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宫2》看到明星和古人撞脸,差点就信了轮回转世的传说,你信吗?
如今,综艺节目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能让观众开怀大笑,同时吸收更多知识的,是整个娱乐化的方向。比如说《星探》走红的原因,除了原班人马的出色制作和精心演绎外,每一集其实都围绕着现代的严重问题展开,然而在电视节目中,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是紫禁城上新。
前段时间,《紫禁城尚心》第二季也开始了。我们邓伦和其他几位演员在最新一期《乾隆画坛》中进入了“乾隆画坛”。除了近距离体验乾隆时期的艺术风格外,几位主要演员在了解了清宫宝藏背后的故事后,一起表演了这个小剧场。当你看到这些小剧场时,你也会觉得很难过:这些名人和古人真的打得有点狠,甚至让观众几乎相信了轮回的传说。
在本期中,宋祖儿还原了红荔妃中的妃嫔和永炎儿时的画像,应该是嘉庆的养母清贵妃。不得不说,整幅人物服装的修复,包括妆容的修复,与原画非常相似。在第一期中,张鲁艺饰演朱棣,这几乎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认为史书中的人物幸存了下来。
虽然黄志忠先生的《乾隆记》没有上面两部相似,但包括便衣细节在内的服装修复程度,也让大家对这个节目的服装和道具竖起了大拇指。据说高晓松下一期会来还原韩熙载。光看韩熙载的风格,很多人都在期待下一期。我觉得高晓松老师应该是真正的人物。
其实,就像两粒豌豆或范冰冰一样,古史或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很多名人都曾与古人相撞。与杨绿润的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如今,身为综艺节目“败类男”的凌潇肃,偶遇卢小曼的前夫王庚。五官的减少程度,甚至真的认为是通过了。
鲁迅之子周海婴曾经有过一张非常开心的购物照,但当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脑海里只有一句话:雨露。这不是不张嘴就能让大家开怀大笑的宋小宝吗?跳水皇后郭晶晶如今已成为有钱女性中最幸福的模特。然而,有人发现她不仅在五官上与作家丁玲相似,可以说他们是如此的相似。有人猜测他们出生在一个时代,没有人怀疑他们是姐妹。女士们先生们,你们期待着下一期的故宫博物院吗?
不找工作,买不起房子,不能养家糊口,就算是名校毕业,就算胸怀天下,又能怎样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
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特别不能理解饥荒这件事。
“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皇帝常年待在宫中,锦衣玉食,他自然地认为没饭吃就没饭吃嘛,没饭吃,还可以吃肉啊。
可是,他却不知道肉是比米饭贵的。
米饭都吃不上了,就更不要提吃肉了。
高晓松老师说: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居然来问毕业后找什么工作,简直就是格局低小。
高晓松老师在说别人格局低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只是一个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普通家庭出生的学生?
一名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就算他考上了清华北大,将来毕业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胸怀天下,而是该怎么生活下去。
谁也没有给这些名校毕业生许诺高薪工作、也没人许诺你只要做你的学问、做你的研究,至于工作、房子、老婆、孩子的问题,我都帮你解决。
没有人给这些清华毕业的学生这样的承诺。
所以,学生询问毕业后找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太正常不过了。
但是,高晓松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名校毕业的学生询问找什么工作简直就是格局太低,简直就是太LOW了,简直就是侮辱名校的招牌。
我翻看了高晓松老师的简历,他出生很好,家庭条件优渥,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自身的高水平,他自然可以不用去考虑工作、不用考虑养家糊口,自然可以保证他去做一些阳春白雪、胸怀天下的事情。
可是,如今的名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毕业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不是胸怀天下,而是如何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理解高晓松老师想要名校学生更有价值的心。
但是,如果不能给优秀的名校毕业生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只是在口头上批评他们格局低,那真的就是不接地气,何不食肉糜了。
人是要吃饭睡觉住房子的。人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解决不了自身的生存问题,解决不了养家糊口的问题,就算名校毕业,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去胸怀天下、去纵横四海。
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是光荣的。作为名校毕业生完全没必要为此感到羞愧。
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这两期节目里,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是他自己对于整个台湾的一个直观印象,并且从各个方面大致介绍了台湾的一些历史以及现状问题。总体而言,高晓松老师很喜欢台湾,这是他自己说的。并且,对于台湾有非常良好的一些印象。这个其实题主在题里已经说了。
所以简短的而言,对于大多数尚未去过台湾或者是对于台湾不够了解的朋友,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不错的入口。但是这两期节目里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硬伤,我将会在答案后半段一一指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真正的台湾,那还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走一遭。
首先,高晓松老师普及了很多台湾独有的,大陆人不了解的概念。这点对于对台湾不够了解的大陆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入口。比如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就有「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眷村」与「名嘴文化」等。能够在几分钟能将这些概念用诙谐幽默而又简单易懂的话语讲清楚。体现了高晓松老师很深的文化功底。
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关于台湾的这些印象,很可能就是一个第一次去台湾的大陆人对于台湾最直观的印象。比如人人都很有礼貌,比如其实我们两边也差不多,无非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政治体制不一样。还有很多很多。
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包括我自己,以及所看过许多陆生朋友刚到台湾时所写下的文章都很显明的体现了这一点。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刚看过这期视频之后立刻去台湾,或者是刚从台湾回来之后看高晓松老师的视频,可能会很同意视频里的大部分观点。
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有部分弱化或者隐瞒缺点,而放大优点的嫌疑。尤其是在提到和大陆的对比时,这种方法尤为明显。他用的和台湾的对比很像一种田忌赛马式的对比。我记得之前无论是周小平的关于台湾的文章,或者是韩寒的关于台湾的文章里都有类似的这种观点。然而其实只不过是立场不一样罢了。
其次我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很多细节。这个将一点一点分开来说。
小确幸:
第一期里高晓松老师说自己尚未去台湾时,看台湾的电视节目,觉得人人都打了鸡血。因为他们在电视上永远都在吵架。后来到了台湾之后才发现有着巨大的反差,原来大多数人都很安静。人们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打了鸡血为了政党撕破脸的生活,而是一种平静的小确幸的日子。这点是对的,也是一种台湾的社会风气。但是台湾人并没有特别享受在这种状态之中。事实上,有很多台湾人也在反思为什么到今天台湾的经济变得这么烂,为什么马英九讲的拼经济拼经济却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我只能说,小确幸的确存在,但不是人人都享受它。
大学教育:
这点是题主最怀疑的。真的有8分上大学吗?这个是真的,我可以告诉题主,高晓松老师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真实的。这里高晓松老师用了第一个对比,高晓松老师对比了台湾的大学。并且贯穿两期视频的好几个时节段。首先高晓松老师说台湾想上大学就一定能上,很多排名末尾的学校常常找不满学生。然后得出台湾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大陆丰富。这种推论里结果是对的,然而推论的方式却错了。事实上大陆也有很多三本,大专常年招不满学生。我上大学那年,在补录的时候刻意的去看了一下补录大学的空缺比。看到三本大专那里我简直惊呆了。缺口几乎已经可怕到每个专业只录了本来要录名额的一半不到。有兴趣的可以明年高考时自行点进招办官网,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其次高晓松老师提到了台大和清华,并且狠狠地鄙视了自己的母校。其结论是台大清华学风很浓,继承了老北大清华的传统。然而我们今天大陆的大学却功利味道满满。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吗?我不是在否定台大的教育,但是就我曾经在两岸的大学里各上过学来看(大陆C9+985,台湾私立名校,排名靠前)。单单讲学风这一点而言,没有什么学校能比得上大陆的学校了。因为大陆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力更大,我曾经在facebook上随手贴过我们学校冬天早上图书馆排队的场景,当时我Facebook里台湾的好友几乎吓住了。即便是台大的同学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想像学习如此认真刻苦的学生。
台大是所好大学,然而让高晓松老师捧的位置太高了。北大清华也许没有达到高晓松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必须要替北大清华的同学说句话,那就是这两所学校也绝对没有高晓松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好像人人都在关心「去国企还是去私企」这种问题。
医疗:
高晓松老师还提到了台湾的医疗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这点上我本人没有发言权,但是台湾的健保体系做的的确是世界上排在世界前列的。我自己本身曾经在台湾看过病,因为当时提前缴纳了保险,所以在校医院里看病一分钱没花,而且还很萌的送了我一个杯子。(台湾人奇怪的萌点)= = 。
贫富差距:
这点上,台湾的确是一个基尼系数并不高的国家(033),对比中国大陆的047可以说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其实高晓松老师也并没有夸大。但是肯定还是会有。
然后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一些台湾特色,像是机车文化这些。都是高晓松老师的个人主观感受,也基本上都是对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下面是整整一组重头戏,那就是衣食住行问题。
衣服上,高晓松老师说台湾人很少追求爱马仕,香奈儿这种名牌。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子的。我上学的学校里,女生coach算是蛮多的。香奈儿,Gucci之类的也有。爱马仕倒是真的没看到。然而追求生活质量本身不是什么错误。高晓松老师似乎是想说台湾人并不很俗气的追求一些已经烂俗的奢侈品牌,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的设计。这点上是存在的,台湾的很多独立设计的确很漂亮。然而逻辑却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喜欢香奈儿爱马仕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很俗气的想要把这个像暴发户一样的显给别人看。他也可以同时追求独立设计。每次有什么大牌发售的时候,台湾的一些专门店门口会整夜排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已。
食:这点我完全同意高晓松老师,就酱。也许香港美食爱好者可以跳起来反驳高老师。
住:高晓松老师用北京和台北的房价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了台湾的房价「真的已经算很便宜了。」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是这样,可能因为高晓松老师接触的一些人都是像李宗盛,张大春这样文艺界的人士。本身其地位也并不低。然而年轻人拿着22K买不起房的场景也是广泛存在的。我今年又回台湾时住在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算是郊区了。高层小区,一套100平米左右是两千多万台币。约等于四百万人民币。
北京人买房买到通州,台北也有人买房买到桃园。
行:这点上高晓松老师说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台湾的交通发达是可以身体力行感受到的,并且,大街上的车很多都是90年代的本身和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关系。
然后是另一个重头戏,传统文化。
台湾是真的有保存中华文化保存的那么好吗?这个话题简直太大了,估计学界的人也很难解释清楚。高晓松老师认为台湾的文化是很发达的,这点我同意。而且高晓松老师自己是文化界人士,发言肯定比我更专业。但是如果认为今天的台湾文化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那就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了。事实上台湾自身的历史以及其地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拥有一种独特的台湾文化。如果简单说的话,应该是闽南文化,汉文化,日本文化与台湾本身原住民文化等的结合体。绝对不是单单「中华文化」四个字所能搞定的。具体不讲了。
下来是高晓松老师视频中的一些硬伤与和我所接触到的不符合的地方。我大概说一些,剩下的明天起来再补充。
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上边已经写过了。事实上台湾人也很追求名牌,我相信追求名牌的心在哪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经济发展的高低带来的差距而已。
高晓松老师说一波人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后于闽南人,所以被当做了客人成了客家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关于客家人具体的解释自行百度。大概就是中原的汉人到了东南沿海一代这样子吧。
书店:
高晓松老师说进入大陆的书店,满目的成功学。进入了台湾的书店,每个地方都透露着文学的气息。其实诚品最显眼的位置摆的也是畅销书。大陆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把文学性看的更为重要。这点上有种田忌赛马的感觉。
历史书:
我不知道高晓松老师翻的是台湾的哪一套历史书,不过我自己本身是看过台湾高中的所有历史书的。而且还跟着老师一起做过课题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台湾的历史书中,均没有出现诸如「我国」带有主观意义的字眼。所以其实台湾目前所使用的历史书是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高晓松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是台湾的文化很发达。然而举例却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会说成语……这个根本没有丝毫的说服力。我在台北也见过很多水平很低的出租车司机,在大陆也见过凯恩斯货币理论侃侃而谈的司机(今天下午刚见的…………)。
还有什么因为**改名,或者是某个地方因为**而出名。这个推论就更扯了……因为拍了《悲情城市》,九份出名了。所以这就是文化发达呢?如果你说《悲情城市》文化意义很强的话。但是《那些年》也火了一把平溪,你说这算什么呢?
还有一些硬伤,我明天再补充。我先简单做一个结论,然后把答案发出来等你们来点赞。大概就是,高晓松老师的确是很喜欢台湾,和我一样。并且对台湾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点也和我一样。然而很多「推论」往往是先预设结果,然后再用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去推论出结果。这是一个节目不应该的。
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类对于电视节目往往是缺乏反应力的。读书时,人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上下文的思考,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得出结论。然而看电视时却不是这样。电视往往会切断人的思维模式,使人在看电视时进行一种不自主的非思考性活动。回到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来,这点会更加明显。我之所以说一个没有去过台湾准备去的人,或者是一个刚刚从台湾回来的朋友也许会很同意高晓松老师的这个节目就是这样。
所以,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教材。但是台湾并不完全是它所说的那样子。你待的越久就会越发现,台湾的迷人之处绝对不仅仅是高晓松老师说的这么简单。
对高晓松这个人的认识,我还停留在他和韩寒的恩恩怨怨上,因此,我想从他们的恩怨说起。
一开始的时候,韩寒在他的书里面,多次提到高晓松,并且明确的表示喜欢高晓松的词。那时候的我,对高晓松这个人还是有一定的好感的。并且,在初接触他的歌的时候,还比较中二的会写到硬皮抄上当作文。写了很多以他的歌为题目的小小说。于是我对韩寒的评价表示认同。
后来博客的盛行,高晓松突然说要告韩寒未经授权用了他的《青春无悔》在书里面,涉嫌侵犯其著作权,我也是比较注重版权问题的,但是对这个事情我真心无法理解。于是我至今还搞不懂这什么情况。虽然,事情以“高处不胜寒”作为结局,但以高晓松的脑子(奇葩说里的表现),为什么会走这样的臭棋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再到高晓松的酒驾,他应该是明星酒驾被抓的第一人了,并且关足了6个月,在这一点上,在痛斥酒驾的人群当中,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但是他的坦承“第一,我完全认罪。第二,我相信法律公正。第三,我相信法律也会维护一个犯罪人的其他权利。我希望传达给公众的就是,酒令智昏,以我为戒。”也让他为自己的形象挽回了一定分数,不失为一个敢作敢当的人。
高晓松出狱后的一个什么发布会,名称我忘了,其他的都是高晓松以及他的团队一个人来弄,上海场韩寒来助阵了,这在我心里面的感觉是——没有一辈子的冤家。也为这两人能握手言和而高兴。
然后就到《晓说》、《奇葩说》,这两个节目,我没有去认真的看,所以我不作评价,但是,就高晓松而言,他是一位比较有才的人,只有有真材实料的人,才会在身陷囵圄后复出,还能迅速掘起。
高晓松曾经说过,他是家里学历最低的人。我大吃一惊,当时还不信,网上一查,还真的是,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他家的人都优秀的可怕这是真正的一家学霸,所以高晓松才敢说自己是家里学历最低的。而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很精彩的,从小在清华园长大,高考后又进入清华学习,我们一直为之神往的象牙塔,那个学术圣地,中国最牛逼的大学,他却并不感冒,没了兴趣,他就直接辍学。
小时候认识他是因为«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时他是清华的大才子……后来他成了导演,拍了很多文艺片,在那个还都是用胶片拍摄的年代,他随手导演了一个广告片还获得了大奖……后来他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和他的“盛世美颜”自拍照又火的一塌糊涂,我有时会很遗憾,觉得他的颜值配不上他的才华,但是后来我上网一搜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才知道他年轻时候还是很帅的,他现在真的是自己折腾出来的哈哈。
我觉得他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学者,我不说他是娱乐圈里的人,因为他与这个娱乐圈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简直像一股清流般得存在,他太特别了,可能是他确实不缺钱吧,活的就像一场戏,乘兴而至,兴尽而归,也没有遗憾。他是一个活的很随性的人,他经历了很多种生活,却依然没有迷失自我,他过得像是一阵风。
看过«奇葩说»和«晓松奇谈»,我才知道他到底有多博学,感觉他脑子里面损友东西你都意想不到。他做导师和蔡康永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蔡康永习惯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和感悟来结辩,他的讲述风格很温婉,高晓松却总是列举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更有说服力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有理有据,逻辑思维真的好强大让人刮目相看,我有时会觉得辩场上一些辩手的观点站不住脚,但是高晓松让我心服口服!
这么多访谈节目,晓松奇谈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其核心在于,高晓松是个博文的杂家,同时又是娱乐业参与度极高的制作人,所以对于人物、事物,访谈也好,评述也罢,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有自己的信息输出。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其他访谈节目,都有套路,都是以被访谈人为中心,把观众想要了解的给引出来,主持人的作用就是一个媒介和桥梁。
但是高晓松不是,尤其是在做人物访谈的时候,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记者的角色在提问,而是作为对谈着,在交流。这个非常之重要。两个人在交流的意思就是,我们说的话,观众作为第三者有可能是听不懂的,或者接受不完整的,这和其他节目需要让观众尽可能的明白,尽可能多的接收信息是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这个节目是有门槛的,有些人会觉得他们说的没意思,或高深或专业,也就不关注了,另一方面就成全了有这样信息接受能力的观众,于是节目的层次就做出来了。他不必媚俗,更不会烂俗,尽管也会找热门话题,但不会被观众牵着鼻子走,想必这也是节目设计时就有的定位。
这样的分层和定位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现在类似的节目太多了,这样的品质可以非常清晰的分流观众,让想看的人看到,给他们最想看的东西,这是其一。
另外一点厉害之处,也算核心竞争力吧,就是能请到很多牛人,并且是大热的人。这个其他节目也不能比拟。比如《邪不压正》正热的时候,他请到了姜文对谈。同时姜文也参加了窦文涛的圆桌派。窦文涛也算伶牙俐齿了,还要拉上马未都和孟广美一起座谈,才把各种话题圆下来,显然里面有设计,姜文显然也不爱跟着走,就是参加节目的状态。跟高晓松对谈的时候,姜文盘着腿,真的进入的是聊天的状态,双方你来我往贡献了大量信息和观点,煞是好看。
再如《影》大热的时候,请来了张艺谋这样的神存在,之前《十三邀》请过导演,导演厚道,聊了不少心声,更像是表白自己的不容易。在晓松这就不一样,其实是借着晓松的导引,把张艺谋很多看问题的角度展现出来了,之前很难听到。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答案要有价值的多。
《上新了故宫2》看到明星和古人撞脸,差点就信了轮回转世的传说,你信吗?
本文2023-09-29 09:23: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