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有几个乡镇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7收藏

静宁县有几个乡镇,第1张

24个乡镇。

至2017年,静宁县辖城关镇、八里镇、古城镇、威戎镇、仁大镇、李店镇、甘沟镇、界石铺镇、曹务镇、雷大镇、细巷镇、城川镇、四河镇13个镇,司桥乡、双岘乡、余湾乡、贾河乡、深沟乡、治平乡、新店乡、红寺乡、三合乡、原安乡、灵芝乡11个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经105°20'-106°05',北纬35°01'-35°45'。东界宁夏隆德县、南接秦安县,西连通渭县、北邻西吉县,西北与会宁县毗连,东南与庄浪县相依。

县境南北长81公里,东西宽6875公里,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东距平凉110公里,西至兰州220公里,312国道横穿腹地,自古为关陇要冲,咽喉之地。素有“陇口要地”之称。“静宁”一词,取“宁静安谧”之意。县城所在地为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静宁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600-2245米,地形为葫芦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个,山梁总长1652公里,主要山梁有13条,以葫芦河为界,东侧系六盘山分支,西侧为华家岭余脉。

地层以陆相岩层为主,部分地区有火成岩出露。土壤为黄绵土、黑垆土、红粘土、新积土、沼泽土等六个土类,黄绵土为主要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118%,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的山坡和梁峁。

其中有机质含量为092%,全氮为0072%,速效磷为824PPM,速效钾1701PPM,适宜种植小麦、洋芋、糜谷、豆类、中草药等作物。全县梯田面积达到1328万亩,人均3亩,梯田化程度达到90。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荞麦、莜麦、高粱等粮食作物和洋芋、豆类、胡麻、油菜、苹果、早酥梨、蔬菜等经济作物。 

扩展资料:

静宁县县域自汉置成纪县、阿阳县,宋置德顺军、陇干县以来,境内多处置县,自元代后,始改德顺州为静宁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静宁州为县。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力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静宁即古之成纪。据专家考证,历史上的成纪曾经三迁,而最早的成纪故城就在静宁,遗址位于现在静宁县南部治平乡和李店乡交界处的刘家河与五方河二村之间,后经历两汉、三国、西晋、十六国至北魏时废,至北周宇文化时复置成纪县。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成纪县治移到秦安显亲川,北宋初年,又由显亲川迁徙至天水,这才是秦州天水成纪。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始画八卦,肇启文明的伏羲氏和“炼石补天”的女娲氏就诞生于此。

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秦国势力达到县境,秦长城经过县境西北,这里被正式纳入秦朝版图。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县境属之。

成纪县设置时间未见于记载,但据古城内出土文物考证,建城时间不晚于战国,作为县,始见于西汉初。 

静宁县县委-静宁县情概况

静宁县县委-静宁县行政区划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66114htmlsi=1

甘肃,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省会兰州市 兰州市: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 ”皋”留「 ”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 ”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榆中县:春秋战国时,秦「 ”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沿用至今。 永登县:西晋末,凉州刺史张宜复设枝阳县,并在建兴四年(316年),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三县立广武郡。这是「 ”永登”名称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取永远五谷丰登之意。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是因为境内天下第一雄关而得名,嘉峪关则是因为修建在嘉峪山旁而得名,另嘉峪两字的意思是「 ”美丽的山谷”。 金昌市 金昌市: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 永昌县:永昌,取「 ”永远昌盛”之意。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 白银市 白银市:据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到明朝洪武年间具有一定规模,有「 ”日出斗金”之说,官方曾设办矿机构「 ”白银厂”,白银因此而得名。 会宁县:即「 ”会州安宁”之意。汉朝时期名为祖厉县。会州之名始见于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魏相宇文泰西巡,途经今靖远地界时,有当地富户张信罄资犒六军,泰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州治会宁,此为会州之始。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伤亡很重,朝廷拨款赈灾,并「 ”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 ”会州安宁”之意。 靖远县:清朝时期取「 ”边远之地已安定下来”之意,后沿用至今。 景泰县:起初,从红水和靖远两县名各取一字,叫靖红。红水县内有永泰,取泰字代表红水县,两县各一字合成靖泰。有些人又嫌靖字是军事用字,与泰字不协调,主张用谐音景字代替,这样就变成了景泰。景泰的含义是景象繁荣、国泰民安。 天水市 天水市:天水得名,源于「 ”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据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 ”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 ”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 ”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 ”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 ”天水郡”。从此,有了「 ”天水”之名。 清水县:据史料记载,「 ”其板(指清水县所处古陇板,俗称关山),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得名。 秦安县:秦安在西周时,为秦亭的一部分,秦安之名,取「 ”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宁的愿望”之意,金正隆二年(1157年)始置秦安县。 甘谷县:因宋代名将杨文广曾在县城北的城子村筑筚篱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遂有甘谷之名。 武山县:因县城南有武城山而得名,原名宁远县,1914年改名武山县。 张家川 自治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曾在此地筑漳川城,后「 ”漳川”传为「 ”张川”而得名。 武威市 武威市:武威即武功君威之意。西汉初为匈奴所据,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服河西,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后来把这块地方取名武威,并设武威郡,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古浪县:因境内有古浪河而得名。 民勤县:此地「 ”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易名民勤,沿用至今。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取县内佛教寺院「 ”天堂寺”和「 ”祝贡寺”的第一个字而得名。因县境内藏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 张掖市 张掖市:西汉初为匈奴所据,汉武帝时期征服此地,取名张掖,意为「 ”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掖”,并设张掖郡。 山丹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删丹县,三国时曹魏因此县南、北、东三面环山,改名山丹县,沿袭至今。 民乐县:取「 ”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临泽县:西晋时以县境地貌多沼泽,因此改名为临泽县。 高台县:始于明初设置的高台站,因城西有高高的古台基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置高台县,县名沿用至今。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因地处古肃州以南而得名。境内裕固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酒泉市 酒泉市: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同为汉武帝时期征服河西时取的名,并设酒泉郡。 玉门市:据史书记载:「 ”汉置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名玉门。玉门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敦煌市:敦煌即「 ”盛大辉煌”之意,也为汉武帝征服河西时取名,并在当时设立敦煌郡。 金塔县:1913年以县城东南的「 ”金塔寺”取名金塔县,沿用至今。 瓜州县:瓜州县在历史上因其生产蜜瓜独具特色,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源于1938年在古肃州之北设立的「 ”肃北设治局”。因境内蒙古族人口较多,1956年成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县城西部的阿克塞沟而得名,哈语为「 ”纯洁”的意思。1934年至1939年新疆哈萨克族牧民东迁此地,1954年成立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平凉市 平凉市: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欲讨前凉,置平凉郡,取「 ”平定凉国”之意。 泾川县:因地处泾河川道而得名,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名为泾川县,沿用至今。 灵台县:相传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密民感念文王功德,遂于今中台镇筑灵台,灵台县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崇信县:崇信在唐代为「 ”京师西北八镇「 ”之一,后置崇信军,始有崇信地名。北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始置崇信县,沿用至今。 华亭县:以境内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北魏晋泰二年(532年)设华亭镇,隋大业元年(605年)始置华亭县,沿用至今。 庄浪县:因境内有庄浪河而得名。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庄浪县,沿用至今。 静宁县:取「 ”平静安宁「 ”之意。元、明、清代为静宁州,1913年改为静宁县至今。 庆阳市 庆阳市:一说庆阳因庆州州治城址位处马莲河上游环江与柔远河汇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内(即今庆城县所在地),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而得名庆阳。 又说「 ”庆阳”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间。宋太祖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乾德初又升为庆州。到英宗治平年间改设环庆路。乃合环州和庆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1117年)在庆州设「 ”庆阳军”节度。「 ”庆阳”这一名称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 庆阳县:同上 正宁县:唐天宝元年(752年)在罗川东20里处获玉真人像27尊,更名为真宁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祯)之讳,改名正宁县沿用至今。 华池县:以境内二将川河古名华池水而得名。 合水县:因当时境内建水与北岔水汇合后称合水,由此得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合水县。 宁县:西魏时,取「 ”抚宁戎狄”之意,以宁州命名。1913年改宁州为宁县。 镇原县:因唐代此地称原州,宋、金时曾设镇戎军(州),故元代合并镇戎、原州称为镇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镇原州为镇原县,沿用至今。 环县:因「 ”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古称环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改环州为环县,沿用至今。 定西市 定西市:取「 ”安定西边”之意,金皇统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 通渭县:取「 ”此地道通渭州”之意。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曾于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沟)筑通渭堡,10年后置通渭县,沿用至今。 陇西县:因位于陇山之西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陇西县,沿用至今。 漳县:东汉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的「 ”西陲屏障”而名障县。明因「 ”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富国”而改名漳县,相沿至今。 渭源县:以地处渭水源头而得名。据《水经·渭水注》载:「 ”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谓水出焉”,故名渭源。 岷县:因境内有岷山,西魏大统十年(544)始置岷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岷县,沿用至今。 临洮县:以其地临洮河而得名,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临洮县,沿用至今。 陇南市 武都区:「 ”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武都郡。 成县: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谥法为名,古称成州。明朝初年降州为县,相沿至今。 两当县: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 徽县:因境内山川秀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名。 西和县: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礼县:源于地名「 ”李店”。唐、宋时期,礼县东北部属长道县,县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帅府。后因「 ”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 ”礼”字代替,直到明成化九年(1473年)置县时,才正式定名「 ”礼县”。 康县:取「 ”永宁康泰”之意。后去「 ”永”字而改名康县。 文县:自南北朝时战乱不息,北周明帝时平定战乱,决意偃武修文,实行「 ”文治”,故置 「 ”文洲”。明洪武四年降州建县,始称文县,沿用至今。 宕昌县:南北朝时期,羌人曾在此建立「 ”宕昌国”,宕昌为羌族部落首领之名。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灭宕昌国后,遂设宕昌总管府,延续至今。 临夏 自治州 临夏县:因临近大夏河而得名,1928年改为临夏县,沿用至今。 康乐县: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始置康乐塞,取「 ”康泰安乐”之意。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康乐塞为康乐县。 广河县:因境内有广通河流过而得名,原名广通县。后因广通地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名,1957年改名广河县。 永靖县:取「 ”永远安定” 之意,1929年始置永靖县,沿用至今。 和政县:明代初设和政驿,取「 ”人和政通” 之意,始有和政之名。1929年始置和政县,沿用至今。 东乡族自治县:因此地为东乡族之发祥地,县境内以东乡族人口为主体,故1955年5月成立东乡族自治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因境内有积石山而得名。又因境内居保安、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1980年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 合作市:合作系藏语,意为「 ”羚羊”。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 由拉卜楞迁此,改为合作镇,1996年设合作市。 舟曲县:因境内主要河流白龙江,藏语称之为「 ”舟曲”,舟曲地名由此而来。 卓尼县:因卓尼古寺得名。卓尼是藏语「 ”马尾松”之音译。相传元朝时曾在此地建寺,以寺内有两棵高大的马尾松而得名,自此始有卓尼地名。 临潭县:以「 ”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得名。 迭部县:以迭山得名。 夏河县:1928年设县时,因县置在大夏河上游,故名。 玛曲县:因黄河环绕县城,当地藏语称黄河为「 ”玛曲”。 碌曲县:因地处洮河上游而得名。洮河,藏语称为「 ”碌曲”,故1955年设县时定名碌曲县。 PS: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丨Lance 图丨网络 编辑丨沫宇柒 Lance岚 出品丨优乐视界

静宁县有几个乡镇

24个乡镇。至2017年,静宁县辖城关镇、八里镇、古城镇、威戎镇、仁大镇、李店镇、甘沟镇、界石铺镇、曹务镇、雷大镇、细巷镇、城川镇、四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