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家谱
有谁知道苗氏家谱 我想知道我是什么辈分 10分 欲木之茂者,必先固其根本;欲家族之兴旺者,必续补其族谱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畅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跪求 苗 姓家谱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郡望:东阳 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 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苗姓家谱永字辈和顺字辈谁大 寻根溯源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传统家谱的编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子家谱,修谱方便、查询便捷、上谱及时、资料完整、修改自如、携带方便、流传久远。-百姓通谱
苗氏家谱 苗氏家谱集锦
济源市苗氏宗谱序
轩辕黄帝登天坛祭天战蚩尤《济源县志》开篇即是。赐子苗龙择太行径塞龙发脉中定居循祭盛传民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龙在其数成为帝王人物的专用名称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为苗氏、土为苗地、庄为苗邑 、政为苗亭。自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溴水出原山勋掌谷”见书后、苗地苗邑渐隐,一勋掌叫响怀府八县。 亲批资治通鉴,见169――陈纪三:起召阳协洽晋柔兆,阉茂凡四年,世祖问皇帝下,齐诏书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殷称国,周作邑,秦汉置亭,北齐筑城,唐宋元明清设镇,共和国建乡扎区,始终保持着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权利体系,是晋封贲皇食邑于苗以地为姓的所在地。其他书说与此不吻合的外错原因,是清修《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九》勋掌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勋掌、魏高欢筑以御西魏《济源县志卷未识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封门口》西”等失误所致,卷二方向对,人错。卷末方向错,人对。勋掌远在轵关东北四十里,别书对苗亭据志引用自然不准确。《通志氏族略》记苗出自芈姓。《姓氏五书注》载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出于此。满洲百济国《古朝鲜》等少数民族译音姓苗炎黄昆季,人和根同。这就是“苗姓三源”。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晋语》苗棼皇晋大夫”。汉许慎《说文解字》无古 字及其注。说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远在汉前,秦统一文字后改用标准苗字使用至今。考贲皇生于春秋末,东周弱,五伯征的时代。系黄帝后、颛顼支,重黎脉,祝融族、陆终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连半姓,传至鬻熊,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遂以熊为氏。周封熊绎国楚子爵都丹阳。五传熊渠,僭周称王、又八传至熊仪。是为若敖开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陨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陨女生长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称子文为最大贤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扬,父子、侄叔三代为令尹。班子克黄字子仪。椒子贲皇,因父蒸野漳,筮狙庄王中原问鼎南归,兵败竟陵清河桥被罪族,避祸奔晋。鄢陵等役,楚材晋用功著,晋封大夫,食于苗,更姓苗贲皇。贲皇逝后晋遭“六卿擅权”三家分晋而失国,贲皇官秩家牍随之失考。成为苗氏从战国到唐宋的空断代,形成了豫济勋掌老根苗,晋长治上党郡望苗。鲁定陶济阴郡望苗,越金华东阳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号。
在济源勋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勋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狮进为上舞台下阙门,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厢房等群房建筑。正祠内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联、圆碑、方碣、石香炉等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氏族庙堂文化,用无声的文字图物叙说苗氏家历史。
老根苗重农耕,繁人口,八代不闻朝政,至元发奋仕途。苗全、苗立、苗畅一门三大夫。畅子世荣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总管府事 骑尉。苗道一、元代济源名观龙翔宫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畅子、世荣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荣子、世袭骁骑尉。苗森、邑乡贤达,够买山场创修金炉顶庙宇、勋掌田守忠真人修炼登仙遂成。济源名胜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顺治时任彰德卫千总。苗尔嗣,清代北樊人,顺治丙戌科举人《怀庆府志》编校。苗永魁清代蓼坞人,太学生,例赠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坞人,任清河北道清书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学贡。苗同文,清代人,同>>
“苗”在中国姓氏排第几 排第48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鸡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苗姓含字辈起名 最好听的男孩名字及1000个好听的女孩的名字___(珍藏版)! 好听的男孩名字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鸿涛 (鸿:旺盛,兴盛 ) 伟祺 (伟:伟大 祺 :吉祥 ) 荣轩 (轩:气度不凡 ) 越泽 (泽:广博的水源)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意思同上)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子轩 (轩:气度不凡 ) 睿渊 (睿智;学识渊博)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晋鹏( 晋:进也,本义,上进 鹏:比喻前程远大 ) 天磊 (磊:众石累积 ) 绍辉( 绍:继承 辉:光辉 ) 泽洋 (广阔的海洋 ) 鑫磊 (鑫:财富 ) 鹏煊 (煊:光明,读xuānn ) 昊强 (昊:苍天,苍穹 ) 伟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骞 (骞:高举,飞起 ) 鹏涛 (鹏:比喻气势雄伟 ) 炎彬 (炎:燃烧 彬:形容文雅 ) 鹤轩 (鹤:闲云野鹤 轩:气度不凡 )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辉 (辉:光明 ) 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 明轩 (轩:气度不凡 ) 健柏((柏: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轩 (懿:美好;轩:气宇轩昂) 烨伟 (烨:光耀) 苑博 (博:博学) 伟泽 (伟:伟大 泽:广域的水源)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博涛 (博:博学) 烨霖 (烨:光明) 烨华 (烨: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正豪 (豪:豪气) 昊然 (昊:苍天,苍穹) 明杰 (明智,杰出) 立诚 (诚:诚实) 立轩 (轩:气度不凡) 立辉 (辉:辉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熠彤 熠:光耀 彤:红色 鸿煊 鸿:大也 煊:光明 烨霖 烨:光明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鑫鹏 鑫:财富 鹏:比喻气势雄伟 昊天 思聪 展鹏 笑愚 志强 炫明 雪松 思源 智渊 思淼 晓啸 天宇 浩然 文轩 鹭洋 振家 乐驹 晓博 文博 昊焱 立果 金鑫 锦程 嘉熙 鹏飞 子默 思远 浩轩 语堂 聪健 好听的女孩的名字 梦琪、之桃、慕青、尔岚、初夏、沛菡、傲珊、曼文、乐菱、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映易>>
苗字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2]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卯
苗姓的其他信息 苗姓在宋版百家姓排行53,人口较少,但人才辈出。春秋时期楚国公族贲皇后裔,姓氏数千年传承一脉,流向清晰。天下苗氏皆出济源,渊源单一;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苗,血统纯净。全国均有分布,相对分布较多的省为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四川、广西、湖南等,约占全国人口的007%,约有110万人。
“苗父”一说为衍生出来的衍文。去之。“按照《史记》里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查史记记载为“俞跗”,并非“苗父”;《韩诗外传》中庶子言有“弟父”和“逾跗”两个神医,无苗父;《淮南子》里有“扁鹊、俞附”,无苗父;《说苑》有“俞”,无苗父……。
查《史记》中庶子所言者为“俞跗”,并非“苗父”;《韩诗外传》中庶子所言有“弟父”和“逾跗”两个神医,无“苗父”;《淮南子》里有“扁鹊、俞附”,无“苗父”;《说苑》有“俞”,无苗父。所以苗父之说为个别用心险恶之人附会之谈。
所以汉族苗姓是唯一的只有一个祖先的纯净的姓!!!!!!!!!
首先那个上古时代根本不可能以第一个字苗作为姓,其次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再次也没听哪个汉族苗姓族人说祖先是苗父。。。。
只听说苗贲父,苗贲父就是苗贲皇!!!!
最重要的是提出苗姓祖先为苗父的那本所谓的《姓氏五书注》根本是本假书,以讹传讹,根本本就是胡编乱凑的。可笑的是还拿来当引经据典的!!
汉族苗姓只有一个祖先。那就是苗贲皇,DNA也能证明!!!!
所以大家以后见到汉族苗姓族人,都可以称兄道弟,都可以论资排辈,都是一个祖先!!!!
姓氏苗的由来 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编辑本段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苗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国后,封黄帝的后裔熊绎为楚王。传16世到庄王。楚庄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国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扑灭,若敖氏族子贲皇害怕被杀逃亡到了晋国。晋成公封贲皇为大夫,食苗邑。贲皇到苗邑后,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依照当时习俗,子孙以邑为氏,尊称贲皇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陉之一的轵关陉,就在它的北边,相距只有几公里。据史料记载,苗邑在商代是一个小国。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说:苗国于周初灭亡,成为周的苗邑。春秋时期,苗邑属晋,其后成为楚人贲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国名纪三》云,“苗,贲皇邑,河内轵县(今属济源)有苗亭”。《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楚若敖曾孙)越椒,字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晋侯使食苗邑,为大夫,以苗为氏,其地河南轵县苗亭是也。”近几年,经济源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初步考证,济源市封门口骸7公里的苗王寨(属大峪镇)一带,可能就是古苗邑遗址。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来源。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支派。如传说上古时候,有位神医叫苗父,人称“古医鼻祖”,其后代也姓苗,得姓时间要早于苗贲皇,但史无记载。我国少数民族如苗、回、满、蒙古、朝鲜、 尔等民族,也有苗姓。
二
苗姓产生后,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孙先后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黄河、长江等水,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晋国被魏、韩、赵三国瓜分。晋亡后,苗邑先属韩国,后“在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取得轵道”(见《济源市志》),苗邑又属魏国。在这种形势下,苗邑人民为了生计,都纷纷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过轵关,迁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长治市)。其中熊轼一支迁潞后,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今长治、壶关、长子、平顺等地。据说壶关县北皇村,原名叫贲皇村,因为“贲”和“北”音较接近,后来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苗姓的历史来历 苗
1、历史来源:远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2、郡望:东阳
3、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才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才姓源于高阳氏,是古代帝王颛顼的后代。另一种说法认为,才姓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才姓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才氏家族。
在不同地区,才姓家谱的辈分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河北昌黎才氏字辈为“宏(鸿)世德景永巨”,河北乐亭才氏字辈为“人大长守世德永振心传孝友敏慎广继良贤修文学礼崇义敬先中正方立国昌民安”。辽宁盘锦才氏字辈为“普林锦继永远”,吉林松原、河北抚宁才氏字辈为“作(正)金(玉)宏安迎”,等等。
总的来说,才姓家谱的辈分是根据不同的家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定的。如果您想了解您家族的具体辈分,可以向家族的长辈或老师进行咨询。
(来源网络:王拽)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古槐后裔姓氏表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一份资料中,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于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于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于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于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china-stemmata/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是:
1、辽宁锦县薛姓一支字行为:“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2、 河南新蔡牛湾薛姓的辈份序列为:“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3、 山东德州薛姓始祖薛山白,后传十四世,十四世以后的辈分为,福九长春,洪儒景林,懋秀玉才,厚德明新。
4、吉林省松原市薛姓排行:成国兆慧广,清晶满庭芳,贵显学文俊,兵洪艳作长。
5、山东临清一代薛姓始祖薛进荣,后传九世,九世后的辈分为:因长朝德庆,继厚永昌明。
6、 安徽肥东县一代始于薛玉仙,后传二十余世,辈分为:盛应仙志,荣华忠正,贤良邦本,家国事成。
7、 山东临沂市沂水县一代传二十余世,辈分为:采芹唯秀士,会燕喜俊儒,复宗成可效,述亚实言师。
8、重庆市奉节县汾河镇一代传十世左右,辈分为:恩云承圣明。
9、山东乳山市薛姓一支:启君文兆先,维思丕兴全,祥和忠余庆,昌都广世宣。
10、湖北随州市高城镇薛姓一支:大启加升,树德光照,永远前进。
11、安徽寿县一代薛氏,传十几世,按最初住处有南薛、北薛、东薛、西薛之分,辈分为:道德文章,敬信立和顺。
12、江苏徐州一支薛:“传书青云美。”
薛姓人口分布
当代薛姓的人口已近320万,是全国第六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薛姓人口由32万增长到近320万,增长了10倍多,薛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等同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苏、陕西、河南三省,大约占全国薛姓人口的39%。
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7%。江苏为薛姓第一大省,占薛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南苏皖、西北秦晋、北部豫冀三块薛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薛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江苏大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陕宁晋豫、甘肃东部和中西部、渝鄂北部、新疆西北,薛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45%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0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32%的薛姓人群。
江苏如东浒澪顾氏字辈:“厚颖光川冲、上大德其甫、锦仕文艺本、谛世启夏贞、怀才用理国、登忠治寿成、维永生仁司、云良美再根。”。
江苏顾氏一支字辈:“明世泽万里、安国启贤良、玉福寿吉昌、光荣德盛长、天锡忠全成、万代永远强”。
江苏沛县顾氏字辈:荣朝瑞士 敬玉恒怀
江苏盐城顾氏字辈:“预兆维立志咸思克继承纯修必广学光显自昭庭”。
江苏徐州顾氏字辈:“西广明忠子”。
江苏大丰顾氏字辈:“天文成元宝田(廷)”。
江苏兴化吴家庄村顾氏:“文武忠孝结义”。
扩展资料:
顾源出:
一﹕ 出自妃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 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韦国 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
二﹕ 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首都在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俗称东瓯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后以顾为氏。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顾氏家谱
《俎氏宗派》16开本,共84页,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刻本,俎氏二十世裔孙俎成光根据先祖“家之藏书”所撰。俎成光,字映奎,许昌北效俎庄人。该族谱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俎氏家谱序》;第二部分:《俎氏家谱稿本序》;第三部分:一至廿四世的俎氏族谱。
俎氏家谱稿本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俎氏一族其先本祝姓,太上不可考,宋殿前督统制祝靖公娶武穆姑母,生八子……岳遭害后,恐秦谋及亲党,欲改姓避难,因俎而易祝……五子景行迁长社(许昌)……。《俎氏宗派》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许昌俎氏家族是岳飞姑母第五子祝景行之后裔,它是岳飞被害后,其家族残遭株连铁的史证,是研究岳家族繁衍的珍贵史料。《俎氏宗派》复印件现藏许昌魏都区档案馆。原件藏于许昌北郊周庄一农民手中。
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全部姓氏。中华千千万万的历史文化传承流传下来的精华数不甚数,广为人知的却也不少,百家姓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内容可能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下面分享百家姓全部姓氏。
百家姓全部姓氏1百家姓分别为: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舄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後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
: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对后世影响: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关于《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区别,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姓氏文献:
姓氏的延续,可以使人们从基 因学、遗传学的角度认同同为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中国有着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这样是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传承祖德、光宗耀祖,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对姓氏传承、使人们对姓氏的认识。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全部姓氏2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你了解这个跟随自己一生的符号吗?它的本义是什么?主要发源地是哪儿?如今又是怎么分布的?看图,李、王、张、刘、陈、杨……中国18大姓氏的起源,寻根溯祖,收藏!
据统计,中国姓氏排名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来自河南,南方“ 八大姓”更是全部源自河南。毫不夸张的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
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在80%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据估计,中国87%的人口都姓着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国人姓李、王或张,总共超过275亿人。大多数中国姓氏都在中国境内有一个地理“基础”,这一点较少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姓氏在中国的哪里最为集中。大家都来看看你的根在哪里
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 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 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陈姓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 建立陈国。 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 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赵姓
赵姓:《百家姓》排名第一,宋朝国姓。赵宋王朝是最具有贵族气质的汉族王朝,其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的繁荣程度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人口数量也超过 了一亿人 且赵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名臣名家辈出;太祖以"杯酒释兵权"开社会风气于包容博爱之风,使得开国功臣均得以善终,与赵氏同享世袭荣禄,赢得天下士子民心。
陆姓
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总人口大 约近42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姜姓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刘姓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徐姓
徐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 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沈姓
沈姓主要源出于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
黄姓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杨姓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 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何姓
在当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区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中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当属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
任姓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 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马姓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当代,马姓排行第13位。
周姓
周姓是现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现代大陆周氏人口不少于三千三百六十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 周氏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九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在长江流域的各省市中,周氏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
吴姓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 中心2013年4月14日综合分析,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中,吴姓排行第十。
孙姓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 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 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胡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ˊ),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 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 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 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4%。
林姓
林姓,中国姓氏200强排名16,南方排名第4。 始祖一般被认为是商朝的亚相比干,现在有2000多万人,南方居多,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郭姓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时期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4位,截至2014年,当代郭姓的人口达到1382万,是中国第17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15%。郭姓在全国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156%),河北(88%),山东(78%),湖北(7%)四省,共占全国郭姓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69%),广 东(55%),山西(47%),辽宁(44%),安徽(42%),吉林(41%)。六省的郭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占河南总人 口的21%。中国形成了华北、中原与东北三大郭姓聚集区。
曹姓
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58。曹姓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古帝颛顼玄孙陆终的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名叫安,因帮助禹治水 有功,被封在曹,后代有人把曹作为姓。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把曹挟改封到了邾,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国。 发展和演变:曹姓还有其他两个来源。一是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曾经有过一个曹国,当地人有的人迁居中原,就以曹为姓。另外一个来源比较有名,东汉时期,曹参 之后曹腾,官至大鸿胪,无后,死后由养子曹嵩继任。曹嵩原来姓夏侯,过继给曹腾后改姓曹。曹姓名人,较早的要数《春秋》记载的曹刿;其次是汉初大臣曹参。 至于曹操,其实他真姓是夏侯。曹植,著名诗人;曹丕之子,为魏明帝;曹丕之孙为魏国皇帝。其后裔曹霸,武卫将军,又极善画马。三国后,唐时诗人曹松,宋初 名将曹彬,元代画家曹之白,明时文学家曹学检,明理学之冠曹端。清著名作家曹雪芹。
邓姓
邓姓是中国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据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今有邓城遗址。 春秋时的古今天邓
苗姓家谱
本文2023-09-29 17:08: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