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蚩尤与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还是各自单独发展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7收藏

炎黄蚩尤与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还是各自单独发展的?,第1张

尧舜禹是炎黄蚩尤的后代,所以他们是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的。

有的人在看完《山海经》一些古籍之后就有了一个疑惑,觉得尧舜禹的生活范围是在南方,而炎黄蚩尤好像是北方的中原地区那这两个是不是可能是并存的一个地区文明呢?其实它们不是并列存在的地区文明,而是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

也就是说。当时河南郑州一代主要是炎黄这两个皇帝的活动区域范围,而他们其他的亲属则是居住在陕西西安那一边,这些资料都是可以考证的。所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炎黄和蚩尤两个都是互为仇敌,当时炎帝是炎帝族的首领,而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在古代的时候,两个部落难免都会有冲突,所以炎帝部落在与蚩尤部落的冲突当中被赶到了河北,在最后,黄帝给炎帝雪中送炭,炎帝得到了黄帝的援助,他两最后一起把蚩尤给杀了。

黄帝这么做也是有他的私心的,因为他想要想要将炎帝的部落给吞并,所以后来黄帝打败炎帝之后就称霸一方了,然后天子地位在他的家族内部就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按照他们的血统来讲,尧是黄帝的玄孙,而舜是黄帝的第七代孙子,禹也是黄帝的玄孙,从而就可以推断出来,舜是尧和禹的玄孙,可能是不是感觉他们的关系有点儿绕呢?那就可以理解为他们有亲戚关系吧。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太博大精深了。

可以这样理解,我具体解释下,楼上说的不完全正确中国人的祖先是不仅仅是炎黄,按照历史说法,炎黄二帝先有阪泉之战,然后又与蚩尤的九黎部以及夸父、三苗二部了涿鹿大战在这里,我们说炎黄二帝的两个部落(一个是有熊,一个有姜)是我们的祖先。但在蚩尤战败后,九黎中的几支(一说夸父部)并入了有熊,而九黎与三苗则退避奔逃了后来这个掺杂了战败俘虏的炎黄二部,联合周围其他部族(约有百支)产生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华夏,又名夏、大夏、诸夏,内有两支为主,据说一为姬姓(黄帝),一位姜姓(炎帝)但实际上撇开名义上的不谈,中国祖先应该确切成为华夏百族(诸夏)才是最为正确的然后华夏演变成了汉族,而现在所谓的中国,则是五十六个民族(现有),兼有历史上消亡的诸多少数民族(就这点上,哪怕一直有家谱的人,也不能说自己祖上没有点少数民族的血统,李唐就是最好说明)所以没法说炎黄是现在所有中国人的祖先……,不过大意上缩略来说,炎黄的确是我国的发源中不可或缺的一段(黄帝出现代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而在此之前……没法说了……)九黎不是部族,而是黎氏九徒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炎黄二帝的历史传说(记载),有很多个说法

1、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南部,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阪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从而归附,从此形成了华夏民族

2、黄帝部落兴起与泰山以西,炎帝部落统治天下末期,因为势力孤微无力号令天下,黄帝为争夺帝位与炎帝战与阪泉,炎帝战败,被流放,炎帝部将蚩尤不服而骑兵反抗,与黄帝战与涿鹿,败死。

后来因为炎帝的威望很高,百姓思念,黄帝召炎帝回朝廷辅政,从而形成以黄帝、炎帝为首华夏联盟。

3、炎帝部落居住在渭河流域农耕,在东进扩张的过程中被当地的蚩尤驱逐去国境,后来因为侵略诸侯被黄帝击败与阪泉,并且与黄帝部落结盟归附,黄帝、炎帝联盟逐渐统一各部,蚩尤不服,与黄帝、炎帝战于涿鹿,败死。

4、炎黄二帝在相互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战于阪泉,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之后,势力扩张。

后来蚩尤入侵炎帝的领地,炎帝不敌,被驱逐到涿鹿,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族与蚩尤联盟战与涿鹿,大败蚩尤81部,擒杀蚩尤(一说俘虏后重用)。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扩展资料: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

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

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

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参考资料:

-炎黄二帝

炎黄: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炎帝,神农氏(有说为神农后人)部落首领的名称,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是中国传说时代(或称上古时代),约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据传出生于烈山,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 华夏: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被认为是华夏族的始祖

亦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五帝之首。他姓公孙(一说为姬姓),名轩辕。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在炎帝神农氏管治后管,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

打败不同的部族

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

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

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 ,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

天上显现大螾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 早前炎帝不敌蚩尤

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失败后

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在阪泉展开决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 据说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

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

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 此外,黄帝当共主的时候

去古未远

人民生活简陋朴素

故黄帝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技术,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他又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迼

如羲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创制律吕,大挠创立甲子,隶首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黄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和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臼,夷牟造矢, 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棠

故有「先蚕」的称号

次妃名蟆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参考: 网址

炎黄: 由于华夏族由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融合而成,所以今日汉族多称自己是炎黄后代。相传虞、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商、周祖先是黄帝之子玄嚣,因此先秦时期的虞夏商周四代均以黄帝为始祖。又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得姓,共有十二个姓,即姬、酉、祁、己、滕等。炎帝的后人也人丁兴旺,所以许多氏族或方国祖先都跟炎黄有关。 华夏: 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等。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后裔,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向炎帝求援。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虽被视为华夏之袓,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并非孤立的,他只是上古时期氏族、部落酋长或共主中的一位。中国古籍向来流传着『三皇』、『五帝』的提法,不过『三皇』、『五帝』的具体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在此只用提一种异说:『三皇』乃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相传尧的末年,洪水泛滥,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而一事无成,而被尧处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继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导的方法,广修沟渠,终于根治了水患,从此成了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称为『大禹』。 传说伏羲氏时官都以龙为名,称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后来的神农氏以火名其官,黄帝以云名其官。这些情况说明,一直到黄帝时,其政权组织都极为简陋,实际上是部落头领议事会。传说,帝颛顼时设五行之官,以及负责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负责治民的北正之官,这才有了政权组织的雏形。帝尧时,传说已有三公六卿百执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诸侯的四岳,以及州、师、都、邑、里、朋、邻的各级地方组织划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长官。帝舜时,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中朝职官。显然,尧、舜时职官体制的传说,有许多后人附加的内容。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尧、舜当时已经有相对成形的职官体制。 从考古的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生荒耕作时期,进入锄耕阶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任浓官,是最早种稷的人。 伏羲氏在书契的传说,表明在五千年前,图像已经由逼真向线条化演变,并有表意文字。黄帝时的苍颉对文字予以改进,出现了假借字。 五六千年前,先民已经开始以葛、蚕丝制成衣服。(丝绸受欢迎的程度历久不衰,中外闻名。)在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科学发展有: 天文学是中华文明史上发达极早的知识部门之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农业的生产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仅从为了确定季节这一点来看,人们就已经绝对地需要天文学。

参考:

炎黄蚩尤与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还是各自单独发展的?

尧舜禹是炎黄蚩尤的后代,所以他们是同属一个文明传承体系的。有的人在看完《山海经》一些古籍之后就有了一个疑惑,觉得尧舜禹的生活范围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