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聿明有着怎样的介绍?
杜聿明1904年出生于陕西米脂,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后来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等战斗。1937年8月参加淞沪抗战,积累了对日作战经验。当杜聿明的决定得到史迪威将军的支持后,亲赴东吁,指导第200师固守东吁。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杜聿明简介,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 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是他的女婿。
1924年6月,杜聿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后追随蒋介石。
1925年春,调到宣传队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
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杜聿明简介,任中校连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因不明确表示反蒋,被武汉国民 囚禁,后来他设法越狱逃到南京,通过张治中见到蒋介石,被任命为总司令部训练处的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1928年夏,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同年冬,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
1929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后任教导第2师中校营长。
1932年冬,在长城古北口抗敌,任第17军 25师73旅旅长,后第25师师长关麟征负伤,杜聿明提为第25师副师长。
1933年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
1936年,高教班毕业,协助徐庭瑶创办南京陆军交辎学校, 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
1937年,任国军第一支装甲兵团少将团长。
1938年,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任师长,12月任新编第11军副军长。
1939年,第200师扩编为第5军,任军长,以桂南会战、昆仑关大捷闻名。
1939年,奉令调驻云南,任昆明警备总司令。
1942年 升兼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率部入缅作战。
1944年 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5年 2月20日晋升为陆军中将, 秋季率部围攻五华山,10月迫使龙云辞去云南省军事行政职务。10月26日任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
1947年 8月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并入国民 任东北行辕副主任。
1948年 3月当选国大代表, 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9月,转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 11月指挥东北国军从葫芦岛撤退,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转回任徐州剿匪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
1948年12月17日, 为中原、华东两人民 司令部写一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43名 战犯名单,杜聿明为第三十六号战犯。
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最后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被俘,并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唯一身兼战犯与战俘双重身份的人。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在北京中朝友好公社劳动。
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1964年10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0年 发表纪念 二·二八 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1961年杜聿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文史专员期间著有
妻子曹秀清,曾经是 员。育有三儿三女:
此宅院约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慈禧太后侄女的私宅。民国初年卖给一德国商人,抗战后被买办吴信才购得,不久作为敌产没收,后为国民党将领杜聿明之宅。现为单位宿舍。
该院坐北朝南, 焘有四进。现存建筑为,大门一间,倒座房九间,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一进院落宽敞,仅有多株树木。北面过厅九间,前后廊,带雀替,硬山顶合瓦清水脊屋面,过厅门前一对上马石。过厅北面二进院,为一小庭院,仅有东西配房两座,甬路可通三进院。三进院门为二柱牌楼式垂花门,柱下一对滚墩石,门旁一对石狮。门内另有一对滚墩石,似另处移来。院内正房三间,前后出廊,前有月台及垂带踏步,两侧耳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带耳房各二间;抄手游廊连接院内各房,屋面均为硬山顶合瓦清水脊。正房明间有硬木雕梅竹纹饰落地罩。第四进院落有后罩房五间,前带廊,左右耳房各二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屋面,院内游廊环绕。该宅院西侧有一穿南北的廊子连接前后几进院落。廊子西侧跨院现存一北房五间,前后廊,为勾连搭过垄脊硬山房,东带勾连搭耳房一间。
该院格局较高,是京城中型四合院中的典型。
关于杜聿明有着怎样的介绍?
本文2023-09-29 11:1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