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制作软件哪个好
问题一:目前,最好的家谱制作软件是哪个? 家谱先生61是单机版的,功能挺全的。只能个人用用,无法跟同宗分享。
问题二:我想制作个家谱,可是不知道在电脑上用什么软件好,最好是简单容易操作的 onlinedown/soft/39407
家谱先生(FamilyKeeper) 61
一款国产的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专用家谱制作软件。无论您是新修、续修、还是改修老式家谱、或者是抢救复制私藏老谱,该软件都将成为您家谱管理的强有力工具。 该家谱软件的突出特点如下: ・面向大型家谱管理:成功的实现了家谱的分卷管理技术,卷与卷之间有机结合,上下卷之间跳转自如,随意漫游;续卷灵活,纵横方向均可自由续卷,同一部家谱内续卷数量不限,续卷的世代宽度自由安排,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对大型家谱的管理。 ・多族谱管理:可以同时对多部(任意姓氏的)族谱管理。 ・强劲的族谱维护技术:族谱连接、族谱拆分、更改族谱起始世代数,还可在卷内对节点(子树)任意精确移动。 ・家族成员信息完备:家谱记录内容丰富,资料显示图文并茂,家族成员的数据参数定义完备。 ・检索结果形象丰富:资料检索结果直观形象,配以“寻根链”视图可以一览查询成员的传承脉系。 ・目录、文件管理隐含化:将家谱编写中可能遇到的目录、文件管理工作完全隐含到软件内部,即使电脑知识很少的网友也能轻松上手。 ・家谱打印:该功能是本软件的核心亮点之一,可以将您录入好的家谱资料打印成册,便于分发给家族的各个成员。目前提供四种打印家谱方案: ①方案一:打印家谱内容包括(家族梗概、目录树、父子图、个人资料)等几大部分。 ②方案二:打印家谱内容包括(家族梗概、目录树、阶梯图、个人资料)等几大部分。 ③方案三:打印家谱内容包括(家族梗概、目录树、宝塔图、个人资料)等几大部分。 ④方案四:打印家谱内容包括(家族梗概、目录树、传承图、个人资料)等几大部分。[分横排、竖排两种版式] ・真人肖像模式:使用该显示模式,在世系图上您可以为每个节点上的成员定义制作成员本人的真人肖像,从而使得世系图更加生动、形象。 ・多媒体资料信息管理:软件为每个成员定义了一个相册、影像集和录音集(不加入资料不占空间),您可以将成员精彩的照片、视频及音频资料加入到家谱中,制成一个图、文、像、声并茂的现代数字家谱,软件内置媒体播放器。
downloadenet/page=1
问题三:做族谱用什么软件方便? 看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家谱:1、纸质家谱:书籍形式,正式规范,需要采集资料、编辑排版、印刷装订,过程较繁琐,成 本 较高。2、网络家谱:通过网站或APP修谱,过程简单,甚至不用钱,操作简单或有使用说明。
家谱是记载家族人文的核心载体,写家谱要明确采用哪种格式。
比如欧阳修式、苏洵式、宝塔式、牒记式、图文对照式、横排图表式、竖排图文式、表记式、图记式等。示例:使用 找你家谱 编修 宝塔式 家谱,形象直观,简洁易用。
手机修谱・网络寻根tiebabaidu/p/4865322667蒲千寻家谱展示tiebabaidu/p/4865510206――找你家谱 FindU
问题四:制作家谱用什么软件好 要求高的话用方正书版、indesign,没什么特别要求的用word就行。
问题五:家谱软件哪个好 coreldraw 差不多
或者Adobe InDesign 也不错
主要得看你会什么软件
问题六:想制作个家谱,有哪些比较实用好用的软件? 那就看看流行的互联网同心圆家谱咯。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把传统的纸质家谱转化为数码的、 电子版的数字家谱,清晰明了的展示家谱中的内容,把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效的连接起来,形 成一个动态的的家族部落群,共同构成互联网家谱。家谱中的成员可以在互联网家谱中寻找祖 先的足迹、家族历史起源和历程,家族成员信息可以随时查阅和增加,这就是互联网家谱。
问题七:想制作一本家谱,用什么软件好 常见的传统家谱都是纸质的,方便就数电子版本的家谱了。(百姓通谱网)
优势:
1、经济、准确。传统修缮家谱耗时耗力。
2、便于携带、传递、保存。互联网家谱的问世让家谱更容易携带,只需一张U盘,复制,粘贴即可。互联网家谱不怕潮湿不发霉。不怕虫蛀不少页,让家谱保存更加方便。
3、超大容量。在这个信息时代,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也可以存放于互联网家谱中。让家谱内容更充实。互联网家谱的超大容量可录入更多的个人信息和媒体资料。
4、查看方便。便于修改。有续传承。互联网家谱真正实现查看方便,不必再为了查找祖源时亲自到当地看家谱。互联网家谱结合传统的修谱模式与现代人的现实需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身在不同地域的家族人都可以共同管理。真正实现有续传承。
5、隐私保护,授权浏览。
问题八:家谱软件哪个好 国产的亿图不错,操作方便,图形、线条、添加这些添加都很方便,还可以直接使用模板、一键从数据库快速的创建家谱、族谱,下面是亿图里边的一个例子,你可以参考一下:
问题九:制作家谱用什么软件好 传承家谱程序是专门做树形家谱的程序,而且输出为WORD文档,也可以图形输出。 输出树形谱系为TXT文件,可以输出任意大小的树形谱系,避免了版面上的限制。 可以在百度搜索,最新版本为520
问题十:想制作一本族谱,用什么软件好? 天下家谱 V6112下载多特软件站OKOKOKOK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例如:秦氏家谱
姓氏: 秦 [ 分布地: 益阳 ] [ 本资料收藏于: 中国家谱网珍藏 ]
[ 族谱名 ] 益阳秦氏四修族谱 [ 堂号 ] 天水堂
[ 始祖 ] 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 东善慕道 从事孔子 贤列七十 唐封上洛伯 宋对鄄城侯 明嘉靖时对冯翊 于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 于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 葬山东 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配言氏,赠夫人,于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 于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 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 耀 辉
[ 字辈 ] 一修派语 冥添受胜思 兴伯邦朝自 在大民国正 先有均能致 忠孝流芳远 诗书裕后昆 文章光世泽 淮海振
[ 名人 ]
一本《历代柳氏家谱提要》大致包括柳氏源流、郡望堂号、柳氏宗祠、杰出人物、家谱提要等。
二.“家谱提要”收录范围以现存柳氏家谱为主。
三.收录中外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一九四九年之前所修线装柳氏家谱和部分近年来新修家谱,兼及其他装订形式的旧修家谱,其中部分单位所藏缩微胶片、扫描件、电脑打印件外,基本上为家谱原件。
四.条目内容为序号、题名、卷数、纂修者、修纂年代、谱籍堂名、版本形态、装订形式、始祖姓名、始迁祖姓名、分祖姓名、支祖姓名、内容简介、谱内名人、收藏单位或个人。
五.排列以编纂年代为序,朝代纪年括注公元纪年。出版时间只知朝代年号而不知具体年代者,则排列在某朝代最后。
六.谱籍地仍标以原修谱时地名,而非今之行政地名。
以下是马东盈先生之前已著《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所录者。
《和圣文化书系》总序…………夏庆奉(1)
《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序…………柳明瑞(3)
著述旨趣…………马东盈(1)
前 言…………(1)
展氏家族谱牒
一、清代…………(5)
001山东兖州《展氏族谱》不分卷…………(5)
002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3谱籍待考《展氏族谱》不分卷…………(8)
004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9)
005山东肥城《展氏族谱》不分卷…………(14)
二、中华民国…………(18)
006山东平阴《展氏族谱》不分卷…………(18)
007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23)
008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2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27)
009山东东平《展氏族谱》八卷…………(27)
010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29)
011山东汶上《展氏族谱》不分卷…………(30)
012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1)
013山东泰安《展氏谱志》不分卷…………(33)
014山东肥城《展氏简谱》不分卷…………(33)
015山西永济《展氏族谱》不分卷…………(34)
016河南郸城《展氏族谱》二卷…………(35)
柳氏家族谱牒
一、明代…………(37)
017谱籍待考《柳氏宗谱》不分卷…………(37)
二、清代…………(38)
018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八卷…………(38)
019谱籍待考《柳氏续谱》不分卷…………(40)
020浙江景宁《柳氏宗谱》四卷…………(40)
021谱籍待考《柳氏宗谱》…………(40)
022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四卷末一卷…………(41)
023江苏《柳氏家乘》不分卷…………(41)
024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41)
025江苏吴江《河东柳氏家乘》不分卷…………(42)
026江苏吴江《分湖柳氏家谱》十卷…………(42)
02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3)
02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43)
029浙江三门《柳氏宗谱》…………(44)
030浙江慈溪《慈溪竹江柳氏兴孝录》二十四卷…………(44)
031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45)
032山东广饶《柳氏家谱》…………(46)
033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47)
034甘肃庄浪《柳氏宗谱》四卷…………(48)
035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七卷 首一卷末一卷…………(48)
036广西宾阳《柳氏宗谱》…………(49)
037江苏吴江《分湖柳氏重修家谱》十二卷…………(49)
038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0)
03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四卷…………(51)
040江苏吴江《河东家乘》二卷,《续编》二卷…………(51)
04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52)
042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53)
043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十卷…………(53)
044谱籍待考《柳氏族谱》不分卷…………(54)
045江苏无锡《金匮甘露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54)
046浙江浦江《蜀山柳氏宗谱》十三卷…………(55)
047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55)
048浙江青田《柳氏宗谱》…………(56)
049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不分卷…………(56)
05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八卷…………(56)
补湖北黄冈《黄冈柳氏续修宗谱》三卷,首二卷…………(56)
051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二十七卷 首三卷末一卷…………(57)
052浙江浦江《浦阳蜀山柳氏宗谱》…………(57)
053谱籍待考《大园柳氏宗谱》不分卷…………(58)
054山西沁水《柳氏继志堂家谱》…………(58)
三、中华民国…………(60)
055江苏镇江《京江柳氏续谱》六卷…………(60)
056江西万载《万载西江柳氏族谱》…………(60)
057浙江临海《柳氏宗谱》六卷…………(62)
058浙江临海《柳氏宗谱》…………(62)
059浙江台州《滩头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0浙江鄞县《鄞东柳氏宗谱》不分卷…………(63)
061浙江鄞县《鄞东柳氏主册》不分卷…………(64)
062湖南湘乡《柳氏续修族谱》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64)
063湖南宁乡《柳氏续修族谱》不分卷…………(64)
064江苏吴江《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六卷…………(65)
065浙江绍兴《会稽张家沥柳氏宗谱》四卷…………(65)
066浙江青田《柳氏宗谱》…………(66)
06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74)
068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75)
069浙江兰溪《柳家柳氏宗谱》四卷…………(79)
070浙江兰溪《兰溪柳氏宗谱》五卷…………(79)
071浙江云和《云和司前柳氏宗谱》十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79)
072浙江兰溪《慈厚柳氏宗谱》四卷…………(80)
073江西萍乡《萍北佛岭柳氏族谱》…………(82)
074江苏靖江《柳氏支谱》一卷…………(83)
075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六卷…………(86)
076湖南衡山《柳氏六修族谱》…………(87)
077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七卷…………(87)
078山东宁阳《柳氏族谱》…………(88)
079浙江临海《临海桃渚柳氏宗谱》五卷…………(93)
080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三卷…………(94)
081山东栖霞《柳氏家册》不分类…………(95)
082江苏镇江《京江柳氏宗谱》七卷…………(102)
083湖南临湘《柳姓氏族源流》…………(106)
084山西代县《柳氏族谱》…………(106)
085湖南长沙《长桥柳氏族谱》…………(107)
086江苏武进《柳氏宗谱》…………(10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109)
087浙江泰顺《河东郡柳氏族谱》五卷…………(109)
088福建福州《柳氏族谱》不分卷…………(109)
089湖北监利《柳氏族谱》…………(110)
090河南焦作《承恩柳氏宗谱》不分卷…………(110)
091浙江庆元《庆元下滩柳氏宗谱》一卷…………(112)
092浙江庆元《柳氏宗谱》一卷…………(113)
093山东莱芜《柳氏族谱》…………(113)
094湖南长沙《湘中柳氏八修族谱》…………(114)
095江西萍乡《湘赣柳氏联谱》…………(114)
096贵州铜仁《柳氏族谱》…………(130)
097浙江青田《柳氏宗谱》…………(137)
098广东汕头潮阳区《洋内柳氏族谱》…………(139)
099浙江云和《下街柳氏宗谱》一卷…………(146)
100山东莱芜《深柳堂支谱》…………(146)
101浙江浦江《浦阳柳氏宗谱》…………(147)
102山西沁水《河东柳氏西文兴环山居家谱》…………(170)
103山东烟台《胶东柳氏族谱》…………(171)
104浙江兰溪《蜀山柳氏宗谱》十九卷…………(178)
105湖北黄梅《柳氏宗谱》…………(178)
附 录
和圣后裔的百年族谱(卞文超 柳 萍 王春娇)…………(189)
柳下惠研究史料的四个意外收获(曹明月)…………(196)
后 记…………马东盈(207)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一、柳下惠家族文化是以柳下惠为中心,上溯其先祖,下寻其后裔而形成的文化。根据学者的研究,柳下惠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后稷。而柳下惠后裔,文献可考者有展氏、禽氏、柳下氏、柳氏、惠氏等。这些姓氏虽然非常古老,但经过两千七百年的繁衍传承,仍然算不上大姓,就整个华人世界而言,目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前100位,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柳,而柳下的记载应该是最少的。《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历代家谱提要》是一部关于和圣柳下惠家族文化的专著。由于著者视野所及,本书仅涉及展、柳二姓。由于柳下惠家族文化丰富多彩,内容繁复,本书难以全面展开,仅对柳下惠家族谱牒予以提要叙录。
二、本书是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大型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柳下惠家族谱牒的收藏与著录予以考述。除了述其谱籍及基本内容外,部分条目附载序跋。著录条目所涉及谱书,以现在仍有传本者为限。仅见于文献记载者,虽美不取。历代家谱既有名家参与其中者,也有普通族众热心成书者,编纂体例、材料取舍乃至语言表达各有高下;历代家谱对于家族历史的记述或记忆,或有不尽符合史实之处。本书不以此为取舍标准。要之,本书所录,反映的是历代家谱纂修过程的真实。
三、本书是著者在撰写《柳下惠家族谱牒研究》一书所使用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因占有材料多寡不一,各条目篇幅及体例亦难求一律。引录文献中有些文字表述具有明显的错讹,而又不适宜直接改正者,以“( )”表示删除,以“〔 〕”表示更正或增补。如“其实据”,应当订正为“真凭实据”,则以“(其)〔真〕〔凭〕实据”的形式标出。原文标点多为新加,亦间有视篇幅文意予以分段者。原文为示尊崇而在名号称谓之前空字或提行,概行删略。
四、本书是著者的一家之言,并不意味着著者之外的其他编者必然赞同其中的观点或者证实其中的描述。书中涉及柳下惠家族展氏、柳氏等姓氏及其传人的讨论,仅停留于学术讨论的层面,其篇幅多寡、表述顺序等主要决定于编纂者视野所及的文献史料与学识水平,不具有评论门第高下、区别家族盛衰的特别含义。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郑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因此,谱学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谱盛行,成为宗族普遍关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统治者的逻辑就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皇家也积极修谱,称为玉碟,由宗人府具体承办。现存家谱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谱,其体例主要是融合欧阳修、苏询二体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谱式,即“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佳而不朽。”(《兴化戎氏重修宗谱》序),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
(1)谱名,有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会谱、统谱、房谱、支谱等的不同;
(2)谱序:包括达官贵人及儒学大师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历史、族望、修谱简况及修谱原则等;
(3)谱论,即论述修谱的意义、原则、方法等;
(4)恩荣录,包括皇帝对家族成员中官员及家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御谥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谕文字等;
(5)遗像及像赞,载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遗像,并配诗示赞;
(6)族规家训,包括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规、族规、族约,是约束族人的礼仪规定,它对于族长的特殊地位、族众的行为准则、祭祀的礼仪、族产的管理等都有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
(7)五服图,即明确族众的五服关系;
(8)世系,系家谱内容的主体,族中所有成员依照图表格式,按辈分次序进行排列,借以明确族人的代系及血缘关系等;
(9)谱系本纪,即记载族人的简单情况,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职、妻室、葬地、子女等;
(10)命名行派,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顺序以区别辈分,如曲阜氏依照“兴额传继广,昭宪庆繁样,会德维垂邮,钦昭念显扬”二十字命名;
(11)官迹,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有的还专门收集族中及第人员;
(12)传记;即族中名贤的传记材料,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忠义、孝友、贞节、寿文、贺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诺等;
(13)先世考,考正本族的历史渊源和迁徒情况,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迁徒地区等。 (14)名i录,记述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楼阁等
(15)祠堂,有记堂图、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规制、神位世次等;
(16)族产,如祠田、义庄、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
(17)坟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
(18)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
(19)领谱字号,记载家谱的编号、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取人名。
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它所构成的体例要素计有三十项:
1.谱名。2.目录 3.谱序
4.凡例5.万年历6.世源
7.世系图 8.派序 9.先祖像及赞
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
13.家戒14.坟茎15.五服图
16.宗祠17.族产18.耆旧传
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
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
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输名目
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
:200711258265496jpg
此外,一些家谱还有专章记载本宗族曾经发生的大事,如与其他宗族发生的纠纷或械斗;与冒认本族的同姓所打的官司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是传家之宝,一般秘不示人,故领谱子孙妥善保存。每次大祭时,全族将所有现存家谱集中到祠堂查验,凡是遭到鼠咬、油渍、虫蛀、受潮霉烂的家谱,藏谱者都要受到声讨和处罚,若卖出即被作为不孝子孙逐出宗族,如《西石城风俗志》记载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谱集,污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由于家讳甚严,家谱严格遵循隐恶扬善的规定,但家谱仍是人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 “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所以,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 “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这是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当时大夫、士阶层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立自立一家,成为某一家支的始族,即“别子为祖”,继承始祖别子的也只能是长子、长孙、长曾孙这一系统,此谓“大宗”。《仪礼·丧服》:“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服族也,”极言大宗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之高:别子的继承人是世代不断的,故称“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别子除有长子,还有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祭毕合族会食。“凡所告事,宗于皆书于宗籍,大宗无后则支子以昭穆之后宗之,则宗道存,而诸义有主也。”(《续通典》卷67)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以编撰当代姓氏人物世系为题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为研究对象而创制的体例和修撰法则,从而研究它的起源、类别、功能、社会作用等,进而“演为专门之学”,这就是谱学。早期的谱学概念,主要着重于谱碟的修编、总汇、法则等方面。晋太元中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称其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在贾弼旧本的基础上,充实增补改撰为《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隋唐时的《衣冠谱》、《开元谱》、《元和姓纂》、《永谱》等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唐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谱,考其世系,撰编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还存有《氏族志》原始写本残页。五代以后,有郑穛的《通志》著录谱序六种,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是有影响的谱学专著,特别须提及的北宋欧阳修与苏洵在谱学领域所创制的欧苏二体,为谱牒的修撰提供了至今不改的法则。这些古代谱学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谱学,更着重于谱牒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取其有史学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并从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历史,从而服务于现代社会。
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徒、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笔者从相关渠道收罗了全国各地《刘氏家谱》的字派排行,展示如下,看看你属于哪一支?辈分有多高?
刘氏族谱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注: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
2、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刘氏始祖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一支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一支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15、睢宁城东汤一支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一支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一支
……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18、江苏徐州铜山一支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一支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
20、吉安樟汲一支
……廷、茂、以、文、彦、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
……子、伯、汭、万、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一支
……仲、鞠、午、参、十、甲、宏、如、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方……
23、吉安新圩乡城山一支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从、逊、绍、可……
24、吉安大陂一支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一支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一支
……彦、大、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日、云、槐……
27、泰和江夹洲一支
……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28、泰和樟塘龙陂一支
……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和下坊一支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
……惠、子、两、鲁、宗、文、以、子、珍、彦、琠、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刘姓分布图
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和钱塘一支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33、泰和文塘一支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一支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一支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一支
……开、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大、道,治、国、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国、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一支
……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允、光、于、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宗、志、洪、思、楚,大、显、文、养、承。士、伯、庠、开、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长,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
家谱制作软件哪个好
本文2023-09-29 14:05: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