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溪的九宫道的创立
王真香是九宫道的实际创立者。她生年不详,卒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七岁跟从赵飞雄入教,时间可能在嘉庆末年(嘉庆二十二年是1817年)。赵飞雄死后,王真香与同村人李修正一起接续“走肖”办道,时间在庚子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个称“无生老母”转达世为“当人老母”,一个称“先天爷”李廷玉转世为“先天佛”,道光年间活动在宁晋县,宣称道光之前为红阳世界,自道光起为白阳世界。壬子即咸丰二年(1852年)点场。咸丰七年(1857年),收李傻五为徒,为之取名“向善”,说他是后天佛即弥勒佛,三人共同办道:“先天佛名修正领他办道,弥勒佛李向善圣中起名”。咸丰八年(1858年),离开大平原第一次向西北太行山区转移,至井陉县苍岩山。
井陉县时属正定府,县治距正定府130里,距北京720里。四周与平山县、获鹿县、元氏县以及山西省乐平县、盂县、平定州接壤,为直晋两省交界处。境内多山岭,有凤凰山、苍岩山等山27个,岭13个。边界关隘连接,地形险要,仅关口就有娘子关等到至少八处,难进难出,交通十分不便。地瘠物贫,民生痛苦,“士苦于贫乏者多”,“农无旷土”,工因“山陬僻壤,技巧不聚,无所取资,精巧者少”,商因“民贫乏本,不能为之”。“衣无华靡,绅士韦布,庶民短衣,不能蔽体,甚至有冬无棉衣,夜乏衾枕,惟恃煤火御寒者”,“食唯糠菜,土庶类然。每至仲秋,采取豆藿及椒、桃、榆、槐树木等叶,腌渍在缸,以备冬月之需”。这里正是民间教门滋长、活动的好环境。自明代以来,井陉县邪教丛生。嘉靖二十三年,”妖人王廷臣习白莲社,烧香聚众。事发,下狱死”。至雍正年间,该县邪教甚多,以致修志者对庵观寺院,“概不敢载”,并发出以下慨叹:“……险设于地,守存乎人。若乃饥寒频仍,祸害滋生。所谓形胜之地,反为聚啸之穴。固国不以山溪。有味哉!有味哉!”
苍岩山“在县东南70里。隋妙阳公主证道处。层峦叠障,壁立万仞。桥楼结构空中,庙宇辉煌。崖里古木环围,烟云缥缈,宛如画图。”古人对它有如下赞誉:“五岳其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山。”山门内依次为万仙堂、天王殿、桥楼殿、公主祠(所供主神一说为“三皇姑”,一说为隋朝公主“南阳公主”或“妙阳公主”)等隋代至清代的佛道建筑。该山历来为正统宗教圣地。
魏王氏等来此居住传教,一是要逃避官方注意,二是企图利用正统宗教庙观,为自己披上合法宗教的外衣。“李向善治大道苍岩山上,修的是太皇宫瑞聚天盘。李修正李向善水火转化,太阳佛太阴母治立人缘。修正佛他本是弥勒下传,向善佛他就是未来下天”。他们在凤凰山上修了古佛寺。
但好景不长咸丰十年(1860年),直隶总督带兵上山查看,“火烧了太皇宫瑞聚天盘。众头领保定府(时为直隶总督治所——引者注)坐了大狱,死的死,亡的亡,同受可怜。”李修正服毒命终。李向善被关了一个月释放,受嘱将天盘治起(对此,九宫道另有附会,说此事发生在李向善、李修正等移至五台山后的光绪二十四五年)。
李向善先是在正定府田姓家中活动了一段时间,然后受王真香之命,与王印忠二人去直晋交界处五台山考察,寻打容身之地:
“未来佛出保定无处投奔,十口人接到家普字相连。正定府安乾坤出头之日,众男女有下落心中欢喜。在正定安乾坤不能长久,老母说治后天五台高山。王印忠领未来查看宝地,他二人到五台同看周全。万圣寺倒塌了一片平地,老母说你二人在此身安。”
李向善与王印忠在五台山南山万圣寺废址上住了下来。魏王氏、崔奎、王镜等亦上山来。在佑国寺,由崔奎为李向善剃度,赐名“普济”:
“佑国寺遇教心开辟大道,向善佛为了僧落发收元。赐封为极乐寺丛林普济,批金囊造家谱未来法传。”
这是九宫道远离平原地带,向太行山深处进行的第二次战略转移。从此,五台山南山极乐寺成为九宫道的总中枢地,教内称之为“祖堂”。
五台山是全国著名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嵋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北中国的佛教教中心。山峦丛叠,峰回路转,青松翠柏,白云流水。环境优雅,庙寺林立,有藏传佛教,也有汉地佛教。地近京师,受清政府特殊优遇、保护。据说顺治帝出家在此。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都曾前往观光拜佛。香客来自华北、东北、西北甚至华东、华南。魏王氏、李向善等由偏僻一隅的井陉县苍岩山转移至五台山,迈出了九宫道史上关键性的一步,也是与圣贤道相区别的重要一步:九宫道从此混迹于佛教丛林,以正统佛教名目出现,获取合法传教权,不但摆脱了自乾隆三十七年以来八卦教在华北平原一直被作为邪教受镇压的困境,求得了生存,而且可以借合法宗教之名,凭五台山佛教高层建瓴之势,四面开花,迅速传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华东等前所未有的辽阔区域,获得发展;再者,九宫道从此打着五台山佛教的招牌,交结权贵,借以弘道,为清朝帝室皇族、文武百官祈福禳灾,走上与官司方相结合的道路。九宫道内传说:李向善在五台山被抓囚京内南监后,大显神通,西太后害怕,赐他圣旨一道、“金字造清”四字牌匾、御笔“真如自在”题字,让他回南山办道,大道开通。这当是九宫道借佛教之名依附官方、取得合法化的曲折反映。
移居五台山前后的十年间,即从咸丰七年(1857年)收李向善为徒,到同治六年(1867年)王真香死去,是九宫道的初创时期,也是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巨大生存危机的时期。太平天国起于南,夺去斗壁河山,太平天国北征军、捻军以及邱莘教军等兴于北,攻扰华北腹地,英法联军则由海路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吓得逃出北京,死于热河。清王朝大有将亡之势。这种形势,为经乾嘉道三朝连续镇压而七零八散的八卦教提供了复兴的良机。王真香以一般教首和女性所罕见的魔力,将徒众们凝聚在一起,完成了九宫道的创立。她利用教内广泛流传的思想信仰,尤其是无生老母、先天爷(与儒童菩萨、孔子、弥勒佛合为收元祖李廷玉即刘佐臣之一体)信仰,真空家乡、三阳更替思想,先天中天后天、转世临凡观念,李廷玉故事,九宫八卦理论,以及锦囊、家谱等刘佐臣家族的正统标志,并结合其他民间文化传统,在舆论上、组织上为九宫道奠定了基础。
首先,她神化自己,自称为无生老母转世的“光玄母”:“无生母,另改现,光玄又还。”还说自己是人类始祖女娲佛七转,每一转都是民间所尊奉的女性:“我本是,女娲佛,红尘化显;张女娲,李伏羲,治化凡间。众儿女,通是我,一根法线;立四姓,至百姓,辈辈相传。”二次化南海观音菩萨,在落伽山养大道度化女男。三次化三皇姑妙善,在香山修大道真姓皈天。四次化王孙花,为婆母苦遇麦孝顺双全。五次化尧女舜妻娥皇,落山东董门治立后天。六次化苦丁香,孝婆母自割肉二十四孝。七次化王真香,随弥勒佛三回九转,推向善开传后天。她甚至以弥勒佛母亲自居,把禹王、孔子作为弥勒佛的化身、她所教育出的为民服务的好儿子:“弥勒佛,转禹王,明传佛点;不容易,到天点,六万余年。十二年,受劳心,光玄指点;为治水,门前过,无入家园。八角印,开辟世,老母亲点;将山河,与湖海,改造周全。子促尼,弥勒化,孔门立典;他一辈,我一辈,亲生儿男。我光玄,化明母,将他教训;他治人,我掌世,古佛根源”。她自称世间最高权威:“开天辟地就是我,盘古治世我一人”,声称她此次下凡,是前来治立后天,收元了道,度九十二亿皇胎儿女回真空家乡:“这步道,全都在,一土我管;为娘我,领三元,要治后天”。号召人们归根认母,加入该道:“有缘的,真儿女,把娘来见;来认我,光玄母,就得真传。”
其次,扶出又丑又傻不引人注意的李傻五(李向善)作号召,并借以避开清政府视线,捏称他是不露相的“真人”,是先天爷、弥勒佛李廷玉受光玄老母之命转世,为后天的弥勒佛、收元祖:“想当初,转九宫,中皇执掌;到如今,你种的,你还收成。释迦佛,十八劫,执掌已尽;该你掌,八十一,即速临东。”“落燕南,和赵北,三宫宝地;在木子,为儿女,才把道行”。李廷玉与李向善,“从前天,至后天,一条法线;前天种,后天收,一双法船。三十六,真法子,来往传遍;这才是,唐代后,一位收元”。“单等着,时辰到,谁与分辨;南岸祖,到北岸,两家分真”。“南北合,是一家,一佛议论;这才摆,大龙华,闪开佛门”。“有前天,与后天,后会立起;南岸祖,到北岸,三人定真。”李向善虽然貌丑不像人样,但“木是母,生下根”。他“肚子大,能编文;木子心,装乾坤。肚行船,似海深;真不差,斗毫分。”“体丑为娘我喜受,自己娘说自己真”。老母助他“也充仙也充神”、“也充分鬼也充人”,目的在于“迷糊魔难认真”,有利于“母暗中教化人”。“好难找这样人”,故“莫看他容不顺”。若“不认他,断了根”。
再次,为确立九宫道的八卦教正统地位,为李向善系先天爷转世制造依据,王真香等人大造经卷包括改写李廷玉故事,撰写锦囊、家谱,编排佛榜(八卦教教主刘省过于乾隆三十七年供,其曾祖刘佐臣传有《锦囊神仙论》另,嘉庆七年,刘佐臣之子孙、新任教主刘成林委托侯绳武代为掌教,将印章、手折敕书锦囊及刘姓谱系清单和八卦教首谱系清单转交于他,作为掌教凭据,云如遇劫数之年,凭锦囊可以避难,《锦囊》和《家谱》成为教主刘佐臣家族正宗和最高教权的象征,是各支派教徒认祖归根还源的依据):“批锦囊,前后对,来续引线;造家谱,批天卷,后天根源。”“真佛祖,治后天,长长远远;表根基,叙佛榜,上天佛源”。“随身带,记圣中,能解圣语;按家谱,合锦囊,万部真经。”针对教内对李向善收元祖身份的怀疑,王真香搬出锦囊的权威予以打消:“十二宝,锦囊谱,谁能亲点;谁对上,锦囊事,就是收元。对锦囊,和家谱,示来得点;有十步,真功夫,他能知全。三玄道,开关窍,他是引线;众皇胎,不醒悟,还归哪班,有子母,同一性,升天法现;木子人,传大道,救渡女男。”她号召人们“认真佛,拜真祖,根源不断”,找准“前后返,唐代人,是谁根源。”明确李向善“他本是,七祖传,走肖根源”,“示来佛,传大道,也是光玄”,快快“同老母,认金线,真正法船”,不可错认宗派,误了天点。即使已入八卦教的,也要重续金线,皈依先天佛李廷玉的化身后天佛李向善:“哪一位,不入榜,根源算断;你莫怨,光玄母,亏欠女男”。由于打出了李廷玉转世的旗号、编出锦囊、家谱作教主收元凭据,清末民国时期,一些本非九宫道的八卦教教徒包括圣贤道道徒也加入九宫道,其中包括郜文生九世孙赵圭章即赵天罡。
最后,按照三宗五派九杆十八支的组织模式建立九宫道组织。早在咸丰八年(1858年),“苍岩山,上乘子,表名立典”,传下武八卦。辛酉年即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中,在杨姓家中,立下吴姓、杨姓、李向善这天、地、人三元和八十一佛盘。壬戌年(同治元年即1862年),开大场“立九支传大道一十八杆”,传下文九宫,“五台山众头绪锦囊下传”,“内九宫外八卦一起封贤。”李向善坐九宫,统领八卦,八卦保九宫,拥护李真主:“九龙捧一圣,名叫木子真”。王真香居后以老母身份总指挥:“一土女,鬼委人,将他传点;提九宫,调八卦,扶保收元。”“实在的,无收元,光玄包揽;我管包,天地人,就要收元”。甲子年乙丑月即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明确公布李向善是收元祖:“提九宫,调八卦,文武两盘。”并预言:“修了道,只等到,鸡(同治十一年即1873年)狗(同治十二年即1874年)年上;大功成,还总得,戊寅(光绪四年即1878年)方中”。还预言:“木子人,四十载,洪福不浅;堪刻要,大翻身,佛法无边”,即李向善四十岁时(光绪八年即1882年)该道将不再受压制,获得翻身,主宰乾坤。各道徒只要“这大道,存在心,永远不断;久以后,成佛祖,大罗神仙。瑞聚天,陪老母,主爷落点;在天堂,受清福,永不临凡。”
王真香除为九宫道奠定了舆论和组织基础以外,还带领李向善等人去华北、东北传教。“一土女,鬼委人,带领儿男;在外边,找缘人,要把身翻。……找边姓,久以后,能作文典;他与那,木子家,暗有牵连。卢门子,信母命,虔心发现;和大缘,后天事,堪刻要翻。大地人,假知事,多多不浅;定州城,王振邦,仔细相参。参考着,是老母,下方传点;齐善人,助财政,母保平安”。“我母子,开大道,来到关外奉天省,置家业,要把身安”。
到同治六年(1867年)王真香死去九宫道已在直隶、山西、奉大等省扎下了根。由于王真香建立了以五台山佛教为掩护、以年轻的弥勒佛李向善为教主的统一组织体系,九宫道才避免因受政府镇压和教主年老死亡造成的分裂、分散,在以后长达45年的时间里保持组织上的相对统一,从而使它能够聚集全道的人力、财力传教、兴建寺院和印制经卷,这是圣贤道所不曾办到的。
无生老母准确的生日是六月十五日。
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其特色,在诸多的仙人之中,女性神仙为数不少,这其中有地位显赫的尊神,如无生老母、西王母、后土女神、斗姆元君、上元夫人等。无生老母全名叫“明明上帝无量清虚至尊至圣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又叫无极老母、瑶池金母、育化圣母、维皇上帝、明明上帝,简称老母或皇母。
明中期以后各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均崇奉无生老母,并把其信仰概括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八字真言。在传世的各种民间宗教宝卷中,无生老母是创世女神。无生老母又是一位救世主,对受苦受难的世间男女来说,她是一位慈祥的老母。
无生老母像
无生老母是明清民间信仰教派构造出来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在历史上,民间信仰教派与全真道交涉颇多。不仅传承全真道的丹道,亦传承全真道的斋醮仪式。当代一些华北全真道更是将无生老母与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的塑像置于自己的宫观内,“十二老母朝无生”神话在华北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
在无生老母的传说中,有“化身”神话,以为后土老母等十二老母都是无生老母的化身。但“无生老母”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些偏僻的山区佛道建筑里,偶尔会有“无生老母”的像。不过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成为民俗文化之一。在民间祈求平安的“十二老母朝无生”中,偶而能见到“无生老母”像。
—无生老母
张之洞家谱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扩展资料:
张之洞教育思想:
张之洞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之洞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史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
清代的传统教育机构主要是学寓与书院,乾嘉以后,由于经费不足,教官失职,不少地方学寓逐渐停废,书院成为主要教育机构。但这些书院大多数只是考课,没有讲学色彩,与经世致用学问脱节。
张之洞地位: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张之洞
《杨家将》人物
第一代▪杨继业 ( 杨令公)▪佘赛花 ( 杨令公妻
)第二代八子二女▪杨延平 ( 杨大郎)▪杨延定 ( 杨二郎)▪杨延辉 ( 杨三郎)▪杨延朗 ( 杨四郎)▪杨延德 ( 杨五郎)▪杨延昭 ( 杨六郎)▪杨延嗣 ( 杨七郎)▪杨怀亮 ( 杨八郎 义子)▪杨延琪 ( 杨八姐)▪杨延瑛 ( 杨九妹)八子夫人▪张金定 ( 大郎妻)▪云翠英 ( 二郎妻)▪罗素梅 ( 三郎妻)▪罗氏女 ( 四郎妻)▪耶律琼娥 ( 四郎妻)▪马赛英 ( 五郎妻)▪柴美容 ( 六郎妻)▪杜金娥 ( 七郎妻)▪姜翠屏 ( 八郎妻)▪耶律催云 ( 八郎妻)
第三代▪杨宗保 ( 六郎子)▪穆桂英 ( 宗保妻)
第四代▪杨金花 ( 宗保女)▪杨文广 ( 宗保子)
其他人物▪杨排风 ( 烧火丫头)▪焦赞 ( 六郎麾下武将)▪孟良 ( 六郎麾下武将)
杨门女将名单:查得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
老令公杨继业
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这杨继业每临阵必举红令字旗为号,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杨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第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九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从此天波杨府在东京汴梁城名重誉满。
佘赛花
[演]屡次出现在各评书中,寿约七十多岁。杨继业之妻。上阵必打白色令字军旗,又都称她为“令婆”。追随丈夫为国徵战几十年,其夫及七子一孙皆为国捐躯。太祖皇帝封令婆为归命无佞侯、一品诰命夫人,位列五老阴侯之辅。
虽屡受奸臣排挤、打击,但当西夏入侵宋境之时,她深明大义,以百岁高龄亲自挂帅,以寡妇徵西,体现杨家将忠烈报国的精神。
[史]934-1010年,寿七十七岁,封号太君;折德扆女。
大郎杨泰
字延平,使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氏解语,次妻周氏云镜;因其与宋主赵匡义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主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花解语
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
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二郎杨永
字延定,使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娶妻耿氏金花,次妻邹氏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出幽州城门,被乱箭射杀。
耿金花
杨二郎正妻,有书写二郎妻是李翠萍,为原北汉降将泽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号“大刀耿二娘”。
邹兰秀
杨二郎次妻,为原北汉降将宪州花枪令公邹铜之女,人号“花枪邹二娘”,家传梨花枪法,后此枪法传杨门后人。
三郎杨勋
字延光,使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氏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如泥。
董月娥
杨三郎妻,有书称花谢玉、朱月梅或花似玉,为原北汉降将忻州铁弓令公董镇洪之女,人号“神射董三娘”。
四郎杨贵
字延辉,使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氏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自杀。
孟金榜
杨四郎正妻,有书称林素梅或云翠英,为原北汉降将代州铜锤令公孟志远之女,人号“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
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子杨宗原。
五郎杨春
字延德,使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氏赛英;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大破天门阵出山。
马赛英
杨五郎妻,有书称罗赛英、罗氏女或罗刹女,为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之女,善使九股练索。
六郎杨景
字延昭,使素缨蘸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柴氏熙春;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大帅。后病死关外。
柴熙春
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兰英
杨六郎次妻,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七郎杨希
字延嗣,使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氏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西宫娘娘之弟与潘家结怨,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据说头中72箭。
呼延赤金
杨七郎正妻,为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
杨七郎次妻,有书称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战时七郎出重围搬兵与其相遇,在杜家山结为夫妻。子杨宗英。十二寡妇中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妙法,会灭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
杨府内外皆尊之。
八郎杨顺
字延顺,使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氏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部将王锦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辽军乘机出兵征讨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蔡绣英
杨八郎正妻,有书称周淑荣或肖金蓉,为原北汉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后投辽国,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辽国四门铁旗阵时替八郎招收其女为儿,一同破阵。
耶律银娥
杨八郎次妻,辽国萧太后三女玉镜公主,又称青莲公主。
编辑本段杨业之女 杨琪
(字春花)
杨八姐,使梨花嵌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铜锤班指挥使,铜锤程普;据《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鲁国公程飞虎之子,即程咬金后人,程飞虎阵前丧命,托孤于高怀德,后为令公收养于火塘寨。
杨瑛
(字秋菊)
杨九妹,使朝阳灿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银戟班指挥使,银戟张文;据《下河东》张文为河东绛州银戟令公张公谨之孙、小奉先张达之子,自幼寄在杨家。
杨排风
杨府烧火丫头,使一条烟火棒,后来杨门女将出征,都以其为先峰。杨排风自小无爹无娘投入天波府为仆,与杨七郎、杨八姐、杨九妹等小辈弟子一起长大,是以年纪不大,辈份却高,乃是杨家第二代子弟。曾随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巾帼不让须眉。是杨门女将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编辑本段杨业之孙媳妇 穆桂英
杨六郎长子·杨宗保之妻,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於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徵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领军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史]无记载。原型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
姜翠苹
杨七郎子·杨宗英之妻。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的辽邦女将。在天门阵中阵亡。
焦月娘
杨六郎次子·杨宗勉之妻,杨六郎副将·焦赞之女。
编辑本段杨业之曾孙女 杨金花
穆桂英之女,武艺高超,箭法更精。“杨文广时代”,在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结仇;后来两家共同为国平叛,虽说有些误会,内部化解了。
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抢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甘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载一九四三年四月《半月文萃》第一卷第九、十期合刊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我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影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村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个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杨粲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何腾蛟
何腾蛟(1592一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但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刺激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后“遭母忧”,辞官归里。孝服除后,起任淮徐兵备道。所在任内,皆以“才谞精敏”,廉明、勤政、爱民著称。
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督部史可法极力推荐,超拜他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左师指左良玉,驻扎湖广的总兵官,手握重兵。当时湖北尽为农民义军所占领,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军素无纪律,将兵骄横。人劝腾蛟勿往,腾蛟说:"国家养仕设官,原以救倾危之急,当立千万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岂人臣之责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后,他终日尽瘁边事,不问利害。而左良玉亦服腾蛟威望,倾心接纳,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将惠登相,毛宪文恢复德安府及随州,武昌得以稳定。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采取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方面迫使北京汉族居民迁离北京,并颁布圈地令、剃发令、逃人法,企图用暴力统治中国,因而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以“复故土以光祖业”相号召,抵抗清军南下。大江南北官兵纷纷响应,各地人民群众,把恢复祖国的河山,拯救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政权的身上。但弘光朝廷内部腐化,福王只知享乐,封建统治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党争,政权极不稳固。同年六月,福王诏书至楚,当时左良玉驻军汉阳府,拥有七八万军队,他的部下有异议,迟迟不肯开读诏书,有意东下干预朝政。腾蛟说:“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当以死殉之。”持一剑往良玉住所。当时左良玉的正纪官卢鼎也力陈国家祸福,对左良玉晓以大义,才如礼开读诏书,使政局暂时安定下来。同年八月,福王命加腾蛟兵部右待郎,兼抚湖南。冬十一月,复命腾蛟以原官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不久,左良玉又以"清君侧"为名,拟出兵东下,诛讨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兵部尚书阮大钺,发动内战,自相残毁。腾蛟为了顾全抗清大局,竭力劝阻。良玉不听,反而大肆掳掠,大杀城中人民,并胁迫腾蛟同行。舟至汉阳门,腾蛟乘机跃入江水,漂十余里,被渔船救起。远近人民认为腾蛟入水三昼夜不死,必有神灵保佑,由是人民更加信服他。后腾蛟绕道浏阳到达湖南长沙,召集部属,商议抗清战守之策。令堵胤锡为湖北巡抚,傅上瑞为湖南巡抚,章旷为总督监军……调副将黄朝宣、张先壁、刘承胤所带士兵,先后聚集长沙,兵势稍振。而这时左良玉已在九江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后来降清。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覆灭。接着江南苏松所属各城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同年四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号隆武。唐王居南阳时,素知腾蛟贤,委以重任,加腾蛟督师的官衔。
这年四月,李自成遇害,农民军残余部分别由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及李锦、高一功等领导。共约四五十万人,向荆襄进发。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他们骤然失去主帅,认识到大敌当前,应该联合明朝官军,共同抗御清兵。农民军由岳州到湘阴,节节向南移动,距长沙百余里,不与明军争锋,并通知明军,愿归顺何腾蛟统帅,表示希望彼此团结,共御强敌。何腾蛟便派部将万大鹏带领数骑前往郝摇旗营中商量合作条件。摇旗等大喜,便带领5万农民军至长沙。腾蛟开诚抚慰,宴饮尽欢,并犒赏官牛酒。摇旗便召集袁宗第、蔺养成、牛有勇等率义军来归。腾蛟兵力骤增10余万,声威大震。
不久,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堵胤锡接纳,安置在荆州。李锦从此一心跟随腾蛟,农民数十万大军悉归腾蛟节制。后又有明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亦听命于腾蛟。诸军汇集,号称百万。唐王立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军务,仍督师。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何腾蛟指挥农民军约10万余人,驻湖南各地,担负起抗御清兵进攻的重任。在湖广北部的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18营共30多万人,改名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把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由原来的农民军将领统率,分别驻扎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即人们所称道的荆襄十三家军。他们不久又和川东各地农民军紧密地联系,发展而为夔东十三家军,在抗请战争中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清军兵力。
荆襄十三家军与明军联合后,明军的声势突然强大。1646年春天,清政府派兵进攻湖广,何腾蛟领大军由长沙出发,大败清军于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阴等地打了几次胜仗,使清军一时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政权在福州得以从容立国。
何腾蛟镇守长沙三年,军纪严明,兵将不敢违抗。当时瘟疫流行,他"吊死问孤"、"博施劝谕",百姓暂时得到复苏。而他自己吃粗粮、野菜,穿补缀的衣服。当时军饷不足,他委任章旷创办义饷,增加地租,预征两年军粮,查抄富户财产,开设铸局铸钱,抽盐税等以资助军饷。难能可贵的是在兵荒马乱中修建文场,开科取士,使两湖之地,不废弦歌,政局得以暂时稳定。
1646年8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不幸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消息传来,腾蛟大为悲痛,厉兵保境如平时。
当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到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等立即返回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号为永历,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王进才守益阳,闻清军渐逼,退出益阳,还守长沙。这时腾蛟处境十分困难。
1647年2月,清兵逼广东,桂王自肇庆逃到梧州,清军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这时,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坚守桂林,顽强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当时湖湘一带,总督何腾蛟的部将及率领的荆襄十三家军与清军顽强的战斗起到了前卫作用。
这时,怀有野心的武冈总兵官刘承胤挟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冈,由瞿式耜留守桂林。当时汉奸孔有德率领清军大举进攻长沙,马进忠、王进才等纷纷溃退。何腾蛟势孤,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俱失,五月腾蛟至永州,不久,退驻白牙市(今湖南安东县)。
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冈,刘承胤以城降。桂王携带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琏一军,腾蛟虑势孤,率赵印选、胡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时,南安侯郝摇旗忽拥众万余至,上下震动。摇旗与焦琏部将角斗,恰逢卢鼎亦带兵至。腾蛟从中调解,使桂林得以安定。于是腾蛟派遣焦琏、郝摇旗、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各营分别守兴安、灵川、义宁诸州县,兵势稍振。
十一月,清兵逼全州,腾蛟督五将共同御敌,亲自到营溶江口。次年二月,清军由湖南席卷而下,占领全州、兴安。郝摇旗败走桂林,挟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宁。三月,腾蛟在永宁闻讯,重返桂林。四月初六,腾蛟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拒守,腾蛟督诸军鏖战,居中指挥。胡一青率将士,挥戟冲锋陷阵,叱咤撼山岳,清军被击退。腾蛟尾随至岩关,身先士卒,大战于兴安的三里桥。清军列阵塘铺营,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腾蛟命赵印选率五司将士奋勇当先,多有斩获。直至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继续战斗,至三里桥,诸将踊跃,无不以一当百,清军再退至兴安。初八日,腾蛟督诸将前至凤凰坪距三里许与清军大战于松林。清军伏兵炮声隆隆。腾蛟令四路出击,命赵印选、胡一青率诸标镇往来冲杀,鏖战良久,望之如在奔雷急电之中。标镇周金汤、熊朝佐奉令从凤凰坪左山横击,清军大败,死者山积,鸾桥之水为之不流。十六日,清军退走。
五月十五日,腾蛟指挥三军进攻全州城,自辰至酉,炮伤敌副参顾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赵印选督全营攻北关,焦琏督全营袭南关,蒲镇一营攻西关。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抚李懋祖,押送桂林斩首。各营相继攻入,悉斩清军精锐。这次战役,八次大战,五次进攻,收复了全州。史称"全州大捷"。六月,江西的清降将金声桓、广州的清降将李成栋先后反正,据地归附,声势复振。在湖南的清军逐渐退去。秋七月,腾蛟进驻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庆。腾蛟再派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等率军攻永州。围三月,大小36战,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着不久,连克宝庆、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渐次恢复,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抗清声势为之大振。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军后方的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义军都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由于永历政权内部党派纷争,矛盾重重,农民军也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加以南明军中军心涣散,纪律废弛,将帅、士卒怯懦贪鄙,不接受何腾蛟调遣约束,各路军马各行其事,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以致在以后的争战中,马进忠烧常德走武冈,王进才放弃宝庆逃走,各郡邑守将闻风溃逃。腾蛟当时驻衡州,十分惊骇,看到千里一空,忧心如焚。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正月,腾蛟檄召马进忠由益阳出兵长沙,并亲往忠贞营,邀李锦入衡州,其时只带随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锦已往东开拔,腾蛟即尾随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锦弃守离开了。腾蛟便进驻危城之中。是时诸将都去增援江西,金声桓、黄飞鸾又已调往全州。马进忠听到腾蛟轻身独往,随即遣将追护,但已来不及。汉奸孔有德探知腾蛟在湘潭空城的消息,昼夜兼程追至城下,派降将徐勇以轻骑突入湘潭。率众罗拜劝腾蛟投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将,曾追随过腾蛟,腾蛟见其为虎作伥,怒火中烧,骂不绝口,举剑要砍徐勇,徐勇只好退避。十九日晓起,营垒皆空,腾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泪痛心地说:"五年督师,心血呕尽,而结果落得这样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吗"清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簇拥腾蛟而去,将他安置在城外慧德庵中。明将宣威将军杨一营不知腾蛟去处,想寻找救护他,曾7次冒险单骑入危城寻访,终不可得,竞被流矢击中殉难。满洲贵族固山额真佟养和延请腾蛟谈话,劝他归顺清朝。腾蛟膝地而坐,一言不发。清军将他的家属40余口(包括他的继母孙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内)带来胁迫他投降。腾蛟不动声色地说:"老母耄矣,余无足惜,一惟命。"又强迫他投降,他说:"我国不幸,大臣被掳,我肩负大明三百年纲常的重任,岂能以一身事奉两主我是个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你们为何还吝惜一剑,不把我杀死"佟养和见他意志坚决,不可动摇,便退出。腾蛟居庵中,正襟危坐,谈笑自若,几次请他不去,几次馈送饮食不吃。有一天,庵中一僧将一钵清水献给他喝,他马上用手挥去说:"烦劳大和尚,为我另取一壶江心水,饮了好上路。"僧人立即舀来一钵江心水奉上,腾蛟接过,望南流泪说:"这江水自衡山流来,是桂王那里流来的水啊!这水可以洗涤我的肠胃,死了也好瞑目。"腾蛟饮了江水绝食七天没有死。佟养和再派人来劝降,他拒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衣带之遗,彼则行之,我则继之,吾志决矣,勿复多言。"佟养和叹息道:"真是个硬汉,他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了。"又不忍心杀他,便给他一捆丝绳,一面汗巾,由他自裁。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
李百溪的九宫道的创立
本文2023-09-29 22:22: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