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西林坝卓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五华西林坝卓氏族谱,第1张

惇叙堂——神主牌:“左昭、右穆”

陇 伍太孺人 昭

李氏宋始祖考火德公太、妣 历代考妣 一脉宗支神位

西 陈太孺人 穆

二世祖:

三一郎公:妣邱、田

三二郎公:妣范、王

三三郎公:姆郑、林

三世祖:

千四郎公:妣彭(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等地)

千三郎公:妣河、傅(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四五郎公:妣邱(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南雄、大埔等地)

四六郎公:妣陈(三三郎公裔居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四八郎公:妣吴、邱、唐(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等地)

百十二郎公:妣冯、周(三二郎公裔居梅县连城广西等地)

百三郎公:妣邱(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百一郎公:妣邱、张、阙(三一郎公裔居闽、粤、赣等地)

百二郎公:妣汤(三一郎公裔上杭罗富坑梓田背等地)

念七郎公:妣钟氏

百十郎公:妣陈、杨(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享)

四世祖:

千八郎:妣许、陈(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等地)

三五郎:妣江(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元一郎:妣童(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等地)

千一郎:妣邱(三一郎公裔居长汀濯田上杭樟田背)

万二郎:妣邱(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等地)

十六郎:妣赖(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文川等地)

万一郎:妣刘(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等地)

三四郎:妣高、官(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十一郎:妣朱(三二郎裔居广东丰顺、梅县隆文下村)

百八郎:妣周氏

四十四郎:妣陈氏

仁富:妣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平远等地)

百十一郎:妣马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化厚白砂、西洋等地)

万一郎:妣罗(三三郎公裔居武平亭头等地)

千二郎:妣邱(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十二郎:妣冯氏

千八郎:妣周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坑等地)

四十郎:妣赖氏

十三郎:妣许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珍三:妣杨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坫亨等地)

念五郎:妣曾氏(三三郎公裔孙居广东大埔白候等地)

彩斌:妣邬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亭)

十七郎:妣王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广西北流等地)

五世祖:

念三郎:妣刘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江西井岗山石围等地)

汉孙公:妣余氏(三三郎公裔孙居上杭东塘水井等地)

五三郎:妣江氏(三一郎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千一郎:妣赵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丰顺小胜等地)

发茂公: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太平上寨等地)

九郎公:妣王氏(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等地)

十三郎:妣廖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万四郎:妣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等地)

千二郎:妣邱氏

百十六郎:妣赖氏

万三郎:妣简、冯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化厚等地)

念四郎:妣张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抚市龙窟里)

百三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谷双前等地)

茂清公:妣温、卓氏

世昌公:妣郭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龙川石亨等地)

三十六郎:妣肖、廖、陈、何

念十郎:妣江、邝(三三郎公裔居江西信丰油山等地)

一四郎:妣曾(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广西北流等地)

三益郎:妣何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版石等地)

万十郎:妣温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念四郎:妣钟黄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抚溪龙窟里等地)

淑华公:妣邱氏(三一郎裔居永定三坝等地)

四六郎:妣曾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欧席等地)

念二郎:妣刘、邱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孔田等地)

千四郎:妣吴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安背等地)

万成公:妣彭公(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十五郎:妣邱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少西洋等地)

四十四郎:妣钟氏

迁梅公:妣戴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迁松公:妣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万三郎:妣谢、曾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坫亨等地)

会九公:妣温、傅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白候等地)

念四郎:妣何氏

福成公:妣黄氏

念九郎:妣陈氏

十六郎:妣林氏

世盛公:妣周、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龙安寨)

六世祖:

万二郎:妣邱、曾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广西灵山等地)

百五郎:妣何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三坝等地)

万四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砂西洋等地)

果春公(六十七郎):妣黄、陈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太平湖等地)

果福公: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寨背山等地)

茂富公:妣王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等地)

大一郎:妣刘(三一郎公裔上杭樟田背等地)

万三郎: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广东、五华、平远、武平大水乡等地)

仕隆公: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

寿星公:妣温、廖(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太平上寨)

仁智公:妣郑氏(三一郎公裔居中都罗富坑)

万一郎:妣张、饶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大洋田等地)

源清公:妣叶氏(三三郎公裔居安远孔田等地)

荣先公:妣肖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白候等地)

寿 公:妣骆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亭等地)

念八郎:妣罗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广西北流等地)

百一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寨下等地)

玉山公:妣吕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东塘等地)

念二郎:妣化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丰顺小胜等地)

千四郎:妣吴氏

千五郎:妣郑、朱、何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镇等地)

东二郎:妣翁、林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抚溪等地)

六十郎:妣何氏

千三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谷双前等地)

志源公:妣赖氏(三二郎裔居长汀吴坑等地)

万一郎:妣张、温氏(三二郎裔居广东平远东石等地)

春山公: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雁洋等地)

念一郎:妣谢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孙坑等地)

大一郎: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保安溪等地)

孥祖公:妣陈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亨等地)

龙图公:妣郑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龙安寨等地)

千一郎: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版石等地)

子清公:妣兰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化厚等地)

子智公:妣吕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下迳等地)

万四郎:妣张氏(三一郎裔居上杭白砂、西洋等地)

文甫公:妣范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新坊等地)

友智公:妣张(三一郎裔居上杭安乡等地)

永清公:妣何(三一郎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伯益公:妣郑(三三郎裔居武平亭头)

果福公:妣戴(三一郎裔居上杭田州坊)

百一郎公:妣黄、梁、曾(三二郎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百九郎公:妣陈、刘(三二郎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千六郎公:妣刘(三一郎居江西会昌坫亨)

春山公:妣郭(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抚市公馆前梅县等地)

茂山公:妣张(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南靖等地)

仁贵公:妣黄

仁聪公:妣朱

三二郎公:妣陈、凌

七十七郎公:妣杨(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泽等地)

宏一公:妣刘

良山公:妣吴

七世祖:

德荣公:妣张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稔田等地)

嵩 公:妣唐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中都罗富坑)

三七郎:妣蓝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田垅里)

百一郎:妣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孙坑)

本善公:妣林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千四郎: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下三坝等地)

千七郎: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等地)

大一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谷双前等地)

德明公:妣伍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松树坪等地)

季遇公:妣朱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平远东石等地)

万春公:妣赖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安背等地)

万四郎:妣刘、范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寨下等地)

大六郎:妣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金洪公:妣邓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孔田等地)

万十三郎:妣曾氏(三一郎裔居永定洪山讴席等地)

季达公:妣温氏(三三郎裔广东平远坝头河头等地)

念三郎:妣蓝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寨背山等地)

茂端公:妣黄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念二郎:妣范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湖等地)

志满公:妣黎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化厚等地)

茂宁公:妣黎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等地)

大卿公:妣朱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洪梅公: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洪兴公:妣钟、刘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洪盛公:妣谢公氏(三一郎公裔居江西会昌增亨今改寻乌县罗珊乡增坑村)

子敏公:妣周氏

天培公:妣彭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念一公:妣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念二公:妣黄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念三公:妣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等地)

天申公:妣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平远江西寻乌等地)

德洪公:妣黄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孔田)

荣茂公:妣张、温氏

得富公:妣秦氏(三一郎裔居上杭稔田田州坊)

千七郎:妣江、曾氏

德清公:妣林、孔(三三郎裔居永定丰埔)

念四郎:妣熊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版面等地)

叟八郎:妣官氏(三三郎裔广东梅县雁洋等地)

子华公:妣罗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文溪石头城等地)

子明公:妣蓝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等地)

珍孙公:妣邱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砂、西洋等地)

三哥公:妣吴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坎市文溪泉水溪等地)

千一郎:妣陈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隆文等地)

子荣公:妣钟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兴福乡)

七十五郎: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小密约)

明政公:妣吕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太平上寨)

德通公:妣江、傅氏(三三郎裔上杭旧县新坊村)

崇茂公:妣张氏

念四郎:妣江、刘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安远版石等地)

万三郎:妣黄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抚市龙窟)

四九公:妣陈(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平远龙归等地)

肇兴公:妣沈、谢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湖寮等地)

元清公: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亭)

可仁、可立、可成:妣(三一郎公裔孙)

天保公:妣林氏

玉富公:妣邓、颜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平远大水坑程坑里)

宗茂公:妣黄氏

正洪公:妣谢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安远孔田)

德隆公:妣巫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抚市公馆前)

懋实公:妣林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大靖等地)

流十四郎:妣汪氏(三三郎裔居武平岩前)

茂正公:妣张氏(三一郎裔居武平岩前)

贵真公:妣林工(三二郎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真康公:姆黄氏

三九郎:妣谢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扬家坊)

锭 公:妣秦氏(三三郎裔广东居五华紫金等地)

七十九郎: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洋)

崇嵩公:妣洪氏

申 公:妣周氏

贤 公:妣谢氏

德兴公:妣刘氏

念五郎:妣刘、谢氏(三三郎裔居公武平亭头)

彦春公:妣廖氏

子德公:妣林、陈氏(三三郎裔居武平陈坑)

念一郎:妣刘氏(三一郎裔居上杭樟田背)

乐耕公:妣黄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白候)

芳 公:妣周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兴宁筠竹龙川石亨)

志让公:妣谢氏

国桢公:妣郭氏

志忠公:妣邱氏

桂茂公:妣许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安乡下迳)

宗信公:妣邱氏(三郎裔居永定龙安寨)

百八郎:妣周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县等地)

大二郎:妣池、成、阴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李坑)

绳武公:妣罗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大洋田等地)

子和公:妣刘氏

北宗公:妣曾氏(三一郎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等地)

成玉公:妣曾氏(三二郎裔居广东丰顺小胜)

子清公:妣巫、王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上杭水东等)

念一郎:妣邱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洞里乡)

三一郎:妣陈氏(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

英达公:妣邱氏(三三郎公裔广东梅县松源东山)

雍盛公:妣林氏

志旺公:妣曹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才溪岭背坑)

八世祖:

崇山公:妣周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等地)

崇茂公:妣蓝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念田镇等地)

子贞公:妣陆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源安背)

积玉公:妣余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宏唐公:妣何邱氏(三三郎裔居江西寻乌菖蒲等地)

文读公:妣赖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稔田黄沙布等地)

智仁公:妣严、黄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石院村)

大五郎:妣黄氏(三三郎裔居上杭石院等地)

仲十郎:妣郑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高梧黄伯等地)

贵成公:妣严、郑、游氏(三三郎裔居永定丰埔 )

智荣公:妣吴氏(三三郎裔居上杭新坊)

崇诚公:妣张氏(三三郎裔居孙上杭稔田官田)

梅轩公:妣林邬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守恒公:妣傅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溪南)

仁亨公:妣谢、张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石扇)

敏 公:妣温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寨下)

振 公: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大坪湖)

守政公:妣赖、刘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树坪)

万九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紫和公:妣钟、黄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等地)

永通公: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白叶段)

严福公:妣王氏(三二郎公裔居长汀吴坑)

琼贵公:妣黄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居礼公:妣梁、陈(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上村)

质 公:妣蓝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守已公:妣赵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东洲坝)

五十九郎:妣徐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雁洋)

千十一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

景缘公:妣林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崇生公:妣范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梅镇黄沙埔)

判院公:妣凌、童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李坑户)

崇 公:妣廖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才溪岭背坑)

文超公:妣廖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城内)

居仁公:妣肖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倒东)

五十八郎:妣林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瓜州大兴户)

子荣公:妣伊氏(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

子贵公:妣陈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大洋田)

景兰公:妣黄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景清公:妣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千一郎:妣沈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寨背山)

千三郎:妣张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孙坑)

紫睦公:妣梁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李屋寨)

百三郎:妣廖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下三坝)

琼春公:妣刘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孟三公:妣雷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陈坑)

三十郎:妣曾氏(三三郎公裔居

守正公:妣张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东石茅寮坪)

法清公:妣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法开公:妣杨、林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常 公:妣钟氏(三一郎公裔居广东平远坝头)

永昌公:妣王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坝头)

省注公:妣林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李坑)

万一郎:妣彭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坑)

法英公:妣肖氏(三三郎裔居广东梅县小密约)

二郎公:妣杨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泮境严坑)

琼青公:妣杨氏(三一郎裔居上杭安乡下迳)

伯英公:妣钱、官氏(三三郎裔居武平大洋田)

光眼公:妣葛氏(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迳里)

椿棋公:妣谢、户、蔡氏(三一郎公裔孙居江西会昌坫亨)(今寻邬)

永祖公:妣邓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化厚)

念三公:妣陈、许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三坝)

李实公:妣詹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镇)

崇 公:妣何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

文贵公:妣杨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象洞)

林受公:妣罗氏(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旧县水东)

景真公:妣钟、赖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兴福乡)

法全公:妣张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石乾)

友荣公:妣余氏(三一郎公裔居永定瑶下)

六十六郎:妣温氏(三一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洋)

念六公:妣陈、刘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大路下)

桂吾公:妣严氏(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小砾黄泥塘)

成山公:妣庄公(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迁广西贺县

成岳公:妣许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迁广西贺县

成禄公:妣杨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迁广西贺县

成宗公:妣巫、何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

文通公:妣赖、梁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

文达公:妣黄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岩前)

荣甫公:妣曾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早禾坑)

上达公:妣黄、林、窦氏(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等地)

仁祖公:妣赖氏(三三郎公裔居江西信丰潭塘等地)

伯恭公:妣黄氏(三三郎裔居广东蕉岭顺岭户)

百伍郎:妣林氏(三三郎裔居永定洪山中村)

玉 公:妣谢氏(三一郎公裔居武平岩前)

辉岩公:妣吴氏(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白候)

文贵公:妣范氏(在三一郎公裔居武平象洞)

法广公:妣黄氏(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孝梓公:妣谢氏(三一郎公裔居福建平和诏安青龙山等地)

云峰公:妣徐、黄氏(三三郎裔广东梅县五里亭)

子圆公:妣官氏(三二郎公裔孙居连城城南)

稳望公:妣曾氏

乐湖公:妣钱、叶氏

仲十郎:妣吴氏(三三郎公裔居武平亭头)

永宽公:妣邓氏(三一郎公裔居广东龙川米贝村)

九世祖:

宗良公:妣邱、廖(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官田等地)

宗源公:妣王、谢(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蔡地等地)

彦章公:妣曾、黄(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蔡地等地)

贵霖公:妣林(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等地)

海 公:妣许(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福兴公:妣佘(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

万六郎:妣谢(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讴席)

兴甫郎:妣杨(三二郎公裔居连城杨家坊)

泰 公:妣严、汤(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旧县石院)

永通公:妣张、何(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横岗东塘)

绍基公:妣黄(三三郎公裔居江西寻乌平远户)

子政公:妣黄、邱(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中村)

宗贵公:妣官、陈、瞿(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等地)

彦斌公:妣曾(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旧县水东)

垂创公:妣范(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东石)

斌 公:妣邱(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念八公:妣林、钟(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湖乡)

宗琳公:妣邱、吴、郭(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梅镇)

万四郎:妣林(三一郎公裔居上杭下都青草坪)

继受公:妣钟(三三郎公裔居武平亭头)

宗泰公:妣吴(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梧举公:妣邓(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旧县新坊)

英华公:妣何(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倒车)

甲吾公:妣刘(三三郎公裔居武平陈坑)

宗舜公:妣郑、曾(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迳里)

德昌公:妣姚(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石扇)

宗玉公:妣兰(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南山下)

万成公:妣利(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源羊角)

广德公:妣朱、邓(三一郎公裔居武平高梧黄伯)

仲二郎:妣许(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田龙里)

宗政公:妣吴(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官田洋坑里)

绍仲公:妣黄、罗(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郁 公:妣梅)(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曲 公:妣管、余(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仲斌公:妣刘(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濯 公:妣温(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下村)

藩 公:妣黄(三二郎公裔居广东五华锡坑)

十一郎:妣罗(三一郎公裔居永定寨下)

宗盛公:妣肖(三二郎裔居龙岩肖坑)

南山公:妣曾(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坝头)

仲桢公:妣黄、邱(三二郎公裔居广东隆文下村)

宗尧公:妣邱(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迳里)

嵩 公:妣刘(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兴福乡)

荣茂公:妣邱(三二郎公裔居连城城南)

玄庆公:妣罗(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丙六朗:妣呈、魏、刘(三三郎公裔居江西于都铁山垅)

宗盛公:妣邱、曹(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石扇)

应元公:妣赖(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溪南)

福荣公:妣游(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

本常公:妣陈(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松源安背)

广寿公:妣蔡(三一郎公裔居武平高梧黄伯)

十七郎:妣邓(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丰顺黄花村)

玄升公:妣黄(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下迳)

千一郎:妣蓝(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下三坝)

宗琼公:妣赖(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黄沙埔)

都七郎:妣黄(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白沙厚里)

文秀公:妣林(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小寨黄坭塘)

均甫公:妣罗、廖、杨(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东洲坝)

寿山公:妣彭(三三郎裔居广东平远东石茅寮坪)

源蹊公:妣蔡(三三郎公裔居上杭城内)

四郎公:妣黄(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雁洋)

仲春公:妣陈(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松树坪)

继福公:妣马

端 公:妣曾

福隆公:妣刘(三一郎公裔居永定上三坝)

桂茂公:妣阙(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才溪岭背坑)

翱 公:妣黎、刘、扬(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

翔 公:姆曾(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

辛吾公:妣罗(三三郎公裔居上杭涧头渡)

文熙公:妣颜、黄(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下黄地)

都一郎:妣卢(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樟田背)

祖福公:妣钟(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寨背山)

明显公:妣叶(三三郎公裔居广东蕉岭顺岭户)

常松公:妣黄(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子华公:妣江(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子荣公:妣黄(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文秀郎:妣江(三一郎公裔居永定湖坑)

三十六郎:妣张(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大埔保安)

常青公:妣曾、余、游、吴(三一郎公裔居福建南靖县)

简裕公:妣何、张(三三郎裔居广东大埔湖乡)

淑逊公:妣曾(三一郎公裔居福建诏安青龙山)

法政公:妣曾(三二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龙头村)

致祥公:妣叶(三三郎公裔居广东五华陂下)

仕惠公:妣连

景发公:妣毛(三三郎公裔居武平洞里乡)

祯 公:妣许(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太湖)

玄仕公:妣潭(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彦忠公:妣童林(三三郎公裔居广东平远灵水)

玄康公:妣田(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安乡大坪上)

光海公:妣华(三三郎裔居上杭旧县石院坑)

子爱公:妣黄、邱(三三郎公裔居永定洪山中村)

宗玑公:妣邹(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梅镇村)

仁德公:妣郑(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罗富坑)

均政公:妣黄(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西洋)

瀚四公:妣吕、游、郑(三一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大湖村)

宗唐公:妣刘(三三郎公裔居上杭高坪)

彰上公:妣蓝(三一郎公裔居上杭太拔寨背山)

宗贤公:妣高、罗、张(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官田)

宗胤公:妣黄、王(三三郎公裔居上杭稔田官田)

宗荣公:妣官(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隆文上村)

乐 公:妣王(三一郎公裔居上杭水埔)

超赞公:妣钟(三三郎公裔居广东梅县瓜州)

  有商辂和黄观

  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者,还有一人名叫黄观,也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商辂: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黄观书法作品

  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明代连中三元的有三任,分别是:黄观、李骐、商辂。

1、黄观(1364——1402年),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

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2、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

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

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阁,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职。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3、李骐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聪慧异常,十岁即能通读《孝经》、《论语》,洞悉其义。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第一,会元,廷试又第一,状元。为明代科举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明成祖认为状元以畜名不吉,遂御笔书写“其”字于“马”字的右边,改名为李骐。三日后胪唱三遍,均无应答者。永乐帝忙解释说:“即李马也”,李骐才出列受诏,赐纱帽、银带朝服。

以后,李骐每写姓名,均将“骐”字墨书“马”旁,朱书“其”字。有记载说,上科状元陈循在李骐榜揭榜之前曾做一梦,梦见新科状元为一木人骑在马上,手执一令字黄旗。等到金殿传胪之时知是李骐。木人为李,黄旗正好应御书“其”字。当然这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之说。

扩展资料

一、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衔,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二、分类

(1)文三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2)武三元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连中三元

有商辂和黄观

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者,还有一人名叫黄观,也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商辂: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_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_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_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_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_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_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_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黄观书法作品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_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五华西林坝卓氏族谱

惇叙堂——神主牌:“左昭、右穆”陇 伍太孺人 昭李氏宋始祖考火德公太、妣 历代考妣 一脉宗支神位西 陈太孺人 穆二世祖:三一郎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