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2收藏

辛弃疾的资料,第1张

  辛弃疾最早在刀口上成名,向来以出生入死、刀光剑影为自己本色。不过倒霉的是,他生在一个窝囊的时代,不论豪杰还是庸人,活得全都是一个熊样。差别在于,气壮山河的主儿往往死得更难看,例如比辛弃疾早几年的岳飞爷爷。

  像辛弃疾这样越是雄心万丈,就越是肠子都悔得发青,不得不把满腔杀气化成一肚子窝火,在笔头上发泄出来过过嘴瘾。或许本质上辛弃疾不算什么标准文人,最终以一代词宗扬名后世,十有八九是被憋屈出来的。

  ■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进行了有力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郁闷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朋友当了叛徒,照样被他割头

  辛弃疾出生的年代,北宋已经被金国灭了多年,他的家乡山东沦为敌占区。不过那个时候金国也开始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著名绣花枕头金国流氓皇帝完颜亮攻打南宋惨遭羞辱,自己也被部下做掉。长江以北的我大宋游击队乘机风起云涌,21岁的辛弃疾领着2000人马投奔了在河北、山东啸聚一方的耿京,准备深入开展抗金敌后武装活动。

  当时有个叫义端的和尚,也喜欢舞刀弄枪、翻翻孙子兵法什么的,和辛弃疾还关系不错,不久投奔到了耿京手下。不料这家伙是一革命机会主义分子,没几天就叛逃了敌国。耿京一搓火就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先别忙,给我三天时间,要是搞不定,再杀我也来得及。

  辛弃疾琢磨着义端必定是急着向金国跑,以兜售我方军事部署和信息,就连夜朝金国方向追上了义端。义端一看辛弃疾就毛了,吓得满嘴胡说:你是天上青牛下凡,请不要杀我。辛弃疾懒得废话,割了义端脑袋回去给耿京交差,耿京从此格外高看辛弃疾一眼。

  在辛弃疾的劝说之下,耿京决定回归祖国怀抱,派辛弃疾与南宋朝廷联络。等辛弃疾和南宋接上头回来,耿京已经被手下张安国杀了,耿京的人马也被张安国领着集体当了伪军。辛弃疾就跟随从商量:我们是代表耿老大投奔南宋朝廷的,现在这个局面,我们回去很没面子。

  于是,辛弃疾干了件很有挑战性的活儿,他领着50骑闯进了5万兵马的金兵大营,活捉了正在和金国将领一起腐败的张安国,还策反了被张安国胁迫投降金国的万把人。这在当时是轰动天下的爆炸性新闻,即使和关二爷单刀赴会的气概相比也不差多少,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只有23岁。

  多少年后,辛弃疾对这桩早年的英雄壮举还很是得意,不止一次在词作中提起过,尤其是在他觉得郁闷大发牢骚的时候。

  当官雷厉风行,深得百姓喜欢

  辛弃疾在山东起义之前,和同学党怀英是哥们儿,但两人人生理念不同,党怀英投靠了金国,辛弃疾则铁心不当亡国奴。回南宋的时候,辛弃疾在一个土山上摆酒请党怀英,喝完之后说:你留在这里吧,兄弟去了就绝对不会回来了。

  辛弃疾虽然是带着战功投诚,但南宋的惯例是,士大夫必须拿到本科文凭混出身才算阳关大道。辛弃疾知道后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花三百个铜钱,买本标准教材看看就能过关了。没多久,辛弃疾果然科举考试及第。皇帝老子也听说了辛弃疾的豪言,看见他就说:哎哟,这就是用三百个铜钱挣了我们家官职的家伙啊。

  热血青年辛弃疾当然是强烈的主战派,要求恢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他亲手组建了南宋的王牌部队“飞虎军”,战斗姿态非常积极。但是宋金双方正处于几十年的休战期,南宋继续西湖歌舞,金国也不断走向堕落。辛弃疾的戎马生涯就此打住,终生他都没能挥戈北上再展身手。以后他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只能在他的词作中气冲斗牛,南宋的政治际遇把武夫辛弃疾逼上了宋词大家的文学青年道路。

  做了官的辛弃疾也很有行政才能。辛弃疾主理江南西路事务的时候,赶上大灾年,粮食紧缺。辛弃疾贴出告示,凡是借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的统统砍脑袋,吓得炒粮团不敢露头。然后辛弃疾调动所有地方财政资金,发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力量,从外地大量买粮运到江南西路。粮价一个月就被辛弃疾砸了下来,百姓灾民得以有了活路。

  附近省份同样受灾,主管官员就向辛弃疾求援。辛弃疾的手下觉得这是非常时期,应该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辛弃疾说:都是皇帝老子的百姓,还是要发扬人道主义。就把收来的粮食转运了一部分到附近的省,辛弃疾不搞地方山头主义、顾全大局的全盘眼光,得到了中央一号首长的直接嘉奖。

  因为一盘腰子,交了一个哥们

  辛弃疾生平交游广阔,尤其喜欢认识和自己一样志在北伐的朋友,借此大家在嘴头上收复失地、直捣黄龙。

  陈亮是狂热的战争分子,和辛弃疾早先就彼此仰慕,后来和辛弃疾相约见了面,纸上谈兵地海吹了一通天下大事。10天后,陈亮开了路,他前脚才走,辛弃疾就觉得待着无聊,后脚追了上去。走到一半,雪天路滑没法再追了,辛弃疾只好打回票。回去之后,两个人都各写了三首有名的《贺新郎》,彼此吹嘘之外,还各自遗憾了一阵英雄无用武之地。

  本来准备参加这次英雄会的,还有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后来朱熹临时有事没到。朱熹和辛弃疾也是多年的朋友,因为属于被政府封杀的对象,朱熹死后,朋友学生没有人敢去送葬。只有辛弃疾胆子大,写了祭文前去哭拜,“垂万世名”、“凛凛犹生”什么的一通捧,把朱熹抬得高高的。

  刘过是另外一个叫嚷要打过长江去的角色,这个人字改之,除了姓氏外,名号和金庸大侠笔下的杨过一模一样,很可能金庸就是从他那里转手来的现成名字。当初刘过想见辛弃疾,但自己是无名小子,辛弃疾则是坐镇一方的大员,没有门路见面。

  赶上某天辛弃疾请客,刘过就在门口大喊大叫,辛弃疾把他叫来问能不能写诗,刘过说可以。恰好厨房端上来一盘羊腰子,辛弃疾就让他以羊腰子为题目。因为天冷,刘过请求先喝点酒,喝完之后一挥而就,这羊腰子诗很对辛弃疾的胃口,从此和刘过成了哥们儿。

  这种不拘一格可算是辛弃疾从山东老家带来的革命老区朴实作风。辛弃疾的老婆生病,一个擅长吹笛子的使女在旁边伺候。辛弃疾跟来把脉的大夫说,你要是把我老婆的病看好了,这个漂亮使女就是你的了。那大夫在美女政策激励下,使出浑身本事,真把辛弃疾的老婆治好了。辛弃疾不但把使女奉送,还捎带着赠词一首,大意是说,家里太穷,又没有上医疗保险,只能拿使女当医药费了。

  抱负没法伸展,改搞文学创作

  辛弃疾最出名的当然还是他的词,虽然他最大的心思是民族统一大业,但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很上心,显然觉得这是自己的一大卖点。每次请客吃饭,辛弃疾必定叫歌伎唱自己的词,听到得意的地方就拍着大腿乐,还一个劲地问客人怎么样。

  在镇江写出那首有名的《永遇乐》之后,辛弃疾又特意摆酒请客庆贺新作首发。酒桌上辛弃疾一面让歌伎唱这首新词,一面自己打着拍子。演出完毕,辛弃疾一个个地向评委专家征求意见,人家觉得他是假谦虚,都不肯自讨没趣说什么批评意见。辛弃疾看见大伙都这么懂事,就不太满意,挥着羽毛扇东张西望,盼着有人说点什么。

  岳飞的孙子岳珂也在座,仗着年轻气盛大胆冒了一句:这词脱略古今,牛是够牛了,就是好像典故稍稍多了一点。辛弃疾一听高兴了:你正好说着了我的毛病。散席后辛弃疾每天都在改这首词,连着折腾一个来月,可见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运气的是,辛弃疾没有因为写词发牢骚犯过什么事。他曾经写出了“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样的抱怨,不满溢于言表。皇帝老子看见后很不自在,但始终也没有找他算账,辛弃疾的个人处境也就始终还算不坏。不过仅仅作为一名词家,对辛弃疾来说实在太辜负了平生宏大志向,以至于传说他死后还在不忿。官员谢枋得住在辛弃疾墓旁的寺庙,从黄昏到半夜,一直听见有声音在疾呼呐喊,带着一股不平之气。谢枋得连夜写了祭文,天亮就去拜祭,声音才平息下去。这个传说当然有神话成分,但辛弃疾一生的沉郁,在后人看来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其代表作《十一月四日的风暴》中通过自己的梦想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当我躺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我不为自己哀悼,但我仍然想成为轮台的一名国家驻军。“我晚上躺着听风雨,铁马冰川入梦”,文天祥的《渡海》等。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作品《送陈同福强言》、岳飞的《满江红》这些作品都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生于晋国。早年,他在北方和党怀英一样出名,被称为“新党”。他年轻时参加耿靖起义,抓获并杀害汉奸张安国,回到南宋,并提出了陈占寿的策略《美琴十论》和《九论》。他曾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担任部长,平息了荆南茶商赖文正的情绪,与舆论作斗争,并创建了一支飞虎军来稳定湖南地区。

他不同意执政的温和派,他多次被弹劾,多次起伏不定,最后从山居退休。开西北伐前后,宰相韩玉洲先后利用辛弃疾通知绍兴、镇江,并将其招入朝廷担任枢密大臣。他们都被解雇了。新年第三年(1207年),辛弃疾遗憾去世,享年68岁。宋公皇帝被授予一位年轻的教师,其身后的头衔是“中民”。辛弃疾一生以康复为志向,吹嘘自己的成就,但命运注定,志向难以实现。

他对复辟中原的信念从未动摇,而是把自己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全部激情、关注和担忧都写在了词中。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著名诗人。可以说,自苏东坡开创豪放词风格以来,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了巅峰。辛弃疾的话是激情奔放的。它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如“金铁马,气吞千里如虎”,“不恨古人,我看不见,恨古人,我看不见我疯狂的耳朵”,“在半夜疯狂的歌,悲伤的风,听着叮当声,铁在排列的马之间”等等。辛弃疾的词有很多主题,包括政治、军事、乡愁和乡村生活。

油腻的风格描述了除夕夜的故事。诗人被一个女孩吸引,偷偷地寻找她的情人。他词中细致的风格描绘了夜的繁华,以及寻找她的忧郁和惊喜。在这里,诗人化身为一个软弱而多情的学者,温柔地写下他内心的感受。这首歌也可以说是辛弃疾婉约辞藻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蓦然回首,人影朦胧”已成为千百年来的名句。

辛弃疾出生之际,正值北方疆土被异族蹂躏,他从小就树立了恢复故土的强大志向。大约在辛弃疾十五岁时,他前往燕京参加会试,虽以落榜告终,但也为他提供了进一步侦查北方敌情的机会。在十八岁时,辛弃疾又一次参加了会试,并且借这次机会考察敌情,二十二岁时汇集了二千多人的力量在济南举事,并且与青州耿青起义军合并,归属南宋,辛弃疾在其中任掌书记。因此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人们可能会看到不同于一般词作者的爱国情怀,因为他的创作是在切切实实的血泪基础上构成的,其他诗人在创作时可能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忧或者是对未来的期盼,而在辛弃疾的作品中,有描述因为不能前往战场杀敌报国的宣泄,有因为中原山河不能被收复的失落与悲愤,还塑造了一个个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可以想象那便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希望有一天可以站在战场上保卫自己祖国的疆土,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也正是因为国仇家恨的情怀,才令辛弃疾的创作中增添了一种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悲慨之情,更加让人钦佩的是在他的词作中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爱国情怀。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这样一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从小就怀揣着这样远大的爱国志愿,希望能够成为民族英雄。但是事与愿违,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才俊,却与当时的时代思想潮流相异而郁郁不得志,在后续的二十几年间冷落在荒村野巷,最终蹉跎终老。又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虽然在表面上让人们感受到十分旷达,但是仔细品味,这句词描述的是人到中年一种凄凄惶惶的心态,是一种希望破灭之后产生的绝望,因为在残酷的现实下,他的才华,他的能力并没有人赏识,也许这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宿命吧。

二、品味辛弃疾爱国情怀背后人生隐忧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始终有一种郁郁不平之气,这与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不无关系,换个角度来讲,辛弃疾的志向是成为少年英武的大将军,但是历史却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慷慨悲壮情怀的词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沉痛的感叹以及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悲愤组成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于辛弃疾三十五岁时,这时的他正处于一段黑暗时期,虽然拥有功绩伟业,但是始终处于辅佐他人的位置上,满腔的热血抱负不能实现,所以内心比较复杂,例如此篇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抒发了报国比登天还难的情感,又感慨国家的腐败,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能够理解“我”的人又有谁呢由此可见,此时的辛弃疾正处在一种复杂的矛盾之中,想要国家强大起来,但是又力不从心。

辛弃疾虽然拥有满腔的志向与抱负,但实际上却仕途多舛,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相违背,注定是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深处拥有着对现世的绝望与无奈。其词多引用典据,将历史上的人物比作了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远大抱负,通过历史中的人物都能实现。与前人相比,辛弃疾的幽恨情怀更为强烈,在《鹧鸪天・送人》中,虽然前半阙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这一句却与前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安逸的乡村生活与后半阙未能收复失地的郁郁寡欢形成了衬托,这种在欢乐的氛围中写哀的手法更加衬托了他的失落[5]。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即使长期在带湖、瓢泉归隐,也没有消磨掉他的英雄壮志,泯灭掉他的爱国情怀。虽然有乡村田园词以适意,但也不过是借山水花木以寓怀。但无论词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使读者感到的都是词人那起伏跌宕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忧伤怀抱,所不同的只是比其前期的思想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悲愤而已。

总而言之,在辛弃疾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远大抱负,看到他的壮志难酬,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无法抒发。特别是其浓烈的爱国情怀背后深藏着的不合于时的孤独、不被重用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人之将老的忧虑,这些复杂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明显,给后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如何,辛弃疾确实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是战场上的戎马生涯,还是表达情感上的摧刚为柔,都为后世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爱国词人形象。

壹、作者

一遭逢时乱

1辛弃疾出生时,北宋两个皇帝— 南宋偏安江南,在秦桧等人操纵下,不惜向金人纳贡称臣。但在北方的沦陷区里,爱国的老百姓却不甘屈服,纷纷组成义军抗金,辛弃疾就是在这样动乱的环境中长大的。

2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并起。当时,山东已成为抗金的大本营,其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称为「这时候,辛弃疾22岁,也率众揭竿而起,召集两千多人,起义抗金。后来,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一职,负责文书工作。

二 

捉获义端:义端和尚,喜论兵法,辛弃疾说服他归附耿京。但他意志不坚,偷窃印信叛逃,辛弃疾请命捉拿,亲手处死义端。

2耿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决心归附南宋。不料在辛弃疾完成任务,渡江北返的途中,耿京的部将张安国叛乱,把耿京杀了,向金人投降。辛弃疾亲率五十名骑兵,冒死闯进五万人马的金兵阵营,捉住押回南方处死。

洪迈在稼轩记里对他这种英勇的表现,大为赞叹:「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惜。」

三 

1辛弃疾南归初年,被派往江阴做签判。签判是掌管文书工作的小官。从此展开他四十年的南方生涯。在这四十年里,前二十年(西元一一六二~一六八一年,二十三至四十二岁)是辛弃疾的官场生涯;后二十年(西元一一八二~一二○二年,四十三至六十三岁)是他的退隐生涯。

2辛弃疾所任的官职地位并不高。当时有许多士大夫都替他感到委屈,认为这是「大材小用」,然而,凡是辛弃疾仕履所及之地,不论为时久暂,总有一番建树。

四 

1孝宗干道八年(西元一一七二年),他在短短的半年内,使滁州过去荒陋的面貌大为改观。

2孝宗淳熙六年(西元一一七九年)秋季,编练「飞虎军」。得到皇帝批准之后,他就筹建新营房,招募步兵、马兵,规模相当大。

3淳熙七年(西元一一八○年)冬,辛弃疾由湖南调到江西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这年江西发生严重的旱灾,朝廷调动辛弃疾的诏命明确提出,要他到隆兴府「任责荒政」。

4辛弃疾到任后,就雷厉风行地采取紧急措施,揭示八个大字的文告:「闭粜(出售谷物)者配,强籴(买入谷物)者斩。」

5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固然得到许多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顽固派的忌恨和反对。监察御史王蔺罗织罪名,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淳熙八年(西元一一八一年)十一月,辛弃疾刚被任命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由于王蔺提出弹劾,朝廷不加调查就据以定罪。

五投闲置散

1辛弃疾南归后二十年,过着长期的仕宦生活,各处奔波,很少定居。淳熙八年,他四十二岁,这年初春,他在信州上饶郡城外购买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位于信江上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城北一里多路,有个狭长的湖泊,辛弃疾命名为带湖。湖边有一片空旷的荒地,辛弃疾在稍高的地方建造一座楼房,登楼可以远眺灵山群峰,称之为集山楼。另外还造了几十间平房,房前的低地开辟为稻田。辛弃疾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便把面对稻田的一排平房取名为稼轩,并以稼轩作为自己的别号。

2不久,辛弃疾又在铅山县东北与上饶邻接的期思村旁,建造一所新居。附近有一泓清澈的泉水,辛弃疾根据它的形状,取名为瓢泉。辛弃疾很喜欢这里「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的景色。

3辛弃疾在带湖闲居十年之后,即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春,才又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后改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在任上,辛弃疾创制安库,积钱至五十万缗(一缗为一千文),准备建立新军。但不到两年,谏官又弹劾他。辛弃疾再次回到带湖闲居,后又至瓢泉,闲居八年。

4宋宁宗嘉泰三年(西元一二○三年),获揽政治军事大权的韩侂胄,为提高自身威望,因而起用一些负有时誉的人物,准备对金人展开攻势,想要建立一番功业。辛弃疾在这年之前本是韩侂胄极力排斥的人,这年夏天竟又被他起用为浙江东路的安抚使。嘉泰四年春,辛弃疾被皇帝召见,改命为镇江知府。尽管当时他已是六十五岁的高龄,身体又欠佳,但他仍然响应北伐的号召,再度为国效劳。辛弃疾到职后立即招募一万多名壮丁,建立新军,又派人去侦察金兵的虚实。正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辛弃疾不久前,曾向朝廷建议,把对金用兵的大事交给元老重臣,不料竟受到韩侂胄等人的疑忌不满,他们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辛弃疾降职。嘉泰五年,干脆罢黜辛弃疾,不准他参加北伐大计。

六以词抒愤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起义南归,起初遭到主和派的打击,现在又受主战人物的贬斥,北伐的愿望又付诸流水了。为了宣泄积聚胸中多年的悲愤,他登上镇江北固亭,但见长江滚滚东流,吊古抚今,不禁黯然神伤,一气贯注,写下了两阕豪放的怀古词。一阕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另一阕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⑴南乡子:词牌名。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ㄉㄡㄇㄡˊ):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阕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把自己坎坷不平的遭遇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结合,表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胸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语译

江山千古依旧存在,却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繁华的歌舞楼台、英雄事迹都在风吹雨打中随着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斜照着草树,那平常的巷陌,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住过的地方。回想他那时率兵北伐,将士们骑着装备精良的马匹、拿着削铁如泥的武器,那席卷万里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胡人都赶回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在元嘉年间草率兴兵北伐,想要在狼居胥山筑坛封禅祭天,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北军追兵,仓皇而回。(自我冲入金营杀掉叛将而投奔南宋朝廷以来)四十三年过去了,回望过去的抗敌生涯,还记得当年扬州的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首,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北岸建立的行宫,已成为今日的佛狸祠,只剩一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叫声和祭祀时的鼓声。还有谁会问起我,就像赵王般向左右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ㄒㄧㄢˋ)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6)赢得:剩得,落得。

(7)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8)「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9)佛(ㄅㄧˋ)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10)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11)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最早在刀口上成名,向来以出生入死、刀光剑影为自己本色。不过倒霉的是,他生在一个窝囊的时代,不论豪杰还是庸人,活得全都是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