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寨子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第1张

寨子村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114009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114。邮政编码为250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1,车牌号码为鲁A。寨子村与七郎院村、赵家村、亭子村、睦里村、李家村、相七村、房庄村、相六村、相五村、南王村、相四村、曹孟村、蔡庄村、相三村相邻。

2019年12月12日,寨子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寨子村附近有济南朱家峪民俗旅游区、章丘百脉泉公园、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济南植物园、章丘市绣源河水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龙山黑陶、文祖花椒等特产。

寨子城内,现存完好的建筑,是一组道教建筑群——武庙、三清殿、斗姥殿、城隍殿、灵祖殿。从西寨门往南,有一条水泥路通往武庙建筑群。 武庙与三清殿、太一殿是一座联排建筑,可谓是一庙三殿。左边是武庙,又称关帝庙。武庙的建立,是从唐肃宗(公元756年至763年)设武学祀太公开始的,以后就延续下来。到了清代初年,以祀关公替代了太公,在雍正、乾隆、咸丰、光绪年间又为关公加封谥号,更加提高了关公的地位和荣誉,进入民国,岳飞也进入了武庙和关公合祀。

这座武庙最早在眉山城内,大殿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重修之后,又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的。解放初期,曾作为眉山中学校舍,1962年作红星机械厂职工宿舍,1993年因旧城改造,眉山县政府决定迁建于寨子城内。武庙大殿现保存基本完好,为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5米,进深三间1075米,通高965米,房面为筒瓦覆盖,飞檐翘角,鸱吻宝顶,四周有摆柱16根,造型宏伟大气,庄严肃穆。居中塑关公读《春秋》像,关平周仓伺立两旁。 正中的三清殿,居中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左右两边是道教十二金仙塑像。道教十二金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弟子: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观音菩萨)、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

左边这六位从左至右分别是: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真人(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慈航道人(观音菩萨)。

右边这六位从左至右分别是:惧留真人(惧留孙)、燃灯真人、道行真人、清虚真人、广成真人、赤精真人。 在三清殿右边,还设有太一殿。关于“太一“,有多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太一”是“道”的别称。在道家思想中,“太”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庄子·天下》称老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太一”即老子所谓“道”;第二种理解是,“太一”是古神明,也作“泰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第三种理解,“太一”即太乙真人。

在太一殿内,在三清像的右边,塑有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像。据说,太乙真人居玉清仙境,号令群真人,道教又尊称为太乙救苦天尊,道经云:天尊为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坠入地狱的亡魂之大神,受苦难者只要祈求,呼叫天尊之圣名,就能得到救助,解厄消难。从殿内的塑像看来,或许太一殿就是太乙殿,即供奉太乙真人的殿堂,但因与三清殿连为一体,或许也含有“道”的意思吧。

太乙真人像左右,伺立着哪吒、杨戬,哪咤是太乙真人的徒弟,应该站在真人身边,只是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不知为何让他伺立在太乙真人旁。 往下走,是斗姥殿,居中,供先天斗姥元君、地姥娘娘、西华王母娘娘。道教信奉的“斗姥” ,又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传说,她原来是龙汉年间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一个春天她在花园游玩有感悟,生下九个儿子。大儿子后来成为天皇大帝,又被称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二儿子长大后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出生时,并非胎形,而是七颗明星,生落地来,即自动排为斗勺之状,柄指一方。排列成形后,方才化为胎儿的模样,周御王为他们分别取名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和破军,他们长大了以后,修成正果,才回归星位成为了天上的北斗七星君。

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许多道教宫观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阁”,专门供奉斗母。她的形象是三只眼、四个头、八只手,手中分别拿著太阳、月亮、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作战兵器或法器。地姥娘娘,也称地母娘娘、后土娘娘、地母元君、虚空地母至尊、后土夫人。后土神的产生,源于古人自然崇拜中的土地崇拜,大约在唐朝(公元618年)以后,由于国人观念,信奉天阳地阴,男为阳,女为阴,后土神遂渐奉为女神,民间乃称为后土娘娘。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与天上的玉皇大帝平起平坐,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川之秀,道观并设后土殿。民间建后土娘娘祠,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相传是后土娘娘圣诞日,隆重祭祀之。

西华王母娘娘或称西王母、王母、王母娘娘,是我们最熟悉的女神,她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在正统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非夫妻关系,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而所有男仙之首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的东王公,其掌管蓬莱仙岛。而玉皇为群仙之首,众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现比玉皇要早,所以他们不是夫妻。只有中国民间的故事和小说,才认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

左侧,塑北斗七星像。《上清经》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玑宫,为禄存星君;第四天权宫,为延寿星君;第五玉衡宫,为益算星君;第六开阳宫,为度厄星君;第七摇光宫,为慈母星君,总称七司星君。专门奉祀北斗星君的庙宇称北斗星君庙。因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北斗注生,南斗注死”,在斗姥殿右侧,塑南斗六星君和南极长生星君。南斗六星君是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上清经》云: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专门奉祀南斗星君的庙宇称南斗星君庙。南极长生星君又称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

殿内还有日神、月神和慈航真人塑像。日神即太阳神,中国的日神是羲和。《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在东南海之外有羲和国,国中有一女子叫羲和,嫁给帝俊为妻,生了十个太阳。每天,羲和都在甘渊为十个太阳洗澡。因此,在古代神话故事中,有的把羲和塑造为太阳的母亲。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

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君、月姑等,是中国民间流传较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崇拜,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因为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在神话传说中,月神又叫常羲,与羲和同为帝俊之妻。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

随着母系进入父系社会,羲和和常羲由生太阳和月亮的女神演化为太阳、月亮本身,又成为太阳、月亮的驾车者(即日御、月御)。再后来,羲和、常羲两女神变为黄帝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羲和、常羲。

慈航真人也是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道、佛二教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只是依照道教的说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人,而佛教的观世音则是从一开始就是男人身。但不论是慈航还是观音,他一生都以普度众生为宗旨,逢灾救灾,逢难化难,走到哪里都是劝善积德,所以人人都敬观音、拜慈航。与佛教寺庙的构造一样,慈航身边还是跟着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再往下,是两层的灵祖殿,下层居中,是真武祖师、三丰祖师和纯阳真人,左侧是药王真人孙思邈,右侧是财神赵公明。真武祖师即真武大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也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也叫真武老祖,在神明界很有威望,是北方最高神。有一首诗说:“真武老祖下天堂,披发赤足渡贤良,手中举起降魔剑,外道妖魔无处藏。”三丰祖师即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朝辽宁人,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派开山祖师。纯阳真人即吕洞宾,历史上确有其人,吕洞宾字洞宾,号纯阳子,名叫吕岩,全真道祖师。

二层阁楼上,塑道教守护神王灵官像。灵祖殿是上述诸殿的山门殿。

寨子村是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纪台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78311123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783。邮政编码为261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6,车牌号码为鲁G。寨子村与房家庄村、张家楼子村、青邱村、西高家庄村、赵家村、吴西刘村、冉家村、东常村、小王家村、桃园村、韩家村、三官庙村、牛角村、周家村相邻。

寨子村汉墓

寨子村汉墓位于纪台镇寨子村北,面积为平方米。,寨子村汉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村附近有寨子村汉墓、寿光银杏树、寨子村汉墓、纪西刘汉墓、纪台龙兴寺遗址、冯家庄墓等旅游景点,有羊口咸蟹子、寿光胡萝卜、桂河芹菜、老河口狗光鱼、寿光海盐等特产。

  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岜沙人面临了一场骤变,自然进程中数百年才能完成的变迁,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变成了现实,岜沙不再是一个被大山隔绝的贫穷落后的村落了。 

初进苗寨

1989年秋天,我第一次来到贵州山区。

长途班车行驶在清晨的山路上,车窗外一个个古老村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金子般的光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这次出行以后的16年里,我先后6次重返凯里从江县岜沙苗族村寨,目睹记录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古老山寨变迁成为贵州省著名人文旅游景区的过程。这里的贫穷落后已经成为历史,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这些变化连贯起来看,无疑是现代文明促成的结果。

岜沙《苗族古歌》唱道:奶奶离东方,队伍长又长……跋山又涉水,迁徙来西方……

苗族是一个有着复杂迁移史的民族。苗族源于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在与黄帝部落的战争中,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后来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一部分苗人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另一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山区,成为今天苗族的先民,岜沙苗族人就是这支队伍的一个分支。

岜沙村寨位于九万大山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贵州从江县城75公里,位于老线321国道公路边,由老寨、宰革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5个自然村寨组成,共420多户人家2100余人。村寨土地面积为18平方公里,地处海拔550米的山上。

村寨就在公路边,离县城只有75公里路程,每天可以看见很多车辆穿行于此,可是岜沙人自古以来一直坚守着自己民族特有的古老文化和原始的生活习俗,就像一汪深潭静卧在崇山峻岭的深处。古朴的吊脚楼斜倚在山坡上,房前屋后到处是大树参天,蝉鸣鸟叫。站在公路上看两边的村寨,生满绿色青苔的房顶参差错落。清晨缈缈的青烟从屋顶树皮中冒出,如同丝绒一样飘荡在大山里,如诗如画。

十月里的岜沙是收获的季节,满山披挂金色。林间的山路上走来了一些身穿黑色土布服饰、肩担金色谷穗的赶路人,他们上身是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衣,下身着宽大的黑色直筒裤,头上四周剃光,挽着发髻,一副古人的装束打扮。我跟着他们进入岜沙,寨子里随处可见女人们操纵木纺车织布纺线。

岜沙人不兴打谷,谷子熟了,就一根根连秆带穗从田里割下来挑回寨子,再一把把捆好晾到禾架上,等谷子晒干后放进路旁自家粮仓里。在村间空地及山坡上,到处都是高大的木排,收割回的糯禾捆好挂在木排上,形成一排又一排金灿灿的禾浪,与浓绿的森林、古老的木房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秋收景色。男人们手持自制的禾刀在田里收割,女人们在后头捆绑好整整齐齐地码成堆,孩子们则拾捡着遗漏的谷穗……岜沙人在群山峻岭中开垦片片梯田,延续着族人古老的生活方式。

村里保留了10多个糯禾品种,每户都有专用晾晒糯禾的木架,使用时间最长的已经有175年。禾晾能否挂满代表着收获状况,禾仓的大小标志着家庭的富裕程度。人们认为吃糯食能长得魁梧、彪悍。当家中有红白喜事或者逢年过节时,依照传统习俗要吃上一碗糯米饭、喝上一碗糯米酒,祈求身体健康来年风调雨顺。在走亲访友时,他们也要带上一些糯米作为礼品来交流感情。糯禾也是他们浪漫爱情的见证,当男女双方谈婚论嫁时,男方会挑上数百斤糯米和十多坛糯米酒到女方家求亲,而女方的嫁妆也是以糯米及其制品为主。在岜沙人眼中,糯谷代表了生命,是世代繁衍的根本。

岜沙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主要靠代代口传和巫师歌师传承,每个寨子里有歌师,而巫师是岜沙苗人的精神导师,他们的地位仅次于寨老。

在岜沙人看来,生命的诞生与消亡只不过是人的灵魂与肉体的交替轮回。人死后,他的墓穴上都会栽上一棵小树,亡人的灵魂就将以树的姿态、树的灵魂在世间延续。

这里山谷间穿行蜿蜒的河流,涵养、滋润了这片土地,赋予其茂密的森林、奔跑的走兽、鸣唱的蝉虫、翱翔的飞鸟、沉实的谷穗,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生命意义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这片土地成为古老岜沙人的理想之所和心灵的家园。

出山的岜沙人

这里的大山都有灵魂,每个灵魂背后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部历史……

1992年春节初一下午,我离开喧闹的城市踏上了西去贵州黔东南的列车。火车上人满为患,外出打工的人们正赶着回家团聚,我的第二次岜沙之行就是这样开始的。

从凯里到从江的公路已经比三年前平坦多了。春节的苗岭山寨没有内地喜气和热闹,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人们每天忙于生活,男人上山砍柴,女人在家里织布,小孩子在公路上玩耍着自制的小木板车,生活平静安逸。

我第二次到访时已经认识了不少岜沙人,其中有一位叫滚想元的年轻人多次私下拉着我说,想和我一起出去打工闯世界。我问他村上有多少人外出打工,他说:“只有两个人在给人家看工地。”我问他有没有专长,他摇了摇头。我诚恳地告诉他,在外面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用失望的目光看看我,然后慢慢走开了。此时,我感觉岜沙年轻人的思想正在发生变革。

岜沙苗寨滚支书1973年在北京铁道兵团当过六年兵,他是岜沙少有的见过世面的人。老滚沉默寡言,面目消瘦,他告诉我:“这里条件很艰苦,生活主要靠大山。村里有一个小学,孩子们不喜欢读书,每到开学要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即使不收学费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来上学。孩子要帮助家里做些农活,而他们也从小习惯了没人管束的生活。”

在村口我认识了27岁的滚拉道,他是岜沙最早出去打工的人。1990年,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而妻子在检查身体时被告知又有身孕。靠一亩多田地和砍柴收入维持生活已经不现实了,在一个有雾的清晨,他带上家中筹集的40元路费和两件简单的衣物走出大山,去寻找新的希望。从江县城正好有一位老板找人到山区挖洞种树,老板看见他憨厚结实的样子,就带他去了湖南。滚拉道一切都从头学起,说话、嫁接、种树……他都不讲条件主动去学,不到两个月他就成了一个合格的园林工。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在一所小学当清洁工,每天早晨5点就到学校打扫卫生烧开水,夜里9点还得收集学生丢弃的废品。在外辛苦了10个多月以后,他向老板请了假,带着打工赚的钱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芦笙节上,他让自己的四个孩子都穿上了新衣和胶鞋,这是他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也在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91年的春节过后,他又踏上了去湖南打工的旅程,这次他带上了17岁的弟弟。

岜沙人开始走出大山,去寻找新的生活和世界。

岜沙新生活

1996年4月,初春的岜沙到处充满了活力,村口的希望小学比前些年的规模大了很多,它在岜沙是一个很惹眼的新景观。车过岜 沙就可以听到教室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很多来过的游客已经同一些家庭贫困学生建立了一帮一的助学对象。孩子们的穿着打扮也有了很大改变。以前岜沙人不会说普通话,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偶尔还可以听到调皮孩子用英语向人打招呼。

由于媒体的广泛介绍,前来采风拍摄的人员几乎每月都有。外来的文化给这里的生活带来明显变化:有很多年轻人不再留盘成鬏髻(苗语叫“户棍”)的长发,他们嘴里抽着烟卷,脚穿解放鞋;公路边的木房已经开成了小商店,店里的黑白电视正放着《西游记》,看电视的孩子们都能跟着节拍唱着主题歌;而以前留宿过我的吴老师一家已离开这里,到别处发展去了。女人们的装束变化比男人要多:白色化纤内衣已经取代黑色土布内衣,胶鞋替代了赤脚,塑料水桶脸盆替代木制品,部分家庭购买了黑白电视机和缝纫机。拍照后人们都会说“把响”“开钱”等方言。

春天的细雨弥漫着从江县的大山,雨中的岜沙景色仍旧迷人。尽管自己来过多次,可岜沙很多地方仍旧充满了神奇。我来到以前拍过照片的人家,发现家里新买了一台缝纫机,墙上挂起了美人头年历,镜框里摆满了儿女们身穿盛装拍摄的照片。当我送上前次为他们拍摄的黑白照片时,他们已经不记得这些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了,他们被拍摄的次数已经太多太多。

我问主人家中的变化,他告诉我三个孩子已经有一个到凯里打工,哥哥每月的收入可以负担在中学读书弟弟的生活费。还有一个10岁的小弟在村里小学读书。家中每年的收入能够维持生活,平时靠上山砍柴卖钱,买回一些生活必需品。尽管这里和过去有了许多不同,但是岜沙人耿直的性格、好酒的习性、强烈的自尊心一直没变,他们处事谨慎、忠厚老实、热情好客,把尊重他们习俗的人待为贵宾。

2004年10月4日我又去了一次岜沙,而这一次和上次比又有了更加巨大的变化。清晨6点多钟,村子的大门处就有人开始卖票了;村头空地上停满了在此过夜的车辆,村头草地上扎满了五颜六色的户外帐篷;每人20元的门票、30元的中餐、50元一晚的木屋消费水平已经缩短了和城市的差距;村里的道路已经铺上水泥,各色的旅游商店在路两旁一字排开;中英文的游览图让岜沙先辈数百年精心筑建充满神秘色彩的堡垒一览无余……开发旅游使村民每天不辞辛劳地来回穿梭于寨门与芦笙堂之间。寨子里组织了一支芦笙长枪表演队,枪就成了最吸引人的道具。

自从被媒体宣传成“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十大单身旅游最佳地”以后,表演队也跟着红火起来。表演已经成了岜沙人创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在旅游旺季每天要演出七八场。以前公路边老寨人家已经拆迁了不少,现已修成了用于表演民族舞蹈的迎宾广场。很多家庭房顶上都安装了电视“接收锅”,电线杆耸立在古老的木屋群中。

2004年“十一”黄金周,村里接待游客2700多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0%;过夜游客为200余人次,还有不少游客在岜沙安营扎帐。“十一”期间门票收入达到3万8千多元,表演队员人均收入接近300元。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岜沙人面临了一场骤变,自然进程中数百年才能完成的变迁,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变成了现实,岜沙不再是一个被大山隔绝的贫穷落后的村落了。习俗,被表演或者正在消逝

有一位人类学专家告诉我,要想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就要在他们自己的节日里去发现、去寻找。于是我在2005年12月18日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去记录富裕以后岜沙人的芦笙节。

我又来到了多次拜访过的老滚书记家,他现在已经退下来了。进门正赶上老书记一家在用餐,主人热情地请我入席。桌上摆着十多个菜,人们喝着精美包装的小桶装红酒,桌边还放了不少啤酒,这些在岜沙饭桌上少见。一位头戴运动帽、身穿皮衣、稍胖的年轻人起身给我敬酒,这时我才认出他是老滚的大儿子滚拉水。变化真大啊,去年见过一面,如今看上去已经成了另外一个人。

原来,2004年10月村里一下子有40多人去海南民族文化村当表演队员,退下来的老滚书记和儿子。媳妇也在此列。40多人到海南打工,创下岜沙一次外出人数的最高纪录。说到打工表演,老滚马上拿出一盘在海南表演时摄制的VCD光盘放给我看。原来他们是在一家公园民族村为游客表演传说中的蚩尤部落生活情景,荡秋千、镰刀剃头、芦笙舞、团结舞是表演的主要节目,他们还排练了很多新节目,模仿远古时代战争场面。老滚说,在旅游旺季一天要表演20多场。听着介绍,看着录制的节目,我已经从他们的眼中和语气中感到他们对那一段异地生活充满了留恋。我没有问他们回来的原因,只是问他们:有机会还会出去表演打工吗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由于家中去年有三人在外打工,家庭年收入由原来的四千元增长到了一万多元,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农历11月19日是岜沙一年一度的芦笙节,也是青年人互诉衷情、沟通心灵的浪漫时节。天还没亮,小商贩就已经聚集在公路上。等到天放亮了,平静的山村已经变成拥挤的小集市,到处是卖玩具手枪、小食品和服装的。芦笙节是岜沙孩子和男人的节日,孩子们可以破天荒得到家人给的十块八块零花钱,购买各种玩具枪;男人则聚在一起喝酒谈天,一起吹奏芦笙。

正式活动要在下午2点以后举行。身穿苗家服装的男人肩扛猎枪或手拿芦笙聚集在新建的迎宾广场上,女人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紧跟其后。岜沙参加芦笙演奏的队伍分成5支,共有160多人,每一个寨子都组成一支由芦笙王带领的队伍。村里各寨寨老带队赶到老寨的祖母石前集合,围着象征着岜沙人祖先生命的祖母石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芦笙节祭奠活动。

先由岜沙最老的宰庄寨芦笙王吹响第一支震撼山谷的旋律,拉开了芦笙节的序幕。众多芦笙齐奏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仿佛是向祖先们述说着岜沙的故事,歌颂着先人的功德。每一个寨子都要吹奏同样的曲目,每一个参加表演的人,脸上都是那么严肃认真。古朴、悠扬的芦笙曲伴着深沉、雄浑的芒筒声,格外委婉动人。尽管我听不懂苗家人用芦笙述说的故事内容,可现场气氛已经深深打动我的心。

当“芦笙王”吹响了“上路曲”,芦笙队便向山坡的晾禾架和谷仓进发。芦笙队伍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地穿行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上,然后在村寨禾仓集中的地方演奏同样的曲目,乞求苍天和先人保佑勤耕劳作的岜沙人新年风调雨顺五谷满仓,家家过上好日子。然后芦笙队继续出发,在村头西边太阳坡的一片山地上,所有参加芦笙节活动的人聚成一支大的队伍,面对太阳整齐列队,等待芦笙王带领祭拜太阳……

下午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山冈上,照得人们身上暖洋洋的。身穿紫黑色苗族传统服饰的岜沙人身上都镀上了一层色彩浓郁的金色,其身影在高大的松柏树衬托下更显神秘。在这场景中,我仿佛看到了蚩尤时代远征将士的身影。

骏马奔腾之后

岜沙人认为自己的五个寨子是生活居住在一匹奔腾的骏马上。老寨就是马背,其他四个寨子就是马蹄,这匹骏马带领着岜沙儿女奔跑在历史的长河电。 “文革”期间,政府计划321国道要从老寨中经过,当时很多老人不愿意公路破坏岜沙的风水宝地,他们认为公路的到来很容易让外人接近这里,怕给这片土地带来灾难。后来路还是修到了“这匹骏马”的“马背”上,也正是这条马路彻底改变了岜沙人的生活,影响着岜沙的未来。

岁月流逝,时光改变一切,岜沙这片乐土也不例外。我看到了岜沙古寨从外界不知到世人皆晓的过程,岜沙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得有失: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每年寨里都会有很多家庭建起新居,接待很多游客。岜沙人年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解决不断增加的游客们的吃住问题,他们不得不去砍伐更多树木来解决能源和住宿问题,如今岜沙周围远处的大山上已经很少看见大树了。

这里的冬天和夏天的气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广种植的�柑才结果7年,就得了一种黄龙病,现在很多果树叶子已经变黄,果子发生了变异。以前岜沙每年要产上等�柑40多卡车,可如今只收获了15卡车。病情还有蔓延之势,这给人们带了很大的损失。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外来的文化也在改变着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观念。年轻人们更喜欢穿上简洁、方便的汉装,更向往大城市的种种现代化生活。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习俗变得流于形式,经过包装的古老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遥远的古代,苗族先民经过漫长的迁徙,最终选择了远离平原的高山作为生息之地。自然环境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得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很多古老的苗族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得以保留。而今天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迅猛的精神文化迁徒。

愿“迁徒”中的岜沙人能够保留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

寨子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寨子村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11400921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