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梦泽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7收藏

关于云梦泽的故事,第1张

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

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章华台,即位于这一三角洲江陵以东百里处。

又《左传》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国故城,则在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今洪湖县东北新滩口附近。

“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这东西两大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

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

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

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

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

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

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

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

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

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县迁到了沔南(治今沔阳县西)。

接着西晋分华容县东南境增设监利县(治今县北)。

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即今沔阳县城关附近增设惠怀县。

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汉阳县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

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

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

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

马骨湖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

周廻一十五里”。

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

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夏,商时代,今洪湖市境域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的地域(见《战国策。楚一》)。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确立宗法制,分封诸侯,洪湖市境域为州国地域,州国都城在今洪湖市境内的黄蓬山同(《辞海》载:“州,古国名,偃姓,在今湖北洪湖东北”。《湖北通志》载:“州国故城在今黄蓬山”。洪湖市雷家墩发掘的西周墓葬,可资上述佐证)。

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灭州国,遂为楚国地域(见《春秋左传》)。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楚国郢都(今江陵县郢城),秦昭襄王在郢(城)建置南郡,辖竟陵(今天门市)、洞庭一带,洪湖市境域属南郡地域(见《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第二年,楚国夺回秦国占领的江旁十五邑,今洪湖市境域又属楚国地域。至公元前262年,楚国势力已弱,被迫将沿江一带的地区割让予秦,以便求和,今洪湖市境域又属南郡地域。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仍属南郡地域。(见《后汉书。郡国四》)。洪湖市螺山镇出土的古钱币秦半两可资佐证。

公元前206年,巩羽入关,大封诸侯王,改秦置南郡为临江国(见《汉书·高帝本纪》),今洪湖市境域属临江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不仅恢复了南郡建制名称,而且在洪湖市境域设置州陵县,县治在洪湖市黄蓬山。此乃洪湖市境域建县之开始(《汉书。地理志》载:“荆州南郡领县十八有州陵”,“州陵县辖域:北为云杜,西为华容,东为沙羡,南临大江”(《湖北省建制沿革》潘新藻修)。汉景帝在位期间,曾一度将南郡复名为临江国,为时有7年。

公元9年,王莽代汉,改南郡为南顺郡,改州陵县为江夏县(见《楚汉诸侯疆域志》),县治在今洪湖市新滩镇附近(《湖北舆地记》载:“江水自复兴洲南头东北流十四里出洲尾,又东北流八里,江北为沔阳、汉阳交界处,《水经注》谓江水东迳州陵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恢复西汉郡县原名(见《后汉书,郡国四》)。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向南进攻驻荆州的刘表,同年8月,刘表病故,其子刘琮投降曹操,魏武帝尽得荆州辖区(见《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于是,今洪湖市境域始属魏地。事后,曹操继续挥师南进,在嘉鱼赤壁一带与孙权、刘备的联军相遇。初战失利,曹操便把军队撤往长江北岸今洪湖市的乌林一带,与驻赤壁的孙、刘联军隔江相峙。同年10月,东吴用计,火烧曹军营垒。可叹20余万(号称80万)的曹军竟被5万余人的孙、刘联军打得惨败,曹操只得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江陵(见《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昔日金戈铁马,两军麈战的古战场早已被荒草泥沙所掩埋,但一睹乌林出土的青铜马镫、青铜古剑、戈、矛、铁箭镞等文物,再到乌林寨、曹操湾、万人坑、白骨塌、红血巷、放马场、鲁公台等处一游,望着滔滔江水,则令人不禁遥想当年两军死战、烈火冲天、人喊马嘶、折戟沉沙,血流成河的情景。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一时消灭不了孙、刘,开始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于是主动放弃了江陵。公元209年12月,刘备向孙权借得南郡(荆州),且有借无还,今洪湖市境域始属蜀国。公元219年10月,东吴将领吕蒙袭杀江陵守将关羽,把刘备的势力完全逐出荆州,今洪湖市境域始属东吴辖区(见《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后曾一度撤销州陵县(见《三国志,吴书》)。

公元280年3月,吴国灭亡,西晋武帝重置州陵县,仍属南郡(见《读史方舆纪要》)。公元305年,因四川战乱,惠帝司马衷将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各割出部分地域,建立丰都县,并且将这4县置为侨置成都郡(见《东晋南北朝舆地表》)。第二年10月,成都王颖被杀。后4县归属不定。公元314年,愍帝司马邺撤销丰都县,将华容、州陵、监利3县划还南郡(见《晋书。地理志》)。

公元316年11月,刘曜率兵围长安,愍帝司马邺出城投降,西晋灭亡,南郡始属东晋司马睿的统治范围(见《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公元417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安帝司马德宗于州陵西北境建置惠怀县,隶属江夏郡(见《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刘骏将南郡的州陵、监利两县划归郢州的巴陵郡(治所为现在的岳阳市)。公元468年,明帝刘或废除绥安县,将其辖区并入州陵(见《宋书·州郡志》)。公元503年,南朝齐梁武帝萧衍在州陵县设置州城郡,仅辖州陵一县(见《补梁疆域志》)。时至公元551年,北朝西魏文帝宝炬撤销州陵、惠怀二县,设置建兴县,县治设在今仙桃市沔城,隶属荆州的沔阳郡(见《西魏书三》、《辞海》)。公元561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废除沔阳郡,设置复州,治所在沔城。公元563年,又恢复沔阳郡名,且将营阳、州城二郡撤销,划归建兴县(见《东晋南北朝舆地表》)。

公元581年2月,杨坚称帝,建国号为隋。北周灭亡。同年,隋文帝杨坚废除郡置,将复州治所迁设于竟陵(今天门市),建兴县仍属复州(见《隋志》)。公元603年,将复州治所迁还建兴(见《历代地理沿革表》)。公元607年,隋炀帝将建兴县改名沔阳县;又废除复州名,设置沔阳郡,治所在沔城(见《隋书·地理志》)。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废郡复州。于是,沔阳郡又名复州。治所又迁竟陵(今天门市),隶属山南道(见《舆地纪胜》)。公元633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复州治所又迁至沔阳县(见《无和郡县志》)。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复州为竟陵郡,隶属山南东道(见《唐书·地理志》)。公元758年,唐肃宗李亨又改竟陵郡为复州(见《太平寰宇记》)。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将复州治所又迁至竟陵(今天门市),沔阳县仍然隶属复州(见《唐书·地理志》)。

公元907年3月,朱全忠篡夺唐朝政权,废除唐哀帝而自立国号为梁,史称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同年,后梁太祖朱晃(即朱全忠,原名朱温,唐未农民起义军叛将)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今湖北江陵),将复州改属荆南。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消灭后梁。第二年,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十国中最弱小的一国)。至公元927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改复州隶属于襄州(在今襄樊市)之时,沔阳县依旧隶属复州(见《旧五代史》)。公元940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改复州为直隶防御州,直属中央政府所辖(见《五代史。职方考》)。后汉,后周均为如此(见《舆地纪胜》)。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的禁军统帅—殿前起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公元963年,北宋出兵灭掉南平(南平王都江陵)与湖南等地(见《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宋太祖恢复复州名称,并将其划归荆湖北路所辖(见《宋史·地理志》)。路治在湖北江陵。公元965年,北宋政府为了便于开垦和管理今洪湖市境域一带新形成的陆区农业生产,将设在今洪湖市境域内的“白沙征科巡院”升置为玉沙县。县治设在今洪湖市乌林镇胡家洲村附近(旧名:沙坝子)。

全镇共有粮棉油种植面积62万亩。品种优质率达100%,其中优质棉2万亩,优质稻2万亩,优质油菜22万亩。该镇依托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企业。全镇共有粮棉加工企业13家,棉花加工企业8家,油料加工企业2家,木材加工企业8家。

洪湖银鲫

该镇瞄准市场和消费需求,狠抓精品,优质、无公害水产板块建设,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种。

优质水产养殖面积 45万亩,其中后湖集中连片精养面积4万亩,银鲫专养35万亩,鳜鱼、 泥鳅、 黄鳝、 河蟹名优套养1万亩。

2004年,该镇后湖4万亩水产养殖板块被省农业厅定为 “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其出产的银鲫获国家 “绿色产品” 认证,打造成 “洪湖银鲫” 品牌,年水产品总量4万余吨,银鲫2万吨,成为 武汉 “活鲜鱼缸”,产品运销 湖南、 河南、 江西、 河北、 江苏等省市。

千年古镇

作为长江边的千年古镇,自1988年,龙口镇立足镇情,抢抓机遇,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道路,制定实施 “结构调整” 、 “水产富镇” 、 “工业强镇” 、 “招商活镇”发展战略,致力于拓展为江畔明星乡镇。镇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2006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3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00元。

二、一日(昼夜)游线路推荐:

1、上午八时自武汉出发,上京港澳高速汉南洪湖出口,转武监高速,行驶35公里在新滩镇转103省道,行驶42公里在吕蒙口转329省道,行驶4公里约九时半到龙口镇傍湖村十三沟。  2、在傍湖村十三沟参观著名的人民诗人“丁力纪念阁”,瞻仰丁力诗歌遗物和臧克家、公木、邹荻帆、胡牧等写的唁文悼诗,拜访诗人故居和故友。  3、离开十三沟后继续沿329省道前行4公里到龙口镇。游览龙口镇老街,观看磨豆腐、打糍粑等传统项目;听龙口人说古汉语活化石龙口方言,最好录音一段,现代信息交流发展太快,龙口方言早晚要被同化;在龙口镇镇标前留影;然后步行至长江边,凭吊诸葛亮草船借箭、吕蒙白衣渡江、黄盖诈降火烧赤壁开始进入决战状态出发地。幸运的话可能在江滩上能拾捡到赤壁之战时遗留的被泥沙冲刷下来的锈蚀箭头,在江中看见随波嬉戏的白鳍豚,这里是白鳍豚保护区中心地段。  4、中午建议在龙口镇新街吊锅狗肉坊吃传统龙口大餐,肉糕、酸炸必须品尝,吊锅狗肉嘛,是新特色,自己定夺。时令巧的话,推荐点藕沾、芦蒿汤。午餐后可以在街上采购龙口土特产,鸡蛋糕、麻花很有特点。  5、下午前往镇郊的堤街游览心源故里,浏览清末金石文字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刘心源、著名药学家刘绍光生平事迹、故居、遗物,端详先贤书法作品。推荐在团鱼洲、曲尺拐四处转转,感受感受仙气。机遇好的话,可能在一些农家能见到刘心源墨宝真迹,也许意想不到的价格就能得到,但绝不可做违心交易哦。  6、出心源故里后,不到二公里,就是神秘的龙潭水怪现身地双潭村。到双潭后先绕潭一圈体验一下诡异的气氛,然后找个潭边农家商谈食宿事宜。村里没有开发旅游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没有旅店和饭馆。村民很朴实,一般一个人交30到50元就可管晚餐和住宿。当然,他家吃啥你就跟着吃啥,因你他们多会加一两道好菜的,住的是他们子女外出务工空下的床铺,会给你洗干净的床单被褥的。但是上厕所要有思想准备,农村嘛,这个你懂的。晚上一定要到双潭边静静地坐着,数星星,看月亮,也许不知不觉中,潭中会有萤火虫一样的绿光冒出来,不要惊慌,更不要向水里投石头泥块,当地人能做到,相信你也能。呵呵,激动之后,仔细看,也许就是萤火虫。可是,没看见水怪又有什么关系,你看的是龙口八景之一的双坛湛月。  7、第二天早晨可以启程回龙口街上吃特色小吃,推荐吃炸糍粑、面窝,喝甜酒。然后奔三国古战场赤壁,只有23公里路。中途经过辛亥革命元老杨时杰、蔡汉卿故里,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  (友情提示:到龙口旅游,必须提前做好功课,至少通读下面的《龙口镇文化旅游向导》一遍)  目 录

  三、龙口镇地理位置  1、龙口镇位于中国中部偏东南的湖北省南部,江汉平原南边,长江的扬子江段北岸岸边。  2、自驾车里程:东北方向距武汉市90公里;西南方向距赤壁古战场21公里(从长江南岸行驶8公里)、洪湖市城区39公里、洪湖湖区45公里、岳阳市岳阳楼110公里;荆州古城159公里。  3、龙口交通便捷,地理位置独特,远古时为古云梦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曹操,吴将鲁肃、吕蒙,农民起义将领黄巢,皆在此屯兵拒敌。现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美称的白鳍豚保护区中心位置;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活化石扬子鳄自然栖息地。  注:地图正中心长江北岸为龙口镇  四、龙口镇历史沿革、名称由来  1、历史沿革:龙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龙口为楚云梦州国地,归南郡州国;两汉至南朝梁太监元年(公元503年)为州陵县境,次年划归沔阳县;崇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隶玉沙县;崇禧崇六年(公元1073年)以官堤为界,南属嘉鱼县,北为沔阳县;此后直至1951年6月,国家政务院批准增设洪湖县,龙口镇划入洪湖。  2、名称由来:龙口古称练口,北魏郦道无所注《水经注》中有练口记载推之,迄今已有1450余年。明历进士袁中道在《由集市全汉口小河中作》诗云:“日暮黑云去、且依龙口住”,据此,龙口正名已逾四百载。  五、龙口镇风景名胜  龙口自然风光旖旎,南临长江、北依内荆河、西引洪湖、东接四湖干渠,具水乡特色,蕴名州古刹。  有八大景点:玉沙古迹、华严古刹、吕蒙古渡、心源故里、宝树神庵、流击龟头、龙津浴日、双坛湛月。  (待补充)  六、龙口镇名人  1、刘心源  刘心源(1848—1917),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洪湖市龙口镇人,字亚甫,号幼丹、夔叟、龙江先生,光绪二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江西道、广东道、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河南副主考,夔州府、成都府知府,累官至广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二品顶戴,爵封荣禄大夫。清朝末年,刘心源拒绝督剿广西发生农民起义,被朝廷除名。辛亥革命前夕,领导湖北保路运动,任湖北铁路协会会长。武昌首义成功后,任湖北省临时议会议长、湖北省第一任省长。  刘心源在仕途坎坷时,将兴趣爱好集中在金石文字研究上,著有《古文审》、《古音》、《三代六书存》、《通鉴系注》、《凡诲篇》、《海书》、《孙子事证》、《楚辞笺注》、《广西兵事》、《乐石文述》、《吉金文述》、《石文审》等考证“古文” 的作品和各种游记120余卷,开创了古汉字研究一代新风。时人谓其书曰“集古文之大成”,乃“古文字数千年之绝学”。日本国曾予以再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及英、法、日等国图书馆均有收藏,海内外汉学家都将其当作研究古汉字的工具书。郭沫若同文友们展开学述争论时,遇到难于下结论的问题,就干脆说:“按,当从刘心源所释。”鲁迅也多次托人求购刘心源的著作。郭沫若、王国维、章太炎、黄侃、顾颉刚等一大批近现代学著皆师承其学。  刘心源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对籀、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书法都了如指掌,可信手而书。而且从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字体,很受当时人欢迎。《清代书风》一书评价刘心源的书法达到了“潇洒飘逸,而又放而不肆,纵而不粗的极高境界。”他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请他题字。至今许多山川名胜之地仍用石刻形式保存着他的墨宝。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峡夔门峭壁上硕大的 “夔门”和瞿塘峡的“瞿塘”题刻二方、成都驷马桥篆刻《驷马桥记》、都江堰伏龙观隶书《离堆》刻石、武侯祠篆书《出师表》刻石,桂林叠彩山风洞北口的篆书《来风》刻石,以及四川眉山苏公祠和广西龙隐洞等地刘心源所书书法碑等等。  刘心源传  出生于“倒撮箕口”  刘心源出生于龙口镇腾云洲曲尺怪村。起初,该村座北朝南,未曾命名。雍政时期,秀才刘灌山在村西头横着做了一幢房子,使这个村子形成一个拐把子,地形像鲁班师傅用的曲尺。当地居民的住房名叫肆瓦楼,中间是天井,前面建门楼,两边有厢房,后面是正房,正房高于厢房,厢房高于门楼,外形像撮箕,撮箕口朝外,含财富往家里扒之意。刘灌山却将房子的高低次序全部颠倒,修成一个倒置的撮箕形,人们称其为“倒撮箕口”。后来,刘灌山做过县令,因为替老百姓说话,常遭人暗算,家乡人曾多次贴钱贴米救他。有人就据此弄出一首歌谣来:“你像曲尺拐,我喊曲尺怪。撮箕口,朝里开,做官没发财,还吃里扒外!”从此曲尺怪的村名就传开了。  刘灌山是刘心源的伯高祖。心源的父亲号丹峰先生,是个廪生,母亲叫金灵芝。道光二十八年,丹峰先生的住房被洪水冲垮,全家人借住在“倒撮箕口”里。夏历八月初七日早晨,刘心源就出生在“倒撮箕口”里。刘心源出生时皮肤较黑,丹峰先生给他取了个乳名“三黑子”。村里的人半耕半渔,爱讲些鱼精獭怪之类的故事,把三黑子说成是黑鱼精投胎,塑造出《黑鱼精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讲道:“话说那宋朝的包公因为同儿子怄气,误睡了铁棺材,千方百计出不来,这世上从此没有清官。贪官们闹得污泥浊水淹了包公墓。包公急了,变成一条黑鱼。那黑鱼牙齿锋利脑壳硬,咬掉铜铆钉,拱开铁棺材,腾云驾雾到了曲尺怪,见‘倒撮箕口’是个出清官的好地方,就乘机投了胎。”这故事表达了乡亲们希望清官降世的愿望。后来,刘心源不负乡亲,果然成为一位廉吏。  金鲤下凡  关于刘心源的出世,另有说法是龙口镇有个团鱼洲,洲上有个村子名叫曲尺拐。这曲尺拐过去一面是水,三面被大片芦苇包围着。好多人都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这天清早,在村东农民刘正钧一间茅屋里,接生婆正在为正钧妻接生,谁知一个时辰过去了,婴儿还没临盆。又一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没得动静,只听见孕妇痛苦的喊声,一家老小卜分着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 雷鸣雨大,行人稀少,只听见一声巨响,一道刺眼的红光从水巾冲起围着茅屋转了两圈后,变成一条大红的鲤鱼钻进茅屋,扑到孕妇身上不见了。半个时辰后,产妇生下了一个男伢,全家老小喜欢得不得了。接生婆抱着伢儿左看右看,突然大声说:“这伢儿两耳都有一根三寸长的黑须,只怕是仙鲤下凡投胎哟 ! ”伢儿的父亲刘正钧听了,也觉得接生婆说得有理,因这伢排行第三,当即为伢儿取了乳名叫“三黑”。后改学名刘心源。  被誉为龙江才子  刘灌山外出为官之后,其后裔将倒撮箕口的房子捐给了村里。村民们觉得“吃里扒外”有点不雅,就想:“既然这屋子发外不发内,何不用来办一所学校,让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去呢?”就在倒撮箕口里办起了学堂。果然人才辈出,爱因斯坦的得意门生刘绍光、“中国桐油大王”刘瑚、著名铁路桥梁专家刘琼、儿童教育家刘绍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皆从这里走出去,至今在国内外有高级职称的达30余人,曲尺怪由此成为江汉名村。当年,刘心源的家与倒撮箕口屋挨着屋,学步后总爱在倒撮箕口门前玩耍。他的堂兄小酉先生在里面执教。一天,心源歪着脑袋看那学堂里:小酉先生严肃地坐着,一名学生站在小酉先生桌前,面对墙壁背《伐檀》。那学生背到“置之河之干兮”时,可能是老师讲课时他分了神,没记住“干”字的古音,此时要一字一名地背,便露了馅。只见那学生伢摇着脑袋“置之河之啦哪呀,置之河之啦哪呀”,不时地扭头偷看小酉先生,想乘先生不注意时混过去,而小酉先生的眼睛又一直盯着那学生。刘心源看到眼里,暗自好笑。待那学生伢再背到“置之河之”时,心源忍不住一声大叫:“岸兮!”这一叫不打紧,立刻满堂哑然,四座凝神。小酉先生将心源抱进学堂,当着学生的面要他背古诗。心源当时只有两岁半,竟一连背了13首。从此,人们便众口一词地说心源是个才子,喊他“才伢”。他12岁参加县试,初试便取得第一名,因他的家乡老龙口至嘉鱼县城“龙潭山”江段古称龙江,人们便称呼他“龙江才子”。  家里有“一车二船”  刘心源幼年丧父,父亲丹峰先生为人耿直,仗义疏财,撒手而去后,家徒四壁,留给母亲金灵芝四个未成年的孩子。

姓陈的历史名人有陈胜、陈友谅、陈子昂、陈寿、陈霸先。

1、陈胜

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联合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他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陈胜的起义虽然最终兵败身亡,但刘邦称帝后将其追谥为隐王。陈胜的历史名人有陈胜吴广起义,他是张楚政权和农民起义的发起和建立者之一。

2、陈友谅

陈友谅是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也是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他在沔阳府玉沙县宝成乡石板里陈家湾(今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洪湖口)出生。陈友谅在十九年九月杀掉天完将领赵普胜后,杀掉徐寿辉左右部属,并自立汉王。

3、陈子昂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创作了多部作品,如《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感遇诗三十八首》等。他在684年因中进士而入朝为官,两度从军边塞,最终因武三思的构陷而冤死在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陈寿

陈寿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在蜀汉时期,他担任朝中的著作郎、长广太守等职位,还创作了《三国志》这部纪传体史学巨著。陈寿的贡献在于他对《三国志》的创作和整理,使得这部史学巨著成为了后世研究的经典之作。

5、陈霸先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掌握了军国大事,并加官进爵。557年受禅称帝,统治期间为三年。陈霸先在南梁时期是南梁的大将,和王僧辩一起撑起了南梁的半壁江山。

南北朝时期(420-581)

南宋、南齐朝,沔城地属郢州竟陵郡、云杜县。

梁朝,天监二年(503)置沔阳郡,领云杜县,沔城地属云杜县。

西魏朝,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废云杜县,置建兴县,县治设沔城。从此,沔城作为政治地名载入史册、志书。

北周朝,地方行政分州、郡、县三级设置。武帝保定元年(561),置复州(相当后来的行省)沔阳郡(相当后来的府)建兴县,州、郡、县同城,历时20年。

隋朝(581-618)地方行政简为州(郡)县两级,州(郡)相当行省。文帝开皇元年(581)复州州治竟陵(今天门市),领建兴县,县治沔城。文帝仁寿三年(603)改复州为沔阳郡,改建兴县为沔阳县,郡、县同城。这一行政设置直至唐武德五年(622),历时20年。

唐朝(618-907)地方行政分道、州、县三级设置。高祖武德五年,废郡改州,沔阳郡改名复州,属山南道,州治移竟陵,领沔阳县,县治沔城。贞观七年(633)复州州治复迁沔阳,州、县同城。天宝元年(742)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竟陵郡为复州,治所一直设沔城。宝应元年(762)州治又迁竟陵,沔阳县治仍设沔城。从贞观七年到应宝七年,州、县同治沔城,历时130年。

五代时期(907-960)后梁,后唐朝,地方行政设置,沿袭唐朝。复州州治迁竟陵,沔阳县治沔城。

后晋、后汉、后周朝(940-960)地方行政简为两级

宋朝(960-1279)北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县三级设置。太祖建隆元年(960),复州州治竟陵,沔阳县治沔城。乾德三年(965),改复州为江陵府,废沔阳县,置玉沙县,县治迁今洪湖市(新堤),沔阳县降为沔阳镇。至道貌岸然光三年(977)复改江陵府为复州。熙宁六年(1073)又改复州为江陵府,废玉沙县,置监利县,县治迁今监利城,沔阳仍为镇。元佑元年(1086)又改江陵府为复州,复置玉沙县,县治今洪湖市(新堤),沔阳仍为镇。南宋,地方行政设置未变动。理宗端平三年(1236),复州州治从竟陵再迁沔城,玉沙县治从新堤迁回沔城。从北宋乾德三年至南宋端平三年,沔城降为县以下行政机关——镇,达270年之久。

元朝(1279-1368)地方行政分行省、府、县三级设置。至元十二年(1275)改复州为复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县名仍为玉沙县。(路)府、县同治沔城。

明朝(1368-1644)地方行政分(行省)布政司、府、州三级设置。洪武九年(1376)改沔阳府为沔阳州,并玉沙县,州治沔城。从南宋端平三年至洪武九年,府、县同城141年。洪武九年至嘉靖十年(1531)沔阳为直隶州,相当府,历时155年。嘉靖十年以后,沔阳降为散州,属承天府。州治一直设沔城。

清朝(1644-1911)地方行政设置沿袭明制。乾隆二十八年(1763),沔阳州改属汉阳府,州治仍设沔城,直至帝制被推翻,创建民国。

民国时期(1912-1949)地方行政分行省、专区、县三级设置。民国元年(1912)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21年(1932)沔阳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5年(1936)沔阳县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县治一直设沔城。抗日时期(1941-1945),县治外迁。抗日胜利,34年十二月(1946年1月),县政府迁回沔城,直至1947年底沔城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行政分行省、专区、县三级设置。1949年8月,沔阳县人民政府从彭场迁回沔城。沔阳县属沔阳专区。1951年6月沔阳专区撤销,改属荆州专区。同时沔阳县一分为二,东荆河南为洪湖县,县治新堤;东荆河北为沔阳县,县治仍设沔城。1952年4月沔阳县北迁治仙桃。从此结束了沔城作为县治的历史。

1951年6月,设置第十区,即城关区,1955年10月,十区撤销。在成立十区时,同时成立城关乡,十区撤销后,城关乡改通海口区。至此,沔城降为区以下行政机关驻地。

1984年11月,沔城升格为县辖镇。

1987年5月,经湖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沔城回族镇。

汴梁路:上。金南京路总管开封府。元因之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汴梁路。

录事司:初为警巡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录事司。

开封县:下,倚郭[城东偏]。

祥符县:下,倚郭[城西偏]。

中牟县:下。

原武县:下。金属郑州,金末改属延州。元初改属府,后复改属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属南京路。

鄢陵县:中。

荥泽县:下。金属郑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

封丘县:中。元初自新城复徙治故城。

扶沟县:下。

阳武县:下。金末改属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属南京路。

杞 县:中。元初徙治北二里黄河北岸新城。

延津县:下。金末升延州。至元九年(1272)复降延津县,复属南京路。

兰阳县:下。金属东明县,金末析东明县六乡于旧东明城置兰阳县,属曹州。至元初年改属南京路。

通许县:下。

尉氏县:下。

太康县:下。金泰康县。元更名太康县。

洧川县:下。

陈留县:下。

郑 州:下。

管城县: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县。

荥阳县:下。

汜水县:下。

河阴县:下。

许 州:下。

长社县:下,倚郭。

长葛县:下。

郾城县:下。

襄城县:下。

临颍县:下。

陈 州:下。

宛丘县:下,倚郭。

西华县:下。

商水县:下。

南顿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县,延佑二年(1315)于商水镇复置南顿县。

项城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县,至大元年(1308)复置项城县。

钧 州:下。

阳翟县:下,倚郭。

新郑县:下。

密 县:下。金属郑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钧州。

睢 州:下。

襄邑县:下,倚郭。

考城县:下。

仪封县:下。元初析东明县于通明堡置仪封县,改属睢州。

柘城县:下。

河南府路(河南路):。金河南府属南京路,金末升中京金昌府。元初升河南府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裁洛阳嵩县宣慰司,[其写尉司及嵩县(析洛阳县置)设立年限待考]。

录事司:

洛阳县:,倚郭。

宜阳县:下。

永宁县:下。金属嵩州。元改属河南府路。

登封县:下。

巩 县:下。

孟津县:下。

新安县:。

偃师县:下。

芝田县:金永安县,金末更名。元初省入巩县、偃师县,县城为巩县芝田镇。

福昌县:金属嵩州。元初改属路,后省入宜阳县。

长水县:金属嵩州。元省入永宁县。

陕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河南府路。

陕 县:下,倚郭。

灵宝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陕县,后复置灵宝县。有虢略巡司。

阌乡县:下。

渑池县:下。金属河南府,金末升韶州。至元三年(1266)省司候司,八年(1271)复降渑池县,改属陕州。

湖城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阌乡县。

虢 州:金倚郭虢略县,属京兆府路。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八年(1271)省州入虢略县,徙治灵宝,同

年省县入灵宝县,以故治为虢略巡司。

朱阳县:金属虢州。至元八年(1271)省入灵宝县。

南阳府:金末于南阳县置申州。至元八年(1271)升南阳府,直属行省,二十五年(1288)改属汴梁路,后直属行省。

南阳县:下,倚郭。金属邓州,金末改属申州为倚郭。有三鸦巡司。

镇平县:下。金末于阳管镇置镇平县。

邓 州: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穰 县:下,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录事司入县。

内乡县:下。大德年间徙治渚阳镇。

新野县:下。元初析穰县于新野镇置新野县。

淅川县:金末置淅川县。元初省入内乡县。

顺阳县:金末析穰县于顺阳镇置顺阳县。至元二年(1265)初省入内乡县。

唐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泌阳县:下,倚郭。元初省入唐州,至元九年(1272)复置泌阳县。

湖阳县:金末省县。元初复置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比阳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桐柏县:金末省县。元初复置县,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阳县。

嵩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

本 辖:金伊阳县,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嵩州。

卢氏县:金属虢州。至元二年(1265)改属南京路,八年(1271)改属南阳府,十一年(1274)改属嵩州。

汝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南阳府。

梁 县:下,倚郭。

鲁山县:下。

郏 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县,后复置郏县。

宝丰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县。

裕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改属南阳府。

方城县:下,倚郭。

叶 县:下。元初于县置行随州,并置昆阳县属随州;至元三年(1266)州县省入叶县。

舞阳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叶县,后复置舞阳县。

汝宁府:金蔡州属南京路。至元七年(1270)因之,三十年(1293)升汝宁府,直属行省。

汝阳县:下,倚郭。元初省,后复置汝阳县。

上蔡县:下。

西平县:下。

确山县:下。

遂平县:下。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阳县,三十年(1293)复置遂平县。

平舆县: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阳县。

颍 州:下。金属南京路。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本 辖:金汝阴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录事司省入颍州。

太和县:下。金泰和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泰和县;大德八年(1304)更名太和县,徙今治。

沈丘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沈丘县。

颍上县:下。金末改属寿州。元初复属颍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复置颍上县。

息 州:下。金属南京路。元中统三年(1262)省,四年(1263)复置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本 辖:金新息县,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新蔡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复置新蔡县。

真阳县: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复置真阳县。

褒信县: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光 州: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湖广行省,三十年(1293)

改属汝宁府。

定城县:,倚郭。

固始县:下。宋末徙治无常,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故治。

光山县:下。宋末县废,至元十二年(1275)于故治复立光山县。

信阳州:宋属荆湖北路,宋末兵乱地荒。至元十四年(1277)改立信阳府,十五年复降信阳州,改属湖广行省;二

十年(1283)徙治罗山县,二十九年(1292)直属河南江北行省,三十年(1293)改属汝宁府。

罗山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县,为倚郭;而县徙治西南(罗山新县)。

信阳县:。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县徙治罗山县,去倚郭名目。

归德府:金属南京路,金亡属宋。元初归附,至元八年(1271)直属行省。

睢阳县:下,倚郭。金亡归宋,更名宋城县。元复更名睢阳县。

永城县:下。金属亳州,金末升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降永城县,改属归德府。

下邑县:下。金末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属归德府,寻省,八年(1271)复置下邑县。

宁陵县:下。元初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复属归德府。

谷熟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睢阳县。

酇 县:金属亳州,金末改属永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永州。

武安州:下。金徐州属山东西路,金末改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初归附,至元二年(1265)定为下州,八年(1271)

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升徐州路,十二年(1352)改属淮南江北行省,十三年(1353)降武安州,徙治

奎山下,复属归德府。

本 辖:金彭城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徐州。

萧 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十二年(1275)复置萧县。

永固县:金彭城县厥堌镇,金末升永固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萧县。

宿 州:中。金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初省,中统三年(1262)复置,至元八年(1271)改属归德府;至正八年

(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

本 辖:金符离县,倚郭。至元二年(1265)与司候司省入宿州。

灵壁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四年(1267)其地改属泗州,十七年(1280)复置灵壁县,复改属宿州。

临涣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蕲 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邳 州:下。金属山东西路,金末改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初省,中统三年(1262)复置,至元八年(1271)改属

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属徐州路,十三年(1353)复属归德府。

下邳县:下,倚郭。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下邳县。

宿迁县:下。金末省。元初仍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宿迁县,改属淮安路,十五年(1278)复属邳州。

睢宁县:下。金末以宿迁县古城置县,改属泗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睢宁县,改属淮安路,

十五年(1278)复属邳州。

亳 州:下。金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宪宗二年(1252)一度属归德府,至元八年(1271)复属归德府。

谯 县:下,倚郭。

鹿邑县:下。至元二年(1265)徙治故卫真县。

城父县: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谯县,后复置城父县。

卫真县:至元二年(1265)省入鹿邑县。

襄阳路:下。宋襄阳府为京西南路治。至元十年(1273)归附,十一年(1274)升襄阳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

改置襄阳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

襄阳县:下,倚郭。宋末兵乱废,至元十四年(1277)复置襄阳县。

南漳县:下。

宜城县:下。

谷城县:下。

光化县:下。宋光化军治乾德县,属京西南路。元初省光化军入县,并更名光化县;至元十三年(1276)改属南

阳府,十九年(1282)改属襄阳路。

枣阳县:下。宋枣阳军兼县,仍属随州①。元初仍为枣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南阳府,十九年(1282)改

属襄阳路。

邓城县:元初省入襄阳县。

均 州:下。宋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改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1282)复属襄阳路。

武当县:下,倚郭。宋末兵乱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

郧 县:下。宋郧乡县。兵乱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更名郧县。

上津县:宋属金州。中统二年(1251)省入郧县为上津镇。

房 州:下。宋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九年(1282)仍属襄阳路。

房陵县:下,倚郭。

竹山县:下。

蕲州路:下。宋蕲州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设淮西宣抚司,十四年(1277)升蕲州路,十八年(1281)

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荆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属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属

行省;至正十二年(1354)改属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蕲州府。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蕲春县:中,倚郭。

蕲水县:中。

广济县:中。宋末兵乱徙治大江中洲。元归附后徙故治。

黄梅县:中。宋末兵乱侨治江中洲。元徙故治。

罗田县:下。宋末兵乱废县。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罗田县,大德年间徙治官渡沙。

黄州路:下。宋黄州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四年(1277)升黄州路;十八年(1281)为黄蕲州宣慰司

治,二十三年(1286)废司,直属荆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属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属行省;

至正十二年(1354)改属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黄州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

黄冈县:中,倚郭。

黄陂县:下。宋末兵乱侨治鄂州青山镇。元归附后徙故治。

麻城县:下。宋末兵乱徙治什子山。元归附后徙故治。

庐州路:上。宋庐州为淮南西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淮西总管府,十四年(1277)升庐州路。至正二十

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庐州府。

录事司:

合肥县:上,倚郭。

梁 县:中。

舒城县:中。

和 州:中。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镇守万户府,十四年(1277)改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升和

州路,二十八年(1291)复降和州。

历阳县:上,倚郭。元省录事司入县。

含山县:中。

乌江县:中。

无为州:中。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路,二十八年(1291)复降无为州。

无为县:上,倚郭。

庐江县:中。

巢 县:宋末于县置镇巢军。元初升镇巢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降巢州,二十八年(1291)省州入县,县仍属

无为州。

六安州:下。宋属安丰军,宋末于县置六安军,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二十二年(1285)改属蕲黄宣

慰司,二十八年(1291)省,后复置六安州。

六安县:中,倚郭。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庐州路,后复置六安州,仍为倚郭。

英山县:中。宋末析蕲水县置英山县,属蕲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属六安军。

安丰路:下。宋安丰军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87)升安丰路,十五年(1288)降安丰府,二十八年(1291)复升安

丰路。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寿春府,二十七年(1367)降寿州,改属临濠府。

录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

寿春县:中,倚郭。元统二年(1334)置准乡临水山巡司。

安丰县:下。

霍丘县:下。

下蔡县:下。金寿州治县,属南京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寿春府,二十八年(1291)省,县改属安丰路。

蒙城县:下。金属寿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属安丰路。

濠 州:下。宋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86)归附,设安抚司;十五年(1288)升临濠府,二十八年(1291)复降

濠州,改属安丰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升临濠府。

锺离县:下,倚郭。

定远县:下。

怀远县:下。金属蕲县,金亡归宋,置怀远军并倚郭荆山县,属淮南西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省荆山县入军,

降怀远军为怀远县,改属濠州。

安庆路:下。宋安庆府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安庆路,属

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宁江府,二十二年(1362)更名安

庆府。

录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录事司。

怀宁县:中,倚郭。

宿松县:中。

望江县:下。

太湖县:中。

桐城县:中。宋末徙治枞阳,又徙治李阳河。元初复徙故治。

灊山县:至治三年(1323)析怀宁县清朝、玉照二乡于野人原寨置灊山县。

扬州路:上。宋扬州为淮南东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升扬州路。至正十七年

(1357)朱元璋改置淮海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维扬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扬州府。

录事司:

江都县:上,倚郭。

泰兴县:上。

广陵县:宋倚郭[倚东偏]。元省入江都县。

真 州:中。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真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真州,

仍属扬州路。

扬子县: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又徙治州东新城。

六合县:下。

滁 州:下。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滁州路,二十年(1283)复降滁州,仍属扬州路。

清流县:中。至元十四年(1277)省录事司入县。

来安县:下。

全椒县:中。

泰 州:上。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泰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泰州,仍属扬州路。

海陵县:上,倚郭。

如皋县:上。

通 州:中。宋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复降通州,仍属扬州路。

静海县:上,倚郭。

海门县:上。至元年间徙治礼安乡偏东南。

崇明州:至元十四年(1277)于通州崇明沙(即姚刘沙)置崇明州,改属扬州路。

本 辖:

淮安路:上。宋楚州属淮南东路,宋末废州,又复置淮安军,再升淮安州。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设淮东安抚司,

十四年(1277)升淮安总管府,二十年(1283)升淮安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淮安府。

录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山阳县:上,倚郭。至元十二年(1275)于淮安县马罗军置山阳县,十三年(1276)徙治州城,为倚郭。

盐城县:上。

桃园县:下。金睢宁县桃园镇,金末一度置淮滨县。至元年间置桃园县。

清河县:下。金泗州清河口,金亡归宋,置清河军并倚郭清河县,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

年(1278)省清河军,县改属淮安总管府;后徙治甘罗城,又徙治小河口西北。

淮安县:宋山阳县为楚州倚郭,宋末更名淮安县为淮安军、淮安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淮阴县:宋末徙治八里庄,金一度置镇淮府。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新城县:宋末置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阳县。

海宁州:下。金海州属山东东路,金末归宋,后更名西海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复名海州,

五年(1278)升海州路,寻降海宁府,再降海宁州,改属淮安路。

朐山县:中,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沭阳县:下。

赣榆县:下。

东海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朐山县。

泗 州:下。金属南京路,金亡归宋。元改属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定为下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

改属临濠府。

临淮县:下,倚郭。金为属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淮平县入,徙治州城,为倚郭。

虹 县:下。金末废。元初复置虹县。

五河县:下。金泗州五河口,金亡归宋,置安淮军并倚郭五河县,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1276)省安淮军,

县改属招信路,十七年(1280)改属泗州。

盱眙县:上。宋招信军治县。至元十三年(1276)设招信军安抚司,十四年(1277)升招信路,十五年(1278)降临

淮府,二十七年(1290)省府,县改属泗州。

天长县:中。宋属招信军。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属泗州。

淮平县:金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临淮县。

招信县:宋属招信军。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盱眙县。

安东州:下。金涟水县属海州,金末归宋,后改属宝应州,又升涟水军,再升安东州。至元二十年(1283)设安东

分元帅府,后改属淮安路,元初俗称“涟州”。

本 辖:

高邮府:宋高邮军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邮路,二十年(1283)降高邮府,仍属扬州路;二十九年之后

直属淮东宣慰司。

高邮县: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兴化县:中。

宝应县:上。宋属楚州,宋末置宝应州,又改宝应军。至元十六年(1279)升安宜府,二十年(1283)省,县改属

高邮府。

中兴路:上。宋江陵府为荆湖北路治。元初复称荆南府,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天历二

年(1329)更名中兴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

录事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

江陵县:上,倚郭。

公安县:中。

石首县:中。

松滋县:中。

枝江县:中。

潜江县:下。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白泭徙今治。

监利县:中。宋末兵乱民散。元归附后复旧治。

峡州路:下。宋峡州属荆湖北路,宋末徙治江南。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十七年(1280)升峡州路,复徙故治。至

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峡州府,同年降峡州改属湖广行省。

夷陵县:中,倚郭。宋末徙治无常。归附后复徙故治。

宜都县:下。[天历年间改属中兴路,待考。]

长阳县:下。

远安县:下。至正初年徙治亭子山下。

安陆府:宋郢州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十五年(1278)升安陆府。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改属湖

广行省。

长寿县:中,倚郭。

京山县:中。宋末兵乱徙治汉滨。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故治。

沔阳府:宋复州属荆湖北路,宋末徙治玉沙县沔阳镇。至元十二年(1275)内附,升复州路,十五年(1278)降沔阳府。

玉沙县:中,倚郭。宋属州,宋末复州与县同徙治沔阳镇,为倚郭。

景陵县:中。宋倚郭,宋末兵乱徙治无常,州徙治玉沙县沔阳镇,去倚郭名目。元归附后复徙故治。

德安府:宋属荆湖北路,宋末侨治汉阳城头山。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复徙故治,属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1281)

直属鄂州行省,三十年(1293)改属黄州路,后改属荆湖北道宣慰司。

安陆县:下,倚郭。

孝感县:下。至元十年(1273)自紫资寨复徙故治。

应城县:下。

云梦县:下。

随 州:下。宋属京西南路,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以黄仙洞为州治。后改

属安陆府。

随 县:下,倚郭。

应山县:下。宋属安陆府。至元十五年(1278)改属随州。

荆门州:下。宋荆门军属荆湖北路,宋末徙治当阳县。至元十三年(1276)归附,十四年(1277)升荆门府,十五年

(1278)降荆门州,复徙治长林县古城。

长林县:上,倚郭。宋末荆门军徙治当阳县。至元十五年(1278)复徙治县。

当阳县:中。宋末荆门军徙治县。至元十五年(1278)复徙治长林县。

关于云梦泽的故事

云梦泽的演变和消亡 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