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新家谱的编修工作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6收藏

如何开展新家谱的编修工作,第1张

新家谱是想社会主义时代编修的家谱的简称。编修一部新家谱,有的是在旧家谱的基础上续修,有的是在已经烧毁无存或从未编修过的情况下进行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编修一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型家谱是必然的。

一、建立机构

编修家谱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文字工作,同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编修任务重、要求高,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作保证。

二、拟定篇目

家谱是按照家族的内容分类依次编排而成的史类图书。篇目反映家谱的基本内容,是编纂家谱搜集资料和编写家谱的提纲,是家谱的框架和总体设计,是成书后的目 录,一部好的家谱篇目应反映一个家族的全貌和时代的特点。

三、搜集资料

家谱是家族历史资料的科学汇编。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是通 过资料来反映的,资料是家谱的基本特征。一部好的家谱,总是以资料翔实全面丰富,是非分明见长。没有大量的、全面的。

四、分工撰写

撰写是修谱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谱书质量的基础。一部家谱的篇幅很长、文字数量很大,成书时间较长,除少数支谱可以由一人执笔撰写外,多数家谱,一人难以承担全部撰写工作,必须按篇章分为若干部分,在主编的统一组织指挥下,由修谱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或分给个人撰写。

五、搞好总纂

总纂是家谱撰写的最后阶段。总纂是把分头撰写的各部分完成之后,把它合成为分类横排、结构严谨缜密的完整书稿。

六、筹措经费

资金是完成编纂家谱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编纂家谱规模,需要筹措相应的经费。从编修家谱开始,就要拟定筹措经费的计划,初步确定经费开支项目、范围,按 照谱书的规模和出版发行数量及其所需经费金额,提出筹集资金的来源、途径和方法。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提起林徽因,人们总会想起那句「 ”你是人间四月天!”仿佛温暖、明媚的四月春光,是最符合这个民国才女气质的形容,电视剧本更将这句话变成了一句情话。但其实,这一句满满幸福感的话语,是林徽因送给自己儿子梁从诫的:「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梁从诫正是梁思成、林徽因最小的儿子,而的名字本被寄望于子承父业,「 ”从诫”之名正是来自北宋建筑学家——李诫。 光从起名这事,咱就能看出梁思成对李诫的崇拜! 李诫?好陌生的名讳。陌生就对了,因为人家一辈子都很低调,低调到在《宋史》里对他的描述就一句话:命将作少监李诫,即城南门外相地营建外学,是为辟雍。 但要说他的著作,估计能吓到很多建筑界的朋友——《营造法式》。 一、《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难道宋朝人就开始穿越搞法式建筑了? 这就要解释一下「 ”法式”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法度,制度;标准格式。 所谓「 ”营造法式”,就是古代建筑学的标准规范。 这书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打个比方:就相当于我们小学生使用《新华词典》,中学生学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大学生背的四六级英语词汇。 一句话,没有它,古人就没法好好搞基建! 二、《营造法式》的诞生 《营造法式》出版于公元1103年,但它的诞生却与另一个牛人有关——王安石。 在王安石变法以前,温和的北宋王朝一直奉行「 ”不抑兼并”的政策。在这制度下,有本事你就多吃多占,没本事你就搬砖打工,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贫富两极分化,而且是差距越拉越大。 这种大政策框架之下,勤劳致富就成了不太现实的空中楼阁,有点特权的都在想法子钻国家空子、薅北宋的羊毛。 这种做派,在北宋高层超级喜欢的建筑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宫殿、苑囿、府邸和寺观,都是耗费巨大的「 ”大工程”。咱都知道,越是大工程,你就越没法精细化管理——吃饭时候多个鸡腿、少个鸡腿,谁知道? 更令人无语的是,那年月大家还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等都缺乏标准,什么预算、决算都跟浮云差不多。主管工程的官吏,基本都能赚个盆满、钵满。 这种体系之下,是既没法控制成本,也没法保证工程质量。 王相公就算再会理财,也不可能自己拿个算盘天天在工地盘账吧!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穿越者”王安石大手一挥——李诫搞个标准化出来! 李诫同志隆重登场。 三、奇才李诫 为啥是李诫?因为他也是个「 ”穿越派”! 翻看家谱,老李家也是典型的祖坟冒青烟:曾祖父李惟寅、祖父李惇裕、父亲李南公(官至户部尚书)、兄弟李譓(龙图阁直学士)都是朝堂中人。 这李诫,打小就是闻着书香熏大的。有这样好的家庭,李诫也是争气,16岁就荫补郊社斋郎,后来又升任曹州济阴县尉。只不过他的兴趣既不在经天纬地,也不在治国安邦,他的心思都在——杂学上: 别人翻看《春秋》、《论语》,他读的却是《山海经》、《搜神记》一类的,这在正统道学家眼里,那就是不务正业了,可是兴趣这东西,真改不了。 十几年间,他先后写出了:《续山海经》10卷、《续同姓名录》2卷、《马经》3卷、《古篆说文》10卷、《琵琶经》3卷、《六博经》3卷。 一句话,向「 ”偏门”方向发展,李诫同志很有天分!简直就是「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正因为李同志的博学多才,王安石变法立刻就想到了这个「 ”奇才”,建筑标准化这事就交给他了。 四、《营造法式》的出炉 建筑标准化这事,说起来貌似很简单,但是实际编纂起来就困难了: 建筑那是个系统工程,咱普通人能想到的就有,打地基、砌墙、打梁、上瓦等等,专业分类则有13种176项工程标准何操作要领。 这里面还涉及几何学和美学,数学不好、美学不好,那也是绝对不行! 干这活,不但需要绝对发达的工程大脑,还要超级精细、认真的会计思维。 你说这事难度有多大吧! 在参考了《考工记》《唐六典》《木经》等著作的基础上,又经过各种实地走访、考察,李诫就着手开干! 但谁也没想到这本书一编就是20年,李诫从神宗熙宁年间,一直编到了哲宗元祐年间!这本书终于成了,当时定名为《元祐法式》。但此时,他的老上级王安石早已辞世,轰轰烈烈的新法也被废的差不多了。 旧党当政,这本本就是新党犯戒的书,它的命运也只能是束之高阁。对这些无常变革,李诫也只有一声长叹。 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 ”变化”。1093年,宋哲宗亲政,又恢复了新法。 但这本《元祐法式》的编纂,受到了新党、旧党的影响:新党希望更精细,旧党希望粗略。这就导致这本书的第一版,宋哲宗看不上! 比如这一版本,就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基础单位「 ”材”的用法,那么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所以,1097年,宋哲宗又诏令李诫对《元祐法式》进行修改编订。 1103年,《营造法式》终于出炉、成书。 这本书统一规定了建筑常用术语和构件的名称,有利于建筑技术的广泛传播;它规定了营建施工中的常用数据及其几何学比例;它列举了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砖作、窑作等等,共十三种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度标准及基本操作要领。 并且它还规范了预算制:它规定凡设计一个工程,都要以「 ”材”为基础进行预算;它详细记述了竹、瓦、泥、砖、玻璃瓦等多种建筑材料的加工制作、规格类型、功能用途、使用方法等,其中琉璃件的用釉配方和烧制方法等一直沿用到今天;它还规定了计算工时和确定劳动定额的原则标准。 总之,这本书绝对是古代建筑学的《葵花宝典》。后来,李诫更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界的祖师爷。 结语 《营造法式》本为新法改革而生,可是在它成书之前,王安石、宋神宗、宋哲宗,都已经先后辞世,他们都没能最终看到这本建筑百科全书。 即便成书刊发,也因为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它在很长时期内,也没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本书的多舛命运,也是不免令人一声长叹。 参考文献:杨宝顺《李诫和他的〈营造法式〉》、王平《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对古代建筑标准化的贡献》、百度图书馆《李诫的历史影响》 特别声明:本文为自媒体平台「 ”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在《裂变篇》我们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的空间里。在物理世界,我们依靠飞机、大炮和粮食生存。而在数字化世界,我们又该如何生存呢?

比如,我们很多人会认为在手机上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就等于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我们放大视角,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假如我们每天平均阅读10篇文章,一年大概阅读3650文章。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从结果上来看,问题就非常严重。因为用不了多久,我们便会完全忘记大部分的内容,如同没有学习过。即便有一些知识你没有忘记,它们也会随着零散的知识不断增多,最终陷入一种无序混乱之中。

显然,数字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但是,很多人并不擅长于在数字化世界生存,显得力不从心。

他们虽然每天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他们时刻处于遗忘和混乱之中,无法在有序之中稳定成长。

如果究其原因,他们仍然使用物理世界的生存方法,把大脑当作存储信息的工具。

在工业时代一直流传着一个谣言,就是认为我们的大脑只开发了10%,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很多人据此认为,我们的大脑过剩,只要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就能够记住所看到的信息。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因为工业时代的信息生产和获取都十分有限,一份报纸就能囊括天下之事。掌握一套良好的记忆方法,足以帮助他们记住有限的信息。

然而在数字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不仅数量爆增,而且是高速流动。今天,我们1分钟所创造的信息量就相当于人类四百万的总和。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我们就能获得无限的信息。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面对如此快速增长的信息量,人类的大脑还能胜任吗?

脑力负荷理论早已经揭示,人类的脑力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不能完成无限的任务。如果我们过度使用大脑去存储大量的信息, 就会占用过多的认知资源,造成大脑超负荷运转。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大学期末考试的复习。为了在短期内记忆大量课本知识,我们的大脑会超负荷运转,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效率低下。有时,学习时间过长,还会出现什么书也看不进去的现象。

显然,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很好的信息存储器。首先,它的资源有限,并不能存储非常多的信息。一旦你妄图在大脑记忆过多的信息,就会占用过多的脑力资源,造成大脑运转的效率低下。

其次,大多数信息会被遗忘。遗忘是大脑的一种生存机制,为了吸收新的信息,它会主动遗忘过去的信息。我们平时辛苦获得的信息,会随着时间大量地流失。

最后,我们的大脑并不善于记忆零散的信息。比如,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号码,我们往往没记住多久就完全遗忘了。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一部手机就可以获得过去难以企及的信息量。只要我们打开手机,像微信、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等APP就会向我们推送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依然在利用生物性大脑记忆大量的信息,那么无疑是在为大脑增加压力,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陷入紧张和混乱之中。

那么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怎样才能记忆信息呢?

显然,我们不能站在原地寻找答案,而是打破原来的认知,在新的世界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改变,数字化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工业时代,钢铁、火车和机器是社会的主旋律;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信息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生存资源。世界万物都已经或正在数字化,我们的生存越来越依赖所获得的信息。比如,现在我们吃饭、购物和学习都不再需要去线下面对面接触了解,只需要通过APP生成的信息就能了解信息、完成订单。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让信息尽可能快地离开大脑

无疑,我们生存在尼葛洛庞帝预测的数字化时代。而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法则之一,就是让信息尽可能快地离开大脑,而不是努力记住信息。

没错,在我们获得任何信息之时,不是要考虑让大脑怎么记住它,而是要考虑怎么让它尽可能离开大脑。因为我们的大脑早已经对数字化时代已经越来越无能为力,它会遗忘重要信息,也不会主动整理信息。比如,你的大脑很难记得一个月之前读过什么文章。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一套存储和组织信息的系统方法,而数字化大脑就是这样一套外脑。

它是我们数字化生存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大脑有效地整理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很多无法在大脑中完成的思维工具,将会借助数字化大脑来完成。

在数字化大脑之中,我们所阅读的文章会及时收藏保存、所学习的课程会通过APP整理、所接触每个人的信息会被归档保存……

我们生物性大脑的大部分信息将会被移到数字化大脑,极大地减小压力,获得新的解放。

我们所建的思维方法库也是这样一种数字化大脑,它将思维方法进行了卡片化,从文字浓缩成一张张简洁实用的卡片,完成了思维方法的视觉化,变得更加实用。

那么,是不是说数字化大脑只是一种信息存储呢?显然不是,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为一旦信息被转移至数字化大脑后,我们将能够对信息进行全新的分类整理,完成信息的有序化。

在物理世界中,一旦物品被堆放地乱七八糟,我们就会难以寻找到它们,心情也变得十分糟糕。相反,我们只要利用抽屉、柜子和盒子对物品进行稍加分类,便能够快速找到它们,生活地更加高效。

它背后的原理就是:我们的大脑不擅长记忆不断变换的位置,然而物品一旦我们分类后,我们记忆物品空间位置的海马体,就能轻松记住这些物品的固定位置。因为分类整理实际是降低了认知成本,极大地减少了我们记忆物品位置的压力,转移了我们大脑的工作量。

然而,数字化世界没有抽屉、柜子和盒子,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分类信息呢?

实际上,我们使用的是层级式分类思维来管理信息,即树形图。通过对信息从上到下不断分类,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比如,电脑中的一层又一层的文件夹、不断分枝的思维导图以及我们思维方法库的600张思维卡片,都采用了层级式分类管理。

层级式思维管理信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图书馆分类体系和家谱都使用了层级式分类思维。对信息有层级地进行分类是一种有效管理信息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知事物,轻松记忆各种事物。

对信息进行层级式分类,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大领域。然而,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相比于物理世界,数字化世界的分类决不是仅仅为了更容易找到信息。

在数字化世界中,搜索比精细的分类更容易找到信息。我们只需要在搜索框输出关键词,便可一键直达,远比一层又一层地寻找更加快捷。那么在数字化世界,对信息分类的意义何在?

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分类之后,我们获得了信息的有序化。

然而,分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不然,我们只是在为了分类而分类。

回归事情的本质,我们需要首先看一下分类的定义:

分类就是依据不同的特征和性质将无规律的散乱的事物分门别类,从而发现和找出其内在的某种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从定义看,对事物进行分类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发现了事物内在的规律。在科学研究之中,分类思维就常常用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

比如,血型输入就是分类思维的科学运用。最初,许多医生不清楚各种血型,一遇到病人失血就输他人的入血液,结果造成了病人大量死亡。然后,奥地利病理学家兰斯坦纳通过大量试验,发现人类的血液共有四种类型,即A、B、AB和O型,每种类型的血只能输入相同血型的人。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人类进一步分类研究不同血型之间的凝集原和凝集素,发现原来O型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后来,科学家又研究了不同血型之间的转化方法,发现能够把A型血或B型血转化为O型血。

我们在数字化大脑之中对信息进行分类,决不仅仅是为了建立一个文件夹,方便日后更容易查找。而是为了通过大量的整理,让生物性大脑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换句话说就是,数字化大脑通过分类整理信息,帮助生物性大脑梳理思维,然后生物性大脑在分类的信息之中发现事物的规律。

我们的思维方法库分类也是如此,通过对大量的思维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能让我们在更高的层面认知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很多时间管理方法其实都不是在管理时间,而是在管理事情、精力、目标等等。

分类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混乱之中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良好的解决方法。日本思考整理家铃木进介在《分类思考法:解决问题的特效药》之中,就介绍了一种基于事情本质的分类思维法:

关于如何分类的方法有非常之多,像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和我们前面介绍的四象限分类方法,以及我们思维方法库的一些方法,都是职场人常用的分类方法,在此不作详细探讨了。

从混乱到有序,数字化生存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数字化大脑是数字化生存的工具与方法,它将帮助我们解放大脑,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成长空间。

参考资料:

更多干货:

精英都是方法控,做人做事必备的150套思维框架工具

100套商业分析框架,帮助商业人士系统掌握商业运作规律

运营高手都擅长科学化解决问题,100套方法工具实现高效运营

高效成长,从积累大量思维框架开始

能力跃迁体系:如何系统化提升自己的能力

流程思维:把工作越做越好的底层逻辑

辈分也叫字辈,是一个家族的人取名的排行,能有效的区分长辈晚辈。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黑大叔又回过脸儿朝贾大少爷说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儿不对罢?’说完,哈哈大笑。”可见古人对辈分是很重视的。

因为直到唐朝以前,大部分人起名还都是单字名,此时是没有辈分的。直到唐中宗李显,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第二子李重福,第三子李重俊,第四子李重茂。可见李显给儿子取名都是重字辈的。这是最早的按辈分起名的皇帝了,距今1300余年。不过那时候辈分还不流行,也没有后来的字辈诗,因此后来的皇帝又取了单字名,没有按辈分排下去。

后字辈开始慢慢发展,越来越多的皇帝取名按字辈排行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兄弟八人都是存字辈的。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闽太祖王审知,有12个儿子,都是廷字辈的。王延钧、王延羲等。

到了宋朝,老大:曹王赵匡济,老二宋太祖赵匡胤,老三:宋太宗赵光义,老四:魏王赵廷美,老五:岐王赵光赞,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五人看,此时还没有统一的字辈排行。不过就在此时改变了,赵匡胤给后代排行了,诗曰:“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赵匡胤的后代都是按这个排行的。南宋第五位皇帝赵昀,原名赵与莒,就是赵匡胤的十世孙。

真正把字辈排行发扬光大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后代都把字辈排好了,专门设置宗人府,记录皇族成员的世系。

长子朱标的字辈诗: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可怜朱允_被朱棣篡了位。因此明朝皇帝后面都是朱棣的排行了。

四子朱棣的字辈诗: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就是朱元璋十世孙。

因为中国人口迁徙的原因,各个姓氏的人都遍布全国,很多本来同姓同支的人分别后丧失了联系,很多亲人见面都不相识。比如清朝时期到现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都差了好多辈,很多人本来是一家,后天各一方。

不知道辈分的话,要是同姓有人年龄比你大很多,你管他叫爷爷,实际上要是按辈分来算,他可能是你的孙子辈。闹出笑话。

我是谢姓,伦字辈,字辈诗是:禄朝世谷文,良友景廷惟,上天言大家,一为明盛序,本原伦久重,笃厚泽循先,善继能贻远,知经复达权,规模前宪定,体用慎修全,卓立超群品,门高甲第联。

从字辈排行一看就知道你是哪一辈的人。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取名都不喜欢按字辈排行呢?

全部都叫子涵、梓涵、紫涵、诗涵、雨涵,子轩、宇轩、浩轩、梓轩,满大街都是的名字真的好听吗?

什么样类型的老书现在值钱?

这个答案没有唯一性,老书的价格除了老书本身的价值和市场上人们心理限定的最高价而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左右,比如说一本很值钱的老书,卖家是否遇上了识货和出得起钱的买家;卖家是否识货把老书卖够价;卖家是否急需用钱而低价出售等等。

从年代以及稀有量来看,宋版和元版的古书最值钱,品相好而且完整的拍卖会上经常刷新古籍拍卖纪录,名副其实的一页千金。不过目前来讲这类的宋、元版本的书籍在一般的古玩市场上难觅其芳踪,在大型拍卖会上偶有遇见,但价格高得惊人,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从书籍的版本种类上来说,主要分为:诗、经、史、哲、礼、传记、小说、医书、农业书、家谱、县志、工具书(字典、药典等)种类繁多。面对这些复杂的分类,每种都有它的最值钱的代表性版本。如果要收藏这类的书籍,最好走专精路线,搞好其中一种门类的书籍收藏已经就大有成就了;切忌贪多求全,这样会分散精力和资源,实为收藏中的大忌。

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老书,如果没有名人的签章,那根本就没有收藏的价值,因为它们的印刷数量实在是太大了,在古玩市场上,大多旧书商对待这一时期的书形同废纸一样堆在那里,而且就是以废纸的价格论斤称来的。这些旧书的市场价格可想而知了,自然也就没有收藏价值。

在著名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小兔子和大兔子认真地比较谁的爱更多,他们用到了张开手臂的长度,手臂拼命往上撑举的高度等,以表达自己爱的“分量”非常多,多到超越了对方。很多孩子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它传递着温暖,也因为当“爱”这个抽象的概念被想象力具象化后,就变得易于理解了,我们可以将这称为“爱的换算”。

因学龄前儿童还是具象思维,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换算,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是绘本界比较常用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几乎每个童书品牌都出版过这类图书。虽然有些书总是想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挂钩,但是差异与相似确实无处不在,我们也是通过差异与相似来分辨事物。

相似犹如差异的影子,两个事物相似,是通过它们与第三者的差异得以区分的;两个事物有差异,是因为其中一个与第三者相似。个体也是如此。一个矮个男人和一个高个男人之间存在差异,但如果他们和一个女人做对比,那他俩又相似了。童书里也常常将人与动物进行比较或者互换位置来制造有趣的差异效果,让孩子理解相对性的存在。

以下为本期童书主题书单。

《一秒有多长》,[美]史蒂夫·詹金斯 著/绘,李亦然 译,爱心树 | 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

父母最爱跟孩子说的话大概就是“快点!快点!”而孩子们最常用回复的话可能是“马上!马上!”那么,快是多快?马上是多久?也许在达成一致前大家需要首先统一时间的概念。

这本书要讲的是“秒”,这个完全由人类发明以方便自己丈量最小时间的单位。然后从一秒到一分钟到一小时到一天一直到经年累月,用生物在这些时间里做的事来定义这个时间。比如在一秒之内,蝙蝠能发出200次超声波;在一分钟之内,人能快步走91米;在一小时之内,吃妈妈奶的蓝鲸宝宝体重增长近45千克;在一周内,瓢虫吞食至少500只蚜虫……由此完成了对时间长短概念的解释。

《分类之书》[英]尼尔·帕克 著/绘,张健 译,接力出版社,2020年12月。

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这本书把相似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再和其他事物做出区分,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就像百科全书的目录一样。如果说上一本《一秒有多长》是从简单的概念出发一点点延伸出复杂的概念,那么这本《分类之书》则是化繁为简,把日常生活中的秩序以图说的形式呈现出来。

全书一共对13种事物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家谱、动物界、乐器、交通工具、工具箱、云的类型、建筑、苹果、书、艺术、奶酪、时间地图和DNA。怎么分类当然是按照作者的思维来的,其实万事万物,每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分类方式,就像小朋友也要学会对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一样。

《在身边:大有多大,远有多远》,[德] Little Gestalten工作室 著,岑骏 绘,宋玉珊 译,浪花朵朵 |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

向上看,向下看,再看看四周。这边有一些东西很小,而那边有些东西很高。空中飘浮着最微小的东西,而那拔地而起、高高矗立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东西之一。但是,巨大是多大,微小是多小,多慢算是慢,多少算是很多呢?也许拿自己为参照物,才能测量出万物。

这本书从与“你”有关的一切出发,你的牙齿、眼球、身高、体温、年龄等,用它们与动物的对比,来介绍大小、距离、重量和速度等抽象概念。比如人会长32颗牙齿,但大犰狳有80多颗牙齿,大白鲨有300颗牙齿;张开你的双臂,越宽越好,那么你现在伸展出的最大长度和你的身高一样,可是有的动物却不是这样……

《眼皮子底下的小世界》,[土] 格克切·伊尔滕 著/绘,赵凌暄 译,小猛犸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9月。

毛毛虫的成长非常迅速,但是如果这种速度换成你的脚的生长速度的话,那这只脚将会长到无法挤进校车里;蚂蚁可以轻松举起超过它们体重50倍的物体,但如果蚂蚁和人一样大呢?作者把一只蚂蚁画满了一张跨页的纸,而人根本抱不动这样大的蚂蚁。

真正的大小和感觉上的大小在认知上有截然不同的体现,它取决于你是谁。一只鸡对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只蚂蚁来说就是庞然大物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包含了无数小世界的大世界里。

《天空之上的大宇宙》,[土] 格克切·伊尔滕 著/绘,赵凌暄 译,小猛犸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年9月。

这一本和《眼皮子底下的小世界》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它带着读者把视野扩大到地球以外,把太阳系里星球的特点都换算成身边常见的事物。

天王星特别冷,它以“冰巨人”著称,绘者就把天王星画成一个蓝色的冰激凌;金星是反方向自转,绘者就画了一群鱼里出现了一条反方向游动的鱼……

也许我们觉得地球很大很大,但和整个太阳系比较起来,我们可都是小不点儿呢。

《是猪不是猪》,[韩] 李顺玉 著/绘,启发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

这本书文字较少,作者的图画很像视觉 游戏 ,通过变换两只猪所处的场景,来教孩子认识大与小、深与浅、里与外、胖与瘦等常用概念,适合偏低幼的宝宝。

书里有特殊的翻页设计,配合问答,有些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只有一个。

《最高的塔最小的星》,[ 英 ] 凯特·贝克 著,邹骏升 绘,陈宇飞 译,知学园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4月。

这本书拥有非常宏大的视角,纵横亿万年,在天文、 历史 、地理、建筑、动物和植物的大千世界里,将最大与最小的事物、远古和现代的差异放在一张图里进行对比,浓缩的知识点恐怕是这个书单里最多的一本书。

《有趣的测量》,[西]米雷娅·特鲁斯 著,[西]奥斯卡·朱尔夫 绘,王丽雅 译,北斗童书 | 海豚出版社,2020年7月。

这本书有更明显的数学概念。每一页的右边都是一个数学单位,米、平方厘米、千克等,图里画的是这些单位可以对应的日常生活场景。它们也会更经常地出现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

比如,衬衫上的1粒纽扣,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1个按键,1个指甲盖,一只眼睛上的虹膜,它们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这种展示,让小读者将更多事物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酷虫》,[美]莎伦·韦纳 著,[美]萨拉·弗洛斯 绘,赵畅 译,心喜阅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10月。

这是一本科普虫子的绘本,蟑螂、蜘蛛、蚊子……不限于昆虫,而是日常易见到的虫子。每个虫子看起来一点也不可怕,因为它们是用数字拼出来的,对每个虫子的介绍也用数字串联起来。它适合已经对数字的大小有认知的小朋友,通过比较数学来认识虫子的区别。

书里一共介绍了23种虫子和它们的有趣知识,还用对比和幽默展示了这些小虫子们的神奇本领。

题图来自小猛犸出品的绘本《眼皮子底下的小世界》。

编辑 | 申婵、罗东

校对 | 卢茜

如何开展新家谱的编修工作

新家谱是想社会主义时代编修的家谱的简称。编修一部新家谱,有的是在旧家谱的基础上续修,有的是在已经烧毁无存或从未编修过的情况下进行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