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宗祠修编族谱的对联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5收藏

农村宗祠修编族谱的对联,第1张

  有关对联举例如下:

  上联:祖宗凭依在德

  下联:子孙对越惟诚

  上联:丁兰刻木思亲孝

  下联:孟母断机教子贤

  上联:千百年祖宗如在

  下联:亿万世子孙同荐

  上联:不忘孝友为家政

  下联:还冀诗书著祖鞭

  上联:以燕以翼宏堂构

  下联:孔惠孔时洁蒸尝

  上联:水源木本承先泽

  下联:春露秋霜展孝思

  上联:百代孝慈山仰泰

  下联:万年支派水流东

  上联:祖德流芳思木本

  下联:宗功浩大想水源

  上联:树发千枝根共本

  下联:江水源同流万派

  上联:祖德振千秋大业

  下联:宗功启百代文明

  上联:敬恭明袖则笃其庆

  下联: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上联:休言别族与宗族

  下联:但道吾翁和若翁

你作为一个男人,在外打工,能村里建祠堂的1000都拿不出来吗?还纠结到网上了,真失败。我村里建祠堂,只有那些不成器做浪荡子不拿钱,有些正义感的,都踊跃出钱,高兴自觉地掏钱

我们这里建祠堂,不分男女一丁出1500元,然后自愿捐款多的几十万,少的几千,落叶归根,没有祖先那有你,必须要的。

十年来,我多次参与主持村里的很多公益,如修路、建寺庙、修祠堂和村教育基金会等,而且我是负责募捐筹款这部分,所以各种情况的人员我都接触过。祠堂,是一个宗族繁衍不息的象征!你身为宗族壮男,为族人为你的祖宗以及你的后人,尽一份你力所能及的责任是应该的!有些举家迁移外地几代人的宗亲,听说故乡翻修祠堂,都是毫不犹豫的慷慨解囊捐款,何况你只是外出打工而已!以我的经验,按男丁摊派的钱只是占总开支的小头,大部分的钱是依靠宗族里的贤达们捐献,多者几十上百万,少则一两万,说实话,就算你不交人家也不在乎,一般祠堂落成后还有大把的盈余款。但你呢?在往后的余生里,你上对不起父母!你不交钱,他们死后进不了祠堂。你下愧对儿女,由于你不交钱,致使他们在村里在学校遭人指点议论而抬不起头!日后你死了,你也无颜去见你的列祖列宗!因为你不交钱,他们的牌位肯定进不了祠堂!

最后,交不交你自己掂量着办!

你注定以后不再回老家(任何时候都不会回去),或者你的父母以后也不用祠堂,你可以不用交。

老家修路我们都要捐款

我认为不要去建什么所谓祠堂了,没有啥子意思。那是封建 社会 的产物,一个姓归于一个祠堂,代表了她的根源和势力,就像原始 社会 的部落一样,有祸同当,有福同享。族长权利至高无尚,可以随便处死本族人等等。现在 社会 不同了,应该是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大家族,把全国的人当作这个大家族的人员才对,不要去搞什么家族势力,格外生枝跑岀来以一个姓氏的小集团,搞得不好会遭来麻烦的。

我们姓陈的历来都称为是个大姓,分布在全国人口众多,相传在明朝时期,由于势力大,人心团结,同时对保朝庭也做过极大的贡献,可算国家忠良,有功之臣,于是就被当朝皇上赐封为义门。老皇帝死后,新皇帝继位,怕陈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威胁朝庭,就派钦差前往试探。结果发现陈氏家族势力确实庞大,不但人心团结,连喂养的狗就通人性讲团结。钦差用了九十九个馍向一百条狗散在,只见九十九条狗得到馍以后,其中一条没有得到站着望着钦差大人,那九十九条狗全部把馍放下,钦差见状,立刻把剩下的一个馍向那只无馍的狗扔去,这一百条狗才含起馍摇头摆尾纷纷离去。

钦差回朝将此事报告了皇上,皇上就下令除掉陈氏家族。

在这种情况下,族长拿出一副象牙精心打造的一副象棋按级别及辈份分发给下面三十二房的当家人,领着各房人分散逃命去,日后凭这象棋子相认,陈氏大家就这样分布到各个地方去逃生去了。这个故事是爷爷在我六、七岁时告诉我的,周围其他姓氏的人也在纷纷相传着此事。

我在网上,听说现在有人又建起了陈氏祠堂进行拜祭。如果是我就不赞同此事,并不是我忘了祖,是因为时代不同了,以姓建祠堂没有好大的必要。

作者:陈维仁(至今没有乱派)

我户口都迁出来20年了,家里修路的钱都照样出,修祠堂就更应该出了。不能忘本忘根。

这个提问下面儿的回复,是真的振到了我的三观。

我跟我老公都是70后,从出生就是在城市里生活,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两家有什么族谱,祖坟,宗祠之类。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乱,又有文化大革命除四旧,我以为这些东西都消亡的差不多了,结果底下的回复才发现,还有这么多地方保留着,而且花大价钱,各自比着来,劳民伤财盖着各种花里胡哨的宗祠。

你们要是真有钱,给自己村里修修路,盖盖小学,修缮修缮养老院,改善一下村里的医疗条件。 别整天拿这些事儿追着屁股后面问国家要。

宗祠这种东西其实就是重男轻女的最大推手,也是不务实的面子工程的最主要的体现。别搁哪儿说根和本,往前推你们的根很本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玄黄二帝,再往前就是猿猴,再再往前各种细胞各种元素,不知道从进化链上哪个位置拽下来一个人,就成了你们的根和本,那你们的根和本也太随意了。

1000块钱你想交就交,不交也没关系。跟你是不是打工,是不是有钱都没有关系。 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如果放到我这里,修路,修小学, 我捐钱。修祠堂我不会出,不为面子工程买单。

建祠堂,都是有些得志的人吃饱了撑的。

现如今,有好些亲兄弟不往来,堂兄弟见面不相识,修建祠堂还有什么意义!

我堂叔,墓碑上刻了子孙后代十二多个名子,结果两三年了没有一人去坟上添一锨土,烧一张纸,要不是每年我去给父母上坟,顺便给堂叔烧张纸钱,拔拔草,恐怕墓碑早已被蒿草掩盖。象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你们说,修祠堂还有意义吗?

强烈推荐没有必要,要那些干什么呢?多破费啊,1000人民币啊,自己一个人多好不是,何必要祖宗呢?就当自己那个石头蹦出来的不就行了,何必发到网上,用祖宗十八代来赚流量呢。

我们村建个广场,我家都出了上千块,一年到头也没去那抽支烟

农村修祠堂有什么意义

 农村修祠堂有什么意义,对于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是有一个祠堂的,祠堂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传承优良精神的场所。下面来看看农村修祠堂有什么意义。

农村修祠堂有什么意义1

 对于农村建祠堂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认为祠堂于我来说是相当于一个根的所在,虽然现在早已经不在村里像以前那样以一个姓氏聚居,但是有一个祠堂的存在

 在一些节日相聚的时候心里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祠堂里还有族谱,从族谱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从哪一年来到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而且以祠堂的形式可以将氏族里的人聚集起来,很多的资源更加方便整合,很多时候也相对比较团结一些。

 一、祠堂这样的形式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特别是在广东福建海南一带更是十分的普遍,在海南我所生活的城市,村里有一个姓氏的祠堂,一个镇上有一起筹建的庙,在海南里还有一个姓氏的总祠堂。

 基本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第一代从内陆来到海南定居的始祖,然后第一代始祖的后代们分别定居在海南的各个地方,并以姓氏聚居为一个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谱,记录自己的祖上是哪一年来到这个村落定居。在哪一个村落祠堂有活动,比如建祠堂或者几十年上百年开一次族谱登记族谱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同姓氏的兄弟都会来到观礼助兴。

 二、在海南,一些姓氏的祠堂会以祠堂的形式建立一些基金会,在同族的小孩有考上大学等事情的时候,可以从基金会里拨资金奖励,还有就是族里有一些大事的时候可以动用这些资金,这样在可以帮助族里其他人的同时,可以让族里一些年轻人可以对于族里的事情更加用心,为族里的未来做一些铺垫。

 三、而建立祠堂的意义,我认为除了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以外,还可以的就是可以以祠堂的形式聚集祠堂里的其他人,这样很多的资源就更加方便整合,可以以一个抱团的形式去做事,这样的方式让很多在社会势单力薄的人受益匪浅,我想这也是南方地区人们一直以来那么推崇祠堂这样形式的一个原因。以祠堂的`形式聚集族人,团结合作,一起创造更好的生活。

农村修祠堂有什么意义2

 首先,中国人非常注重传统,也很强调尊老爱幼,对于国人来说做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能忘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不能忘记自己的祖辈。

 毕竟如果没有祖辈一代代辛劳的付出,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所以农村之所以会修建祠堂,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不忘根本,为了更好的铭记和祭拜自己的祖辈,而后来,修祠堂渐渐成了很多村子的一种习俗,也有了更多的用处。

 其次,很多村子里的村民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亲戚关系的,甚至村子里都住着某一个姓氏的人,而他们的身上都留着相同的血液,因此,村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族。但是到了如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很多家族内部的关系也不像从前那么亲近。

 所以村子会重新修建祠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家族里的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年轻一辈,要让他们意识到什么叫做家族,从而能够凝聚起家族的力量,彼此互相帮助,以便于家族文化的传承,最终让家族能够发展的更久更长远。

 再次,现在很多村子修建祠堂是用来供村里的小孩子读书用的,因此祠堂就像是一所学校,村子会专门聘请老师在祠堂里教小孩子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道理。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还得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最后,有的时候村子里的祠堂是用来商议事情的,就像城市高楼里的会议厅一样。特别是当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村长等村子的管理人员就会聚集在祠堂讨论具体情况,商量到底应该如何解决,甚至有的有时候要召集整个村子里所有的人去祠堂开会。

 因此,祠堂在现代社会仍然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它可以凝聚宗族,可以让村民祭拜祖辈,可以提供场所让村里的孩子读书学习,也可以让村子的管理人员在这里进行商讨。

农村修祠堂有什么意义3

 农村祠堂是一个村庄,一姓宗族的家庙,用来供奉祖先之灵,祈求赐丁添福,延续一脉香火,繁衍后代。也是宗族门相关大事盛事的时候用来聚会议事的场所。近几年有许多地方重修祠堂。也是祠堂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独特的风格,其历史渊源悠久。祠堂习惯上称厅屋,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厅屋是一个家族神圣的精神家园,是充满家族凝聚力的议事场所,家族兴,祠堂旺,家族衰,祠堂破。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祠堂香火鼎盛,在肇庆怀集民间各村各寨对之都有一套管理规则。祠堂内外,不许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打麻将,寝睡等事。

 农村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建祠堂选择位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坐向分明,明堂宽阔,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其环境模式最美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风水格局,山明水秀,地灵人杰,,文运亨达,丁财两旺,富贵双全。

 农村祠堂风水要注意哪些方面?祠堂风水如何,关系到一地,一族的兴旺荣枯,绝不可等闲视之。农村现在兴建祠堂,风水需要注意,格局不宜变动太大,择吉日动工,最好先请几位风水师看看。

实各个时期修谱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北宋之前,是不允许民间私自修谱的,能修谱的只有国家机构里一个叫做“谱局”的机构,比如皇帝的家谱就叫做“玉牒”。

最明显的要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中国通史》:“ 东晋 、 南朝 ,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意思就是那个时期的选官用人都是根据家谱来选拔人才,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纳人才。这就是常说的九品中正制,通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来定中正品数,然后通过中正品数再来晋升官员品数,由此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一直到隋炀帝设立科举制才有所改善。

到了唐宋时期,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在这个时期,修谱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记世系、序长幼、光宗耀祖、教育子孙。北宋罢谱局前,国家不让修,私下偷着修。北宋罢谱局后,修谱形势蔚然壮观。大部分的名人传记、著作、材料都因此而保留到家谱之中。

在中国成立后,准确来说是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海峡两岸亲人隔岸相望,思乡心切,同时大部分的家谱都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损毁,这个时期有一股修谱热,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追根溯源、谒祖留根。

如果按照年限来说,自上次修谱热过后,也已经40年左右了,也该再次引来修谱大潮。可事实上现在修谱行业依然起色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观念的改变。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修谱事件,大部分出发点都在于光宗耀祖。家谱所具备的追根溯源、记世系、序长幼、辨亲疏、教育后人等功能已经被弱化。不修谱也无所谓,反正大家也都没有修,不会再遭受明清时期那样的社会舆论谴责。修谱了就可以显摆一下,展示一下家族实力。

再者,西方自由观念的深入与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以“钱”为导向,修谱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和时间,与当下的观念大相径庭。

此外,随着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纸化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喜好,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要想让他们拿起古朴的家谱书本,真的有些难度。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的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并非所有的家族都有家谱,也不是所有的普通老百姓都会关注家谱。在古代,家谱是上层社会贵族和士绅才有能力和权力编修的,普通人则很少有能力编修家谱。另外,由于战乱、灾难等原因,一些家族的家谱可能已经失传或遗失。这可能是你从来没有听大人提起过家谱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重视家谱的编修和传承。一些家族通过编修家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承,也可以通过家谱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但是,也有一些家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编修家谱的传统或能力。

总之,是否有家谱,以及是否会关注家族历史和传承,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因素有关。如果你对家族历史感兴趣,可以尝试与家族的长辈交流,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承,或者通过互联网和书籍等途径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下面谈一谈编写家谱的那些事。

首先来谈一谈世系排列问题

虽然现在书本文字都是横版,但是谱牒中世系排列还是继承了古老传统,都采用了竖版,在16开的长方形纸张中,一张纸中刚好分为五格,刚好是五世,每一格刚好是一世,按房头,从长到幼逐一写清楚,有时候堂兄弟多,每一世都会用很多张纸。竖版排列世系有如下利弊:

有利的方面。古人竖版最大的好处,就是尊卑有序,每一世都会清清楚楚,不会造成辈分混乱,有利于后人查找祖宗。不利的方面。不利的地方当然是会很浪费纸张。比如第一世只一个祖宗,第二世有两个祖宗,第三世有四个祖宗,依此类推,第五世就有十六个祖宗。这样就形成了第五世书写最多,第一世只有为数不多几个字的局面。

当然,关于世系排列,也并非完全是一张纸排五世,我所知道的,也有排列四世的情况,这样操作,可能是更加节约纸张吧。

既然是竖版,文字当然是竖着排版。比如第一世记录,在最右边会有一世祖标记,接着就是一世祖名字,因为是家谱,就不会写上姓,接着写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比名字的字体要细,突出了名字的重要性。

世系记录的具体内容:世序、大名、长上情况、小名、字、出生日期、娶育情况、殁葬情况。如下图。世系记录的具体排列:父子源流要对齐,尊长分先后。如:甲是第三世五房的长子,就应该在第三世五房的下面对齐接着写,不可写到其他房头,也不可写到兄弟后面。如果需要提头换页,则具体内容写明了几世几房的第几子,查找起来也不会混乱。

相对而言,横版运用表格好像不伦不类一样,把修了几千年的谱牒横过来是一个巨大工程,同时也难以看习惯。

所以,我认为家谱中世系的排列竖版是最好的,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另一方面用表格五世排列的方式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再次,来拓展一下其他问题编写家谱的发起。编写家谱的发起,是一件大事情,并不是任何人想编写就编写的,而是有一定的发起方式和时间要求的。编写家谱的组织:必须由各庄德高望重的人组成谱局,并由有担当,有热情的知识分子(古时是大儒)主持全面工作。编写家谱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20年修一次,但在历朝历代更迭动荡期间,由于社会不稳定原因,时间也会有推迟。20年这个时间,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家谱的具体构成:除了世系以外,家谱还有源流情况、旌表记录、名人记录、名家赞颂等等具体内容。家谱的历史意义:在家国天下的理念中,国谱没有记录详细的地方,家谱有会有详细记录,当然,家谱记录的是自己的先人,公正客观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好了,就写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

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农村宗祠修编族谱的对联

  有关对联举例如下:  上联:祖宗凭依在德  下联:子孙对越惟诚  上联:丁兰刻木思亲孝  下联:孟母断机教子贤  上联:千百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