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姓 家氏家谱 家姓起源 家姓名人 家姓的来源 家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9浏览:4收藏

家姓 家氏家谱 家姓起源 家姓名人 家姓的来源 家姓简介,第1张

家[jia]

姓氏源流

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节南山》诗(见《诗经·小雅》)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后世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始祖:家父。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②、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历史名人

家 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 (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佑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 愿,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 (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佑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 (1213-1294),宋末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佑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文。旋为祈请使赴元军营中,被拘留,誓不仕。被俘至河间(今属河北),开馆授徒,得释南归。学问渊博,精《春秋》。有《春秋详说》、《则堂集》。

家之巽,元诗人。字志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举进士,为建康制置司干官。宋末,为临安府通判。入元,尝作德政碑媚杨琏真伽,为士论不齿。尝和《三贤堂诗》,推尊苏轼,有“辞章小技应闲事,节义千年真大贤”之句。又为演福寺作观音殿碑,大骂贾似道,并为周密所讥刺。

其他家姓名人有汉官吏家羡、家君;宋学者家横、家进等。近当代家姓名人有医学家家普等。

家姓宗祠通用联

祖孙直论;

霜菊余馨。

上联:宋代眉山人家愿,字处厚,绍圣进士,官乐至令,上书极言议论时政,被贬官,监于华州西岳庙十余年。后官阆州知州。其曾孙家大酉,南宋初进士,官昭化县主簿,淳佑年间人朝侍讲经筵,官至工部侍郎。为官方正直率,因与宰相史嵩之观点不一致而罢官,终不屈服。下联:北宋家定国,与苏轼为同年好友,元丰年间官知怀安军。苏轼赠他的诗有句:“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

棣萼辉映;

霜菊余馨。

上联:宋朝家横,字仲本,擅长经学,名列上庠之首。兄弟二人宫廷面试皆中甲科,人谓“棣萼(兄弟)相映”,名噪一时。下联:家定国。

西京遗直;

北海名良。

上联:家横。下联:家定国。

工部大方直;

参军谋略精。

上联:家大酉。下联:宋代司法参军家定国,官永康司法参军,韩绛欲治西山道,定国谓蜀恃险以安,堑为坦途,将有后忧。绛然其言,为之罢役。

退翁守清约;

霜菊凄余馨。

宋苏轼赠家定国诗联。

孝子芳传百世;

学士节播千秋。

上联:唐代孝子家师亮。下联:宋代端明殿学士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人。学识渊博,于《春秋》造诣尤深。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元不仕,有《春秋祥说》、《则堂集》等。

勤国独邃春秋学;

家父敢吟南山诗。

上联:宋代学者家勤国,眉山人。与苏氏兄弟为同门友。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春秋新义》。曾筑室伯喻。二苏读之敬叹。下联:周幽王时大夫家义,尝作《节南山诗》刺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贫微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2]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3]

师从孔子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4]

,因为南子“美而好*”;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5]

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

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6]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7]

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8]

子路侵官

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教子贡来捣乱。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君王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

原文: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反经》[9]

君子死,冠不免

享年是六十三岁。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10]

,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1]

经释:重视个人荣誉,军旗在则人在,军旗亡则人亡,很正常。

或,孔子希望仲由能够注意衣装打扮,这样才能符合士族地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虽然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但还是”席不正,不食“,让自己举止得体。

他用一命换取退出政治纷争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结果,是最无奈的办法。

主要成就

无宿诺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

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12]

唐玄宗尊之为“卫侯”,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宋度宗又尊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为亲负米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政治才干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多次谈到他擅长“政事”,并向人介绍说:对于子路,可以任命他来治理千乘之国的军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不知道

。他开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他在季孙氏那里干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

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他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过,入境而善之说:‘好啊!由严肃而相信了!’进入城邑说:‘好啊!由忠信以宽容了!’到庭院说:‘好啊!通过观察来判断了!’”。

小邾国一名叫射的人,带领句绎的人来投奔鲁国,专门指名叫仲由代表鲁国出来定盟约,而其他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话说就是,“千乘之国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说的话

”。可是仲由坚辞不干,原因是不能鼓励小邾射干背叛国家这种不义之事。在卫国当蒲大夫时,仲由组织兴修水利,他体恤民工劳动艰苦,下令“给人一筐饭,一壶水”

。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主张“仁义的人,与天下人共同拥有,共同利益的原因”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仲由做到了这些,才使得“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而国家富强,这显然是对仲由政绩的极高评价。

子路坟

编辑

子路坟,亦称仲由墓,位于濮阳县城北5公里,今京开大道西侧,其西南半华里是戚城遗址。相传戚城曾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称孔悝城。坟的东北1华里有蒯聩台遗迹。

仲由墓直径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砖砌成的围墙。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卫国公石坊、石阙和望柱,有四通明清两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两旁。其路东侧有一巨碑,上书“仲夫子落缨处”。墓园原来翠柏葱郁,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毁于1958年。再往前南为墓祠,其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酸覆顶,宏伟壮观。还有东西两庑享堂,内有明、清两代碑刻题咏二十来方,多刻文人官绅赞颂仲夫子的诗词歌赋。

子路墓祠是濮阳市区一处重要名胜古迹,其始建年代不详,据《水经注·河水》所载戚城东有“子路冢”,说明在1400年前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已确认这里就是子路的葬所。

仲由墓曾被盗掘,墓室内有残铁剑一把,陶壶、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为夯打,

子路坟

墓室为绳纹小砖券砌。专家认为此墓始建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之西汉中叶。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侧。

1991年至1992年,濮阳市人民政府对子路墓祠进行了全面整修复原。整修后的享殿、两厢房、山门、石碑坊皆为明清风格。大殿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仿明建筑,面阔

五间,进深三间,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棂。四周有石栏杆环绕。两厢房,面阔十一间,为硬山前抱厦式仿明建筑。山门亦为绿琉璃瓦、面阔三间的仿明式建筑,子路墓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为典型的陵墓式建筑。

后裔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

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长孙大宗主仲基携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谱家志称为江南大宗。

江南大宗逐渐发展壮大,并播迁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国,甚至远居海外。近千年来,江南大宗后裔继承先贤仲子的传统品格,不断进取,闻达不断。不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孔子评价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后,孔子还是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不忍食用)。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者,孔子 文化 一直被他的后代所传播着,而孔子后代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那孔子的后代到底有多少代呢下面是我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后代

 孔子已有83代,每一代孙都记录的清清楚楚。但只有男,没有女。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有2500多年 历史 。曲阜孔氏家族,一般被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为内孔,人数不太多。孔末(早先不姓孔,谎称姓孔的人)的子孙和历代在孔子家扛活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子孙称为外孔或伪孔。外孔不能入孔氏的家谱,在曲阜姓孔的人中,外孔既不能入家谱的人为数众多,而且自己到底是内孔还是外孔都不知道的人也很多。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共计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56万人,2009年全球已多至400万人。

孔子后代中的名人

 第10代西汉孔藂(-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

 第11代西汉孔臧,孔藂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第11代西汉孔安国

 第14代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

 第19代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第20代东汉末年的孔融

 第26代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後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後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

 第32代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

 第32代唐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 成功 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後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 地理 ,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

 第45代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 军事 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宋使。后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于墓之西南。卒后,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后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胪。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义甫。姓刚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佑人才,誉称「二苏(苏轼、苏辙)联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 礼仪 院判、太常礼仪使。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

 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 书法 ,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

 第62代明孔闻诗(-1643),字四可。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 政治 。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编有《奏议》数卷。

 第63代明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第63代清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

 第64代清戏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 。

 第69代清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有《阙裏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馀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

 第69代清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有《微波榭丛书》。

 第70代清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

 第70代清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

 第71代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广森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善 隶书 ,工吟咏,于古音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

 第71代清孔昭薰,宇惠如,衍圣公孔广棨次子。嘉庆举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刻苦好学,嗜古工诗,好金石学。于曲阜城郊掘得汉、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编成《至圣林碑目》六卷。

 第72代清孔宪彝,著名诗人。

 第72代后裔孔宪铎(1935年生),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 科技 大学学术副校长

 第73代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庆东。

 第74代孔繁礼(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编委,安徽阜阳师院古籍所顾问,苏轼研究专家。

 第74代孔繁星,当代诗人。

 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第75代孔祥吉,当代著名清史学家。

 第75代孔祥东, 国际 知名 钢琴 家。

 第76代孔令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学家。

 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著有回忆录《风雨人生》。

 第76代孔令辉(1975—),当代著名 乒乓球 运动员。

 第76代孔琳(1969—),原名,孔令琳。当代著名演员

 第77代嫡孙女孔德齐(1915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给前清探花、著名 书法家 冯恕的之子,婚后因琴瑟不和而早逝。。

 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给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第80代孙孔文泰, 围棋 专家

一、姓氏源流

巢(Chá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有巢氏。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扰人类。后来有人发明了在树上构造木屋,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把这个人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有巢氏”,他的后代就是巢姓。尧为帝时,有个隐士名叫巢父,同当时的名士许由是好朋友。尧曾经想把帝位禅让给巢父,但被巢父谢绝。尧又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种话。这时巢父正好牵这牛走过河边,他问许由为什么洗耳朵,许由说:“尧叫我去做九州长,这种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来洗一洗。”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故作清高,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的牛的嘴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立有巢国(今安徽省巢县一带),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借为诸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巢国,巢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巢姓。

2、以地名为姓。夏桀被商汤打败以后,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后来死在那里。他的子孙有留居在南巢的,便以地名命氏,称为巢氏。

得姓始祖:巢父。巢氏发源于巢湖,是以地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川大泽之一。根据历史记载,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是巢国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国被吴国所灭,巢国的后裔,也就依照当时的习惯,以故国号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过去一部分姓氏学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们构木为巢定居,有功于民族进化,这在《韩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记述。《姓谱》上记载,巢姓是有巢氏的后代,或者说是巢国的后代,尧时有巢父,夏殷时有巢国。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巢姓是以国为氏,望族出于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树为巢,而寝其上,号曰巢父,他的后人就以巢为姓。故巢氏后人奉巢父为巢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尧帝的大臣中有一位叫巢父,他是中国建筑的开创者。也称为有巢氏。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特徵是木建筑,与其他国家的石建筑有很大不同。远古时时候,巢父教人利用树干架起房屋,以便于防上野兽侵害,后来这类建筑被称为杆栏式房屋。因为架在树上,类同鹰鸟建巢,所以它的创建人就称为有巢氏了。大禹为王时,将有巢氏的后代封为贵族,让他们建立巢国,就在现今安徽巢县一带。巢国公族后代形成巢姓。巢姓望族居于彭城郡,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铜山一带。

三、历史名人

巢 父:唐尧时的隐士。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上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民就在树上筑巢居住以避野兽。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

巢 堪:东汉江西南城人,章帝时官拜司空。以“……时曹褒清著成汉礼,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而名留史籍。

巢 猗:隋朝时的国子助教,也是位著名的学者,撰有《尚书义》、《尚书音译》等,而得后世的推崇。

巢 谷:宋代进士。他中进士后,弃其家学,改而学习古兵法。游秦、凤、泾原间,会赦乃。后苏辙、苏轼贬谪岭海,巢谷徒步前往拜访,见辙。又欲望海南访轼,行至新州病死。

巢元方:隋唐年间西华人。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605-615)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说隋大业五年八月, 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虽然 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巢帝阁:明朝人,他走道时拾到金子,就坐等一整天,终于等到失主而归还。

巢鸣盛:字端明(1611-1680),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嘉兴人。世居今郊区凤桥镇巢家弄。20岁时就读于石佛寺,博览群书,尽通其义。明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明亡,为遗民,隐居巢家弄。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又建“止阁”,因之自号止园。巢鸣盛在崇祯年间为复社中人物,明亡后,与吴中徐俟斋、宣城沈寿民合称“海内三遗民”。与长洲徐枋、桐乡张履祥、海盐陈恂等友善,彼此以气节相勉。隐居37年,足迹不到城市,与妻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10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尊、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为人所珍视。卒后,徐枋、张履祥等私谥贞孝先生。著有《永思堂集》、《洙泗问津》、《老圃良言》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将楚国改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相当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2、堂号

辞禅堂:尧帝时有高士巢父,隐居山林,以树为巢,不谋世利。尧帝以天下让他,他坚辞不受,遂名“辞禅堂”。

此外,巢氏的主要堂号还有:“礼仪堂”等。

============================================================

巢姓宗祠通用对联

〖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巢国;

秀毓彭城。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巢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二、郡望堂号》介绍)。

高人洗耳;

遗老碧瞳。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时,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不受,且以水洗耳。下联典指宋·巢谷年一百七十岁,瞳子碧光灿然。

陶唐宾友;

汉室司空。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巢父(尧帝,又称为唐尧、陶唐)。下联典指东汉巢堪。

-----------------------------------------------------------------

〖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识礼仪之重任;

撰书义以传经。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南城人巢堪,字次朗,章帝时官太常。当时,曹褒请求著《汉礼》,巢堪说:“作为一个朝代的大典,不是曹褒所能定的。”下联典指隋代国子助教巢猗,著有《尚书义》、《尚书音释》等。

隋传太医博士;

清有刑部尚书。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大业中有太医博士巢元方。下联典指清代有刑部尚书巢可驩,满洲正蓝旗人。

贞孝名传后世;

禅让德比先贤。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孝子、明崇时祯时举人巢鸣盛,人称贞孝先生。下联典指上古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

〖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金兰胜友情谊厚;

巢父巨人熏望高。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巢谷,与河州将韩存宝善。韩存宝坐罪死,巢谷逃避江淮间,肝赦乃出。诏圣初二苏贬谪岭海,巢谷徒步往访。下联典指上古巢父不受帝位的事典。

千山明月浮杯影;

一林桂子入梦香。

——佚名撰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巢府后花园画图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家姓 家氏家谱 家姓起源 家姓名人 家姓的来源 家姓简介

家[jia] 姓氏源流 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