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桥杜家祠堂为什么拆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2收藏

上海高桥杜家祠堂为什么拆了,第1张

没有被拆。

大杜家祠堂,现在是高炮某旅的驻地,想看也难,但正因为部队的进驻,使杜家祠堂基本保留原貌,没有被动迁和大的破坏。

海有关部门在2003年3月19日公布的浦东新区共19处保护建筑,并没有把杜家祠堂列入其中,尽管杜月笙基本是个反面人物,但就杜家祠堂而言,它具有民国时期的建筑价值、人文历史价值,保护下来的意义更大。

因为祠堂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

村里的宗族组织是祠堂空间与村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的前提,能够不断地转变其外延的功能以应对城市化的冲击和延续问题,让祠堂空间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所以上海市古老的弄堂,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偏偏这里不会拆。

上海杜家祠堂: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堰,由杜月笙于1931年建造。上海杜家祠堂,又名杜氏藏书楼、杜宅,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杜月笙成名以后,为了显示自己仁孝为先,并能光宗耀祖,建造了这一祠堂建筑,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落成典礼。祠成之日,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几乎所有当时政要名流均分送匾额,并派人到现场祝贺,成为当时轰动上海滩的社会事件。如今,家祠等其他建筑均已毁损,仅存藏书楼。

杜月笙之所以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这与他的人物性格有很大关系。杜月笙很有才华,其次很有包容心,也就是大度,再有就是遇上好时候的好机遇。

杜月笙的三观很正,眼界高。他本人极具才华,虽说出身于贫苦家庭,幼时没有读书的机会,等到有能力读书了,已经过了最合适的年龄,但他依然坚持请人为他读书读名著,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严于律己。后来他还严格要求子女们,一定要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到底,这就是一个人的眼界,眼光高了,自然就看得远,获得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

杜月笙脾气很好,包容心极强。遇事从不摆脾气。不管是一开始加入上海青帮,还是后来成为上海的三大亨,待人接物从来不摆谱,对人十分有礼貌,当时人们都非常尊敬他。

杜月笙敢于把握机会,有勇有谋。他在成名之前,生活也很不容易。经历了多年的坎坷颠簸,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发迹。在获得主家们的信任之后,杜月笙一改之前爱赌博的陋习,洗心革面彻底告别过去颠沛流离的日子。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获得了成功。

此外,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杜月笙立场十分明确。战乱年代,杜月笙非常明确自己的责任。他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坚决抵制日本人的拉拢,十分爱国。为抗战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虽说杜月笙早些年间是黑帮头目,但由于以上所列的几点综合来看,杜月笙能够成功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杜月笙图)

杜月笙能成为上海滩一代大亨,除了他本人有真本事以外,还有最得力的门生是顾嘉棠、高鑫宝、叶焯山、芮庆荣、杨启棠、黄家丰、姚志生、侯泉根的“小八股党”。

上海的鸦片市场被以沈杏山为首的“大八股党”所垄断,青帮老大黄金荣让杜月笙组建了小八股党,专门负责对付大八股党,从大八股党手里抢生意。小八股党中的顾嘉棠、高鑫宝、叶焯山和芮庆荣四人能力突出,更得杜月笙倚重,因此被称之为“四大金刚”。对杜月笙有一定影响的门生还有三人:万墨林、陆京士、吴绍澍。

(杜月笙一家人图)

杜月笙的5个太太:大太太沈月英 女儿:杜维藩;二太太陈帼英 儿子:杜维、杜维翰、杜维宁;三太太孙佩豪 儿子:杜维屏、杜维亲;四太太姚谷香(姚玉兰) 儿子: 杜维善、 杜维蒿 女儿:杜美如、杜美霞;五太太孟令辉(孟小东) 无儿女。

(杜月笙一家人图)

1951年,杜月笙病重,离世前要分配遗产,剩余财力总共有11万美元。每个太太得1万美元,每个儿子得1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得6千美元,出嫁的女儿得4千美元。

(杜月笙与5太太:孟小冬图)

杜月笙生前财产有上亿美元,可是他却销毁所有借据,他告诫家人子女,千万不要找借他钱的人要债。

要说上海滩的传奇人物,我们肯定会想到杜月笙。他的确是屌丝逆袭的最佳的标本。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后因章太炎建议而改名镛,号月笙。

杜月笙先后涉足 娱乐 、文化、教育、金融、新闻。

因为杜月笙会做人,他的地位和财富都迅速攀涨。

杜月笙控制着上海滩大部分的码头、商场、烟馆,几乎垄断了上海滩的工厂。

当然杜月笙巅峰时期的财产到底有多少谁也算不清楚。

首先是车子,

杜月笙当时有车九辆,型号还是价值十分昂贵的1930年雪佛兰。

车牌当然也算是一种价值,而杜月笙喜欢7数,车牌的价值不是一个小的数目。

杜月笙日常开销也是达到了恐怖的地步,两百万大洋可以养活上海20000市民一年。他自己一年就花掉这么多钱。

有专家估算杜月笙财产大概是六七亿大洋,当时北京市的一套四合院差不多是八十块大洋。如此算下来杜月笙的财产差不多为七百五十万亿左右。

钱对杜月笙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死前烧掉了价值几十亿的欠条。

杜月笙一生会做人。

杜月笙一把烧掉的是几亿还是几十亿已无从考究。

杜月笙一生散财无数。

但最终是穷困潦倒了。

杜月笙这个人,虽然一辈子名震上海滩,生前家财万贯,但死后只有十万美元。

当然在杜月笙在上海发达的时候,并不缺钱。

杜月笙和孟晓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暧昧期,为了追求美女,打款们舍得花钱,杜月笙自然也不例外了。

杜便送她各种各样珍贵的艺术品,这些东西的价值都不是钱能够衡量的。

1912年上海滩的 汽车 数量达到1400辆,杜月笙一个人就拥有 汽车 数辆,并且杜月笙的车牌是7777,这说明他不光有钱,而且有地位。

到了30年代的时候,杜月笙的公馆里已经有了9辆豪车。

豪车真是一方面的消费,杜月笙维持一个杜公馆一年的消费就有200万。

一块大洋的消费就给一个农民吃喝一年了。

有钱之外,自然能够有很多美女,比如说孟晓东,姚玉兰,如果杜月笙不是一个财力足够雄厚之人,怎么可能养得起这些美女呢。

晚年杜月笙去了香港养老,最终只剩下一些借据了。

最终他命人把这些单据都给烧了。给子孙留财,就是给子孙留祸患,杜月笙非常懂这个道理。

杜月笙的名气不可谓不高,他的财力自然也是不容小觑的。

杜月笙(1888年–1951年8月16日),出生于原江苏省川沙厅(今上海浦东新区)。在杜月笙一岁的时候,上海阴雨连绵,发生了让人感到无比可怕的瘟疫。

杜文卿的米店也同样受到阴雨天气的巨大影响。

为了缓解生存危机,杜文卿只能去洋人的工厂打工,

他的母亲因为难产,离开了人世。

杜文卿带着杜月笙和妹妹两个幼儿。 杜月笙的童年是非常穷困的,没想到他后来发达了。

1杜公馆每年的开销为200万大洋

杜公馆,杜月笙旧居。这是当年杜月笙居住过的地方,造价30万美元。

整个杜公馆一年的开销为200万大洋。

2杜月笙还有九辆车,杜月笙不管是车本身还是车牌号,那可都是最顶尖的。

3捐了军用飞机

1935年,杜月笙订购了120架军用飞机并全捐给国民政府。

蒋介石所能控制的大概也就150架左右,其中120架是杜月笙捐的。

4去世前,将所有的欠条都一把火烧了

在杜月笙去世前,他把欠条都烧了。

虽说杜月笙去世前手里只有11万美元,但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说到近代的上海滩,很多人应该会对杜月笙印象深刻,他十四岁拜青帮的陈世昌为老大,而后进入了黄金荣公馆做事,跟着黄金荣混,在得到黄金荣认可后,逐步开始了他的风云人生。

当时在青帮中威望越来越高的杜月笙,涉足的生意很广,赌场、鸦片、银行等,他均有参与。

尤其是在鸦片方面,杜月笙可以说是完全垄断了,整个上海滩的鸦片行业以他的三鑫公司为尊,当时整个法租界都为他的三鑫公司提供鸦片。

而就在鸦片事业做得越来越大的时候,杜月笙开始进军金融界,创办了著名的中汇银行。

不仅如此,当年杜月笙的 社会 地位也非常高,加在他身上的头衔非常之多,他不仅是法租界公董局华董(这个位置当时是华人在法租界的最高位置),还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得到了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的头衔。

而在生意和 社会 地位上双丰收的杜月笙,财富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在当年的上海滩,私人 汽车 并不多见,但杜月笙不仅有私人 汽车 ,还足足有九辆之多。而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杜公馆一年大约要花费两百万大洋,再次见得,在生意和 社会 地位上双丰收的杜月笙是多么有钱。

当然了,生活在动乱年代,杜月笙也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财力还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杜月笙曾向美国科蒂斯-莱特订购120架军用飞机,将其全部捐给国民政府,而要知道,算上这120架,蒋介石一共才150架飞机。

那么,杜月笙居然这么有钱,那他在当年的财富,放到现在来说是个什么情况呢?

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生活花费中推测出他的财富状况。

要说到车,这可是现在很多人衡量财富的一个指标,而 汽车 ,在民国时期绝对是顶级的奢侈品,价格奇高。一辆 汽车 的价格在当时足足达到了4000块大洋。

从当年上海滩拉黄包车的车夫们来看吧,一年下来,能够赚上100块大洋就很不错了,一辆豪车4000大洋,相当于普通黄包车夫40年不吃不喝的辛苦钱,9辆豪车,等于1个黄包夫360年的辛苦钱。

如果将这些黄包车夫放到现在的话,按一个人10万年薪,这个数字在上海不算高,而这9辆豪车将折合成3600万人民币。用在买车上的钱就达到了这个数字,相比现在的王思聪,指不定要落王思聪几条街呢!

这还不算,杜月笙整整给蒋介石捐了120架战机,花在这些战机上的钱,根本不是九辆豪车可以比得了的,放到现在的话,少说几十个亿进去了。当然了,这些钱也并不可能会让杜月笙大伤元气。

所以总的来说,当年杜月笙的总财产放到现在,那是相当牛B 的。

旧中国时期的上海有三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他们分别是贪财的黄金荣、善打的张啸林以及会做人的杜月笙。杜月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滩的传奇人物,最初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他,凭借着自己的狠劲与机灵一步步地往上爬,最后化身为上海最大黑帮(青帮)的帮主,人称“地下皇帝”。

在1947年,杜月笙和孟晓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暧昧期,为了追求美人,杜月笙很懂如何用财力满足女子虚荣,他的做法很是展现了自己钻石王老五的实力。他首先是派专机,将孟小冬接到上海,然后立刻住进自己的豪宅别墅之中,孟小冬是文艺女孩,不爱通俗的脂粉珍珠,杜便送她各种各样珍贵的艺术品,个个价值连城,名贵之极。

杜月笙以黑道起家,所以赚钱很快,后来又将生意做到了金融、运输以及加工等各个行业,钱更是流水一样地进账。他很会赚钱,也很会花钱,他喜欢赌钱,所以常常在赌桌之上交朋友或者将要送的钱送到应该送的人手上。赚钱是技术,花钱是艺术,杜月笙深谙这两道,所以在这个“钱”字上几乎无往不利,也几乎从来没栽过跟斗。

杜月笙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回到老家重修了杜家祠堂。他宴请了当时的 社会 名流,并聘请当时国内最好的名角来演出。表面上的风光掩盖不了背后的巨大开支,从杜家祠堂的建成到最后的庆典大约就花掉了上百万块大洋。杜月笙家乡的人每个月都可以找他来领一笔生活经费,并且他还乐善好施,在国内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在抗战期间,杜月笙还自己花钱,组织自己的门下弟子参加抗日战争,配合军统在敌后刺杀汉奸。

杜月笙每年挣钱很多,花的更多,借出去的钱更是数不胜数,到了晚年,曾经的一代枭雄,也难逃没落的结局,因为逃难到了香港,杜月笙手里的钱是花一点少一点,为了避免仇家暗算,杜月笙更是将手里的欠条全部烧光,这份心性,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

杜月笙的财力有多少?先看几个数据:

种种事实表明,杜月笙真的是非常的有钱。

杜公馆,杜月笙旧居。这是当年杜月笙居住过的地方。

整个杜公馆一年的开销为200万大洋,我们可以简单假设一下,假设现在上海市民每年的开销是10000元,而杜月笙是他们的两万倍。

你说是什么水准?

另外,杜月笙还有九辆车,配有司机和助手18名,有保镖二三十人,而杜月笙喜欢的座驾是1930年雪佛兰,车牌号是7777。当时的 汽车 不比现在,当时拥有 汽车 的,都是洋人或者国内的顶级富豪,而杜月笙不管是车本身还是车牌号,那可都是最顶尖的。

杜月笙有着上海教父称号,1902年,杜月笙踏进青帮,上海第一黑帮。很快他得到了黄金荣的赏识,

1925年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鸦片运输,就此他的 社会 地位也是越来越高。

他用着之前的金额财富购买飞机,药用物品,不得不说给抗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很多人都说这是他洗白的一种手段。

杜月笙的财力给他的 社会 地位带来非常大的好处。

他住的杜公馆是高价从法国请来的设计师,

专门为杜月笙量身定做的,造价30万美元。

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才几十个大洋就可以买到。

在1947年,为了追求美人,杜月笙很懂如何用财力满足女子虚荣。

他首先是派专机,将孟小冬接到上海,然后立刻住进自己的豪宅别墅之中。

专机,豪宅,价值连城。

花在女人身上的的钱对于杜老板来说,也并不算是钱。

虽然杜月笙很有钱,但是在他临死前却让家人将欠条烧掉了,他这种钱财散尽的行为,也确实报了子孙的平安。

如果从现在角度来估算杜月笙的财力水平应该是难算的明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有三大亨,分别是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

黄金荣曾这样评价他,“恐十年后,世人只知杜月笙,不知我黄金荣”。

有句话说,人穷志短。其实这句话并不全对,起码这句话放在杜月笙身上就不适用。

1910年,杜月笙23岁,此时的他,已经是黄金荣手下一名比较受重视的喽罗,因为忠诚,他还得到了黄金荣的特别嘉奖——3000大洋的赏金。

黄金荣告诉他,这笔钱你可以拿去赌,拿去嫖,当然,也可以拿去买别墅。

杜月笙听完后,并没有立刻做决定。作为一个从 社会 底层爬上来的人,他当然知道这3000大洋的分量。这只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笔赏钱。

所以,杜月笙最后拿着这笔钱来到金桥,将他们如数分给了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他非常诚恳地告诉这帮人,“钱虽不多,愿与兄弟共享”。

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人,在上海滩没有几个。

黄老从杜月笙散财为自己换来舍命的兄弟这件事看出,此人能不被眼前暂时的富贵遮蔽视野,是一个有格局,有境界的人。

超凡的理财理念,奠定了他雄厚的财富帝国

杜月笙从小就开始混 社会 ,所以文化水平有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中,有时 社会 反而比学校更能磨练一个人。

1925年,杜月笙成立了公司,垄断了法租界的鸦片提运业务。有钱,又有青帮做背景,杜月笙的 社会 地位逐渐提高,无论是已经下台的黎元洪总统,还是大学士章太炎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宾。他的府上,赞一句“谈笑有鸿儒”,也不为过。

除此以外,杜月笙还有着强烈的“求人不如求己”的意识,打从1930年开始,杜月笙就在陈家堰这个地方慢慢购置了田地,逐步累积了十余亩地。

实际上,这个祠堂没过多久就沦为杜月笙旗下的地下加工厂,加工的内容则是吗啡和***等违禁物。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杜月笙生产无虞,便逐步走上了“多元化收入”道路。

投资学校,兴办教育;创办银行,走向金融界;组织恒社,自任理事长;杜月笙迎来了 社会 地位和财富的双丰收。

那个时候, 汽车 是衡量一个人家庭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杜月笙家中有九辆多私家车,用民国时的价格来算,那时候一辆车造价最高达到4000元。

折合现在的市价来看,九辆豪车大概可以换算成3600万,这还只是车子的价格。更不用说,杜月笙曾挥挥手就给蒋介石捐了120架飞机。

当然,他的财产和现在 社会 的IT巨头们自然无法相比。

杜月笙被当做“火速藏在床底下的夜壶”。

杜月笙所做的营生,包括贩卖鸦片、开设赌场。

杜月笙这些赚钱的营生一个个都上不得台面。

通常,杜月笙解决的方法,大都离不开一个“钱”字。

比如说,1929年上海法租界水电工人罢工。

很多人遇到困难时,都会去找杜月笙帮忙,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回。

两年之后,即1931年夏,全国总人口的25%受灾,杜月笙自然要拿钱。

杜月笙的杜家祠堂刚刚落成,杜月笙花了几十位大洋。

杜月笙组织参加大大小小的募捐活动40多起,共募集资金261万,其中杜月笙个人捐了53万。

杜月笙成了民国时期有名的慈善家。

杜月笙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虽然被人“戏称”上海皇帝,可戏称终究还是夜壶罢了。

1951年,杜月生死后,他只给了5个妻子和10个儿子11万美元。

尽管当时可以用73公斤黄金才兑换110,000美元,但对于失去财富的杜跃生来说,这笔钱仍然太少了。

!有些人只看到小偷在吃肉,却没有看到小偷被殴打。

民国的上海滩,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的确,这三大青帮大亨中,杜月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他会做人有很大的关系!

写下这个提纲的时候,三少的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为什么要站着喝酒呢?因为孔乙己穷,口袋里没有钱。

孔乙己为什么要穿长衫呢?因为穿长衫大抵是有文化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唯一”?

因为,酒馆里穿着长衫有文化的人,口袋里都有钱,可以找个座位坐下来,慢慢喝酒。孔乙己却不一样,就成了“唯一”!

杜月笙,也喜欢穿长衫,而且每次都是一丝不苟,从来不会把袖子卷起来。而且,杜月笙还喜欢手上,把玩着一把折扇。

穿着长衫,手拿一把折扇,这不是电视里有文化人的模样吗?

当然,杜月笙这身装扮,与孔乙己有很大的区别。

一生潦倒的孔乙己想通过自己的一袭长衫,告诉世人自己是个有文化的读书人。而杜月笙的一袭长衫,却是向往读书人的那种风度和气质。

因此,杜月笙很喜欢被人称呼为“杜先生”。

杜月笙从小家寒,父母早逝,善良的继母靠着给别人洗衣服赚钱,送杜月笙读了5个月的私塾。5个月的读书时光,是杜月笙多灾多难的童年中最珍贵的记忆。

后来,杜月笙逆袭成了上海的土皇帝之后,杜月笙对有文化的学者格外敬重,也非常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往!

章太炎给杜月笙的一封信

虽然,杜月笙很想结交更多的文人学者,他却不会乱去交往。

一来,杜月笙是黑帮的大佬,名声好说不好听,有的文人只怕不愿意。二来,没有合适的机会,总不能自己找上门去吧。

这不,机会自己找上门了。

有一天,有人给杜月笙送了一封信,这写信人叫章太炎。

章太炎,是近代国学大师,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的学者,连鲁迅先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人,正是杜月笙所仰慕的文化人。

原来,章太炎的侄儿,居住在上海法租界,与上海一位颇有身份的人发生了房屋纠纷。侄儿在无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去找苏州的章太炎帮忙。

可想而知,满腹经纶的章太炎,脾气又不好,在这方面根本就无能为力。

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给上海法租界炙手可热的大佬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见到章太炎的信后,心中大喜,他正想结交这位学者呢,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不用说,这场纠纷由杜月笙出面,还真就解决了。

笑话,所谓的纠纷,不外乎“钱”的问题。对于杜月笙来说,钱也好,面子也罢,他多的是。所以,没多久,就把章太炎拜托自己的事办得妥妥的。

杜月笙登门拜访

话说杜月笙帮助章太炎的侄儿处理完这件事之后,又以低调的姿态去苏州章太炎家登门拜访。

这种拜访,是基于把章太炎作为一个师者的角度来拜访的。就正如老师交代学生一件事,学生办完之后来向老师汇报一样。

所以呢,杜月笙向章太炎告知了他调解房屋纠纷的经过和结果。章太炎热诚接待了他,二人相见甚欢,章太炎一改过去对杜月笙的看法。

他发现,这个别人口中的青帮大佬还真的不一样!

杜月笙则在告辞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张两千银元的银票,悄悄地放在了章太炎家中的茶几上,并用一只茶杯随意地盖住。

杜月笙有这样的思维,他给人送礼的时候,一定没有第三人在场。这样送礼,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的,顾全了收礼人的面子和心理。

章太炎,作为文人名声虽然很大,经济却并不宽裕。

当他看到茶杯下压着的银票时,对杜月笙既感激又敬佩。他认为杜月笙并非传统的黑社会头子,他讲义气,重礼节,礼贤下士,更有豪侠之风。

杜月笙,就这样是和这位大文化人做了朋友!

章太炎为杜月笙改名

杜月笙说:锦上添花的事他不做,要做,就要雪中送炭。

关键的是,炭,他送了,还给别人足够的面子。这就是会做人的诀窍,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杜月笙是个有心人,他在和章太炎交往的过程中,觉察出章太炎虽被人推崇,生活却有些拮据。

于是,杜月笙每月让人准时给他送去银票,接济他的生活。对于杜月笙的帮助,章太炎泰然受之,从未向他表示过感谢。

杜月笙和章太炎也开始了经常的走动。

有一次在闲聊的时候,章太炎问起杜月笙名字的来历。

那时候,杜月笙叫“杜月生”,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是7月15日,正是月亮升起的时候,父亲便给他起名叫“月生”。

章太炎听后说:“这个名字好虽好,却不够儒雅,我给你的名字改一下如何?”

杜月笙一听,挺激动的,国学大师给自己改名字,太荣幸了!

于是,章太炎对杜月笙说,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接着,章太炎又给杜月笙解释,《周礼》说:

“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

从此,杜月生就变成了杜月笙。

不仅如此,章太炎还用大师珍贵的笔墨,帮助杜月笙修订了家谱!

1931年,曾经高桥镇的小瘪三无限风光地回乡建杜氏祠堂。在落成典礼上,许多的社会名流和军政显要,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几千人人。

章太炎,也在受邀之列。他亲自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文中,他追根溯源提到了古代杜姓文人若干,这无疑让杜月笙的出身,蒙上了一层世代书香的气息。

这种光芒,正是身为青帮大佬的杜月笙所缺少的!

上海高桥杜家祠堂为什么拆了

没有被拆。大杜家祠堂,现在是高炮某旅的驻地,想看也难,但正因为部队的进驻,使杜家祠堂基本保留原貌,没有被动迁和大的破坏。海有关部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