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云的家谱自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6收藏

达云的家谱自序,第1张

达氏家谱自序

达云曰:家之立谱,盖录功绩、着宠荣、分枝立派、传诸后也,不则宁朝廷恩宠之渥、祖宗履历之艰哉。窃惟始祖于国初从哈密进贡赴京,忠义恭顺,屡效功劳,钦授试百户,累祖承袭,沿及眇躬。云固愚,亦知世受国恩,图报什切,虽塞上微树,不足言功,误蒙圣恩隆渥,升赉封荫,顾自天表之赐,实为望外之荣,愧竦益深,莫能报称。惟誓矢此躯于疆埸已。伏思三百年来,事绩未录,枝派未分,虑年远遗忘无考,是乃叙谱成帙,傅示子孙,俾知祖父之心,当勉尽忠慎,毋忝尔祖云。

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保奉勑挂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等处地方总兵官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达云著。

圣旨

天承运

皇帝制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未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知以察微,防奸御侮,几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制 诰

万历贰拾柒年玖月拾柒日(1599年9月17日)

之 宝

达云,年四十九岁,原籍哈密畏兀城人。于嘉靖四十五年四月内袭职,万历三年委西州防守,十四年正月内升嘉峪关守备。十六升镇夷(肃州)游击,又升永昌参将,调宁夏,征剿杀贼有功,调碾伯(青海乐都)。二十一年,调庄浪。二十二年调西宁参将,大修边备,阻遏虏患,加升副总兵;挂平羌将军印镇延绥、甘肃总兵官。二十四年,升署都督同知,加封上柱国、太子少保。二十七年,达云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荫一子本卫指挥佥事世袭,授特进荣禄大夫,诰封四代。

  一、英国

  英国所藏清代档案,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战争中掠夺的中国档案,其形成者是中国地方政府,如两广总督的档案;二是英国在华机构,在与清政府及所属机构的日常工作交往中形成的档案(中英两种文字都有),如东印度公司及外交机构的档案。以上档案均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可调阅、抄录、复制等,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术研究等。

  (一)英国公共档案馆

  1、被掠夺的清代档案(1765—1857年)

  这部分档案共1954件,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广东劫掠的中国官方档案。其中包括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往来的文书;地方政府本身形成的文书;原存放在两广总督千门、广东巡抚衙门等机构的文书。这部分档案可分为以下六类:

  (1)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档案(1835—1857年),73件;

  (2)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往来公文书(1765—1857年),337件;

  (3)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档案(1810—1857年),529件;

  (4)起义、秘密结社、军事组织与作战,以及镇压起义(1811—1857年),820件;

  (5)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856—1857年),84件;

  (6)地图与插图,71件。

  以上档案,我馆已从该馆复制成35毫米缩微胶片25盒。

  2、英国在华机构形成的档案

  (1)东印度公司中文秘书处档案(1793—1834年)

  这部分档案共34卷,是由东印度公司设在广东和澳门的商船货物监管人特别委员会形成的档案。该委员会在1834年撤销之前,实际行使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英国在华贸易垄断权。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793年英王乔治二世致中国乾隆皇帝信函的中文译本。信中介绍了马戛尔尼勋爵作为使团正使,前往中国。大量的通信是关于茶叶、棉花贸易;在广东的贸易代表与中国地方当局关于司法纠纷的交涉;洋行商人破产问题以及关税问题等。此外,还有渉及鸦片走私贸易的档案。

  (2)英驻华使领馆的档案(1727--?)

  这部分档案结止时间不祥,共699件。内容涉及:中央政府、排外运动、义和团起义、市民动乱、教育、财政、中外关系、工业、劳工、矿业、鸦片、护照、公共卫生、铁路、改良运动、航运、中日甲午战争、电信、贸易等。

  (二)大英图书馆东方书稿图书部

  该馆保存有珍贵的中国档案文献。其中,满文档案有满文朱批奏折、满文请安折等;汉文档案有中国皇帝给英国王的敕谕、康煕南巡图、道光二十一年镇海营水陆图册,广东吴川营、大鹏营、顺德营、外海、内河水师名册,罗浮山动植物、矿物调查册、广州城图、广州至澳门珠江沿岸军事防御图册等。此外,还有太平天国军事文书、完整的《图书集成》(1726年第一版)、《情报》(又称《北京公报》,从1820年开始,1840—1908年间的几乎完整)。

  (三)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现并入大英图书馆)

  1、东印度公司同中国广东贸易档案(1715—1833年);

  2、有关中印边界的外交档案(1800—1947年);

  3、印度事务部就中国问题同外交部的联络档案(1858—1947年);

  4、广东工厂档案(1623—1841年),这部分档案是1931年通过英外交部移至印度事务部的。主要内容是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部分是工厂档案的复制件;

  5、西藏档案(1760—1904年间),内容:印度与西藏的双边关系;贸易代表处活动;各类英属印度使团访问拉萨。

  (四)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图书馆

  1、中国海关档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和梅乐(Fenderick Maze)的信函136封(1868—1906年);1884—1885年金登干关于中法和议的备忘录。

  2、在华教会监理会的档案:会议记录和通讯(已制成缩微胶卷)。

  3、太平天国实录;

  4、澳门地图、清宣统皇帝给庄士敦的国画册页等。

  (五)剑桥大学

  在华洋行档案:信函176万封,及装订成册的信函78卷。

  (六)伦敦大学

  在华教会档案:伦敦会(1803—1939年)来函、通讯档、报告、日志等(已制成缩微胶卷)。

  二、美国

  (一)美国国会图书馆

  1、清内务府档案,28卷。

  2、堂行簿,1卷。道光29—30年。

  3、完婚登记簿,2册,道光27年至同治8年。

  4、开销总簿和实存经费并开销银两总簿,7卷,光绪28年至宣统2年。

  5、丧礼簿,1卷,宣统一年。

  6、题本和奏本,乾隆7年。

  7、内务府编写的北京店铺详细名录,30页。

  8、家谱图表,其中有5卷为满文。

  9、镶蓝旗应得口食、银两、兵丁等花名册,8页,道光12年。

  10、正白旗闲散幼丁等花名册,10页,乾隆朝。

  11、红白事银两数目册,乾隆朝。

  12、帐本,嘉庆7年。

  13、各库武器和供应帐册,乾隆至光绪年间。

  14、有关建筑物规范的件册。

  15、盛京内库出入细数销算清册,乾隆12年。

  16、富人收税人名录。

  17、帐册,康熙至嘉庆年间。

  18、圆明园大木作定例。

  19、普详峪万年吉地工程做法清册,8卷。

  20、公主府工程做筹册,19册,光绪一年。

  21、朝阳门箭楼各项银总册,6卷。

  22、估修复圣林工料细册,4卷。

  23、宣统崇陵工程做法,47卷,宣统一年。

  24、菩陀峪万年吉地东西配殿做法,7卷。

  25、奉天省东大陵照片,81张,光绪20年。

  26、桂公府内阁间工程做法册,3卷。

  27、宗人府选册,4卷,光绪10年至宣统9年。

  28、宗人府选册,4卷,同治12年至光绪15年。

  29、咸丰果园人丁清册,4卷,咸丰6—9年。

  30、光绪果园人丁清册,4卷,光绪21年。

  31、江南提督公文,1卷,光绪19年。

  32、京察满司宫履历清册,2卷,光绪13年。

  33、京察满司宫履历清册,2卷,咸丰7年。

  34、恩旨豁免赔项册,4卷,嘉庆25年至道光1年。

  35、广东布政使司武职各官罚俸册,1卷,光绪27—28年。

  36、江苏夷务军需制造销册,57页,道光22年。

  37、江北粮台帐目抄本,2卷。

  38、江北藩库收银放银簿,4卷,光绪31年。

  39、直隶地粮未解及豁免清册,1卷,咸丰7年至同治9年。

  40、王府帐房总帐、分蓝甲银帐、人名簿、升迁降革病故帐、存制钱帐、银钱帐、分金帐等,9册,光绪10年至同治7年。

  41、膳房办买肉斤鸡鸭清册,24卷,光绪30—33年。

  42、大清同治吏部奏议,4卷。

  43、驻津验米大臣来往文件,4卷。

  44、山西巡抚张之洞奏议,4卷,光绪7—10年。

  45、上谕档,2卷,光绪5—13年。

  46、江苏夷务军需章程,1卷,道光22年。

  47、鸦片战事公文,道光22年。

  48、京抄,42卷,道光23年。

  49、京报,38卷,光绪33年至宣统3年。

  50、徐州粮台并军需章程,1卷。

  51、乾隆嘉庆两朝奏谱,40卷。

  52、秋审档案,9卷,嘉庆18年至道光2年。

  53、秋谳比,16卷,嘉庆8年至道光12年。

  54、法部直隶各省重囚招册,65卷,光绪33年。

  55、秋审要案,4卷,乾隆39年至道光14年。

  56、江西调查民事问题,2卷,宣统2年。

  57、乡会试朱卷汇辑,38卷,嘉庆至道光年间。

  58、历朝岁试,4卷。

  59、乡试题名录,47卷(手抄件)。

  60、江康虎手稿,包括一份会试朱卷,6份书单,1份起居注后跋和若干试卷。

  61、苏藩政要,2卷,道光6—7年。

  62、府库风俗颂庆祥宫号玉磁铜等件和道库公字玉器陈设,4卷。

  63、内府物器谱,5卷。

  64、拟办宣化府等处煤矿文件图说,1卷。

  65、苏郡九邑孝子节妇册,1卷。

  66、吏部铨选满州官员则例,1卷。

  67、长沙市各业公所章程,2卷,乾隆58年至民国6年。

  68、谕折汇存,700卷,光绪20年至宣统3年。

  69、上谕条例,240册,雍正13年至乾隆56年。

  70、山东交代章程,8册,光绪28年。

  71、豫东历年刊公布条例,16册,咸丰元年至光绪21年。

  72、泉漳治法论,1册,同治7年。

  73、历年钱毁条例,120册,乾隆16年至嘉庆22年。

  74、吏部奏定章程,12册,道光至咸丰年间。

  75、刑律条例,内容包括户律条例和礼律条例,70册,乾隆年间。

  76、刑钱必览,嘉庆19年。

  77、解州清丈图说章程,光绪7年。

  78、宛陵判事日记,1卷,光绪29年。

  79、上谕条例,12册,咸丰1—10年。

  80、本朝题驳公案,11卷,康熙59年。

  81、历年有关秋审,1册,乾隆7年至嘉庆12年。

  82、定例汇编,86卷,乾隆21年至道光19年。

  83、1662年前绘制的中国地图集。

  84、1673年绘制的大型中国地图。

  85、1821年印制的大型中国挂图。

  86、1831年印制的大型中国水墨挂图。

  87、长城边界手绘图。

  88、天津至广州海域图,两张。

  89、西安至成都手绘路线图。

  90、18世纪浙江地图集(手绘)。

  91、河南、山东、直隶三省手绘挂图。

  92、南京市手绘明细图,注明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收复情况。

  93、广西南部边界山区通道军事图。

  94、云南、四川边界军事手绘图,两张。

  95、广西省军事防御挂图。

  96、18世纪杭州市手绘图。

  97、18世纪钱塘江和杭州湾挂图。

  98、18世纪浙江省海岸线挂图。

  99、山东省莱州市平面图。

  100、吉林省手绘挂图。

  101、山西省太原市挂图。

  102、18世纪长沙市地图集。

  103、日本占领前台湾地图集(印刷本)。

  104、黄河流域图三张(手绘)。

  105、乾隆黄河下游闸坝图,包括长江和运河工程图,20张,康熙至乾隆年间。

  106、黄河图。

  107、山东全省河图。

  108、豫东黄河全图。

  109、河源图。

  110、中游河工全图。

  111、黄河下游图。

  112、黄运湖河全图。

  113、六省黄河堤坝河道全图: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南。

  114、中河厅属光绪元年分补厢中牟下汛三堡顺堤扫工题估河图。

  115、河北道属光绪二年黄河形势工程全图。

  116、下北河厅属光绪二年比较元年抢修扫工平险丈尺图。

  117、下南河厅属光绪二年分抢修工段比较上年化险为平河图。

  118、黄河水坝图。

  (二)哈佛燕京图书馆

  该馆藏有明清档案,约计千件左右;藏有中国善本和手抄本2500余种3万余册;中国地方志约3525种35000余册;满文图书百余种及不少满文档案等。主要清代档案目录如下:

  1、驻美公使梁诚档案,2函12册。

  2、全衔奏档,1函6册。

  3、各省秋审实缓比较,2函17册。

  4、道光钱粮奏折,1册。

  5、富德奏折档(满文),1册。

  6、嘉庆禀底本,1册。

  7、嵩年奏折档,6函24册。

  8、小玉牒,1册。

  9、大清奏稿,1册。

  10、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系木版印刷。

  11、京师全图,系木版印刷纸本。

  12、陕西全图,系方格木版图。

  13、嘉峪关外安西青海合图。

  14、嘉峪关外镇迪化分伊犁合图。

  15、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16、八旗钮祜禄氏通谱。

  17、吉勒图堪尉诺命。

  18、陈庆慈知县父母诰命。

  19、武备院库藏册。

  20、钞本上谕。

  21、满汉奏折对译。

  22、满汉奏折录。

  23、奏折。

  24、奏折录。

  25、陵寝事奏折。

  26、内务府事务。

  27、批折旧式。

  28、行各部院衙门白文。

  29、夸兰达存之户口。

  30、乾隆52年6月来文档(正黄旗满洲都统)。

  31、嘉庆12年10月来文(正黄旗满洲都统)。

  32、正蓝旗满洲都统档册。

  33、正红旗满奏本(正红旗满洲都统)。

  34、镇守杭州等处将军档册。

  35、镇守荆州等处将军档册。

  36、奏折档簿。

  37、户部奏折底。

  38、上谕奏折档。

  39、驻藏办事大臣奏折档。

  40、第四甲喇档册。

  41、清俄条约。

  42、盛京内务府顺治年间档册(顺治4—8年)。

  43、清阮元收藏的铭文拓本,吴大澄收藏的墓志等,约有2000张。

  (三)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

  1、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第4卷至第6卷),顺治2年6月—12月,朱丝栏写本,蝴蝶装。

  2、大清圣祖仁皇帝圣训(第14、40—42卷,朱丝栏写本)。

  3、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60卷)乾隆15年4—6月,朱丝栏写本,蝴蝶装。

  4、满文纪,朱丝栏写本,2函16册。

  5、《汉文国史列传》6函60册,乾隆朝抄本。

  6、《满文忠义列传》12函24册。

  7、《满文礼部则例》4函186卷,朱丝栏写本。

  8、满文小玉牒,1册,系第六代世祖章皇帝支本。

  9、大清上谕奏事档集,18函112册。

  10、清内务府档案,包括咸丰、同治、光绪三朝。

  11、《治平胜算全书》(年羹尧辑著)1函8册,序文所署日期为雍正2年春正月,似为原写本。

  12、《兵钤外书》1函12册,系原写本,沈阳吕磻、广宁卢函恩同辑。

  13、《重刊洴澼百金方》2函20册,道光12年4月。

  14、《大清律例按语》10函70册,绿格原写本。

  15、《秋审比较汇案》1函8册,7行红格原写本。

  16、《说帖》7函24册,9行红格写本,道光18年—光绪11年。

  17、《律例统纂集成》24册。

  18、《沈家本监狱访问记》(线装铅印本)。

  19、清末载泽等大五臣《考察日本宪政报告书》2函10册,为宪政编查馆朱格写本。

  (四)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

  该馆所藏中文图书约有19万册,以现代中国史料最为丰富,有关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藏书,共有320种640册。该馆还藏有反映16至18世纪的各式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该馆藏有中文图书约计15万余册,与钓鱼岛事件有关的资料,约有360种;太平天国资料103种;康有为著作及传记资料72种;梁启超著作及传记资料82种。还有原属张学良藏《满文篆书御制盛京赋》10函40册;广西云南地方的苗民图说共10册,等等。

  三、日本

  (一)国立国会图书馆

  1、族谱360种。

  2、黔南识略。

  3、滇系,两套4函、另6函。

  4、江苏赋役全书,14函。

  5、福建赋役全书,4函。

  6、吴县洞庭山鱼鳞册,12函120册。

  7、长洲县鱼鳞册。

  8、鱼鳞册,康熙15年丈量,2函2册。

  9、吴县租册,6函。

  10、长邑鱼鳞册,16册。

  11、长卢盐务册(原档),11函22册。

  12、吴县忙银漕粮实征文册,32函133册。

  13、河南钱粮册,87函1092册。

  14、乾隆邸报(乾隆36年、38年、40年、44年,嘉庆6年)。

  15、第一期修理昭陵明楼等工程约估清册(上、下)24册。

  16、盛宣怀致井上馨函,5件(未发表过)。

  17、袁世凯函件(日本国陆军大臣寺内正毅文书内)。

  (二)东洋文库

  东洋文库收藏满蒙藏文图书:《镶红旗档》,自雍正五年至宣统,共2420件;蒙文《甘珠尔经》一部,共108套;《宗喀巴法句集》一部20套,零星佛经220余种;藏文《甘珠尔经》一部103套,《丹珠尔经》一部225套。主要目录如下:

  1、养寿园电稿(写本),光绪16—24年,1函3册。

  2、从政观法录,30卷。

  3、江西赋役全书,影印。

  4、老账,5册。

  5、吴县漕米实征册(档案)共26函,156册。

  6、浙江赋役全书,7函。

  7、淮关统志,满汉文,6函。

  8、续淮关志。

  9、四川赋役全书,2函10册。

  10、河南赋役全书,13函78册。

  11、直隶宣化赋役全书、直隶畿辅赋役全书,共35册。

  12、苏州赋役全书,8函48册。

  13、山西赋役全书,6函36册。

  14、福建赋役全书,4函24册。

  15、钱票标本集(实物),10册(中国纸币的各种式样)。

  16、内务府造送皇产地亩册,2函33册。

  17、定陵注略,2册(影印)。

  18、奏折档乾隆3年3月、11月—60年12月。

  19、奏折档,嘉庆元年正月。

  20、奏折档,道光27—29年,1函8册。

  21、吏部考功司题稿,嘉靖20—22年,4函11册。

  22、上谕档,乾隆53年—嘉庆元年,5函16册。

  23、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朱格10行写本,二品衔署长卢监运使津海关道周馥谨识。

  24、边事汇钞,1函。

  25、苗族风俗图,册页彩绘,1函。

  26、苗册,册页彩绘,2函。

  27、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族谱,2函10册。

  28、朝鲜国王来书簿,写本4册,1935年照沈阳崇谟阁藏本抄。

  29、掌仪司嘉庆元年册封后妃档,6函6册。

  30、查办八旗事务表档,24册。

  31、满洲旗世袭武职及世受佐领家族谱,19函。

  32、满文八旗则例。

  33、各种佛经。

  四、俄罗斯

  (一)俄历史档案馆

  1、中俄谈判御旨。

  2、中东铁路文书,1817—1930年。

  3、中国到俄国考察海军,1888年。

  4、张作霖政府时期的商业活动,1902年。

  (二)俄海军历史档案馆

  1、1840年北京地图。

  2、1886年中国通商文书。

  3、1989—1916年光绪请俄抢救中国船员。

  五、加拿大

  国家档案馆

  中国个人或家庭移民及人头税的档案。

  六、澳大利亚

  华人去澳洲的移民档案。

  七、意大利

  罗马国家档案馆保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卖身契和雍正年间的军饷档案,数量不详。

  注:未注朝年者,均为原稿未提供。

多年来,皓首穷经,呕心沥血,潜心学术创研,广泛涉猎儒释道国学经典,其人乐学善思,勤奋上进,笔耕不辍,主张以学术创研与社会考察并重,主要学术创研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研究。(1)2014年9月起,在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中国史,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2)研究地方民俗文化,在《环球人文地理》期刊发表《甘肃武都两水地区东岳庙会的独特文化价值》等论文,在《甘肃文史》辑刊发表《试论武都前秦早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等论文;(3)初步研究武都籍历史名人邢澍,在《丝绸之路》期刊发表《论邢澍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等系列论文;(4)曾在嘉峪关市史志办公室参与《嘉峪关年鉴(2009)》的编校工作,参与《嘉峪关市志》词条梳理工作。

(二)诗赋文化研创。(1)诗词曲联创作,与朋友合著诗词集《鼎足集》。(2)辞赋骈文创作,获奖20余次,并已编印辞赋集《漫笔异乡》,代表作有《陇南赋》系列、《武都赋》系列、《云冈赋》、《黄河赋》、《礼县赋》等 ;在《中国骈文网》设有《陈郑云骈文集》 。(3)诗赋研究,发表《浅谈〈归去来兮辞〉对〈归田赋〉的继承性》、《曹植悲情赋艺术初探》等论文多篇。

(三)新闻采访写作。自2011年以来,已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陇南日报》等有关媒体发表作品千余篇,结集有作品集《九风初探》。

(四)谱牒文化研究。初步探析家乡陈氏文化源流,在温州大学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姓氏文化论文》辑刊发表《甘肃武都两水陈氏源流考辩》等论文,拟编纂《武都两水陈氏支系家谱》。

(五)宗教文化研究。钻研儒释道三家典籍,探析宗教文化融合,在《甘肃宗教》等期刊发表《武都两水:儒释道文化流变与融合探析》等论文。

(六)武侠文化研究。研读古今武侠小说,综述武侠小说的发展史与武侠小说家的主要成就,编有《武侠小说专题概论》;阅读金庸武侠小说,述评书中人物,编有《侠骨艳影》。

(七)文学丛集编纂。策划主编中国青年诗赋家协会文集《诗友赋谊》、酒泉学院首部学生文学作品集《千帆竞发》、蒂乡英杰联合会作品集《蒂乡文苑》以及《西北青年文学丛书》、《致知文化丛书》。

宁乡四水之一的靳江在流经道林境内25华里,然后过湘潭、进望城最后流入湘江。靳江流经道林时,在道林镇烧汤河村进入湘潭境内,因此该地又有一江隔两县之说。连接两地的是一座长约80米、宽约7米的石桥,全部由麻石砌成,桥面宽阔笔直,气势雄伟,历经百年仍坚固如初,是我县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石桥。站立桥面,晨看莺飞鸟鸣、鱼儿戏水,晚观落日红霞、白鹭翩跹,水天一色,令人心驰神往。

这座石桥的倡建者,就是我县名人周达武。周达武本姓朱,字梦熊,号渭臣,系明朝皇室吉王朱见浚的后裔。相传明亡后,吉王后裔为躲避清廷追杀,遂将吉字加“冂” 改姓周,隐居宁乡道林,在双狮岭下的清溪煤矿(也就是后来的双狮岭煤矿)挖煤为生,后受知于湖南巡抚骆秉章,效力于中兴名臣左宗棠麾下,屡立军功,成为湘军虎将,历任总兵、四川提督、贵州提督、甘肃提督加尚书衔,长期镇守西北边关,82岁而卒,可说一生显赫。

周达武幼时家贫,不曾读书,发达之后故重教兴学。光绪三年至二十年(1877-1894)在张掖任甘肃提督期间,大力倡教,捐资办学,奖掖后进。在一园(清代甘肃提督署之园,后改称甘园,即现在的甘泉公园)之东兴建觻([lù])得(~得,中国汉代县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书院广育人才,对该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如今,在觻得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张掖四中,已成为了享誉陇源的西北名校。他还请人选址,在城东长沙门外修建文峰塔以提文气文脉,书院落成后,周达武邀约名流撰联,联虽出自他人,但却抒发了周之心路历程和志向——

旧令伊夏屋补苴睹楼台近水草木含芳自渐润色未能宦迹倥偬虚岁月

尔多士春华启秀看文海回澜诗坛拔帜从此会心不远人材蔚起奋风云

虽然出身行伍,但周达武喜与文人雅士打交道,留下过许多风流雅事。据民国《华阳县志》载,任四川提督时,曾以数千金购买“赵云洗马池”址,“仍以一龛奉顺平于池上”,文士名人常聚在一起,赏荷泛舟于此。军旅之余,周达武喜舞文弄墨,善写“虎”字,成为珍奇墨宝,广为流传。周达武间有作品问世,其《登嘉峪关》诗尤其令人称道:“防边自古建雄关,圣代于今卧鼓闲,风腾瀚海鲸鲵吼,月冷荒域剑戟环。”此乃周达武1886年任陕西提督后登嘉峪关时所写,系《登嘉峪关并序》碑文中的一部分,诗写得苍凉、大气,让人难忘,抒发了作者登上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时的感怀之情,此碑文由太原太守黄自元书写。另有挽左宗棠联——

文襄隆帝锡,视宗李韩岳,巩诸夏而独遇元良,懔万古此完名,问中兴有数阿衡,毅然华栋

忠勇自天生,遍南朔东西,扫群凶以复恢一统,瘁潮之重寄,耸悲声长回大海壮我皇枢

挽联全面概括了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从这两件遗作,亦可见周达武的文化功底很不一般。

周达武发迹后,亦在家乡道林广置田地和庄园,其城堡式庄园位于石家湾(即原大屯营乡政府机关),当时规模之大,号称“三排九栋一百间”。与此同时,他还同时买下了长沙城北泰安里的蜕园(即今长沙市周南中学)。

周达武娶妻姚氏,1883年生子周家纯,即后来著名的教育家,宁乡一中的创始人朱剑凡。就在周家纯11岁那年,周达武因参加收复新疆有功升任新疆巡抚,尚未上任,却因大病而辞世,葬宁乡道林镇善山岭人字冲,留有墓地。解放后,朱仲丽曾多次回道林为祖父扫墓,该墓现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达武后代,人才辈出,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其子周家纯,由于受新思想和新式教育熏陶,眼光前瞻,十分重视教育,有毁家兴学的美誉。1908年,周家纯在长沙城北泰安里的蜕园兴办周南女校,1912年又在宁乡创办玉潭中学(即今宁乡一中),成为了一代著名教育家。

周家纯一共孕育出了八个子女,有六个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人。其中又以次女朱仲止(原名朱穆慈)、次女婿肖劲光和满女朱仲丽、满女婿王稼祥最为有名。肖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曾任海军司令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稼祥为红军著名领袖,后为外交家,曾任新中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满女朱仲丽,为毛泽东保健医生,曾著有《皇子皇孙》等书,为此,毛泽东还问起过朱仲丽家族渊源。朱仲丽与少奇(花明楼人)夫人王光美,胡耀邦夫人李昭(枫木桥人),谢觉哉(沙田人)夫人王定国被县人贵称为“宁乡四老夫人”。周家纯的学生中也出了不少女杰,著名的就有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

武昌枪声皇冠落,中华民国诞生,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复姓,始改名朱剑凡,剑凡秉承家教,举办教育,成为长沙周南中学,宁乡一中的创始人,夫人魏湘若,乃满清名医魏光焘之女。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著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於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於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乾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於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著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於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出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著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仙猪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麼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著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於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於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於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於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著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著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著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著:"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著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乾渴得喘著粗气,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麼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人们登上嘉峪关,在西瓮城门阁楼的后檐台上,可见到一块青灰色的石砖放在那里,这块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定城砖"。据传说,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派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负责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时心狠手毒,经常残害工匠们。在修建关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开占的师傅,技艺超群,设计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十分坚固,用料节省、精确。开工前,郝空霸气十足地问易开占:"修建此关到底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过了,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郝空听罢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开占毫无惧色,便带领工匠们加紧施工,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辛勤劳动,关城终於竣工了,工匠们万分兴奋。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块剩余的城砖慌忙来找易开占,当众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正巧此时郝空赶了过来,对易开占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为什麼没计算准确,多出了这块砖,明天就拿你砍头是问。"易开占一点儿都不害怕,断然说道:"这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搬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吓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人们把这块砖叫"定城砖",把它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甘肃嘉峪关西约20公里,有个叫"双井子城"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兰箭"。相传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场,有个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小尕梅正准备赶羊回家时,忽然见到一支碗口粗、 锹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尕梅又惊又喜,准备把箭拨出来,可是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动箭的丝毫。小尕梅见天色已晚,只得罢休,并在箭的周围垒上许多石块作为记号,准备第二天上午与伙伴们一起来拨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带来小伙伴找这支箭时,不仅没找到木箭,就连那些做记号的石块也不见了。小尕梅便暗下决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从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终没忘记找箭。有一天他赶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筑墙。小尕梅上前问明原由,原来老爷爷在筑城保护一支神箭,并对她述说这支神箭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的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没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听"嗖"的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当地人流传著这样一道歌谣:"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要看找不见,不找在眼前。"老爷爷接著说道:"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所以在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听后,惊喜不已,立刻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助老爷爷背土筑土城,取名为"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闪出一眼新井,与原来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於是,这座古城被人们称为"双井子城"。

达云的家谱自序

达氏家谱自序达云曰:家之立谱,盖录功绩、着宠荣、分枝立派、传诸后也,不则宁朝廷恩宠之渥、祖宗履历之艰哉。窃惟始祖于国初从哈密进贡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