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四大家族权利到底多大,为何皇室还要忌惮他们呢?
东晋名声赫赫的四大贵族分别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这四大家族,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力很大,连朝廷都要忌惮几分。因为在那个没有科举制度的东晋,朝廷没有招募贤才的门路,而这四大家族会笼络接纳有能力的人,势力就越来越大。再加上当时皇帝要么年龄小,要么驾崩的早,在这样的混乱之下,四大家族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长此以往,渐渐庞大起来的势力连朝廷都要忌惮几分。
自古有很多描写东晋四大家族盛况的诗词巨作,可想而知,在当时人的眼中,他们四家族简直是一场不可磨灭的神话。首屈一指的是琅琊王家,王家是当时的开国元勋,王家的主心骨王导更是权财两握,很多人那是又敬又怕。当初王导的堂兄弟算是做了件错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王家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可想而知他们家的势力是多么的强大呀。
王羲之大家肯定都知道吧,他就是琅琊王家的后代,可想而知势力庞大的王家也是人才辈出。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淝水之战,最大的****就是东晋的谢安,是四大家族谢家的后代,当时谢家子孙齐齐上阵,赢得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成为一段神话,奠定了谢家在当时的地位。
当然还有桓家,庾家,他们的地位也是无法动摇的。倘若他们真的联合,皇家根本就招架不住,所以才会忌惮他们吧。
西晋在东晋前面,西晋时期是从265年开始的,直至317年宣布灭亡,历经52年,然后进入东晋时期,而东晋是从317年开始的,直至420年宣布灭亡,历经103年,然后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想要继续了解东晋在前还是西晋在前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东晋和西晋的相关介绍1、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的一个皇朝,这是门阀士族政治的时期,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2、东晋时代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3、西晋是由司马炎于265年建立的一个皇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是洛阳。
4、西晋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创新,有些为东晋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响了西晋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东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即晋元帝,东晋王朝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但在当时也获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的高度评价。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建兴四年(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建兴五年(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
建武二年(318年)4月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扩展资料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氏的权势,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晋元帝忧愤病逝。终年47岁,在位6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江苏江宁)。 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司马睿
说起东晋,可能很多不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会对这个时期感到非常陌生。晋朝发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样的事,使得好不容易归为太平的天下,再次充满战乱和杀戮,而司马睿最后无奈南迁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政权。所以东晋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大家也不怎么提他,那东晋在当时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呢真的只是“混吃等死”吗其实也没有这么不堪,下面就来简单讲讲东晋,想了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人们一提到分裂时代的南方政权都是用偏安一词去称呼,例如东晋、南朝、宋朝、南明等等。但是相比之下,东晋不偏安,也不是龟缩在长江天险以南。它的地盘远远超过北朝,而且跟后来在江南苟且偷安的南宋相比,东晋简直是纯爷们!相对于北朝的五胡乱华,东晋整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一般都是内部世家大族之间权力的转换。
东晋各方面人才济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正统。北方的世家衣冠南渡,与南方世家联合,成立了以司马家为皇室的朝廷。东晋皇帝没有实权,任由世家大族遍布。朝堂之上,都是世家大族的优秀子弟。
东晋的军事实力强大,对于北朝胡人部队,依旧有着顽强的战斗力。尤其以后期的北府兵最为出名,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在名将谢石、谢玄的带领下,以八万之众重创前秦数十万之师,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东晋实行门阀家族政治,不需要凭借军功来累积声望和政治资本。东晋的体制是皇帝+士族共同执政。这些士家大族虽然平时窝里斗,但在国家危亡时刻,还是能够携起手来,共度难关的。东晋南渡之后虽然也出现南北歧视,南方世族一个多月都没去见过司马睿,但是南北歧视在华夷之辨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而且他们有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系统,各种人才是不缺的。东晋内,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对于谈玄论道、诗歌书画无所不及。
东晋外,已经开启了中国大航海时代,对外进行贸易,与东北亚、东南亚都有所交集。虽然说,南宋时中国经济中心彻底南移,南方超过了北方。但在东晋那个时代,安定的国内环境,加上海上贸易,日子过得比北朝好上太多。可以说,东晋经济文化全面领先于北朝。
建兴四年(316年)西晋被匈奴人刘曜灭亡后,中原的士族和人民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迁的王氏家族支持下,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东晋初年,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是著名的四大家族。由于司马氏皇族在江南地区根基较浅,要想立足必须同这些豪门大族结成政治联盟,这就造成了东晋皇权被分割,豪门大族轮流把持朝政,既相互争权,又相互制约的局面。建国之初,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四大家族中,有像王导、谢安这样治国平乱的贤相,有像庾亮这样诱发苏峻之乱的平庸之辈,但更多的是像王敦、桓温、桓玄这样图谋篡位的权臣。如王敦先后在永昌元年(322年)、太宁二年(324年)两次举兵造反,最后病死军中。桓温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阴谋篡位,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至死也未能篡位成功。桓玄叛乱后称帝,被刘裕平定,东晋硬挺了103年,最终政权还是落入刘裕之手。
而当时的北方地区,从刘渊建立汉国(后改为赵),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36年时间里,先后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又称“五胡乱华”。这十六个政权,可以概括为:一汉(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梁、南凉、北凉、西凉)和胡夏。
东晋早期,北方主要是前赵和后赵争斗,咸和三年(328年)后赵灭前赵。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王朝。石虎死后,诸子争位,汉人冉闵趁机夺取帝位,下达了著名的“杀胡令”,建立冉魏政权。冉魏曾要求东晋北上合击诸胡,东晋置之不理。东晋中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崛起,太元元年(376年)统一北方,这是北方唯一一个有实力威胁东晋的政权。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四分五裂,争斗不止,不但无力南下,而且纷纷和东晋通好。
北方方面,唯一一次有可能灭亡东晋的机会,就是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但是,当时前秦刚刚灭掉前燕、仇池、前凉、代国,国内民人心不稳,民族矛盾仍很突出,而东晋则人心团结,政治相对清明,此时南侵是选错了时机。宁康三年(375年),前秦的名相王猛病逝时,曾遗言建议苻坚不要南下攻晋。但是,急于一统天下的苻坚置之不顾,终致大败。
东晋方面,曾先后组织七次北伐。其中取得一定战果的有四次,都是权臣都是增强个人实力举行的,如桓温第一、第二次北伐以及刘裕两次北伐。其余三次,祖逖北伐,由于东晋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而成收效不大。东晋朝廷主导的殷浩北伐,以及桓温第三次北伐都以惨败收场。但是虽然东晋政权的北伐多数是权臣举行的,而且成果也有限,但是整体上说,东晋一直北伐不止,绝不是偏安一隅的弱国。
东晋四大家族权利到底多大,为何皇室还要忌惮他们呢?
本文2023-09-29 21:00: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