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历史名人余应桂故居是都昌那个镇
在都昌北山,你也是都昌人吗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知武康、龙岩、海澄三县。
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殿试读卷,取陈于泰第一。于泰者,首辅周延儒姻也。劾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期满,命再巡一年。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期满,命再巡一年。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当是时,诸监司袁继咸、包凤起、高斗枢辈已削平湖南群贼,而江北贼势日炽,诸将虽奏捷,不能大创也。帝命熊文灿为总理,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马进忠西走潼关,马光玉、贺一龙、李万庆、顺义王、九条龙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光玉、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贼复东走江北,为左良玉所遏,折而走广济、蕲水。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言:
正月初,议抚刘国能,其党李万庆等诸大贼尽走泌阳、枣阳。时文灿、良玉并在德安。臣以为兵势方盛,宜乘此追剿,而文灿调良玉诸军尽赴信阳剿马进忠。臣谓进忠小寇,胜之不武,文灿不听。自此机一失,贼走西,而文灿东,致张献忠攻陷谷城以要抚,李万庆五部收余烬,势复振。而豫、楚之患,遂自文灿之愎谏贻之矣。迨贼西溃之后,遮饰上闻,妄报斩级。其自恃所长惟火炮火攻,经过州县用夫至八百,死亡载道,未见其一试也。
且文灿办贼之策曰“先抚后剿”。乃茶山不效,麻城又不效,第见招抚之旗络绎于道。一遣使招贺一龙,而使者被杀;一遣使招李万庆,而馈盐椒运鱼肉与通市,贼反因之焚掠,未见一贼归顺也。天下有如是抚法乎!其一切军需,悉取于所历之有司,名曰“借办”,致城市空虚,孑遗尽绝。三月至麻城,民不堪*掠,欲焚其署,始踉跄而走。麻城,文灿婿家也,戚里如是,余可知矣。三月在蕲水,其兵杀乡民报捷,民家环哭,竟不敢治一兵。蕲水,文灿家园也,乡里如是,余可知矣。是以捷报日张,寇势愈炽。十三家之贼蹂躏南阳、汝宁,如履无人之境。文灿驻宛、汝已久,调度不闻,天下有如是剿法乎!献忠在谷城招纳亡命,买马置器,人人知其叵测。文灿顾欲借之为前茅,遣官调之,非惟不应,复留解饷之官,求总兵湖广。今已造浮桥跨汉水矣。文灿前既夸张而叙功,后复掩匿而不报,可不谓之欺君乎!以总理之大柄畀之颠蹶之耄夫,臣不知其可也。
帝不纳。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言“抚军欲杀我”,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起应桂兵部右侍郎。十月,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十一月,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应桂以无兵无饷,入见帝而泣。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给御用银万两、银花四百、银牌二百、蟒币二百、杂币倍之,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应桂既受命,日夜悲疑,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遛,夺职,命新擢陕西巡抚李化熙代之,化熙亦不能进也。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公讳禄,字世荫,黄门侍郎[①]次子,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中[②]、黄门侍郎[③]。初,元帝朝寇杜弢[④]作叛,荆州刺史周顗[⑤]败走,王敦[⑥]遣武昌太守陶侃[⑦]、豫章太守周访[⑧]共讨之,相持日久,帝勒公招远将军兼散骑常侍,同敦驻豫章为援,共击破弢杜弢简介,弢穷投水而死。
公迁合浦太守,侃任刺史,既弢部将杜会作乱,侃为所败,杀江州部将朱轨、赵诱,又召公归,同平会,再任晋安郡守,公去南服,离遏王城,敦肆狂昧,为谋不轨,以钱凤为腹心,沈充为羽翼,负恃石头,窥伺神器,苏峻、韩晃、张健踵乱中原,摇动社稷,公以晋重臣分,甘倡义檄,温峤[⑨]于武昌助陶侃、于楚甸驰驱南北,疲力以死,可谓晋室勋臣,为国尽瘁者矣!卒时年六十有九讣闻。
朝廷敕赠晋安郡王,为营隧塟[⑩]。
晋推名臣,谓与陶侃同埓[11]。赞曰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礼乱,敕封郡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广发,亿万弥昌,华组如带,积笏盈牀[12],顾瞻祖德,万世有光。
裔孙吏部尚书大鼐[13]撰
《西河林氏重修谱》,由林世瑚编著,于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成书。
以上文字由湖北黄冈开基始祖千一公后裔、安徽金寨林凡于丙申年六月二十四录于京城,为便于大家理解上文,对上文部分人名等做如下注解。
[①]此处指禄公之父颖公,颖公,西晋建兴三年(315年)为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
[②]给事中,秦始置。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官名。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唐一度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
[③]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
[④]杜弢(?―315年),字景文,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蜀地名士、符节令杜植之孙,略阳护军杜眕之子[1] ,西晋末年流民首领。杜弢少以才学著称,获举秀才。李庠之乱时,杜弢避乱到南平,得到南平太守应詹的欣赏礼遇。后任醴陵县令。永嘉五年(311年),流民叛乱,共推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杜弢攻陷郡县,杀害地方官员。建兴三年(315年),晋元帝派王敦、陶侃等讨伐杜弢,杜弢兵败投降朝廷,晋元帝赦免杜弢,任命他为巴东监军。杜弢投降后,各将领却仍不停攻打杜弢,杜弢愤怒,于是再次反叛。同年八月,杜弢派部将王真进军武陵,王真兵败逃往湘城,陶侃劝降王真,杜弢的部众溃散,杜弢于是逃跑,死在途中。
[⑤]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敢进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宽厚仁爱遂被敬重,王敦之乱时被王敦杀害,终年54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⑥]王敦在晋惠帝时,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晋怀帝时为扬州刺史。晋元帝司马睿召其为扬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⑦]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1]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⑧]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晋朝名将,本籍汝南安城,因祖辈于汉末避乱江南,于是在吴亡时改为庐江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曾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作乱荆州的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杜弢简介,对东晋能于南方建立甚有功劳。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
[⑨]温峤,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书·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
[⑩]隧,墓道,古墓中运送棺材到墓室的通道;塟,zàng,古同“葬”,掩埋死人的意思。
[11]埓,同埒,音liè,等同的意思。
[12]笏,音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牀,音chuáng,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
[13]林大鼐,字梅卿,莆田(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后为秦桧所忌,出知泉州,卒於任。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五一。另,注: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
庐山下面的县城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消费较低的县城:
1 九江市:九江市是庐山脚下的一座城市,消费相对较低,交通也较为便利。从行程安排上来看,游客可以在九江市内游览一些景点,如九江市博物馆、浔阳楼、白鹿洞书院等,然后乘坐旅游巴士上山游览庐山。住宿方面,可以选择在九江市内的经济型酒店或者青年旅社,价格相对较为实惠。
2 湖口县:湖口县是庐山脚下的一座小县城,消费也相对较低。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湖口石钟山、鞋山等景点。从交通方式上来看,可以乘坐轮渡或者旅游巴士前往庐山。住宿方面,可以选择在湖口县内的酒店或者民宿,价格相对较为合理。
3 都昌县:都昌县也是庐山脚下的一座小县城,消费较低。游客可以在这里游览都昌老爷庙、都昌县博物馆等景点。从交通方式上来看,可以乘坐旅游巴士或者自驾前往庐山。住宿方面,可以选择在都昌县内的经济型酒店或者民宿,价格较为实惠。
总的来说,庐山下面的县城中,九江市、湖口县和都昌县都是消费较低的地方。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交通方式和住宿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地方游览庐山。
有很多。
许君擢,字玉节,多宝乡排上许村人。明代庠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许一元,万历辛卯年中举,曾为福建宁洋县令。家产雄厚,为人慷慨仗义好施:每逢灾年饥荒时,他舍己为人开仓放粮煮粥施贫;如遇特困乡民患病,他义无反顾施药救人;发现无名死尸,就毫不犹豫地出钱买棺木请人安葬。许被当地人称为“象菩萨心肠一样的好人”。
多宝、北山两乡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坝之南,旧有黄沙滩渡,秋冬时季,水落老港,雨雪时作,寒风怒嚎,湖滩泥水漫漫,行人极为不便,冻死者时有发生。
崇祯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钱启忠对此十分怜惜,毅然捐俸(工资)首倡采购石料、招募技工、设法架桥,许君擢等人倾囊以助,并组织实施,乡民纷纷献工出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建桥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长八百七十九丈。并在北山乡邵家山脚下,建“广福庵”(俗称“渡头庵”),供行人休息。自此以后,三百余年间,极大地方便了多宝至北山的过往行人,为了纪念钱启忠修桥义举,故名“钱公桥”。此桥竣工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造福乡梓的事大加赞赏,于是作《钱公桥碑记》,树立“广福庵”傍。载入同治版《都昌县志》中。1960年,兴建
新妙大坝,钱公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石料用来护理大坝。桥虽然消失在人们视野里,但是钱启忠、许君擢等人的芳名,永远留在后人记忆中。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许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刘达桂,字声杨,多宝乡刘便垄村人,清代贡生,居心仁厚,乐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修桥、铺路、救弱助贫等事,他都义不容辞、慷慨解囊相助。多宝乡蒋公岭山脚下,有鄱阳湖神灵渡(旧称:樟树湾渡),属都昌、星子两县民间往来唯一通道。秋冬时节,浅水烂泥,商旅难行,每年冻死者达数十人。刘达桂耳闻目睹,食无味,寝不安,毅然捐资,购运石梁、松木,招募工人建桥,乡民争相献工出力。南康知府窦国华为之感动,赞其义举,多次捐献资金。刘达桂组织施工,清嘉庆丁丑年,长约7华里之千眼桥始建成。为纪念南康知府窦国华,也称“窦公桥”。刘达桂再次捐献水田15亩,其子刘辉彩(监生)继捐献水田5亩,刘家山村贡生刘光炳捐献水田2亩,名为“永济会田”,田租用来维修石桥,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亲属者之费用。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当地举人夏梦元、夏文誉等在蒋公岭庙刻碑纪实,以留远念。虽然经受两百多年风浪的袭击,但是千眼古桥,乃基本完好无损地,横卧在鄱阳湖神灵渡上。它本身就是不朽的历史丰碑。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刘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杜可用,元初农民起义首领。江西省都昌县人。靠白莲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西山横跨今都昌县多宝乡、左里镇)僧为国师。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镇压被俘杀。
宋末元初,江西省都昌县反元浪潮此起彼伏,三年之内就连续发生了三次武装抗元。杜可用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宋祥兴元年(1278年),杜万一“僭号倡乱”,“拥众数万”。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贾居贞提兵征讨,擒万一磔之(凌迟)。 见《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六十四》:至元十五年(即宋祥兴元年),都昌杜万一僭号,拥众数万,居贞乃遣部将方招讨伪为贾,径造都昌,擒万一磔之。
北宋刘琦,驰骋中原,辱死不南,曾为宋学者以抗金十将之首载入青史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虽在“庆元党案”蒙难之时,亦仍暗中坚持传授程朱学说,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铎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稍长,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后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 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陶侃,原籍都昌,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孙吴时曾当过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西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斥。 陶侃幼年勤奋学习
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元康元年(291),惠帝后贾南风发动政变,独掌大权。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由于执政的贾模、张华尽心尽力,此后的七、八年间朝野安静,没有什么大的动乱。大约在296年,陶侃来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自惠帝即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这种情况下,名流士族们谁还去理睬被中原人瞧不起的江南小人物陶侃呢?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几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终于在张华的推荐下当上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之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官,召为舍人。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他的出身,以及与汉人不同的相貌,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名士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 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陶侃打点行装,匆匆上路了。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远而又远的小县当县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而知。 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
黄灏(宋),字商伯,南康都昌人。幼敏悟强记,肄业荆山僧舍三年,入太学,擢进士第。教授隆兴府,知德化县,以兴学校、崇政化为本。岁馑,行振给有方。王蔺、刘颖荐于朝,除登闻鼓院。光宗即位,迁太常寺簿,论今礼教废阙,请敕有司取政和冠昏丧葬仪,及司马光、高闶等书参订行之。除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举本路常平。秀州海盐民伐桑柘,毁屋庐,莩殣盈野,或食其子持一臂行乞,而州县方督促捕欠,颢见之蹙然。时有旨倚阁夏税,遂奏乞并阁秋苗,不俟报行之。言者罪其专,移居筠州,已而寝谪命,止削两秩,而从其蠲阁之请。灏既归里,幅巾深衣,骑驴匡山间,若素隐者。起知信州,改广西转运判官,移广东提点刑狱,告老不赴。卒。灏性行端饬,以孝友称。朱熹守南康,灏执弟子礼,质疑问难。熹之没,党禁方厉,灏单车往赴,徘徊不忍去者久之。
刘琦: 绍兴十年(1140年),刘琦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3万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阜阳市),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到了顺昌,他首先去找知府陈规,问城中是否有粮,当听到有米数万斛时,就大笑说:“可矣。”(由此可见其明察细微之处:要守城,除了要有必死的决心,也要有一定的物资基础,不然那就不是决死而是送死了)。为表示守城抗金的决心,他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说了句:“脱有不利,即焚吾家,毋辱敌手也。”准备打败了就焚家全节(此是为了鼓舞官兵士气,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好)。在他的鼓舞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刘琦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先后杀死数千敌军(此是趁敌不备,先挫其锐气,并激励自军的士气也)。 然后等金兀术的大军来了,又募得曹成等二人,谕之曰:“遣汝作间,事捷重赏,第如我言,敌必不汝杀。今置汝绰路骑中,汝遇敌则佯坠马,为敌所得。敌帅问我何如人,则曰:‘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好,使守东京图逸乐耳。’”已而二人果遇敌被执,兀术问之,对如前。兀术喜曰:“此城易破耳。”即置鹅车炮具不用(这是故意示弱,以骄敌心。果然金兀术上当了,放弃了投石机等攻城器械)。在接着在颍水及其岸边的草中下毒,当时天气闷热,金兀术带军到后人马饥渴,结果“食水草者辄病,往往困乏”,而相反“锜军皆番休更食羊马垣下“(使得敌军未战先乱,而本军则以逸待劳),到此时胜负之数已分。 果然金兀术10万精锐战未多时即已崩溃,“兀术拔营北退,锜遣兵追之,死者万数“。尤其血战中,先后破敌铁浮屠、拐子马队,使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战术首次失败是役也,刘锜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而金兵号称数十万,光是兵营就连绵十五里。刘琦指挥若定,取得南宋对金第一次大胜的顺昌大捷。后人赞曰:“军非歼颍水,马已蹴关山”。“寺门之薪”亦传为佳话。后因秦桧张俊的陷害,刘琦被贬官,后忧愤成疾,以至呕血数升而卒。死后谥武穆(与岳飞同)。
据说后来金主完颜亮南下,一一列举南朝诸将,问自己下面的将领有没有敢与之作战的,每说一个,下面的人都响亮得回答“敢”,但举到刘琦时,没人敢说话。完颜亮只好自嘲道:我自己来吧。
刘琦慷慨深毅,有儒将风。宋史上说: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后世史书认为南渡名将以张、韩、刘(刘光世)、岳并称,其中却未包括刘琦。事实上张俊的人品实在不好,而刘光世更是庸才一个。比起这两个,刘琦无疑更能称得上名将之谓。即使是同岳飞相比,刘琦也不逊色:岳飞进军郾城,直抵朱仙镇,连败金兵;而刘琦同样力守顺昌,连败金兵。后世只知岳飞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却不知刘琦早在顺昌大捷时就已同样大败金兀术,且取得了南宋对金的第一次大胜。可惜的是现在大家能记住岳飞、韩世忠,而知道刘琦的却少之又少。
刘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江西省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将领。曾任南京中央军校筹备主任,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都昌县历史名人余应桂故居是都昌那个镇
本文2023-09-29 13:24: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