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族谱制作,那什么是家谱,族谱?怎么制作?
那什么是家谱,族谱?怎么制作?
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用Excel如何制作家谱建议以Word编辑,用插入“组织结构图”编写家谱。
当然,你也可以下载专门的家谱软件,如《族谱家谱制作编辑软件》或《族脉家谱》编写。 族谱家谱制作的9大步骤一、拟定修家谱计划
1、版本:精装、平装、光碟、网络。 2、时间:完成期限、工作时程。 3、预算:经费、人员。 4、范围:同宗、合族、家族。 5、工具:图表、问卷、电脑。 二、组织章程 组织委员、修谱大纲、责任分配、发凡起例。 三、筹集基金 一人负担、众人分摊、家族劝募、早请补助、公开销售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系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四、资料分析 前修旧谱、相说族谱、族谱研究资料、研究与过滤资料、请教族谱专家。 五、寻找史料 家谱文献、世系资料、出生、过世登记证、户籍、除户登记资料、神龛祖先牌位、家庙晋主名册、祭祀公业章程、名册,墓碑文字、坟葬座落方位,讣文、疏文、功德薄,长辈口述记录,家传、年谱、纪念集,老照片、录音、录影资料,古文书、契约、证书,正史、方志,人名录、同学录,旧报纸、电话薄。 六、编辑内容 组织内容大纲、制作世图表、填写行实履历、撰写名人家传、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著录文艺 著作、附录照片图版、其它次要内容。 七、审定内容 专家审稿、多次校稿、最后完稿。 说明:最好有学者专家参与审订,审稿时一定要仔细,可以慢一些但要保持精准。 八、印刷出版 黑白或彩色、纸本或光碟、选定印刷厂、印制若干份、设家族网站。 九、领谱典藏 办祭谱活动,族人领族谱,寄存图书馆。 如何把纸质家谱族谱做成电子版?把纸质家谱做成电子版,就得找这样的软件。或找会做网站的专业人员帮你做。非专业人士在没有软件的情况下应该是做不成的。
如何制作家谱图表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用PS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家谱图表步骤/方法: 1、首先打开PS软件,然后选择菜单栏上的文件选项,选择下拉列表的新建文件。 2、弹出新建对话框,给新建的文档设置一个宽度和高度 3、设置好宽度和高度之后单击确定按钮,新建一个新的文档。 4、选择工具栏上的矩形选框工具,也可以选择椭圆工具,根据自己喜欢的形状来选择,这里我选择矩形选框工具。 5、然后在文档上拖动鼠标,拉进一个长方形的选区。 6、然后新建一个新的图层,选择软件右下角的新建小图标,新建一个新的图层 7、新建完图层之后为图层填充颜色,填充你自己喜欢的颜色,选择软件左侧的工具栏,单击颜色按钮,弹出的窗口选择你喜欢的颜色。 8、选择好颜色之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然后按下键盘上的ALT+Backspace退格键为刚才新建的图层填充颜色。 9、按键盘上的CTRL+D键,取消选择选区。 10、然后选择工具栏上的文字工具,选择直排文字工具,为刚填充颜色图案上面填写上名字。 11、选择完之后我们选择颜色图标,把颜色更换为白色,然后在文档上面输入文字。 12、如果觉得文字太小的话,可以在菜单栏顶部设置文字的大小,接下来就是要现点竖线,选择左侧工具栏上的自定义形状工具里面的直线工具。 13、然后在文档拉动,由于刚更换颜色为白色,现在将颜色更换为红色,拉动之后按键盘上的CTRL+CENTER然后再按CTRL+D取消选择。 14、“爷爷”已经制作好了,接下来制作“爸爸”,依次这样制作下来,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颜色之类都可以更改,包抱直线等。再请参考: 怎样制作家谱图表_家谱吧_百度贴吧 ://tiebabaidu/p/3634444285 有谁知道用“WORD”制作传统式家谱(族谱)?
用文本框(双击文本框,设置文本框颜色为无线条色)就可以制作了。中间的连接线用自选图形里面的 连接符。
先画出来一个文本框,然后双击设置好格式(双击 文本框--颜色与线条,改成无线条色,然后 点文本框(顶部 倒数第2组),设置4个边距均为0)。然后第一个框框就弄好了。 选中这个文本框,ctrl +鼠标左键,拖拽到适当的位置(比如最上面是 家族的族长,下面的第二层,是第二辈分的人,按要求摆放位置即可。这样所有的文本框均是同样的尺寸,同样的格式。 弄好了之后 ,再添加连接线。 每一页都是这样的编辑方式。可以根据大概情况,提前 弄出多页面来。 制作家谱用什么软件好传承家谱程序是专门做树形家谱的程序,而且输出为WORD文档,也可以图形输出。 输出树形谱系为TXT文件,可以输出任意大小的树形谱系,避免了版面上的限制。 可以在百度搜索,最新版本为520
如何制作家谱?可以考虑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进行绘制。使用方法和word类似
在word中可以考虑采用“组织机构图”的绘制方法 家谱(23)族谱(13)
由于没有区分彩页、黑白的页码,具体纸张,封面要求等具体纸张,很难计算明细费用。对于淘宝印刷我不是很了解,如果去印刷厂印刷则需要办理内部资料准印号,不好办的;建议还是自己打印,找一些快印店装订,装订费用在成都的话约800元左右。仅供参考!
…………定下后十四辈的字派,即“百、世、声、传、芹、藻、香,子、孙、繁、衍、邦、家、光。”为方便传之于后人,他还续了两句诗:“满庭玉竹宏光绪,之朝宗祝永长祥。”…………
很难找到确切的~
你可以上崔氏族谱站上询问崔氏族人,
://cszp/ 崔氏族谱
崔姓来源
一、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
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述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
羌字从羊从人,表示族名;姜字从羊从女,表示族姓,他们都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
《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风俗通》谓:“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来也居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水经注·渭水》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这里所记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动的地区。
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应是以牧羊为主或以羊为图腾的部族。
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从羌人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居住地在羌人的东部,其经济生活也由游牧转变为以农业为主。
据传姜姓部族的始祖为神农氏,或称炎帝。
《说文》释“姜”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帝王世纪》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关于神农氏开始从事农业的故事在古代流传极广,可知以炎帝神农氏为始祖的姜姓部族,实为羌人中最先进入农业经济阶段的一支。
在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与姬姓黄帝族。
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黄帝族的姬姓部落原来十分接近,两族还有亲属关系。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乔)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不断争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战争的结局以炎帝族失败与黄帝族胜利而告终。
在史前时代,姜姓部族辗转四迁之地甚多。
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分为很多支系,变易为其他姓氏。
姜姓较主要的一支即吕氏,据《吕氏世系表》载:“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姓之始。”《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吕氏出自姜姓。
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
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可见,吕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
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并告诫他说:“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记帝舜教诲,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
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
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
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
《诗经·大雅·崧高》称:“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这里的甫就是吕,《尚书·吕刑》在《礼记·表记》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证。
)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
在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
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云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
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
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
有人考证:“吕氏旧地,疑当在是”。
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
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元和郡县志》记载:“霍邑西南十里有吕乡。”霍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
西周中期,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
商周之际,吕侯支孙吕尚(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臧丈人、吕牙、吕望、吕消,后来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东夷之士”,《战国策》又说他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
而《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史臣纂录古书及其国典籍而成的史书)则说:吕尚为“魏之汲邑(今河南卫辉)人”,西晋《太公吕望表》、东魏《太公碑记》、宋《太公舟人》诸文,均称吕望为汲入。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曾为研究吕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西周时吕国南迁至宛即今河南南阳),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
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末发现任何历史遗迹,而关于吕尚为汲人,确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
吕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
他曾游说诸侯,却无人欣赏,失望之余,遂隐居下来,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
后来,吕尚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徙至今陕西。
这时的吕尚已届古稀之年,但他谙识典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
相传,吕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与姬昌出游狩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
姬昌听了吕尚侃侃而谈的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并高兴地对吕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预言:‘当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兴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吕尚为“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吕尚辅佐西伯操练兵马,励精图治,西伯攻灭密须(今甘肃灵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建丰邑(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谋略。
西伯死后,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姬发继位后的第九年,在吕尚和周公的协助下,率军东征,进攻商朝,会盟孟津,当时有800多个大小不等诸侯背殷投周。
吕尚认为虽然灭亡殷商的条件基本成熟,但殷纣的实力还不可轻视,建议暂缓出兵伐纣。
又过了两年,殷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于是周武王以吕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周军在吕尚指挥下,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纣王之军如堤溃岸崩,纷纷倒戈。
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
根据吕尚的建议,周武王悬纣王首级示众,到社庙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纣战争的最后胜利。
武王灭商之后,在各国拥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发鹿台所藏钱财和巨桥国库所积粟米赈济贫民,又派人视察传国之宝——九鼎。
接着,吕尚又带兵东征商的亲族同盟军——淮夷、徐夷、莱夷以及奄、齐、郯、薄姑等17国。
周武王称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谋士。
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
齐国为侯爵,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
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
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因袭的态度。
齐太公没有强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
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注意发展农业均同时,还注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齐民争为渔盐之利,齐文化更多地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
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
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
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
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利:“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在此范围之内的五等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讨他们。”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亻及),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周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
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性,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
其后,姜季子就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孙逐渐以邑为姓,改姜姓为崔姓。
二、少数民族崔姓
据有关资料,现在彝族、 、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
唐时新罗国有人姓崔,今朝鲜半岛崔姓是该地的主要姓氏之一。
清代高丽人崔姓共分四个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刚城府、得州等地,今为朝鲜族第一大姓。
清代满洲人有姓崔的,世居辽阳。
清代满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为崔,如今满族仍有崔姓。
崔姓迁徒史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
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
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东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时被列为北方氏族之首。
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
宋代时,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迁台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
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 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澳门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基本法协会会长崔德祺。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
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
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
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
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崔姓家谱介绍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
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
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
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
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
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
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
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
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火+汉-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
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
“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
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
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
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
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
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
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
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
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
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
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
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
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
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
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
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
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
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
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
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家谱印刷主要看自己印刷的数量、还有需要设计排版,封皮纸张和工艺要求等综合决定,一般数量少50本以内的,广告图文数码快印就可以了(质量和效果要求不能太高),若是100本以上,可以咨询印刷厂做,毕竟印刷厂的质量、工艺和颜色等还是相对更好些,价格也实惠些!
印家谱最好的纸应该是宣纸。宣纸具有润墨性好、耐老化、不易变色等特点,适合用于印刷族谱。
此外,根据宣纸的种类和特性,可以选择适合族谱印刷的宣纸。例如,熟宣纸适合印刷大量文字,而生宣纸适合印刷泼墨画、写意画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宣纸,都需要妥善保管,避免受水影响导致字迹模糊。
郑姓出自姬姓,发bai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百姓通谱可将家谱、族谱搬上互联网,实现家谱、族谱电子化、网络化,解决纸质家谱、族谱零散、难以修改、不易携带和保存的弊端,让修谱、查谱、寻根、交流工作变得更加便捷。
家谱族谱制作,那什么是家谱,族谱?怎么制作?
本文2023-09-29 08:33: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