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常熟翁师傅归里六首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5收藏

送常熟翁师傅归里六首作者是什么朝代的,第1张

作者:曾习经

诗名:送常熟翁师傅归里六首

朝代:清

全文:

天问殊难答,臣心久郁陶。

遥怜贾生策,不分屈平骚。

江海沉名易,湖山歌舞劳。

向来忧国意,馀愿老蓬蒿。

从此遂摇落,于今真远游。

浮云低被渚,孤月过南洲。

文藻秋兰气,客心沧海流。

凉风起天末,凄断殿西头。

五月南风发,江涛送远人。

时穷仍适意,隐乱若栖真。

太息吾安放,凄其天所亲。

最怜双阙月,流涕念霜晨。

历历明星下,其如北斗孤。

残钟沉百杵,过客问三闾。

寥落得秋意,栖迟耽道书。

百年从此远,相忆到今无。

誓墓今头白,还山闵世纷。

徘徊终自信,哀怨有深文。

怅望期前哲,忧危感至尊。

行行重回首,漂泊奉明恩。

旧梦承恩诏,遥年党禁文。

回风伤往日,之子念夫君。

故苑蘼芜意,荒陂凫雁群。

何时陪杖履,拭涕极南云。

楹联趣谈·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咸丰间状元。穆宗、德宗两朝值弘德殿,为师傅,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 戊戌政变时为维新派人物。 工书, 学赵孟頫、 董其昌, 参以颜真卿,气魄足继刘墉。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日记》。

父子宰辅

叔侄状元

这是翁同龢早年自题门联。“宰辅” 即辅政大臣,一般指宰相。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曾任体仁阁大学士,“其论学以躬行为本,平居以天下安危为欣戚”。翁同龢两度担任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上联以“父子”所任之职相当于“宰辅”颇感自豪。“状元”,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同治二年(1863年),为庆同治帝登基特设恩科,翁曾源得以恩赐举人,免会试直入殿试,钦点为恩科状元,成为清代唯一不经三级考试的状元。翁曾源是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之子,也就是他的侄儿。继叔叔七年后又中状元,叔侄联元,大魁天下,一时传为佳话。下联正是以此佳话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翁同龢曾任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作为帝师,每以忧民勤政开导皇上。主持刑部时,秉公执法,明察暗访,遂使“杨乃武与小白菜” 重大冤案得以昭雪。他还举荐维新派首领康有为,被康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后人也称常熟翁氏为“状元门第,帝师世家”。联系这些,可见翁同龢此副自题门联实为洋溢着欣慰之情的写实之作。

行书十四言联 翁同龢

行书七言联 翁同龢

行书八言联 翁同龢

行书十一言联 翁同龢

  翁同龢

  发布于:2006-6-11 浏览:230次

  翁同龢(1830——1904)曾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书法家。

  半亩园是常熟赵氏的藏书楼,背山面溪,亭边花木扶疏,轩畔湖石嶙峋,阁下竹影摇曳。幽雅的环境正适合文人雅集。1872年至1874年,翁同龢因丁忧回籍守制,有短暂的赋闲,常熟及周边地区的文人便云集于此邀翁氏谈书论法。盛情难却,翁同龢便把多年来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

  翁同龢认为,秦汉时期,书法家中的上乘者寥若晨星。他敬佩蔡邕,《鲁峻碑》写得“骨气洞达,爽爽有如神力”。还敬佩钟繇,《乙瑛碑》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在隋唐以后的书法名家中,翁同龢特别推崇颜真卿的书法,《多宝塔》工整严谨,用笔劲健;《家庙碑》柔中寓刚,绵内藏针;《争坐位》苍秀流利,舒卷有度。颜字的诞生,使中国的榜帖匾额一展新的形容,颜字的风格,体现了雄视四方的盛唐气象。翁同龢还认为怀素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活而不脱,离而不散,为学习草书的范本。

  清末,学习秦汉篆隶、北碑的风气日盛,翁同龢认为学习碑帖重在学其气势,轻在形似。学习碑帖的态度应是“博采”而不“专一”,陶冶众体自成一家。

  翁同龢认为临池者应掌握分布和着笔这两大关键,对字的结体和行的章法上,“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入险绝,复归平正。”这些话已领略到否定之否定的意趣。翁同龢还强调:“横划之平,亦为书家一大关键。”至于落笔,则“须曲折并须灵动”、“须悬臂,笔势要张”。又指出书写的常见病是“下笔处未能顿足”,“不顿则全字结构皆散且飘走站不起”。“要留意落墨时圆润有力”,“讲逆锋法,则搦管要虚和”,字的结体才能“刚柔俱美”。

  翁同龢还强调成熟的书法应具备“气”、“势”。气势大而体现在篇幅的章法上,小而体现在点划的结体上。结体应有硬度,“书贵瘦硬方通神”。硬度和运腕有关系,“腕中无力,不得佳书”,而执笔坚实,腕方有力。

  翁同龢认为临摹古帖和研习书论两者相得益彰。“名家之书,左规右矩,毫芒皆有法度,非墨池笔zzzz不能造此境。”而临帖不应忘阅览书论,只有不断吸取前人和当代人有关书法的经验,书法才能日益精进。他研习书论,上追孙过庭、宋四家、元代赵孟頫的书法策论,对本朝的包世臣的《艺舟双揖》也推崇备之。

  娓娓而谈、款款而论,一席话使听者心悦诚服。随着听者的鸿雁传递,翁氏半亩园论书,影响远播四方常熟籍的宦游之人。不久,京城有识之士也纷纷谈论此事。

1、洪洞董家

山西洪洞县杜戍村,一个注定知名并留史的村庄。自明清以来五百年的名门望族,书礼传代,簪缨世家——杜戍村永乐堡董氏家族,占尽了地灵人杰。董氏自明中叶居洪洞,书礼传代。

董家人的名字,曾与这些名字紧密相联:翁同龢、左宗棠、张之洞……时至今日,即使无缘书画,去过晋祠的太原人也都对董寿平先生并不陌生——晋祠博物院的董寿平美术馆中,珍藏着大师200余幅精品。

它们浸透着传统文化的大美大境界,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人的赤子情怀——而这,也是董氏家族留给后人更为珍贵的馈赠。

2、寿阳祁家

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与常熟翁家齐名,时称“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 ;后者为祁韵士、祁藻、祁世长。与翁家相比,祁氏虽无“状元门第”之荣,却亦有“帝师”之誉,且三世之中,代有翰林。

祁家真正为世所知,首当归功于史地名家祁韵士(1751~1815年)。祁韵士,字鹤皋,1778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任《四库全书》分校官和国史馆纂修。

3、代州冯家

代州冯氏始于冯盛,代冯家族如今已经繁衍至26代,仅在繁峙、代县就有后代七八千人。2017年冯氏文化研究会在代县开会,除家属代表外,还有外迁代冯之代表,来自于七八个省,他们究竟各代表多少族人,没有统计,不得而知。

但代冯已经是个大家族,而且明清两代,人才辈出,贤哲多有,成为清代全国无可与之并列的第一高门望族。

4、灵石何家

山西灵石两渡何家是清代延誉百年的科举世族。清中叶以后,灵石何氏科第繁盛,代有闻人。在何氏家族不断的发展中,先祖们渐渐注意到经济基础和重视文教对于家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

冯氏名人

一是乾隆时曾任四部尚书、两任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死祀贤良祠的清官史贻直的论定:“我朝右姓,首推冯氏。外而屏藩节钺,内而馆阁台员,著作勋名,先后辉映,海内翕然宗之。”

二是清代“桐城派”领袖姚鼐在给代州冯氏族谱所写的序中说,代州冯氏之所以为高门望族,“非徒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还有雍正、乾隆等皇帝对代州冯家官员的评价和看重,对此拙文已另有论述,此不赘言。

三是这个家族有四世祖冯忠所作“遗训”“格言”等家训,此训“为千古并列为两”的模范家训(见清阎调羹为冯氏遗训所作序),并代代传承,做到了诗书传家,懿德绵延。

四是代冯家族中众多有识之士都把自己家族的兴旺不衰归之于家族文化中的道德基因。如道光时冯家最后一名文进士(咸丰时还有一名武进士)冯志沂就说代冯是“所以称高门,端不在华膴(贵)”;“仰惟高曾来,清白慎取予”。

五是代冯从明代就有完整的族谱,而且成为作谱范式,多次续修,成为今天全国各大图书馆保存最完整的四家族谱之一。冯家人物的传记、墓志铭、墓碑、功德牌坊,或有文字或存照片,真实记载了代冯的历史轨迹,其道德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十分感动,催人奋起。

六是冯家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兼具道家、佛家等各家之精华,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到了近代,代冯又与时俱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特别是注重现代科技和科学实验的精神,有众多族人在科技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为革命事业建功立业甚至献出生命的一些英雄人物。

翁同龢,字叔平,常熟人。咸丰六年考取状元。授修撰。先后担任陕西学政、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翁同龢的祖父翁咸封,是乾隆时期举人,嘉庆三年起在海州担任学正。时逢黄河夺淮河的水道入海,海州受灾严重。翁咸封到任后,积极赈灾,他总是亲手将救济的财物发放给灾民。有一次他深入灾区,不幸掉进水里,差一点被淹死。又据《清稗类钞》记载:“海州学正翁咸封之夫人,文端公母也。学正尝奉檄查赈,海州牧某欲更饥民册,馈重金于夫人,请补印,夫人竣却之”。翁咸封为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向当地士绅募集钱财,创办了石室书院。今天遗留下来的海州文庙,也是翁咸封主持修建的。翁咸丰为人奉公守法,办事勤勤恳恳。他去世以后,海州人民非常怀念他的道德功绩,纷纷要求将他的名字列入海州名宦祠。但按照清代的规矩,“学正”这样的小官不能入祀名宦祠,因而海州人多次请求均被驳回。道光十三年,在海州百姓请求之下,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与江苏巡抚林则徐,联名上奏,终获道光皇帝批准,此一件事足见翁咸封在海州地方上深得民心。翁咸封的儿子翁心存,道光二年考取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其孙翁同爵,官至湖北巡抚,翁同龢更是状元宰相,两朝帝师。常熟翁家后人,近现代有翁之龙,当代有翁飞等。翁之龙,毕业于法兰克福大学,担任过国立同济大学校长。翁飞,毕业于复旦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学者,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讲。

送常熟翁师傅归里六首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作者:曾习经诗名:送常熟翁师傅归里六首朝代:清全文:天问殊难答,臣心久郁陶。遥怜贾生策,不分屈平骚。江海沉名易,湖山歌舞劳。向来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