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薛仁贵传奇,是一门忠勇的“薛家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为什么说薛仁贵传奇,是一门忠勇的“薛家将”?,第1张

“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这是唐太宗应梦贤臣的藏名诗,徐茂公解梦说:这位应梦贤臣叫薛仁贵,绛州龙门人。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绛州龙门县大黄村 (今河津市黄村、修村一带)人。隋大业十年(614)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平民家庭,早年与妻柳英环贫居寒窑,贞观十八年(644)应募从军,随唐太宗东征。

薛仁贵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薛仁贵的征战事迹,正史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有关薛仁贵和薛家将的传奇故事,通过小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和评书、戏曲等媒体,在民间广为传播。自唐代以来,薛仁贵的英名与当年贫居的寒窑,伴随着他的赫赫战功,远播海内外,他“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和叱咤风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更是闻名遐迩,光耀千秋。

初露锋芒。唐贞观后期,鉴于高句丽长期占据唐朝领土辽东,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自率军东征高句丽。这时,薛仁贵与妻柳英环贫居寒窑,闻知天子亲自征辽,薛仁贵在妻子的鼓励下,应募从军。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军东进,当部队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昂被敌军围困,在这紧急关头,薛仁贵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力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敌寇纷纷投降,薛仁贵从此威名大振。唐军于贞观十九年(645)六月攻打安市城,薛仁贵身穿白衣,手持方天画戟,腰挎两张硬弓,率先杀入敌阵,其勇猛骁悍,所向披靡,唐军乘势追击,高句丽军队全线崩溃。

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远远望见,忙问:“穿白衣打先锋的是谁?”左右回答:“薛仁贵”。战后,唐太宗特意召见了薛仁贵,大加赞赏,提任薛仁贵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唐军班师还朝途中,唐太宗再次召见薛仁贵,感慨地说:“我得到辽东并不欣喜,得到你这样的虓将才真正让我欣喜。”于是,又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从此,薛仁贵被誉为“白袍虓将”,声名远播。

竭忠救主。永徽五年(654)四月,唐高宗驾临万年宫。丁丑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洪水直冲万年宫,守门的卫士一个个惊慌失措,四散逃走。薛仁贵见状气愤地说:“天子遇到大难,臣子怎能贪生怕死临危逃脱呢?”面对滔滔洪流,他奋不顾身,即刻登上城门的横木,向宫中大声呼喊。唐高宗听到喊声,急忙出宫登上高处,躲过这场灾难。山洪过后,唐高宗十分感激薛仁贵的救命之恩,特赐仁贵一匹御马,以示嘉奖和感激。

直言上疏。显庆二年(657)十二月,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部落,俘获了被贺鲁部落关押的泥熟部落的人质。这时,薛仁贵直言上疏,劝谏高宗把泥熟部落的家属如数归还泥熟,这样泥熟百姓就会痛恨贺鲁的残暴,感念陛下的恩德。唐高宗采纳了薛仁贵的意见,把战争中俘获的泥熟人全都送归泥熟。果然,泥熟部落非常感激唐朝的恩德,主动请求为唐军效力,从而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强化了大唐对西域的有效统治。

血战横山。显庆三年(658)六月,唐高宗以薛仁贵为副将,再次远征辽东,在贵端城大破高句丽兵。第二年,仁贵又在横山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展开了一场血战。仁贵率先冲入敌阵,箭无虚发。接着又激战石城,仁贵单骑冲向敌阵,生擒敌弓箭手。显庆五年(660),薛仁贵又与辛文陵在黑山活捉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战后,薛仁贵因功升任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三箭定天山。龙朔元年(661),九姓突厥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副大总管,共赴天山讨伐来犯之敌。当时,九姓突厥拥兵十万,凭借天山地利,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前来挑战。薛仁贵在阵中连发三箭,射死敌将三人,其余敌寇慑于薛仁贵神威,均下马投降。接着,薛仁贵又率兵征讨碛北残敌,俘虏敌首领叶护兄弟三人,凯旋而归。当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以后,九姓突厥衰败,不再成为唐朝边患。

大破高句丽。乾封元年(666),高句丽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为宰相,欲归附唐朝,高宗即派遣将军庞同善、高侃等前往迎接,但遭到次子泉男建的拒绝,高宗就派薛仁贵率领部队作为庞同善的后援。同善等来到新城时,夜晚遭到敌军的袭击,仁贵得知后,率骁勇将士及时赶到,杀敌数百。

同善等进至金山,又遭到高句丽军袭击,仁贵率部把敌军截为两断,各个击破,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泉男生的部队会合。为此,高宗亲笔写诏书慰勉薛仁贵,表彰他“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仁贵乘胜出击,亲率两千人一举攻克高句丽重镇扶余城,紧接着,仁贵与李绩部队会师于平壤城。降伏高句丽后,唐高宗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

治理安东。薛仁贵受命安东都护后,治所在平壤,后移新城。这一时期,是薛仁贵一生辉煌的顶点。他既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担任安东军政长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战争结束后,他带领当地军民,立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他倡导抚养孤儿,赡养老人,严惩盗贼,提拔重用安东的贤士良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之士,使得安东士民安居乐业。薛仁贵的事迹,在安东一带流传很广,至今,那里还有薛礼庙和薛仁贵当年征战的遗迹。

亲民象州。咸亨元年(670)八月,薛仁贵在征吐蕃战役中,因部将违令而败绩,后被贬到象州。薛仁贵谪居象州两年多,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当时,面对饥民遍野、盗贼四起的惨状,薛仁贵一面动员大户捐粮济荒,一面奏本朝廷开仓救民,又组织百姓防御盗匪。他亲自深入匪巢,劝告一大批匪徒弃暗投明,又单枪匹马,剪除了天盖山恶霸,为当地百姓除了祸害。百姓赞颂薛仁贵“防暴安良,好善乐施,渡延蚁命,世代沐恩”。上元三年(676)十月,薛仁贵遇朝廷大赦,准备回归,象州百姓放鞭炮,敲锣鼓,挥泪为他送行。当得知薛仁贵病逝后,象州百姓特此为薛仁贵建了一座衣冠墓,一座白袍庙,四时祭奠,世代怀念。

云州大捷。开耀元年(681),突厥不断侵扰唐朝北境,唐高宗思念薛仁贵以往功劳,再次召见,封薛仁贵为瓜州长史,不久又授予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前往云州出击犯边突厥。突厥将士在阵前问:“来者唐将是谁?”答:“薛仁贵”。突厥人又问:“听说薛将军流放象州,已经去世,怎么会复活呢?”薛仁贵当下脱了自己的头盔,让突厥人看,突厥将士看清后,相顾失色,慌忙下马行礼,并赶紧逃跑。仁贵恐敌有诈,就率军追击,大获全胜。

文韬武略。薛仁贵自幼在家学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身经百战而笔墨兼顾,堪称文武双全。他对《周易》情有独钟,编撰《周易新本注义》十四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在安东主政期间,他亲笔撰写《致新罗文武王金法敏书》,洋洋1300余字,是唐代致君王书之经典。薛氏族谱中记载的 《薛仁贵家训》,内涵深邃,文采飞扬,诸如“从军报国,责无旁贷,为将为帅,精于谋算,兵胜在义,败归民怨”等等,字里行间闪烁着薛仁贵的文韬武略。

永淳二年(683)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令官府为其打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史书评价“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

薛仁贵为薛氏河东南枝十一世,幼年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生计。贫苦农民出身的薛仁贵,自从走上投军报国的道路后,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大唐江山,也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薛仁贵开始,至其传衍的十二代四十七名后裔尽是忠君爱国之士,特别是从薛仁贵起,薛家五代十四将,用战功和政绩树立了民族英雄团体“薛家将”的光辉典范,享有“将门世家”之誉。

第一代1人:薛仁贵,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安东都护,平阳郡公。

第二代2人:薛讷(薛仁贵长子),紫微黄门三品(宰相之职)、左羽林大将军,朔方行军大总管,平阳郡公;薛瑶(薛仁贵次子),字楚玉,左威卫大将军,范阳节度史,幽州长史。

第三代5人:薛徽(薛讷长子),右金吾将军;薛畅(薛讷三子),左羽林大将军;薛岌(薛瑶次子),右金吾将军,昭义军副使;薛嵩(薛瑶三子),检校尚书、右仆射(使相),相、卫、洺、邢四州节度使,平阳郡王;薛崿(薛瑶四子),昭义军节度使,相、卫二州观察使。

第四代4人:薛平(薛嵩长子),检校右仆射,户部尚书,检校司空,晋、慈二州节度使,检校司徒;薛云石(薛嵩次子),石监门将军;薛昌朝(薛嵩三子),保信军节度使,德、棣二州观察使;薛贻谋(薛嵩四子),兵部侍郎。

第五代2人:薛从(薛平六子),濮州刺史,将作监,左领卫上将军;薛庸(薛平九子),右龙武将军。

上述14人是 “薛家将”中的佼佼者,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代四十七名精英以及河东薛氏后裔三百多位文武官员,相继出生入死,尽忠报国,都为大唐建立了不朽功勋。以薛仁贵为代表、以爱国主义为精神特质的民族英雄团体 “薛家将”,无愧于中华民族“爱国亲民”的光辉典范。

薛仁贵是世人敬仰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从平民到将军的传奇经历,“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后人为纪念薛仁贵,在他的故里整修了薛仁贵夫妇当年贫居的寒窑,并创建了白袍洞和射雁塔。

薛仁贵寒窑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村东的土岗上。寒窑即大唐名将薛仁贵与其妻柳英环居住过的土窑,今灶坑犹存。相传,薛仁贵年轻时家境贫寒,到一家姓柳的员外家扛长工。柳员外的女儿柳英环看中薛仁贵忠厚善良,是个人才,又同情他的处境,于是私赠衣服,有了往来,建立了感情。员外得知后大怒,棒打鸳鸯,驱赶薛仁贵,但柳英环对爱情坚贞不二,跟随薛仁贵一起离家住进这个破窑洞相依为命。此后,柳英环劝夫从军,为国效力,自己苦守寒窑一十八年,志节坚贞,艰辛度日,精心抚养儿子长大成人。他们的故事广为传颂,诸如《仁贵回窑》《汾河湾射雁》等戏曲在民间舞台随处可见。

寒窑南侧有一窑洞,名曰“白袍洞”,建于清乾隆六年,洞中仁贵夫妇塑像高大挺立,栩栩如生,洞口对联 “三箭定天山,将军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气概万古传”尽显薛仁贵之威仪。寒窑西南方有白虎塔也称射雁塔,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修村村南300米。塔高7米,八层八面形实心砖塔,宋代建造,是薛氏后裔为纪念薛仁贵汾河滩打雁而建。寒窑东南方毗连河津市城区街道黄村,村中过去有“仁贵祠”。元代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载:“薛仁贵,龙门人。今县东十五里大黄村,其故里也,有庙在焉。村中犹有姓薛者,盖其后也。”当时的大黄村包括今黄村、修村一带。薛仁贵祠庙、冢墓遍布全国11省,朝鲜平壤薛礼庙创建1300年来保存完好,且香火旺盛,在辽东和薛仁贵当年征战所到之处,流传着诸多关于薛仁贵智勇双全的传奇故事。

薛仁贵寒窑文化凝结着薛仁贵、柳英环夫妇的爱国情怀、忠贞爱情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与高风亮节,史学家评价说:诸葛亮茅庐、杜甫草堂、薛仁贵寒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寒历史文化。薛仁贵精神与寒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励精图治,报国为民,奋勇争先,振兴中华。

薛刚:薛丁山的儿子。隋唐故事的流行,使薛仁贵名声不小,不过有人说薛平贵是薛仁贵他大哥,其实大错特错。因为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薛平贵只是活跃在舞台上的杜撰出来的人物,只是他和王宝钏的故事传得太广,而戏曲舞台上一直就有“两薛并演”一说,所以难免有人将两人混淆。另外,关于薛平贵来历的多种说法中,也都提到了和薛仁贵的关系,薛平贵基本上就是从薛仁贵演化而来的,所以两人的故事也大同小异。姓薛的著名人物并不算多,而且好像都出现在隋唐故事里了,结果大家仍然被这几个姓薛的搞得晕头涨脑,在这里把家谱捋顺一下:薛仁贵,出生于隋代,一生英勇善战,屡立奇功,寿命也很长,活到了70岁。薛仁贵的老婆在民间传说中有三个名字,分别是《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柳迎春,《薛仁贵征东》小说中的柳金花,晋南蒲剧中的柳英环。专家的意见似乎比较偏向于后者。薛丁山:薛仁贵的儿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据说后被武则天杀害。薛刚:薛丁山的儿子。薛葵:薛刚的儿子。

单田芳评书《说唐后传》。是《大唐惊雷》、《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的合并书。

张少佐评书《薛仁贵征东》。

陈丽君评书《两辽王》110回。(即薛仁贵征东)

陈风云评书《薛仁贵征东》。

连丽如评书《大隋唐》包括了《薛仁贵征东》。

邵军荣评书《薛仁贵征东之凤凰山》。

希望您满意!

是《薛家将》。薛仁贵是小说《薛仁贵征东》、评书《薛家将》的主角,他在小说中是白虎星转世,从小就家境贫寒,好不容易娶上老婆也只等住在寒窑里面,后来在好友周青的建议下,薛仁贵决定前往从军获取功名,中间虽然经过张士贵的重重阻扰,但他依然在程咬金的推荐下成功入伍。

金陵晚报报道高淳县桠溪镇桥李村薛家自然村是个普通的山村,只有10多户人家。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村民基本都姓薛,而且基本是同一个祖先。他们至今所保存的薛氏家谱里,还记录了薛仁贵的事,有村民还为此认真地说,他们与唐代大将军薛仁贵还是亲戚呢。

  村民薛修礼今年64岁,中山薛氏家谱就保留在他家。一共有21本,薛老汉从二楼箱底拿出来时,非常小心。家谱看起来成色较新,薛老汉说,这21本家谱都是前年翻新的,原有的老谱失火烧掉了,这些新家谱还是从相邻的溧水县一个村里翻录的。

  在他的眼里,溧水那边姓薛的比较多,有2000多人,家谱也比较完整。“我们这里和溧水那边的薛家是一个祖先,我们的家谱也是从溧水那边的第一世开始算的。”他介绍,到二十几世时,薛家的一个分支从溧水迁到高淳县桠溪镇。“高淳这边,到我这代也有20多代了,如果以溧水那边起算,到我这一代已是47世了。”薛家人介绍,现在他们薛家自然村只有10来户人家,都是老早从溧水搬过来的。

  家谱里记录了薛家代代世事和名录。薛修礼说,在家谱里也有他的名字,排在47世属于“修”字辈。薛修礼打开家谱,家谱的一页自上往下排列着孝、友、万、代、永、昌、聿、修等字,薛修礼说这些字都是一代又一代排下来的辈分,后代不能更改,就按照这个取名。

  而且在家谱里,还记录了和薛家有关的祖先们的名人,其中特别提到了唐代农民出生的大将军薛仁贵。薛修礼说,薛仁贵是他们薛家祖先里的名人,虽然不见得是直系血亲,但作为薛仁贵的后辈,他们还是感到很自豪。

  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他们薛家有晒家谱的风俗。“薛家血脉已遍布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我们都要晒家谱,防止家谱霉烂和虫蛀。”薛家人还介绍,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薛家是80年修一次谱,现在条件好了是30年修一次家谱,他们修家谱的目的是为了让家谱一代一代传下去。

历史上的薛仁贵和评书上的差不多,勇冠三军,威名远震 ,“三箭定天山”、“薛仁贵征东”等事迹也是真实的。

薛仁贵于公元614年出生于河东,少年时家境贫寒。婚后在妻子的劝说下应征张士贵军,开启了其军旅生涯。在30岁的时候,随军出征高句丽,他作战勇猛,往往都是冲锋在前,又身着白袍,十分显眼,这一战高句丽军大败。当时是李世民亲征,他在高处看到了薛仁贵作战之勇猛,特意召见了还是个普通士兵的他进行嘉奖,并升其为游击将军,至此开始崭露头角。

因为有了李世民的关注,加之救过李治的命,加之在之后的高句丽战场上累功不小,逐步从右领军中郎将升为左武卫将军。公元661年,薛仁贵为副将出击九姓铁勒,双方对阵于蒙古杭爱山(古称天山),对方派几十名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独自应战,连发三箭射杀敌方3人,惊吓大乱,唐军顺势掩杀大败敌军。此战之后九姓铁勒迅速衰败,没有能力再对边关形成威胁,后世评价“弓一弯而天山未定,箭三发而铁勒知归 ”,可见其功。

后来薛仁贵又和李勣参与征高句丽之战,其中扶余城一站他率领2000多士兵就攻破了有一万多守军的城池,并引得其他城池纷纷投降,之后和李勣会师灭亡高句丽。当然薛仁贵也有一次重大的失败,就是公元670年光复吐谷浑的大非川之战,虽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吐蕃兵多和郭待封不听从安排擅自行动,但毕竟他是主将,所以还得算到他头上,他也因为此战之败被革职除名为平民。

公元681年,67岁的薛仁贵再次被李治启用,前去剿灭东突厥残余势力;两军对阵时对方知道领军的是“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时,吓得立即下马列拜,并自行退离,当然薛仁贵没有放过他们,而是引兵追杀,又是大胜。在三年后薛仁贵以七十岁之龄去世。

所以说大体上历史上的的薛仁贵和评书中的一样厉害。

为什么说薛仁贵传奇,是一门忠勇的“薛家将”?

“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这是唐太宗应梦贤臣的藏名诗,徐茂公解梦说:这位应梦贤臣叫薛仁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