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十六国风云录:北燕冯跋
冯跋,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人。409~430年在位,后燕慕容宝时,署中卫将军,东徙龙城。鲜卑化汉人,与慕容宝养子高云友善。宝弟慕容熙嗣位后,为政暴虐,冯跋斩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天王。高云以之为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正始三年高云为臣所杀,他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史称北燕。在位期间,振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局面达22年。
基本资料
庙号:太祖
谥号:文成皇帝
陵墓:长谷陵
政权:北燕
在世:?~公元430年
在位: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年号:太平
人物简介
高云任冯跋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封武邑公。正始三年,高云为幸臣离班、桃仁杀害。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为天王,改元太平。
冯跋即位后,继续沿用后燕制度,同时汲取后燕败亡教训,历意农桑,勤于政事,多次下书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发展农业生产;他省徭薄赋,明言对堕农者戮之,力田者褒赏,努力减轻人民负担;为了节省财力物力,他还积极改革殡葬习俗,提倡丧事从俭。
冯跋在位22年,为使处于乱世之中的北燕保持稳定与发展可谓历尽艰辛。太平二十二年,冯跋病亡,谥文成,庙号太祖。
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跋子冯翼自立,改元太兴。太兴六年,北燕为北魏所灭。
人物性格
冯跋少时恭慎寡言,宽厚大度,勤于农事,深受父母钟爱。后燕慕容宝在位时,他官至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密谋除掉冯跋兄弟,冯跋遂与诸兄弟逃往深山野林。后与从兄万泥等人潜入龙城,杀掉昏庸暴虐的慕容熙,拥立慕容宝之养子高云为燕天王,改元正始,史称北燕。
生平概述
冯跋,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是胡化的汉人,长乐信都人。冯和之孙,其父冯安曾任西燕将军。西燕亡,冯跋东迁后燕,于后燕帝慕容
宝在位时被任命为中卫将军。冯跋与其弟冯素弗先前曾因事获罪于后燕帝慕容熙,因此慕容熙有杀冯跋兄弟之意,冯跋兄弟遂逃匿深山。冯跋兄弟商量说:熙今昏虐,兼忌吾兄弟,既还首无路,不可坐受诛灭。当及时而起,立公侯之业。事若不成,死其晚乎!于是与从兄万泥等二十二人合谋。后燕建始元年冯跋兄弟乘车,由妇人御,潜入都城龙城,匿于北部司马孙护家。趁慕容熙送葬苻后之际起事,推高云为燕王,改元正始,不久擒杀慕容熙。高云登位后以冯跋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邑公,政事皆决于冯跋兄弟。
正始三年,高云为宠臣离班、桃仁所杀,乱事平定后,众人推冯跋为主,冯跋遂即天王位,改元太平。冯跋勤于政事,奖励农桑,轻薄徭役,因此人民喜悦,虽外有强大的北魏相逼,却也维持20馀年的安定。
北燕太平二十二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爱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仓促间冯跋于惊惧中去世。后被谥文成皇帝,庙号太祖。
冯跋少时恭慎寡言,宽厚大度,勤于农事,深受父母钟爱。后燕慕容宝在位时,他官至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密谋除掉冯跋兄弟,冯跋遂与诸兄弟逃往深山野林。后与从兄万泥等人潜入龙城,杀掉昏庸暴虐的慕容熙,拥立慕容宝之养子高云为燕天王,改元正始,史称北燕。高云任冯跋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封武邑公。正始三年,高云为幸臣离班、桃仁杀害。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为天王,改元太平。
冯跋即位后,继续沿用后燕制度,同时汲取后燕败亡教训,历意农桑,勤于政事,多次下书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发展农业生产;他省徭薄赋,明言对堕农者戮之,力田者褒赏,努力减轻人民负担;为了节省财力物力,他还积极改革殡葬习俗,提倡丧事从俭。
冯跋在位22年,为使处于乱世之中的北燕保持稳定与发展可谓历尽艰辛。太平二十二年,冯跋病亡,谥文成,庙号太祖。
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跋子冯翼自立,改元太兴。太兴六年,北燕为北魏所灭。
冯跋建立北燕国
从冯庆双珍藏的冯氏家谱看,冯跋是冀州长乐冯氏的39世孙,他的祖父冯和,为避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避居到山西上党。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一个凭武力争雄的时代,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冯跋的父亲叫冯安,史书记载其人雄武有气量。他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干戈四起的乱世,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安身立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习武投军并因军功成为西燕国的一名将军。后来西燕国因起内讧,皇族内同室操戈,后燕取代了西燕,冯安投奔后燕,被任命为将军,这时,冯安携全家迁居后燕国都和龙。
冯跋是冯安的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依次是冯素弗、冯丕和冯弘。兄弟四人生在乱世,长在军人之家,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谓是将门虎子。冯跋在当皇帝前,就显示了卓尔不群的气质,他性情豪放,勇武有力,能饮一石而不醉。在后燕慕容宝执政时因军功,被封为中卫将军。
后燕国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之后又升为卫中郎将。然而慕容熙其人疑心很重,因过去对冯跋之弟冯素弗的一个积怨,而对冯跋提防心很重。当他密谋欲诛杀冯素弗时,正巧冯跋又触犯了慕容熙的禁令。冯跋担心祸及全家,就带领兄弟们离开皇宫,逃入深山。慕容熙最后终因荒*过度、横征暴敛弄得人怨沸腾,激起百姓的反对。冯跋密切关注着形势,认为这是一个除掉慕容熙的好机会。于是他召集兄弟冯素弗、堂弟冯万泥和22名勇士密谋大事。又联合好友左卫将军张兴,取得他的支持,趁慕容熙为符皇后送葬之际,趁机举事,发动政变,杀死了慕容熙,并拥立慕容熙义子高云为帝。可是高云登基不到两年,就被身边的两名护卫谋杀。冯跋又率人除掉了叛逆,被拥立为皇帝。
公元409年10月13日,冯跋在昌黎即皇帝位,国号仍为燕,史称北燕。冯跋继位后尊母张氏为太后,妻孙氏为王后,子永为太子。封弟弟冯素弗为车骑大将军,兼尚书事。小弟冯弘为侍中兼尚书仆射。冀州长乐冯氏家族一跃而成为北方的皇族。冯跋还派人回冀州故乡把在那里居住的四五千名族人迁到和龙。
北燕国疆域的大致范围在今辽宁西南和河北东北部一带。在他执政期,由鲜卑贵族拓跋焘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并且窥觑着北燕的疆土。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冯跋在位的22年间,历意农桑、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的省徭赋、课农桑、重孝悌、建太学等积极措施,使生产力得到恢复。遂使北燕国偏安一隅。
然而冯跋也有自己性格和思想上的缺陷,如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器量狭小,罢黜谏臣。终于导致在他病危时,因立继承人问题,皇后宋氏和族人意见不一,祸起萧墙,小弟冯弘借机发动政变,自立为王。他的三个儿子冯朗、冯崇和冯邈看不惯同室操戈,率部投奔了北魏。北燕从此元气大伤,六年后,在北魏大军的进攻下灭亡了。靠不正当手段攫取了皇帝位的冯弘国破家亡、众叛亲离,逃到了高丽,两年后被杀。他的另一个儿子冯业率300人南迁投奔江南的刘宋王朝,遂开启了岭南冀州长乐冯氏。
历史故事
史说冯跋,字文起,长乐信都人,乃毕万之后也,万之子孙,有食采冯卿者,因以氏焉。先,慕容宝僭位,署跋为中卫将军,及慕容熙即位,欲诛跋,跋与兄弟俱亡逃在外。
时慕容云既被杀,国内无主,文武溃散。时冯跋在昌黎,将推以为主,于是迎跋,跋始即大位,不改国号,仍国号燕,元太平元年。以弟素弗录尚书事,总督内外诸军事。
冯跋既僭大位,励意桑农,乃下书曰:桑柘之益,有生之本;北上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千根。时地震,寝宫崩坏,燕王跋即问太史令辟尚曰:昔年屡有地动之变,卿可明言,主何吉凶?尚曰:地阴也,主百姓迁。震有左右,昨震皆向右,臣惧百姓将西移。燕王跋曰:吾虑此也!
九月,西凉公与长史张邈谋,乃徙都于酒泉,以逼沮渠。
蒙逊举手令其诸子曰: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慎勿逆诈亿必,轻加声色;务广咨询,勿自专用。吾莅事虽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为寇仇,夕委心膂,粗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繇,向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则如不足,经远乃为有余,庶亦无愧于前人也。诸子从之。
丙午二年初,南凉檀伐北凉还,献马三千匹、羊三万口于秦。秦王兴以为忠,以檀为凉州刺史,命镇姑臧。征王尚还凉州,士人道主簿胡威,请留尚镇姑臧,兴弗许。威见兴流涕言曰:臣州僻远,仗良牧仁政保全至今。陛下奈何以我等贸马羊乎?若军国需马,直烦尚书一符,臣州三千余户,朝下而夕可办也!昔汉武帝领天下资力,开拓地面,以断匈奴右臂。
今无故而弃五郡之地,忠良华族,以资暴虏,岂惟臣州士民坠于涂炭,恐方为圣朝饮食之忧耳!兴悔之,使人弛止尚莫回。时檀之军至五涧,王尚未离。檀托别驾宗敞劝王尚行焉。当别驾宗敞打发王尚上道,自来辞檀,去同尚还长安。
檀谓曰:吾得凉州三千余户,情之所寄,唯卿一人而已,奈何舍我去乎?敞曰:今送君回,与大王解纷,正所以忠于殿下也。檀因问新政所宜,敞曰:惠抚其民,收用贤浚荐本州民士十余人,檀嘉纳之。檀宴于宣政堂,仰视叹曰:古人有云,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信矣!孟曰:昔张文王始为此堂,于今百年十有二主矣!惟履信思慎者,可以久处!檀善之。檀虽受命于秦,然其服用礼仪,一如王者。
北燕国介绍
北燕,十六国之一。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
北燕
都龙城。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历二主,共二十八年。冯跋,字文起,长乐信都人。父冯安,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
慕容熙荒*无道,公元407年4月,冯跋等杀慕容熙,拥立后燕主慕容宝养子慕容云为主。高云称天王,以冯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军国大权。
公元409年10月,云被其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史称北燕。
公元430年9月,冯跋病死,其弟冯弘杀跋诸子自立。冯弘之世,北魏连年进攻,掠徙北燕民户。公元435年,冯弘遣使请高句丽出兵迎弘。公元436年4月,北魏大军又攻龙城公元436年5月,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
冯跋统治时,能留心政事,革除后燕苛政,简省赋役,奖励农桑,惩治贪污,社会较为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建立太学,选派二千石以下子弟入学读书,培养统治人才。除以州郡治民之外,还以太子冯永领大单于,置前后左右四辅,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冯跋、冯弘都曾派遣使者到江南,当时南朝称北燕为黄龙国。
上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参考资料:
上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两晋十六国风云录:北燕冯跋
本文2023-09-29 14:26: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