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福保的子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孟福保的子孙,第1张

孟七是位多子的父亲,共有七个儿子,其中第四、七子未承父业不唱戏,另外五个儿子,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个个生龙活虎,各展其才,表现出非凡的技艺。

长子孟鸿芳,自幼随父学武生,并喜欢读书,聪明绝顶,因嗓子好,又口齿伶俐,后改文武丑。民国初年(1912),在沪长期搭麒麟童(周信芳)班,在周主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有时和五弟鸿群合演剧目,如《玉麒麟》等。另和三弟鸿荣(艺名小孟七)合作较长一段时期。

次子孟鸿寿,文丑,艺名第一怪①,或天下第一怪。因童年患风疾病,高烧不退,本来家里已觉无指望了,置于后院,听天由命,后经一郎中草药调理,命虽保全,但发育不健全,两腿如棉,已是严重残废之人。稍大,见哥弟从父练功学戏,他亦好胜,跟随模仿,且文武俱兼,十年不怠。场面上他也是件件精通,拉得一手好胡琴。唯身矮而胖,长阔几相等,头大如斗,腰阔数抱,两足内侧跛行。但登台演出,却显得步履敏捷,毫无趑趄困难;翻筋斗尤措置裕如,竟不像残废之人。这种奇形怪状,观众见之不禁失笑,时人又称他为“滑稽丑角”。早先曾单独一人离家出走,不告而别。后来有人告知,见他在烟台、青岛等地搭班演出。不久回家小住数日,再度出行。又从烟台渡海,独闯关东,在吉林有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曾搭北京田际云的玉成班,学梆子戏。后南下寻父,在沪长期搭班演出。1912年搭麒麟童班演于新新舞台,拿手剧目有《拾黄金》、《戏迷传》、《丑表功》等唱工小丑戏,在戏中串演各种行当,学唱名伶名剧,展示他的艺术才能。如学唱《击鼓骂曹》,先唱几句大花脸(曹操),鼻音丹田,头腔共鸣,操纵自如,嗓音之洪亮,竟如虎啸雷鸣。接着打鼓伴以《夜深沉》,鼓声高下徐疾,打得颇有章法,鼓毕,接唱末句“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台下报以热烈掌声。这掌声告诉他:知音多多。他学唱麒派名剧《打严嵩》中的一段[流水],显得苍劲古茂,顿挫自然,铿镪有力。最后还学武生泰斗杨小楼的杰作《艳阳楼》,唱做工架,亦是惟妙惟肖,楚楚可观。更为奇怪的是,他的单折子戏常常排在麒麟童主演的整本戏之后压大轴。如1912年12月20日新新舞台麒老牌主演的一出大戏《蝴蝶》,第一怪的《打砂锅》竟排在大轴,足以显示他的号召力。然以残疾之人能有如此造诣,诚为难得。后沪上名丑韩金奎等均曾受其影响。孟鸿寿孑然一身,走南闯北,来去自由,终身未娶。

三子孟鸿荣,攻文武老生兼武净,艺名小孟七,他是孟七几个儿子中最能传承其父衣钵者,因此呼其“小孟七”。

小孟七先向王庆云学武旦,后入小金台科班坐科,地点在六马路(今延安东路云南路附近)一条弄堂内。原天仙茶园一批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如老孟七、任七、熊文通、陈桂寿等,被聘为兼任教习。艺徒共有六十余人。

小孟七在坐科期间,主要向父亲学武净、武生,还向大哥鸿芳学老生。出科后乃放弃武旦,正式改名“小孟七”。在丹桂第一台及天仙园演出。也常去苏州、杭州,专演文武老生及武净戏。《战长沙·黄忠降汉》《九更天·代滚钉板》《定军山·斩夏侯渊》《战宛城》《下河东》《水淹七军》等都是他很有号召力的剧目,每到一地均受到热烈欢迎。1902年在杭州演出《铁莲花》时,剧中的娃娃生就是由刚以“七龄童”艺名登台的周信芳配演。周在戏中滑雪时,竟做了一个“吊毛”的身段,引起小孟七的兴趣,认为这孩子会演戏。所以周信芳成名后在上海新新舞台主演时,常邀小孟七合作。小孟七对周信芳十分佩服,而周信芳对小孟七的红生戏也特别赞赏。

小孟七的老生戏也有一定水准,常演的有《徐策跑城》《乌龙院》《御碑亭》《审头刺汤》等,其中丑角张文远、汤勤等均由乃兄鸿芳配演。他串演武旦,跷功也奇佳,这原是他童年时所学。此外,他还能编剧,有不少好戏传世,著名的如《鹿台恨》等。真是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五子孟鸿群,秉承父业,攻武净兼文武老生,得到老孟七真传,其《铁笼山》《收关胜》《艳阳楼》《通天犀》等剧目,演来颇具乃父风范。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长期在沪与麒麟童(周信芳)合作。在《大名府·玉麒麟》《宋教仁遇害》《蝴蝶》《要离断臂》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要离断臂》一剧中,名伶汇集,麒麟童饰要离,苗胜春饰伍子胥,而孟五爷(鸿群)饰演的椒壮士,魁梧奇伟,英姿勃勃,牵马饮河,排难解纷,殊有古侠士风。“捉妖”及“酒楼刺要”时,白口做工,激昂慷慨,尤为卓绝。

老五鸿群一生中最光彩的莫过于能与“伶界大王”谭鑫培配戏。那是1912年年底,已近古稀之年的谭鑫培第五次受聘到沪,演于新新舞台。那时老谭早已香贯梨园,全国已是无腔不学谭了。这次他贴演的全本《连营寨》,指名孟鸿群为其配演赵云。原来谭老早先与鸿群父老孟七在京都曾合作多年,结为至交,对孟氏父子技艺推崇备至。鸿群那年三十五六岁,身强体壮,绿叶托红花,演活了赵子龙,果然身手不凡,受到老谭的称赞。

六子孟鸿茂,是老孟七续弦所生,与鸿芳等为同父异母。亦为小金台科班出身,本工铜锤,倒嗓后,改随大哥二哥习文丑。曾和白牡丹(荀慧生)合演《小放牛》;和老旦泰斗龚云甫配演《钓金龟》;与前四大须生高庆奎合演《戏迷传》。后在南方红极一时。以《拾黄金》《丑表功》《八戒盗魂铃》等唱工小丑戏享誉海上。由于他嗓音脆亮,上世纪30年代,应丽歌公司邀请灌制《烟鬼叹》唱片两面,以丑角唱[反二黄],规劝世人戒吸鸦片,此尚不多见。该剧为一出时装新戏,与夏月珊、夏月润所演之《黑籍冤魂》题材相类似,说的是一个富家子弟,开当铺为业,为吸鸦片,毒死儿子、气死老母、逼死妻子,伙计纵火毁店,卷财而去。这个子弟还不戒烟,致使卖亲生女儿为妓,最后沦为乞丐,倒毙街头。配合当时宣传戒烟,有一定进步意义。

鸿茂有子名孟小帆,演文武老生,红极一时。

综上可见,冬皇一出世就被包围在浓郁的京剧氛围中。孟氏门中三代共出了九位京剧名角,真是世间少有,堪称梨园世家。

从前面“孟门四代关系家谱”里可以看到,在第三代中除孟小冬以外,还有一位应该特别予以介绍,她就是冬皇胞妹孟幼冬。

孟幼冬是孟五爷(鸿群)第四个、也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她比乃姐小冬约小10岁,小名银子。由于孟五爷身体有病,家庭负担较重,因此在银子8岁那年,就送给了亲戚、也就是原来小冬的开蒙师傅仇月祥寄养。由于小冬1926年在北京演出时,有人撮合其与梅兰芳结合,因此仇与小冬脱离了师徒关系,回到上海法租界白尔部路(今重庆中路)合兴坊居住。回沪时,孟鸿群就将银子让仇月祥带到上海读书、练功学戏。稍大后,即改姓仇,名乐弟。仇月祥原来教小冬学唱的是老生。而教乐弟也同样是文武老生戏。乐弟长得稍胖,中等身材,皮肤白皙,大脑门,平时不太爱打扮,是一位脱尽脂粉气的姑娘,但举止不俗,品貌端庄,显得十分丰满。由于仇月祥的精心栽培,还特请琴师每日不间断地吊嗓、习唱,进步很快。她先在上海二马路(今九江路)时代剧场清唱,由于演唱富于激情,且嗓子宽亮高亢,而饶有韵味,受到听众的欢迎。后来她还和另一位女老生筱兰芬合作,演于大世界游乐场大京班,常演的剧目有《上天台》《白蟒台》《三娘教子》《桑园寄子》《碰碑》等。和筱兰芬曾合演《群英会·借东风》,仇乐弟前鲁肃后孔明,还特邀其六叔、名丑孟鸿茂配演蒋干,甚是精彩,由此而红。

抗战期间,仇乐弟到了北京,向乃姐小冬请益求助,并更名孟幼冬,在北京组班、挑大梁,1940年春,在长安戏院演出一个时期,红极一时。曾拜鲍吉祥为师,演出剧目为《失空斩》《定军山》《辕门斩子》等戏。在京期间,三哥孟学科(花脸)曾关心四妹,让她先把嘴里的念白多加训练,并在家让其多吊嗓子。其时小冬正拜入余门,听幼冬在家吊嗓,反而出面干涉,不让唱。因说她刚向老师(指余叔岩)学这些戏,你一唱就有干扰。因嫌幼冬唱得不规范,又不是一时两时就能纠正过来的,所以不让唱。这样说来,有点不顾姐妹情份,稍涉世态炎凉。当时小冬向余老师学戏,连余老师的脾气也一齐学会了,在家绝对专制权威。因为老父鸿群早已故世,一大家子生活都要依靠她维持,所以家里上下老幼,无人敢和她顶嘴。

不久孟幼冬就去了东北,在沈阳、长春、丹东,乃至内蒙流浪演出,漂泊不定。解放后于1956年参加河北省京剧团,定居石家庄。1970年文革期间下乡劳动,因病去世,终年50余岁,比起胞姐小冬,其命运亦属可悲可叹!令人酸楚。

幼冬三哥孟学科,亦即冬皇之胞弟,原唱花脸,后学武生,在一次练功翻滚中,不慎摔坏了脑子,造成轻度脑震荡,遂改行学做会计。娶妻何淑纯,生有一女二男,长女孟俊侠,现已68岁,健在,仍住东四三条旧宅。她当年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已住了68年了。长子孟喜平(俊诚),坐科尚小云办的荣椿社,先学老生,后改花脸。分配到山东济南京剧团。在科班结业汇报演出时,喜平的剧目为《乌盆记》。当时作为喜平的大姑母孟小冬,代表家长应邀出席观看演出。演毕,小冬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以后再也不去看孩子的演出了,原因是太紧张了!坐在下面看孩子演戏,比孩子自己在台上还要紧张十倍。小冬说:“我在下面两个拳头捏得越来越紧,汗水都捏出来了!生怕孩子在台上出错,神经高度紧张,实在吃不消!”

学科的四子孟俊泉,花脸演员,他是郝寿臣和裘盛戎的高足,现年64岁,已退休。退休前是北京青年京剧团团长。妻子王晓临,老旦演员,是李多奎的得意弟子,1997年曾应邀赴台北讲学三个月。在台期间,曾遵先生俊泉的重托,前往树林山佳佛教公墓祭拜大爸爸(按旗人习称,即大姑母)孟小冬墓,了却多年积压在心头的意愿。

冬皇胞弟孟学科,体质素弱,改业会计后,即长年患有胃病。1963年夏忽又患了肺病,起初还以为是胃病作怪,耽误了治疗,待到协和医院确诊,结果全肺都不行了。转到地坛医院住了三个月,还是不治去世。在患病住院期间,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营养奇缺。孟小冬在香港得知胞弟病情,多次从港寄药、奶粉、阿华田等类营养品,港币、侨汇券也源源不断寄来。还请香港知名人士、小冬弟子吴中一的太太来京探望,寄托手足同胞之情。

古镇崇仁和义门裘氏

--------------------------------------------------------------------------------

崇仁镇在浙江嵊州市西北10公里处。

古镇建于宋庆历年间(1011-104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千年古镇以义门裘氏的历史最为风光,保存的文化古迹最为完整。

据《裘氏家谱》记载:“先祖裘睿(西晋大司马),于晋愍帝(司马邺)四年(公元316年)随晋元帝南渡,隐居于婺州(今金华),后于晋安帝义熙中(公元405-418年)迁居会稽(今绍兴)云门,世廑耕桑,守以仁义。凡十几年,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尽绳家法。”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赵恒)皇帝敕旌表其号为“义门裘氏”。崇仁义门裘氏始于宋代,始祖裘永昂。庆历年间,永昂入赘崇仁,居永富乡毓庆庵禅房,在长善溪之东八角井旁。由于历代家室兴盛,裘氏成为崇仁镇第一旺族。自宋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受朝廷圣旨、诏书、诰命等30余道,先后出进士7人,文武举人37人,秀才476人,共出仕132人。因义门裘氏崇尚仁义为本,崇仁镇即由此而得名。

崇仁镇的古建筑群果然庄严典雅,保持明清风貌的成片的台门有100多座,小巷弯曲多变,砖雕、石雕、木雕镂刻门楣板障、照壁屏风、镂花窗棂、勾檐斗角、廊柱、井台、井圈等处,均随处可见,工艺精湛,妙不可言。各台门门墙高大,各有特色,有的门额浮雕留着“佳气氤氲”的字样,既房宇毗邻,又路路相同;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解放前崇仁古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折射出古镇农业文明时期的繁华。看罢深院高墙,领略了它的悠然情趣,不禁令人感怀“庭院深深深几许”!那剥蚀的残痕和霉苔,也使人产生西风残照、美人迟暮和繁华不再的悲凉。

崇仁古镇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里曾经是越剧的发源地,舞台姐妹从这里走出越乡。袁雪芬、傅全香、周宝奎、筱丹桂等越剧界著名艺人先在崇仁“戒德寺”学艺,后闯荡并轰动上海滩。至今“老到白胡须,少到开裆裤”,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调。这里还有起源于清咸丰年间,50年代参加北京汇演获奖,曾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中央***亲切接见的崇仁民间乐队。这里有“浙江围棋之乡”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开始盛行。清代“围棋五虎”、民国“新五虎”、解放后50年代“小五虎”都曾赴杭打擂,誉满杭城。现国家队著名棋手马晓春祖籍在崇仁,启蒙老师便是崇仁的樟根。崇仁围棋活动从不间断,不少人家常设棋摊,茶余饭后以对弈为娱。这里的民间舞狮娱乐源出于咸丰年间。这里的传统工艺和物产也誉满中外,有著名的嵊县紫砂工艺,有出现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150年历史的陈氏炖鸭,这里的西青豆腐皮有300多年历史。特产榨面,细长乳白似羊毛,号称“羊毛榨面”,是1345年裘氏瑾十一公当日在溪滩村的元宝村下结庐为棚,潜心研制而成,所用之水就是掬自清幽的溪中,故美其名曰“溪滩榨面”。

古镇有裘、张、王、陈等数姓,而以裘姓为主,自古及今,贤能辈出。近代名人有:民国时期担任过国民政府总司令的张伯岐,有辛亥革命前后苏浙政治舞台上名震一时的传奇人物王金发。裘庆元与裘吉生是民国时期的中医界名医、著名编辑出版家,曾与秋瑾同时代,与徐锡麟、陶成章相交往,在杭州或创办三三医院,或成立三三医社,为中医事业编辑出版《珍本医书集成》、《医学丛书》等立下不朽功勋。裘吉生是家传世医,精通内科,孙中山偕胡汉民来绍兴时,是他治愈了胡的“赤痢”,中山先生为此亲题相赠匾额“救民疾苦”

孟福保的子孙

孟七是位多子的父亲,共有七个儿子,其中第四、七子未承父业不唱戏,另外五个儿子,在他的精心教导下,个个生龙活虎,各展其才,表现出非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