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县古代名人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海南省定安县古代名人的资料,第1张

1、王弘诲 明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定安人,现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2、张岳崧 清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瀚山,号觉庵,广东定安人,现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永丰乡高林村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上祖籍福建莆田县,宋嘉定年间迁琼,其祖为琼山尹,故落籍琼山。后迁定安。张岳崧自小聪明好学,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六岁补弟子员,嘉庆辛西年(1801年)优引举质。嘉庆甲子(1804年)科中广东省举人,嘉庆己巳(1809年)恩科进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正考官、文颖馆篡修官、武英馆篡修、都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张岳崧饱才博学,涉猎很广,业通书画、法律、经济、水利、军事、医学,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现今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 张岳崧一生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岳崧关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风雨,渡扬子江,亲自巡察江海,冒险坚持督率官民护堤。张岳崧是当时一个“明镜高悬”的青天老爷,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时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张岳崧为禁烟运动劳苦奔波,与林则徐交谊深厚,同是查禁鸦片的严禁派。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查禁鸦片,首先摇旗呐喊,撰写禁烟奏疏与其有关文章。 张岳崧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乡病逝。享年70岁,他的棺葬于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毛头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时期遭受破坏,其石柱、石栏、石牛、石羊、翁仲都荡然无存。在张岳崧前,明清两代,琼人登进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当朝清嘉庆皇帝仁宗颙琰,为张岳崧这样高的名次骄傲地说:“何地无才!”后来在张岳崧直接熏陶下,他的次子张钟彦中了进士,三子张钟秀和孙子张熊祥也均中举人,他和儿子张钟彦为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三代功名,堪称海南第一家。 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有功于国于民,历代海南人民都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佐、王弘诲等一起引以为荣。 3、王映斗清 王映斗(1797—1878),字运中,号汉桥、瀚峤。定安县定城镇春内村人。官至大理寺卿(二品)。与其次子同朝进士,时人称之“父子进士”,为宋代至清代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中的一对。为人诚直正大,为官公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爱国忧民。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培养出状元、探花之才。藏有许多书籍作品,但遗世至今却寥寥无几。 王映斗,“生而显异,读书过目成诵……海外无双”(《定安县志》卷上),加上勤奋好学,学业蒸蒸日上。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映斗考进县学,成为县学生员;稍后,再考入府学,成为府学生员。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再由享有伙食补助费的府廪膳生员,进补拔贡,接着参加会朝考名列前茅,获一等,被安排在户部江西司当小京官,管理户口、财赋。但他只当了几个月的官,就因慈母与世长辞,请假归里守丧3年。后赴京擢任户部额外主事,任职6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即他29岁那年,在北京天顺府参加省选拔举行的考试中,中了副榜举人。过了10年,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京参加殿试,中了二甲第14名进士。 此后,由于他在官府任职多年,工作经验丰富,表现干练,为人高风亮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户部云南司主稿转为陕西司主事。翌年,另任陕西司员外郎(司的副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晋升为司的正职四川司郎中。一直在京户部任职25个年头。清文宗奕讠宁 (咸丰帝)即帝位后,对王映斗的才华和为人颇为赏识,特令他随相国前赴祖国东南沿海省份,在浙江省清理仓库、校阅营伍,还趁机查检东南两河节浮费,裁减冗员。因为他人尽其职,成绩卓著,声名大震,被提升为鸿胪寺少卿,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在这期间,严父丧亡,回里守丧3年。其间有一年的5月,粤督徐广籍知晓王映斗学富五车,教学有方,乘他奔丧在家,特聘他出任省城掌管越华书院,时间长达7年之久。在其掌教期间,他发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运用独特的教学技巧,谆谆善诱,培养出不少名望很高的社会名流。广东籍的梁跃权中状元、李文田中探花,潘衍、潘桐兄弟竞官至太史。这些充分体现了王映斗教学的才能和成绩卓著,为世人所爱戴。� 迄至咸丰八年(1858年)5月间,王映斗复官京城,经过投递奏折请求,蒙皇上的召见,并于同年10月,补原官职鸿胪寺少卿。翌年11月,擢升为给皇上讲学的内阁侍读学士。咸丰十年(1860年)充任恩科会试同考官、皇帝的后勤长官光禄寺卿。一段时间后,先后授太常寺少卿和掌管刑狱、处理重大司法案件的大理寺少卿。清穆宗载淳于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调奉天府丞,提督奉天学政,负责管理教育方面的重任。6年任满,秋季返回北京复职。然而,奉天(今辽宁省)乃满洲民族的发祥地,王映斗能获满清朝庭的信任,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去担任教育工作,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其间,王映斗大胆对这里的文教所存在的时弊,进行严厉的改革,促进其文风的发展,深受社会的赞许。1864—1865年的两年中,王映斗历任相当于今天中央政府部级的太仆寺卿、太堂寺卿、大理寺卿。同治九年(1870年)3月,因年老多病,祈归。途经省城,抚军李福泰知晓,热情地把他挽留再次主持越华书院,时年已七旬了。在年迈力衰之时,勉强坚持了两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坚决要求归里。王映斗人老志不衰。他为发挥人的价值,在家居4年中,人格高尚,全心全意为人类多作奉献,在有生之年写了不少诗文、公牍和家谱,但都没有编成专集,亦没有付印,因而荡然无存,仅是由他主持编纂的《定安县志》传世。�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名度很高的王映斗,在家逝世了,享年八十一岁。他的次子王器成,字公辅,号心农,又号晚愚。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累官至刑部主事。乡人为表达对他们父子俩的深情厚意,尊称他们俩为“父子进士”,为海南七对“父子进士”之一。

北方人身体比南方人强壮,性格粗暴,剽悍,尚武,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他们没有江南人细腻温柔和多愁善感,说话很直哪句伤人说哪句,只认拳头不认人,他们唯一的美德是讲点所谓的土匪义气,北方女人也很剽悍,她们崇拜强大凶恶的男人,鄙视弱者,不讲感情,只讲性。他们鄙视南方人拳头小不能打,为自己的强壮得意,思维简单,四肢发达,痛恨南方人的聪明,他们认为粗暴打人骂人是了不起的英雄行为,他们最痛恨动脑筋用计谋,思想封闭,整天把爱国啊抗日啊挂嘴上,你要思想不和他们一致,他们就说你是汉奸。他们往往说的这么好,这么好,其实最虚伪。历史以来都是北方打南方,灭了南朝,除朱元璋的明朝北伐外,鲜有南方打北方。以上观点不能指所有的北方人,北方人也有素质高的,但比例不高,主要是上层社会的人。大部分下层社会的人性格基本上同上所述。

=^_^= 呵呵!如果用含金理来说的话,古代的举人秒杀当今博士后了吧!应该属于如今的院士级别。这个还真的没法比的喔!

=^_^= 就如今的本科生来说,比三十年前的中专生都会差了一大截吧!你可以咨询老一辈的人了解一下,当年的小学入学率或许都没有如今的大学升学率高;如今的大学升学率可比当年的初中升学率高多了哈!这就是精英教育和普及学渣教育的现状。

=^_^= 百里挑一是精英,十里挑一能省心,学渣里面反复挑,全部挑完肯定糟!所以别说学历洋,轻松到手不值钱!高校留学随便上,学渣终究完了蛋!真才实学皆没有,文凭学历买到手; 投机取巧终是错! 面对现实咋个过?

首先,我认为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科举制度产生的金榜和现代高教毕业的本科生都和自身是否贫穷无关。

古代金榜题名,也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才能实现。

而现代的高等教育也是需要你认真学习才能本科毕业。

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不应该直接比较。科举是一整套选拔(有部分培养)官员的制度; 而高考则只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如果详细的比较的话,高考更像是招生考试,通过了之后就能得到一个身份和学习资格。

科举则不同。

另外,参加大学本科的考试和科举也有不同

1 大学本科考试在报名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目标--考进大学。而科举没有。

2 不管是举人还是进士,都是官,而不是吏。而大学本科考试招收的几乎全都是学生,而不是官。

3 科举考试是分级的,没有通过低等级考试就不能参加高等级的。 而大学本科考试基本上都是考的知识,不是职称。

4 高层重视程度也不同。科举可是要皇上最后亲自殿试的,而大学本科考试是政府普及文化教育的方式。

05,由于科举是古代选举政府官员的制度,所以一旦金榜题名就预示着一人升官鸡犬升天。

而现代高考制度的设立,是本着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而设立的,它只是一种知识的代表,和职称无关。

古代的举人和现在的本科生划等号。因为你中举人之才可以参进仕(公务员)考试,中了进仕才从事公务工作,也就是当官。

清代二百九十六年当中,福建,江西,河南等地陆续移民到海南近二百多万,建有琼州府,儋州府,万州府,涯州府,管理琼山,文昌,定安,澄迈,昌江,万宁,琼海,琼中,东方,乐东等县,光绪末期,海南人口一百多万,那时经过唐,宋,元,明,清陆续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儒学文化,各州府都设置了儒学,各县也设置了县学,培养读书人才,海南的文化,科举到了明清时代蔚然成风,出现了丘浚,王佐,海瑞,张岳菘等知名人物。

然而海南整个清代才考取234名举人,整整296年中,生活了几百万人口,全海南平均一年多才中一个举人,可见考中举人是何等的艰难,现代博士后比举人逊色了许多,现代本科生更不要说了,当然 社会 的贡献不是身份和功名,而是人的能力和做出的成就,对 社会 的贡献,让人民受益,后代受惠。

考中举人已经是县处级的官员身份了,最不济的能享受免除几千亩田地的遥役,税赋,穷人能考中举人可以说一步登天,一夜暴富,成了享受多种特权的贵人,土豪,这就是为什么范进考中举人高兴得发疯的典型例子。

当时海南大名鼎鼎的海瑞也仅是举人身份,但因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惩罚贪污腐化的高官贵人,让其名扬千古,北有包拯,南有海瑞的刚扬正气。

总之,考中举人比登天还难,穷人能考中举人,不仅当官发财,简直是一夜暴富,荫蔽子孙后代,让人人梦寐以求,苦读圣贤诗书了。

明清时期,通过乡试成秀才,通过府试成举人,通过京师考试者可成为进士,通过殿试可分别成为探花、榜眼、状元。举人地位明显高于 社会 平民,并有了做官的资格,最高的可当个县主簿,九品官员,主管教育部门。当然,古代的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完全不同。如果仅从知识水平来看,举人相当于现在重点院校的愽士,在当时巳活得很㴋洒,衣食无忧了。所以,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把当地考上大学的考生称为"金榜题名",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便称为什么"高考状元",是不当的。现代 社会 、现代教育,还是按现代客观实际的提法来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与学位为好。

1990年前的大学生(包括大专、中专生)都相当于古代中举(免学费、按月发放生活费、转商品粮户口、毕业包分配,亨有正式编制,财政全供),真正的鱼跃龙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刻起,农村孩子真正的一步踏进天堂,真正的天之骄子,现在的211、985也没这待遇

对穷人来说:

古代的举人,国家给予的政策是宽容的、优惠的、好处多多的,不然也就没有“范进中举”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在古代,谁家出个举人,那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比拟“一人得到,鸡犬升天”……最重要的是——就业率百分百啊,国家包分配不说,还都是公务员,铁饭碗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现在的本科生,那是遍地开花,比比皆是……相对于古代的举人,那是天壤之别,无论是含金量方面,还是就业率方面,都不可以比拟呀!说多了都是泪啊

古代的举人是国家的官吏吧。意思就是当了官!前途可无量了!那么今日的本科生又算什么呢?国家又不包分配。毕业后,如果考不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全都得自己去寻找职业,大都去打工!所以差别是太大了!

古代举人是功名与就业的一体化,有功名就是官员或候补官员。本科生只是学业水平的认证,与官员任命不能混为一谈。这两者存在本质上巨大差别,不存在可比性,唯一共性只是都是从读书人中选拔而已。

我只知道,古代考上了举人肯定会记录进家谱族谱里,因为是光宗耀祖滴事情。现在考了本科滴事情不能进族谱家谱。

海南省定安县古代名人的资料

1、王弘诲 明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定安人,现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