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老祖宗 不请不送初六撤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2收藏

大年初六老祖宗 不请不送初六撤供,第1张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重要的节日,比如说结婚,每个地方都会有祭拜神人的风俗,有的供天地,有的供家谱,有的供财神,有的供“天地君亲师”,但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选择供祖宗。“不接不送初六撤供”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供家谱,没有接神送神。

不接不送初六撤供

旧年的最后一天,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会供上家谱烧香。直到初六晚上才会撤下家谱。撤供时只撤掉供碗把悬挂的家谱取下从下向上卷好放在供桌上原来的位置,两边的配屏不动香炉烛台保持原样,收起一切供器和家谱。这样规矩的人家都有接神送神的规矩。供家谱,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同时也寄托了后辈对来年的幸福安康的希望。

供家谱的准备

供家谱一般都是在喜庆的节日,所以很讲究寓意,还有风水。方位最好是北面,家谱后边要贴上一个大福字一张挂钱,炒菜不能有盐,过年不吃素的人家要供煮熟的肥肉,粉条是供桌上必不可少的供品,鱼也是必不可少的,用鱼做供碗不加任何佐料素油煎炸熟了即可,要五碗供碗和两碗供饭,当然,接年饭是必不可少的,做接年饭时待米煮成八成熟时捞出两个上供用的小碗平碗扣在一起上面按上红枣,这样扣两碗摆在供碗两侧。供桌上还要摆放两摞馒头下边三个上边两个对底摞上共十个,分列两侧上边还要用红颜色点上红点第三种形式是旧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或者十六撤供,馒头要蒸得大讲究刚出锅带汽摆在供桌上。同时不同人家也会有不同的较为特殊的供家谱方式,

其他供家谱的方式

祖籍山东的东北农村人供家谱的方式其实有三种。除了不接不送初六撤供,有的人家会选择在农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初二或者初三太阳落以后撤供,正月十四上午悬挂家谱供上新的供碗十六晚上撤供,收起一切供器。还有一种是旧历年最后一天上午供上家谱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或者十六撤供,也是没有接神和送神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供家谱,都统一有着很长的周期。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姜氏字辈

支字辈1:灿垂铭显彰芳声远振厚

支字辈2:泽永昌懋昭在德笃庆锡

支字辈3:光应代兴朝廷国正天心顺家

支字辈4:齐伦纪修大才为世用光显庆

支字辈5:宏猷文汝维昌积德

支字辈6:光华百代庄诗书承先业人才继起隆家声绵

支字辈7:孝友廷献永怀忠内仕单应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

支字辈8:盛鸿儒必克兴万秀定自学超荣绍祖昭顺运光宗继

支字辈9:世成惟铭元子

支字辈10:贵世思金彦太存守启兴隆定

支字辈11:国昌宏大绳宗敦序

支字辈12:源远庆长家声振卓祖业延芳舒仪

支字辈13:汇秀秉理含章贤良蔚立克绍书香

支字辈14:廷进再盛道宏元才仁上

支字辈15:大朝国定常公枝开

支字辈16:荣芳友万世永

支字辈17:兴宗启宗学大

支字辈18:开文贤世锦纯儒孔道全

支字辈19:治国兴仁定向烈名振珧常年

支字辈20:秀文应世万国长宁仕崇政大

支字辈21:盛命光庭德宗丹桂永代登今元如楚正祖德

支字辈22:泽龙秀景如开载永昌必显红

支字辈23:文光正启秀万代永

支字辈24:红昌世德永红

支字辈25:昌光清明志孟绍字枝文

支字辈26:嗣仲永世如国士能联永大光

支字辈27:祖德家必宏昌其子克效习作维祥英景通海宜单同

支字辈28:矩道之林司连加绍时正

支字辈29:大光明永昌世宗振弘续立朝

支字辈30:廷学克享熙荣特达奇兆

支字辈31:呈国正天心明自忠

支字辈32:大全道友武杰其世启大国楚春师圣

支字辈33:宗光华本元永庭应自贡明四

支字辈34:万世纲宗运长兴正大洪昌德

支字辈35:超英毓辅国永光天地腾凤国正明

支字辈36:永万春继清长兴盛世尚

支字辈37:忠孝生育安孔,正胜东子钦廷,学尚际明良人

支字辈38:文瑞集家声振谟烈光承世德

支字辈39:昌忠厚培元有大本诗书积业癸长祥云福克

支字辈40:绍遗谋志永锡华丰

支字辈41:焕玉望诚廉治启隆

支字辈42:文世慎洁白光前烈

支字辈43:圣朝达丹西直通昌光秀天启

支字辈44:学进世国正永长春朝廷文武云汉中华;

支字辈45:秉承咸仁尧政应洪日名士百

支字辈46: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楚本志思文添

支字辈47:承万海德才永祖世代荣昌显宗烈

支字辈48:贤能展大朝忠廉达上策克遵先哲

支字辈49:训悠远定卓越文腾国大九世同居仁义海万

支字辈50:福齐天永吉祥英贤继起承先泽清白传

支字辈51:家庆锦长昌启明良魁玉林子

支字辈52:朝上国永邦凝熙士庶敦仁让文治光华

支字辈53:远家声礼教先培材成大器树

支字辈54:德有名贤凤梦前徽美鳣征後代隆忠襄

支字辈55:承祖泽清白守宗功孔道万年新敬明诙

支字辈56:先述执上梁启正红茂大洲庭宗文

支字辈57:春开仕祥年春一南

支字辈58:和成春永志文昌祖

支字辈59:德毓荣芳世成明定选

支字辈60:久厚继忠良遗文世秉光

支字辈61:清国正天心太平文廷景国仕林兴

支字辈62:司佰马扬儒子才生元炳尚归锡涵椒育

支字辈63:仁军代选

支字辈64:科明天开红运君添宗

支字辈65:子仕再俊廷秀仲伏归春生承善常

支字辈66:守相期恢大烈美迪先贤贵以书永富从俭约

支字辈67:来持身昭肃慎立品重贞

支字辈68:廉蒸蔚联云礽声闻远公凤廷

支字辈69:铸启上文元永贞安

支字辈70:世德昌家修承

支字辈71:军用邦典真贤良孝

支字辈72:友孪益德诗书继绥芳辛汉律法私书作则舜

支字辈73:禹益忠孝富贵满朝庭宪

支字辈74:法尊五权礼教新旧合运会古今分哲

支字辈75:嗣相继起宇宙享太

支字辈76:平自永天可淑思世廷启文应遇名绍近

支字辈77:其贤大盛明礼教新旧合军运古今分哲嗣相继起

支字辈78:宇宙享太平自永天可述惟仕绍枝启

支字辈79:文大盛光良毓秀申俊彦焕发在培

支字辈80:源念先志炳才贤维时生淑玉思春

支字辈81:正清白传世德大立昌明忠信

支字辈82:绵芳泽和顺肇恩荣英俊定安国公

支字辈83:凤廷铸启上文元永贞安世德昌忠厚传家复崇鑫怡沐

支字辈84:彦义子孙良正大光明兆先业

支字辈85:聪明瑞正理永贤泰才能福嗣思仕允

支字辈86:安定邦万兴再添文共武护国镇乾坤世

支字辈87:德光先代贻谋裕後人正宗传理学清吏

支字辈88:绍名臣立志严三惑题诗让四邻相才千

支字辈89:载重公论百年遵救雀功何巨留鸾韵亦新鼎

支字辈90:台昭大烈孝友庆长春玟元芳志忠德遇永兴

支字辈91:良丰锡先馨振结梅召发祥以贵高

支字辈92:吾万廷显京元志绍文承武世绪宏

支字辈93:开光宗耀祖荣良锡自天世祚启仁贤

支字辈94:国士承弘泽芳声可百传上天承祖代传忠信仁文

支字辈95:万事兴盛进启贤良圣约景晖

支字辈96:槐天仁必宗政文友祖廷显朝应奉可

支字辈97:嘉孝敬心源笃尊亲理自同家传宏作育

支字辈98:人道庆昌隆东亮昭寰宇勤廉

支字辈99:启厚昆秀启干元懋熙时俊彦荣锡光

支字辈100:同上达济美会群英湘楚炎基丙鸿材煦堉钧澍棠熏

支字辈101:柎录清业炽堪钦德友伸志胜时春

姜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2005 [山东省郯城县姜庄村]姜氏宗谱一卷姜步宽等续

大年初六老祖宗 不请不送初六撤供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重要的节日,比如说结婚,每个地方都会有祭拜神人的风俗,有的供天地,有的供家谱,有的供财神,有的供“天地君亲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