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大将军王翦
大将军王翦 返回
王翦,公元前229年灭赵,公元前227年灭燕,公元前223年灭楚。
王贲,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1年灭齐。
这两父子是秦灭六国功臣中的功臣,然而,这两个人的性格古书中却没有描述太多,偶只知道王翦灭楚时已经是风烛残年,王翦说:“若大王一定要任用我为大将,非六十万人不可。”
王翦率领秦国六十万大军准备出发了,秦王政亲自到灞上为王翦送行。王翦临行时,请求秦王先行赏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为国作战,以后有的是赏赐,还用得着害怕家里会穷困?”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军,有功劳才可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顾念我的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向大王请求赏赐一些产业来留给子孙后代。”秦王听后大笑。
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在这期间,连续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觉得王翦索取无度,应该适可而止,就对王翦说:“将军连续请求赐予家业,太过分了吧。”王翦说:“不对。秦王暴虐疑人,现在这支六十万的大军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力,如果我不多次请求赏赐来表示自已的意志,秦王不会怀疑我吗?”
王翦留下的印象是一名智将,在灭楚的时候,用这一招来消除赢政的疑心。也有了“王翦请田”的由来,也成为了明则保身的代称,想下以前白起不得善终和王翦的安逸终老,岂不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自古飞鸟尽良弓藏,到杯酒释兵权,古今以来难得有如此安逸的开国重臣。
最早记载王翦的战役是发生秦王政11年(公元前236年),当时,王翦率军攻打赵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了。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公元前229年,王翦灭赵时,两军呼应,却不料遇到赵国名将李牧,相持一年有余,却无法得胜,于是利用反间,是赵王赵钱杀死李牧, 李牧死后,翦势如破竹大败赵军,杀赵将赵葱,虏赵王迁。赵国已名存实亡。
那时王翦的对手只有李牧一人,却已经逝去。
王翦一生的代表之作,还是那场以六十万大军对抗楚国的大战,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仿佛是专门为他所作的,以静制动,不变应万变,牵着敌人鼻子走。
王翦灭赵、楚,降伏百越。王贲灭魏、燕、代、齐,秦统一后,王贲受封通武侯。除了韩之外其他六国全是他们父子俩完工地。这样的功劳在历史上,在中国的历史之中,也算是独一无二的。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
诸侯尽西来。
这其中,王氏父子功勋无疑是最大的。
刚看到秦恋 突然想起来还有王翦
却想不到,又要写成一本史书了
狄青出身贫寒,他的一生成就全靠不懈的努力,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中国男版的《大长今》。
在演义小说中,狄青的曾祖父叫狄泰,是五代时后唐明宗的翰林;祖父叫做狄元,是宋太宗时的“两粤总制”,“威振边夷,名声远播”;他的父亲更是太原府总兵。总之狄青出身于一个显赫的武将之家。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狄青的真实出身,比小说中虚构的谱系要寒酸许多,以至于并没有人知道他父亲的名字。
与狄青一起平定侬智高之乱的余靖,后来为狄青写墓志铭,其中写道,狄青有个远祖,是唐朝的名臣狄仁杰!狄青当上枢密使后,有一位狄仁杰的后裔,将狄仁杰的画像与其他文物档案奉献给狄青,以此作为狄仁杰是狄青远祖的确凿证据。
没想到狄青老老实实地说:“我只是一时运气好当上了大官,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梁公相提并论。”梁公是狄仁杰的爵位。狄青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好心的同宗,然后将他送走。
狄青字汉臣,出生于1008年。他的家乡在今天山西汾阳,这里以汾酒而出名。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中描写的杏花村酒家就在今天的汾阳——宋代的汾州西河县。狄青的家,应该就在离杏花村不远的地方,一个叫做狄家社的村庄中。
1933年的冬天,有一个叫白志谦的人奉命到汾阳县政府主管教育。出于对宋代名将狄青的崇拜,在公务之余,他写了一部狄青的小传,后来收入王云五先生主编的百科小丛书,于193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可能是至今唯一一部狄青的传记专著。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记载过狄青小时候的故事。说一次狄青的哥哥狄素与一个叫做“铁罗汉”的人在水边打架,被狄素扔入水中。人命关天,看看事态严重了,当地的保伍忙把狄素抓了起来。保伍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一类的人物。这时,16岁的狄青出面说,杀“铁罗汉”的是他而不是狄素,再说什么狗屁罗汉可能还没有死呢。一番折腾后,“铁罗汉”吐出了数斗水,活了过来。保伍看看没闹出人命,也就不管了。
苏东坡记载这个故事时,就说狄青“本农家子”,也就是说狄青是农民出身。后来狄青在村中当乡书手。宋代将乡村的民户分为五等,每个等户都要为国家白干活,乡书手是第四等户的差役,可见狄青家在乡村中也不算富裕。乡书手是负责文书事务的,差不多就是乡村中如有土地买卖、缴税收税的事情,乡书手就负责拿出表格让人家填好,然后在经办人一栏中签上自己的名字,诸如此类。
但乡书手这种应付县里收税的文字工作并不是一份好差事。可能是因为狄青做人不够“灵活”,不太懂收税过程中的种种“潜规则”;也可能是因为狄青好打抱不平,像梁山好汉一样犯了什么事,总之,25岁时,他逃到了北宋的京师开封。到了开封走投无路,只好应募入伍,在禁军“拱圣营”当了一名小兵。
由于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又善于御马,狄青后来加入了骐骥院做了骑御马直,也就是皇家仪仗队的一名马兵,倒也威风凛凛。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上有英明神武的秦始皇,下有虎狼之师的秦军,后有名臣贤相李斯、尉缭幕后策划,前有名将猛帅王翦、蒙恬冲锋陷阵,秦国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上下一心,君臣合力,并且,秦国有很多家族都是祖祖辈辈为秦国效力的,比如蒙恬的蒙氏家族和王翦的王氏家族,都是祖孙三代效力秦国的。
蒙恬的祖父蒙骜是秦国名将,历经四任秦王,从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秦王嬴政,都是秦国将军,不断率秦军出战,蒙恬的父亲蒙武,和大将王翦一起率军灭亡了楚国,蒙恬的弟弟蒙毅作为秦始皇的亲近内侍,一直居中辅佐秦始皇,而蒙恬本人则参与了秦灭齐国的战争以及秦始皇北击匈奴的战争,祖孙三代人都在为秦国效力。
除了蒙氏家族之外,秦国最有名的还有一个王氏家族,也是今天的主角,王氏家族的成就远超蒙氏家族,王氏家族的第一代人王翦,不仅仅是秦国名将,更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与儿子王贲一起灭亡了除韩国之外的关东五国。
王翦的儿子叫王贲,王贲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单独率军灭亡了魏国和齐国,并消灭了燕国的残余势力,王贲有个儿子叫王离,王离也子承父业在秦军提供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时,王离是蒙恬的副将,王离还率领长城军团参与了平定反秦战争,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人都在为秦国效力,其中王翦和王贲父子两人合力灭亡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一共五个诸侯国。
王翦是今陕西富平县人,标准的关中子弟,他一生的事迹都在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的战争就是王翦率先拉开序幕的,同时这也是秦始皇亲政后的第一战,在公元前236年的阏与之战中,王翦击败赵国,夺取赵国的九座城池,开始了秦灭六国的战争。
王翦的主要战绩就是灭亡赵国、燕国与楚国,赵国和楚国是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赵国尚武,军队战斗力强,名将辈出,楚国掠地千里,实力强劲,这两个最强的国家都是王翦灭亡的。
王翦灭赵国的主要对手是李牧,李牧同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战略战术上,李牧甚至还要强于王翦,李牧镇守的赵国,王翦围攻了一年也没能打败,最终王翦靠的是反间计,重金受贿赵国丞相郭开,让郭开陷害李牧,导致赵王迁害死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最后的顶梁柱没了,只三个月时间,王翦就灭亡了赵国。
王翦灭亡燕国是在荆轲刺杀秦王之后,燕国实力较弱,燕太子丹策划的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事件激怒了秦国,随后王翦率领大军就攻破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喜逃到了辽东,几年以后,燕国的残余势力被王翦的儿子王贲灭亡,燕国才正式灭亡。
王翦灭亡楚国的战役是最艰难的,原本秦始皇让李信率领20万秦为灭楚,但是李信却被楚将项燕打得大败,李信手下的七名都尉级别的将领被杀,之后,秦始皇请王翦出马,王翦非得要60万大军,秦始皇同意了,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楚并不是靠实力与楚军硬拼,而是消磨楚军斗志,驻扎在楚国边境一年多不出战,等到楚军士气低落撤退之时,王翦率军攻打楚军,一战就打败了项燕,逼得项燕自杀身亡,楚国随即灭亡。
楚国灭亡后,王翦继续率军南征百越,王翦打的应该是百越中的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江苏一带,并且在当地设置了一个郡叫会稽郡,之后王翦的事迹就不见史书记载。王翦在李信率军攻楚期间曾经告老还乡,李信失败后才又被秦始皇请了出来,王翦在攻打楚国时,带走了秦国几乎所有的作战的部队长达一年的时间。
要知道这60万秦军可以算得上秦军最精锐的部队,除去秦国都城少数卫戍部队,以及攻占六国的驻军外,秦军几乎全部跟随王翦灭楚,王翦深知自己此时的敏感性,为了让秦始皇消除对自己率领倾国之兵的疑虑,王翦前后5次向秦始皇要钱、要田、要地,向秦始皇表达自己爱财,因为一个爱财的人是不会有野心的,所以在灭亡楚国并且南征百越之后,王翦的结局应该就是告老还乡,回家养老去了。
王翦因功被封为武成侯,而且因为他这个人懂得激流勇退,不贪恋权势,同时秦始皇也不是猜忌功臣的君主,所以王翦的结局应该是善终,正常的老死或者病死。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其在史书的事迹主要活动在公元前226年~219年,王贲参与了秦灭六国的战争,王贲独自率军灭亡了魏国,靠的是从黄河引来的水淹没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俘虏并杀死了魏王假。
王贲还攻灭了燕国和赵国的残余势力,王翦虽然灭亡了赵国,但是赵国的王室公子嘉带了一部分赵国军民逃到代地,被王贲灭亡,燕国也是如此,燕国都城虽然被王翦所破,但是燕王喜逃到了辽东,把太子丹杀了向秦军求和,仅仅几年之后,王贲就率军攻灭了燕国残余势力。
王贲最后从燕国突然南下攻打齐国,当时的齐国把军队全部放在西线防御秦国,王贲从齐国的北边攻打,齐军毫无斗志,齐王建在丞相后胜的劝说下投降秦国,齐国灭亡,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两年后,王贲和他的儿子还参与了秦始皇的一次南巡,之后就没有记载了。
王贲因功被封为通武侯,以王氏家族的作风来看,王贲很有可能跟他的父亲王剪一样告老还乡,最后善终而死。
王离是王贲的儿子,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是与父亲王贲一起随秦始皇巡游,这是公元前219年,四年后王离与蒙恬一起率军攻打匈奴,先是把河套地区的所有匈奴人全部赶走,然后一直向北攻打匈奴,直到匈奴人被赶到遥远的蒙古高原上,然后蒙恬在九原郡驻军,并且开始修建长城,把原来秦国、赵国、燕国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密谋,逼死了在长城军团监军的扶苏和长城军团的主将蒙恬,当时王离是长城军团的副将,蒙恬一死,王离被提拔为主将,这一年是公元前210年,一年以后,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整个关东纷纷响应,秦将王离的长城军团也被派到关东来平叛。
根据史记的记载,王离曾经到成阳与刘邦作战,被刘邦打败,成阳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这说明王离早就参与了秦朝的平叛,只是后来与章邯一起率军围攻赵国,因为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反秦义军被章邯打败,但是,王离却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以破釜沉舟打得大败,王离被俘虏,手下大将苏角战死沙场,涉间自杀,长城军团全军覆没,而章邯也率军投降了项羽。
王离是王翦的孙子,项羽是项燕的孙子,当年王翦率军打败并且逼杀了项燕,现在反了过来,王离被项羽俘虏,结果只能是被杀,王离虽然被杀,但他有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并没有在军中,也没有被杀,后来从秦国逃到了齐国避难,这两个儿子可不简单,其中王元成为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威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
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是两汉乃至魏晋时期的顶级豪门士族,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权,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其中的王就是琅琊王氏,像王导、王敦、王羲之就是出自琅琊王氏,而东汉末年诛杀董卓的王允则是出自太原王氏,这两大顶级豪门士族一直活跃在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尤其是魏晋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强大的时候,而他们的共同祖先就是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人。
王翦,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他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能力,成为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征程充满了辉煌的战绩和传奇的故事。
早年经历
王翦出生在赵国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对军事战略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他曾在赵国军队中担任小兵,通过勤奋努力,他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并逐渐升至军队中层。
在一次与燕国的战斗中,王翦表现出色,他巧妙地运用兵法,打败了燕军,为赵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次战斗让王翦声名大噪,成为了赵国军队中备受瞩目的人物。
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翦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提升。他在战斗中总能迅速洞察敌军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战略和战术来取得胜利。他的指挥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兵法,以小搏大,以弱胜强。
在一次与齐国的战斗中,王翦运用奇兵秘术,成功地困住了齐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战斗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名将。
战国霸主
王翦的军事才能和战绩引起了秦国的注意。当时,秦国正处于统一六国的大战之中,他们需要像王翦这样的杰出将领来助力。于是,秦始皇派人前来邀请王翦加入秦军。
王翦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加入秦军。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战争经验和兵法知识都奉献给了秦国。在他的带领下,秦军连战连胜,所向披靡。
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霸主。王翦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秦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尾
王翦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的辉煌征程充满了战绩和传奇。他出身平凡,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为赵国和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敬仰的英雄。
秦朝蒙家军始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骜是秦国蒙氏家族开创者,为蒙氏家族在秦国的立足开创了非常好的基础。其子蒙武、孙蒙恬、蒙毅等都相继为将,显然都是与蒙骜的战功分不开的。
蒙骜在其仅被史书记载的九年时间里,几乎每年都作为主将带兵出征,共攻克七十余城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
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
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王翦是频阳东乡的人。从小喜欢兵法,长大后为秦始皇效力。
秦国的将军李信,血气方刚,英勇无比,曾经带领数千兵马追击演过太子丹,值追到衍水。打败太子丹并将其俘虏。所以秦始皇以此确认了李信的勇武。
所以秦始皇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不知道将军需要用多少人马?”李信说:“二十万人足以。”秦始皇又问王翦。
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行。”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啦。李将军果然勇敢,他说的对。于是派遣李信及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楚国。
王翦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能被采用,于是称病辞官,在家乡安老。适时李信攻打平与,蒙恬进攻寝,大破楚军 。于是李信又率军攻打鄢城和郢城,并一一攻克。
于是带兵向西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紧随其后,三日三夜不眠。大破李信,秦军无奈逃跑。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自己亲自骑马来带频阳,向王翦道歉。秦始皇说:"我不听从将军的机车。李信果然使秦军遭到屈辱。
现在听说楚军已经开始西进。将军您虽然病了,难道就人心放弃我吗?”王翦说:“大王要是真想用我,没有六十万兵马不可以。”秦始皇说:“全听你的!”于是王翦摔六十万大军出征,秦始皇亲自送行直到霸上。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
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 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秦二世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构陷而被诛杀。陈胜起义反抗秦朝时,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钜鹿城。当时有个人说:“王离,这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战胜它是必然的。
一个过客说:“不是这样的。说来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败。说他必定失败是什么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杀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为恶的惩罚。
如今王离已是第三代将领了。”过了不久,项羽救援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太史公说:俗话说“尺有短的时候,寸有长的时候。”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出不尽,奇妙多变,名震天下,然而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患。
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在当时不愧是元老将军,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扩展资料: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参考资料:
王翦是秦国名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功臣。他的儿子王贲也是秦国名将,父子俩都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在古代,功高震高者多没有好下场,那么王翦的结局如何呢?他的家族命运又如何呢?
第一,王翦、王贲父子灭了六国中的五国在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王翦、王贲父子无疑是功劳最大的。除了韩国由内史滕所灭外,其他的赵、楚、魏、燕、齐五国均为王氏所灭。
在统一六国战争中,以赵国、楚国最难啃,而实现灭赵、灭楚伟业的人,正是一代名将王翦。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军攻破邯郸,赵国灭亡;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于次年灭掉楚国。这两战都是硬仗,王翦居功至伟。
王翦的儿子王贲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于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公元前222年灭掉燕国以及赵国的残余力量代政权,公元前221年挥师入齐,灭掉齐国,实现中国的大一统。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在此之前,战国的几个名将都没有好下场,比如秦之白起、赵之廉颇、李牧。王翦、王贲父子功高震主,为什么能得以保全呢?这主要是因为王翦有政治智慧。
第二,求田问舍:王翦的政治智慧与白起、廉颇、李牧等人相比,王翦的政治智慧要高出一大截。
在灭掉赵国之后,秦国的矛头对准楚国。当时秦王对王翦与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只要二十万,而王翦说非要六十万不可。当时秦国大约有一百万军队,六十万相当于秦军总兵力的一半多,这个提议无疑引起秦王的警惕,把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秦王能不担心吗?故而秦王最终选择李信的方案,以二十万伐楚。
这时王翦便意识到秦王对自己已产生不信任感,索性急流勇退,以疾病缠身为由,申求退休。秦王顺水推舟,同意王翦的辞呈,解除其兵权。
后来,李信伐楚大败而归。秦王不得已之下,只得亲自跑去请王翦出马,并同意拨给六十万大军。
这时王翦不仅要考虑灭楚的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在灭楚后保全自己,保全家族。他知道,一名将军,在战场上是一柄利剑,是君王豢养的猎犬,等到哪天不用了,就是“兔死狗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所常见的。大家想想,王翦手握六十万军队,要是造反,秦王能吃得消吗?因此,秦王表面上重用王翦,心里却又不能不防着,这是君王的矛盾心理。
若王翦在前线卖力作战,背后有人诬他造反,秦王就算不信也得信。君王宁可错杀,也不愿自己冒风险。
临出征前,王翦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赏赐给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灭了楚国,还怕没有豪宅可住么?他对王翦这样的请求感到不可思议。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
老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部将们也很纳闷。王翦对众人说:秦王多疑,又把举国之兵交给我,岂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讨取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没有野心。众人听了皆大服,这就是所谓“求田问舍”的政治智慧。
第三,秦灭六国后,王翦、王贲父子得以善终正是由于王翦的谨慎与未雨绸缪,在秦统一中国后,他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
尽管史书对晚年的王翦并未有详细记述,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其一,王翦在灭楚后,还曾指挥过南征百越之战。《史记》中记:“因南征百越之君。”此后王翦的事迹不见于史书。
其二,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王贲与儿子王离曾追承皇帝东巡,当时秦始皇立了个碑,其中出现了王贲的名字:“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从这个碑文中可以看出,王贲只是以侯爵身份追承东巡,并没有实际的官职。可见王贲与父亲王翦一样,淡出了政坛。
其三,到秦二世时,王翦、王贲父子已经去世。《史记》记:“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
其四,王翦与王离都得以善终。尽管史书并没有写王翦、王贲是怎么死的,但肯定没被杀。因为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王离,在秦二世上台时已经是北疆仅次于蒙恬的高级将领。如果王翦与王贲是获诛,那王离不可能身居高位。
第四,王离是怎么死的?再来说说王翦的孙子王离。
根据史记,王离在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时,就已经被封为武城侯。这一年是秦统六国后两年。王离被封侯,可能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他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是立下战功的,很可能是追随父亲王贲参加了一系列战斗;第二种可能性,是王翦、王贲父子功劳太大,作为恩荫,王离也被封为列侯。
我个人倾向认为前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即王离是参加过统一六国之战,并立了大功。理由如下:在后来巨鹿之战时,王离率秦军镇压起义军,当时义军便称王离是“秦之名将”,可见王离是身经百战。
到了公元前215年,蒙恬伐匈奴,王离应该也参加了这场北伐之战。因为到秦始皇末年,王离在北疆的地位仅次于蒙恬。沙丘之变后,赵高要矫诏杀蒙恬,便派使者到北疆,命令蒙恬把兵权交给王离。后来蒙恬获诛,王离便成为北疆最高军事长官。
陈胜吴广起义后,王离的军队被调往东方,镇压起义军,受名将章邯节制。王离的部队是进攻巨鹿的秦军主力,后来项羽背水一战,大破秦军,王离兵败被俘。
王离的结局如何呢?我上网看到的资料,都说王离是被项羽处死。但是我翻阅史书,却没有看到这种说法。《史记》是这样写的:“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只写王离被俘,没有写被杀。司马迁在评论王翦时又写了这么一句:“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仍然只提到王离被俘,并没有写王离被杀。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王离被项羽所杀呢?
因为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只有少数几个没被坑杀,包括章邯、司马欣等,但没有看到王离的名字。故而便猜测,王离或许是死于这次坑杀。但这也只是假设罢了,王离毕竟是名将,不一定在坑杀之列。
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王离并没有活下来。因为在后来的汉楚争战中,就没看到王离的影子。如果他活着,作为一员名将将是各方争夺的对象,不太可能默默无闻的。
第五,关于王氏的后人王离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王元,一个是王威。
王元躲避秦乱,迁到琅邪,后来这一支演化为琅邪王氏。琅琊王氏在晋代达到鼎盛,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东晋的建立与琅邪王氏的支持密不可分,故而有"王与马,共天下",王就是琅邪王氏,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氏甚至排到司马氏之前,可见其家族势力之大。东晋著名政治家王导,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都出于琅邪王氏。据后人统治,琅邪王氏在中国历史上总共出过92个宰相。
王离的另一个儿子王威,其九世孙王霸居太原晋阳,这一支演化为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又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晋阳王氏,一个是祁县王氏,都出过许多著名人物。比如三国时代的王允,魏时的王凌,晋代的王坦之等。
秦国大将军王翦
本文2023-09-29 08:54: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