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上位后为什么要大肆更改地名?这下可把百姓害惨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王莽上位后为什么要大肆更改地名?这下可把百姓害惨了,第1张

其实王莽不仅喜欢改地名,还喜欢限定人名。大家都称王莽是从穿越回来的人物,实际上王莽的确做了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对后人的帮助还挺大。虽然刚改完地名那会,还引起了百姓的公愤,甚至引起了很多混乱的事情。例如当时的史学家就必须把某地的新地名和旧地名都给标注出来,加大了非常多的工作量。其实这里面也有部分地名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且后面的皇帝改过地名的也不少,王莽只是数量上比较多而已。

很多人都可能知道穿越者王莽,却不知道他还是个很厉害的偏执狂。他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现代人看了都觉得很烦琐的奇葩政策,为了表示自己有革新朝政的意思,在上台后他还对西汉的很多的地名进行了改革。

其实改地名这种事真的不稀罕,历朝历代哪个皇帝没干过几次,可是谁也没得王莽这么偏执啊。

据史学家统计,和西汉末年时期进行对比,新莽时期最少八成的郡和将近一半的县都改过了名字。比如,他把南阳当时叫做前队了,河内那时叫做后队。颍川当时叫做左队,弘农就叫右队了。这画风你可以想象一下,让人觉得他是不是以前站队站多了啊。

而且本着原来的地名也不能浪费的原则,直接向下传递,河东之名给了安邑县。南阳的名字都让给了宛县。

且这还真不算就完了。西汉当时在河西走廊设有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等四个郡,王莽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非要把武威改叫张掖。可是四郡里原本就有一个叫做张掖郡的啊,王莽拿出的解决方案也特别的有新意,那就把张掖叫做设屏。意思很简单明了的,大概是用来防御外敌的屏障。

当时张掖和武威的当地人的那个心情不用提了也能够知道,酒泉人和敦煌人也高兴不起了,因为这两个郡的名字也必须得给他改了啦。

不过这倒霉的事儿还真不只河南河西的事了,山东也没能够幸免得了。

齐郡也得改名了,叫做济南。当时旁边的济南郡的脸色登时就变青了,被人给顶替掉了,他要怎么办啊。王莽当时的大笔那是一挥,你别给弯闹了,以后就叫做乐安了吧!当时两地人就这样凌乱了。

作为一个偏执狂而且兼强迫症,王莽还特别的有迷信,看不得不吉利的子。而且他喜欢跟正常人对着来干。只因为他看的不顺眼不喜欢,就顺口改了好多地区的地名比如无锡,这地名是有来历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的那个时期。但王莽觉得很不好,无嘛。不太好听,然后无锡当时就只有改名叫做那个有锡了。

王莽不喜欢无字,特别的喜欢符字。桃符听上去就很吉利的意思。所以他把好多个地名都改叫做符了,比如他把沛郡改叫做了吾符,定陶当时改叫做迎符。至于符离,有个离字听上去多么不吉利啊。王莽大笔一挥,就改成了符合。

有了这个经验以后,王莽改名字改的越发熟练了。比如谷远县改成了谷近,于离县变成了于合县。东昏县当时必须改成东明县啊,东平国国中还有个叫做无盐亭的地方,也因此改成了有盐郡。

甚至亢父这个亢字让王莽觉得听着不孝顺,就改成了顺父。嗯,王莽对反义词填空也玩得很熟练。份属直男的王莽还很是不喜欢那些弯弯的东西。

富昌郡当时有个地方叫曲周,他看不过去就改成了直周。同郡还有个曲梁改为直梁,常山郡的曲逆改名叫做了顺平。有地方在段时间内改了很多地名,官府甚至都来不及通知下去,名字就又给换了。一直到后来的光武帝中兴,全部这些地名都恢复了国六,这场乱改地名的混乱才算告一段落。

班固当时是早早立下了大志,要修史。可是修史是要写地理志的,对于每个地区的地名变化都得写进去。为了尊重历史,可怜班固只好遵从自己的内心,前前后后不知道做了多少没用的标注。当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得知,但肯定是把王莽恨的要死了。

汉朝王莽的后代有:

1 儿子:王宇,因王莽离婚,与王宇妃子李氏和其生子王宗供养在京师长安。

2 女儿:王嬿,即汉朝孝平皇后,后来改封为黄皇室主;次女王晔,封睦脩任,下嫁新朝大将军武汉(一作吴汉),戏剧“吴汉杀妻”的主人翁之一,京剧中称为“南宁公主”;第三女王捷,封睦逮任。

3 孙子:王光,衍功侯,为祠祭官。

以上就是王莽的部分后代情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废汉孺子(刘婴)皇太子的身份,他继位,改国号为新,开启长达百年的东汉朝廷,他上任之后,励精图治,一心想改变汉朝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根据儒家经典《周礼》 改革汉朝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法令,对田制、税制、币制以及工商业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农业耕地方面,他颁布了《王田令》,规定天下的田地改名叫“王田”,所有的耕地都属国家所有,私人不得买卖;推行“井田制”,按照当时全家人口分配土地,本着一男子一亩的原则。比方说家中男子不满八人,耕地却超过了相应的数量,理所应当把多余的耕地平分给本族或邻居的无田人,没有耕地的人,按男口每口给田一亩。

税收方面,他推行“五均六管”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齐众庶,抑兼并”,是王葬改制中最得意的一笔。在各地设立五均司市师,约定俗成的时间调整固定商品的“标准价”。如果双方价格有差异,则按照官方的“标准价格”交易,防止商家哄抬物价,用不正当的手段牟取暴利。“六管”就是国家对盐、铁、酒三项物资实行专卖,以及对货币铸造、名山大泽和五大城市的赊贷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在中国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土地依然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所有,耕地也是按照人口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依然会宏观调整经济,我想就这些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来自王莽新政改革。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千年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说,这些改革方案能够抑止或控制贫富两极分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激化了各种矛盾,酿成社会大动乱。王葬本人死在乱军之中,并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上,王莽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妄自尊大,使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恶化,直至爆发连年战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后,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为由,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从而引起了西域诸国的普遍不满。此后,王莽在一系列同西域的关系问题上都处置不当,西域诸国先是互相征伐,继而攻杀西域都护。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等人率兵出征西域,被西域诸国联合袭杀,几致全军覆没。

王莽将少数民族王贬为侯的命令也引起了“西南夷”的不满。封地在今云南广南县一带的句町王怒不从命,被王莽处死。于是,句町王之弟承便率众起兵,饱受王莽政权压迫的西南各族人民趁机起而响应。尽管王莽曾派几十万大军一度将句町的反抗活动平息,但西南各地的武装反抗一直延续到东汉初年。

王莽为准备对匈奴作战,在征发内地兵员的同时,还向臣服于汉的高句丽征兵。这便引起了高句丽人民的反抗。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派严尤出兵,征服了高句丽,将其改名为下句丽。

汉宣帝以来,汉与匈奴的关系得到改善。呼韩邪单于穷困来降,汉王朝仍将匈奴视为对等的大国。汉王朝发给匈奴的印信,文字是匈奴单于玺,其下诸王之印信为“汉某某王”,以表示待以客礼而不是作为汉王朝的臣属。

王莽掌权后,为表现其“威德至盛异于前”,便改变了这种友好的态度,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命使臣收缴西汉时发给的“匈奴单于玺”,而代之以“新匈奴单于章”,不但在匈奴前加以“新”字,且以“章”代“玺”,表明王莽试图降低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从前与汉天子的平等关系降为与王莽新室诸王同样的地位,从而使匈奴成为新室的附庸。这自然引起了匈奴单于的不满,加上其他一些纠纷,平静多年的北方边境开始紧张起来,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不但不采取缓和措施,反而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单于”,接着又下令分匈奴全国为十五单于,这就引起了匈奴单于的公开反对。匈奴开始侵扰边塞,边境地区吏民被掠杀者不计其数,形成了“千里无烟,无鸡鸣犬吠之声”的局面。王莽派孙建等十二将军,征发全国各地精兵三十万人,带足三百天的粮草,准备分十路同时并进歼灭匈奴。陆续征调的大军虽已抵达边境,但粮草的征集却十分困难,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年尚未集合十二将军之一的严尤指出,因为匈奴境内无处筹粮,一切均要汉军自带,有无斩获都要按时返回,否则自己就要困死在沙漠之中,所以,历来攻打匈奴的战役没有超过一百天的。全国各地调集部队,准备长期作战,其效果肯定不好。因此他建议派遣精兵北入沙漠,对匈奴实施闪击作战。王莽根本听不进严尤的建议,他动员全国的财力、物力,并下令将“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发往北方,将全国吏民三分之一的财产资助军费开支,准备同匈奴长期作战。这样,大大加重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使得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王莽改制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终于导致了全国此伏彼起的暴动和起义浪潮。

王莽改革了官制。王莽对于中央官职,采取了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古人将他斥为谋权篡位的大奸之臣,然而以今人的眼光看待王莽,又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王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视他为窃国大盗,因其违背君臣之纲,篡权自立;有人尊其为历史英雄,因他敢想敢为,才气过人,时西汉有大量奴隶,但王莽觉得,奴役别人是不符合儒家道德的呀,他就宣布,废了!这事儿当然好,比美国林肯领先了1800多年。但先不说地主干不干,

在封建社会主流对他的评价非常低,他几乎就成了乱臣贼子,篡位巨奸的代名词,搞假禅让而取得皇位的中国历史第一人。西汉之后新朝的创建者,其再当政期间,推行新政,进行,大幅度的推行改革,史称“王莽改制”。但他那些超前的改革政策着实亮眼,一度被人认为他是各穿越者,王莽鼓励科学试验和发明创造。目前史学界公认王莽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其中,王莽发明了一种卡尺。

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妥妥的外戚官二代。王莽的父亲死的早,所以他在家里就没有什么地位,可是娃智商情商都挺高,知道不能拼爹了,王莽招揽了很多能工巧匠,但是他们都跟不上王莽的思路,据说王莽想要制造一个非常先进的飞行器,结果失败了。

他不但发明了游标卡尺,以及政策超前了两千年,鼓励发明创造,只能说他是穿越者才合理,而且还是个毛主席语录忠诚者,可惜他的政策会侵犯贵族权力等等。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王莽的名字绝对应该排在前面。

王莽被很多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了,那么中国历史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王莽真的改制成功,他开创的新朝会成为盛世吗?历史又将走向何方?

当时,老百姓之所以造王莽的反,是因为王莽的改制在下面变了味儿,伤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那么,如果王莽改制成功后,老百姓真的过上了好日子,自然也就不会造反了,无管是绿林军、赤眉军还是铜马军,都没有了存在的土壤。

可以说,在几十年内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多是个别地区的零星起义,不会影响大局。

但是,即使王莽改制成功了,他创建的大新王朝也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中国历史的存在土壤有关。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土地肥沃,北有蒙古高原阻隔,西有青藏高原,东有大海,相对比较封闭,在这种条件下,土地政策将成为一个王朝兴衰的关键。

在新王朝开创初期,皇帝神武,大臣贤明,上下一心,会尽最大可能地保证土地分配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上。但是王朝过了几代,开国功臣故去,新上来的大臣多是地主阶级,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土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兼并会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王莽再英明神武,他的大新王朝也很难逃出这个历史规律。

咱们可以假设,王莽在位期间,他以雷霆万钧的手段打击土地兼并,保证大多数百姓都能耕者有其田。这一点,王莽有足够的能力做到,因为他的开国功臣都是原来的西汉官僚,并不是从最底层杀出来的,所以,这些开国功臣们没有足够的军功和王莽讨价还价,王莽可以顺利地控制土地兼并。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面临这个棘手的问题,刘秀建立东汉后,开始度田,就是丈量全国的土地以及清查全国的户口,但是,这么做就触动了豪强地主们的利益,有的人干脆起兵谋反。

但是,王莽有能力处理这些难题,他的儿子呢?

王莽有六个儿子,就是死于王莽称帝前的王宇,还有被王莽逼死的王获,或是王安、王临、王兴、王匡,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都没有一个人能达到王莽的水平,等到王莽驾崩后,本就不稳定的社会,有很大的可能会重新陷入混乱。

可以参考一下刘秀。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为人虽然严察,制造“楚狱”大案,但东汉在他的治下依然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良好态势,东汉的强盛保持了四代,从光武帝刘秀传到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

汉和帝因为年幼,母后临朝,外戚窦宪执掌权柄,与皇权产生了严重冲突。汉和帝为了夺回大权,不得不依靠宦官势力,虽然铲掉了窦宪,但东汉却成为宦官们的天堂,闹得乌烟瘴气,最后分崩离析。

如果新朝第三代或第四代皇帝也面临汉和帝那样的局面,母后临朝是避免不了的,到那时,肯定也会出现外戚与宦官勾心斗角的局面,大新王朝必然也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王莽上位后为什么要大肆更改地名?这下可把百姓害惨了

其实王莽不仅喜欢改地名,还喜欢限定人名。大家都称王莽是从穿越回来的人物,实际上王莽的确做了很多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对后人的帮助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