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云南人是不是越南人
小云南人不是越南人。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
小云南是由云南北归的兵户聚集居住区域,这些人通常戏称这样的地方是"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在山东的潍坊等地也有由云南北归而聚居的区域,也叫"小云南"
契丹人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由来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发展与破亡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
大辽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公元947年,辽世宗定国号为大辽,辽朝建立。辽圣宗文武韬略杰出非凡,对宋战争屡屡得胜。
公元1104年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辽共有九个帝王,政权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其疆域幅员辽阔,东至于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县、陕西省雁门关一线,北达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辽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西辽
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族的金所灭。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8年亡于蒙古帝国。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
契丹人的消失与后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1、以国为姓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2、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
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3、源于姬姓
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4、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5、源于朝鲜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后为满洲正蓝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蓝旗参领。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耿姓
衣姓起源
据衣氏族谱记载先世相传为尚衣局官,故因衣赐姓。衣姓目前在山东栖霞市有一部分,比较兴旺,有“先有衣马营,后有栖霞城”之说,岁月沧桑,后来衣马营变成两座坟茔,是风水宝地,原位置现建成宾馆。另外,辽宁庄河等地的衣姓也非多,据传是清朝一妇女带着几个儿子闯关东时期发展繁衍起来的。现在衣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是从山东、辽宁两地走出去的。
在山东临朐县也有大量衣姓人士,据2002年临朐县衣氏族谱第七次修缮版介绍,临朐的衣氏祖先是从栖霞迁入的,尊称为衣始祖,由于衣氏在临朐的世代繁衍中尊崇德孝忠信,集善存德,与世无争,因而枝繁叶茂、历代多出儒将文官,女多慈母,男多长寿。衣氏祖训为:余之素志,所好林泉,栽花种竹,养果锄园。吾不欲声名振地富贵惊天,唯只愿茅屋不漏布衣常穿,樽不乏酒,炉不断烟。
衣氏全谱
腾祖支(1938年专修,2006年3月重新编译整理)
前 言
家里面有族谱,就像一个国家有自己史书。春秋时楚国就有梼杌(春秋时楚史名)、鲁国有《春秋》,这些都属于国史。从古到今各个国家的历史,是用来考世系、知终始、别本支、分昭穆的。至于各种姓氏的家谱不也是这样的作用吗!一个国家没有历史,那么对于国家的治理情况不清楚,兴衰状况也看不出来,就达不到惩前毖后的目的。若家里没有族谱,那么亲疏不分、远近不辨,将怎么诚心诚意地面对祖先和使家族里人和睦相处呢?所以说,一个家族要有家谱的重要性和一个国家要有历史资料一样重要。一个国家有专门的历史记载机构按年度毫无遗漏地记载着历史,而家族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专门修订家谱的人,也很少有为修订家谱、为了家族利益而着急操心的人。所以很多姓氏的家谱都残缺不全、内容也衔接不上,令人感到遗憾。我们衣氏从来没有对全谱进行修订,就是连对支谱修订的也不常见。最早的修订家谱的人是以孝思碑文作为篇首,再附序言两则,但两则序言上并没有年月日和姓名等内容,搞不清楚是谁所修撰的。到了乾隆22年们们明祖开始修订春祖这支的族谱,才开始清楚地记载年月日和姓字名谁。到那个时候将近200年的时间没听说有正式修订族谱的人。即便是有也不过声称说是为了修订家谱走遍各村骗取钱财和吃喝罢了。族人对这些骗吃骗喝的人也是笑骂,也不愿意上当受骗来搞家谱的事情。鉴于此种情况,我早就有正式修订全谱的想法,避免同姓的人相见不知辈分的高低而尴尬羞愧。(未完待续)
衣氏为人
衣相宽 (1900~1999),衣氏第十五世孙,山东省临朐县泉子崖村人,自小喜爱读书习武,侠肝义胆,生就一副仙风道骨,手中一杆精铜烟袋杆是他的随身武器。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几个朝代,备受邻里乡亲尊崇,备受历代父母官器重,是方圆百里享有崇高名望的民间圣人。清末,曾凭着铁齿铜牙调停了绿林好汉与官府长期不分胜负的争斗,保了一方平安;某年冬天,在路边收留了进京赶考因用尽盘缠而病饿将死的南方秀才,留其在村里当私塾先生,来年,资助银两供其进京应试,秀才金榜题名升任山西高官,为感恩派亲信秘密在临朐买下田地,建造庄园,赠与家境清贫的衣相宽全家,自此衣氏家道兴盛。衣相宽生性仗义,除时常接济邻里,还经常为乡亲作担保借贷,民国年间,兵荒马乱,被担保人闯关东失去音信,衣氏家中田地全部被用于替人还债,大半房产也被用于抵债,衣氏家境再度陷入窘境,解放后土地改革,衣氏家族因祸得福被划为“贫农”,文革期间,被担保人的后人从东北回乡寻亲,重金谢恩,衣相宽坚决拒收礼金,成为当地一段佳话。文革期间,曾保护多位被迫害人士。生四女二男,皆成大器,后代子孙受祖先福荫,自然时时事事顺利。
衣复恩 (1916~2005) 出生于山东济南。1933年考入杭州高桥的中央航校,攻读轰炸专业,1936年毕业。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与战友驾驶9架中国战机,奉命轰炸上海虹口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几乎全部命中目标。 1939年11月, 任空军九大队副队长,率9架苏制性能差、航速慢的SB-2战机,与敌机恶战在昆仑关上空,击落数倍于我的敌机,受到蒋介石传令嘉奖。1941年,衣复恩被选中去美国受训,是第一位取得这项专长的中国军官。从1943年起至1952年,任蒋介石和宋美龄座机“美龄号”、“中美号”座机长。 当时,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身边,有两个亲信人物。一是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人称蒋宋的皮包;另一是“美龄号”与“中美号”总统座机的座机长衣复恩,时人称他为蒋宋的手杖。前者管钱物,后者管出行。(1952_1955)去美国任“大使馆武官”3年半;回台后,任“空军总部情报署”署长。直接掌管U-2高空侦察机,担任“空军总司令部”的副参谋长。军衔逐级攀升,由中校、上校、少将,一直升到中将,后奉命创办“中华航空”。衣复恩与蒋氐父子关系深厚,尤其与蒋经国总统几乎每周见面,蒋经国儿子也拜衣夫人为干妈,衣复恩与蒋经国保持整整23年(1943-1966)的亲密友谊。他1971年担任亚洲化学公司董事长,经过20年的努力,由台币数千万元的营业额增到48亿元,扩展了10多家企业,并在大陆的广东佛山、惠州,陕西咸阳,上海等地投资办厂。同时大陆的文教事业,在北大、清华设奖学金,在通县潞河中学建体育馆,在山东平度县高戈庄办希望小学。
衣玉文(雨亭) (1918~2003)山东省临朐县泉子崖村,衣氏第十六世孙,十五岁被抓丁从军,后参加革命,因识文断字,聪明勤快,又自幼受其母教育略懂医道,很快成为部队卫生兵骨干,曾冒着生命危险从战场上救下伤员,其中有几位还是高级军官,战场上屡立战功,入党、提干步步高升,转业后,历任北京铁路局双桥建厂局医院院长、陕西咸阳铁路医院院长、党委书记,著有军医医学专著多部。人称一代儒将。生五男四女,长子长媳均为山东工业大学高材生,就任山东省地质矿产局高层领导,次子在北京某国家职能监督部门任职。
衣瑞伦 (1919--1994),山东省临朐县福山集村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8月加入中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山东军区四师十一团排长、政治指导员,华东七纵队六十三团副营长、营长等职。参加过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建国后,先后任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一团参谋长、副团长,二十五军教导大队队长,七十四师团长、副师长等职。在1953年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役中,他率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当面之敌伪首都师白虎团,为全线停战创造了条件。回国后,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曾任一九六师参谋长、副师长,六十六军副参谋长、副军长等职。1954年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上校军衔。1972年5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期间,他亲自组织对轮训部队的后勤保障。1987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委。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
衣延章 男 1936年12月生,中国注册会计师、桂林工学院兼职教授,任中国电工会计学会等五个学术团体理事。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工作和理论研究。1981年撰写论文30余篇,其中有20余篇在六种刊物上发表,1992年与北京经济学院教授王又庄主编了《质量成本与质量责任会计》一书,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从1980年开始经常在全国省市部门、大学、社会团体讲企业管理、财务会计、质量经济分析等现代化管理课程。在财务会计实务工作中,主管过两个大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两个大型企业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经济分析制、审计制度。组织实施过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班组经济责任核算,得到社会好评,成为行业的榜样,是我国最早提出把质量成本核算纳入会计核算的学者之一。
衣富春 (1933~1995)山东省临朐县泉子崖村人,衣氏第十八世孙。自幼为孤儿,由其哑巴外婆抚养成人,善习武但从不持强凌弱,喜读书明理知事,疾恶如仇,建国后在镇反、肃反、三反五反运动中表现突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农村出来的公安干警,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高强的武功,屡破奇案大案,特别是受其外婆哑语熏陶,成为不可多得的语言残障刑侦专家。一生清正廉洁、尽职敬业,历任山东省青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
衣宝廉 辽宁省辽阳人,1938年5月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和燃料电池发动机责任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衣惠春 男 1940年生于辽宁丹东。1961年毕业于师范艺术专科,1988年毕业于中国画研究院;从师国画大师何海霞研修山水画。现为中国书画社画家,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东北分院秘书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国画研究会理事,抚顺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副研究馆员。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画家历遍祖国名山大川,在师造化,识传统的基础上,其作品缘情悟道,不拘一格,受到李可染,张仃等前辈称道。先后在北京、上海、沈阳、合肥、汕头、抚顺等地及日本等国举办画展,尤以《黄山写生画展》和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巨幅山水画展》为世人瞩目。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并为《毛主席纪念堂》《文化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张学良陈列馆》等单位及众多国际知名人士收藏。《美术》《美术大观》《美苑》《北方航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多次刊登专家评介文章及作品。《中国现代美术家名人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二十世纪美术书法家作品拍卖库》等典籍、画册中均有载录。代表作《黄山奇观》《大江东去》《春江花月夜》《华夏山河颂》《滕王高阁图》。有《衣惠春画集》出版发行。
衣瑞龙 男 祖籍大连,生于1943年4月1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乐山嘉乐造纸厂工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喜欢上了滑翔运动。1980年代中期曾五探峨眉山九老洞,揭开流传几百年的九老洞之谜。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内对悬挂滑翔机还十分陌生时,他历尽千辛万苦,自费制作三角翼滑翔机,并经过数年摸索苦练,终于1990年9月从峨眉山金顶成功飞下。其后近20年里,省内他飞过汉源龙塘山、马家山,江油窦山,并27次从金顶飞下;省外他飞过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昆明西山、广西桂林、湖南吉首。衣瑞龙每到一地,都被称作“乐山飞人”、“四川飞人”。他用自制的滑翔伞曾在1993年9月17日、21日、23日三次分别从华山西峰、南峰、西峰成功飞翔。他是目前中国用三角翼飞翔的第一人,是至今国内飞过高山最多的探险家,1996年上海科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探险家》一书中有载其飞行记录。1993年第七届泰山国际登山节期间,四川省业余滑翔运动员衣瑞龙成功地飞越了泰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93年他自费到山东泰安,乘自制的“盼奥运号”三条翼悬挂式滑翔机,从海拔1545米的泰山极顶起飞,飞行14分钟7000余米,安全降落在泰山南麓三合村附近。衣瑞龙是第一个用三角翼滑翔机飞越泰山的运动员。
衣奋强 三级警监。男,1949年12月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山东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现任山东省少年管教所所长、党委书记。主要业绩:重视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带领党委一班人和广大干警职工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积极探索和推行依法治所战略,对未成年犯实行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建成了省级现代化文明少管所,取得了连续10年监管安全无事故的成绩;该单位先后4次荣记集体二等功,被授予“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省级青少年优秀维权岗”、“全国青少年优秀维权岗”和“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的充分肯定。本人荣记个人二等功2次。主编论文作品集《托起失落的太阳》。论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与改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加强未成年人的改造工作》、《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目前我省在押未成年犯的情况分析及教育改造对策》、《关于少管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思考》、《搞好少管工作是我们的崇高使命》、《90年代我省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及对21世纪前期的趋势预测》等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衣庆波 男 1951年1月出生,工程师,辽宁庄河人。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抚顺铝厂科学研究所科研项目专题负责人。主要业绩:长期致力于科学研究,解决了大量的生产与科研实践中的难题。在研究铝电解烟道灰开发利用的重大科研课题中,研制出“沸腾法制取铝电解烟道灰再生料”的焙烧装置,填补了我国铝工业中三废综合利用领域中的多项空白,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该专利及一种采用流态化技术的装置,处理在铝冶炼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铝电解烟道灰、脏料、吸附沥青氧化铝等,并能将这些废物迅速转化成吨价值2600元人民币的铝电解原料,从而实现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的效益。撰写论文20余篇,其中《用正交试验法改进沸腾炉结构,提高再生料质量》、《完成工业规模处理铝电解烟道灰工程,提高经济效益》及《优化焙烧炉结构,提高铝电解脏料处理量》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质量科技论文,《如何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扭亏增盈》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铝电解烟道灰的沸腾焙烧处理及其在铝电解中的应用》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事迹收录《辽宁青年科技人物志》、《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骄子》等辞书中。多次被评为厂、市省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模范***员、劳动模范、名星职工等。
衣服珂 生于1953年,山东美协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联任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8跨世纪艺术人才。多年来着力于指墨艺术的探讨,书画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展出,被海内外多家收藏,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各级报刊。曾获全国“明星杯”银奖,获马尼拉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获首届“书圣杯”国际展金奖,获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画展银奖,获中外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展金奖,获首届海峡两岸名家精品展金奖,获山东大文化评选一等奖,全国指画展银奖,庆香港回归东方文学艺术展美术金奖,第二届中日书画精英邀请赛银奖,第一、二届王子杯海峡峡谷岸书画展金奖,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精品展金奖,新加坡腾飞杯书画特等奖,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金奖,首届九洲三峡杯海内外艺术大赛金奖,入展98中国当代百位名有书画展,被齐白石纪念馆收藏。指收入选文化部大型电视片《中国书法》,指书被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认定为特级作品。指画被认定为一级作品。98年应韩国永进大学之邀在大邱市成功举办了《中国著名指画家衣服珂指墨艺术展》。作品传略入编《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世界当代著名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青年国画家》、《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30多部辞书。
衣晓万 女 1956年5月生,大学文化,沈阳市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论文《情感调控与优化教学课堂教学》在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获二等奖(1992年);《动手操作是使学生左右脑平衡发育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思维科学学会学术活动中心(1994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全国第二次脑功能开发和思维训练学术研讨会上获一等奖;《教与学同步,智与能并重》获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创意奖,辽宁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一等奖,大会发言(1995年);《及时反馈,适时矫正——形成评价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获沈阳市教学研究会一等奖(1990年)
衣俊卿 1958年1月生于黑龙江省虎林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获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黑龙江省省委候补委员、黑龙江省青联副席、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会长、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从事文化哲学研究,具体方向为:(1)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2)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其中,关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探讨,即关于人自身的现代化的文化哲学探讨,在我国哲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先后发表了《实践派的探索和实践哲学的述评》、《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历史与乌托邦》、《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20世纪的文化批判》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译著《日常生活》和《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并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自1992年以来,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连续3届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四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获省级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自1998年担任黑龙江大学校长以来,一直努力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国际化教育战略、创业教育等项改革。近几年,黑龙江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2001年教育部对全国35所大学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黑龙江大学获得优秀。2002年,黑龙江大学还被教育部列入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
衣向东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1982年入伍,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历任战士、通信员、文书、招待员、饲养员、报道员、新闻干事、文学刊物编辑等职。自199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正门哨》至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我是一个兵》、《老营盘》、《过滤的阳光》等,长篇小说《一路兵歌》、《在阳光下晾晒》、《牟氏庄园》,长篇报告文学《首都卫士》等。同时还编写了《我们的连队》、《东西南北兵》等多部电视剧。小说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
中国古代小云南人是不是越南人
本文2023-09-29 11:42: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3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