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不愿意上族谱怎么和长辈说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5收藏

老婆不愿意上族谱怎么和长辈说,第1张

这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尊重老婆的意愿:首先,要明确表达对老婆的尊重和理解,认为她的决定是合理的。强调她不愿意上族谱是个人的选择,你尊重她的想法。

2 解释族谱的意义:你可以向长辈解释族谱对于家族的重要性,如传承家族历史、维系家族凝聚力等。但同时也要表达,你理解老婆的立场,并不希望家族关系因为她不上族谱而受到影响。

3 寻求解决方案:建议寻求一个能兼顾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建议将老婆的名字和家庭信息记录在族谱的补充部分,但并不将其列为正式的家庭成员。或者,可以在族谱的制作过程中增加一个注释,说明老婆的立场和决定。

4 强调家庭和睦:最后,要再次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表达希望这个决定不会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并希望长辈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

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具体的表述方式还需要根据家族的具体情况和长辈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整。希望以上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1采访稿了解长辈们是怎样过年的

新年快到了,大家都围在桌边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于是,我正好趁着这个机会问了一下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样过春节的。

我问:“爸爸妈妈,你们小时候是怎样过春节的?”

妈妈一听我问这个,一下子来了兴趣,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我们小时候过春节,除了贴春联,倒福,大扫除等传统习俗之外,还要自己用糯米包汤圆,用石灰水刷墙,把客厅铺满松针呢!”

“噢,那你在过春节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我问道。

“当然是铺松针喽!我们在那时要上山采松针,要是运气好,还能捡松果呢!捡完松针之后,我们就要等到大年夜再铺上松针,然后要到初四才能把松针扫掉。那三天里,松针的香气让我们觉得非常舒服,以至于我们甚至不想扫松针呢!”

爸爸看到妈妈说完了,于是也急不可耐地讲了起来。“我小时候过年要比你们讲究多了,不仅要贴春联,倒福,大扫除,还要祭祖,送灶,迎财神呢!那时我们过年,还要在小孩的枕头下放糖,小孩起来之后把糖吃了就不会乱说话了。”讲罢,便笑了起来。

“爸爸,那你现在改掉不会乱说话的毛病了吗?”我故意问道。

爸爸听后,不知如何是好,就故意傻笑。又严肃起来:“下一个话题!别问这个,真是的。”

“那你小时候过春节时最难忘的事是什么?”我问道。

“当然是吃年夜饭喽!那时候穷,平时早午晚饭几乎都是清粥加咸菜。只有在吃年夜饭时才能吃上鱼肉。于是在那时,我们兄弟一等到年夜饭时就光吃肉,不吃菜了。”说罢,爸爸忆苦思甜地笑了笑。

“那你们有压岁钱吗?”我又问道。

妈妈笑笑着点点头,拍拍我的肩膀说:“有呀,不过我们以前没那没多钱,爷爷奶奶就给我们一个大红包。”

我听了,心想:天啊!大红包!里面是不是有几百几千元啊?哇塞!我口水都要下来了。

妈妈好象猜中了我的心思,故意的咳嗽了几声,说:“李娟,别乱想。我们小时候,不像你们那么幸福。一到新年,就给你们几百几百的。你妈我的压岁钱顶多就是一两块。”爸爸也插过来说:“Me too。”(我也是)

“ 哦,行了,访谈结束。”我丧气的对他们说。

2采访家中一位长辈的经历为题写一篇文章

老师叫我们采访长辈的趣事,我就采访了全家……

妈妈小时候到朋友家玩,那时没有钱坐三轮车,更别说出租车了。那时,妈妈家住广场路,到清明桥(朋友住的地方)有三公里。妈妈出发了,走啊走,就走迷路了,妈妈便哭了起来,在大街上哭,走来走去,也不知走哪去了,还好最后有个扫垃圾的大叔送妈妈回家了。

爸爸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上山抓虾,爸爸一猛抓,“扑通”一声掉进水里,爷爷把爸爸扶了起来再抓虾。黄昏了,爸爸爷爷回到家摸摸口袋,奇怪,钥匙不见了,全身翻了个遍都没有找到。“啊,肯定是掉进水里了!”爷爷说着急忙跑上山,在水里摸来摸去,因为水不太深,所以好找,过了几个小时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钥匙。

保姆阿姨五岁时,她爸爸叫她上山砍柴,阿姨从家里拿起斧头上山。到了半山腰,已经累死了,便休息了一会儿,阿姨休息好了使劲力气砍树。一砍,树没砍着,手倒砍伤了,好倒霉……

哈哈,一个比一个好笑,我可有了他们的把柄,以后不怕挨骂了哦!

3采访一个历经事实的长辈作文怎么写

女孩都是家中的独女,她们的离去,对双方父母都是沉重的打击。

15岁的王迎冰是申芳和张艺娇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事发当晚哭了一夜,始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同村村民、也是药惠中学初三年级老师张小康回忆说,两个孩子非常爱帮助别人,大家都喜欢她们,“这么早就走了,太可惜了!”“芳芳真是个好娃娃,她还准备星期六给奶奶买耳环,没想到……”说起女儿申芳,申玉平哽咽起来。

他说,芳芳是个性格外向的孩子,特别孝顺长辈。自己是司机,常跑外地,孩子她妈又在县城打工,孩子和奶奶在一起,经常给奶奶做饭,父母回到家里,她又陪着父母聊天、解闷。

在张艺娇的日记本里,曾以“人生”为题写过一篇日记,“人生是珍贵的同时也是短暂的,我要追求美好生活。”朴实的文字里,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名语文课代表,最拿手的就是写作文。64岁的爷爷张志贤说,张艺娇的父母一直在新疆打工,平时孩子就和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孩子非常懂事,也很有爱心。

奶奶患有脑梗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一直忙前忙后,给奶奶喂饭、擦身。听到孩子走的消息后,奶奶昏厥了好几次,现在还在打点滴。

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泳,15岁的申芳和王柱先后跳进水渠,营救落水同伴张艺娇,最终因水流湍急,申芳和张艺娇两个女孩不幸遇难,王柱获救。高陵县教育局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师生向申芳和王柱两位救人者学习。

落水骑车过桥跌落2米深水渠申芳、王柱、张艺娇都是来自高陵县药惠乡东升村,三人不仅同为15岁、同在高陵县药惠中学上学、同上初一,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上学、放学、写作业几乎都在一起。4月17日下午3时许,三人参加完学校的期中考试后,一同骑车回家。

后来,邻村一同学找到他们三人玩耍,下午5时许,三人相约一起护送同学回家。约晚7时,返回途中,骑车经过村西南口的泾惠渠一小桥时,张艺娇骑车拐弯时不慎摔倒,跌落2米深的水中。

渠中水流很急,张艺娇一下子被冲出好几米,她挣扎着大喊“救命”。救人。

4采访父母的采访稿

我知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

5历史事件采访稿怎么写

发动西安事变、改写中国现代史和中国人命运的张学良,日前以101岁高龄辞世,迄今未见任何他对西安事变的直接评价。

本报独家取得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的口述历史纪录,他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局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在口述录音访谈中,张学良打开尘封了六十几年的历史现场,他说,西安事变兵谏后,蒋委员长亲口向他说出:“我不剿共了。

我不剿共,跟 合作。”中国的历史,国共的命运从此改写,中国 与 攻守易势。

钻研张学良事迹的业余史家郭冠英和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在1990年取得张学良同意,就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几个关键所在,以及张学良和蒋公的互动,做了一次录音访问。并将录音稿整理后,交由本报发表。

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极具史料价值。对蒋公和西安事变前前后后的来龙去脉都有明白交代。

在访问中,张学良主动承认民国20年九一八不抵抗政策丢掉东北,责任不在中央,责任在他。张学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另有一个口述史计划,但须在相关当事人去世后公开。

本报取得的这份录音纪录,约一万余字,更显弥足珍贵。(一)西安事变就是逼出来的! 自己选择去剿共郭:从国外回来(1934年欧游回国),您为什么愿意去打 呢?张:当时老总统实在说对我是不错,我回来了他跟我讲,他什么事都跟我讲,他说:汉卿,我知道你好玩,回来你不要再玩了。

第二样,你选择,出去以前,国内大家对你都不谅解,你选择愿意做哪样事情。有二个事情,一个是刘黑七,一个土匪,那时闹得很厉害,你去打刘黑七。

一个是你去打 ,到三省(豫鄂皖)。打土匪那是我不愿,后来就是这么样决定去剿共。

我自己选的。当时,汪精卫的意思是就让我当京沪卫戍司令。

回来,我自己,良心话,愿意当京沪卫戍司令,我跟老总统当时都说明白了,老总统他不答应我。郭:做侍从室主任?张:不是这个,这个大概一般人都不明白,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我当时跟老总统说,不想带东北军,不干了。我当京沪卫戍司令就不带东北军,讲白,我想不带军队,不干了,是个包袱。

所以,这个包袱始终是我脱不掉的包袱。到最后原因还是这个包袱,一般东北军人就是责备我这句话,你,跟蒋先生是这样的关系,我们是跟你来的,我们现在是怎么办?无家可归无处可去,中央也不要我们,连死了也不能领……,军政部给的命令要我们领恤金,却要回本乡本土领。

那回到东北本土去领去?这不讲理的事了吧?所以我这包袱就没法脱啦。所以我当时真是国难家仇,东北这包袱没法摆脱。

后来戴笠跟我讲句话,他说当年我们都不谅解你说这话,东北军是你包袱?现在我们也有包袱啦,也是一样的。我这部下我怎么办?所以人啊,你,你们没干过,你要有了部下,尤其是咱们中国,过去不是你当局长我作部下,明天还是冲著你来的,是这样来的。

我当年当东三省总司令,我父亲死掉,我没有准备啊!我没想干这玩意啊!唐:By accident(偶然)。张:天下事就如此,没这准备,没预备啊。

好像说,我不跟你说笑话吗,我跟文人不接触的,我说你是蛆虫。你(文人捧的人)不起来,我们怎么办呢?我才不跟你们(文人),敬鬼神而远之。

请你们三个人注意著,人啊,了不起的人一样失败,失败成功不晓得……。自评一生:失败郭:汉公,您觉得您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张:失败。

郭:为什么?张:我自己想我自个,我说我失败。什么原因?我年轻时完全凭我自己,没跟人家商量什么。

我除了有时很大很大的事,有一二次我跟王树翰商量,我对他相当尊重,他是我秘书长,其他全凭我自己。我自己想我自己,我年轻时自己骄傲,经过几次大事:郭松龄倒戈,我父亲的死,这些大事我都度过。

郭松龄倒戈是很难度过的事,而我父亲死是我最难度过的,内忧外患,我都得对付,那我也度过了。后来对中央的合作,这些事这么多年我做得很得意,尤其那时蒋先生差不多把北方的事完全交给我了。

我常常自个儿说翻手做云,覆手做雨,差不多三分天下,不能说有其二,有其一了。北方事都交给我了,管理那么多个省。

我那时才二十八九岁。所以我自个儿想起,我自个儿骄傲,我没给人考虑好。

我从来不像别人考虑这件事将来是怎么怎么的,我从来不考虑,我就认为这事情我当做我就做。我自个儿有决心的时候,我都是这样决心的。

我是不是有私心在里头?我是不是为我自己利益?我是不是问心无愧?好了,没有,我问心无愧,我没有私心。我敢给你说,我做那件事(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

我没做过与我私人地位、利益有关系的东西,我没有。假使我自个有地位利益就没有西安事变。

我跟你说,我大权在握,富贵在手,我什么我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我。

我跟蒋先生是要钱?我是管他要地盘?我没有。我牺牲我自己。

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我说我们与 打什么呢?都是中国人,打什么呢?都是政治问题,不是不可谈的嘛,所以后来谈是我的主张。

而且我对介公讲,我说 你也剿不了。他说为什么?我说 有。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1、供奉家谱的卷轴幅面要大,宽为11米,高为165米。

2、供奉家谱的卷轴展示的内容是程式化,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制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

3、供奉家谱的楼阁需要供桌,在其面放置一个牌位,并写上供奉历代宗祖之位八个字。

4、供桌的下面要有一条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

5、家谱的名字排列要有规矩,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

6、供奉时间在初一到十五之间,用质量上乘的供奉天然香供奉家谱。

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若从人与群体联系观念形成的角度考察,起源相当久远。现在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表明: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血缘关系是人类群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纽带。人类最初出现的群体是“榛榛狉狉、群居袭处”的原始群,此时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纯是浑然之群。按照古人类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人类存在的三百多万年历史中,约有二百九十万年是处在原始群时期,到了距今十多万年时才开始产生氏族制度。浑然的原始群,开始分为若干小群,而且演进愈深,分析愈细,辨别亲疏的族群观念也随之产生,“故人之相仁遇也,始于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则知有与我同母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则知有母之母焉;又知与有母同母之人焉。亲族之关系,盖由此而昉也。”这也就是后来作为家谱核心和基本内容世系的萌芽。

  血缘亲疏的辨析,族群世系的认同,应是谱牒产生的根源,口述口传的世系,正是家谱滥觞。古有“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吕思勉考证,“瞽蒙之职,盖尚在小史之前。”可见了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确有口述家谱的存在。我们追溯家谱产生的源头,可以发见家谱(严格地说只能是口述族群世系)、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的,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礼记大传》“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而进入队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有特权,他死了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渗进了主从尊卑队级特权,为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周礼春官》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郑康成注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定之”。“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礼崩乐坏”趋于瓦解,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旧的贵族“公侯子,失其本系”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刘邦尚官,“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应运泛滥起来,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五代以后江南庶族地主势力抬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称,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地位。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发挥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溯宗、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作为社会群体的宗族和家庭的作用。

  总之,家谱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嬗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而士族而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

老婆不愿意上族谱怎么和长辈说

这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沟通方式,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1 尊重老婆的意愿:首先,要明确表达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