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安徽省蒙城县郑氏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12收藏

请问有谁知道安徽省蒙城县郑氏的家谱,第1张

请问有谁知道安徽省蒙城县郑氏的来源?

历史来源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 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

安徽黟县郑氏起源和族谱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

中国姓氏起源 郑氏起源 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 起源主要

郑氏规范全文? 田租是郑氏经济的主要来源。此外,郑氏还有商店、林木、畜牧等收入。郑氏家族凭藉这些收益,得以实现共爨 郑氏不信佛老,对阴阳家也不迷信,惟笃守儒家的丧礼。 郑氏宗族及其成员有一套处理亲友关系的原则。

郑氏名人 官居显赫 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 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

东北郑氏主要起源于何处? 东北的郑姓来源于山东,具体年限无从考证。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

介绍一下郑氏的有关知识? 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 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

郑氏名人 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郑桓公就是郑姓的始祖。 甲申年遥祭郑姓始祖郑桓公文 维公元二○○四年,岁在甲申。郑氏儿女,桓公子孙,遥祭郑姓始祖华山

姓氏“郑”的来源? 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 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

广东陆丰郑氏祖籍何方? 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 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

有谁知道池氏的来源 据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来源有三种:一是池姓出自赢秦司马公子池,其裔孙以祖父池字为姓,其后有池子华 三如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周程休父之后,改程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 现在中华

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

关于黄氏的来源和创始人等 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概况 、黄姓源腾、黄国历史、黄氏精神、黄姓史料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 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

关于郑氏的历史和现状 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 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

'陈’氏的来源 陈姓起源有五 一、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 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4、哈尼族陈氏。如国家民族委员会

有济南郑家胡同姓郑的吗?谁能告诉我郑氏字辈!谢了啊! 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五、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 田租是郑氏经济的主要来源。此外,郑氏还有商店、林木、畜牧等收入。郑氏家族凭藉这些收益,得以实现共爨

叶氏的来源 曾氏的来源 2 叶氏的来源 三、上杭叶氏与广东梅州叶氏渊源 1、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祖叶映玉派衍世系。 以邑为氏》 等所载,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女贵 为妻,生下6 个儿子,其中第6 个儿子叫季连,赐

古田县郑氏后代寻根 郑氏字辈"兆硕石昌……"约乾隆嘉庆年间 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

从氏来源 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 就是今天从姓的来源。汉代有将军叫枞公,他的后代称为枞氏,枞氏后来改为从氏。宋代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就有

俱氏来源 俱姓起源 (一)较早见于史籍的俱姓人是俱难(有一处为“范俱难”,是印刷之误还是两个人 立夫人折掘氏为五后,世子武台为太子、录尚书事,左长史赵晁、右长史郭幸为尚书左右仆射,镇北俱延为太尉

陈氏历史来源 於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迁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 陈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於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

有谁知道这支钟氏家谱的来源吗 钟氏起源: 祖宗:简狄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 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 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钟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

关于牧氏的姓氏来源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 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谢氏来源 谢姓起源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 《元和姓纂》等所载,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

郑姓的由来具体点,谢谢 这便是郑姓的来源。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秦末到晋代期间,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的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一些地方。唐代初期,河南一部分郑氏移居到福建省,唐代末期,河南固始

孙立人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立人故居”位于三河古南街八扇巷,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进门迎面立着孙立人将军身着戎装的蜡像,墙上挂有各种印刷品,主要是孙立人生平事迹展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尽展列了将军一生重要经历。

孙立人(1900年至1990年),字仲伦,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人。1900年12月8日,在三河八扇巷降生。1932年,孙立人父亲逝世时,孙立人曾两次回乡,自此之后,就未曾回过三河。

在相距三河不到20公里的庐江县金牛镇也有一“孙立人故居”。故居坐落在金牛镇旁金牛山半山腰处,坐北朝南。初建时有百余间房屋,解放后逐渐拆除,现为金牛镇中学校址,留下房屋一幢11间,约250平方米,是孙立人24岁时结婚时住处,木架结构,青砖小瓦,走廊及房内雕梁画栋,为明显的晚清民居建筑风格。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现两个“孙立人故居”,也不知孰是孰非。

“这座故居建造的依据是一副对联‘龙舒绵世泽,鹊渚振家声’,这是在孙立人家谱里找到的”。“龙舒”便是舒城县,而“鹊渚”便是三河的古称,“正是因为这副对联,才确定孙立人将军曾在三河居住。”

孙立人将军祖辈自1688年起的170年间就-于三河,因1858年太平天国的“三河大捷”房屋被烧毁,-逃往庐江居住,孙立人便在庐江出生,但由于一直在三河做生意,在三河八大街南大巷买了房子,孙立人一至八岁都在三河度过。晚年的孙立人在台湾定居,但时常回忆童年在三河居住的日子,多次为想回籍祭祖难以成行而扼腕叹息。

三河“孙立人故居”确实为纪念馆,但是历史上孙立人确实在此处有故居,现在是依旧修旧,房屋的样式和结构都是根据孙立人曾经的左邻右舍回忆而建的。

保护范围:以故居为中心,四周50米。

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

孙立人(1899~1990),字仲伦,出生于庐江县金牛乡山南村的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民国元年(1912年)随父母旅居北平就学。民国7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民国13年官费赴美留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孙立人留学期间,目睹欧美各国在军事上竞相坚甲利兵,争夺霸权,而中国备受列强蹂躏的情形,深感报国之道在于强兵,遂放弃学习土木工程,考入著名的孙立人详细信息++

三河镇:三河镇地处皖中,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西南部,隶属省会合肥管辖,与巢湖、六安两市交界,东濒巢湖,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位于国家5-旅游景区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合铜公路穿镇而过,京九铁路、合铜黄高速傍镇而过,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全镇面积70平方公里,辖19个村,7个居委会,人口72万,其中三河古镇景区面积471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

“瞿”姓是中国最好的姓氏,“瞿”姓的由来 瞿姓起源

先秦有瞿国,在四川双流县东瞿上城,瞿氏是瞿人的后代。

瞿姓的来历 瞿氏属地] 瞿姓最早发祥地,当在今四川的双流县一带,其望族居松阳郡,即今浙江省松阳县。 [瞿氏来历] 瞿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代有大夫瞿父,由于食邑于瞿上而得名,其后人以祖先字为姓。 另,春秋时期有瞿国,居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为瞿氏 [瞿氏名望] 瞿氏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主要有:明代瞿景淳,官至吏部侍郎,总校过《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其二子瞿汝稷、瞿汝说也是当时的名人,他们分别著有《石经大学质疑》与《皇明臣略》,颇受后世推崇。 除上述外,瞿姓名人还有:五代时吴国的黄州刺史瞿章;明代诗人瞿佑、抗清明将瞿式耜;清代金石学家瞿中溶;近代革命家瞿秋白。

求采纳

瞿姓氏是怎么来的 瞿氏属地]

瞿姓最早发祥地,当在今四川的双流县一带,其望族居松阳郡,即今浙江省松阳县。 [瞿氏来历]

瞿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代有大夫瞿父,由于食邑于瞿上而得名,其后人以祖先字为姓。 另,春秋时期有瞿国,居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为瞿氏 [瞿氏名望]

瞿氏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主要有:明代瞿景淳,官至吏部侍郎,总校过《永乐大典》、修《嘉靖实录》。其二子瞿汝稷、瞿汝说也是当时的名人,他们分别著有《石经大学质疑》与《皇明臣略》,颇受后世推崇。 除上述外,瞿姓名人还有:五代时吴国的黄州刺史瞿章;明代诗人瞿佑、抗清明将瞿式耜;清代金石学家瞿中溶;近代革命家瞿秋白。

瞿姓的始祖 瞿父鼎: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见于《博古图》,瞿父是瞿姓的祖宗,瞿姓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另外,根据《通志・氏族略》是的记载,瞿氏是晋东海王越参军瞿庄的后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谱说,河东的裴桃的儿子娶了苍梧瞿宝的女儿。”还有,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汉代有河南太守瞿茂,梁有镇北将军瞿延,而唐时有绛州刺史瞿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阳。平江府与温州平阳亦有瞿氏。望族居松阳郡,即2015年的浙江省松阳县西部。瞿氏后人尊瞿父鼎为瞿姓的始祖。

瞿姓的迁徙 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商朝时候有个大夫叫作瞿父,他的子孙以瞿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是今天瞿姓最早的起源。古代时候,有个地方叫瞿上。商朝时候有一位贵族被封到那里为王,建立了瞿国。瞿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瞿氏,形成了另一支瞿姓。瞿上那个地方,在今四川省成都附近的双流县一带,因为春秋时候孔子的一个弟子商瞿曾居住在那里,所以有叫商瞿里。最早进入上海地区的瞿姓,据史志记载是参军瞿桧,宋靖康末年,瞿桧从康王南渡,自汴梁举族迁上海地区,定居鹤沙(今南汇下沙),这是浦东瞿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干,他们后来棋布奉贤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马山、高桥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从严陵(今浙江省桐乡)迁居龙华,与张、沈、赵三姓,世代结义,休戚与共、有“四姓墓”留为海上名迹。尔后,陆续又有迁入,如无至正间,瞿信由昆山避乱青龙江,同时期,任青龙镇教谕的瞿智也留什定居。南宋嘉定年问,瞿愉维任下沙盐场盐监,子世代相继,主持上海和浙西盐政达150年之久。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盐场,产量盐赋均为“两浙之最”,见自《熬波图》中所总结的制盐技术,所订刑纪,归v灶座、建团立盘等系列整顿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为,遂使“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从而使盐场地区的下沙“商贾咸集,遂成都会”,新场“歌楼酒肆,贾街繁荣,虽县亦未之过也”。由于新场的繁荣,明中叶曾有立县之议,由于川沙豪族乔镗的反对,才未成功。元初,瞿霆发还兼领上海市舶司。煮盐、海运、棉织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经济支柱,宋元际盐业尤为发达,瞿氏世掌盐业,聚集了大量财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瞿氏占地达7300顷,构筑了当时江南最大园林瞿家园,该园占地2顷,仅园内琴轩中收藏的名贵古琴就有百张,百客堂终日丝竹不绝,宾客满座。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璋下诏灭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诏令明文规定,仅留长子“以存宗桃,余皆抄没”,下沙瞿氏其族数百家,歼之殆尽。据记另有两仆各负一幼儿逃出,其中之一即传高桥界浜一脉。瞿姓遭此大劫,人员大减。明后期,瞿姓复起,隆庆、万历年间,武进士瞿彦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姓与李、周、曹等姓同为上海望族。瞿彦威子骞廷,明末为膝县令,抗清牺牲。(余略)

“瞿”姓的历史渊源谁知道呢? 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鹰阜之视也”,从“目目”、从“佳”,“目目”左右视也,“佳”鸟之短尾总名;《辞源》解为:一、兵器,戟属,号三锋矛,二、姓,以地为氏,三、惊视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姓氏。 以姓而言,瞿氏出于子姓,《百家姓考略》称其为商大夫瞿父之后;《辞源》解为以地为氏;而我湘阴《瞿氏宗谱》记载出于商15君祖丁。 祖丁,在司马迁公《史记殷本记》中有记载,是商汤开国后第9世第16位君;15位君为祖辛;而第15世第28位君就是太丁(亦称大丁或文武帝乙)。祖辛显然不是,祖丁究竟指祖辛之子第16位君祖丁还是武乙之子第15世君太丁呢?(王国维《殷世数表》中列31帝,其中包括了太乙之子大丁,大丁生前并未继立,但待以帝礼,商俗兄终弟及,武丁前尤其如此,倘有一二错落,祖辛之子祖丁列为15位君未尚不可) 有商一代帝君,以甲名者六,以乙名者五,以丁名者六,以庚、辛名者四,以壬名者二,以丙、戊、己名者一,总计30帝。按商俗云“帝”与“祖”,是后人对先君先祖的通称,商人对大父(即祖父)以上诸先王先祖均称“祖”,商纣以后晚辈祭祀其先王如沃丁、中丁、祖丁、武丁、庚丁、太丁均可以统称“祖丁”,这样看来湘阴《瞿氏宗谱》记载的商15君祖丁当是武乙之子太丁,即文武帝乙。 《百家姓》、《百家姓考略》、《辞源》、湘阴《瞿氏宗谱》所言不能完全吻合,又当如何解释呢? “姓”者,从女,从生,天子因生以赐姓;黄帝生25子,得姓者14人,得氏姓12族。三代之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姓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或氏于国,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于志。 《百家姓》、《百家姓考略》、湘阴《瞿氏宗谱》均肯定了瞿氏出于子姓,“子”是帝舜封契于商所赐之姓,因功业而得。 《百家姓》、《百家姓考略》言瞿姓氏由商大夫瞿父而得,而湘阴《瞿氏宗谱》传我族直接先祖为商15君祖丁,其记载貌似迥异,但包含了一些看似无关实有相同内容的联系。《百家姓》、《百家姓考略》所说,记载了瞿氏得姓氏之始为瞿父,而《瞿氏宗谱》道出了瞿氏之本源在商君15世祖太丁。瞿父也好,太丁(君王)之后也罢,均为有自己封邑的商代贵族却是一点不错的,《辞源》以地为氏,作为封君的理由就更明显了。 只可惜其记载不象子姓另一族孔氏家族所记的明白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其文字:“孔氏之先为宋微子后。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历公。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见而可知孔氏是殷商子姓帝乙庶子微子启后;(商纣亡商后,周武存商祀,先立纣子武庚,武庚判乱逃亡,怜微子忠直,续立之以为诸侯宋王)从直系宋襄公到孔父嘉已传五代,有别于公族(宋王室)。按周礼:王之子为王子,王子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孙之后历五世,与王室渐远。故因孔父嘉得姓氏。 瞿之姓氏所从来就没有如此清晰的脉络。其中原因不外:一、瞿氏之先,商君15世祖太丁,应是宋微子的祖父辈。历三代而商亡,微子到宋襄公,宋襄公到孔父嘉,其间已经历许多年代,商、周制度到底有些不同,商末有没有类周的子弟封建制度,现在谁说得清?但子姓未得到王位的子弟在商之朝为卿士、大夫;在野大拥方国,小为宗伯、封君并有自己的采邑却是不争的事实。制度本不同于周,更兼亡国之后,太丁到瞿父其间经历多少年?是怎样的宗系?后来者经数百年虽欲补正亦恐怕补之不及,疑问一悬几千年,实不得已。孔氏有幸微子开宋,缘于周礼之制度世代相传,故能保存微子到宋襄公,宋襄公到孔父嘉家族史,这是瞿氏及其他子姓后人不可期求的。二、子姓得氏后人,百家>>

瞿姓的家谱 上海南汇鹤沙瞿氏族谱十卷,(清)瞿塘、瞿朝泰等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安徽省合肥市瞿氏(万和堂)宗谱,民国二年修谱(老谱)九册,二O 一四年五月重修新谱七册。江苏武进晋陵瞿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瞿树承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华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五渠瞿氏家谱,(清)瞿昌炽、瞿熙续修,清朝年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熟前明常熟瞿氏四代忠贤遗像,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影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玉田县孙家瞿孙氏家谱,(民国)孙焕仑重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湖南长沙长沙瞿氏家乘,(民国)瞿宣颖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瞿氏家乘五卷,著者待考,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瞿氏家乘十卷,(民国)瞿宣颖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北平京城印刷局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湖南长沙瞿氏家乘十卷,(民国)瞿宣颖编,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北京京城书局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江苏常熟瞿氏家乘五卷,著者待考,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山东滨州柳市镇虹川瞿氏宗谱,(清)瞿作忠等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山东滨州虹桥镇虹川瞿氏宗谱六卷,(现代)瞿康林等续修,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六册。

瞿姓的分布 湖南省岳阳湘市阴县界头铺镇(又名金龙镇)狮岭村大屋组生活了百余户瞿姓人家。湖南省岳阳汨罗市白水镇邓家坊村瞿家湾生活了约40多户瞿姓人家。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利福塔镇官庄村瞿家台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教子垭湖南醴陵市南桥镇20000余人其中南桥村数量较大,端庄的瞿氏宗祠历史悠久。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工业园梁山村瞿家湾生活了100多户瞿姓人家。重庆市忠县双桂镇瞿家巷子生活了几十户瞿姓人家。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瞿家湾镇生活了数百户瞿姓人家。云南省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等地也有较多分布。其中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莲池村委会麻线屯村 小组生活了约30户人家;保山市腾冲县清水乡驼峰村瞿家营村名小组约300户人家。经迁徙发展遍布保山、 腾 冲、平山(德宏梁河)、盈江、陇川等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不乏瞿氏分布。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七都镇,永嘉县岩头镇下园村人口1000多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卖盐塘湖南省沅陵县明溪口镇瞿家溪村、榇木坪村(牛路坡组)约150户人家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祯旺乡应章村 约100多户人家安徽省合肥市聚集较多瞿姓,在合肥市瑶海区城东花冲社区、庐阳区东瞿村、长临河镇熊瞿村、三十岗乡瞿嘴村、瞿新庄、瞿小庄、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长丰县岗集镇桃山村等地,肥西县还有很多没有统计,总计约3000户。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周潭镇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户瞿姓人家。安徽省金寨县位于南溪镇,古碑镇,天堂寨镇共有近100户人家。湖北省黄梅县濯港镇约200户 。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铜湾镇和村(瞿家湾)瞿氏共2000余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阳。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闵庙村有南小湾、檀树湾、瞿老湾、高湾及邻近村落瞿氏1000余户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镇经堂村1000余人贵州六盘水盘县柏果有瞿氏100余户,盘县红果镇花家庄村有300多户,挪湾村有600多户,旧铺村200多 户,散居其它乡镇的约有300―400户(未尽详细统计,仅供参考)。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渭溪乡张家坪村生活约60户瞿氏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白虎山村有瞿氏100多户人家江苏省赣榆县瞿沟村山东临沂莒南县瞿家山前四川省蓬溪县群力乡 瞿家沟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军官莲乡官塘村瞿山80户人家湖北省浠水县蔡桥村一组30多户瞿姓人家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瞿家大园瞿姓上百户(瞿家园也是清末状元张謇祖居)江苏省盐城亭湖区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南汇区下沙镇及黄路镇、惠南镇)上海闵行区瞿家湾云南省保山、德宏等滇西地区有瞿姓人口2万多人。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潮洋村有1000多人福州连江马鼻镇村前村有好几千,瞿氏祭祖活动现场十分热闹江苏省缸顾乡瞿冯村(原为瞿家村)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瞿家村(2007年起拆迁后,现在已经归为农田)

瞿姓的介绍 瞿(Qú)姓:中国姓氏中最早的姓氏之一。安徽合肥地区聚集有大量瞿姓人口,家多聚集在合肥市城东花冲社区、庐阳区东瞿村、长临河镇熊瞿村、三十岗乡瞿嘴村、瞿新庄、瞿小庄、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长丰县岗集镇桃山村等地。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有大量瞿姓人口。贵州湄潭县也有瞿姓人口。安徽省定远县瞿姓人口约2000人。清朝时期,瞿氏有私家藏书楼――铁琴铜剑楼。

瞿姓是少数民族吗 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悠久的姓氏,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明文记载。据史料考证,瞿姓得姓始祖是瞿父鼎。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八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瞿”姓始祖 据史料考证,瞿姓得姓始祖是瞿父鼎。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的记载,商代遗留下来的青铜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见于《博古图》,瞿父是瞿氏的祖宗,瞿氏都是以地名为姓氏的。另外,根据《通志氏族略》是的记载,瞿氏是晋东海王越参军瞿庄的后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谱说,河东的裴桃的儿子娶了苍梧瞿宝的女儿。”还有,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汉代有河南太守瞿茂,梁有镇北将军瞿延,而唐时有绛州刺史瞿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阳。平江府与温州平阳亦有瞿氏。望族居松阳郡,即现在的浙江省松阳县西部。瞿氏后人尊瞿父鼎为瞿氏的始祖。 编辑本段瞿姓起源 瞿姓的起源大体有三种: 以地名为氏 以地名为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商朝有一个大夫受封于瞿上(今四川成都双流东瞿上城),而得名瞿父。其子孙后代遂以祖上封邑名称为姓,形成瞿氏。另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代青铜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瞿的。 另外,以地名命姓的还有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随孔子学习《易经》。商瞿是鲁国人,因生于四川双流县,居于瞿上,故名商瞿,其旧居称为商瞿里,后来在这里居住的人,分别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以人名为姓 以人名为姓,源于子姓,也由商朝大夫瞿父而得姓,虽然也由瞿父而得姓,但与第一个渊源有所不同,前者因地名“瞿上”而得姓,后者因人名“瞿父”而得姓。 出自嬴姓 出自嬴姓,乃上古帝王大臣伯益之后裔。即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嬴氏后裔共有十四姓,包括现在的瞿、梁、江、廉、黄、秦、赵、马、钟、葛、徐、费、谭、谷、缪、等姓氏的汉族人,被合称为嬴氏十四姓。 伯益的故事传说: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p,又名大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商代的鼎,上铸“瞿父”,著录于十二世纪的《博古图》。该图取自1528年的明代版本。(器物)右高五寸二分;耳高一寸,阔一寸二分;(腹)>>

由来:就必须先说一说古邝国,这一说首先见于古书《路史》和《姓苑》,近些年,在网上又有新的证据(附文C)支持这一说法,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谱,由族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祖母姓邝;一个是范仲淹的族谱,这个族谱非常详细,他的祖先有“妣邝氏,封夫人”的记载,根据族谱推算,这位“邝氏”的时间大约在晋朝。可见,在唐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邝姓。至少1129年(建炎三年,比1168年早了近40年)之前,邝姓就已经存在(《宋史》本纪第二十五)。

邝氏族谱

-

广东广州邝氏祠谱不分卷 清咸丰三年(1853)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广州正行印刷厂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斗门邝氏族谱溯源图说一卷 邝耀云纂 抄本 广东斗门县斗门区小豪冲乡 13673广东南海邝氏族谱缯不分卷 (清)邝宇宽抄 清同治十年(1871)抄本 一册 美国

广东河源邝氏桃源公司族谱四卷 (清)邝乃理 邝其峻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州藏珍阁刻本 四 册 广东中山图 13675 邝氏宗谱不分卷 (清)邝燮理等重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活字本 一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13676 长邑邝氏族谱不分卷 (清)邝大澜 邝基兴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宣城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残破) 邝 ①路史:古邝国后有邝氏。 ②姓苑:广东南海县多此姓。 ③奇姓通:一统志,邝野,字孟质,永乐进士。姓氏由来:路史: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明有进士邝文、邝曰广、邝约、邝□等人。邝氏亦有不少移居海外发展。邝氏楹联:「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此联表彰明朝儒士两人爱国不屈之忠节。  

郡望堂号:庐江郡  姓氏家谱:邝氏三修族谱  

历史名人:邝文, 邝曰广, 邝约, 邝露 +++++++++

族史 开平市单水口有间雷方邝三姓祖祠,门口楹联书“源同一脉,衍以三宗”,明确地阐明雷方邝三姓,原是同一祖宗,後来分支成为三姓。雷方邝三姓同是炎帝的後裔。从炎帝至今,约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於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称神农氏。死後葬於宝鸡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孙居于雷泽(今山西永济县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孙(八世孙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战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为氏,由雷改为姓方,为方氏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三百多年多,历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淑丽被册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1 始祖 方以平三七公讳奋,字祯;生於1103年北宋徽宗祟宁二年 – 终於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享寿六十四岁。世居安徽庐洲(今安徽合肥市)庐江

2 邝愈平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时任临安京城大尹;长女淑丽受册皇妃,愈平因此封宣城侯,食邑安徽宣城,御赐姓邝。

3 讳諴 字一声,愈平次子。生於1155年,终於1246年。享寿九十二岁。

4 公昭 讳奎,字公昭;一声公长子。生於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十月初九,终於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十一,享寿九十一岁。公昭公出生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十一岁随父南迁,居於河源。三十岁(1225)水又随父由河源移居古冈(今新会城)。于1250年(五十四岁)由新会迁开平县(宋时属信安县)。居单水口泮村乡坑口村。

广东潮山 邝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左边一个军,右边一个右耳旁,不知道怎么读)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后谷旷氏宋德祐丙子

纂修旧谱序

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馀,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于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曰宣(姓黄),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于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令子侄易姓改名,窜逃于外。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于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于灰烬之馀,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祐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 文天祥 拜撰

宣姓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君的赐号;一说是宣姓来自春秋时期的孙叔孙侨如的谥号。

源于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上古周王朝时期,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周厉王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41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

周厉王十八年(公元前841年),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山西霍县)不敢回朝,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死于彘邑。周厉王出逃后,周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史称“共和执政”。自周厉王十八年(周公共和元年)开始,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结果被国人们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周召公赶入内室,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们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周厉王逝世后,周公、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扶持姬静继位。姬静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史称周宣王。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史称宣氏正宗。

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静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子姓宣氏合谱;

宣姓源于子姓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为宋宣公。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他临死前,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而传位给弟弟子和,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去世后,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宣”,史称宋宣公。在宋宣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宣氏正宗。

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宣氏合谱。

宣姓源于谥号

源于姬姓,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中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率军参与了著名的“鞍之战”,在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棘”并夺取汶阳,在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在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秋季率军攻伐宋国,在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在鲁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秋季出使齐国,在鲁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87年)娶齐国女姜氏,在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86年)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等等,是一位文武全才,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85年),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孟氏两家族,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被驱逐出境,出奔齐国,后至卫国为卿,后逝世于异国他乡。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晋国、卫国、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因此在他逝世后,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宣”,史称宣伯。

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职业技能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宣,全称为“宣矩”,最早是距离单位,后成为周王朝时期的一种职业技能考评标准,进而演变为官称。“一矩”,就是古代车轮的周长之距离,而“一宣”就是半矩,也就是半个车轮周长的距离,是两周时期的距离法度。能够熟练地驾御马车、牛车,令其行止于一宣之内,堪称最优秀的驭手,因此,“宣”成为评价驾御者技能的标准,最优秀的驭手即称“宣”、或“宣人”。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记载:“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

在“宣”、或“宣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职业称谓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专业制玉工匠,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宣,实际上是“瑄”,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在上古时期,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其中直径大于六寸者,称作“瑄”,为国宝,要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其称为“瑄工”、“瑄人”。在典籍《尔雅·释器》中记载:“璧大六寸,谓之宣。”后世的郭璞在注释《汉书》时更明确地指明:“瑄,瑄玉是也。瑄、宣同。”

在“瑄工”、“瑄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瑄氏。古代“瑄”、“宣”二字通义,因有简笔为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宣姓源于地名

源于地名,出自秦、汉时期古宣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到了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

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有在战乱纷叠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以备亲里联络,遂称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宣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1]

宣姓迁徙分布

编辑

宣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但属于多源流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门阀;

宣氏主要出自古代君王、贵族的谥号;

“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是古代谥法之一,凡是君主、贵族、大夫者一生“善闻周达”,逝世后便谥称作“宣”。如周宣王、宋宣公等,都是“善闻周达”之君,所以他们的后代都以先祖谥号为姓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氏,是宣氏最早的起源。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也为“宣”,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

宣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居住,汉朝以后在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始平郡(今陕西兴平)形成望族。

随着战乱和迁徙等原因,宣氏族人逐步在东南沿海地区播迁,在浙江宁波、嘉兴、诸暨,安徽无为、合肥、天长、芜湖、宣州,江苏江阴等地均有分布。[2]

宣姓家谱文献

编辑

宣姓郡望始平郡

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民国)宣钜诰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宣元恺等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永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民国)宣祥夫修,郑佳焘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蒋国权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积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清)宣学文、宣永标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浙江省德清县清退办公室。

江苏江阴暨阳宣氏宗谱,(民国)宣桂鹤等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思林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正喜等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十二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宣荩臣等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第十二卷。

浙江上虞古虞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三~四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正铭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浦江云阳宣氏宗谱,(清)宣凰山等纂,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清)宣天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两卷,(清)宣中礼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

江苏暨阳宣氏宗谱,清朝年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清)宣鹤千等纂,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继善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六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民国)宣炳森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宣必寿纂,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继述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暨阳厚溪宣氏宗谱,(清)宣大备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无为县濡湏宣氏宗谱,(清)宣祝三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鰲桂堂署字号木刻活字印本,到2015年3月止仅存八册,卷二与卷三各一册,卷四、五、七各二册。

宣姓郡望堂号

编辑

宣姓郡望

东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姓堂号

始平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

濮阳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宣姓字辈排行

编辑

安徽宣城宣氏字辈:“锡之恒善以守帮国五世其昌耐维有庆”。

安徽肥东宣氏字辈:洪武移民后宣坝7~14世“承士大正志光宗式”,15~44世“锡之恒善以守帮国永保其昌乃为有庆继世滋荣孝友同敦百川归一克蕃”;“仁义礼智信传家正典长孝贤登世德绍记永芬芳”。

安徽舒城宣氏字辈:“自立开大道秉德振家声”。

安徽无为宣氏字辈:“文学著荣光 可以定家邦 裕后承前业 永远锡祯祥”。

山东郓城宣氏字辈:“宝士辉昌运茂苓兆景福探本乐陵远衍流巨野长”。

宣氏一支字辈:“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基开光大世继昌明”。

宣氏一支字辈:“光世夕之恒守”。

宣姓家族用联

编辑

宣姓四言通联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全联典指宣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才推人表;德重主知: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庆元府人宣缯,年轻时在太学读书,因成绩优异而做官,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宰相),后官观文殿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云阳人宣秉,字巨公,王莽曾征他做官,他不去。刘秀建东汉,任他为御史中丞。生活极为俭朴,刘秀曾到他家,为之叹息,赐给他布帛帷帐等物。后官大司徒。

巨公高节;南仲岩栖: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宣秉,字巨公,少有高节,王莽征而不至。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宣明,字南仲,隐于长汀城南五里的岩洞间。

宣姓五言通联

诗坛留雅韵;画苑耀长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字汝昭,嘉定人。授经里中,邑之治诗者多出其门。以乡贡谒选,得惠州府同知,以廉惠称。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画家宣亨,汴人。精花鸟。宣和中,久在画院。入蜀时,徽宋留之。

学士谥忠靖;司徙称巨公: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大学士宣缯,庆元府人。嘉定中,拜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谥忠靖。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秉,云阳人。字巨公。少修高节。光武初征拜御史中丞。性俭约,帝幸其舍,见而叹曰:“楚国二龚,不如云阳宣巨公。”即赐以而帛帷帐什物。后拜大司徒。

政绩号廉惠;武功封南安: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惠州府同知宣昶。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将领宣虎,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卒谥严。

宣姓七言通联

帝有仁后成元佑;民无冤辞夥俊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宋英宗之后宣仁皇后,毫州人。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息县知宣仲庸,优于政事,民无冤辞,尤留心学校,勉励生徒,成材颇多。

宣姓十言通联

预定策功,高爵追封上国;会同独坐,芳名丕显京师--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文殿大学士宣缯的事典。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大司徙审理宣秉事典。[1]

宣姓历史名人

编辑

宣珍之

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

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

明代中书舍人。

宣温

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

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中共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

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大波;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大波,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宣铁吾

(1896 ~ 1964),本县小东乡高等小学毕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毕业。其父为蒋介石青年时代拜把兄弟,故蒋视其为子侄。曾任绍兴国耻图雪会干事,杭州印刷工人俱乐部执行委员长,杭州青年协作会委员

宣铁吾将军

等。1923年到广州,入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任卫士,曾加入中共。1924年1月由沈定一(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倪忧天(杭州文化印书局经理)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春由胡公冕、徐树桐保荐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连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营长,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脱离中共组织关系,但因对清党和大屠杀不满,脱离部队,往青岛任青岛市航务局科长,市政府土地局第四科科长,青岛宪兵司令部团长。1928年春任杭州军官训练班第三大队大队长,同年冬并入中央军校第七期,仍任大队长。兼任中央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筹备委员。不久转任南京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中央警卫军第二师参谋长。1932年1月任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底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1933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复兴社特务处骨干成员,浙江省政府保安处处长兼杭州警备司令。1936年10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司令.浙江抗敌自卫团副总司令。浙江戒严司令,浙江防空司令.并兼任金兰、绍兴戒严司令和浙江省保安纵队司令,三青团浙江省分团主任、干事长。1938年春,其基本部队改编为陆军预备第十师,任师长。1939年2月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第九十一军军长。兼钱塘江北岸守备司令。1943年2月当选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监察。同年8月赴重庆任军委会侍从室侍卫长,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署署长。1945年8月,陆大将官班毕业,任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主任,后任上海市警察局长兼淞沪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绥靖公署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委员,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9年夏往香港定居,后转赴台北,曾任南山工商职业学校常务董事。1964年2月6日病逝。台湾出版有《黄埔一期宣铁吾将军纪念集》等。

宣秉

字巨公;冯翊云阳人,著名东汉大臣。

宣虎

著名汉朝将领。因功勋卓著,封南安侯,逝世后谥号为“严”,史称严侯。

宣明

字南仲;汀洲人,著名宋朝隐士。

宣缯

庆元府人,著名南宋大臣。

宣亨

汴凉人,著名宋朝画家。

宣昶

字汝昭;嘉定人,著名明朝大臣。

宣仲庸

著名明朝清吏。

宣鼎

字子九、又字素梅,号瘦梅、又号邋遢书生、金石书画丐;安徽天长人。著名晚清小说家、戏剧家、诗人、画家。

宣澍甘

(1858-1910),谱名懋甫,号时生,字雨人,惜阴堂主人,浙江诸曁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文学著作《二度梅》、《金兰筏》。学术著作《说文声母歌括》,该书于2007年在《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作家出版社)中再版。传世书法见《梅领课子图》(西泠出版社)中。

吴姓家谱介绍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

请问有谁知道安徽省蒙城县郑氏的家谱

请问有谁知道安徽省蒙城县郑氏的来源? 历史来源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 ( 在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