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晚清重臣,为啥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贫富差距特别明显?
晚清时期,虽然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但是却仍有许多致力于改善这种局面的朝廷官员,就比如说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军机大臣左宗棠。李鸿章身为直隶总督,他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一环,在面对清朝军队不堪一击的情况下,李鸿章创建了北洋水师,从国外采购了大量的战船,为的就是强军强国:左宗棠不但是清政府的军机大臣,也是洋务运动的另一领袖,而且还组建了一支堪称清军精锐的楚军,究其一生,都在为着振兴大清而在努力。
可是就两位晚清时期的重臣,虽然在有生之年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而且在满清政府的地位也是不相上下,可是在他们死后,留给各自子孙的遗产却是大相径庭!据史书上记载,李鸿章死后留有田产200多万亩,各类店铺更是不计其数,如果按照人们币来计算,李鸿章留下的不动产单论安徽、江苏、上海这三个地方,就已经超过了一亿人民币。
反观左宗棠呢?虽然有着和李鸿章同样的地位,但是他却没有李鸿章那么大的家财。因此在左宗棠死后,他仅仅就留给了4个儿子总计两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也就只能分得5000两银子而已。要知道,左宗棠身居朝廷高位,他一年的俸禄就已经达到了三万两白银了,可是遗产却只有两万两白银,连一年的俸禄都比不上。这又是因为什么呢?他的钱又哪去了呢?
实际情况就是,左宗棠把钱都捐还给了黎民百姓!在左宗棠看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不能,才使得老百姓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虽然左宗棠究其一生都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他却把大量的钱财都用在了百姓身上,只留下了仅够平时生活用度的银两。而且左宗棠虽然身居高位,却从没有收受过一分贿赂,哪怕是下属对他的孝敬,左宗棠也是分文不取。可以说,两袖清风就是对左宗棠最正确的评价了。
就比如在公元1908,当时河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这对于本就已经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且不论满清朝廷是如何救灾的,左宗棠一个人就拿出了一万两白银,用来救济灾区的老百姓!一万两,对于那些贪官污吏而言,好像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左宗棠而言,却是他全年俸禄的三分之一,也是他当时能拿出的最大的数目。
左宗棠四代孙
左宗棠不但严于律己,在教育子孙后代的时候,他也是极为的苛刻。他要求自己的子孙,必须秉持廉洁之风,不能做任何贪赃枉法之事!虽然他留给后代的钱财不多,但是他却将他一生的清廉留了下来。左宗棠绝对称得上是世人的楷模!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
曾国藩会做人,朋友、弟子满天下;李鸿章会做官,用圆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极;张之洞学问大,“中体西用”风靡一时;而左宗棠的外号是“左骡子”。从外号就可以看出,此人属于性格刚烈、执拗的一类人。
1812年,左宗棠生于湖南的“寒素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秀才,除了读书,他们也是农民。生在这样的家庭,左宗棠从小就被设计好了人生路线:读书—科举—做官—光宗耀祖。
左宗棠连续三次进京考试,全部名落孙山。1838年,27岁的左宗棠黯然离开北京。在南下的路上,他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既然考不上,那我就不考了。”历尽生活的磨难后,他终于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此以后,他不再为别人而活,只听从内心的呼唤。
左宗棠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欣赏的人。一旦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生活就从此充满了意义。
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去请左宗棠:“你不是牛嘛,麻溜地出来干活儿。”自此,41岁的左宗棠开始了辉煌的后半生。
左宗棠当时的工作相当于幕僚,但张亮基心大,他把巡抚的活儿全部推给了左宗棠,自己当甩手掌柜。左宗棠也没推辞,如此大任,舍我其谁?他“昼夜调军食,治文书”,让太平军三个月都进不了长沙城,最终掉头北上,扑向武汉、南京。自此,左宗棠一战成名。
两年后,张亮基离开湖南,他又成了新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在当时,巡抚可以换,但左宗棠换不了。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之后的六年中,他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幕僚之身行巡抚之任,大家还心服口服。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和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都不是太好。但曾国藩的修养很好,能容人。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浙江财赋之地彻底暴露在太平军的刀锋下。这时,必须有人能独当一面,带兵收复浙江。此时的曾国藩正在向南京进攻,无暇他顾,于是就放手让左宗棠组建“楚军”,并在第二年举荐他为浙江巡抚,南下收复浙江。
49岁的左宗棠,抓住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短短四年时间,他率军横扫浙江,官职从四品闲官,一路升为闽浙总督,封爵二等恪靖伯,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
1880年,他已经69岁了。由于水土不服,他经常早上咯血,还有浑身的湿疹。这样的身体早已不适合远征,但想要回伊犁,自己就必须出关。
左宗棠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踏上平生最壮烈的征程。69岁的老人,不能在家含饴弄孙,甚至有家难回,他图什么?只因此身早已许国。
第二年,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46],争取回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条约签订的那一天,左宗棠刚好抵达北京,弱国外交的胜利,他也会感到些许欣慰吧。
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点燃自己的一身正气作为火把,在浑浊的时代照亮前路,也温暖了整个世界。
23岁时,左宗棠就写下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气势之豪迈,丝毫不像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近50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依旧一身肝胆。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写过一封家书:“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当大清的衮衮诸公在醉生梦死时,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抬棺上阵”的老人在万里戈壁中的奋斗?左宗棠在不顾生死拼杀时,是否知道,他所保卫的江山被一群瘾君子、真小人腐蚀得千疮百孔?
他是知道的。尽管如此,左宗棠依然背对浮华,面向艰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拖着身后的老帝国艰难地前行。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真英雄。世人都说左宗棠太犟了,可我就喜欢他这样的“犟骡子”。在任何时代,最缺的就是这样的钢铁硬汉,他们才是民族的钢铁脊梁。
本文内容摘自《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左宗棠(1812-1885)晚清著名军事家,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12年(1831年)举人。三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考场,潜心专研舆地、兵法。为人多智略,性狂傲。1852-1863年,编练“楚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屡建奇功,人称“常胜将军”。同治5年(1866年),授陕甘总督,制定经营西北战略: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后破西捻军和回民起义军,稳定了清朝北部疆土。光绪元年(1875 年),以“塞防论”反李鸿章的海防论,力主收复新疆,以固塞防。清政府采纳其意,授钦差大臣,组建西征军。二年,西征军誓师出关,抵肃州。左宗棠命人抬棺材一口,随军出征,以示不收复新疆决不生还的决心。,主将如此,全军将士无不愿效死力。左宗棠为各军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南后北”的战略。1876年8 月,西征军一举收复北疆重镇乌鲁木齐,平定新疆北路。三年,克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分裂头目阿古柏战败自杀。年底,收复喀什(现名)、和田。1878 年1月,西征军全部收复南疆,取得了西征大捷,脱离祖国十余年的新疆再度回到祖国怀抱。同时,他条陈新疆建省方案,并请与俄国交涉收复伊犁。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
左宗棠所处的年代,既是中国睡狮猛醒的年代,因此才有所谓的“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也是列强环视、中国充满由边疆到心脏的危机的年代。左宗棠与新疆还有一个小小的机缘:道光29年(1849年)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派人约左宗棠一见。两人年纪相差27岁,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两人畅谈治国方略,通宵达旦。林则徐将在发配新疆期间的材料、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悉数托付左宗棠。临行前,林公有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看来,林则徐是很有眼光的!
左宗棠在坚持塞防论,力主收复新疆时陈词:“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短短两句话可见左公分析之精辟----新疆、蒙古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保卫京师屏障蒙古,可见当时蒙古也有被沙俄侵占的危险。可惜左公的后来人没有明了他的苦心,把比新疆靠得更近得外蒙古丢了!而蒙古丢失,京师(今北京)门户打大开,帝俄的摩托化部队从“中蒙”边境出发,经过内蒙古草原,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打到北京,更不用说它的导弹部队和核武器了!邓小平先生最锐利之处就是要求帝俄从蒙古撤军,相当于将中国的北部边界重新向北恢复了近两千公里。左公泉下有知,也该对邓公的举措略感慰籍了。
前南京中央大学一文史教授曾说:“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还有几位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永远打不败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和清朝的左宗棠。”这些话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左宗棠无疑不愧为同治中兴名臣、一代名将,是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和左宗棠墓为何在长沙而不在各自原籍?
曾国藩墓,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桐溪寺后伏龙山上
左宗棠墓
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
文丨止水斋
曾左墓葬在长沙,此事表面上看似跟风水选址有关,其实有其内在原因。
如果从两墓朝向划一连接线,将交会于长沙南郊金盆岭顶。此处是咸丰三年曾国藩建湘军和同治元年左宗棠初立楚军时的练兵场所。
我曾外祖父舒铁山出身湘军幕府,长期追随曾左两公在湖广、闽浙、陕甘等地从事后路粮台工作,官至知府。光绪七年十一月,左公在西北军务初竣时,请假回湘省墓,某一天,其探视城南书院,并登金盆岭练兵旧址。期间询问曾府近况,得知墓址在坪塘,墓地遵曾公生前所嘱,“朝向东南”,左公遂告侍从,“道光十七年,予从渌江书院回籍治朱氏姊丧,道经善化杨梅河白竹小憩,曾在邻近选定吉地一穴,君等可前往购定作为葬地,‘朝向西北’。”以表终生眷怀意向。
从上列旧事可知:曾左两处墓葬均是风水选址,但两公眷怀军国,对晚清列强入侵深感忧虑。身后虽在泉壤,亦关怀国事。
抗战时期,我读中学,也多次听外祖父与舅公讲述曾外祖父所述曾左墓事。
注:本文作者为湖南文史专家,本栏目作者投稿不代表本报观点。
左宗棠经典对联,聪明不在尘埃里,左宗棠墓图为左宗棠亲笔手书:“聪明不在尘埃里,能事应推德业余。”
左宗棠墓
清朝著名将领左宗棠的坟墓,在左宗棠的家乡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
左宗棠墓的门票门票价格:
1、成人票:25元 2、儿童票:16元 左宗棠墓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左宗棠墓的开放时间开放时间:9:00至17:00
补充说明:节假日另行通知 由于该墓是文物,被全部围起来了 游客稀少 平时基本是上锁状态 隔壁民房居民有钥匙 可以让他们开门进去参观。 其他路线 (从汽车南站走时代阳光大道东行到尽头的岔路口再向左直行 走福寿桥方向 过两个丁字路口都右转就可以到达。南站开往团然的中巴车也可以到 。就在同升湖的后面) 大多陵墓被盗,黄帝陵价值连城,为何千年无人敢盗?在中国无墓不盗,特别是对皇家陵墓,里面埋藏大量金银珠宝,盗墓贼无不垂涎三尺,中国几乎所有的古代陵墓,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皇家墓地,几乎盗了一个遍。但是有一座陵墓,尽管存在数千年,不但没有被盗,历代皇帝还对其加固,植树建庙,很好地保护好它们,使它们完好地保留到至今。
这一座皇帝陵墓,就是价值连城,存在数千年的黄帝陵,直到今天,国内的或者是海外的华人游子,每年都要到黄帝陵举行大型的祭拜活动,影响海内外。这座黄帝陵从来就不隐瞒,随便都可以看到,数千年来却没有谁想**里面的宝贝,开挖它破坏它,反而对它毕恭毕敬。
这座皇帝陵,也是《史记》上记载的唯一的皇帝的坟墓,也称为中华第一陵,它的位置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北桥山,从秦灵公三年,就开始祭奠皇帝陵,当时有18万大军,前来黄帝陵祭拜祀,保留着古代至今的很多文物,植下大量苍松翠柏,共8万多株,有的树木已经达到1000多岁,相传是皇帝亲自栽种的,历代的帝王都会来黄帝陵祭拜。根据《史记》记载,当时皇帝联合炎帝,共同打败了蚩尤后,天下统一,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后来为了纪念皇帝的功劳,他们的后人,就称为炎黄子孙,当时的人为了纪念皇帝的丰功伟绩,在皇帝死后就在乔山地区,修建陵墓,建设寺庙,从此以后,历代文人百姓就在这座坟墓前祭拜,历经千年香火不断,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都将黄帝陵当作自己的祖先来祭拜,少数皇帝把它当作天神祭拜。
几千年过去了,其他皇帝陵墓都被盗贼光顾,唯一黄帝陵没人敢挖,那是因为,它是我们祖先所在地,是中国人的根,只要是中国人,是不会挖自己的祖先的,敢挖自己祖先的坟墓,就是以全中国人为敌,他的下场就是死,历史上只有一人清朝的白彦虎声称要挖黄帝陵,结果被左宗棠派人一路追杀,差点丢了性命,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根,敢动它就是找死。 最不能碰的墓是哪一个,曾有盗墓贼想下手,结果被人追杀?对于盗墓贼来说“黄帝陵”就是他们的禁忌,是无论如何都不是不能偷盗的,但凡是对黄帝陵起了歪心思的人都会被盗墓业“封杀”。其实想一想原因还是很简单的,毕竟黄帝是我们民族的祖先,而对祖先的尊敬是一个人必有的品质,所以才会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黄帝陵位于陕西的“革命圣地”延安,这座陵墓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叫做“中华第一陵”。现在也已经被开发为了国家景点,除了可以对陵墓进行保护之外还能够供人们前去祭拜,而且从古至今祭祀黄帝陵的传统就一直没有断过。最早的时候是刘邦带领大军前来祭祀以求能够取胜,后来这渐渐的就成为了各个皇帝必做的一件事情。
在史书中并没有过“黄帝陵”被偷盗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着白彦虎偷盗过“黄帝陵”,而白彦虎真正偷盗的是清朝时期的皇姑坟,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可以给白彦虎洗白的,他还真的没有偷盗黄帝陵。
不过白彦虎最后的遭遇还是非常惨的,因为本身就已经做了很多的坏事,再加上被扣上了盗“黄帝陵”的黑锅,所以才弄得人神共愤,当时有很多像左宗棠这样有权有势的人都要杀了白彦虎。
后来白彦虎因为追击不得不逃跑到了俄罗斯境内,可能是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战友”所以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拒绝把罪人白彦虎交出,这样他才苟且活了下来。但是最后有人出赏金高到20万两黄金悬赏白彦虎的人头,最后白彦虎也死到了“猎人”的手里。
左宗棠年轻时贫穷落魄,为何两江总督却选择与他结亲?左宗棠年轻时虽然落魄,却不断能遇贵人。在他还没有任何功名,也还未向世人展示出任何能力之时,就有两位伯乐,一起相中了左宗棠这匹千里马。其中一位,是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另一位,则是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
林、陶二人,数得上道光朝屈指可数的名臣,两人与左宗棠会面后,均对左大加赞美,视为不世奇才。其中身为两江总督,比左宗棠大了30多岁的陶澍,还主动恳求与左宗棠结为亲家,让本人的独子陶桄娶了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
左宗棠与陶澍初次见面,是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那年陶澍已官督两江,而左宗棠25岁,在湖南醴陵教书。
这年陶澍借巡阅江西的时机,告假回湖南老家扫墓,路过醴陵。本地县令请左宗棠为迎接陶澍写一副对联,左宗棠挥毫写下:
“春殿语沉着,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是在颂扬陶澍为官之功德,但又完全没有吹嘘的痕迹,令陶澍非常赞美。陶澍连忙让县令把作者请来,一见左宗棠,便“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
在这第一次见面中,左宗棠的才华,是得到了陶澍肯定的。而陶澍决心与左宗棠结为姻亲,则是在两年之后。
长沙(9)原籍(4)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1]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2]。
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都是晚清重臣,为啥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贫富差距特别明显?
本文2023-09-29 22:45: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