜氏家谱上可以看到,颜回是颜氏的祖先,传至颜之推是第35世,而颜真卿是第40世,颜之推和颜真卿是本家。

颜之推出生于531年,一生历经三朝,自己感叹“三为亡国之人”。他的《颜氏家训》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充满着借鉴意义,而颜之推也正是因为这一部书而享誉千古。

颜真卿出生于709年,卒于784年,是唐代的名臣,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为人耿直中正,光明磊落、忠君爱国。然而,颜真卿的仕途坎坷,一生中多次被贬,但是颜真卿无论在何处任职,其政绩都十分突出,备受当地百姓爱戴。可惜的是,77岁的颜真卿受小人陷害,叛将利诱颜真卿不成,终究将其杀害。

颜真卿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他的为人和政绩,还有他的书法作品,历经千年仍然在书坛中熠熠生辉。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十分精妙,创立了“颜体”,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才华横溢,有许多作品都被流传于世,备受世人推崇。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教育家,他所著的《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奉为“家训规范”,而颜之推也因此而享有盛誉。《窦婴》是颜之推所写的一篇文章。

窦婴画像

窦婴是西汉孝文帝的皇后的堂兄之子,一开始被拜为丞相,后来被罢免了。等到窦皇后去世,窦婴没有依靠,郁郁不得志。后来,窦婴与大臣灌夫相识,相互欣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孝景帝皇后之弟田蚡,被拜为丞相。田府中的人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甚至派人到窦婴家中,向他讨要属于窦婴的数顷良田。窦婴不肯给他,就得罪了田蚡。等到田蚡娶亲,太后命所有人都去祝贺田蚡。灌夫喜欢喝酒,先前曾因醉酒而得罪过田蚡,所以不愿前去祝贺。于是,窦婴强迫他一起前往。酒兴正酣时,因灌夫喝醉而触怒了田蚡,田蚡命人将灌夫绑起来。然后田蚡再上奏本,说灌夫鱼肉百姓,最终使灌夫被处死了。窦婴回家后,对妻子说:“我不能让灌夫一个人死去,而自己却活着。”于是,上奏把事情始末说清楚。皇帝召见他,让窦婴和田蚡对质。窦婴和田蚡各执一词,于是皇帝就问群臣孰是孰非。群臣支持窦婴,王太后听说后以绝世抗议。皇帝直到是田蚡的错,但还是因为太后的缘故,判窦婴有罪。

窦婴死了一个多月后,田蚡就病了,总是觉得全身都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一样。皇帝派道士去看,原来是窦婴和灌夫两人在鞭打田蚡,田蚡不久就死了。

《窦婴》是颜之推所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来警醒世人。 

颜之推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凭借一部《颜氏家训》而享誉千古。

颜之推 颜真卿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称为是“家教规范”。而颜真卿是唐代的名臣,他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界的瑰宝。那么,颜真卿和颜之推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颜真卿画像

从颜氏家谱上可以看到,颜回是颜氏的祖先,传至颜之推是第35世,而颜真卿是第40世,颜之推和颜真卿是本家。

颜之推出生于531年,一生历经三朝,自己感叹“三为亡国之人”。他的《颜氏家训》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充满着借鉴意义,而颜之推也正是因为这一部书而享誉千古。

颜真卿出生于709年,卒于784年,是唐代的名臣,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为人耿直中正,光明磊落、忠君爱国。然而,颜真卿的仕途坎坷,一生中多次被贬,但是颜真卿无论在何处任职,其政绩都十分突出,备受当地百姓爱戴。可惜的是,77岁的颜真卿受小人陷害,叛将利诱颜真卿不成,终究将其杀害。

颜真卿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他的为人和政绩,还有他的书法作品,历经千年仍然在书坛中熠熠生辉。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十分精妙,创立了“颜体”,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才华横溢,有许多作品都被流传于世,备受世人推崇。

颜之推 窦婴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教育家,他所著的《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奉为“家训规范”,而颜之推也因此而享有盛誉。《窦婴》是颜之推所写的一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窦婴画像

窦婴是西汉孝文帝的皇后的堂兄之子,一开始被拜为丞相,后来被罢免了。等到窦皇后去世,窦婴没有依靠,郁郁不得志。后来,窦婴与大臣灌夫相识,相互欣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孝景帝皇后之弟田,被拜为丞相。田府中的人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甚至派人到窦婴家中,向他讨要属于窦婴的数顷良田。窦婴不肯给他,就得罪了田。等到田娶亲,太后命所有人都去祝贺田。灌夫喜欢喝酒,先前曾因醉酒而得罪过田,所以不愿前去祝贺。于是,窦婴强迫他一起前往。酒兴正酣时,因灌夫喝醉而触怒了田,田命人将灌夫绑起来。然后田再上奏本,说灌夫鱼肉百姓,最终使灌夫被处死了。窦婴回家后,对妻子说:“我不能让灌夫一个人死去,而自己却活着。”于是,上奏把事情始末说清楚。皇帝召见他,让窦婴和田对质。窦婴和田各执一词,于是皇帝就问群臣孰是孰非。群臣支持窦婴,王太后听说后以绝世 。皇帝直到是田的错,但还是因为太后的缘故,判窦婴有罪。

窦婴死了一个多月后,田就病了,总是觉得全身都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一样。皇帝派道士去看,原来是窦婴和灌夫两人在鞭打田,田不久就死了。

《窦婴》是颜之推所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来警醒世人。

勉学 颜之推

颜之推是南北朝至隋朝期间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创作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后世视为“家教规范”,对封建家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勉学》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勉学》吧。

颜之推画像

《勉学》是颜之推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其内容符合生活实际,语言自然流畅,风格质朴而又清新,对家庭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勉学》部分内容如下: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勉学”的意思是努力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以种树为喻,讲述了学者们学习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学习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利行。之后又以自身为利说明教育要趁早的道理,但如果没有把握时机,也要晚学。第三段就讲述了要明练经文,注意言行。

《勉学》出自《颜氏家训》,劝勉人们要努力学习,并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传世著作,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一生并未身居高位,也没有赫赫之功,凭借一部《颜氏家训》却能享誉千秋,可见《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之深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颜氏春秋》吧。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首部系统地家训,是颜之推用儒家思想训诫子孙,来保证家庭地位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后世视为“家教规范”。

这部书成书于589至605年之间,是颜之推总结了一生的经历、思想和学识后,用以训诫子孙之用的著作,全文共二十篇,包括了教子、勉学、涉务等篇章。

《颜氏家训》的内涵十分丰富,他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对现世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书是家训的核心内容,颜之推一直强调要好学,难得的是颜之推强调了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重视工农商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要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这会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所以,选择偶像,要“选贤”。最后就是要有明确的教育准则,这特别强调了家长榜样性的作用,在细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颜氏家训》是教育家颜之推所作,是他关于士大夫为人处事、治家为学的总结,在家庭教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史上的瑰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失风采,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典范。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的著作《颜氏家训》被后世奉为“家教规范”,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教育思想也都反映在了这部书中。那么,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又是什么呢?

颜之推画像

颜之推主要是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来教育子孙,其中的许多理念对现实而言,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主张努力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关注工农商等各方面的知识;主张学习贵在实践,不能夸夸其谈,却没有实际的行动。他鄙视士族的贪图享乐、奢侈腐败,认为纨绔子弟大都是不学无术的之人。

而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认为要尽早施教,甚至是胎教,并让明白礼义的人来教导。颜之推还提倡要严格教育,严与慈要紧密结合,对孩子意味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也要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颜之推认为要谨慎择友,让孩子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这也包括了长辈要慎重地选择邻居,周围的人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要,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就是要重视人道教育。要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处事。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有很多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的著作《颜氏家训》被后世奉为“家教规范”,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教育思想也都反映在了这部书中。那么,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又是什么呢?

颜之推画像

颜之推主要是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来教育子孙,其中的许多理念对现实而言,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主张努力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关注工农商等各方面的知识;主张学习贵在实践,不能夸夸其谈,却没有实际的行动。他鄙视士族的贪图享乐、奢侈腐败,认为纨绔子弟大都是不学无术的之人。

而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认为要尽早施教,甚至是胎教,并让明白礼义的人来教导。颜之推还提倡要严格教育,严与慈要紧密结合,对孩子意味溺爱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也要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颜之推认为要谨慎择友,让孩子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这也包括了长辈要慎重地选择邻居,周围的人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要,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就是要重视人道教育。要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处事。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有很多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也显得十分重要。

颜之推名言

颜之推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凭借一部《颜氏家训》而享誉千古。他也有许多名句流传了下来,而这些名句也可以反映他的一些教育思想。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部分名句吧。

早教画像

1、“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智商的人是不用教育的,他们是上帝的宠儿,是天才,往往可以无师自通,不教自晓。而智商低的人也是不用教育的,因为哪怕对其进行教育,其中的道理他们也不会明白。真正需要教育的人,就是介于“上智”和“下愚”之间的“中庸”之人。中庸之人受到教育才会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明白道理,对社会的发展才生益处。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这句话指明了古今学者学习的不同目的。“行道”指的是对儒家学说的学习以及传扬。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对儒家学说的学习已经传扬,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而如今的人学习,通过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来完善自己,进而更好的“利世”。所以,颜之推认为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一批实用的人才。

3、“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认为教育要趁早,因为人在小的时候,精力更容易集中,受到外界的干扰比较少,而且记忆力强,他们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颜之推的名言还有很多,在他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 窦婴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教育家,他所著的《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奉为“家训规范”,而颜之推也因此而享有盛誉。《窦婴》是颜之推所写的一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窦婴画像

窦婴是西汉孝文帝的皇后的堂兄之子,一开始被拜为丞相,后来被罢免了。等到窦皇后去世,窦婴没有依靠,郁郁不得志。后来,窦婴与大臣灌夫相识,相互欣赏,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孝景帝皇后之弟田`,被拜为丞相。田府中的人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甚至派人到窦婴家中,向他讨要属于窦婴的数顷良田。窦婴不肯给他,就得罪了田`。等到田`娶亲,太后命所有人都去祝贺田`。灌夫喜欢喝酒,先前曾因醉酒而得罪过田`,所以不愿前去祝贺。于是,窦婴强迫他一起前往。酒兴正酣时,因灌夫喝醉而触怒了田`,田`命人将灌夫绑起来。然后田`再上奏本,说灌夫鱼肉百姓,最终使灌夫被处死了。窦婴回家后,对妻子说:“我不能让灌夫一个人死去,而自己却活着。”于是,上奏把事情始末说清楚。皇帝召见他,让窦婴和田`对质。窦婴和田`各执一词,于是皇帝就问群臣孰是孰非。群臣支持窦婴,王太后听说后以绝世 。皇帝直到是田`的错,但还是因为太后的缘故,判窦婴有罪。

窦婴死了一个多月后,田`就病了,总是觉得全身都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一样。皇帝派道士去看,原来是窦婴和灌夫两人在鞭打田`,田`不久就死了。

《窦婴》是颜之推所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来警醒世人。

颜之推 颜真卿

颜之推是南北朝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备受世人推崇,被称为是“家教规范”。而颜真卿是唐代的名臣,他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界的瑰宝。那么,颜真卿和颜之推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颜真卿画像

从颜氏家谱上可以看到,颜回是颜氏的祖先,传至颜之推是第35世,而颜真卿是第40世,颜之推和颜真卿是本家。

颜之推出生于531年,一生历经三朝,自己感叹“三为亡国之人”。他的《颜氏家训》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充满着借鉴意义,而颜之推也正是因为这一部书而享誉千古。

颜真卿出生于709年,卒于784年,是唐代的名臣,也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为人耿直中正,光明磊落、忠君爱国。然而,颜真卿的仕途坎坷,一生中多次被贬,但是颜真卿无论在何处任职,其政绩都十分突出,备受当地百姓爱戴。可惜的是,77岁的颜真卿受小人陷害,叛将利诱颜真卿不成,终究将其杀害。

颜真卿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他的为人和政绩,还有他的书法作品,历经千年仍然在书坛中熠熠生辉。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十分精妙,创立了“颜体”,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才华横溢,有许多作品都被流传于世,备受世人推崇。

勉学 颜之推

颜之推是南北朝至隋朝期间有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创作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后世视为“家教规范”,对封建家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勉学》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勉学》吧。

颜之推画像

《勉学》是颜之推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其内容符合生活实际,语言自然流畅,风格质朴而又清新,对家庭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勉学》部分内容如下: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埃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勉学”的意思是努力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以种树为喻,讲述了学者们学习的目的各有不同,但学习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利行。之后又以自身为利说明教育要趁早的道理,但如果没有把握时机,也要晚学。第三段就讲述了要明练经文,注意言行。

《勉学》出自《颜氏家训》,劝勉人们要努力学习,并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传世著作,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何影响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一生并未身居高位,也没有赫赫之功,凭借一部《颜氏家训》却能享誉千秋,可见《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之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