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和范仲淹的关系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前448年。
范蠡是吴越争霸的关键人物之一。春秋末期,吴国首先强大,用孙子练兵,拜伯嚭伍员为将,差点灭了楚国。后来被秦国援救楚国,击败了吴国。而越国在吴国称霸的同时,也强大起来,曾经一度击败了强大的吴国。后来,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用范蠡、文种,乘着吴国北上争霸,灭掉了吴国。之后,范蠡隐退,到齐国经商,后来被称为陶朱公,富甲天下。如果当时有福布斯,那么范蠡就是以前的比尔·盖茨,现在的卡洛斯·斯利姆。而文种被杀,越国本来实力就不算很强,这时候进一步削弱。后来被楚国所灭。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标志,应该有四个:1、孔子之死2、田氏代齐3、三家分晋4、楚灭越,吴越两个春秋末期的强国灭亡,战国七雄的局面最终形成。
范蠡的功绩,主要是扶助越国灭吴,功名身退富甲天下。
范仲淹是北宋英宗神宗朝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989-1052年。宋朝文武不分,范仲淹在朝廷当过一段时间的官,也带兵打过西夏。可谓是文武全才。但是,最著名的还是《岳阳楼记》,滕宗谅也因此闻名,不过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滕子京。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矣。然则何时而乐哉?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咦,无斯人吾谁与归。
对于文正公这段话,我是自己打上去的,可能有小的错误。如果人人都能像文正公这样,那天下何愁不长治久安呢?
宋朝自仁宗朝后期到神宗朝,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比如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等等,还有没什么名气,但是当时也位居相位的韩缜、范镇等等。可惜王安石误国,导致了北宋最终灭亡。
以两人的卒年比较,相差了1500年左右。
我也姓范,范氏源于士氏,名人还有远交近攻的范雎、辅佐项羽的范增、佐清入关的范文程、范缜的神灭论、后汉书范晔、后周宋初丞相宋史列传第一人范质、南宋起义军领袖范汝为、30岁拜相的范宗尹、据说现在真迹是无价之宝的画家范宽、中国通史鉴的范文澜等等。
此外,春秋时候,晋国的六卿是知、赵魏韩、范氏、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都是士氏的后代,所以结盟,开始实力最强,准备取代晋国,被知伯联合赵魏韩灭掉,知伯才成为六卿之中实力最强的。后来就是资治通鉴一开始的三家灭知伯,后来分晋。
再来就是古代有林邑国,林邑国王一只姓范,不过到了南朝隋唐翻译成“樊”。汉书、晋书都是范。
主词条: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域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欧阳修撰,王洙书,字迹大体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狮等。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2006年,,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词条:范仲淹纪念馆 苏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塑范文正公坐像、铜像,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石牌楼。2006年,在原祠堂西侧,又建有范仲淹纪念馆新馆,采用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万笏朝天图”和“高义园世宝”。
泰州范仲淹纪念馆,位于江苏泰州兴化市宋县署两庑,始建于2000年,馆区分为文正流风、重教兴城、廉政为民、景范遗风四个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另外,在山东滨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纪念馆。 主词条: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始建书院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营造百花洲,花洲书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历任知州均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2至2005年,邓州市政府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重修后的花洲书院,占地126亩,分五进四院,主要建筑有春风堂(传为《岳阳楼记》诞生处)、春风阁、先圣殿、万卷阁、览秀亭、景范亭、思范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诗文碑廊等。
2006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范蠡、范雎、范曾、范仲淹、范文程等。
1、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2、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
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
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
此后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郑安平降赵。
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
范雎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
3、范曾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
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
公元前206(汉元年),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
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
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
4、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5、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
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
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
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范蠡和范仲淹的关系
本文2023-09-29 06:44: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31972.html