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钦定的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9收藏

乾隆钦定的族谱,第1张

叶赫那拉氏

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

中图分类号:K82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1)04-0052-05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而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苏克萨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因此被称为八大姓之一。

现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所以研究及探讨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史,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事业都有很大意义。下面笔者对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不确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1.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2.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二、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二)《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三)《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样,将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四)《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谱》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颜氏族人将六十代以下拟定行辈吉字挨次开载,以供遵循排序,从六十一代开始,子孙起名必须依行辈吉字而定,颜氏子孙要严格按规定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曲阜颜氏行辈吉字由六十一世起:

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为适应颜氏人口发展需要,曲阜颜氏后裔又续定九十一世至一百二十一世行辈吉字30字:

德泽知好乐,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云天自多,继志忠孝悌,纲常如大科。

自七十四代起,阖族依此吉字排行。其他支派分别在家谱中记载了各自行辈吉字。

山东滕州古滕颜氏行辈--自十九世起:

道景秉培进,承沛昭启裕,长思联广临,宏发肇鲁蕃,绍德传家庆,慎中继英贤,四维开新宇,曜滕光尚远。

浙江会稽(绍兴市)横溪颜氏阖族总行字目:

东鲁儒风远,临沂祖泽长,承先勤克复,奕世定流芳。

浙江省会稽(绍兴市)横溪颜氏阖族小行字目:

永传贤圣德,齐继诗礼家,宗功思浩大,佑启灿光华。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颜氏二修排行分辈:

定庆仲良,一仕日相。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三修排行分辈:

定禾世火,志文廷象。

江西省莲花县梅洲四修排行及萍乡上埠大沙塘排行:

云生西方上,凝立自见光,标奇思雅致,呈采尚多良,令德推贤俊,忠厚裕庆长,秉礼兼守义,学成名显扬。

江西省萍乡市颜氏六修族谱载插岭字派:

伯学士凤,懋锡质树,奂培钟汝,本承家训,用储国章,业绍吉新,裕垂枚祥 ,贤德之师,节孝有光。克恢先泽。世远荣昌。

江西省萍乡市金沙湾32字派:

仁义世承,忠信凝祥,令德裕庆,正大永昌,标奇呈瑞,诗书文章,学成名立,发达显扬。

安徽省长丰县复圣堂世派--自一世起:

盛朝多有瑞,麟凤齐重长,东正庆继礼,传家世克昌,文明崇学术,俊秀绎书香,士子芳声远 ,醇良德化祥,义忠呈贤惠,慈仁久发光,瀚林乃显祖,豪杰赖春阳。

福建省德化县泗滨颜氏字行--自二世起:

文化追叔,伯邦秉朝,爵秩长怀,柏志俊茂,继君绍子,乔可英廷,永言孝思,声闻在上,明德维皇,贤魁多士 ,才重忠良,紫佩握符,绵绪炽昌,功贻世美,贵显华章。

福建省永春县桃场世系字行--自十五世起:

孟惟尚时,原卿叔孔,及嗣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

福建省永春县篷壸孔里江田颜氏字行--自二十五世起:

讳辈:上昌盛世,玉振金声,承先启后,克绍箕裘。

字辈:绳其祖武,万年受祜,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马来西亚仁贵颜氏宗祠新编续订昭穆--自四十一世起:

垂裕厚昆,兴诸衍庆,丕振宇宙,树民建国,德扬光宗,亿世绪昌。

福建省安溪紫泥颜氏昭穆--自四十一世起:

宗鲁芳声远,支分裕后昌,云仍功祖德,奕世昭贤良。

福建省同安浯江字行--自十二世起:

德光体宽肇,惟有养启卿,美轮芳子耀,臣光允章永,绶俞运奕昌。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北镇房西埯思安公订--自十四世起:

式时惇叙,际遇昌期,呈才远大,恢复家声。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北镇房西埯州东离公订--自十四世起:

廸壳诒庆,臣邻卿尹,显承谟烈,垂裕重熙。

福州古田县昆山村颜汗公衍派字行--自十七世起:

则永昌经邦登,学士干桂万年香。

福建省南安金陶区南墘十四都字行:

朝廷广孝虽恩报国至邻显亲。

广东省潮阳州倚公派通修颜氏家谱字行--自十六世起:

天嘉宜周子,迁可仲世叔,崇微彰显德,昭意衍弘基。

广东省潮阳书名卅辈--自十世起:

邦仲继廷仕,存德世荣昌,经纶昭烈武,晋爵承国恩,克复崇先训,家学有本源。

广东省潮阳表号卅辈序:

鸣凤起奕立,建章程永成,敦仁锦庆厚,衍泽垂芳宏,上朝龙登俊,显达振宗声。

广东省潮安登隆原湖乡字行:

经世焕文章,义安起泰长,圣泽同风远。

广东省海丰县颜氏辈序--自七十二世起:

清尚宗遂绍,存德世荣昌,经纶招烈武,晋爵锡洪恩,克复从先训,家里有本源。

广东省海丰县重修族谱再撰100字辈序--自一百零二世起:

泉自鲁阜演,会海启宏基,沂康安新化,达青扬儒雅,诚孝尊祖导,序致立言全,积善亦常荫 ,厚履纳信义,修齐勉兴治,冀习督君博,孜励宜奋志,勋硕隆登位,宽正孚声远,谦逊以持恒,允明慎精语,昆仲居和悦,怡心开觉慧,壮显恢丕业,千秋同匡举,初绵传芳长。

广东省台山县海晏那村颜氏昭穆:

鸣显尚道德,仪恒重义礼,盛时世运捷,端可北和希。

广东省连平县官坑颜氏字行:

兴世远士希汝祖孙学有家存。

海南省琼州及雷州世系(由莆田分支):

日可祠如国家大振学业。

海南省琼州(由永春分支):

元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海南省琼州万宁县颜氏字行--自二十三世起:

光表俊清以希大成业为经。

广西区防城港宏文公裔孙班行:

祖德储材,训循文礼,孙谋锡庆,世挺仁贤。

福建省浯州即金门渡彭湖而台湾世系字行:

夏日其晋起忠孝可伯履,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复克己忠孝科晋起,功宗登瑞榜联助衍宏基。

台北市颜荣派下昭穆:

祖武万年受佑贻厥孙谋以燕子。

山东省颜姓渡台湾居大甲字行:

泰世开荣贵 嘉尚乐雍熙。

参考资料

颜家家谱排序行业问答[引用时间2018-1-26]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周姓始祖--后稷

2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世系

轩辕黄帝(姬轩辕)-1世玄嚣(即少昊)-2世蟜极-3世帝喾-4世后稷(弃)-5世不窋-6世鞠-7世公刘-8世庆节-9世皇仆-10世差弗-11世-毁隃-12世公非-13世高圉-14世亚圉-15世公叔祖类-16世古公亶父-17世季历-18世文王姬昌-19世武王姬发[参考《史记》中的《三代世系表》]-20世成王姬诵-21世康王姬钊-22世昭王姬瑕-23世穆王姬满-24世共王姬繄扈-25世懿王姬喜-26世孝王姬辟方-27世夷王姬燮-28世历王姬胡-29世宣王姬静-30世幽王姬宫湦-31世平王姬宜臼-32世姬烈-[参考《中国通史》]-33世姬懋-34世姬文-35世姬升-36世姬兴-37世姬晏-38世姬安-39世姬宏-40世姬明-41世-姬隐-42世姬寿-43世姬容-44世姬休-45世姬雄-46世姬辉-47世姬宽-48世姬员-49世姬成-50世周邕[他生于周末,跨越秦朝十五年至西汉初,从他起正式姓周]-51世周秀-52世周仁-53世周勃-54世周亚夫-55世周艮-56世周谯-57世周灵-58世周琪-59世周嘉-60世周纡-61世周理-62世周机-63世周仿-64世周景-65世周忠-66世周异[东汉末年人]-67世周京-68世周智[东汉两晋人]-69世周人-70世周球-71世周应-72世周道[晋末南北朝初期人]-73世周约-74世周燕-75世周表[南北朝末隋朝初期人]-76世才卿[归仁、隋朝人]77世贵珠[唐朝初期人]-78世文颍-79世安时-80世如锡-81世宏谦-82世崇昌-83世禹公-84世惟箭-85世环公-86世彦朴-87世虞公-88世宾公-89世从远[唐末人]-90世智强[五代后晋人]-91世辅成[怀成/宋朝人]-92世敦颐[濂溪夫子]-93世寿公-94世虞仲-95世兴复-96世时泰-97世南翰-98世德贞-99世富叟-100世明善-101世子美[周家开村公]-102宗杰-103世先公、潮公。

序言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编修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中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祖训

编辑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

字辈

编辑

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湖南衡阳蓝江周氏始迁祖彦升公,宋理宗时由江西吉水迁居衡阳南乡矮岭,派衍三房。长木甫公裔居衡阳木口、衡南石笋;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蓝江桥、祁阳大营驿、邵阳东观桥;三森甫公裔居祁阳马江埠、贵州毕节,字牌辈序:宗兴士起,上承祖光,训遵礼制,学景连芳,才可治朝,德足安邦,宏绪远裕,万亿祥昌,时逢盛世,祝寿昭彰,荣登先第,今古颂扬。彦升林甫公班行:碧添景有志 丹廷一宗家 再尚万年书 应时享荣华 鸿才克尊礼 高贤太极传 笃亲昭穆序 作述庆长绵 世代辅国政 功伟德乃彰 奉先惟思孝 丁衍愈辉昌

河南周姓族谱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

宁乡河坞周氏始祖层楼公,字上一,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泥田徙湘,开基于宁乡河坞,生三子:华甫、华福、华禄,开三大房。清雍乾年间建祠堂于河坞。族谱始修于康熙42年(1703),嘉庆元年(1796)续修,道光9年(1829)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光绪30年(1904)五修,1931年六修,六修时人丁12573人。派语:层华世思,永陟祖亭,乾元邦正,国善庆明,励志希儒,为学之珍,文成席聘,科第先登,家尚修齐,达以治平,功垂名列,佐辅良宾,德泽远守,嵩岳聚灵,英才蔚起,式廓长增。

宁乡滩山周氏支祖鸣皋公,讳思本,字鹤九,为濂溪公九世孙,居江西吉水泥田,出为荆州教授,无心仕官,与季子玉滨公卜业于宁乡滩山。滨公生五子:佩、杲、佾、儒、傅,衍为五大宗。佩、杲衍派滩山,佾衍派狮冲,傅衍派古楼,儒衍派山底。明成化间始修族谱,清乾隆9年(1744)各房分修,道光4年(1824)佾房与益阳合修,佩、杲、儒、傅四房合修,同治7年(1868)、光绪29年(1903)、1931年四房续修,1998年儒房七修。嘉庆4年(1799)建鸣皋公祠于滩山。派语:典雅思玉,德教性荣,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端本先敦孝,芳名奕世垂。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四川资阳周氏祖先周应斗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省资阳县中和乡。迁居时间是在张献忠缴四川后随湖广填四川迁入四川。资阳周氏族谱:德作猷嘉战,光照景运祥,隆昌?杰起,宗范图书长,?奕徽谟烈,耀扬振典常,代承贤裔著,祖泽裕胎芳。 遂宁市汝南周氏用的字辈是:旧班行景桂添千万,(廷),仁义礼智志,信才文国大,友明子成应,理忠守以正,道宏行必茂,存良永吉盛,立德世荣昌。新班行汉相功勋(勲)懋,宋儒道(法)学名,贤才(能)沾国(君)泽,佑启(启)绍书香。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创修班字辈)子宗先德万,卿桂道如思,彦文天志风,尚大继开纯,有日隆贤佐,昌期应钟\灵 ,世运蔚起泰,英才绳武孙生(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省嘉禾县周氏字辈(续修班字辈)子俊潮道庭高桂八道宗玄,伟孟永应启春良,胜兴土茂维方正,世代崇隆荣有\光,礼乐诗书昭国典,和平慈惠振家堂,岐阳统绪功名集,太极渊源富贵昌(加粗的字辈换新字辈)<;兰桂满乾坤,营乐硕儒旺,彪炳映潇湘,科技肇康庄>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

周氏图腾

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宝友启体,毅廷子尔,口为邦彦,可宗百世,泗枝永全,传其苗裔。

贵州岑巩:帮、家、有、道、贤、良、重、庆……

湖北麻城蕨淡山周氏字辈为:(周受六之后)

第一至五世 1受、2景、3觉、4友、5伯。五世分为老三房。其中老大房六世七坤以周易八卦命名,七世为 7文 字辈,八世取单字,九世以后为:9思、10之、11世、12承、13重。十四世为单字,自十五世起为:15志16士17仍18先19绪 20祈21希22汝23代24兴 25本26宗27延28序29定 30振31起32卜33天34行 35敦36厚37垂38芳39久 40廷41献42自43家44徵 45从46新47棉48太49衍50 再(继续前人)再字以上共50世,以下四字凑成句法,不算派行

湖北麻城新店周氏字辈为:(周受七之后)道光丁亥续谱取派二十字。自第十六世起为:16楚17耀18均19铨20汝 21森22然23坦24锡25清 26林27熙28垸29钜30法 31材32炽33在34镐35深 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新店周氏五续宗谱,与东分蕨淡山周氏公议联合宗派,从二十一世起,另取辈派。东西两分合取二十字派为:21 东 22邦 23 传 24盛 25世 26德27大 28 自29功 30崇 31源32远 33由 34江 35右 36天 37生 38忠 39孝 40同  此后,东分西分绝大多数均未按合派之字取名,西分大多数人仍沿用五行相生字样,至七续宗谱时,又取二十字备用。为:

41世42代 43光 44先 45绪 46传 47承 48 基 49业 50雄 51忠 52良 53扬 54国 55瑞 56厚 57道 58继 59宗 60风

湖北郧县东良周氏字辈:凯 绍 兴 朝 业,荣 开 万 世 昌;茂 秀 光 泽 道,培 德 照 家 祥。

湖北汉川新农周氏字辈:文章中道国、德茂玉堂世(前后还有词段,需查族谱)

湖北宜都湾市周氏字辈:宗德传家本,祖善发庭源,永远世遵守,昌大必振宣,为济全仁义,怀才希圣贤。

敦本堂湖南衡阳周氏字辈(七甲周氏):福庚子志,文基扬万一,生世代隆昌,永颂家声大,常庆国运长,人和宣定德,诗礼启祥光,俊士辉宗第,英贤焕楚湘。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汝南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周氏寻根

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堂号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他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敦伦、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如今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家族网周氏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是炎帝的后代,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周姓百科

周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周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姓源、初祖、始祖、远年世系和联宗合谱 楼主

清代以前,人们编写家谱,叙述家族历史,往往讲述家族姓氏的由来,所以谱书多有得姓源流的内容,而且一追溯就追到黄帝、帝王、名臣、圣人、贤人那里,就以后世尊为楷模的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制作的家谱讲,都有姓源的内容,分别推到越王勾践和祝融氏。清人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多数人认为写姓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家族修谱,不讲姓源,纪昀说,汉将军纪成与晋司徒纪瞻不是一系,纪少瑜是吴姓,与中原纪氏无涉,因此纪姓之人虽都姓纪,但不是出于一个祖宗,是所谓“流合源殊”,因此修谱“不述姓源,慎也”。道光间江苏海门王氏修谱,处家馆的施桢为作序文,发表了王氏姓源非一的见解。他说,一般人认为王氏有三个地望,为太原、琅琊,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另一为京兆,出信陵君,是以这三望之王均被说成是姬姓后裔,然而几乎同时还有吴国王犯、晋国王良、秦国王稽、齐国王驩,难道都出于姬氏?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他又含蓄地批评儒家大贤韩愈,说韩愈写王仲舒神道碑,将所有王氏视作三者后裔,这是应当斟酌的。据此,他不主张写作姓源,及为此制作图谱:“总之,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者但略着其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他主要批评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创修于光绪四年(1878)、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的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就段氏姓源问题,在《凡例》上说,有的人说段氏是共叔段之后,有的说是老子李聃遗胤,还有说是战国时魏人段干木的后裔,“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况“古今姓氏之学,不足征信也久矣”,所以不必考姓源,“以免附会”。看来不写姓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即姓氏可能是多元的,而流传久远,资料有限,一个家族很难考证清楚;考辨不清,强作附会,仍是不明祖宗是谁,倒贻笑大方。

反对在家谱中考证姓源的,在修谱人中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视为大事,以为非写不可。雍乾时期官员曹一士讲修谱有二“道”,一是“慎而谱之”,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二是“考姓氏,溯时代,由我之从生以及乎初生,毋敢有率略放佚焉,此追而谱之也”。主张考论姓氏源流、始生之祖(初祖),只是在做法上采取谨慎态度,阙疑存信。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盐城李氏修谱,李成章序云:“窃怪今之为谱者,不慎考其所自始,详细其所自生,每排张其门地,影响附会,冒不可知之祖而尸祝焉,殂豆焉”。他批评人们将精力放在附会冒认上,而不下力气考证姓氏源流和始祖,可知他希望弄清姓源。咸丰间广东南海朱次琦修谱,强调学习纪昀谱法,但在姓源问题上看法相左,他说“姓氏源流,不可不考”,纪氏家谱为慎重而不写源流,不符合古人谱法义理。他叙述姓源的理由不外两条:不述姓源,是数典忘祖;记述是继承古人谱法传统。

纪昀谱法为许多人所尊重模仿,朱次琦谱法晚出,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在写不写姓源问题上的争论,反映清人修谱在族姓源流、初祖、始祖问题方面遇到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也知道难写,故取慎重态度,但应竭力而为之。两种态度,两种做法。这都要表示谨慎从事,愿望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误失。

关于家族的远年世系,许多族谱有著录,对于其真实性,怀疑者、批评者实在不少。康雍之世的李绂为江西南丰傅氏族谱作序,见谱上列有自商代传说开始的六十三代人的世系表,因而说“世次详明若此,岂别有所据耶”?明着说不知其制表的材料来源,实际露出怀疑其真实性的态度。又给江西新建赵氏作谱序,指出前此的赵氏谱书,所记述的始迁祖赵抃事迹,与苏轼所写的神道碑不合,家谱上载有朱熹的序言,可是《朱子大全》上并没有此文,这都是误失,靠这次修谱改正过来了。为李绂所赏识的全祖望讲到浙江鄞县西厢董氏族谱的世系表,在明初以来的人员准确,而在这以前的,与正史和志书皆对不上茬,真是“漫无依据,任心附会”,因而询问董氏修谱人,回答说是抄录的旧谱,对此也有怀疑,但是先人的东西不敢改,并表示愿意做得精确,于是全祖望为之作出改订。纪昀修谱不讲姓源,但作世系源流,“谱首上溯始祖,而中间六世,阙所不知”。制作远年世系,然而极其谨慎,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特别指出,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合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告诫人们不要抄袭姓氏、谱牒之书的成说,以免牵强附会,给他人提供说笑的资料。开启近世经世文编之作的陆燿 对此更其严格,批评欠缺严肃的家谱,“世次统系,冒滥相沿,甚者至引远代君王将相为始祖”,接着指明汉末以来江左著姓陆氏、顾氏后人的一些家谱世系不实的情形,说陆氏的各个支派,“世历千年,屡经变革,承传次第,安保无不可深信之处”?而所寓目的几种顾氏族谱,“大抵非两汉六朝显荣赫奕之人,耻以为祖”。他为避免陆、顾二氏修谱所出现的远年世系不确的弊病,所作之谱是十一世以来的“近谱”,十一世以前不予著录。安徽泾县包世臣的家族自称是俗传“包青天”包拯的后人,谓其祖先包辉是包拯第四子的孙子,赠封吏部尚书,包世臣对此颇有疑问,因为他查阅史书,知道包拯只传一子,哪里来第四个儿子?包辉赠封的事,显然是后人依据明朝的制度推测的,不足为据。批评族人世代相传的讹传,具有相当的勇气。道光元年(1821)江苏海门王氏纂谱,对老谱卷首的两个世系图,“考信无征”,然而先人留下的,又不便取消,只好写个跋语,使族人知其不实的情况。光绪末年,安徽祁门程氏纂辑家谱,发现明朝中叶自徽州迁出的程敏政所著程氏统宗世谱,将善和程氏仁山门下增添二代,后人不察,历次修谱,仍因其旧,至此次编纂,发现他的错误,予以改正,并在《世系谱图》附载程敏政的世系图,以及专门的辩驳文章。

关于远年世系的讨论,要点大致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勉强作远年世系,意图尊重祖先而实际上是误认祖宗。如李兆洛所说,“有谱而其世系乃益不明”,反而制造了混乱。全祖望说得更深刻:“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忘祖不好,诬祖更坏。第二是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这就是纪昀及道光元年海门王氏、光绪末年祁门程氏纂谱者所指出的,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第三个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第四是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世系中传疑的人物宁可不记载,而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

关于联宗合谱,谨慎者严格认定同宗,趋利者冒认求合,辨别不清者分合无常,实出无奈。同治间编著的江西《萍乡县志》,说当地人重视谱系,经常纂修家谱,对于“同姓异宗,必严辨之”,意即在同宗的情形下才能联合修谱。河间纪昀家族所在地,还有北杨村、小河、王家庄的纪姓,与纪昀家族仅仅是同姓,并不同宗,纪昀修谱,特在谱名上冠以“景城”地望,表示与北杨村等地的纪氏不是一个家族,自然更不会联合修谱。乾隆间江苏武进的奔牛、辋川里两个姚姓家族联合修谱,到道光间,奔牛姚氏续谱,找辋川里姚氏合修,辋川里的姚煦信等人经过细心考订,得知这两家人所尊奉的始祖并非一人,也即并不同宗,拒绝合作,并自行编纂辋川里姚氏宗谱,这种求实态度得到名流的称赞,为之作序,其他“乡先

辈见者,谓敦本睦族,崇实黜华,焕焉炳焉,洵家藏之至宝矣”。可见明辨宗派,为有识者所特加留意。

从现有资料看,奔牛姚氏道光间仍欲与辋川里姚氏合谱,倒并非有意作伪,而是辨别不清是否真正同宗,但是有些家族则是明知故犯了。如同李兆洛所批评的:“攀援华胄,合宗联谱,以为夸耀,诬祖忘本,抑又甚焉。”这是微寒之族,攀附望族,以图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江苏嘉定、宝山的黄氏都出了名人,道光间崇海的黄氏修谱,找到嘉定黄宗起的祖父,要求合谱,遭到拒绝,但是光绪间黄宗起修谱,寻觅家族史资料,发现崇海黄氏的谱书竟有本家族名贤的名讳,可知崇海黄氏盗用嘉定与宝山黄氏族望。苏州吴县洞庭安仁里严氏是大族,祖先有以“伯”字为辈字的,与同县王家泾、后山严望里严姓并非同宗,可是嘉庆十四年(1809)在祖坟边上冒出两个坟头,刻碑云“安仁里始祖之墓”,并书两个“伯”字辈的人名,引起安仁里严氏的警觉,进行交涉,对方同意铲去“安仁里”字样,可知同姓不同宗的严姓,羡慕安仁里严氏的盛名,加以冒附,而本主则严行制止。武城曾氏因系圣裔,享有优免的待遇,冒附的人自会不少,所以宗谱特作规定“严查混冒,杜紊宗也”。

处在一个地方的同姓之人,由于年代久远,是否同宗,有时分辨不清,修谱的分合不定,成为并不乏见的现象,前述武进两个姚氏的情形就是显例。先迁崇明,后又部分迁徙海门的王氏,向有太原、琅琊二望的岐说,可是又弄不清楚,因此族谱合而分,分而合,“其间得失未可深言,即后来续修诸谱,或远绍多收而适成附会,或衍讹踵缪而绝少折衷”。

是故意的同姓不同宗合谱,还是分辨不清而误合,都违背笃信“一本”共祖的家族宗法原则,也失去修谱合族的本意,李兆洛分析得至为深刻:“夫谱以辨昭穆,非其祖之昭穆何辨焉;谱以收族属,非其祖之族属何收焉”。

1、伊洛地区程氏字辈:“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倓洛璋铭、毓秀广远、相传大千、源推其业、长流万年”以及新续辈字“恪守秉正、修齐治平、道珩仲兴、志笃永恒”。

2、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字辈:“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3、湖北仙桃、天门、洪湖一带程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荣昌”。

4、四川广安区程氏字辈:文武朝天子,世代祝明君;儒学崇兴正,才德有光荣;尚纪先泽远,家国道长清。(共三十字)

5、河南信阳程氏字辈:建德修道,敬守先则。薪茹培学,永振家声。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

乾隆钦定的族谱

叶赫那拉氏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