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姓百家姓排几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3收藏

明姓百家姓排几名?,第1张

我姓明QQ739716706①出自谯明氏。相传燧人氏“四佐”有明曲,后世子孙以祖上名字作为姓氏。②出自姬姓,春秋时虞国公族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为秦国名将,其后代始用“孟明”作为姓氏,后改姓明。③出自北魏时鲜卑族。北魏时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明。④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红巾军领袖旻玉珍,因信奉明教改姓明,子孙后代也姓明。⑤出自回族。早期见于明洪武年间奉旨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入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后留居在保山、腾冲一带;清同治年间,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另满、彝等民族也有明姓。 始祖:孟明视。 迁徙: 明姓出自孟明视之后,得姓于今陕西省境。秦亡于汉后,明姓渐有离开祖居地而徙奔他乡者,其中有明姓徙居今山东平原,有一支落籍于河南洛阳一带,后俱繁衍成为大族。南北朝时,繁衍于平原郡之明姓名人辈出,人才蔚盛,后因北方动荡不宁而渡江南下,其南渡虽晚,但其明氏家传经学却并有名位,自宋至梁为刺史者六人,尤以明僧绍及子明山宾最负盛名。另外,明姓在河南郡、吴兴郡也颇为兴旺。南北朝至隋唐间,明姓南迁者甚众,除江浙一带外,还播迁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地,其中明山宾之后有于隋唐间徙居河南偃师者。宋元间,明姓在湖北、湖南之地广布,并有移居广东韶关、广西苍梧者。明初,降明的夏帝明升被迫徙奔高丽(今朝鲜)。山西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之明姓被迫入迁于四川、重庆。历有清一代,明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徙居于台湾以及东南亚之地者。如今,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湖南等省为多。目前明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九十一位。 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即今浙江吴县。 平原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西部平原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 堂号: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吴兴、平原、河南。②自立堂号:清廉、集庆、助月等。 字辈: 安徽宁国明氏字辈:长怀芯宗,文章华国,允诚知道,终厚传家。 河南南阳满族明氏字辈: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河南罗山明氏字辈:学少红恩大,自仁家国光。 湖北通山明氏字辈:良士嘉师应,邦昌安道平,庭瑞振芳声。 湖北武汉黄陂明氏字辈: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名人: 明保,西周宗室。周公旦子。成王时袭承周公职,负责管理“三事四方”,即管理东都成周(河南洛阳)王畿以内三大政事及四方诸侯的政务。见《令彝》。 明亮,北朝后魏大臣。字文德,东平原鬲(今山东桓台西)人。性方正纯厚。自给事中至员外常侍。宣武帝授其勇武将军,亮以常侍为清职,勇武为浊号,请改授,帝不准。后历任阳平,汲郡太守,有清白爱民之称。明帝孝昌初卒。 明山宾(443-527),南朝梁平原鬲县(今山东德州东南)人,字孝若。僧绍子。少承家学,博通经传。仕齐为广阳令。入梁,选为五经博士。历中书侍郎、北兖州刺史、御史中丞。后为东宫学士,兼国子祭酒。为学官时,诸生以其平易而皆爱之。著有《吉仪注》、《礼仪》、《孝德丧礼服仪》等。 明克让(525-594),隋文学家。字弘道,平原鬲(今山东陵县北)人。年十四,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在梁官至中书侍郎。梁亡,周明帝引为麟趾殿学士,历任著作上士,外史下大夫,汉东、南陈二郡守。周武帝即位,召为露门学士,令与太史官属正定新历,累迁司调大夫,赐爵历城县伯。入隋,任太子内舍人,转率更令,进爵为侯。曾受诏与牛弘等修礼议乐,朝廷典章制度,多所裁正。开皇十四年(594),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骑常侍。他博览群书,善谈论,精研《三礼》、《论语》,通晓龟策历象。工诗能文,曾听朱异讲《老子》,堂边有修竹,异令克让咏之,他揽笔即成,末两句是:“非君多爱赏,谁贵此贞心”,深受朱异赞赏。著有《孝经义疏》一部、《古今帝代记》一卷、《文类》四卷、《续名僧记》一卷、文集二十卷,均佚。 明镐(989-1048),宋仁宗时参知政事。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举进士后历任地方与中央多种官职,以有勇有谋,能断大事闻名朝野。任陕西河东等转运使时,经营边塞效果尤为显著。尝督修金明砦等六城,整顿守塞官兵,智逐随军娼妓,组建“清边军”,令西夏不敢来犯。庆历八年四月至六月(1048)官拜参知政事。虽于守边有功,然亦是协助文彦博镇压王则起义之罪魁。卒谥文烈。 明安(-1303),元将。康里氏。至元中扈驾出入,克勤于事,授定远大将军、中卫亲军都指挥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为贵赤亲军达鲁花赤,奉命北征,与海都军经战有功。后又数次平叛,屡建战功。大德时,再次将兵北征,与海都战,殁于军。 明玉珍(1331-1366),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农民出身。元至正十一年(1351),被推为屯长,结寨自保。徐寿辉天完治平三年(1353)冬,投奔徐,受统军元帅之职,守沔阳。治平五年,出兵四川。大定二年(1360)占成都。次年,称陇蜀王。1363年正月正式建夏政权,改元天统,自称皇帝。仿周制,设六卿;奉弥勒;取十一税。曾出兵汉中、云南。天统三年(1365),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四年春病死。传位于子明升。 明升,明玉珍子。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嗣帝位,改元开熙。时年十岁,母彭太后听政。诸大臣相互残杀。国势日弱。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和副将廖永忠攻重庆,势如破竹。升大惧,归降,授归义侯,赐宅京师。次年,徙置高丽。 明安图(1692-1765),清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测绘学家。蒙古正白旗人。字静庵。早年入钦天监为天文生,攻读天文、历法、数学。后终身任职于钦天监,官至监正。先后参与纂修《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日躔月离表》及《仪象考成》等4部重要著作。他一生专治天文、历法、数学,兼及地理,尤以数学最为专精,成就卓著。他经数十年努力,写出《割圆密率捷法》一书,从中国古代已知弧背求通弦的方法入手,以独特的几何连比例式进行了创造性的求证,后世高度评价为“明氏新法”。经其所推导出的“正矢求弧背”、“矢求弧背”诸法,总称割圆九法,不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首创,而且在当时世界数学同一课题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中,也达到了先进水平。 其他明姓名人有东汉将领明兴;南朝宋官吏明僧暠,文人明僧绍;隋诗人明余庆;清数学家明新,画家明辰等。近当代明姓名人有作曲家明太,板胡演奏家明沅等

近年来,山东青岛、烟台、莱州、日照不断有人来访或来信,寻找祖籍之地,其家谱都记载:“原籍成都,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四川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迁居山东”,据称 “烟台、招远、莱州、蓬莱、龙口、莱阳,大约80%的村庄的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四川迁过来的。”据此推断,当时有一定规模的迁徙活动,随军出征,或是避乱。

一、从史籍记载看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七年(1357)十二月,徐寿辉将明玉珍据成都路。”(《明史》卷1)“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辛未,明玉珍据成都,自称陇蜀王。遣伪将杨尚书守重庆,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元史》)至此四川地域为明玉珍所据,直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汤和平定四川,明氏建立夏朝,据有巴蜀之地仅仅十余年。(按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所引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明玉珍攻占成都应在至正十九年。)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明朝建立后,虽然是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辛亥,诏户部,置户籍、户帖,岁计登耗以闻,著为令。”(《明史》卷二)正式制定了一套严格完善的户籍和流动的制度,但是在洪武二年(1369)朝廷已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参考》等资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历时近50年时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活动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据《洪洞县志·古迹》记载:明朝政府在洪洞县的广济寺“设局驻员”,规定凡移居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手续,发给迁移勘合及“凭照川资”。然后按照官方指定的地方,在兵士的监护下,分别迁往各地。

明代对人口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老百姓一旦定居一个地方,就不允许随意流动,如果要到其他地区走亲访友或办事,须到官府开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就会被关卡或巡逻的军队逮捕,这样一套制度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大量的随意流动而引起社会不安定。据此,洪武二年,四川尚被明氏所据,象上述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众迁徙活动,跋涉数千里迁徙到明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是绝不可能的。

二、从地名考察来看

其家谱所记“成都东关铁碓臼,或大十口,或江右,或铁狮子口大树村,或铁碓臼石狮子胡同、大槐树下、或成都府驸马县枣栗村”,由于成都市在明末遭受大规模战乱的破坏,成都城成为一片废墟,清代康熙年间重建,因此古地名已难以查考。现仅从以上记述简析:

“东关铁碓臼”: 东关,即指东门一带;碓,《说文解字·石部》谓“碓,舂也。” 臼,《说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即二字为同义字,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如此。但是无论在古代,或是现代,碓、臼二字在文献中都没有连用的。碓、臼,即过去用来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用铁制作用来舂米的碓、臼不多见,道家炼丹多用铁碓、臼捣矿石、药材。近现代以来,中医药铺中则多用小型的铁碓(臼)来捣药材。如果用作地名,其地当有一著名的铁碓、或铁臼。碓、臼,今川人多称“碓窝”,而成都市郫县则称“沙盔儿”。今日成都市东门一带没有这样的古遗迹。

“江右”,古代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由于古代的成都城一直是二江抱流的格局,故东关江右应在东门附郭一带。

“铁狮子口大树村”,今日东门一带没有铁狮子遗迹。

“大槐树”,清代光绪五年《成都城坊图》中,出东门,沿水井街而下为“古双槐树街”,是否即此,难以确考。

“成都府驸马县”,元明时期成都从未设置过此县。

“石狮子胡同”,胡同即小街巷,最早始于元代。但在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街制》中称胡同为“衖通”。明嘉靖年间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衕集》、万历沈榜的《宛署杂记》里,“衖通”则写为“胡衕”。《宛署杂记》中的解释是:“胡衕本元人语”。后来逐渐被简化,写作胡同。故称街巷为胡同是在明代后期。因此其家谱非源于旧本,当为后世所修。

三、结语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山西移民留传的一首民谣。据史籍考察,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迁出者也不仅仅是洪洞人,还有太原及泽、潞、辽、汾、沁诸州的。然而,为什么世世代代,众口一词,都提到大槐树这样一个标志如上面家谱所说“大槐树”也可能本于此。当时外迁移民涉及到山西2府、17州、66个县。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情况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部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哪怕是短时间的吃、住都是难以解决的,显然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的。由于明政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点签移民,大槐树下当是移民“聚集地”,影响所致,移民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因此,明朝初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从山西迁移的。那么上述家谱所提及的成都移民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成都迁往山西,再从山西迁往山东的。

那么成都移民是什么时候迁往山西的

元朝末年,明玉珍攻占重庆后,元右臣完者都“会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谋复重庆,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万胜御之。胜攻嘉定半年不下”(《明史》卷123),又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己亥(至正十九年(1359)),玉珍亲领兵至嘉定围之,令明三(即万胜)率锐兵直趋成都。时元省平章买奴、参政韩叔亨为青城贼所执,城中窘迫,惟都事薛元理署省事。守省兵皆新募者,闻明兵至,皆惊溃。明三领兵入省中,虏朗革歹、赵资妻子,顺流而归。新都杨学可《明氏实录》”。时东路、西南路为明氏所阻,溃兵只能向北退走。因此,为了避乱,此次即可能有大批的成都民众随军迁徙。明玉珍攻占成都后,又“分兵寇龙州、青州,犯兴元、巩昌等路。”龙州,今日绵阳江油一带;青州,历史上陕甘、四川从无青州之设置,疑为青川之误,当在今日平武一带;兴元,今日汉中一带;巩昌,今日陇西一带。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民众只能不断地向北迁徙,寻找一个安居之地。

此外明氏建国后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内乱。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明玉珍去世,子明升自立。其母彭氏临朝听政。时大将万胜与司空张文炳不和,万胜派人杀死张文炳。明玉珍养子明昭为张文炳复仇,假托彭氏旨缢杀了万胜,引起朝臣的不安。“胜有开国功,死非其罪,人多不服。《平夏录》”(《国初群雄事略》)驻守保宁的大将吴友仁上书,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声讨明昭之罪。“丙午(至正二十六年),保宁镇守平章吴友仁叛。······遣使与陕西李思齐、张良弼通。幼主数调兵诛,皆败而回。四月,命丞相戴寿讨吴友仁。明氏实录”(《国初群雄事略》)吴友仁又致书戴寿,“谓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明史》卷123) 戴寿乃上书诛杀了明昭,吴友仁才息兵入朝谢罪,内乱得以平息。因此,在这样的内乱中,双方的部下、百姓为避乱也可能外逃。

洪武四年(1371),明朝军队伐蜀,汤和率军从夔门入,傅友德率兵由陕西出,此时蜀中民众再无北迁的可能。明升投降后,被迁往南京,封归义侯,后又迁高丽安置。明氏后裔,据资阳1928年重修《甘氏族谱》记载:“吾族肇自江南,继迁于楚。元末明初入蜀,有明珍公,抚有四川。传自明升公,封归义侯。侯公四子,曰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一公居渝城,庆二公居富顺,庆四公迁江西、湖广、广东、贵州、云南等处。庆三公居长邑、邻水、资阳、内江、荣昌、威远等处。明珍,楚随州人,元末据蜀称夏帝。”从此家谱看,明氏后裔已改姓甘,其迁徙源流十分明晰。此外,元末明氏入蜀,其部属多为湖广籍,据有巴蜀之地仅十余年,如果是明氏部属迁居山东,绝不会称籍成都府。

综上所述,明朝洪武二年迁居山东的移民应是由山西迁移的。成都民众向外迁徙的时间当在至正十九年、至正二十六年。其所修家谱多为后世重修,或故老相传、口授所误,或在一些细节上略于记述,故致后世难于详解。

明玉珍本姓“明”,但有一说明玉珍姓“旻”。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氏家谱》记载:“吾氏源自姬姓之百里孟明,以字为氏,故明乃吾之姓也。吾氏世居平原而后迁吴兴蕃衍。吾祖玉珍公祖上由吴兴迁清河居数百年而后迁四川峨嵋,玉珍祖称帝重庆,号大夏。”平原郡和吴兴郡之所有姓氏,俱无“旻”姓之说;在当时吴兴郡的八在姓氏中,只有“明”姓,由此可见,“明玉珍本姓明。”

韩国《明氏大同谱·壬申谱序》记载:“惟我明氏出自后稷而传及百里奚之子孟明,以名为氏。”韩国《明氏大同谱·乙丑谱序》记载:“至元明之交,有讳玉珍,以布衣起于随州。”这些记载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部《明氏家谱》均记载玉珍公家训曰:“余家乃泰伯之裔,寔自后稷肇基,而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名位显赫,载之史册,彰彰可考。”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姓氏专著,在泰伯及而后的后稷之裔孙中,均无“旻”姓之说,因此,“明玉珍本姓明”。

正德元年(1506年)四川甘大滨、甘大江、甘大汉所修撰的《甘氏家谱》详细记载:“我族祖宗渊源,始于姬姓,至秦穆公时,有百里奚、孟明视父子二人考之于史:百里奚乃秦穆公之右相,其友蹇叔为左相,辅秦。百里奚子—名视,字孟明,故称孟明视。秦穆公赐孟明视为上大夫。孟明视为秦国开疆拓地,战功卓著,名振西戎。其后子孙遂以百里孟明之“明”字为姓。传至魏时,有明亮公,为阳平太守,代代相传,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群雄作乱,继而红巾军起义,玉珍公率部攻重庆,后立为夏王。”同时还清晰地记载了从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讳近800年的历史记载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民国六年(1917年)继兴堂撰《明氏族谱》,序中说:“我永阳明氏之先系溯源于金陵之章公。历参知政事之镐公,楚北之始祖以芳公自金陵分迁者也。宅永阳之讳通公自楚北分迁者也。”谱中“永阳明氏溯源说”一文写道:“粤稽明氏系成周泰伯之裔百里奚生孟明视,子孙以王父字而得焉,此明姓所由来。自是书缺有间,由汉唐而历五季下若魏亮、若晋汲、若齐僧绍、若隋克让、若梁山宾与公遐。他如晋之明豫也、唐之崇俨也、宋之自才也,与夫元之明善也。清誉流传者有之,惠声卓著者有之,或以政才称,或以抗节显,或以奇术鸣,推之穷达异,隐显不一,人才之盛,载在史册,班班可考。概不敢遵为宗派者,非故略也,世及无由考信耳。” 1《大同谱》与《明氏族谱》都称在孟明(春秋时百里奚子,名视)时“以名为氏”。 2都提到僧绍、山宾、参政镐等明姓人物,评语亦同。

《中华明姓总谱》编委会在编纂《中华明姓总谱》之时,针对明玉珍是姓“旻”之谬误,查遍了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国家正史以及姓氏专著,并写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论文,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明姓百家姓排几名?

我姓明QQ739716706①出自谯明氏。相传燧人氏“四佐”有明曲,后世子孙以祖上名字作为姓氏。②出自姬姓,春秋时虞国公族后代。秦国丞相百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