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匈奴的内容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最后一个匈奴的内容简介,第1张

高高的山峁上,一个穿红衫的小女子吆着牛在踩场,高原八月的阳光下,红得十分亮眼。这是一个普通的陕北高原村落,叫吴儿堡。吴儿堡记载着匈奴人一段可资骄傲的征服史。匈奴的铁骑曾越过长城南下中原掳回一批汉民百姓,漂亮的充当军妓,粗糙的便赶到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筑起类似集中营的村落,取名“吴儿堡”。踩场小女子喊着号子,号子在高原持久回荡。这时候,从陕北北部边缘向远方迁徙的最后一批匈奴路过,一个年轻士兵从队伍里溜出来。一个时辰以后,少女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在场边的茅棚里,发生了一件男男女女之间迟早要发生的事情。过了一些日子,女子的肚子大起来,两人的事情败露了。族长叫人把他们吊起来,准备处死。但女子肚子里的孩子救了他们。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村落,对生命的崇拜,令族长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把他们赶出村子。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程,来到一个山凹里定居下来。一些年后,他们有了许多儿女,回到吴儿堡。经过战乱,那里已没了人烟。他们就搬去那里,地名仍叫吴儿堡。他们开始重新建立家谱,这时候女子记起自家姓杨。我们不妨把这家成年的男人和未成年的男人,看作是那最后一个匈奴,看作是他们打发到二十世纪的一个家族代表。从杨干大到杨作新,从杨作新到杨岸乡,在二十世纪这个经典时间里,他们都有值得一提的表现。

自南向北,吴儿堡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坐落在山坡与川道接壤处的一个阳洼上。当年集中营式的布局,如今已让位于一种零散的错落有致的布局。秋庄稼已收割完毕,这家主人杨干大,准备让九岁的杨作新上前庄办的新学,希望他长大后当个教书先生或谋碗公饭。杨作新这时候正在山坡上放羊。他看见川道里有一支迎亲的队伍经过。这一行人从一个叫袁家村的地方出发,赶往一个叫黑家堡的村子。新媳妇叫白玉娥,长得漂亮,她嫁的人叫黑大头,五大三粗,家境殷实,就一个毛病,好赌。娶了黑白氏,黑大头爱不够宠不够,把赌心淡了。但日子一长,黑大头又熬不住了。大年三十,在黑家打长工的张三李四领了工钱,缠着黑大头赌一回。黑大头把二人赢个精光。辛苦一年,两人空手失魂落魄回家。正是大雪天气,两人走过山口,遇上劫匪,想着无颜回家,就入了伙,并带这伙人劫了黑家,掳走黑大头。回到山上,准备杀黑大头之际,一个少年经过,大胆劝强盗与其杀黑大头,不如押他回去取出藏的钱财。强盗们信了。

那一年杨作新上学已六年。他在前庄上了四年初小,又在县城上了两年高小。杨的启蒙老师杜先生是北大毕业的大知识分子,杨深受其影响。这一年,省上在肤施城准备成立肤施中学,其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杜是一个***员,被组织推荐为省立肤施中学校长。杜让杨随他一起去肤施上学。杨去了一趟肤施回来,路过山口,正遇黑大头被杀,救了他一命。回到家,与杨干大说起上学一事,杨干大坚决不同意,他已为杨说下了一门亲事,女方叫灯草。家里没钱交彩礼,就给杨的妹妹杨蛾子许下一门亲换来了彩礼。现在如要退婚,彩礼就收不回来。在杨干大的逼迫下,杨只好娶了生得粗黑的灯草。新婚不久,杨就不顾家人反对去了肤施上学。

黑大头被强盗押着去起自家财宝。那一晚,正值黑白氏生产,在院子里,趁强盗头目不注意,黑将其打杀,其余强盗便拜黑为首领。之后强盗们与县民团干了几仗,不断发展壮大。考虑到长久,黑将队伍拉去了黄河岸边一处叫后九天的易守难攻的大山中。黑曾在杨虎城落难时救过杨一命,杨守西安时,黑鼎力相助,被收编为国民党军队。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黑因不满时局,带队伍又回到后九天。

杨作新进入肤施中学,正是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杨也加入了***,成为闹革命的领头人物,并与城里的富商“赵半城”的女儿赵**好上了。杨在赵的缠磨下,写休书把灯草休了。时局变化得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对***人大肆杀戮。杜先生被害,杨侥幸躲过。回到吴儿堡,灯草已走。杨蛾子原是嫁给花柳村一个秃子。秃子想把蛾子卖去作暗娼,蛾子逃了回来。杨作新最爱妹妹,心里非常欠疚。一天,秃子来找蛾子,与杨干大打起来,杨作新出去帮忙,被认了出来。秃子引来保安团抓杨。为救杨,杨干大引开敌人,被一枪打死。从家里逃出来,杨化妆进入肤施,赵**已在赵半城的威压下嫁人。杨转投谢子长。谢派杨去后九天策反黑大头。杨曾是黑的救命恩人,来到后九天,提起往事,黑将杨待为上宾。杨带人下山除了秃子为父报仇。在山上稍有闲暇,杨就陪黑打麻将,与黑好如亲兄弟,将黑的儿子取名黑寿山。山下红军游击队不断壮大需要枪支,催杨加快策反。杨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山下黑常去的一个赌庄老板请黑去丹州赌,赌注是二十杆汉阳造。黑经不起诱惑,冒险前往,结果却是一个圈套被抓。为救黑,杨组织人马攻打丹州城。不料城未攻下,反被敌人的援军取了后九天,黑的头也被挂上丹州城墙。

后九天的队伍被红军游击队改编。黑白氏母子因下山侥幸逃过一劫。杨作新决定先送黑白氏母子回袁家村。正要启程,黑白氏要黑寿山拜杨为干大,并央杨去丹州取黑大头首级与已埋的身子合葬。当晚,三人乔装打扮入城,杀了诱黑大头入套的赌庄老板,设计取下黑大头首级出城葬好,悄声上路。黑白氏原是个风流人儿,早对杨有意。一晚住店,杨与她纠缠在一起,第一次尝到了做男人的滋味。

1929年,杨作新去肤施重建中共肤施地下党支部,名义上是去肤施城外一家小学任校长。村民为留住杨,为杨撮合了一门亲事,女的叫荞麦,对杨很贴心。两人很快就结了婚。

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革命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在陕北如火如荼地进行,到1934年,达到全盛,控制了陕北高原一半的县城,并成立了刘志丹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和谢子长指挥的红军第27军。1935年,毛泽东来到了陕北吴起镇。这天夜里,毛泽东在吴起镇宿营。陕北红军派人来联系,来人叫杨作新,现在是永宁山地区的工委书记。这天夜里,作为刘志丹秘书的杨与闻名已久的毛泽东作了一次深谈。从杨那里,毛泽东了解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也就在这一年,杨的儿子杨岸乡出生。荞麦的奶水很丰富,1947年延安保卫战中,黑寿山受了重伤,一个叫荞麦的老乡的奶水救了他的命,当时他还不知道荞麦就是他的杨干妈。大反攻时,他去找这个女人,但这个女人已害病死了。

杨老太太怕儿子在城里做大官花了眼,让荞麦领儿子进城去住。一年多的时间,杨作新行色匆匆,几乎参与了中央红军进入陕北高原后的所有重大活动。后来,他就任肤施市督学。杨蛾子这一年23岁,像一朵娇艳美丽的野花,迎风怒放。这一年,政府疏散来一群红军伤兵。蛾子家也来了一个。没过多久,两人好上了,并结了婚。由于结婚的折腾,伤兵的伤开始恶化,部队只好将他转走。两人洒泪而别。

杨作新在庐山参加了半个月训练班,听蒋介石训了一次话。回到肤施,就被边区保安处关了起来,要他将变节自首的问题向组织交代。杨当时就呆了。他认为这是个误会,只要传讯他他就可以讲清楚。但在里面呆了一年,也没有人传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黑白氏送儿子来肤施上边区师范。黑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人,听说杨被关,就通知以前的土匪弟兄来劫狱。作为一个***人,杨自然不愿背叛革命,撞墙自尽。几年后,杨岸乡在玩耍时偶遇毛泽东。毛得知他是杨之子,就将他送进了方志敏、刘志丹的孩子上学的保育院读书。

这一年一个初夏的晚上,肤施城的一间平房里,一群北京知青在聚会。屋子的主人叫丹华,一个漂亮的高个姑娘。大家都在谈回城的事,但丹华却高兴不起来,她酷爱写作,她刚写的短篇小说《最后一支歌》又被退稿。丹华的母亲已死,在香港的姨妈一再催促她去香港定居,但她却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办。这事就是一幅剪纸,作者她还没找到。剪纸是一个小姑娘剪的,丹华回京时曾拿给一个老研究员看,老研究员认为是一件艺术珍品。丹华决定去找这位小姑娘。

班车沿延河河谷前行。在交河口一个小店,丹华下来吃荞面。一个饿极了的小姑娘站在她面前。丹华把面让给她,她一连吃了几碗,竟给撑死了。这一切都被店里一个眼神怪怪男人看在眼里。丹华难受地掩埋小姑娘时,男人过来帮忙。让丹华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位小姑娘,就是她要找的人。最后她一无所获。

丹华那天碰见的正是杨岸乡。杨1964年大学毕业留校任讲师,因父亲的原因被下放到交河口造纸厂当化纸工,四十岁仍未婚,每天只知看书。那天遇见丹华,即被她的美丽和北京口音吸引。此事过后两月,在一次化纸时,杨发现了一个手稿,是一篇名叫《最后一支歌》的小说,署名花子。这是丹华离开时丢掉的。杨看一遍,被故事情节感动。他不想这样好的东西被埋没,立即投给一家文学刊物。

一天,一位老干部来到造纸厂。老干部叫黑寿山,是新上任的肤施市委书记。黑这一年已55岁。他只是路过。他是个务实的人,喜欢下基层。这次上任,黑要做两件大事:一是治理沙漠化,二是发展经济改变肤施贫穷面貌。在造纸厂,黑偶遇杨岸乡,对这个下放的大学讲师表示出兴趣,但却没给杨岸乡留下太深印象,他只关心寄出去的那个稿件。20天后,用稿信来了,编辑以为稿件是杨的,对他的才情大加赞赏。杨自此出名,约稿不断。

黑寿山参加完省委工作会回来,接到一个女人的电话,自称丹娘,约他一见。黑一阵激动,他记起26年前自己在西北团校培训时,认识了一位叫丹娘的漂亮北京姑娘。两人坠入爱河并有了肉体之亲。后因丹娘出身资本家家庭,黑只好放弃这段爱情。其实,打电话给黑的是丹华,在黑眼里,她酷似丹娘。黑心里一动,下意识觉得她是自己女儿。但丹华却拒他于千里。她只向黑讲述自己母亲后来的情况,以及母亲的死。黑深感内疚。这次见面后,丹华就去了国外。

杨岸乡被平反。他想到了父亲不明不白的死,开始去找市里的各部门为父亲平反。跑了一段时间,始终没结果。他找到了市委书记黑寿山。黑得知他是杨作新之子,与他紧紧拥抱,然后把他叫去家里,促膝长谈。不久,市里下文,纠正了对杨作新的错误决定。

在黑寿山的关心下,杨岸乡调回肤施城,进了丹华原来所在的文研所,住丹原来的房间,干丹原来的工作,完全顶替了这个人物的角色。不久,杨的第一本散文集问世了。接着,他的长篇小说《荒原故事》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而黑的治理沙漠化和发展肤施经济也取得显著成效。

黑寿山60岁那年办了离休,将市长白雪青举荐为书记。黑在任期间为陕北工业打下的基础开始产生效益。煤和石油成为陕北的支柱产业。

杨岸乡带陕北剪纸艺人访法。在那里,他意外遇见已是记者的丹华。他们谈黑寿山,谈文研所,谈《最后一支歌》的奇遇,相见恨晚。那晚,两人缠绵在一起。分手回国后,再联系丹华,已杳无消息。

杨家准备将杨作新和荞麦的骨骸迁回吴儿堡。肤施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将葬礼搞得闹闹热热,黑寿山、白雪青亲自参加。葬毕,杨蛾子与守候几十年的憨憨结婚。杨岸乡回到肤施城继续他的文字生涯。至于远走让黑寿山和杨岸乡牵挂的丹华,后来再没得到她的消息。

袁家村旅游景点介绍有:昭陵博物馆、宝宁寺、左右客、绒花阁、醋坊五味斋、康庄门楼等。

一、昭陵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

二、宝宁寺

宝宁寺属于唐昭陵近200座陪葬墓、30万亩陵园区内唯一一座古寺。宝宁寺是村上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建筑,距今约有千年的历史,修缮后占地面积达到了1300平方米。

三、左右客

左右客位于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由山西、陕西明清民居迁建而成,院中院连套,景外景叠加。这种布局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

四、绒花阁

老民宅原址陕西省白水县许道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罗西成用银贰拾壹元叁角,粮壹斗贰升陆合买了罗明财肆亩贰分陆厘白地,而后历经三年建造而成,三进院落房数拾间。后历经战火损毁,仅存厅房三间。

五、醋坊五味斋

“五味斋”,屋内满满一大堆醋缸。醋糟盛放在一米多高的大翁里。有几个醋缸下面插着一小管子,不时流出带着淡淡香味的醋汁。

六、康庄门楼

康庄门楼坐落在袁家村村口,青灰色的砖墙瓦顶,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本色木面,前有石狮。

-袁家村

-昭陵博物馆

其一:七律·初夏畅游袁家村

昭陵王气摄秦川,

乡俗民情靓醴泉。

古镇物华兴帝脉,

关中情盛奏歌弦。

王家茶馆品清韵,

叔宝庙堂瞻俊贤;

古朴村庄名广宇,

声扬四海梦魂牵。

其二:满庭芳乐游袁家村

      小满郊游,气清天朗,袁家村景新鲜。人山人海,车马水流川。远处丘峦柔润,秀螺髻,起伏连绵。咸阳道,榴红柳绿,映衬澧甘泉。

      悠然,民俗巷,雕梁画栋,名远三山。看作坊如林,处处欢颜。文化凝心聚力,造福祉,致富民欢。风光好,兴浓趣雅,古镇醉心田。

    袁家村,陕西省醴(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

      袁家村是陕西省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村落选址布局与体量凭借自然,与山水天然相容,表现出与时空的高度和谐与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房舍布局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势就势,高低错落,整齐有致。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8月26日,袁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袁氏避战乱迁至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

      明清之际,袁家村作坊发达,贸易兴旺,为方圆几十里货物集散地和出入北山要冲。

      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西郭氏迁入,适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乃修祖庙盖祠堂。其后,陆续迁入王氏、张氏,繁衍生息。

    1953年,袁家村建立互助组。

    1955年,袁家村与西周村、东周村联合建立高级社。

      1958年,高级社改为东周生产大队。

      1962年,袁家村单独成立生产大队。

      1972年,袁家村建立党支部。

      袁家村隶属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距昭陵博物馆10公里,距咸阳、西安咸阳机场和西安仅30分钟到一个小时车程,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

      袁家村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呈阶梯型跌落。

      袁家村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6C°无霜期214天,年均降雨量537—546毫米。

      袁家村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地带,经济果林覆盖。

      袁家村根据地势巧妙安排布局,其房舍布局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势就势,高低错落,整齐有致。

      袁家村选址源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山水天然相容,表现出与时空的高度和谐和对生活环境艺术质量的重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袁家村几代人建村的设计理念。与江南那些富豪云集、奢华气派的古镇风格截然不同,袁家村一切都显得朴素而自然。当地村民自古勤劳耕种,民居和古道多就地取材,以石筑造。

      袁家村街巷的交通走向、气流、排水、通风等均以其地形、地貌为依托,这使其建筑风格、特色符合人性、自然、生态规律的需求。街巷的铺装也是自然纯朴,多采用古老青砖或卵石铺成,有一些地面也采用夯实的土路,由于地面渗水性较好,因而路边植被也较为茂盛。随着街巷的或曲或折,随着植被的或疏或密,一个个公共活动空间节点也就随之形成,不仅丰富了街巷的景观效果,也满足了村民交往的生活需要。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袁家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86人,常住人口130人。

      1973年,袁家村粮棉产量过“纲要”。

      1975年,袁家村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亩产皮棉1775斤。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袁家村村领导带领村民整田造地,恢复农业发展。

      1979年,袁家村粮食亩产达到825公斤,比1970年增长10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此时,袁家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发展“五小工业——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

      1984年,袁家村建成水泥厂,当年创利润30万元,1986年,产量超过5万吨,1990年产值380万元。

      1994年春,袁家水泥厂扩大生产规模,水泥由年产5万吨扩大到15万吨。

      到了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变革,从谋求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从不顾生态环境污染的发展阶段到以保护环境为发展原则的阶段,袁家村也开始谋求新的发展变革,“五小工业”已经遇到发展瓶颈,袁家村领悟和遵照国家、省市各级政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2007年,袁家村村集体经济积累为1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8600元。

      2017年,袁家村村集体经济积累为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为75万元。

      截至2017年,袁家村共有菜籽油、豆腐、醪糟、酸奶等加工企业10个,停车场、观光小火车、客运公司等服务企业6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蔬菜、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

    “先有宝宁寺,后有袁家村”,宝宁寺乃皇家寺院,唐天宝年间为守护昭陵供奉香火而建。清《袁家村郭氏家谱》载:宝宁寺在西三,经唐元明洪武、永乐、清康熙、同治年的多次修葺,最后形成。为大唐一大古刹。

      宝宁寺属于唐昭陵近200座陪葬墓、30万亩陵园区内唯一一座古寺。宝宁寺是村上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建筑,距今约有千年的历史,修缮后占地面积达到了1300平方米。

      左右客位于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由山西、陕西明清民居迁建而成,院中院连套,景外景叠加。这种布局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

      老民宅原址陕西省白水县许道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罗西成用银贰拾壹元叁角,粮壹斗贰升陆合买了罗明财肆亩贰分陆厘白地,而后历经三年建造而成,三进院落房数拾间。后历经战火损毁,仅存厅房三间。

      2009年,于罗家后人处重金购得,迁至礼泉袁家村,原样重立。而后经精心设计、装修,在保持原本结构风格的情况下,改造为绒花咖啡厅。

      碧山堂是袁家村最具特色的民宅之一,它极具北方民宅的特色,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形态,处处以立为本的建筑特色。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

      康庄门楼坐落在袁家村村口,青灰色的砖墙瓦顶,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本色木面,前有石狮。

      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最早为一人左手摇“呆呆子”(二板子),右手掌结子(即蚱板子)的说唱形式,到了清代中叶,艺人们加上了自制的土三弦和土二弦等弦乐伴奏,开始形成了以弦子调为主的正板调,并相继延伸出慢板、二六等曲调,使弦板腔开始进入了第一个发展兴盛时期。道光、咸丰年间,礼泉的王秀凯,又以正板为基础,创造出大开板等多种唱调,乐器又加进了二胡,采用二板子配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浑厚、清脆、明快的声腔特色,奠定了弦板腔音乐的基本格局,再次使弦板腔进入班社林立、艺人迭出的最佳时期,各地班社一度最多达六十多个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乾县、兴平、礼泉等地还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弦板腔又形成了皮影与舞台演出相兼的演出形式,长期流传于民间。

      2006年,弦板腔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礼泉县农村,广大妇女一直有剪纸的传统习惯,农闲时节,她们用颜色鲜艳的纸做出的各式各样的作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剪纸在不断发掘民间传统工艺的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注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它直观上有给人一种传统时尚,古朴大方,品位高雅,回归自然的感受。

      袁家村现有专门的剪纸制作作坊,采用最古老的模板上色工艺。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汉族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汉族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袁家村的木版年画基本采用坚硬、纶理细腻的梨木,枣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土织布又名老粗布、手织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纺织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袁家村有出嫁的女儿陪嫁手织布床单的传统。每逢哪家有女儿出嫁,娘家就会备上花色不同的手织布的床单作为嫁妆,既体现了娘家人对女儿的关爱,也是母亲勤劳能干的象征。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陕西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旪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袁家村烙面是当地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礼泉北部山区,逢年过节开荤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亊等摆开筵席,早饭必定是吃烙面。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储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

    2013年8月26日,袁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7年11月,荣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

      2019年7月28日,袁家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19年12月25日,袁家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交通、 旅游信息:

      1、西安城北客运站、城南客运站每天有往返袁家村的班车(车票22元左右),40分钟一班,可直接到达袁家村。

      2、咸阳南站有直达袁家村的大巴,每40分钟发一班车,车程45分钟左右。

      3、在咸阳长途汽车站(七厂十字南)坐长途汽车到礼泉县(车票10元左右),在礼泉县城换开往烟霞、北屯方向的车,到袁家村下。

              20200525

最后一个匈奴的内容简介

高高的山峁上,一个穿红衫的小女子吆着牛在踩场,高原八月的阳光下,红得十分亮眼。这是一个普通的陕北高原村落,叫吴儿堡。吴儿堡记载着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