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的姓刘
自西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登王位(公元前201年登皇帝位)至南宋、金、齐帝刘豫公元1137年退位止,期间1343年中,刘氏共有59位皇帝,在帝王位共计676年,其中西汉一一东汉一统中华天下426年。 序号 朝代 姓名 世序 庙号或谥号 生卒纪年(公元) 在位纪年(公元) 在位 01 汉朝,西汉 刘 邦 75 西汉高 祖 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06——前195 12年 02 汉朝.西汉 刘 盈 76 西汉孝惠帝 公元前211——前188 公元前194——前188 7年 03 汉朝.西汉 刘 恭 77 西汉前少帝 公元前 ——前184 公元前187——前184 4年 04 汉朝.西汉 刘 弘 77 西汉后少帝 公元前 ——前180 公元前184——前180 5年 05 汉朝.西汉 刘 恒 76 西汉孝文帝 公元前202——前157 公元前179——前157 23年 06 汉朝.西汉 刘 启 77 西汉孝景帝 公元前188——前141 公元前157——前141 17年 07 汉朝.西汉 刘 彻 78 西汉孝武帝 公元前157——前87 公元前141——前87 55年 08 汉朝.西汉 刘弗陵 79 西汉孝昭帝 公元前94 ——前74 公元前87 ——前74 14年 09 汉朝.西汉 刘 询 81 西汉孝宣帝 公元前96 ——前49 公元前74 ——前49 26年 10 汉朝.西汉 刘 奭 82 西汉孝元帝 公元前75 ——前33 公元前48 ——前33 16年 1l 汉朝.西汉 刘 骜 83 西汉孝成帝 公元前52 ——前 7 公元前33 ——前 7 27年 12 汉朝.西汉 刘 欣 84 西汉孝哀帝 公元前25 ——前 1 公元前7 ——前 1 7年 13 汉朝.西汉 刘 衎 84 西汉孝平帝 公元前 9 ——公元5 公元前1 ——公元 5 6年 14 汉朝.西汉 刘 婴 85 西汉孺子帝 公元 4 ——公元24 公元 6 ——公元 8 3年 15 汉朝。更始 刘 玄 83 汉更始帝 ——公元25 公元 23 ——公元25 3年 16 汉朝.建世 刘盆子 85 汉建世帝 公元10 ——公元 公元 25 ——公元27 3年 17 汉朝.东汉 刘 秀 83 东汉光武帝 公元前 6——公元57 公元 25 ——公元57 33年 18 汉朝.东汉 刘 庄 84 东汉孝明帝 公元 28 ——公元75 公元 57 ——公元75 19年 19 汉朝。东汉 刘 炟 85 东汉孝章帝 公元 57 ——公元88 公元 75 ——公元88 14年 20 汉朝.东汉 刘 肇 86 东汉孝和帝 公元79——公元105 公元 88 ——公元105 18年 21 汉朝.东汉 刘 隆 87 东汉孝殇帝 公元105——公元106 公元105——公元106 八个月 22 汉朝.东汉 刘 祜 87 东汉孝安帝 公元94 ——公元125 公元106——公元125 20年 23 汉朝.东汉 刘 懿 87 东汉前少帝 公元115——公元125 公元125 七个月 24 汉朝.东汉 刘 保 88 东汉孝顺帝 公元115——公元144 公元125——公元144 20年 25 汉朝.东汉 刘 炳 89 东汉孝冲帝 公元143——公元145 公元144——公元145 五个月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497db0100c8tuhtml ) - 中国历代刘姓皇帝录_开原刘氏家谱_新浪博客 26 汉朝.东汉 刘 缵 89 东汉孝质帝 公元138——公元146 公元145——公元146 一年多 27 汉朝.东汉 刘 志 88 东汉孝桓帝 公元132——公元167 公元146——公元167 22年 28 汉朝.东汉 刘 宏 89 东汉孝灵帝 公元156——公元189 公元168——公元189 22年 29 汉朝.东汉 刘 辨 90 东汉少 帝 公元173——公元190 公元189 六个月 30 汉朝.东汉 刘 协 90 东汉孝献帝 公元181——公元234 公元189——公元220 32年 31 三国.蜀汉 刘 备 89 蜀汉昭烈帝 公元162——公元223 公元221——公元223 3年 32 三国.蜀汉 刘 禅 90 蜀汉孝怀帝 公元207——公元271 公元223——公元263 41年 33 列国.汉国 刘 渊 90 汉国高祖 公元 ——公元310 公元304——公元310 7年 34 列国.汉国 刘 聪 91 汉国烈宗 公元 ——公元318 公元310——公元318 9年 35 列国.汉国 刘 粲 92 汉国少主 公元 ——公元318 公元318 1年 36 列国.前赵 刘 曜 91 前赵赵王 公元 ——公元329 公元318——公元329 12年 37 列国.夏 刘屈孑 94 夏 世 祖 公元 ——公元425 公元407——公元425 19年 38 列国.夏 刘 昌 95 夏 秦 王 公元 ——公元434 公元425——公元428 4年 39 列国.夏 刘 定 95 夏平康王 公元 ——公元431 公元428——公元431 4年 40 南朝.刘宋 刘 裕 96 刘宋武帝 公元356——公元422 公元420——公元422 3年 41 南朝.刘宋 刘义符 97 刘宋少帝 公元406——公元424 公元423——公元424 2年 42 南朝.刘宋 刘义隆 97 刘宋文帝 公元407——公元453 公元424——公元453 30年 43 南朝.刘宋 刘 劬 98 公元 ——公元453 公元453 三个月 44 南朝.刘宋 刘 骏 98 刘宋孝武帝 公元403——公元464 公元454——公元464 11年 45 南朝.刘宋 刘子业 99 刘宋前废帝 公元449——公元465 公元465 1年 46 南朝.刘宋 刘 彧 98 刘宋明帝 公元439——公元472 公元465——公元472 8年 47 南朝.刘宋 刘 昱 99 刘宋后废帝 公元463——公元477 公元473——公元477 5年 48 南朝.刘宋 刘 准 99 刘宋顺帝 公元467——公元479 公元477——公元479 3年 49 五代.后汉 刘知远沙陀后汉高祖 公元895——公元948 公元947——公元948 2年 50 五代.后汉 刘承佑沙陀后汉隐帝 公元931——公元950 公元948——公元950 3年 51 五代.北汉 刘崇旻沙陀北汉世祖 公元896——公元954 公元951——公元954 4年 52 五代.北汉 刘承钧沙陀北汉睿宗 公元926——公元968 公元954——公元968 15年 53 五代.北汉 刘继恩沙陀北汉少主 公元935——公元968 公元968 三个月 54 五代.北汉 刘继元 沙陀北汉英武帝 公元 ——公元991 公元968——公元979 12年 55 五代。南汉 刘 �6�9 南汉高祖 公元889——公元942 公元917——公元942 26年 56 五代.南汉 刘 玢 南汉殇帝 公元920——公元943 公元942——公元943 2年 57 五代.南汉 刘 晟 南汉中宗 公元920——公元958 公元943——公元958 16年 58 五代.南汉 刘 鋹 南汉后主 公元943——公元980 公元958——公元971 14年 59 南宋.金.齐刘 豫 南宋.金.齐帝公元1072—公元1143 公元1130—公元1137 8年
三国时期的人喝酒前都要热一下是为什么
古代的酒大多数都是粮食酒,也就是所谓的“米酒”,酿酒的时候根本们没有现在这种先进的“蒸馏”酒酿造工艺,所以酿的酒中都含有很多杂质,例如醇、乙醛、杂醇油而这些都对身体有伤害,如果热一热,那么这些杂质就能挥发,就不会对身体有危害了,也不会中 毒。
还有一点就是古人热酒再喝也是基于对健康的考虑,因为冷酒对身体不好,而温酒不仅不伤脾胃,能够保健,而且喝起来也会更加绵甜可口,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名都是两个字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王莽时期,曾经有过规定(见后汉书),名字里两个字的是犯人,尽管新政权被推翻了,但这种思想还是影响了整个东汉王朝,之后的晋也很流行,南北朝就慢慢淡化了。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好喝酒好留胡子和下跪如果你生在古代,除非你当了皇帝,你也得下跪,那就是三纲五常里的臣纲。
三国演义里面绝大多数都是豪杰,一小部分是谋士,谋士爱茶,豪杰嗜酒,这再正常不过,根本不需要理由。
至于留不留胡子,只是个人爱好,也有不少的三国时期的人没胡子,比如诸葛亮赵云马超周瑜太史慈吕布等等。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名都是单字王莽定的,只有罪犯才取双字,复姓不管几个字,名也只能单字。不光是三国,南北朝多数人还是单字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名都是两字古时候的名字都是 姓 为主, 名 是靠家谱、流传习惯来定夺,姓和名 体现了你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等很多家族性的东西。
字 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姓 名 字 其实 是不一样的东西
字 XX 才是 家人对孩子的名字 这个往往被忽略 但是很重要, 古代要好的人 和 拉关系的时候 大多会用到 字 来称呼彼此,叫彼此的 字 才感觉是在叫你这个人,尊敬并亲近。
叫姓名则更多的是在尊敬你的家庭或者地位的时候才会用到,有的时代直呼名讳含有不尊敬成份。
现代的姓名 其实就是吧姓名字统一了,所以如果现在你看到两个字的名字,就等于古代的只有姓 名 没有 字 或者 只有姓 字 没有 名。
三国:三国时期的人们为什么都爱娶寡妇
三国时代,寡妇再嫁,十分盛行,不仅平民如此,连那些王侯将相也趋之若鹜,一时间,寡妇洛阳纸贵,大受追捧,身价倍增。娶寡妇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大有不娶寡妇誓不休之势。
赵子龙计取桂阳之后,和桂阳太守赵范结拜为兄弟,赵范迫不及待地为其介绍自己的寡嫂樊氏,这死了三年老公的樊氏不但有倾国倾城之色,而且再嫁条件颇高,第一要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还得和前任老公同姓,即得姓赵。赵范遇见子龙,便急忙为嫂嫂撮合,找赵云这样的大将,正符合她的条件。赵云闻听勃然大怒,一拳将赵范打到,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赵云生气不是因为赵范给他介绍寡妇,而是怒他把自己的嫂子介绍给他,做如此 之事。可怜赵范一番好心,要是别结拜,估计此事可成。后来刘备听说这件事,亲自给赵云做媒,赵云曰:“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双挑大指,赞曰:“子龙真丈夫也!”
然似赵云这般英雄人物实属罕见。曹操父子更是对寡妇情有独钟。曹操败袁绍于冀州后,急奔袁府,却被儿子曹丕捷足先登。那曹丕入得袁绍府,一见袁绍的二儿媳妇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生占有之心。曹操来晚后,非常之郁闷,但毕竟是儿子,不便发作,只得故作欢喜之色,曰:“真吾儿妇也。”于是命曹丕娶其为妻。这甄氏颇受曹丕宠爱,不负所望,日后为其生了儿子曹叡。据传说这个甄氏,就连曹植也是喜欢的不得了,那绝美的《洛神赋》便是为其而作。
曹操在宛城收服张绣后,看上了他的寡妇婶婶绉氏,派人将其取来,一叙说爱慕之情,这绉氏也十分欢喜,两人立刻打得火热,同席共枕,每日取乐,不思归期。不料此事做的不机密,不知怎么被张绣知道了,张绣大怒曰:“曹贼欺我太甚!”于是夜半带兵杀之,幸得大将典韦以死相保,曹操方脱得险境,连长子曹昂也死在乱军之中。只可惜大将典韦,死不得其所。果然是寡妇门前是非多,曹操这次招寡妇,代价可谓大矣。
不仅曹氏父子,就连那大名鼎鼎的汉寿亭侯关云长也不能幸免。《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关羽数次请求曹操将秦宜禄的妻子嫁给自己,曹操见关羽这么心急,便开始留心这个女人,等城破了一看,果然是绝色美女,于是自己留下享用了。不过曹操自己也觉得心里不安,于是日后对关云长百般照顾,上马提金下马提银,便是关云长日后过五关斩六将也不好意思阻杀,还不是因为自己理亏在先。
相比之下,刘备娶寡妇则更有功利之心。刘备占领了四川后,三个老婆一个也没了。糜夫人早死在长坂坡乱军之中,随后甘夫人也病死,娶了个郡主孙尚香,还被孙权给接走了。就在这个孤独的关头,善于体贴领导的法正为其介绍了寡妇吴氏,这吴氏的前夫是刘璋的弟弟刘瑁,在刘备入川前已死。吴氏还有两个哥哥,大将吴懿和吴班,在四川很有势力,刘备刚来四川,急需要拉拢人才,娶了吴氏,整个吴氏家族为其所用,这对稳定西川有很大的意义,刘备当了皇帝之后这吴氏被立为皇后。
作为三足鼎立的另一个君主孙权,自然也不甘落后。好你曹操刘备,你们都娶寡妇,我也娶。而且他更胜一筹,娶的不仅是寡妇,而且还是亲戚。他的妃子徐氏先是嫁给同郡的陆尚,陆尚去世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孙权娶她做了妃子。其实徐氏的祖父徐真娶的是孙坚的妹妹也就是孙权的姑妈,徐氏和孙权是姑表亲戚,孙权的姑母嫁给徐真后,生了儿子徐琨,徐氏就是徐琨的女儿。孙权是徐氏的表叔,他们不但是近亲结婚,而且还是不同辈次的婚姻。于是被陈寿狠狠批判了一回:“远观齐桓,近察孙权,皆有识士之明,杰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闺庭错乱,遗笑古今,殃流后嗣。”那孙权还生有两个女儿:大虎和小虎,也是分别做了寡妇之后再嫁了。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代,寡妇再嫁是天经地义的,这符合人性,也维护了女性的合法权益。因为三国时代,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每年不知要战死多少将士。光是官渡之战曹操破袁绍70万人,周瑜火烧赤壁破曹军83万,夷陵大战陆逊破刘备75万人,这三次大的战役死亡人数就在200万,至于中小战役,几万人到十几万人的死亡屡见不鲜,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寡妇诞生,那么大家娶寡妇便不足为奇了,这对于维护社会人口的稳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真正把寡妇再嫁认为是道德败坏的事情起源于宋朝的二程,这两个家伙主张封建道德礼教,对妇女的贞操问题,订下严酷的标准,对寡妇更加苛刻了。曾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程颐断然说:“绝对不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二程可谓罪大恶极。如此看来,三国的寡妇要比宋朝的寡妇幸福多了。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都流行单字名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个人名。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跟一二三四一个意思。 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 魏晋南北朝还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北方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一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自身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在唐诗标题中就能见到:元二、卫八处士、张十八员外、刘十九、丘二十二员外,公孙大娘、黄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起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们全用的是汉族姓。许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赐给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爱用排行称呼,民间取名也常用数字,如一个人名“四六”,原来是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我国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金代的兀术,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时,也有一些汉族人取了少数民族名。 现代人名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山西大学利用计算机对全国7个地区的人名用字作了统计,女性人名用字频率最高的四个字分别是: 北京淑、秀、英、玉 上海英、华、芳、明 辽宁玉、桂、英、华 陕西英、芳、秀、玉 四川华、秀、英、明 广东亚、英、华、明 福建丽、秀、华、明 新中国之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六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而1949年到“文革”则是:华、英、玉、明、秀、国。“文革”中是:红、华、军、文、英、明,“文革”后却成了:华、丽、春、小、燕、红。从人名用字的变化,完全可以看出社会的变革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墨三国》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什么都是单个字如果我记得没错,在王莽篡汉的时候,以单字为贵双字为贱的原则,应该算是王莽改的,在汉朝一直延续,起双字在当时会被嘲笑的,就和你中国人非整个四个字名类似,像戏志才这样的人,当时就被不少人嘲笑,大概到了晋中期才开始渐渐的起双字了,至于表字是在古代成年的时候家里长辈给起的,一般有表字的人,家里都或多或少有几个有文化的人。
三国时期喝什么酒低度的米酒,度数大约为10到15度。
通过蒸馏提纯白酒的方法一直到元代才出现,元代以前只能喝低度酒。比如武松三碗不过岗,他喝了18碗,如果是四五十度的白酒,他酒量再好也得急性酒精中毒。
而三国时期,由于粮食亩产只有一石不到,而且没有后世的两季三季的作物,再加上连年打仗需要大量的粮食,所以很多时候连低度酒都没得喝。比如曹操规定每年只有七节之日可以喝酒,其余时候一律禁酒。
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什么都是单个字那是当时的风气,双字的一般都是属于贱名,为人不喜。例如刑道荣、眭元进、尹大目、吴子兰、程远志这种。
望采纳!
名字往往要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起名的时候不能马虎。想想看,别人叫你的时候,一口一个狗剩、铁蛋、二麻子……心里阴影面积肯定是不小。中国古代,大户人家起名特别讲究,需要考虑家谱、典故、寓意、皇室避讳等等诸多方面,给人取名都这么慎重,更别说给国家起名了。因此古代国家的名字——国号,诸如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宋、元、明、清由来不尽相同,里面的道道也是不少,甚至有的国号一直都被叫错了。 从由来上看,大体有地名、爵位、谶语典故、姓氏、继承沿用等等,当然这些出处有时候也不是单一的,有可能交叉重叠,甚至细究起来,国号的由来本身还有由来。 图1 秦国战车 一、起源最让人意外的国号——秦 「 ”秦”这个国号来源于先祖非子的封地——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这个非子的官职是「 ”弼马温”。正所谓「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非子不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那样鄙视这个职位,他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天天认真学习《马的繁殖、培育与疾病防治》这本技术手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几年以后把老板(周孝王)的马养的个个膘肥体壮,而且母马的生育能力也是突飞猛进,马的数量大大增加。老板一高兴,给非子发了一大笔奖金——封到秦地。于是乎,非子及其后人就一直沿用「 ”秦”,直到其曾曾曾……孙子嬴政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 不过,中国历史上源自地名的国号还有很多。例如,三国里东吴的「 ”吴”,赵匡胤建立的北宋「 ”宋”等等也是起源于地名,那「 ”秦”凭啥是最让人意外的? 这就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秦地中「 ”秦”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2 秦字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 ”秦”字象形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 ”秦”应该指的是一种牧草(。经现在的学者反复考证之后,得出一种解释——「 ”秦”指的应该是猫尾草。 猫尾草又名秦草,是一种牧草,马比较喜欢吃,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这么看来,猫尾草十有八九是秦人的先祖——非子养马的专用饲料,他养马时很可能大面积种植,自己对这种牧草的感情深,又因养马被封,索性直接将草名当成封地名。500多年后的秦国,灭六国、击匈奴、降百越,打败天下无敌手,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留下的政治遗产一直影响后世两千多年,而这么一个霸气的国号居然来源于牧草,的的确确让人意外。 图3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二、「 ”粉丝”、「 ”注册用户”最多(没有之一)的国号——汉 秦朝末年,灭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羽在成功兼并「 ”秦公司”之后进行了资产重组,一共分配设立了18个分公司,把业绩最差,办公地点最偏远,其他人最不想去的那个「 ”汉公司”给了刘邦。 问题是原来董事长楚怀王约定的股份——关中不给了,给了巴蜀外加一个汉中郡,这可把刘邦给气坏了,但是自己拳头又没有项羽的大,只好忍气吞声当了这个汉王。可以说,刘邦听见「 ”汉”这个字就得觉着屈辱。 奇怪的是,刘邦后来收购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成为了新任董事长以后居然把总公司的名字也定为了「 ”汉”。原因是汉公司的副总经理兼办公室主任萧何曾经安慰刘邦说,「 ”汉”指的是天河、银河,是很吉利的名号,刘邦本来就是个没啥文化的流氓出身,听到这番解释,高兴坏了,如获至宝,就一直给用上了。 汉王朝的「 ”汉”自然是从汉王这个爵位而来,而汉王的「 ”汉”则出自汉中郡,汉中的「 ”汉”又出自汉水这条河流,汉水的「 ”汉”则是因为远古人们发现汉水与银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把它叫做「 ”地上的银河”即汉水。 图4 西汉版图 为什么说「 ”汉”是粉丝和注册用户最多的国号呢? 第一,刘邦的西汉王朝灭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主体民族——汉族依旧使用「 ”汉”,人口(粉丝)近10亿,更别提「 ”汉服”、「 ”汉语”「 ”汉字”等等文化载体的称呼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汉”已经不是一个国号了,它已经是传遍了全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了; 第二,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以后注册使用「 ”汉”这个国号的政权多达十几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列举——新莽末年,刘玄的「 ”玄汉”、刘盆子的「 ”赤眉汉”、刘秀的「 ”东汉”;三国时期,刘备的「 ”蜀汉”;东晋十六国时期,刘渊的「 ”汉赵”、李雄的「 ”成汉”;南北朝时期,邢杲的「 ”邢汉”、侯景的「 ”侯汉”;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的「 ”后汉”、刘崇的「 ”北汉”、刘龑的「 ”南汉”;金朝末年,郝定的「 ”郝汉”;元朝末年,陈友谅的「 ”陈汉”……注册用户绵延不断两多千年,姓刘的不姓刘的一块来,你方唱罢我登场。 图5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四、最具讽刺意味的国号——「 ”隋” 公元581年,年仅九岁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阐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 ”慈祥”的「 ”外公”——杨坚。因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他便顺理成章的将国号定为了「 ”随”。本来这个事很简单,但是杨坚非要整出个么蛾子不可,他觉得「 ”随”有走的意思,一点不吉利,弄不好得短命,于是翻遍《南北朝新华大字典》,组织了一群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最终愣是造了一个与「 ”随”同音,但是自认为十分吉祥的一个新字——「 ”隋”来当国号。 隋朝开国第八年即公元589年,隋军势如破竹,一举灭掉陈朝,成功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分裂局面,并且仅仅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治理,就开创出繁荣昌盛的的「 ”开皇之治”,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高度评价,这些的表现似乎都证明杨坚造的「 ”隋”字确实吉祥。 然而现实就是喜欢啪啪打脸,杨坚去世,其次子杨广即位之后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仅仅用了十三年就透支了国力,将王朝给折腾没了。「 ”隋”这个国号就使用了37年就被注销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一统短命王朝。从对后世的影响力和朝代自身的命运上来看,「 ”隋”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 ”秦”。杨坚绞尽脑汁避免不祥造出来的「 ”吉祥”国号——「 ”隋”,最终悲惨的结局也让它成了最具讽刺意味的国号。 图6 隋朝版图 五、最容易叫错、同时也最容易叫对的国号——「 ”大元”、「 ”大明”、「 ”大清” 影视剧上,经常听到皇帝、大臣甚至平民百姓们,称呼自己国家的时候,在国号上加个「 ”大”字,比如「 ”大汉”、「 ”大唐”、「 ”大宋”等等,听起来逼格贼高。但实际上根据明朝学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卷二「 ”国号”条中记载:「 ”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也就是说,国号前面加「 ”大”在中国是元朝开始的,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整天自吹自擂为「 ”天朝”但几乎不会将「 ”大”字加到国号前面。而「 ”大汉、大唐、大宋”的「 ”大”字则大多都是来进贡的外邦小弟尊称自己的中原王朝大哥所加的。真正正儿八经的把「 ”大”加到国号里面,源自元朝。因此,元朝的国号应该是「 ”大元”。 图7 有关《建国号诏》的记载 至于「 ”大元”的由来,忽必烈发布的《建国号诏》里有明确的说明,出自《易经》中的「 ”大哉乾元”。「 ”元”为乾卦「 ”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万物的生长都从「 ”元”开始,「 ”元”是最大的,再加上一个「 ”大”,就是大上加大,说白来就是忽必烈告诉世人,自己建立的是一个大大的国家。而且「 ”大元”国号的确立,也表明了蒙古大汗政权接受汉文化的中的「 ”古制”,想通过采用汉式国号以拉近与中原汉人的距离,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 ”大明”国号的来源说法极多,但基本上与宗教(明教、白莲教、佛教等)是扯不断关系的。而「 ”大清”这个国号则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去克制「 ”大明”而选用的。无论来源与否,中国古代最后的三个统一王朝——元明清的国号都带「 ”大”字毋庸置疑,是最容易叫错、同时又是最容易叫对的国号。 图8 明朝版图 最容易叫错是因为中国古代国号的注册用户,经常喜欢重复使用前人的国号,而且几乎都是单字。因此,史学家们为了表示区别,往往将「 ”前后”、「 ”东南西北”加到国号前面用于区分同国号的不同朝代政权,例如「 ”东周”与「 ”西周”、「 ”前秦”与「 ”后秦”等等。而「 ”大元”、「 ”大明”和「 ”大清”是为数不多的两字国号的政权,为了统一便捷,基本也以单字称呼他们即「 ”元明清”。因此,除非特别声明,历史基础仅仅局限于中学教科书的广大群众基本都会将这三个国号叫错。 最容易叫对则是在影视作品领域表现出来的:前面已经介绍过元朝之前的国号几乎不加「 ”大”来称呼,但「 ”大汉”、「 ”大唐”、「 ”大宋”被现代人普遍接受纯粹是被不考究的影视作品的误导,而误导到「 ”大元”、「 ”大明”和「 ”大清”的时候却误打误撞的用错误的理解方式叫对了这三个国号,实在是趣味无穷。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的姓刘
本文2023-09-29 15:4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