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第1张

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历经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之一的“淮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并且创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

其生前不仅堪称位极人臣,而且可以说是名扬海外,一直被西方视为大清国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曾经生前叱咤风云的李鸿章,在其死后,清政府又是怎么对待其家人的呢?或许,很多读者朋友们都有着这样的疑问。

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1823),其家族在当地算是名门望族。其父李文安,是和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同榜考取的进士。李鸿章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二,大哥李瀚章,后来也官至总督;其下还有四个弟弟,后来也都是非富即贵。

李鸿章一共有三个夫人。分别是原配周氏、继室赵小莲和侧室莫氏。原配夫人周氏生子李经毓,但是早年夭折了。而周氏也在咸丰十一年(1861)病逝。继室夫人赵小莲,生子李经述,李经述以嫡子的身份,继承了清政府在李鸿章死后为其追晋的一等侯爵的爵位,但因为他对于其父的去世过于悲痛,不久后就去世了。清政府接受袁世凯的建议,将李经述列入国史馆孝友传。

李经述有一个儿子叫李国杰,是其长子。在其父死后,承袭了其祖父的爵位。在清朝末年,历任散秩大臣、广州副都统(1906)、镶黄旗蒙古副都统(1907)、农商部左臣(1908)。清宣统二年(1910),出任比利时钦差大臣。

李鸿章的侧室夫人莫氏,为李鸿章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经远、李经迈、李经进。其中,只有李经迈成年。早年曾经担任清朝工部员外郎。其父死后,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使奥匈帝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授予光禄卿一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母病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的按察使;宣统二年(1910),作为随员赴日、美、欧考察军事。宣统三年(1911),以候补侍郎署民政部右侍郎。

李鸿章几个儿子都属于老来得子,所以,在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六弟李昭庆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所以,李经方才是李鸿章名义上的长子。李经方在李鸿章生前,曾任驻日公使(1890)。甲午战后归国,并且随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并被任命为交接台湾主权的主要负责人。

其父死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担任清政府的商约大臣。两年后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任使英大臣。宣统三年(1911),调任邮传部左侍郎,在洋人的帮助下,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

李鸿章还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叫李菊藕的女儿,嫁给了当时另一位晚晴名臣张佩纶,作为继室。虽然这二位不太有名,但他们却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孙女,那就是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而且,李鸿章死后,其遗产都分给了后代,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得到了天津租界八栋洋房,以及无数金银。

李鸿章的结局是凄凉的,他病危时,慈禧依旧在逼着他继续替清政府和列强和谈,签订卖国条约。在签完与沙俄的和谈条约以后,李鸿章终于支撑不住,吐血而亡。李鸿章就这样去世了,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又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而对于李鸿章的后人们来说,这位参天大树的倒下,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庇护。

李鸿章去世以后,李家的大树倒了,为了不再参与纷争,他的大多数后人都去往海外,在外国生活。尽管李鸿章家产丰厚,他的后人们都分得不少,但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只能重新打拼。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不少人走向堕落,将祖上的财富全部挥霍一空,最终一贫如洗,也有人努力打拼,最终取得成功,比如李氏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

其他的后人也都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的淹没于茫茫人海,有的占据一片天地,但是每年他们还会齐聚在一起,共同纪念自己的祖先,并铭记自己是李鸿章的后人。

总结:在清朝还存在的那一段时间里,李鸿章的后代们虽然比不上老李那么显然,但也依然是高官厚禄,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至于清朝灭亡之后,那就只能各寻其路了,有人经商富甲一方,有人成为了败家子,也有人因为和日本人不清不白被暗杀,这是后话了

她是合肥四大家族的千金,嫁给仅次于蒋介石的男人,一生悲苦

1990年10月11日,孙立人住进了医院,

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大都处于昏迷状态。

偶尔清醒过来的孙立人眼睛微张,诉说着陈年往事,

最常说的就是自己对不起一位名叫龚夕涛的女子,每每提起甚是动情,

没人的时候他也会经常念叨着龚夕涛这个名字。

“世间最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龚夕涛,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名门望族,

她所在的家族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的龚家,其他三个家族分别是李鸿章的李氏家族,段祺瑞的段氏家族以及张树声的张氏家族。

龚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是龚鼎孳,他和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单从出身来看,龚夕涛就已经非常不简单。

1919年是个多事之秋。但对龚夕涛来说却意义非凡

这一年她遇到了人生中的挚爱,遇到了她想要永远依靠的人,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却也开启了悲剧的一生。

在北京的某个地方,鞭炮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一对新人在父母的安排下喜结连理。

新郎叫孙立人,新娘叫龚夕涛。

成婚那天,未满20岁的孙立人脸上都笑出了褶子,而一旁18岁的龚夕涛则依偎在他身旁深情的看着他笑。

在最开始的时候龚夕涛非常反对婚姻由父母来安排,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做主。

但从她第一眼看到孙立人开始,以往所有的反抗和抵触都融化掉了,融进了她羞涩的笑容里,泛起了一丝温暖的涟漪。

这一幕不免让我有些吃惊,从古至今,我们看过了太多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故事,私奔、殉情,苦情剧连番上演。

可孙立人和龚夕涛之间好像只有幸福,而且结婚后的两人感情依然很好,甜蜜的让人羡慕。

当时孙立人正在清华读书,家里全由龚夕涛操持,父母也由龚夕涛来照料,她任劳任怨,因为婚姻的幸福让她觉得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她愿意为了这个新家默默的付出。

但这种完美的幸福却在几年后戛然而止,因为孙立人考取了官费留美,所以两人不得不分居两地。

离别时龚夕涛在孙立人怀里哭成了泪人,孙立人却不得不红着眼睛和她道别,只可惜离别时间太短,怎么也诉不尽往后的思念。

“孙立人再婚,她依然是最好的妻子”

孙立人去美国后,龚夕涛和公婆搬回了安徽乡下老家,

平日里家中上上下下的大小事情就全落在龚夕涛的肩膀上,柔弱的她扛起了男人的重担,公公和婆婆都夸她是个难得的好媳妇。

五年后,也就是1928年,孙立人终于学成归来,龚夕涛很高兴,终于可以和丈夫重新在一起了,她靠在孙立人的怀里眼泪瞬间落下,哭诉着五年来的相思。

孙立人决定要带她走,她当然愿意,可想到自己一走公婆将无人照顾她只得心痛的拒绝。

没成想,这一拒绝竟酿成了她一生的悲剧,曾经和孙立人朝夕相伴的四年幸福时光一去不复返。

孙立人离开家后去了南京,那个时候他才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张晶英,孙立人意气风发,张晶英年轻漂亮,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并结了婚。

孙立人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立马派人把龚夕涛送到孙立人身边并对龚夕涛说:“立人对不起你,也是我二老耽误了你。但是我孙家只有你这个媳妇。”

龚夕涛去了之后张晶英对她非常尊敬,可因为张晶英的母亲也一起同住,没过多久龚夕涛就又回去了。

整个事件中每个人都带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唯独龚夕涛处之淡然,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会躲在被子里一个人偷偷的哭,把这么多年的委屈全都哭出来。

就在公婆以为第二天她会收拾东西回娘家的时候,龚夕涛却早早的就起床把早餐做好并端到公婆面前。

公婆感动的泪眼婆娑,一个劲的说对不起龚夕涛。

龚夕涛被辜负了,她的心像刀割一样痛,可每次和旁人聊天她还是会把孙立人称为“我家的二傻子”,言语间尽是对孙立人的爱。

1950年,孙立人已经去了台湾,大陆即将土改,孙立人的弟弟孙叔平看到一个又一个地主被打倒心里不免慌了起来,作为地主,自己肯定也要被批斗,老家是待不下去了。

于是,他找到了二嫂龚夕涛,希望龚夕涛能帮帮自己。

龚夕涛得知了孙叔平的处境后二话没说就让哥哥龚意农想办法帮助他们。

从安排落脚的地方,到帮他们开店维持生计,再到给孙叔平的妻子和大儿子安排工作,龚夕涛都亲自帮忙,直到把孙叔平一家安顿好才算完。

这一次,她依然没有喊累,更没有因为孙立人的原因而将孙叔平拒之门外,她只是默默的付出。

尽管孙立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可她还是爱着孙立人,并想法设法的保护着孙立人在大陆的亲属。

“参加抗战,心系祖国,一生都温暖”

没有孙立人的龚夕涛依然坚强,只是她的坚强让人心疼。

婚姻的失败没有将她打倒,抗战时期,她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带领妇女们做军鞋,缝棉衣,办妇女识字班,教唱抗日歌曲,为抗战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当地有很好的声誉和影响。

身为女性的她虽然不能扛枪上战场,却依然想着要把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

人们都夸她,说她是个好女子,就是命太苦了,可她却总是一笑了之。

别人不理解,孙立人辜负了她,她为何还要一直帮助孙家。

她说那是自己应该做的,她是孙家的媳妇,孙家有难她怎能不帮。

她太无私,无私的伺候着孙立人的父母,帮助着孙立人的亲人,

她太宽厚,宽厚的原谅了孙立人的错误,一如既往的待他好,提醒他多穿衣,提醒他多休息,

她太善良,善良的对待着张晶英,没有大哭也没有大闹,只希望大家都安好,

她又太倔强,倔强的承担着所有的痛楚。

所有人都以为她做的一切是因为爱着孙立人,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她做的一切早已超出了男女之情,她是用自己的大爱来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晚年的龚夕涛心系祖国,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祖国统一,可时间没有给她机会,1981年,“铁娘子”龚夕涛告别了孙立人,告别了人世。

从此,这世间再无她的大爱。

后来,亲人在她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件狐皮大衣、一块金壳坤表、一个精制的装化妆品的灰色女式小手包,这些东西全是孙立人当年买给她的,原来她一直都珍藏着。

人们终于明白,她一直都爱着孙立人,

而孙立人也在临终前说:“请将龚夕涛之生死年月日时详写列入家谱立人名下元配栏。”

一阵鞭炮声响起,时间仿佛又回到了1919年的那个多事之秋,孙立人傻傻的笑着,龚夕涛就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他笑。

徽脸文化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3、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4、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运动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历经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