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袁绍的谋士有哪些)主要经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袁绍(袁绍的谋士有哪些)主要经历,第1张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袁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袁绍的谋士有哪些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袁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袁绍

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6个义项

特色词条|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辰猫暮雪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的儿子。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料。起家大将军(何进)掾,历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参与指挥诛杀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册封_乡侯。初平元年(190年),担任关东联军首领,带兵讨伐董卓,自号车骑将军。励精图治,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达到顶点。建安五年(200年),发动官渡之战,兵败于曹操。

建安七年五月庚戌日(202年6月28日),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于家中。

袁绍简介及评价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最盛时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将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诸侯,但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且元气大伤,不久便因仓亭之战大败受到重挫与打击,悲愤而亡。

袁绍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且无远见,个性及判断上诸多缺点禁不起真正的挑战,终致大业败亡。

评价:

1、“绍繁多礼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译文:袁绍喜欢摆排场,做什么事都很烦躁,但是主公你做什么事不会拖,非常自然。这一点在乱世中是尤为可贵的,所以主公你比袁绍强。

2、“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译文:袁绍是违抗大道,但是主公你是受朝廷指派的,名正言顺,所以你胜在道义上。那时候汉朝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正统,天下民心也都归附。

3、“汉朝自桓灵以来,政失以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

译文:汉朝从桓帝、灵帝以来施政太宽,袁绍做事太过仁慈,而主公你施政严猛,这在治理上就胜了。

4、“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译文:袁绍表面非常宽宏大谅,但是实际内心非常猜忌,但是主公内心还是外表都非常的直爽,用人只看才华,这就在气量上赢了。

5、“绍多谋少决,公得策即行,此谋胜也。”

译文:袁绍此人有很多计谋但是不去实行,优柔寡断,但是主公你得到计谋就去执行,非常干练,这在谋略上就赢了。

扩展资料

袁绍生平轶事典故

1、宝刀思召

袁绍在黎阳时,曾梦见有一神授一宝刀,等醒了之后,宝刀果然在卧所,铭曰思召。袁绍解铭说:“思召,正是一个绍字。”

2、任侠放荡

袁绍和曹操少年时都喜欢仿效侠客的作为。他们为了看人家新婚,潜入人家的园中,晚上大叫“小偷来了!”屋里人都出来了,曹操便抽剑劫持新妇,和袁绍往回走,找不着路了,跌到荆棘中,袁绍爬不出来,曹操又大叫:“小偷在这!”袁绍急忙跑了出来,二人才没被抓住。

袁绍曾经让人晚间用剑刺曹操,第一剑刺往下了,没中,曹操想他再来一剑必定要高,他便紧贴床上,剑果然高了。

3、身世探究

据裴松之注引用《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_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裴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其中“则似实成所生”更为重要,说明并非是袁绍过继给袁成,而就是袁成所生。但是疑问也出来了。既然是袁成所生,为什么还会叫“逢之庶子”?袁绍的弟弟袁术传中说:“(袁术)袁绍从弟也,同父而异母”

由此可见,袁绍的父亲应为袁逢,而根据“出后伯父成”一句话便可以得出,他的母亲可能“在”袁成家里。因此袁绍的亲生父亲很有可能便是袁逢,但是袁逢或许是和他袁成家中的某位女性成员“野合(不符合伦理的婚姻)”,因为生下了袁绍。或者说袁绍正是袁逢的私生子。

然而袁成并无子孙,所以才默许了袁绍是自己的儿子。而等到袁成死了,袁逢又不好意思真的让自己的兄长绝了后,所以只得与袁绍叔侄相称。

参考资料:袁绍

袁绍是个怎样的人

袁绍是个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的人,结果兵败于官渡。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在建安五年发动官渡之战,结果兵败于曹操。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历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参与指挥诛杀宦官。励精图治,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达到顶点。

袁绍资料

你好,这是上的资料: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的儿子。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料。起家大将军(何进)掾,历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参与指挥诛杀宦官。怒斥董卓,出任渤海太守,册封_乡侯。初平元年(190年),担任关东联军首领,带兵讨伐董卓,自号车骑将军。励精图治,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达到顶点。建安五年(200年),发动官渡之战,兵败于曹操。

建安七年(202年),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于家中。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袁绍的简介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最盛时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将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诸侯,但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且元气大伤,不久便因仓亭之战大败受到重挫与打击,悲愤而亡。

扩展资料:

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食充足,根本听不进沮授的忠告。郭图等人又在背后进谗言说:“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从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从臣下就会灭亡,这是黄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诫的。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让他参知内政。”因此,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准备抗击袁军。袁绍企图联合张绣和刘表对曹操进行夹击。他派使者到穰城联络张绣,还特意给张绣的谋士贾诩捎信结好。张绣打算应允,还没有说话,贾诩在一旁先开口了,他说:“请你回去转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了天下的国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张绣率众投降曹操。袁绍又派人到刘表处求援,刘表假惺惺答应了,实际上按兵不动,对袁曹之争斗只打算作壁上观。张、刘的态度使袁绍迟迟没有动手。

在真实的历史中,袁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就这样的人物,为什么在《三国志》里面被写的如此不堪呢

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人物形象上,袁绍一直是一个刚愎自用、犹豫不决、狂妄自大、有勇无谋的人物,一手好牌却打得乱七八糟,完美的起步、强悍的实力却最终败于弱旅曹操,忧愤而死!

三国演义称其‘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对部下“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郭嘉称曹操有十胜,而袁绍有十败,简直就认为袁绍就是一只纸老虎。

《三国志》写袁绍“有姿貌威容”,又评曰“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袁绍,一个时代的主宰者,死后却受到讽刺与谩骂。这样的待遇并不公平,如果没有袁绍,东汉就不可能如此快速地灭亡;如果没有袁绍,中国便不会陷入长达一个世纪的混乱;如果没有袁绍,曹、刘、孙三家也根本不可能瓜分天下。无论是袁绍的胜利,还是袁绍的失败,都深刻地影响了汉末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

首先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前提下,东汉未年能称英雄者:曹操、刘备、孙坚三父子、刘表、吕布、袁绍、关羽、张飞等等,都堪称英雄!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

曹操是英雄这个没人反对,但袁绍能不能算英雄后世人评论就不一了。但仅以曹操为对比,袁绍足称英雄。袁绍是惨败于曹操不假,但曹操惨败赤壁也是事实,所以不能以成败简单去论英雄!而且官渡大败后,袁绍实力犹存,七年之后,曹操才最终灭掉袁氏集团!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然而其为庶出,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中,地位是很低的。但袁绍生得英雄伟岸、英俊潇洒,他的叔父袁傀(也位列三公,是东汉的太傅)很喜欢他。袁绍也不辜负叔父的期望,20岁的时候就出任“濮阳长”,做官的时候也有“清名”,廉洁守正,为当时所称道,袁绍极其注重自身的修养。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以古礼守丧三年,又追服父丧,共六年,因而为人所重。袁绍少年养名,以品行高洁名动天下,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与外戚、朝臣的斗争也越发白热化,袁绍应大将军何进所招为西园八校尉之一,袁绍向何进建议,此前朝臣试图诛灭宦官不成,反而被他们集体屠戮,如果不趁着有利时机清除宦官集团,恐怕朝廷将再次大乱,袁绍多次建议,但何进始终不听,最终被宦官中常侍段_等人,骗入洛阳皇宫中杀害。这是东汉天下大乱的开始。在此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袁绍迅速领兵攻进皇宫,并斩杀宦官2000多人,长期危害整个东汉朝廷的宦官势力至此才被剿灭一空,使得整个东汉文官集团转危为安。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军队抵达洛阳西郊,窃取了袁绍为何进谋划的果实,董卓入京后乘机吞并了何进的部队,又命执金吾丁原部将吕布刺杀了丁原,也吞并了他的部队。由此,董卓控制了朝中大权,开始霍乱朝堂,袁绍因反对董卓,于是逃出京师,联络各地方诸侯,起兵讨伐董卓。

袁绍以冀州为根据地,相继攻下了幽州、并州、青州,成为当时整个北方最为强大的实力派,与此同时,他与曹操的矛盾也开始日益凸显,由此展开袁绍一生最大的败笔官渡之战,战争初期,袁绍大胜,但因军师许攸大败,许攸本人是个非常贪婪放纵的人,他之所以叛逃曹操,原因是因为当时袁绍接到举报,说许攸的家人在河北骄横放纵,到处欺负平民抢掠敛财,已经引发很大民愤,当时袁曹大战正在进行中,袁绍并未因此发作,反而是许攸这个墙头草,看到自己在河北的贪赃枉法事迹就要爆发,于是乎马上来了个叛逃投敌,将袁绍的机密一五一十告诉了曹操,使得曹操拥有了绝地大反击的机会,之后许攸在被榨干利用价值后,被曹操杀死。

袁绍病故太早,当时袁绍病故时军事力量依旧强大。最喜欢的儿子袁尚是冀州刺史,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这些地盘在东汉末年时期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若袁绍尚在袁氏子弟团结一致,只要打败曹操,北方其他军阀都不是袁绍对手,凭借其三代汉朝的公卿,如果是他进攻南方的话,有相当一大部分南方的士族会拥戴袁绍,统一天下非袁绍莫属。

《献帝春秋》:“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袁绍兵败官渡后,忧伤不止,二年后病世。一个人死了还能受到当地百姓的如此爱戴,从侧面说明袁绍治理地方非常有方法,爱民如子。在权贵当道,乱世人命贱如草的时代,特别是袁绍出门世族,所以非常难道。

而袁绍死后,审配为他守城,终不投曹操。在兵改被捉后,大骂曹操。《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版):临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意思是,我的公主在北面,我的人头也在面北。

说明袁绍深得手下人心。一个人,能得到百姓拥戴,手下患心,绝非平庸之辈,肯定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袁绍也堪称英雄,但属悲剧英雄。

是的,就是袁家的阴谋,虽然大汉王朝到了东汉这里都是外戚和宦官把控朝局,要知道宦官是天子的家奴,外戚是天子的亲戚,他们才会真的维护朝廷,那些名门望族,士大夫们,他们兼并土地,而且他们不用纳税,锦衣玉食,天下百姓生死他们不管,东汉末年小冰河时期,天灾人祸,老百姓流离失所,边境外族也屡屡犯境,朝廷一边要忙着赈灾一边要出兵守护国家,国库空虚,到了汉灵帝这里只能卖官鬻爵维持朝廷的运转,可想而知那些豪强多么强大,袁绍为首的袁家,严重的渗透到朝廷内部,袁绍刻意的进入西园禁军凭着四世三公的名头取得了大将军何进的信任,故意挑起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又向何进进言招董卓进京,要知道董卓可是袁家旧臣,只要董卓进京控制朝局,整个天下就是他们袁家说了算,可惜董卓有了自己的想法,董卓虽然残暴但是董卓是以外戚的身份控制朝局,此时董卓也能任用人才,朝廷也没有完全败坏,但是董卓死后朝廷彻底败坏,这都是袁家一手造成的,从袁绍袁术内斗,到袁谭袁尚袁熙内斗就可以看出袁家的人,喜欢窝里斗,祸乱朝纲,为祸一方最是在行,上不能匡君辅国,下不能恪守本分,都是乱臣贼子!

袁绍,是汉末河北军阀之一,谈不上好人与坏人。如果是按照传统价值观来看,是世家子弟,主观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宦官、镇压过反对正统的农民起义、反对董卓(奸臣),客观行为上算是好人,只不过是在与曹操争夺北方霸权的官渡之战中战败而已。

简介:

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东汉末年军阀,出身于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治理河北政宽,百姓德之。

袁绍任职期间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攻灭公孙,却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夏天,河北百姓念其恩德,痛哭不已。

评价:

1、“绍繁多礼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译文:袁绍喜欢摆排场,做什么事都很烦躁,但是主公你做什么事不会拖,非常自然。这一点在乱世中是尤为可贵的,所以主公你比袁绍强。

2、“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

译文:袁绍是违抗大道,但是主公你是受朝廷指派的,名正言顺,所以你胜在道义上。那时候汉朝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正统,天下民心也都归附。

3、“汉朝自桓灵以来,政失以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

译文:汉朝从桓帝、灵帝以来施政太宽,袁绍做事太过仁慈,而主公你施政严猛,这在治理上就胜了。

4、“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译文:袁绍表面非常宽宏大谅,但是实际内心非常猜忌,但是主公内心还是外表都非常的直爽,用人只看才华,这就在气量上赢了。

5、“绍多谋少决,公得策即行,此谋胜也。”

译文:袁绍此人有很多计谋但是不去实行,优柔寡断,但是主公你得到计谋就去执行,非常干练,这在谋略上就赢了。

扩展资料:

袁绍发病而终:

回到冀州后,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不久,袁绍发病,死于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夏天。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

袁谭、袁尚为了争权相攻,被曹操各个击破。公元205年(建安十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

-袁绍

  1、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最盛时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将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诸侯,但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且元气大伤,不久便因仓亭之战大败受到重挫与打击,悲愤而亡。

 2、袁绍优柔寡断、外宽内忌且无远见,个性及判断上诸多缺点禁不起真正的挑战,终致大业败亡。

 3、评价:“绍繁多礼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译文:袁绍喜欢摆排场,做什么事都很烦躁,但是主公你做什么事不会拖,非常自然。这一点在乱世中是尤为可贵的,所以主公你比袁绍强。

 4、“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译文:袁绍是违抗大道,但是主公你是受朝廷指派的,名正言顺,所以你胜在道义上。那时候汉朝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正统,天下民心也都归附。

 5、“汉朝自桓灵以来,政失以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译文:汉朝从桓帝、灵帝以来施政太宽,袁绍做事太过仁慈,而主公你施政严猛,这在治理上就胜了。

 6、“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译文:袁绍表面非常宽宏大谅,但是实际内心非常猜忌,但是主公内心还是外表都非常的直爽,用人只看才华,这就在气量上赢了。

 7、“绍多谋少决,公得策即行,此谋胜也。”译文:袁绍此人有很多计谋但是不去实行,优柔寡断,但是主公你得到计谋就去执行,非常干练,这在谋略上就赢了。

袁绍有句话叫做披着羊皮的狼,是说心胸险恶的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把自己伪装得温顺驯良,一旦接近了猎物就会露出本来面目。而这世界上也有另一种人,就是他们的本质原来是羊,却偏偏拉起虎皮披在身上,作势吓人。这样做,碰到不识货的家伙,可以蒙过去,可是,如果碰到一只真正的老虎,他就会像那只贵州的驴,在老虎面前咆哮、踢腿、转身三招过后,便成了老虎口中的美餐。

袁绍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高祖父袁安官至汉司徒。在汉末逐鹿中原的群雄中袁绍声望最高势力最大若以其实力而论本可以称雄于世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在与曹操的交锋中,他一败于官渡,再败于仓亭,遂使百万雄兵,土崩瓦解,英雄事业,付之东流,自己落了个吐血而亡的可悲下场。对袁绍失败的原因,曹操的谋士郭嘉曾通过对袁、曹的对比,说出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袁绍有十败,曹公有十胜:袁绍兵虽盛,不足惧;袁绍繁文礼仪多,曹公您给人自由空间,这是道胜;汉朝的失败就在于宽济,而袁绍却依然用宽济,而您以猛纠,这是治胜;袁绍表面看起来很宽厚,实际却是心胸狭隘,任人唯亲,而您外简内明,用人惟才,这是度胜;绍多谋少决,公得策则行,这是谋胜;袁绍是非混淆,您法度严明,这是文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您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公有十胜,用以打败袁绍有什么难事呢?袁绍早年的声望主要来自他的门第和家世。

从高祖袁安,到其父袁逢,袁氏四代都有人任司徒、司空、太尉,这在汉代号为三公,分别掌握国家的政务、司法、军事大权,是最高的职位。袁氏四世三公,官高权大,门生因此遍布天下。凭借家族的势力,袁绍很年轻就升为中军校尉,何进谋诛宦官要依靠他,董卓弄权,他敢公然反对。正是如此,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曹操提议:袁本初四世三公,是汉朝名相之后,可为盟主。

众诸侯一致拥护。

这一优势,直到后来诸侯争霸时,仍然起着作用。在声讨董卓的联军因内讧而解体之后,袁绍凭借他的声誉和影响,先夺占冀州,后消灭公孙瓒,很快就成为北方最大的豪强势力。

在与曹操对抗前夕,他虎踞冀、青、幽,并诸郡,带甲百万,文官武将极多,是曹操最害怕的一个对手。相对而言,曹操的地域和实力都无法和袁绍相比。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出兵七十万,号称百万,而曹操只有六七万人马。

然而,袁、曹大战的结果却以袁绍的惨败而告终,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大战,后代许多史学家和军事家做了许多研究。

最初,董卓专权,欲废帝执政,在满朝文武大气不敢出的时候,袁绍愤然挺身而出反对。董卓大怒说: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说:汝剑锋,我剑未尝不利!袁绍手提宝剑,告别众人离席而去,董卓颇为担心。校尉伍琼就曾告诉他: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

刘备也就曾利用袁绍的这个弱点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

关羽杀了颜良之后,当时刘备正投奔在袁绍帐下,消息传来,沮授告诉袁绍,杀颜良的就是刘备的兄弟关羽,袁绍一听大怒,立刻下令杀刘备。

刘备辩解说:明公只听一面之词,而绝向日之情吗?我与关羽自从徐州失散,还不知道关羽是否还活着,何况,天下容貌相同的人不少,难道赤面长须的人,就一定是关羽吗?请明公细察。

袁绍一听,又觉得很有道理,马上责备沮授:误听你的话,险些杀了好人!立即又请刘备上帐坐,商议为颜良报仇之事。接着文丑去为颜良报仇,又被关羽杀了,袁绍听了,又要杀刘备,刘备却再次申辩说:等我说一句话再杀我:曹操素来忌惮刘备,今天知道刘备在明公的地方,恐怕我帮助您,因此特使云长诛杀二将。您知道了必然大怒。这是借公之手杀刘备呀!愿明公仔细想想。

袁绍一听,又觉得有道理,马上责备手下人,说:刘备之言是。你们几乎让我背上害贤之名。

当即斥退了郭图等,再次把刘备请到上座。

刘备接着表示,愿亲自去招来关羽,以补斩颜良、文丑之过。袁绍听了大喜,说:如果关羽能来,胜过颜良、文丑十倍。

刘备就这样轻轻松松地避免了惩罚,又从从容容地逃出虎穴。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这个弱点表现得更为充分。

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这是袁绍的另一个致命弱点。袁绍虽然野心很大,却不能审时度势,往往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在打公孙瓒时,谋臣们劝他迎天子定都邺城以号令天下,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觉得皇帝在身边,事事要奏请,反而不自由。后来见曹操捷足先登,把天子迎到许昌,他又很后悔。曹操兵进徐州,刘备前来求救,田丰向他建议,趁曹操东征,许昌空虚,如果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是,袁绍却做了这样的回答:我的小儿子患了疥疮,我哪还有心思考虑别的事情!田丰不禁长叹:遭此难遇之机,却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了!可痛惜哉!袁绍就因如此小事,失去了一次次称霸的良机!心性狭窄、多疑,却果于杀戮,这是他致败的根本。

在用人方面,袁绍一方面任人唯亲,惟门第、虚名是尚,另一方面喜听谗言,是非颠倒,善恶不辨,不能识别人才,即使有人才也不能使用。袁绍帐下,不乏当时第一流有才能的人,但由于主帅昏聩,造成内部不团结,因此,小人得志,良臣遭斥。

田丰、沮授都是忠心耿耿的谋臣,却都没有好结果。

破公孙瓒后,袁绍急于攻曹,田丰认为,连年兴师动众,老百姓已经疲惫不堪,曹操兵虽少但能征善战,此时应该以逸待劳,不宜与曹操开战。田丰苦苦劝谏,袁绍不听,还把田丰关进监狱。

建安五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

袁绍带领冀、青、幽、并等州的人马七十多万,前往官渡,进攻许昌,袁绍的第一谋士田丰再次从狱中上书给袁绍说:现在应当静守,以待天时有利于我,不可随便兴兵,否则恐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田丰分析当时的情况,敏捷地看到袁绍兵虽多,但人心不齐,长途征讨,如果被破袭了粮草,局面是不堪设想的。

可是袁绍骄横粗蛮,根本不听。田丰的对头逢纪又趁机进谗言说:主公征伐曹操,是仁义之举,田丰为什么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呢?袁绍大怒,就想杀了田丰,众官苦苦哀求,方才作罢,他还是愤恨不休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再来治田丰的罪!两军对垒,曹操军粮将尽,于是修书一封,急派使者前往大本营,令许昌的官员速运送粮草到官渡前线,不巧曹操的使节在途中被袁绍军捉住,押解给袁绍的谋士许攸。许攸搜出了曹操缺粮的告急信,就向袁绍报告这一重要情报,说:曹操屯兵官渡,与我对峙已久,许昌必然空虚;若乘此良机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则许昌可破,曹操可擒,现今曹操粮草将尽,可乘机两路夹击之,获得全胜!袁绍却说:曹操诡计多端,这封告急信也许是诱兵之计,不可轻信。

许攸说:曹操南来与我决战已经这么长时间,粮草告急肯定属实,今如若不乘机取许昌,必然反受其祸害。

正说话的时候,忽有使者自袁绍的大本营来,呈上袁绍的谋臣审配的信,说许攸在冀州时,滥受民间财物,而且纵令子侄们收取民间杂税为己有,已经把他的子侄下狱。

袁绍大怒,指着许攸大骂道:滥行匹夫!还有面目向我献什么计!你与曹操是朋友,想必今天你是受了他的财贿,为他做奸细来骗我!是不是,嗯!本当斩首,今权且留一颗头,快滚出去,今后不许见我!许攸所献之计实为高策,他退出后,不禁仰天叹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我儿子、侄儿肯定已遭审配之害,我有什么面目再见冀州人呢!就要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说:您为什么那么想不开呢?袁绍不纳直言,日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朋友关系,何不弃暗投明?一句话点醒了许攸,于是许攸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欣喜若狂,来不及穿上鞋子,赤着脚跑出帐外迎接许攸,曹操把许攸迎入帐内,跪地向许攸就拜。许攸慌忙扶起曹操说:曹公乃是汉相,我一介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大笑,说:你是我的朋友,哪能以名爵相分上下!许攸说:我不能择主,屈身袁绍,他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投奔于你,望收用我。

曹操大喜过望:你肯来我处,帮我成大业,我知道你一定有破袁之法。

两人对视哈哈大笑。

许攸和曹操青年时期就是朋友,这次投奔就是来教曹操破袁绍的。一番老朋友之间的交情之后,许攸说:我有一策,不过三日,使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肯听吗?曹操牙齿都笑歪了。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是蠢将淳于琼把守,他是酒色之徒。公可选精兵诈称袁绍的将领,带奇兵到乌巢加强粮草保护,乘机烧其粮草辎重,袁军不出三天必然自乱!曹操闻计大喜。第二天,亲领五千兵马,打着袁军的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向乌巢进发,深夜突进乌巢,袭击守卫的袁军,放火烧了袁军的粮草,曹军活捉了袁军守将淳于琼,曹操命人割去耳朵,砍去手指以辱之。袁绍大军闻乌巢失守,无粮草接济,全军大乱,曹操乘胜追击,袁绍大败,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袁绍一生,空有英雄之表,没有英雄之实,羊质虎皮正是对他形象、恰当的评语。

一个人才,得之或失之,皆胜过千军万马。袁绍刚愎自用,对谋士许攸的计谋不但不采纳,反而污辱他,而曹操则礼贤下士,采纳了他的计谋,袭击袁军粮草基地乌巢,袁军大败。

袁绍之败在于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未能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将部下的思想统一起来,又不注意与部下的感情联络,致使集团内部缺乏向心力,而加上袁绍的内忌之心和是非不明,因而使部下之间互相争利,谋士间勾心斗角;文官陷害武将,上下级之间互相猜忌,导致集团内讧,为敌人所乘。

提起袁世凯祖先是谁,大家都知道,有人问袁世凯是谁啊!另外,还有人想问袁世凯跟袁绍是什么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袁世凯的祖籍在哪儿,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袁世凯是谁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袁世凯祖先是谁

袁世凯的祖籍在哪儿

1、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是谁啊!

2、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跟袁绍是什么关系!

袁绍是河南周口的,袁世凯也是河南周口的,东汉时袁氏是豪门,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大量繁衍后代,但是袁绍后来雄据河北年病死,到年袁绍儿子们纷纷兵败被杀,其后代就算没被曹操杀完,也可能没有回到周口。所以袁世凯是袁绍后代的可能较小,但是祖先很可能东汉时与袁绍同族。袁世凯的曾祖父是谁。

3、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的祖籍在哪儿

袁世凯的祖先是袁绍吗。

4、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叫什么

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5、袁世凯祖先是谁:袁姓的祖先是谁

是袁涛涂!

1、简介:

袁姓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大夫袁涛涂。

2、详解:

袁涛涂是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满的十孙,祖父名诸,字伯爰。根据当时盛行的一种,涛涂以祖父的字为氏,称爰氏。在当时,爰、辕、溒、榬、援五个字都和袁,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涛涂在不同的史料中,前面冠以的姓氏也常常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写法逐渐统一到了“袁”字上。袁涛涂也因此被袁氏后人尊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6、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是谁

7、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的后代?

袁世凯祖上名人。

8、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的爷爷是谁

答:袁世凯的爷爷是袁澍三(又名树三)~袁世凯的后代家谱。

袁九芝->袁耀东->袁澍三->袁保中->袁世凯~李鸿章不死袁世凯敢反吗。

袁家在此之前最牛的是袁甲三,袁世凯叔祖~

袁世凯爷爷、生父都是嫡长子,但他是庶出~

袁氏史上最牛时,曾有袁术袁绍的嫡庶之争~

9、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叫什么

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10、袁世凯祖先是谁:袁世凯是谁

袁世凯就是袁世凯

http://kecom/view/htm你没睡醒吧?袁世凯祖上是谁。

11、袁世凯祖先是谁:谁是袁世凯?

袁世凯(年9月16日-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家、军事家。

以上就是与袁世凯是谁啊!相关内容,是关于袁世凯是谁啊!的分享。看完袁世凯祖先是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绍(袁绍的谋士有哪些)主要经历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袁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袁绍的谋士有哪些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袁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