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代在什么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诸葛亮后代在什么地方?,第1张

诸葛亮有后代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

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

扩展资料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诸葛亮

诸葛亮的直系后人目前是存在的。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儿子诸葛瞻出生。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拒绝魏军诱降,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令,并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后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

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

字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生于西元181年4月14日

卒于西元234年8月28日

享年54 岁。东汉灵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十四岁时,因家乡兵患频繁其兄诸葛瑾逃往江东,他也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难,后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建安二年(西元19 7年)

玄病故。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躬耕垄亩

隐居下来。从此,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 建安12年

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

思贤若渴

经谋士徐庶推荐

冒严寒

三顾茅庐

拜访诸葛亮。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他登上政治舞台。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

挥师南下

长驱直入

直指刘备。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顺江而下,想一举扫平江东。此时,孙权持观望态度,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严重形势,主张联孙抗曹,以成大业。并亲往柴桑会见孙权,陈述利弊,舌战群儒。孙权折服,当场结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联合,拒曹军于赤壁,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之后,亮助刘备乘胜攻占荆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

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

正式建立蜀汉政权

亲任丞相。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西元223年)

刘备病故。临终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治理内政方面,诸葛亮实行了许多得力措施:减轻剥削,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选贤举能,加强法制,赏罚分明:严明军纪,决不扰民。为消除同南中诸都少数民族的隔阂与矛盾,建兴三年(西元225年)

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

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

使其心悦诚报

相安无事。建兴五年多(西元227年)

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

统一全国。临行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出师表》,请求后主准他“统率三军,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诸葛亮先后率大军五决攻魏,二出祁山。最后一次斜谷出兵,进驻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后人称颂诸葛亮最能“扶颠持危”。他“守身甚正,躬为表率”。《襄阳记》云:“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浣水续谈》记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连敌对的魏国将领司马懿也佩服他,称他为“天下之奇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实,在他会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的后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纪念馆”,同时全国还建有“诸葛亮研究会”。

孔明 一 即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人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

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一说是今襄阳隆中,另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2007-05-02 19:04:33 补充: 说到诸葛亮,在中国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隆中对、空城计、赤壁之战等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令多少世人拜倒在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下。可以说他在中国完全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历史教材上也是很多溢美之词-----"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等等。     2007-05-02 19:05:28 补充: 小时候,我也非常崇敬诸葛亮。长大了,才觉得他也有不少缺点,甚至比较严重的缺点。可以说诸葛亮在中国是被抬得太高了,我觉得应该要还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    之一: 诸葛亮的人才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为何?有成语为证--"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在网上谈到这个观点时,不少人以种种理由来为他开脱。比如,蜀国小,人才缺乏;夷陵之战,蜀中精英死伤殆尽我看,这根本不是理由! 首先,与刘备的发掘人才相对照,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不足。 2007-05-02 19:06:34 补充: 刘备的三顾茅庐,对降将魏延、黄忠、严颜等的重视等等,无不显示其对人材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如此,刘备从一介布衣起家,关张赵等多年相随。而后,自荆州到益州,众多文人勇士相追随,一时蜀中人才济济,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而刘备死后呢?诸葛亮所用基本上是刘备所发掘的,曾有人以费祎、蒋琬、董允等人证明诸葛亮发掘人才之长,其实费祎、蒋琬、董允三人在刘备时已予重用。 2007-05-02 19:07:00 补充: 真正属诸葛亮发掘的是姜维,但此人的应用并非蜀汉之福。孔明出祁山他未曾出奇谋,甚至还不如魏延;也从未单独率领重要的作战,甚至还不如王平;孔明死后又参与除去蜀国的栋梁魏延;不为蜀国培养人才,廖化张翼等都是很早的将领,致使蜀中无大将;九伐中原其实不得民心且拖垮经济,他却执意而为;在后方兵将配置上,他为邓艾偷渡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刘禅一降,他也马上降魏。 2007-05-02 19:07:36 补充: 可以说,到了诸葛亮时,基本是在吃刘备的"老本"了! 再看用人。   " 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功"(见《先主传》)这就是一代枭雄刘备的用人方法。所以,众多文人勇士追随并乐于为蜀汉建功立业。而诸葛亮呢,从史书上看,对马超、赵云等人不能尽其才,导致其郁郁而终。李严,在刘备眼中是仅次于孔明的人物。刘备临终时,"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督护,统内外军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别人常常笑他,只有与诸葛亮友好的崔州平、徐庶相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才能。诸葛亮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庞统之叔)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参考: 三国志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参考: greatchinese/famous/xianchen/zhugeliang

诸葛亮(公元181-234) ,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琅邪阳都人。因避世而躬耕南阳,隐居于隆中博览群书,静观时势,是当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 和军事谋略家。 刘备经徐庶推荐,亲到隆中〞三顾茅庐〞,他有感于此便决定助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之策,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辅助后主刘襌,刘襌即位后封他为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心愿,他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因而平定南方。接后上表北伐,先后六出祁山,但均因碰上强敌司马懿而无功而还。建兴十二年 (公元234)八月,他积劳成疾,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临死前他把毕生绝学传授于姜维,终年五十四岁。 〈生平〉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长在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抚养成人。十余岁时,随叔父南迁豫章,不久前往襄阳。叔父病逝后,隐居襄阳附近的隆中,躬耕垄亩,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策略,帮助刘备取得荆、益,与魏、吴三分天下。 刘备称帝于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修整法度,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第五次北伐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诸葛亮忠贞不渝、为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尽瘁,其道德风范和光辉业绩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传颂。 〈教育〉 诸葛亮学识的成长,主要是到襄阳以后。当时北方大乱,中原士人大量南迁,加之刘表重视学术,优礼硕彦,襄阳人才荟萃,官学和私学的规模都很大,文献典籍也很丰富。诸葛亮开始在刘表设立的"学业堂"学习,叔父诸葛玄病逝后,他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隆中,一面躬耕于垄亩,一面到襄阳游学。在此期间,他请教于著名的学者,结识了不少青年俊杰。读书时,他不拘于一家之言,博采众长,观其大略。除研习儒家经典外,还读了不少法家、兵家、纵横家以及道家之书。在襄阳十二年的游学经历,为诸葛亮建功立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希望可以帮到你啦!!^^ 2007-05-02 18:26:38 补充: 诸葛亮小时很不幸,母亲在他二、三岁时就得病去世了,丢下比他大不到几岁的哥哥诸葛瑾,以及比他略小的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姊姊。等到诸葛亮七、八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到后来,他们姊弟几人只有依靠叔父诸葛玄的扶助。但不幸的是,叔父不久也去世了。悲痛之余,在襄阳郊外的隆中地带,搭盖一个茅庐,过著晴耕雨读的生活。这也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被人尊敬地称作「卧龙」。诸葛孔明活耀的时代相当于西历三世纪的前半,此时正值后汉内政混乱,外戚宦官互相倾轧,最后导致崩溃和灭亡,从此进入群雄歌剧的局面。这其中以「乱世奸雄」的曹操势力最大,最后由其稳定局面,后来由他的儿子取得皇位继承权,建立魏王朝。 2007-05-02 18:29:46 补充: 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伏龙,琅邪阳都人。本隐居于襄阳卧龙岗,因曾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思,故出山相助。出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遂派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最后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 便用火计大败曹将夏候惇,一鸣惊人。赤壁一役,与吴联手大破曹军从此曹操不敢正视刘备.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别人常常笑他,只有与诸葛亮友好的崔州平、徐庶相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才能。诸葛亮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庞统之叔)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辅佐刘备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主政生涯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和吴国的联盟关系,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北伐与过世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期间和魏军互有胜败,但多数因运粮不继而无功而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由多个地方修建武侯祠纪念武乡侯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市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武侯祠。 他出战时写了一份出师表来给刘禅。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 传说中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了馒头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 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参见谐音讹传成俗语。 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种地方戏剧中不计其数的人扮演过诸葛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越调申凤梅 京剧老生马连良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郑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配偶、子女及后裔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氏亦有一名作「黄月英」。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参见 三国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人物表 三国食货志 赛珍珠著《中国小说》,着重论述了作为民间文学的小说特点,分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三部小说的特点。

本盟主虚谷,伙同盟友;替天行道,了结明显作弊用户「诸葛亮」(HA00335425)!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本人将为行动负责,勿向奉命行事之无辜报复! 附言:知识+大众若欲加入除奸行动,请联络本盟── groupsyahoo/group/uprightholder/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铁证: knowledgeyahoo/my/profile_question_overshow=HA00335425 knowledgeyahoo/my/profile_wer_bestshow=HA00393160 看看他俩 一个选"周瑜"为最佳回答 一个为答诸葛亮的问题 可见两人是自问自答!

非常好!非常详尽!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生平与功绩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张郃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手推车(木牛流马)和改良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传说中他还于南征时发明了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 [编辑]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由多个地方修建武侯祠纪念武乡侯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市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武侯祠。 他出战时写了一份出师表来给刘禅。 [编辑]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 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参见谐音讹传成俗语。 [编辑] 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种地方戏剧中不计其数的人扮演过诸葛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京剧老生马连良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编辑]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编辑]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编辑] 配偶、子女及后裔 [编辑]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氏亦有一名作「黄月英」。 [编辑]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编辑]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中国姓氏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姓氏代表一个家族,家族的概念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从一个家族的起源、兴衰,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兴衰。近年来,人们又开始关注家谱,寻根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国时期,有一家人值得大家关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家族的存在,三国的历史将是惨淡的。而三国最好的家族就是琅琊的诸葛家族。

网络图

琅琊,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出过太多的人才。就拿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来说吧,又一次把这个地方推上了风口浪尖,诸葛家族就起源于这一带。这个家族的成员在魏、蜀、吴都当过宰相。不说别的,光是提到诸葛亮就足以点亮这个家族的历史。你想想,如果《三国》年没有诸葛亮这个人,这段历史该有多无聊。明白没有人知道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甚至外国人对诸葛亮都有些敬仰。作为帮助刘备奠定基础的军事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圣贤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诸葛家族似乎也因为他而被贴上了智慧之星的标签。

网络图

但诸葛姓却因为诸葛亮而成为三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家族。西汉名臣诸葛丰是赵兴的祖先。先后拜过官办御史、一品官、光禄大夫等职。由于他执法严明,任职期间守纪,贪官污吏对他避之不及,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为官之道、做人之道深深影响了后世,诸葛家族的地位和名望也在此后逐渐凸显。但三国时期,被认为是家族发展的一个小高潮。

网络图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混战时期,很多家族因此崛起,但也有一些很快沉没,像诸葛这样经久不衰的家族真的很少。比如除了诸葛亮之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栋深受孙权信任,他的儿子诸葛恪更是让孙权非常喜欢,直接培养成了吴栋未来接班人的得力干将,在病榻上成为孙权的孤臣。还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官至大臣,大将军事家,统领军务。与此同时,诸葛亮还有一个弟弟诸葛诞,被司马昭提拔为三公之一。他当过丞相,后来投靠了吴栋,又在寿春侯,后来的诸葛辉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

这个姓氏的荣耀代代相传,这也成为了这个家族能够一直兴旺的原因之一。当然,一个家庭要长久,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以流传至今的《训俭示康》为例,其对后辈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琅琊诸葛家族能让世人记住至今人遍天下,相信他们在家教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遵守。

诸葛亮后代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有后代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