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曾国荃是否为他的九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5收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曾国荃是否为他的九弟?,第1张

是的。

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扩展资料:

曾国藩的弟弟们:

1、曾国潢

曾国潢(1820年—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

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帮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2、曾国华

曾国华(1822年7月14日—1858年11月15日),字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胞弟。跟随李续宾力战死,赠道衔,予骑都尉世职,谥愍烈,入《清史列传》忠义传。

3、曾国葆

曾国葆(1829年—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恒,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人)人,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

曾国葆是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

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曾国荃

——曾国潢

——曾国华

——曾国葆

我不是湖南人,网上搜集资料,略有差异,不能确定是“天平村”还是“富托/乇村”,“天平村”或是曾经地名,请参考。

一说: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清代湘乡县荷叶塘)。

“老湘乡”,湖南湘乡县(老湘乡)包括现在的——双峰县、湘乡市、娄底市全境;涟源市的一部分(包括杨家滩镇〈即杨市镇〉、山塘镇、水洞底镇、斗笠山镇、渡头塘镇、枫坪镇一部分);宁乡县的泉湖村、湘潭县的湘西亭村等等。

---------------------------------------

另一说: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座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

但如今可检索得到的双峰县行政区划资料是:

双峰包括:永丰镇 三塘铺镇 井字镇 甘棠镇 花门镇 走马街镇 杏子铺镇 青树坪镇 洪山殿镇 梓门桥镇 蛇形山镇 锁石镇 石牛乡 印塘乡 沙塘乡 荷叶乡

即仍称为“荷叶乡”而不是“荷叶镇”。

---------------------------------------

前言:

读这本书的缘由:高中上历史课时粗略了解过曾国藩,去年去舍友房间,他给我看了曾国藩的40字看面相的毛笔字,不懂的让我去网上查,我查着查着就发现曾国藩这个人真的不简单,那些耳熟能详的晚清重臣基本都是曾国藩提拔的。曾国藩之后的许多名人更是个个都读过这本家书。2019年兰州大学翻译硕士复试更是让考生翻译《曾国藩家书》部分篇章。

正文:

曾国藩家书读完后给我一种做事要慢慢来,不可以首尾不懈,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着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关于曾国藩的性格特点,可能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非常“巴蛮”。这个词来自湖南方言,去形容湖南籍的曾国藩是再合适不过了。“巴蛮”的意思:“巴”有粘住、巴住不动的意思,这个词指的是固执、不灵活,而且在湖南方言的使用语境中往往带有贬义,比如“做事情不要巴蛮”。但是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巴蛮”也可以指代硬着头皮做事,或者做事执着、敢闯敢拼。这个词被公认为是形容近代湖南人性格或者湖南气质最准确一个词,湖南人为人处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巴蛮”,敢作敢为。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风格就是把湖南人“巴蛮”的品质发挥到极致的标志。湘军就像是湖南山涧里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

同时曾国藩也基于太平军擅长打运动战的特点,为湘军制订出了对付太平军的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用堑壕战对付太平军的运动战。当遭遇太平军时,湘军尽量不去做正面对抗,而是立刻开始挖堑壕,利用工事和壕沟瓦解太平军的机动灵活战术。

但这些品格都是曾国藩中年以后才有的品格,年轻时曾国藩处事并不圆滑,而是一副读书人的理想观念。曾国藩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所以从他进入官场,就给自己定了很高的政治目标,要践行儒家思想传授给他的政治理想。这是曾国藩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读圣贤书无非是为了考功名,然后升官发财。而对于儒家宣扬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君臣一心,开创盛世的政治理想其实是没多少人去实践的,可偏偏曾国藩就去身体力行。但晚清毕竟是晚清,帝国的机器即将崩塌,各级官员也都是捞一点是一点的想法,一切都以保住官位为重点而非践行官员应有的职责,因此获得地方的支持困难重重。

为了获得地方支持,曾国藩动辄就上书弹劾,逼皇帝把对手罢官,这引起了湖南和江西官员的不满,一度让曾国藩在这两省无法立足。然而他还做过更过分的事。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照惯例他要去丁忧守制。当时满清皇帝咸丰帝一开始是想挽留曾国藩的,但没想到,他竟然想借此要挟皇帝,要咸丰给他督抚大权,做湖广或者江淮地区的一把手。他甚至还声明,你皇帝要是不给督抚大权,那我曾国藩就不干了。咸丰帝本来就看不上曾国藩的处事风格,这个事情一出,皇帝就决定收回曾国藩的兵权,让他回老家守孝。从当时情形看,曾国藩即使复出也不太可能重掌兵权,所以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基本被断送了。

曾国藩回家之后,仔细研读了《老子》,《庄子》《华严经》,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那些性格上过分要强的人往往是经不起外部挫折的打击,因为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人性本来的弹性都没有了,所以失败可以轻易折断他们的意志。相反,那些看似性格柔弱,能够基于现实踏实做事的人,反倒可以在社会潮流中捕捉到机遇,成就大事。

随着曾国藩反思的深入,他渐渐懂得政治家的处事态度一定要谦退、理性,要把官僚体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时刻想着去反抗破坏这个系统。另外,官场上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应该是利益,利益才是人与人合作的最广泛共识,因为利益可以协商,可以分割,还可以交换,政治家必须要学会用利益吸纳更多同盟者为自己服务。

这个思想引发许多人议论曾国藩贪污的问题。先不说原因,之前我也是好奇为什么晚清会贪污那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举个例子。和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之后,朝廷下旨让曾国藩将湘军花掉的军费列好账目,和户部对账销账,户部的官员直接明码标价,必须要从军费的总额中拿出13%作为好处费,才能顺利销账。湘军所用的军费将近3000万两,也就是说,户部官员打算从曾国藩身上捞出40万两白银的好处费。曾国藩托人周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户部官员才同意把好处费降到8万两白银。

如此明目张胆贪污,并不是偶然现象,根据今天留下来的史料,大部分京官的正常收入,都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官员们为了维持自己体面,衣食住行的花费都要高于普通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清代实行“薄俸制”,给官员发的工资确实太低。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工资收入是将近130两,支出却高达605两,做官一年,竟然有475两的亏空。因此大部分官员都会选择贪腐,归根到底还是工资发的太少。

但曾国藩贪污受贿不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因为他依靠政治利益在官场上跟别人打交道。他不得不接受已有的官场潜规则,但是这些灰色收入绝不是他做官的目的,而是他处事的手段。我们可以说,当曾国藩面对自己的时候,他是一个高洁的问心无愧的圣徒;而当他面对整个官场的时候,他又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

下面摘录一些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1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2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即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值之又慎。昌黎日:“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3殿试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大约六年一次,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时出场。

4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也。

5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6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7吾尝见友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檀台、凌获舟之流,指不胜风。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8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9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宴起为第一义。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总结自己所做所为之事,归纳出八字治理格言,对其家族影响深远。

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

后来,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曾氏家训。他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工作,反对奢侈懒惰”。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居家以不晏(晚)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子弟要扫地、种菜,妻女要做饭、织布,天天如此。

曾国藩深知:“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们为何还要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大人们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小孩们好好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放心。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勤俭持家,读书科考,首先要讲究二个字:“早”和“扫”。

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

治家特别要强调“考”和“宝”二字。考即:诚修祭祀,是告诫家人要诚心祭祀缅怀先人;宝即:善待亲族邻里,是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一起生活的世人。诚心、友善待人,是为人的根本,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民风。

一个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人人辛勤耕耘、学风浓厚、诚心待人、友善相处,就会安居乐业,人才辈出。地方出人才,国家就会人才济济。有了人才,国家就会兴旺,国家兴旺,小家哪有不兴旺之理?所以,八字家训,一家奉之,家道兴旺;家家奉之,国泰民安。

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地仙、不信僧巫。不信医药,是不要迷信医药,有病尽量少吃药,靠自身抵抗力、靠自身本有的强大修复能力恢复最好,否则形成对医药的依赖性是很麻烦的,这是十分符合科学道理的。不信地仙,是指不迷信看风水。不信僧巫,是指不迷信佛教中的唯心主义,不迷信算卦占卜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是奋斗得来的。

曾国藩家族家训,是中华家风家训文化中的瑰宝,尤其是曾国藩家书,更是浓缩了家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曾国藩在文化上对世人的最大贡献。在曾氏优良家风家训的激励下,曾国藩家族五代,英才辈出,共走出了240位外交家、教授、学者等,堪称奇迹。而这家训的开创者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国藩一生恪遵祖训,深受祖父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曾国荃是否为他的九弟?

是的。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咸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