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中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第1张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6�1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百家的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6�1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6�1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6�1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6�1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6�1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6�1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500多年前王子定居中国 ,据《明史》记载,天祐三年(公元1459年),锡兰国王派王子出使中国,随郑和到中国朝见明朝皇帝。就在王子即将回国时,一个亲随赶来报信,说国内发生了变故。国王的外甥,也就是王子表弟率兵冲入王宫,篡夺了王位,他不但凶残地将王子的兄弟们全部杀掉,而且单等王子回国后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悲愤交加的王子只能滞留在泉州。一年又一年,他没有盼来国内的好消息,就只好换了衣冠,取世利巴交剌惹的第一个字“世”为汉姓,定居泉州繁衍下来。

世家在泉州置产购业、登科及第,成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两朝颇为显赫。明万历年间出了举人世寰望,清初又出了著名举人世拱显。但其后有关世氏在泉的史迹却神秘地消失了,成为历史之谜。

王子后裔为何改了姓

许世吟娥这一支锡兰王子后裔为何不姓“世”?

许世吟娥有三个弟弟,四姐弟中的大弟、三弟,还有她的父母亲在香港,二弟和她在泉州。在泉州还生活着她的奶奶和姑婆,算起来她是许世家的第十九代了。许世吟娥这一支锡兰王子后裔为何不姓“世”?这还有一段故事。

清朝末年,她这一支的世家,人丁单薄,曾有一代没有男丁,世家的二女儿世益娟就由父亲作主,招了一个名叫许闯的青年做上门女婿。许闯做了上门女婿后,改名叫“世闯”,其妻子世益娟改名“朱娟娘”。世益娟之所以改名“朱娟娘”,大概是因为世家一世祖锡兰王子所在的明朝,皇帝便是姓朱……当然这只是朱娟娘后裔们的猜测了。

再说许闯被招做上门女婿时说好,今后生儿育女都得以“世”姓为姓。但世益娟的父母去世后,许闯的叔叔变了卦,将许家的姓排在了前面,所以世家的后代从那时起,就都姓“许世”了。而且,从那时起许世家族的后代仍多是单丁过代。为了不让那些当时的望族欺侮他们,许世家族开始隐瞒他们是锡兰王子后裔的身世。

文革期间,许世家族的人因怕锡兰王子这层“海外关系”受到冲击,更是将家传的世姓族谱也付之一炬了……锡兰王子后裔便人为地“消失”了。

令人欣慰的是该族谱的另一版本却完整地保留在海峡彼岸的世家后裔手中。2005年8月14日上午,锡兰王子台湾十九世裔孙世坤宗等人来泉,将珍藏数百年、记载闽台世家渊源的《世家族谱》捐赠给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锡兰公主”回家寻根

2002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向许世吟娥发出了访问邀请,许世吟娥终于回到了她祖先生活的土地。斯里兰卡人民以最高的礼节欢迎她的到来,一位政府部长致词说,欢迎公主回家。她种下了一棵从泉州带去的树苗,祝愿两国人民的友谊像这树苗一样越长越高

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帝舜之后,居于河南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居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始祖。据历代名人数量统计,王姓名人名列各姓氏之首。琅琊王氏有王吉、王祥、王导、王戎、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王霸、王允、王凌、王玄谟、王庆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王浚、王浑、王济、王述、王坦之、王蕴、王国宝、王恭,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王铎、王溥、宋代王信、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王旦。今谱按欧阳修、苏洵的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世祖,字大献,公元845年生,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其后。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进士第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院学士经筵国史玉牒官清浔张灿书,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子侄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光禄大夫镇守江南江宁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后府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迁本邑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家谱》,6册,王谢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支派、太原别派、阳夏、琅琊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西吴韩昌箕甫题《王谢世家序》,已人物传记为主,六朝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王氏宗谱》,26册,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子晋为开宗始祖,明永乐年间奉太夫人由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直隶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中叶传抄,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

孔姓家谱辈分排列(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 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 孔氏家谱怎么排的

孔氏族人,子孙繁衍,氏族昌盛,延续至今,传裔八十代,历经二千五百年。居住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全国和海外。据估计,现存世者已逾三百万人。在此二千五百年八十代间,上下传承均有谱牒详明记载以为据。故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堪称存世谱牒之冠,极具研究价值,且亦为儒学和谱牒学研究之重要基础资料。上述特点和意义之得以延续和发扬,全赖历代之不断修订。 自明以来,即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定约。末次修谱由七十七代宗子(历代称谓衍圣公)孔德成先生主持,始于一九三零年,成于一九三七年,成谱至今已六十年有奇;且孔氏族人中略知族谱之端倪者,多已年逾花甲,故再次修订已迫在眉睫。为此,由孔族近支(共五支,世称“五凝”)七十七代德字辈兄弟发起,经孔德成先生首肯,为便于与海外孔氏族人联系,特于香港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主办续修事宜。 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日,自1999年3月起,孔子的后代就展开了历来最大的续修孔子世家族谱工作,目前孔氏第77代“德”字辈正在续修。据孔氏第76代孙孔龄金透露,与以往不同的是,孔氏女性后人首次可以入族谱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孔氏后人目前全世界大概有300多万。 孔子的族人传承2550年至今,已繁衍有82代。1999年开始至今是新中国第一次修谱,在民国期间还曾修过一次,但这次级别最高,是交由儒教联合会从研究的角度来修族谱。1999年就开始的续谱工作打破了昔日只有男性入谱的惯例,本着男女平等原则,只要经核实后是孔氏后代的都可以入族谱,但是对于女性后人仅仅注明是孔氏第几代,嫁往何处等简单的信息。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 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 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 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 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

孔氏家谱是怎么排列的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 辈分(12)家谱(23)

附:《寻找锡兰王子的后裔》

古时的斯里兰卡又称锡兰,是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神秘王国。传说500多年前,国王世利巴来耶有一个聪明能干的王子世利巴交剌惹,他和美丽的姑娘克罗利亚真诚相爱,定下婚约。这时,国王为让儿子在继承王位前多些历练,就派他带队出使遥远的中国。

不料,王子竟再也没有回来。等了一天又一天,克罗利亚伤心地嫁给别人;盼了一年又一年,老国王把王位传给了外孙。是什么原因使王子撇下心爱的姑娘和尊贵的王位,一去不复返呢?

1986年初,斯里兰卡议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在会谈中,他们提出希望中国方面帮助寻找失踪王子的下落。几天以后,国务院有关部门致函福建省的泉州市,要求泉州协助寻找王子下落,因为据斯里兰卡专家考证,王子最后的落脚点极有可能是在泉州。陈日升,当时是泉州晚报社的主编,他首先接受了找寻锡兰王子的任务。

据明史外国传记载,锡兰国王子世利巴交剌惹是在明朝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来到中国的,当王子在福建的泉州港登岸时,正是满城刺桐花开的美丽季节。

泉州地方官员对来自锡兰国的贵宾给予了热情的款待,派专人护送他们进京。明英宗朱祁镇接见了锡兰王子,看到他带来的各种珍奇宝物非常高兴,下旨回赠了一大批金银财物。之后不久,王子一行离开了北京启程回国。

据明史记载,从世利巴交剌惹王子走后,锡兰再也没有派遣使臣前来。我们知道,王子并没有回到锡兰,莫非他是在归途中沉没在汪洋大海之中了?

就在调查陷入谜局时,泉州府志上记载的一个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名叫世拱显,是康熙年间的一个举人,他称自己是锡兰山君长之后,先祖正是那位失踪的王子,从这里,人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就在王子即将回国时,一个亲随赶来报信,说国内发生了变故。国王的外甥,也就是王子表弟率兵冲入王宫,篡夺了王位,他不但凶残地将王子的兄弟们全部杀掉,而且单等王子回国后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悲愤交加的王子只能滞留在泉州。一年又一年,他没有盼来国内的好消息,就只好换了衣冠,取世利巴交剌惹的第一个字“世”为汉姓,定居繁衍下来。

知道了王子后裔以世为姓,有关专家立刻赶到泉州市公安局,查询市内所有姓世的人。不料,结果却大失所望,泉州竟没有一个人姓世。是府志上的记载有误,还是这个家族的香火早已断绝?陈日升陷入了苦思之中,世家能否改姓了呢?姓史?姓施?还是姓司?

这是泉州的富美渡口,当年,这里停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帆樯云集,百舸争流,泉州因此被当时的人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专家们推测,锡兰王子应该是从这里上岸,踏上中国的土地的。

这里是泉州“市舶司”的遗址,人们推测,王子曾经从港口顺着这条小河,来这里报关登记。市舶司是当时专门管理外国商船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

当年,许多外国商人把货仓就设在这条小巷里。老人说,几年前这里曾出土了一些签牌,不知是否跟锡兰王子有关。签牌是当时政府发给外国人的入境签证,上面有其本人的签名。然而,专家们从出土的签牌中没有发现王子的线索。

这里是泉州的聚宝街,明朝政府曾在此设立来远驿,专供在华的外国人居住,几乎可以断定,锡兰王子初来泉州,以及后来准备归国时一定是在这里居住的。

聚宝街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曾是著名的国际商品交易市场,天下奇珍汇聚一处,万国客商贸易于此,可以说,泉州是当时中国最开放、最具包容性的城市之一,这也是锡兰王子定居于此的原因。

据府志记载,那位叫世拱显的举人世代居住在一片长满翠竹的小山上,这就是说,锡兰王子从来远驿搬出来之后,是在那里买房子定居的。但那座小山在哪里呢?

然而据考证,这里惟一的老房子是民国初年的建筑,其余的宅院近几年来都已经被拆掉了,令人惋惜不已。

就在专家们叹息失望之际,在离世相公宅不远的一个小寺庙---释迦寺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线索。

戒空师傅是释迦寺的主持,寺里所有重要文契都锁在这只小木箱里。这是清朝康熙初年的一张地契,根据上面的记载,当年有一个大施主买下今天释迦寺所在的这片土地,捐献出来盖了这座庙。

而这位大施主的名字叫做世震初,这,是锡兰王子的一位后代,这是继世拱显之后,专家们发现的第二位世家后裔。

洛阳桥是泉州一处著名的古迹,是由北宋书法家蔡襄在此做官时修建的,人们为给盖了一座祠堂以表纪念。到明朝万历年间,又有一位姓蔡的地方官重修了洛阳桥,当时泉州的乡绅名士就集体为他立了一座德政碑,并且,所有参与此事的人都在碑上留下了姓名。专家们发现,一个叫世寰望的举人名列其中,这,又是一位世家后代。

令专家们吃惊的,世寰望是在1618年中举的,也就是说,来自异国的世姓家族仅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在中国最高级别的文化考试中出人头地。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此后不久,另一桩发现印证了这个推论。人们在东石古寨的一个拱门上,看到了一个叫世腾云的书法家留下的作品。据有关史料推测,这个人大约生活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是,他留下的那飘逸俊秀的字,充分说明世家已彻底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当中。

这是位于泉州旧城区的涂门街。闽南人把大房子叫大厝,这间大厝的主人是年过花甲的林老先生,从林先生的祖父算起,林家在这儿已住了100多年了。1996年6月,林家大厝被列入拆迁计划中,林先生开始为搬家做准备,顺带把祖上的房契翻了出来。

林先生猛然发现,其中的一张房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写卖房契的人,名字叫世培、世铨、世榜和世炳,这就是说,这间大厝原本该叫世家大厝。

这,就是专家们寻觅已久的是世家故宅,锡兰王子的后裔们就曾在这里起居、生活、繁衍、生息。

到乾隆四十八年,世家家道衰落,不得不将房子卖给了别人。在这之后,他们又落脚何方呢?这仍旧是个谜。

这是位于泉州市郊清源山脚下的一片荒野,平时少有人来。

1996年的一天,一个叫刘志成的人来到了这里。他是泉州市一个文史学者,业余时间喜爱到处转转,总想有所发现。他,是一个有心人。

在一个石板桥上,他敏锐地发现桥下好像有字,就决心下去看一看。

“世家坑”三个大字,使刘志成意识到他找到了世家的祖茔。

根据刘志成的报告,泉州有关方面立即组织人力对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拨开灌木和杂草,人们将看到怎样一个世界呢?

这些神秘的纹案,后来被斯里兰卡专家确认为是来自于锡兰国的图腾。

墓穴前发现的这对微笑的狮子,专家认为它具有古锡兰科提王朝世代的雕刻风格,时间大约是15世纪中叶。

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山,在这个世家的产地上,散布着几十座不同年代的墓葬,发掘出的墓碑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

专家们推测,这极有可能就是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剌惹的墓碑,因为碑上的“使臣”二字强烈地暗示了这一点。

人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墓碑都刻有“锡兰”二字,指示着他们先祖的故乡。

刚定居时,他们中有的人以通事为业,也就是当翻译,后来有的人开始经商,再后来,就是读书考举人了,世家甚至还出过一位翰林院的庶吉士。

世家墓地的发现,使专家们坚信,他们将很快揭开最后一个谜团,找到世家后裔。

两年之后,泉州晚报发表了一篇有关村镇破坏世家坑墓地的批评报道,第二天,就有读者打来了电话。

打电话的是一位女子,她声称被破坏的世家坑墓地是她的祖坟!但是,没等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林少川深知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于是立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登了一则启示,寻找那位打电话的神秘女子。

可是,那位女子会再次打来电话相认吗?林少川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林少川和对方约定,30分钟后泉州大隘门见面,各自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为记号。

放下电话,林少川立刻驱车赶往大隘门。

这个女子名字叫许世吟娥。虽然她并不姓世,但后来专家们确认,她的确是锡兰王子的后裔。

这是泉州市内的一条著名的旅游商品文化街,街角有一间名叫大千民艺坊的小店,专门销售各种古玩和工艺品,许世吟娥就是这间小店的主人。

许世吟娥今年刚满40岁,性格文静,不善言谈,一眼看去就是一个普通的闽南女子,她说小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段不平凡的身世。

老祖母说,咱们家是从老远老远的海上来的,原本咱们姓世,后来,你爷爷的爷爷没有儿子,就把女儿嫁给一个姓许的人家,生下的孩子就不再姓世,而是把两家的姓合在了一起,从此就改姓许世了。

童年的记忆在许世吟娥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不久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每个有海外关系的人都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噤若寒蝉,老祖母偷偷地将世家族谱全部投入了火中,从此,这个秘密就尘封在世家人的心底。

这一次,如果不是祖坟被破坏,犯了闽南人家的大忌,她还会将这个秘密保守下去。在以往的时光,她像普通女子一样,恋爱、结婚、生子,但是,她的爱人和孩子都不知道这个秘密,她只想有一个平静幸福的家,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

今天,许世吟娥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她的生活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平凡中,这,多少有些无奈。2002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向许世吟娥发出了访问邀请,许世吟娥终于回到了她祖先生活的土地。斯里兰卡人民以最高的礼节欢迎她的到来,一位政府部长致词说,欢迎公主回家。她种下了一颗从泉州带去的树苗,祝愿两国人民的友谊像这树苗一样越长越高。

在书柜把最近出的有关德川家族的中文小说都翻了一下,都没有符合的人物年份表……

所以,楼主说的应该是《德川世家》了,里面详尽的介绍了德川一族的历史,而且还是日本历史研究家写的,里面配有丰富的德川家系表和,可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

以下是简介

揭开德川家康的身源谜团,解读乱世英雄的深谋大略,探寻德川家族的历史遗踪……

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要想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

《德川世家》可谓是一部德川家族史书。但它不是一部普通的简单的武士或庶民的家族史书。中世纪战国时代的日本,英雄豪杰辈出,而最终德川家康脱颖而出,他以其最大的睿智、谋略和武勇结束了混乱的战国烽烟,创造了一个将近三百年的太平盛世。

序言 德川家族的身源

第一章 中世的松平一族

清和源氏新田氏旁系得川(德川)氏

世良田氏与德川氏的关系

世良田有亲、亲氏、泰亲的漂泊说

家康的旧姓——松平氏

松平氏第1代——亲氏的兴起

松平氏第2代——泰亲

骁勇战将、松平氏第3代——信光

松平氏第4代、安城城主第1代——亲忠

松平氏第5代、安城城主第2代——长忠(长亲)

松平氏第6代、安城城主第3代——信忠

以冈崎为根据地的松平氏第7代——清康

清康夫人——华阳院

第二章 “十四松平”和酒井一族

三河松平氏本家家谱

松平氏本家第3代——信光系

1.竹谷松平氏

2.形原松平氏

3.大草松平氏

4.五井松平氏

5.深沟松平氏

6.能见松平氏(本家)

7.长泽松平氏(本家)

松平氏本家第4代——亲忠系

8.大给松平氏

9.泷胁松平氏(本家)

松平氏本家第5代——长忠(长亲)系

10.福釜松平氏(本家)

11.樱井松平氏(本家)

12.东条松平氏

13.藤井松平氏(本家)

松平氏本家第6代——信忠系

14.三木松平氏

酒井一族

酒井广亲(亲清)

左卫门尉系酒井氏

雅乐头系酒井氏

十四松平诸家关系图

第三章 德川家康的父母及其一族

德川家康的父母

松平广忠

於大(传通院)

德川家康的一族

久松佐渡守俊胜

田原御前(天芳院)

於久(随念院)

俊继尼

薄井姬(光树院)

第四章 德川家康和历代将军

第1代 德川家康

第2代 德川秀忠

第3代 德川家光

第4代 德川家纲

第5代 德川纲吉

第6代 德川家宣

第7代 德川家继

第8代 德川吉宗

第9代 德川家重

第10代 德川家治

第1l代 德川家齐

第12代 德川家庆

第13代 德川家定

第14代 德川家茂

第15代 德川庆喜

第五章 历代将军的兄弟们

第2代 德川秀忠的兄弟

第3代 德川家光的兄弟

第4代 德川家纲、第5代 德川纲吉的兄弟

第6代 德川家宣的兄弟

第8代 德川吉宗的兄弟

第9代 德川家重的兄弟

第10代 德川家治的兄弟

第11代 德川家齐的兄弟

第12代 德川家庆。的兄弟

第13代 德川家定的兄弟

第15代 德川庆喜的兄弟

第六章 历代将军及其一族的私生子们

松平氏第8代广忠的私生子

德川氏第1代家康的私生子

其他德川氏的私生子

家康的替身——影子武士

第七章 御三家的分户与其他亲藩、谱代大名

御三家的分户

松平一族中的亲藩大名

称松平姓的谱代大名

赐松平姓的外样大名一览表

第八章 德川家族中有名的大名、旗本

第九章 明治维新后的德川家族

明治维新后的德川家族

德川家族中的女性皇族旧女性皇族

资料篇

德川世家家谱

德川家族官位门第一览表

德川将军一览表

德川家族简略年表

与德川家族相关的带有数字的专有名词一览表

全国东照宫一览表

博物馆、资料馆一览

短评

德川伪造家谱的意图

德川家康与断缘寺——满德寺

家康缅怀远祖——创建大光院

源氏祖传的八套铠甲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一览

中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6�1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