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的河大武协创始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3收藏

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的河大武协创始人,第1张

武淑清教授,是武术国家级裁判,当代著名武术家。前任河北大学武术队总教练,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总教练。自武教授1953年第一次参加武术比赛荣获桂冠算起,她在武坛栉风沐雨几近半个世纪。她全心献身武术事业, 为中华武术的继承、传播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淑清,女,1938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八岁即习武。清末民初,师从于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李瑞东的弟子高瑞周先生,学习传统少林拳术,太极五星椎及刀、剑等器械。虽然训练艰苦紧张,她却如鱼得水,武艺飞速长进,刀、枪、剑、棍、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1953年,年仅14岁的她代表北京参加了华北地区运动会武术比赛,以一套炉火纯青的二路翻子拳和二路太极十三剑摘取了武术比赛的金牌。同年,代表华北地区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又以双剑和翻子拳摘取武术比赛的金牌,并于会后被选入为国家武术队队员。

1958年,武淑清高中毕业,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深造。5年大学生涯,她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分析教学方法,这为她以后近四十年的教学、裁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0年,武淑清拜吴式太极拳传人徐致一先生为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剑和推手。成为吴式太极的第三代传人,对吴式太极的掌握使武淑清的武功更为精进。

1963年,当她大学毕业时,已是内家拳、外家拳、长短器械及软器械样样精通,而尤以太极拳、少林拳和剑术见长。她演练的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练少林拳则刚劲有力,如猛虎下山,虎虎生风,练剑如龙飞凤舞,剑身合一,身灵步活,形神兼备,身姿矫健,给人以美的陶冶。

1963年,武淑清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坐落在天津市的河北大学任教。当年她组织了武术队,1964年及参加天津市高校武术比赛,全队获得团以总分第一名,男女全能冠军的好成绩,武教授未及而立,却已闻名遐尔,声贯武林。然而,就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文革十年开始,武术事业被迫中断,武老师身心遭受严重创伤,尽管如此,她仍不坠青云之志,依旧满腔热情。1971年,她随校迁至保定,一返工作岗位,即重组武术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开展武术活动,她利用业余时间教学生习武强身,并于1984年4月成立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武术协会以校武术队为核心组织活动,在武教授的带领下,成员多次在省市级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没有特招的情况下,1994年河北大学武术队参加首届天元杯全国高校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八名,并获一项传统拳术亚军银质奖。河北大学武术协会在武教授的不懈努力下,自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六千余人的庞大群众社团。每年有数百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毕业生告别母校,告别武协,将武术之花开遍祖国各地乃至全球。

在成立河大武协之初,武教授还成立了河北大学教职工太极拳训练班,在全校普及太极拳运动。之后,她在教职工的倡议下,成立了河北大学少年武术训练班,招生对象由本学校扩大到校外及外省市,影响极大。

武淑清教授不囿于河北大学,她作为吴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饮誉中外的太极名家,曾于1989年7月应芬中友协、芬中体协和芬兰体院邀请,由国家体委派往芬兰讲学,传授中国武术太极拳。使芬兰掀起一股太极热。1992年10月,武淑清东渡扶桑,弘扬国粹,她以团长身份率团出访日本米子市,传授中国武术太极拳。1993年5月,应台湾武林泰斗,中华太极馆馆长宋志坚先生之邀,赴台进行首次海峡两岸武术交流。由于武教授威名远播,享誉世界,这次访问又轰动全岛,台湾两次延长她的访问期。在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访问交流活动中,武淑清教授以其高超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她还是受官方邀请和委派前往第一人,在这里她不仅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以武术为桥梁的友谊使者。武淑清教授不仅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武术家,还是一位蜚声国际武坛的知名裁判她早在1958年就开始参加裁判工作,1984年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武术国家级裁判,同年在全国武警散打比赛中任副总裁判长,并受到武警总部的嘉奖。1992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全国高校22名专家之一。

1994年应国家教委聘请为全国高校武术教师讲课,至今已六次任国际武术裁判,多次任国内武术比赛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裁判员等职。由于武淑清教授在裁判工作中认真负责公正准确,她曾多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精神文明裁判员等光荣称号。

武淑清教授除在以上的比赛、教学、文化交流、武术裁判等方面卓有成就外,还在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她著有传统武术套路精粹《五龙通花炮》,该书曾获河北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她还参与编写《大学体育》的武术部分,在《武林》、《武魂》、《中华武术》等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七篇其中《太极五星椎的来龙去脉》、《武术教学的讲解和示范》分获河北大学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她表演的李式太极拳代表套路《太极五星椎》被收入由中国武术研究院等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片《武术世界》的《太极漫步》集。

此外,武淑清教授还被编入《当代中国著名教练员、裁判员大辞典》和《中国武术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

偷取天公三尺剑,学的孙膑演阵图,春花秋月烟尘里,为我中华驯於菟。武淑清教授叱咤武林,享誉中外。自1996年退离教育第一线后,全身心扑入到河北大学武术队和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的训练之中。

武老师于2003年1月3日在医院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5岁。

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四月,由全国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武淑清教授在武术队的基础上创建,现由物理学院段书兴老师担任总教练,是校团委领导下的,由武术爱好者组成的学生组织。武术协会以崇尚武德、修身强身为宗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坚强意志。

二十余年来,武术协会在参加保定市、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武术比赛中屡获殊荣。二OOO年,武术协会被评为“全国八大优秀社团”之一,是河北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成果最丰硕的社团。

武术协会有完备的组织结构,下设太极、男子长拳、女子长拳、八极、劈挂五个组,各具特色,分别学习太极、八极、通臂、劈挂等十多种拳术,刀、枪、剑、棍、鞭各路器械,对练及武术比赛的规定和自选套路。学员包括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日韩美等国的留学生、教职工等,二十年来累计培养会员达八千余人。其核心组织武术队由武协优秀会员组成,承担演出和比赛任务,为武协成员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组织形式

现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由河北大学业余武术队及太极、八极、劈挂、男子长拳、女子长拳五个组组成,各自有固定的训练场地和训练时间,每周固定集体活动时间3—4次,每次一个半小时。

太极、八极、长拳、劈挂各组有各组的特色:太极组的同学主要学习陈、杨、吴、孙各式太极拳剑;八极组主要学习大、小八极拳几其他武术基本套路;劈挂组主要学习通背、劈挂及其器械;长拳组主要学习一、二、三路初级长拳及刀剑棍等基本器械。

河北大学武术队是河大武协的核心组织,是河大武协的提高班。主要学习八极、南拳、查拳、劈挂、翻子等传统拳术和刀、枪、剑、棍、鞭各路器械,以及国家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他们承担学习套路、组织训练、参加比赛、表演等任务。各组优秀的会员可随时调到武术队提高,“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提高带动普及”使这个协会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河大武协在日常训练中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学期都有全体会员大会,安排训练计划、评选优秀教练、优秀会员和优秀活动小组,对优秀团体和个人给与荣誉证书和奖励。每学期组织一次团体会操,每年举行迎新会、元旦晚会和毕业生欢送会,使武协这个大家庭更加团结、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许多会员毕业后,时常从世界各地的学习工作单位发信或者亲自到河大看望老师,看望师弟师妹们,看看曾经汗湿地面的训练场。都说:“加入武协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事,遇到武老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

开放的交流机制

河大武协多年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制,与武术前辈、著名社团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从到河北大学演练拳术、传授技艺的武林界知名人士有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培生先生,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剑云老师,沧州武术馆馆长郭瑞祥先生保定市武术名家马元年先生等等。武老师还多次组织会员赴北京、西安、石家庄等地的著名武术馆、运动会现场参观学习,每年都邀请省武术队队员来校表演,切磋技艺,交换心得。

值得一提的是,河大武协中多了个特殊的团体—外国留学生一些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的留学生为中国功夫所吸引,报名加入武协训练。还有日本武术界著名人士谷川大不远万里,慕名专程来河大学习中国传统武术,显示了中国功夫无穷的魅力。

全民健身

为贯彻全民健身运动计划,武淑清教授组织了教工太极组和少年武术班两个特色班。教工太极组由河大教工组成,主要学习各式太极拳、剑。每天早晨在固定场地集体训练,阵容强大,形式优雅,是教工晨练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对丰富教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起了和重要的作用。

少年武术队由河大教工子弟和保定市少年儿童组成,年龄在五至十一岁利用双修日进行训练,每年暑期还有强化训练,这些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多次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和武术专场表演,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吴连枝家传的武术,比较规矩,按着八极劲走,招也是聋爷那头的东西,不过有些东西不好往外说

张龙,一看就是科班出身,正经武术专业练出来的,所以打得是比赛用得劲,跟正经八极的劲有点区别,而且他的拳趟子,也是武术比赛的标准架,跟我们底下自己练的不老一样的

安剑秋那个是内家拳的底子,看他的录像,我个人认为他的姿势里面能看出有八卦的劲,反正他那打得不是八极拳的劲,姿势倒是还好一点,不过八极拳一般都是直趟子,他给改四面的了,说不上好不好,不过不是八极拳的正经传授

蔺相如、赵匡胤、关汉卿、赵孟頫、卢照邻等。

1、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2、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

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后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

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

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

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3、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4、赵孟頫

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

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

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

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

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5、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诗人,后因病苦,自杀。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

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保定

河北沧州市沧县狼儿口镇季氏家族,明、清两朝为京南名门望族,明朝九代世袭“冠带总旗”之职,清朝文举、武举40余人,文武进士十人之多;历代以文武立业,祖传数百年少林拳、华拳诸艺。

季氏八极、劈挂拳创始人“季云龙”,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初七日,卒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承袭家传艺业,后经本族长兄、清·两榜进士——季春和推荐到其好友—有“刘旋猢”之称的刘虎臣门下学艺。刘虎臣,河北沧州王官屯村人,生于清·嘉庆年间(1820左右),卒于清朝末年。道光年间曾任“京津镖局”总镖头,一生以大枪为最佳,南北押镖,扬名江湖。同治七年(1968年),季云龙师从刘虎臣,习艺十数个春秋,得八极拳法之精髓,后来燕南武林人士均称其为八极门中期“四大代表”之一,也是季氏八极拳的第一代传人。

季云龙之劈挂拳艺得于刘虎臣之师兄、有“大枪枭雄”之称的曹井田。曹井田(1819—1905),河北省沧州程家林人,为晚清沧州之卓著者,以精妙绝伦之枪技和凶猛彪悍的劈挂拳响誉武林。曾以梨花大枪之“乌龙翻江”势,将与之前来较艺的山东武僧—铁枪王的眼睛点伤而名声大震。同治三年(1864年),与师弟刘虎臣押镖途中遇肖姓拳师,手持方天画戟,神勇万分;曹井田与之交战大枪如蛟龙般一抖,使出绝招—“铁牛耕地”挑其手臂,令其折服,遂取胜,且与肖结为了挚友。八极短、劈挂长皆存不足,曹井田依父所传之劈挂拳艺,充分发挥劈挂拳放长击远的特点,结合两拳之优,将劈挂拳更臻完善,形成远劈近打、贴靠摔拿的独特风格而屹立于中华武林。

季云龙,自幼身材魁梧,力大过人,十三岁时双手各举百斤的沙坛,在保定府抗过千斤的大盐车,在清·光绪帝面前举鼎,被光绪皇帝恩赐“武举人”;曾力按两匹受惊烈马,惊恐万状,人称“铁胆神力王”。民国二十年(1931年)末,为弘扬光大八极拳,资助师弟强瑞清开办沧、南、盐、庆72处“八势房”,历经五年与强走访各处修续《八极拳谱》。季云龙以掌功为著,能单掌开碑、击石如粉,兵器以凤翅镋、虎尾鞭为最。得刘、曹二师之艺业如虎添翼,一生仗义疏财,深研拳法,广传后人技艺,因其德、艺俱佳,后人推崇其拳艺风范称:季氏八极劈挂。

季云龙下传长子:季伦杰,曾在保定曹锟部下任营长;

次子:季伦辉,全面继承了父之艺业;

侄:季伦俊在大连传艺多年,后回乡授徒。

侄:季伦芳曾在热河任骑兵营营长,后由冯玉祥调入北京。

季氏第三代传人有:季伦辉之子季锡林、侄季少卿;徒:张福顺、季茂印、李树芳。季伦俊传子季锡景、侄季璞祥。季伦芳传次子季梁栋,季伦芳故去季梁栋得艺于众兄长。

季氏八极劈挂第三代传人季梁栋,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习家传拳艺,1953年经姐丈天津“三绝传人”牛增华引荐拜其师、著名武术大师“燕子”郭长生、南京国术馆武术科科长马英图、“孙猴子”孙玉铭为师学艺,有“越侠”之称;其间牛增华亦替师传艺于内弟。季梁栋先生现任沧县武协委员、全国八极门顾问、全国煤炭体育协会武师、吉林市武协副主席、沧州市通臂劈挂门名誉会长、唐山武术院和舒兰市武术协会总顾问、台湾中华武道研究发展协会名誉顾问、国际通臂劈挂门特聘顾问。季梁栋祖籍河北沧县狼儿口,久居东北40余年,传艺30多载,门人遍布东北三省、唐山、天津、沧州各地,其弟子以八极拳、劈挂拳、通臂拳、苗刀、奇枪、疯魔棍、五阴鞭杆诸艺获奖者无数,多人担任省市武术协会主席,多人为一级裁判员及教授,众门人获全国省市金牌多枚。武林挚友赞季老曰:奇快松灵飞毛腿,抽身换影飘髯叟,久居东北老隐士,遍游全国称越侠。1999年季先生入选中国民间武术名典,2004年《精武》杂志封面刊载季梁栋先生拳照。2007年7月由第四代嫡传、季云龙之曾孙、刘云樵之关门弟子季昭华邀请赴台湾传授季氏拳艺,深受台湾爱好者之倾慕,并得到蒋介石之保镖刘云樵之弟子徐纪、戴士哲、金立言等人的热情接待,至今季梁栋先生已三下台湾,传授拳艺。季梁栋先生特嘱关门弟子——张耀云,在书报杂志、建立季氏拳艺网站和博客等多种途径对季氏拳艺进行全面传播和弘扬。

张耀云,男,汉族,生于1980年1月,季氏八极劈挂拳四代嫡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科学历,原籍河北沧州南皮县凤翔村,工作于泊头职业学院;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冠军,沧州师范学院武术系客座教授,国家一级裁判,授徒千余人。1997年至今,张耀云就读、留校任教于泊头职业学院,并担任学院武术队总教练,期间将季氏八极劈挂拳艺传于泊头职业学院就读的历届各县各市区(邯郸、邢台、张家口、秦皇岛、承德、衡水)学生—收为弟子,及泊头周边街市人群。季氏八极劈挂拳在泊头已传播开来。

清末民初,南良李书文是八极拳最为杰出的代表。他秉承黄四海之艺业,大枪术得师爷张克明之亲传。精习八极拳、六合枪、把劈挂拳和金刚八式与八极拳融为一体,将八极拳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三种劲道和练气养气法紧密结合,丰富了八极拳内外兼修、意形俱练、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和挨、膀、挤、靠、崩、撼、突、击的技击特点,并在实战中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八极拳训练体系和技击体系。他挟技游天下,以其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江湖,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被武林界誉为“神枪李”。他的拳技,枪技融天下武学之精髓,超越众前辈,一生纵横天下四十年,与人交手战无不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神功盖世,铸就了八极拳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使八极拳更加科学完整的进入颠峰时期。  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1895)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建立了北洋新军六镇(清末兵制,一镇相当一个师)。以重金笼络当代武艺高强之士,同时聘有日本武道高手和德国的军事教官,训练精锐部队。李书文应聘前往。在袁军演武大厅,袁世凯同国内外教官,见李书文瘦小枯干,颇有微词与藐视。尤其是日本武道高手伊藤太郎与秋野,狂妄地用手指点,并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李书文是“东亚病夫”李书文听后,气愤至极,以闪电般的速度用大枪尖剌破伊藤太郎的小手指,以示惩罚。然而狂妄的几个日本武道士同时挥刀向李书文劈来,李书文大枪一抖,似蛟龙出水,左剌右挑,刹那间,三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以外。众人惊愕,又见李书文大枪献技,一招“青龙献爪”枪尖剌中厅柱上的苍蝇,蝇死而厅柱无痕。在场众人齐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袁世凯甚喜,尊若上宾,遂李书文在袁军训练军将,李书文将大枪术运用到新军步枪拼剌技术上,创立了步枪拼剌新技术,在历代军队中传授。时任黑龙江省第一陆军师师长;奉天东路剿匪总司令,许兰州对李书文的武艺高度评价为“巧!巧!巧!妙!妙!妙!”  民国二十二年(1933)《沧县志》记载:“李书文南良人,在八极门为黄四海之弟子,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功深艺精。奉系军将许兰州延之为师,一时三省(指东北三省)师旅之长从学者若。李景林督直时,邀其来津教授将弁。燕京技击家闻其名,选艺精者二人赴津与较,书文逊谢设酒款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书文不得已,撤席主定呼曰:“请”乃进一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头入项内而睛出眶尺许,次者后欲较,书文又呼曰:“请”仍以掌击其头其人微偏,掌落其间,肩骨折节脱。书文掌法于窒内排击空气,离窗五尺,纸震动有声。故拍击燕客若摧枯然。其最精之技为大枪,盖得吴钟之嫡传。蝇集于壁,以枪剌之应手落地而壁不留痕。其与人较枪,恒以枪杆与之相搅,急掣枪柄,敌即前仆于地。又有单手托枪法,以一手插腰间,以一手托枪杆,枪柄亦插于腰际而运枪如神,人莫能当。又一拱把铁锥,长三尺许,锤之入壁,有力者拔之不能出,撼之不能动,书文以殳搅之,随搅而出,若拔芥然,故军旅之间又群呼为“神枪李”云。”  清光绪十一年(1886)李书文挟技行走江湖,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功力,赢得了武林界及社会高层人物的高度赞誉和敬佩,成为当代武林之“泰斗”,使八极拳达到鼎盛时期。  据南京中央国术馆史料记载“神枪”李书文的技艺精华,曾被中央国术馆编成教材,做为必修科。八极拳得以向全国推广。李书文一生以卓越的武功,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和快、狠、毒的技击特点,而称雄武林。  清同治元年(1862)南皮王钟泉在罗疃拜黄四海为师,习八极拳械十二载,经师指授,功纯艺精。同治十三年(1875)回乡(南皮县张旗屯)设场授艺。光绪末年在北京九门挂棍,被八大铺商家聘为镖师和京师提督府武术教习。后被许兰州将军请至军中,称其为师。许兰州将军称:三个人是“奇人”并说:“功夫大的是王钟泉,气力大的是陈福贵,要说艺精的还是李老师(李书文)。”八极拳立足北京,“神棍”王钟泉之功也。后来李书文到北京与师兄王钟泉会合,皆被聘为清军武术教习,师兄弟二人在京与多人较艺,未逢敌手,其豪侠仗义、扶危济困、见义勇为、除暴安良之事迹传为武林佳话,而名噪京城。  清宣统二年(1910)张景星率弟子王钟泉,李书文与马风图及霍殿阁,高熙臣、张德忠、崔长友、张之林在天津与李存义、李瑞东一起创建“中华武士会”,团结武林人士反对清朝统治,得到各派武术名家的大力支持,纷纷莅津汇集“武士会”罗疃八极拳传系祖孙三代,艺惊武士会而享誉津门。  民国初年李书文在许兰州部任武术教官;民国六年(1917)年,携徒霍殿阁到奉天军中任武术教官,相继被海军司令沈鸿烈,聘为武术教官,少将旅长张骧武拜李书文为师,并聘为武术教官。罗疃八极拳传系在李书文的率领下形成了一个教练群体,分布在许兰州部,李景林部、张骧武部任教,传授八极拳。  民国四年(1915)马风图邀韩惠卿、二弟马英图赴沈阳,韩惠卿任高等巡警学校武术教官,马风图、马英图在沈阳传授八极拳、劈挂拳。与关东武术名家郝鸣九、胡奉山、程东阁结为金兰,交流技艺成为武术佳话。兄弟三人凭借精湛武功而名噪奉天。  民国十三(1924)年韩惠卿携徒赵树德游江南至广州被聘为黄埔军官学校武术教官。因技艺精湛、成绩卓著受到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育主任邓演达等人赞赏并荣获孙中山先生的亲自嘉奖。韩惠卿被特批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  民国十五年(1926)年马风图随冯军、刘郁芬部经宁夏入甘肃。从此,马风图定居兰州,马英图先后被刘汝明、宋哲部聘为武术教官。马氏兄弟遂将八极拳传播于西北五省。  民国十六年(1927)马英图随张之江将军去南京,协助张将军筹建中央国术馆。  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二十四日(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举行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馆址设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马英图任少林门门长,韩惠卿任教务长,魏鸿恩、赵树德、孟宪忠、田长泰、赵荣林、王化成、李学义等被聘为武术教员。  民国十七年(1928)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韩惠卿、马英图、李学义获优等奖,王化成、田长泰、赵荣林、孟宪忠等名列前矛。  民国十八年(1929)杭州国术大赛,“神枪”李书文被聘为检查委员。韩惠卿被聘为评判委员。罗疃传系十余名八极拳精英执教于中央国术馆。  光绪二十四年(1899)霍殿阁拜李书文为师。苦练八极拳六合大枪术十二载,艺成后随师李书文在河北、山东、天津、北京一带闯荡江湖,初在天津小站建国道,中心公园授徒,后被师李书文推荐到许兰州部任军官学校武术教官,随军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八极拳术。一九二四年奉军入关后霍殿阁随许兰州至天津,乃携侄霍庆云盘桓于许兰州、李景林部传授技艺。民国十七年(1928)潜居在天津日本租界的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对日本武士心存芥蒂,又想效仿祖上做“功夫皇帝“,提出请中国武师,日本武士不服,霍携侄前往,击败日本武士,霍殿阁被聘为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武师。魏鸿滨、霍庆云、高享亭、刘吉瑞、边廷杰、乔万鹏、刘宝森、张公田、刘子鸣、刘琪瑞、刘金山、孙桂林、边廷彬、李子昆等为御前侍卫。  民国二十一年(1932)爱新觉罗溥仪到新京(长春)做伪满州国皇帝,霍殿阁携弟子护驾前往,霍殿阁除在皇宫教授溥仪、溥杰习武外,组建以霍家弟子为骨干的宫内府护军,并在宫外设场授徒,八极拳在东北三省发扬广大亦李书文、霍殿阁、霍庆云之功德也。  民国十八年(1927)刘云樵拜“神枪”李书文为师专攻八极拳,三载纯功,精进勇猛,技艺纯熟。李书文携徒刘云樵游鲁,刘挫辱直隶总督李景林,在黄县访友较技获“小霸王”之誉,至天津击败日本剑道高手太田德三郎。后入西安军校习“万人敌”,毕业后入伍,至上校军阶。1949年随军至台湾。任军阶要职,后引退闲居,在台北新公园与同乡螳螂拳名家张祥三相遇,二人甚为投契。从此刘不能隐,开始授徒。立法院乃武术界聚集之所,其“共合厅”乃名手云集之处,有“聚义厅”之称。刘常游之,收徒严格锤炼,众人敬佩。此时,台湾“技击委员会”将军军阶之刘伟克遇刘大惊,每数日必吾,并将其引见蒋纬国、蒋孝五。从此刘云樵名噪台岛,拜师求艺者众多。后创刊《武坛》传播八极拳术,在台岛二十余所大专院校之武术社团任职,不少生徒遍及亚、殴、美,位高望重者不乏其人,刘曾多次到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诸多国家传授八极拳技艺。刘云樵撰写的《八极拳》、《养气还原》、《昆吾剑》及论武之文。多见于《武坛》杂志,台湾、香港出中文版,东京出日文发行。  自清末到民初,罗疃系八极拳精英,为弘扬八极拳术,奔赴:京、津、冀、鲁、苏、浙、穗、台、川及东北三省,西北五省传授八极拳技艺,他们身怀绝技,在腥风血雨中顽强拼搏,在艰难险境中锲面不舍,用他们纯熟的技术、技能和智慧谱写了八极拳辉煌的历史篇章。将八极拳这一优秀拳学传入皇宫大内、王公府邸、军将行营、中华武士会、中央国术馆、黄埔军官学校、全国各省、地国术馆和亚、殴、美诸多国家。尤其是“武林泰斗”“技击之神”“常胜将军”“神枪”李书文,称雄武林纵横天下数十年无败绩,他是八极拳,六合大枪术的颠峰人物是八极拳门辉煌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你好,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姬际可先传给了曹继武的学生是马学礼同戴龙邦;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的记载,作者本人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发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贾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近代武学宗师、武术名家简介

一代宗师尚云祥

  尚云祥,字霁亭,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铁佛脚"之称。又号"半步崩拳打天下"尚云祥聪慧过人,嗜武成性,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却以超人毅力和惊人精神成为一位身怀绝技、名扬武坛的一代师表。

投奔名师 苦练功成

 

  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时,大摆擂台,由尚云祥首出擂场,设擂一百天,终无一人将他打下擂来,尚云祥于是誉满津沽,通过比武,友遍燕赵。

  密云铁掌冯洛正,威名远扬,自负怀有绝技,便约尚云祥比试。尚见其徒全在,不与动手,后待其徒全散时方与其比武。一交手,冯便左腿疾出,又以左手去扣尚伸出的右腕,而用右手使出"挂面拳"直取尚的面门。在这面临骨折体伤的一瞬间,尚云祥振臂一抖,将冯摔出一丈开外。冯虽败却末伤名声,遂感尚云祥之德馨,清结为友。

疾恶如仇 深明大义

  尚云祥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当时,通州有个大盗叫康天心,人称康八太爷,德行不正,为害甚多,但武功高超,轻身功了得,连官府也拿他无法,尚云祥决定除之。康曾找上门来败退而去。后又在怀柔做案,尚云祥专去怀柔,在东皇庄将康俘获并送往官府,人们大喜,将此事编成现代戏《拿康八》、《大闹东皇庄》,进行颂唱。

 

  尚云祥耿直刚正,厌恶旧社会的虚伪应酬,更不满官场上尔虞我诈。他不辱武林气节,不应权贵们的高薪聘请。即使在张之江主持南京国术馆时,请他任教,亦被他婉言谢绝。他闭门授徒,以慰晚年。

  尚云祥先生教人不择贫富,却要求品行端正,勤学苦练。不计学费,不计报酬,任凭弟子量力而行,家贫无力者就白教。在动作劲路上,还保存了许多人们忽视或鲜为人知的技法更耐人寻味和探索。

  他一生之中,育人无数。比较出名的高足有:靳云亭、赵克礼、许笑羽、刘华甫、尹声远、陈子江、孙梦芝、孙金桐、韩伯言、李文彬、李绍武。连台湾的桑丹柒、曹连肪都是出自尚云祥先生的门下。他一生为振兴中华武术立下了不朽功绩。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一个人只有像采宝一样去探求,方能得到最心爱武技,这也是武术练习者最高境界。

  尚 云祥先生晚年已是功成名就,虽年过古稀,仍探索不止,而且追究益切,终于见地成熟。

  他教的"五行拳",按中医内经治病健身,五行相生的道理,以劈、崩、钻、炮、横的顺序练,既明理义,又增效益,并且纠正了以"鹰捉"为"劈拳"的做法。

凡此种种,多处改进拳法。

  在练劲上,不论拳术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刚劲(即明劲)。他所说的明劲,必须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的基础上身力能发,达到"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劲力,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遍嫌慢"的速度。只有这样根据运动生理等科学理论,根据这个逻辑去理解,方可练刚劲,否则凭使拙力是练不出他所要求的刚劲的。

  故尚云祥先生的风格、练法、劲路皆不同于山西、河南、河北形意拳。出手柔寓于刚,催且长;发劲快而猛,刚且实;进步快而远,恰似卷地之风;趟劲大且疾,又如犁杖翻地。动作舒展完整,内劲充盈,爆发力大,终成一统闻名于武林的"尚氏形意拳",为中华民族武术宝库又添一瑰宝。

7 回复:近代武学宗师、武术名家简介

宋氏形意拳宗师--宋世荣与宋世德

  宋世荣先生,字约斋,号镱泉,京兆宛平人(今北京大兴县),生于1849年,卒于1927年享年七十九岁。宋世荣赋性慷慨,急公好义,有古侠士之风,自幼好学,喜读书,为人多才多艺,对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于读书之余,常习少林拳和家藏《易筋》、《洗髓》二经。年稍长,弃儒就商,十七岁时(1865年)随其父宋永禄经商于山西太谷,开设"永善兴"钟表局。适逢李洛能先生亦在太谷从事保镖之业,宋世荣即拜李洛能为师,从学十年,艺业大成。

  宋世荣二十四岁时,又结识了燕都刘晓棠先生。刘晓棠先生曾供职于沈阳故宫工部库中,库中藏有武学秘籍《内功四经》。此《内功四经》包括:《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刘晓棠遂将《内功四经》赠送给宋世荣。宋世荣得到《内功四经》之后,反复精研习试、并结合家藏《易筋》、《洗髓》二经,于内功方面专心研究,其后又融会贯通太极、八卦诸拳,独创出了内功精深、发劲(力)独特、别具风格特色的宋氏形意拳。史称宋世荣的武功已超神入化,盘根冲空之境。其高足贾蕴高先生称:"宋世荣先生体貌魁伟,须似戟;目光似闪电,精光四射,声若洪钟。身如介鹤寒松,仙风道骨;精灵抖擞,气凛寒霜。使人望立起肃然有敬畏之意。"今天我们尚有幸能看到宋世荣先太夫子晚年所昭的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传世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一睹其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的神采。

  国术名家孙禄堂先生对宋世荣先生的武功极为推崇。他在所著《拳意述真》一书中,对宋世荣先生超绝的武功做了令人神往的描述。他述说宋世荣的"五行拳及十二形拳,无不各尽其妙,练习十二形中蛇形之时,能尽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转时,右手能摄往右足跟,及向右转时,左手能摄住左足跟。回身停式,身形宛如蛇盘一团。开步走趟,身形委曲婉转,又如蛇之拨草蜿蜒而行也。练燕形之时,身子挨着地,能在板凳下边一掠而过,出去一丈余远,此式之名即叫燕子抄水。又练狸猫上树,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宋世荣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故其性其传神也……与人交手较技,手只在其人身上一划,其人即如箭之速跌出两丈有余……"

  宋世荣授徒非常严格,授徒虽少,然十余名弟子,个个出色。其最著名的弟子,当首推宋虎臣、宋铁麟、任尔琪、贾蕴高四人。此四人号称宋门四大金刚,乃是宋氏形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能人物,对宋氏形意拳的最后形成、发展、定型、完善起了重要作用。

  宋世德 字辅仁,别号云鹤,直隶大兴县(今北京)人,是宋世荣的胞弟,人称二宋,生于1857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卒于1921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终年65岁

  宋世德自幼随父宋永禄经商于太谷,学修钟表手艺,以后与其兄宋世荣先后拜师于"神拳"李能然门下共同学练形(心)意拳,共研"内功"、"洗髓"二经,深研苦练,领悟拳理,意会其形,琢磨其妙,相互切磋,练就一身绝艺并将内功与心意拳、内家拳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形(心)意拳在体用兼备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成年后,他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爱好清静,在武术上狠下功夫,练功时不让外人观看,技艺逐渐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在四十余岁时只身一人云游四方,挟技遍走天下,东至高丽,西至俄罗斯,所到之处,豪杰景从。曾于深山之中修道,七日不食,不知饥馁。晚年定居于太谷普慈寺内修禅,后涅磐于此。

  宋氏形意拳以传统形意拳理论为基础,以《内功四经》为准绳,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阴阳平衡学说,参照《易筋经》、《洗髓经》的"易骨""易筋""洗髓"及内功十二大力法等练功方法,以运动生物力学为科学依据,按照人的生理功能和气候变化进行传授与锻炼。宋氏形意拳非常注重内气、内功、内意与外形、外力、神意的配合以及各种技法的融会贯通。依次从脉络、格式、气路、劲诀而步步深入练习,其拳势古朴雄劲、恢宏遒放,、刚柔相济、阴阳互换、内外六合、发劲独特、动静结合、缓疾相随,极富实战、养生、表演之效,可谓内外兼修、体用兼备,尤其以内功精深、发劲独特而闻名于武林。宋氏形意拳功法全面系统,拳械套路丰富多彩,主要有:底子功、三体式桩功、内功盘根、五行拳、十二形拳、大枪抖绝功、十二趟弹腿、进退连环、四把、八势、八字功、杂式捶、三花炮、五行炮、挨身炮、十六把、六合刀、六排刀、三才剑、盘龙剑、六合棍、春秋刀、左门枪、六合大枪、翼德大枪、麟角刀(独门兵器)、对扎六枪、迎手棍、对划大杆、对砍十三刀、对砍八卦刀等。宋氏形意拳第一、二代传人又整理创编了十面埋伏、阴阳把、铁门闩、三节推掌、揉球势、左右五行连环、十七势、内功盘根刀、战斗枪、战斗剑等拳械、单对练套路,使宋氏形意拳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以及各种技法的融会贯通。依次从脉络、格式、气路、劲诀而步步深入练习,其拳势古朴雄劲、恢宏遒放,、刚柔相济、阴阳互换、内外六合、发劲独特、动静结合、缓疾相随,极富实战、养生、表演之效,可谓内外兼修、体用兼备,尤其以内功精深、发劲独特而闻名于武林。宋氏形意拳功法全面系统,拳械套路丰富多彩,主要有:底子功、三体式桩功、内功盘根、五行拳、十二形拳、大枪抖绝功、十二趟弹腿、进退连环、四把、八势、八字功、杂式捶、三花炮、五行炮、挨身炮、十六把、六合刀、六排刀、三才剑、盘龙剑、六合棍、春秋刀、左门枪、六合大枪、翼德大枪、麟角刀(独门兵器)、对扎六枪、迎手棍、对划大杆、对砍十三刀、对砍八卦刀等。宋氏形意拳第一、二代传人又整理创编了十面埋伏、阴阳把、铁门闩、三节推掌、揉球势、左右五行连环、十七势、内功盘根刀、战斗枪、战斗剑等拳械、单对练套路,使宋氏形意拳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左为宋世德,右为宋世荣

8 回复:近代武学宗师、武术名家简介

一代国术大师孙存周

  孙存周,讳焕文,号二可,1893年出生在河北完县东任家疃。父亲是武学大宗师、时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 据说孙存周6岁时开始揣摩父亲练拳,并喜欢弹弓。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孙存周很少能见到父亲,所以真正练拳还是在16岁时,1909年开始正式随父习武。

  苦修三年,日以继夜,得孙氏形意、八卦大要。遂访京津及燕赵等地名家切磋技艺, 名声鹊起。1912年,孙存周19岁时与钱氏完婚,不久只身南下,游历各地,遍访名师、高手,比较武艺,未遇其匹。杭州望族郑氏、刘氏慕孙存周武艺高超,争相聘为武师。逊清遗老、晚清直隶总督陈夔龙闲居海上,亦聘孙存周为其拳师。

  于是孙存周半月在杭州、半月在上海。期间又与同盟会人士吴得波、郑佐平、李霄禾、章启东等结为盟兄弟。时江南技击名家多与孙存周相识,切磋较艺,孙存周皆能轻取。故在沪宁杭一带负有盛誉,武林中之奇人异士如秦鹤歧、管子彰等皆与孙存周交厚,盛赞有加。孙存周在外数年,经常隐其真实姓名,造访各地名家,常问曰:"当今中国拳术家谁为至高至妙者?"

  所遇者几尽皆答:"惟活猴孙禄(孙禄堂先生绰号)。" 1918年,孙存周返回北京,对父亲谈及其游历见闻,孙禄堂先生训曰:"凡求道艺者务要虚心,虚心则心明,心明则性真。有若无,实若虚,远浮名。凡遇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其功夫高低皆要拜为师友,虚心求教,海纳百川,故其深不可测。艺无止境,岂有至高至妙之说?"

  在父亲的教诲下,孙存周的拳术境界又上了一层。通过每日与父亲试手,更知自己的功夫仍旧相差甚远,遂留在北京年余继续深造家学。1919年父亲入住总统府后,孙存周再次返回南方,时其三弟务滋也已在太仓中学任教,教授拳术及英文。孙存周回到南方后,仍是半月在杭州、半月在上海教授拳学。应上海武技研究社之请,每月抽出数日与务滋去上海武技研究社教授社中教员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等家传武学。

  该社社长为吴佩孚的参谋长张其煌,社中教员有肖格清、刘景阁、褚桂亭、高振东等。这样兄弟二人每月相会一次,共同研究孙氏拳学。相互启发,技艺更加精纯。

  1922年夏,孙务滋在太仓中学教授高低杠时,因杠子突然折断,锈钢扎入肋骨中,由此感染破伤风,不治身亡。务滋的去世使孙存周极为悲伤,这不仅因为二人是同胞兄弟,而且二人自幼就最要好,常在一起练拳,因此使孙存周也失去了一位可以相互启发的学伴。尤其是孙务滋的文化程度较高,在中、西学方面均受过较系统的教育,因此,孙务滋的早逝对孙氏武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1923年4月,马良等在沪上举行"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孙存周亦前去观摩。本次大会有武术名家18家之说,这18家基本代表了当时古典武艺的传承水平。通过观摩、比较、切磋,孙存周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乃父孙禄堂先生所建立的道艺武学的宏深与正确。仅就技术体系而论,孙氏道艺拳学是对古典武艺的全面革新与升华,特点是其技击技术的体系合乎于生理机能的先后天相合,十分考究技击中身体机能运用的合理性,并使之成为自然,因此能够完善人的良知良能。故在技击对抗中能充分地利用人体潜能,超乎于实力。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注意研究、总结道艺武学的训练规律,并使之简明精确。

  1924年,孙存周在与其盟兄弟打台球时,孙存周戴着水晶眼镜坐在一旁看报,李霄禾打球时球竿脱手,打碎孙存周的眼镜,伤及左目导致失明。孙存周说:"你这一竿打退了我五百年道行。"虽为戏言,孙存周确实也一度在拳术上萌生退意,心灰意懒,对外称不练拳了。然而一则,孙存周从心里仍旧爱好拳术,二则又有朋友鼓励,郑佐平常去开导孙存周,在朋友们的鼓励下,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孙存周信心渐增。此后练拳更为刻苦,技艺渐臻化境。

  1925年,孙存周在郑佐平处认识叶大密,因志趣相投,便与叶大密结为盟友。叶大密号伯龄时任25师的团参谋长,在拳术上是田兆麟的弟子。叶大密也知道孙存周身怀绝艺,因此经常向孙存周请教拳术,孙存周授以孙家形意拳,并告戒叶大密要相互融合而不要效仿,使之技艺大进。

  叶大密晚年曾对弟子金仁霖讲述自己叶派武学的三大来源:田兆麟系的杨式太极拳、孙存周传授的孙家内劲、李景林传授的武当剑。金仁霖介绍说:"伯龄先生的拳,是孙家拳的内劲、杨式太极拳的技术和由李景林武当剑悟出的用法,融会贯通,自成一格。"金仁霖又说:"叶大密老师认为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你里面已经受伤了。杨式太极拳的手法非常丰富,无论是化是发都很巧妙,尤其在推手方面有很系统的训练方法。李景林先生的武当剑是非常实用的剑法,对拳术的运用也很有启发。"

  1926年,叶大密在上海成立武当太极拳社,开始一段时间孙存周不太放心,怕叶大密支撑不住,因此每天孙存周都来叶大密的拳社为叶大密"镇社"。开始也确实经常有人来社中切磋,叶大密都能稳操胜券,但是由于来的人水平不高,所以孙存周还是不太放心叶大密。一天,上海滩有名的拳师刘高升来访,叶大密与刘高升交手切磋,叶大密依然能不落下风,使刘高升非常佩服。

  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各派武术高手也随之纷纷涌入上海,上海的武术日趋繁荣。

  当时在上海的著名拳术家中许多都是孙存周的同门师兄弟,如陈微明、肖格清、靳云亭、章启东等,他们曾劝孙存周开立山门公开传授孙氏拳学。但是孙存周恪守父亲的嘱咐:孙氏拳只传有道缘者,决不滥传。因此,虽然孙氏太极拳的传人进入上海最早,但却最不普及,这是孙家与其它各家所遵从的传承原则不同。

  那时,孙存周在上海未收正式的徒弟,除了自己练拳,就是教授友人或对几位盟兄弟的拳术做些指导。除了叶大密外肖格清也常得到孙存周的指点。肖格清的八卦掌非常出色,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当时上海常举行武术表演,每次大都是以肖格清的八卦掌为大轴。一次在法租界表演武术,同去的有许多名师如姚馥春、朱国福、朱国禄、高振东、田兆麟以及肖格清等,其中还是肖格清的表演最受欢迎,得到的掌声最多。

  表演形意拳的高振东说:"外行看热闹,看不懂功夫。"肖格清听了这话不服气,要与高振东比试功夫,别人也劝不住,高振东好打也是出名的,于是两人动起手来,肖善八卦、高善形意,肖的特点是身法快,高振东是出了名的力大、手快,一个照面肖格清就占得上风。从此高振东服了肖格清

9 回复:近代武学宗师、武术名家简介

意拳大师-王芗斋

  王芗斋(1890 - 1963)原名向斋,字宇憎,河北深县人。他是我国现代意拳的创始人。他幼时多病,身材矮小,遂弃读寻师求强身之术。一九0四年拜同乡郭云深为师,学形意拳。后郭卧病不起,王芗斋朝夕侍奉,得郭青睐,传以精要。郭老临终曾言:『我生平所授门徒众多,但能传我衣钵者,只有芗斋一人而已。』王芗斋得真传后,苦练数年,不仅体健力强,还擅长技击。

  郭老作古后,王先生欲在拳学上精益求精,决心外出再访良师益友。在弱冠之年离家远游,从北到南,遍访武林高手。他在游河南少林寺时,遇行林禅师,禅师是少林武术中的佼佼者,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武艺,彼此参学互补长短行林的师父名本空上人,当时已年进九旬,对芗斋甚是喜爱,在拳理方面给予很多指导,使他受益很深。

  他又在浙江遇名拳家方士桩先生,方先生的拳法名为「五技撩手」,技击性极强。在西安遇名拳家刘培显先生,刘先生的腿部功夫极强,运用时有出人意料的奥妙。在福建遇名拳家解铁夫,他原练武当派拳法,后又钻研各派拳术,尤其精通鹤拳,被人尊为「江南第一妙手」二人均有妙处,解老鹤拳精妙,身段敏捷,二人互相赞叹,彼此敬佩对方,结为莫逆之交,白昼互学拳术,夜晚抵足而眠。

  王芗斋在少年时,曾见过八卦掌大师董海川的高足程廷华先生所练的八卦掌,其身法之矫捷、步法之灵活、出手之奥妙、变化之莫测,有如猛虎下山、游龙搅水一般。使王先生受益不浅。他游历南方北返后,在北京遇见太极拳名家杨少侯先生在涿县遇八卦掌名家刘凤春,他们互相学习,这对王先生后来创立大成拳,实在补益不少。

  王芗斋经数十年的亲身实践和理论研究,如按拳经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要领,独辟蹊径,始创意拳,并总结出了「长、忍、狠、谨、稳、准」六字诀。意拳又名大成拳,此拳非常重视意念的作用,以意运气,以气催力,意到气到力到。他还首创了意拳站桩法,练时全不着力,功夫全出于自然。他以站桩功为体,以散手为用,深奥莫测,精妙无比。从此王芗斋之名远播大江南北。

  王芗斋先生成名于二十年代初期,他致力于发扬光大中国武术的艰巨工作,在上海教授徒众之中,他发现多有注重于形式招法,而忽略了精神意感方面的锻炼,有本末倒置的弊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能够时时提醒学生起见,所以将自己所学的形意拳改名为意拳。其意为在练习拳术的任何动作中,都应该加上与动作相关的意念活动,也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型方面的锻炼,而必须都要有一定的意念,练到日久功深,就可以做到行住坐卧不离拳意,达到拳拳服膺的地步。

  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三年间,王芗斋在上海授拳,住在「一品香旅馆」由于大家钦慕他的武德武艺,所以要求跟他学拳的人很多。他对教学是一丝不苟的。他不仅教拳,也教弟子如何做人,因此深受弟子的敬重。也有些人,以为王芗斋的高超武艺只是传说而已,他们前来与王芗斋较量武艺,这些人中有的武艺被认为是第一流的,但他们都败在王芗斋手下。当时上海有一位八卦拳师,言称是天下第一,前来比武,一经交手,却被王芗斋以意拳功法三次击出。他用的正是意拳中惊人的抖劲。

  后来王芗斋从上海返回北京,在保定和北京一带教拳、行医,为「意拳」和他整理创编的保健「站桩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着有『意拳正轨』、『大成拳论』等书

"武神"孙禄堂

百年武林高手榜之至尊金榜

金榜第一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

  《近世拳师谱》称其"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气质迥异常人,世人疑之为神。"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1933年12月16日)。郭云深先生的传人众多,但真正得其精髓的要算隔代弟子孙禄堂先生。至于王芗斋,只不过是从学于姐夫李豹(郭的弟子),加之时间短暂,并不真正了解形意的真意,他所学是汇杂了形意、八卦、太极、鹤拳、少林拳、西洋拳击的一些练法而成,谈不到什么集大成,只是拼凑而已。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

  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未临莅。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

  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

河北大学武术协会的河大武协创始人

武淑清教授,是武术国家级裁判,当代著名武术家。前任河北大学武术队总教练,河北大学武术协会总教练。自武教授1953年第一次参加武术比赛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